中英文新闻导语语篇结构差异分析

中英文新闻导语语篇结构差异分析
中英文新闻导语语篇结构差异分析

中英文新闻导语语篇结构差异分析

于 航

(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文化教研室 哈尔滨 150070)

摘 要:本文以实例比较中英文新闻导语在要素选择、结构安排、内容和角度选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英语新闻的写作、翻译和阅读。

关键词:语篇结构 导语 中文新闻 英语新闻

一、引言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Conno r,1996:5)。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文章或译文的结构偏差。

有关不同语种新闻语篇结构差异的研究不多,目前收集到的只有3例。D an tas2w h itney和Grabe(Conno r,1996)分析了大量葡语和英语社论文本,得出了英语比葡语社论语气更正式但结构更松散的结论。T irkkonen2Condit和L ief I nder2Ko istinen(Conno r,1996)比较了芬兰语、英语和德语社论,发现芬兰语社论比英语和德语社论更习惯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谋求读者的认同,而不是就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争论;德语社论较英语社论更多在开头提出论点。H ati m (1997)比较了阿拉伯语与英语报纸处理引语的不同方式,发现阿拉伯语新闻比英语新闻更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除此以外,语言学界很少有研究涉及新闻语篇结构对比,而导语方面的研究则更少。

笔者对比了大量中英文新闻,发现它们在语篇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经常体现在导语的写作上。导语方面需要的改动最多,也是能体现中英文新闻语篇结构差异。

本文欲从美籍语言顾问、新闻学教授Judy Po lum baum对译稿导语的处理入手,以实例分析、比较中英文新闻导语写法的差异。

这里涉及的新闻为狭义新闻,即消息,它以“迅速、直接、准确、简明、扼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为基本特征。”

导语写在新闻的开头(通常为新闻第一段),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它分为直接式和延缓式。直接式导语集中概括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较为常见,而后者多出现在特写中。本文主要对直接式导语展开论述。

二、差异分析

中文新闻稿英译过程中有关导语的改动大致可分为4类:(1)取舍或调整要素;(2)调整原导语结构;(3)明确、扩充原导语;(4)重新撰写导语。

1.调整或取舍要素

新闻要素通常包括人事、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方式,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导语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又如何安置这些要素,中英文新闻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让我们来看一则要素比较齐全的新闻。

中文稿导语:今天(21日)上午,黑龙江省省长宋法棠在省人民政府亲切会见了由金泽大学校长林勇二郎率领的日本石川县大学交流代表团。

定稿导语:H eilongjiang Governo r Song Fa2 tang m et th is m o rn ing w ith an exchange delega2 ti on from lsh ikaw a U n iversity in Japan.

这则新闻的中文原稿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4要素。事件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留待下文讨论。这里只分析时间、地点和人物这3个要素。它们并不总是新闻的必要元素,留给作者的处理空间相对较大。中英文新闻对它们的不同处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其导语语篇结构的差

5

异:

(1)时间

“今天(21日)上午”移到“m et”后面,且删去了“21日”。尽管时间很少成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不少中文新闻均以时间开始。那么英语新闻呢?据W illiam M etz说,“我发现让时间紧跟着动词是个好办法”。

(2)地点

地点往往不是新闻最重要的要素。中文新闻导语常常详细描述事件发生的地点,而英语新闻导语中很少出现地点要素。对外国听众来说,宋法棠在哪里会见日本代表团根本不重要,可以略去。

(3)人物

定稿略去了“金泽大学校长林勇二郎”,保留了“黑龙江省省长宋法棠”。中文新闻导语经常出现人名和身份,有时这些甚至出现一长串,如“市领导石忠信、段绪深、柏苏宁、王震等出席了开幕式”。这些人名对中国读者或听众而言很重要,但是在华的外国人却不知道他们是谁,所以对外国读者或听众来说,这些人名没有新闻价值。因此,除非是新闻人物,否则英语新闻导语中不需出现人名。

