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三、 中世纪大学设有:文、神、法、医四科。
四、 大学:是传授高级专业知识,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精神家园。
五、 现代大学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二、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三、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五、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社会本位论: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柏拉图—--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
2、个人本位论: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斯宾塞----提倡个人本位。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
1、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特征:①

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④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2、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
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③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④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发展。
3、通、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原因:
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③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生教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二、高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 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四、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
1、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2、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
五、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1、推进学分制;
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①打破学校界限;②打破专业界限;③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
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①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②改革考试制度;③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体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克服了多少年

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独立性
2?层次性
3?中介性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
一体化模式
多样化模式
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1?学术因素
2?利益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的涵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校教师的任务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制约师生关系的因素
1?师生角色特点
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
3?师生个性因素
4?教师的领

导作风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
1?引导性
2?间接性
3?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
教学过程四要素论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器材)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四)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原则
1?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
2?教学中,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3?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4?充分利用选修课程
5?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五)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认识实践

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2?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1?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2?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进行。
3?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课外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也可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义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
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分科型或综合型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3?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的分类。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微型课程。
5?课程内容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6?根据有无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
2?灵活性特征
3?整体性特征
4?可测性特征
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校历)
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
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和实施的。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的概念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1?明确目的性2?前沿性
3?理想性4?启迪性
5?教学适应性
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1?按照科学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容
2?把握科学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技术的联系
3?确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学大纲富有特色
2?教材要适应所处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3?教学资料要完整
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拥有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高校专业与课改的趋势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2?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
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
4?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第十章 高校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的概念
根据教

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灯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
个别教学的概念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由夸美纽斯在琦《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9世纪中叶开始,为欧洲学校广泛采用,1862创办的竟是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5年班级授课制普遍推行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构成
(一) 课堂教学
1?备课
2?上课
(二) 实验课
(三) 学年论文
(四) 毕业论文
备课的基本要求
1?研究课程标准
2?专研教科书的章节内容
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
4?了解学生一般