2.调整原导语结构

导语集合了新闻最重要的事实。有时,中英文新闻导语选取了同样的事实元素,但这些元素的组合方式却不同。中文新闻的主题往往位于相关信息之后,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贾玉新, 1997:394)。但是,如果将它直接翻译到英语,主题就会显得不鲜明、不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后置相关信息和分清主次要素的方法。

(1)后置相关信息

中文新闻导语趋向采取先介绍相关信息,然后再切入主题的做法。英语新闻通常先谈主题,再谈相关信息。如:

黑龙江检验检疫局近日公布对流通领域部分进口商品检查的结果。在检查的计算机等10大类进口商品中,未加贴CC I B安全标志的高达3315%,并发现有加贴假冒标志的现象。

新闻没有直接介绍检查结果,而是从相关信息开始,然后再过渡到检查的具体发现。中文听众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曲线入题的做法,但这样

的语篇结构外国听众未必能接受。修改稿导语直切主题,只在导语末尾稍稍提及检查单位:

A spo t2check of ten catego ries of i m po rted goods has revealed large p ropo rti on of i m po rts lack ing safety certificati on,acco rding to H ei2 longjiang In sp ecti on and Q uaran tine

B u reau.

这样,新闻稿符合了英语新闻导语的写作习惯,更容易为外国听众所接受。

(2)分清主次先后

有些中文新闻习惯在导语部分罗列事实或细节,而英语新闻通常会将这些事实按重要性排列。如:

公安部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实施的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今天下午在北京拉开帷幕。

这一导语非常具体,涵盖很多事实,比较符合长期以来中文新闻求大求全的传统写法。若把它照搬到英语新闻中,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听众常常会不得要领。定稿调整了各要素的顺序,从听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切入,前置更具概括力、感染力的要素:

A p rogram to ease city traffic go t under w ay in

B eijing th is afternoon.T h is p rogram,run by Ch ina’s Pub lic Secu rity M in istry,W ill in2 vo lve th irty2six cities acrss the coun try.

调整后,新闻稿更加清晰、生动。可以说,英语新闻导语写作比较重视导语的层次性,更多地遵循了倒金字塔式结构,以重要性或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各项事实内容。

3.明确、扩充原导语

中文新闻导语中经常有“取得重大进步”、“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有了新的突破”等说法。这些内容若直接翻译成英语,会显得比较抽象、笼统,缺乏说服力。英语新闻导语很少用此类字眼,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将信息明确化,另一种是从正文提炼事实扩充原导语。

(1)明确化

中文新闻写法比较含蓄,有时不直接说明问题,这一点从下一则新闻可略见一斑。

中文稿导语:今天上午,上海出租车更改型引来的新款“的士”推销战正式打响,全国五大厂家携带六种品牌汽车,在“上海出租汽车专用车展览会”上竞比高低。

6

定稿导语:F ive car m anufactu rers have gone in to battle in an effo rt to w in con tracts to supp ly new tax is fo r the streets of Shanghai.

原稿划线部分很笼统,没有具体说明这些汽车厂家的参展目的。经修改后,参展目的一目了然。

(2)扩充导语

模糊的导语也可通过补充事实而变具体。下面一则“江苏与陕西挂钩扶贫”的新闻可说明这一问题。

中文稿导语:从1996年9月起开展的江苏与陕西两挂钩扶贫协作,3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定稿导语:J iangsu has assisted its sister p ro2vince Shanx i in eigh t hundred and seven p ro jects since Sep tem ber1996in agricu ltu re and educati on.

中文新闻只要告诉听众扶贫取得成果就足够了,但对英语听众来说,这样写会显得很空泛。英文定稿增加了两个成分,它们来自正文“两省已实施扶贫协作、社会公益和经济合作项目807个”及“重点推进农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经过以上调整,导语“含金量”提高了,英语听众可以清楚地了解扶贫成效是如何的显著。

4.重新撰写导语

、新鲜事实的不同理解,就同一事件,中英文新闻写作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叙述重点和叙述角度。

(1)叙述重点

会议新闻在新闻中占很大比例。中文会议新闻常以会议名称,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为导语。英语中虽然也有详细介绍会议召开时间、地点的新闻,但那些新闻写在会议召开之前。一般说来,英语新闻更加重视会议的议题。正如T hom as B erner所说,“编辑部里的习惯做法是:‘不要将事前知道的内容写入导语。’这尤其适用于按计划发生的事件……会议、演讲和游行”

(B erner,1992:43)。以下有一段会议新闻导语:

今天下午,在南京友好大厦紫金厅300多位各界妇女代表欢聚一堂,参加江苏省举行的“‘三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江苏十大女杰表彰会。”

这是一段典型的中文会议新闻导语。如果将它直译为英语新闻,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根本就反映不出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于是将其移至第二段,作为导语部分的延伸,而根据原稿主体部分内容重新撰写一段导语,突出了此次会议的议题:

Success in science,bu siness,spo rts and e2 ducati on w as the focu s of a cerem ony today hono ring ten ou tstanding w om en of J iangsu P rovince.

(2)叙述角度

中文新闻一般忠实于事件原貌,英语新闻却经常另辟蹊径,改变叙述角度,以吸引读者或听众,例如:

中文稿全文:省中医院3月1号将举行百家名专家大义诊。医院所有专科、门诊均由副主任以上的专家亲自坐诊。届时,将对所有前来就诊的患者免收挂号费和处方费。

定稿全文:Peop le seek ing m edical care w ill be ab le to con su lt experienced docto rs fo r free one day nex t w eek.P rovincial Ho sp ital of Ch i2 nese T raditi onal M edicine has set aside M arch the first fo r th is activity.Its rank ing physician s w ill diagno se p atien ts w ithou t char2ging fo r registrati on o r p rescri p ti on s.

对比中文原稿和定稿,可以发现中文稿导语从医院的角度来叙述事件,遵循了先有“因”,再谈“果”的顺序。英文稿则从听众角度出发,选择了听众最熟悉并对其最具吸引力的可以免费就诊这一事实作为导语,然后再介绍事件的起因和具体情况,先“果”后“因”。

三、差异的成因

从上述对导语的处理看,中英文新闻导语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主要表现在中英文新闻导语对各要素的放置和取舍不同。中文新闻导语开头多含相关信息介绍,然后再切入主题;而英语新闻常常开宗明义,导语的第一句基本上为新闻最重要的事实。部分中文新闻导语需要读者去意会;而英语新闻导语则清楚、明朗。另外,中英文新闻选择的叙述角度和叙述重点也不同。

这些差异可以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来解释。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委婉、含蓄,喜欢间接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经常将其作品或谈话的主题交由读者或听众去体会、发掘。此外,中国文化习惯于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太注重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常常自然铺排事实。而西方

7

人崇尚个性,强调自由表达个人观点,他们的文章往往观点鲜明,直接明了。他们重视推理过程,常常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除此之外,西方新闻的商业化程度远远高于中国新闻。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也赋予英语新闻以很强的商业价值取向。读者或听众是西方新闻记者的上帝,所以他们总是尽力去取悦读者或听众,吸引其注意力。中文新闻则没有这么强的商业性。

当然,以上区别和差异是相对的。中英文新闻都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中文新闻正不断地向英语新闻学习和借鉴。翻开今天的中文新闻理论,可以发现它较多因袭西方理论,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中国新闻记者却并未将这些理论完全付诸实践。我们翻译的新闻有一部分遵循了西方新闻导语的惯例和要求,但大多数新闻导语具有上面所归纳总结的特性。

四、结束语

新闻作为一种特定体裁,有其特殊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但总体而言,中英文新闻写作仍然具有各自的语篇组织特色。我们写作或翻译英语新闻时,很大程度上受中文语篇组织原则的影响,用中文新闻的写作习惯写作或翻译英语新闻,再加上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或敏感性,因而很难写出或译出合乎英语规范的新闻作品。对外新闻工作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中英文新闻导语的差异,他们若能熟悉上述的那些规则,并参照本文提供的4种解决方法,定能写出或译出更好的新闻作品来。对英语新闻感兴趣的英语学习者如果对英语新闻导语的语篇特色有所了解,也可以克服阅读英语新闻过程中的不少障碍。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2.Conner:Constrastive R heto ric[M],Cam bridge U ni2

versity P ress1996,N ew Yo r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4页)

 育出版社,2001年。

4.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83

年。

5.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6.魏向清:“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见张伯然主编《双

语词典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2年。

7.唐文卿:“英汉词典中例证选择和翻译——写在《英

汉大词典》修订之际”[J],《辞书研究》,2003年第4期。

8.郭启新:“浅论英汉词典的翻译”,见张柏然主编《双

语词典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年。

9.索绪尔:《普遍语法教程》[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0.崔冰清:“论双语词典例证的翻译功能”[J],《辞书

研究》,2003年第4期。

11.Ball,W.J.:A P ractical Guide to Co lloquial Idi om

[M].L ondon:L ongm ans,Green and Co,1958. 12.L audau,S.I.D icti onary:T he A rt and C raft of L exi2

cography[M].N ew Yo rk.

13.L odw ig,R ichard R.W o rds,W o rds,W o rds:V ocab2

ularies and D icti onaries[M].N ew Jersey:H ayden Book Company,Inc,1973.

14.N ewm ark,Peter.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 on[M],

P rentice H all Internati onal,1988.

15.Tom aszczyk,J.“Issues and D evelopm ents in B ilin2

gual Pedagogical L exicography”in A pp lied L in2 guistics2,3,1981.

8

英汉对比论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英汉的委婉语的对比 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 专业 年级

英汉的委婉语的对比 摘要: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委婉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这种委婉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以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对比研究 一.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 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人类使用委婉语的历史悠久, 英语的“euphemism”一词就是从古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 词头“eu-”的意思是“well”或“sounding well”, 即“好”或“听起来好”,词语“phe- mism”的意思是“speech”, 即“说话, 言语”, 合起来意思便是“说话好听”。因而,“说话好听”就可以算是委婉语的最基本的定义。(李儒寿,1989:61) 二.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2.1英语的委婉语 英语委婉语的构造方法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构词手段、语音手段、拼写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等,熟悉这些手段,对于阅读理解、评析鉴赏和翻译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委婉语的构词大体上有两个原则:美好中听原则和若即若离原则。众所周知委婉的目的主要是向人们提及那些不愿或不宜直接提及的事物,所以言词应当尽量美好中听,这是自不待言的。所谓若即若离,是指委婉语的本义既要与婉指义有所联系,又要保持一定距离。“言”外之“意”是若隐若现,若暗若明,“即”的目的是要读者或听众能迅速明白婉指指义。(刘纯豹,2001:9-14)委婉语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由于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恐惧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许多自然、生理现象与事物的名称成了语言忌讳(taboo) ,而由新的语言符号取而代之,如fall asleep(长眠) ,wash one’s hands (方便一下)等皆属于此类。(2) 为了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应用评价理论对英汉新闻语料进行了语篇分析, 揭示了新闻作者在撰写新闻语篇时利用语言的评价资源来掩饰其主体间立场的策略, 并且对比分析了英汉新闻语篇中评价策略的异同点。 标签:评价理论英汉新闻语篇分析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由James R.Martin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针对词汇人际意义的阐释性理论,它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中的评价资源来表达人际态度,并调节主体间立场。2005年Martin和White 合著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我国已有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研究。王振华(2001,2004)分别研究了评价系统的运作和硬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词汇。唐丽萍(2004)则对学术书评语类结构进行了评价分析。李战子(2004)综述了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本研究将应用评价理论对英汉新闻语篇进行评价分析,以求揭示新闻作者利用语言的评价资源来掩饰其主体间立场的策略,并对比英汉新闻语篇中评价策略的异同点。 二、评价理论简述 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态度又分为情感(affect)、判定(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情感是作者对人或事的感情反应或倾向。判定是作者根据社会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其中包括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尊重(social esteem)和属于法律范畴的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而社会尊重又分三类: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忍不拔(tenacity),社会约束则分两类:真实可靠(veracity)和行为正当(propriety)。鉴赏是作者依据某领域内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对事物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可见,态度系统就是针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系统,由于新闻作者力求客观公正,需要隐藏自身的情感和立场,因此他们通常以引述他人或象征化形式来间接利用态度资源。 介入是新闻作者运用最为广泛的评价资源,它是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协商与话语参与者关系的手段,具有主体间特征。利用介入资源,作者表明自己对所写内容的责任和态度,并建立和读者的同盟关系。介入系统分为单声(monogloss)和多声(heterogloss)两类,单声是指作者肯定且直接地陈述某一命题,对此命题负全责并拒绝引入其它观点,因此单声关闭了与其它声音磋商或对话的空间。多声是指作者把同一命题的几种不同观点引入语篇,创造多种声音共存的空间。多声又分为对话紧缩(dialogically contractive)和对话扩展(dialogically expansive),前者通过压制或排斥其它声音从而紧缩对话空间,后者则通过强调某一声音的主观性和非唯一性来唤起其它声音,从而扩展对话空间。

中英双语新闻:各种效应的英文怎么说

中英双语新闻:各种效应的英文怎么说 效应”的原义是“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也可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或效果”。英语的对应词是effect。自然界和人间社会存有各式各样的效应。其中“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大气保温效应,与地球变暖(global warming)相关。例如: 1. The term “greenhouse effect” has two commonmeanings. There is a natural greenhouse effect that keeps the Earth’s climate warm and habitable.There is also a man-made greenhouse effect, which is the enhancement of Earth’s naturalgreenhouse effect by the addi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mainlypetroleum, coal, and natural gas). “温室效应”这个词有两个基本意思:一个是使地球气候保持温暖和适宜居住的自然温室效应;另一个是人为温室效应,即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石油、煤和天然气)造成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的地球自然温室效应增强。 2. Earth’s natural greenhouse effect is critical to supporting life. But human activities, primarily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clearing of forests, have intensified the natural greenhouse effect,causing global warming. 地球的自然温室效应对维持生命是至关紧要的,但是人类活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已加剧了这种自然温室效应,引起世界变暖。 与我们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自然效应是“城市热岛效 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例如: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英语新闻的结构特征

新闻写作由于记者写作风格不同,文体结构无定格。但大体上说新闻文体的主体结构是由标题、导语、 正文三部分组成。 标题(headline):浓缩概括全文的中心实质问题。 导语(1ead or introduction):通常为文章的第一段。文章的第一段提供主要话题和最主要的事 实。 正文(body):在导语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事实,使之更加详实、具体,并展开评论, 进而得出结论。 在此我们以消息为例,详细分析一下它的基本结构。消息类新闻属于“硬新闻”,是广泛采用的的一种 新闻体裁。消息报道中的导语十分重要,它位于第一段或第一、二段。通过它点出新闻的主题,这是消 息这种新闻文体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五个w和一个h(when?where?who?what?why?和 how?)是构成一则完整的消息不可缺少的要素。直接的消息报道或纯消息报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形 式”(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其特点是按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五个w和一个h头重脚轻地安排材 料,把新闻的高潮和结论放在最前面的导语里,然后以事实的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in the order of descending importance)材料。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每天刊载和播发的新闻中,百分之九十是用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 对于报纸来说,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有自己的优势。主要是可以使读者很快得到新闻的精华部分;在生 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一般读者很少把一条新闻从头到尾读完,他们可能随时放下报纸,因此,报纸 有必要让读者首先读到最重要的新闻内容。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种倒金字塔式结构,请见西方新闻学著作中的图表说明: 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 introduction containing most important or most interesting

新闻联播英文版

News report Host Man(①): Good evening ,Audience friends! Host Woman(②): Good evening. Host Man: Today is December 8, 2011. November 14 on Lunar New Year. Welcome to “News Broadcast” program. Host Woman: Today`s major programs are that one hundred rare heavy snow comes to Chinese north city—baoding in recent days. Host Man: Devastating floods occurred in Bangkok,Thailand. Host Woman: It appeared a large number of dead fish in Yangtze river. Host Man: A thousand of citizens start public demonstrations for against factory pollution in America. Now Let`s look at a detailed report. Host Woman: Baoding known as its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shered in the first snow which last for a week. This heavy snow has made a big influence on people`s life. Let`s look at the reports brought back in front of reporters. Journanist A(③): Hello,now my location is New Campus of Hebei University, what you can see is a large block of snow lied on the main road.The amount of students on the self-study significantly reduced. Two students come towards us, let`s interview them. Hello,I am a journanist from CCTV, can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snow for a moment? Student A.B: Of course. Journanist A:Did this snow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 Student A(④):yes,I love snow, but it`s too heavy for me so that I can`t study quietly. Student B(⑤):I always hate snow and I want to ask God what is wrong with you?(头对着天空说) Journanist A:Do you kown the reason why that happened? Student A.B: maybe it is about the environment.

新闻作品赏析

《女班长宿舍碰撞遭同学围殴抄水果刀将同学捅死》 新闻作品赏析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标题中主要揭露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要素,即人物(女班长、同学),地点(宿舍),原因(碰撞),结果(将同学捅死),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大体的传达了整个事件的信息。此标题,准确客观的交代了新闻事件,并且“女班长”捅死同学,使得这个新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作品的导语来看,“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公安局长称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集中体现。”该导语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了整篇新闻的内容。“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交代了事情的人物地点结果。“公安局长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该事情的发生做出了分析,在原新闻的基础上了进行了扩展延伸,从局部到整体,由小见大,引出了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与新闻标题相比,该导语是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作了近一步的扩展发散,整个事情的新闻要素也比标题中的多了,使得事情情节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且三句话中使用的句式各样,动宾句、主谓句,不雷同,比较活跃生动,长短句结合,更加增添了它的生动性。而且,句子有短到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总而言之,该导语是比较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来看,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事件回放、家长反思、校方坦言、公安局长张荣辉案件分析和女班长的忏悔等几部分。这些部分比较全面的叙述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主体部分的内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角度出发叙述问题的。“事件回放”这部分,大概由三四百字构成,叙述的是该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时间为记叙线索,真实客观了把新闻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记者在用词造句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字,来揭露最真实、最多信息的新闻”。“家长反思”这部分,是从与新闻主人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家长的角度来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的。家长从这个新闻事件中得到了要好好教育子女的启示,反思到以前的那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法制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反思”这部分,引发了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现象的反思,这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很具有典型性,其新闻价值是比较大的。“校方坦言”这部分,则是从学校的角度来叙述的。学校经过这个事件,对法制教育的缺失做出了思考。因为不学法、不懂法,则不知法、不畏法,如此才有此等悲剧的发生。这个轻率犯法的事件,势必会引起学校对法制教育的真心关注。如此看来,其新闻价值算是很大的,能使得学校做出改变调整,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这对以后的学生来说,就是件大幸事。“公安局长案件分析”部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的。这个部分使得整个新闻上升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其典型性逐渐显现出来。作品的深度也有了拓展加深。由这个案例延伸到其他的类似案例,从而对此类现象做出了分析处理。这部分的延宕性较强、典型明显。最后一部分“女班长的忏悔”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记叙。由女班长的忏悔,给广大的青少年以警戒。希望能起到“前车之鉴,后世师之”的作用。 作品中所提到的角色是较为全面的,但若是能加上对那几个对女班长群殴学生的采访,可能就更加的好了。整体而言,该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比较大的。是部较为优秀的作品。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1)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 2)共同的使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A.表达死亡。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B.人体排泄方面。如关于上厕所,英语有“wash one’s hand,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还有”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意为“要上厕所”;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C.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里,性关系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谈话的禁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性解放的更深认识,在最近几年里西方国家对性的态度开放了许多。在小说和电影中类似“to 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这样的语言也出现了。谈到性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同房”,“夫妻生活”等语言来代替。英语中也有一些新创造的词汇“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拥有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这可能与人们对性抱有更开放、更随意的态度有关。 D.教育生活方面: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do better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 work.汉语中可用“学习要下劲、成绩要提高”来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含义。“考试时做小动作”等来代替考试作弊。美国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对其父母说:“I didn’t make it.”E.社会地位、职业方面:对生活的贫富、职业的贵贱,倾向于低调陈述而不直言不讳。如对贫穷,英语有disadvantaged,underprivileged,汉语有“手头拮据”。有一部分职业委婉语,将一些平凡的职业名称予以改头换面,以此克服自卑感。比如hair dresser (女理发员)被誉为beautician (美容师)、cook (炊事员)被称作chef (厨师)、janitor (守门人)被冠以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汉语中,我们称清洁工为“城市美容师”、小保姆为“小阿姨”、蹲监狱为“在高墙里面”等等。 3)共同的表达方式 如:使用缩写和省略。在所有的文化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表示礼貌,或掩饰某些东西,某些词汇可能就会被省略掉。在英语里,“The woman is pregnant”被委婉的表达成“She is expecting”,在这个句子里“a baby”就被省略了。同样,“out”就是“out of work”省略后的委婉语。语音省略也是一种缩写,例如,“WC”是“water closet”,“G-man”是“garbage-man”的省略。汉语里也有利用缩写词委婉表达意思的,例如,“行将就木”中的“木”是“棺木”的委婉表达法。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

第二讲英语新闻标题特点 一、标题的结构 主题(headline)+辅题(sub-headline/subhead) 1. 主题:揭示新闻最主要的、读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2. 辅题: 1)引题:眉题、肩题:突出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新闻来源等内容。置于主题上方 2)副题:子题、次题:对主题进行补充、解释和印证。置于主题下方 例1: Draft Law Business groups say move to ban discrimination on basis of race, gender and disability is bureaucratic threat to free enterprise South Africa National Assembly backs “equality bill” (Jan.27, 2000 Financial Times) 例2: Spent fuel shipments Germany to lift ban on transport of N-waste

(Jan.27, 2000 Financial Times) 例3: July 13, 2011 China Daily CNOOC’s new oil spill in Bohai Bay Control system failure at oilfield blamed for third leak since June 例4: March 6-7, 2010 China Daily Pledge to narrow gap welcomed Addressing social divide takes govt priority 二、标题的类型 1. 陈述式 例: 1) Girls Die in Blaze 2) Taiwan Recognizes Mainland Currency 2. 设问式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XXXXXX学院 专科生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类别: 分院: 完成时间:

Abstract Euphemism, cosmetic words, is not only a lingual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values,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moral concepts in some extent. Euph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is like lube that avoids hurting the other party’s feeling. It oils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 and helps to save face of communicators. If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euphemism, it can accelerate and facilitate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And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polit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 means to harmoniz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uphemisms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different context, euphemisms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with Chapter Four and Five as its core: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euphemism in many ways.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The fourth chapter form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research by connecting euphemism with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theory. The fifth chapter centers on euphemism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 euphemism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successful message exchange. 【Key Words】euphemism, pragmatic functions, verbal communication

英语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收听技巧

(1)掌握新闻报道的结构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倒金字塔体”。所谓“倒金字塔体”,也称为倒途法,即按新闻事实重要性的程度由要点到细节逐步扩展,安排全文。把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中,这个句子被称为新闻导语(the news lead)。它告知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事实,如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以及原因和方式(why,how,即新闻导语包含了我们常说的五个WH和一个H构成的“新闻六大要素”。新闻导语是整条新闻的高度浓缩形式,听懂了导语,也就听懂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当然,由于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有时新闻导语也可能只包含其中部分要素 (2)扩大词汇量,熟记新闻报道中的常用词汇 ①普通词汇。尽管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词汇量很大,但是语言的基本词汇是稳定的。如VOA 广播中的special English(特别节目)的新闻报告中常用词汇约1 500个,这的重复率在报道中是很高的,如cease-fire,presidential election等政治性词汇,finance banking group等经济词汇以ace shuttle,robot等科技词汇。而新闻英语中的特有用语就更具稳定性。若能掌握这些词汇,再加上一些听力技巧,基本听懂新闻报道就不是件难事了。 ②专有词汇。新闻报道是有关世界范围的最新消息,因在报道中常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国名。除此之外,新闻报道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河流、山脉及名胜古迹等专有名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可使听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所听的新闻 (3)掌握一定数量的缩略语(acronym) 由于新闻报道时间的限制,不少机构的名称常采用其缩略形式,即由该名称中数个词的首字母的大写形式组成,如:PLO是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的缩写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听者不仅要了解这些缩略语的确切含义,而且还应知道它们的正确读音。 (4)掌握数字的不同读法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许多数字,大到几十亿,上百亿,小到分数或小数。尤其对一些多位数的数字,要想立刻听准这些数字的确不容易,其主要难点在于位数过多。因此在听多位数的数字时,应对billion(十亿)、million(百万)、thousand(千)、hundred(百)等词尤为重视。同时,要注意一个数字的多种读法,如播音员把两个足球队比赛结果2:0读作two to nothing而不是读成two to nought或two to zero. (5)掌握循序渐进,从慢到快的原则 目前,许多外台(如BBC,VOA)的新闻英语报道有特别英语(Special English)和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两种。所谓Special English也可称为慢速英语,即新闻播放的语速较慢。

2016年十大外国新闻 英文版

1美国大选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US President-elect Donald Trump dominated news coverage on all fronts during the Republican primary and the general election where he beat Democrat Hillary Clinton in a massive upset, winning the White House in November. 2巴西政坛Brazilian Politics Among Brazil's many travails, its former president, Dilma Rousseff, was suspended from office in May. Brazil's Senate ordered her to stand trial in a historic decision brought on by a deep recession and a corruption scandal. 3增强现实手游“精灵宝可梦”Pokémon Go It was the newest craze — for a little while. People swarmed busy streets, parks, and national landmarks to play Pokémon Go. Organized meetups to hunt Pokémon inplaces like Central Park drew thousands of people. 4黑人的生命不容漠视Black Lives Matter Sometimes dubbed a modern-day civil-rights movement, groups affiliated with the Black Lives Matter organization rallied supporters in response to police shootings involving unarmed black civilians. The movement found an influential advocate in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ho in July said, "We have seen too many tragedies like this." 5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和菲律宾民选Rodrigo Duterte & Philippine Presidential Election Davao city mayor Rodrigo Duterte won the 2016 Philippin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n May 9. The 71-year-old mayor is known to have made Davao one of the safest cities in the Philippines through tough regulations andiron-fist approach in crime fighting.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period, he vowed to wipe out corruption, drugs and criminality in three to six months if he wins the election. Hi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offensive language won him a lot of supporters, but aroused concerns and controversy as well. 6里约奥运会The Olympics While athletes went for the gold, Facebook achieved a new record of views and clicks for its own coverage of the Rio Olympics 2016. Facebook saw more than 1.5 billion interactions — likes, posts, comments and shares — related to the Olympics throughout the games. From Aug. 5 to 21, 277 million people participated in the conversation around the world, meaning Facebook users, on average, interacted with Olympics-related stories 5 times.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

爱国与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奖次:二等奖项目:文字评论题目:爱国与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作者(主创人员):冯雪梅编辑:丁先明刊播单位:中国青年报)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与不满。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瞧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就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 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就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 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与害国,有时候只就是一步之遥,理性就是两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愤怒与冲动,不就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您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与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 以此来审视此次的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它们必须得到严惩——的同时,也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 15日,北京民众在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当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在“平安北京”的官方微博发言:“在表达爱国热情过程中,大家都保持了理性的态度,配合现场民警引导,现场秩序井然。在此,北京警方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 “贵阳新闻网”的官方微博报道:“今天(15日)的贵阳,没有人掀车、没有人破坏同胞财产,所有人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文明贵阳人,就是理性的爱国者,决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 网友“南京正在发生”的微博说:“总体来瞧,南京今天(15日)十分理性,没有瞧到掀翻的日系车,没有瞧到日系车被包围,没有 瞧到店铺被砸,没有瞧到纵火,没有造成恐慌。”对于南京在示威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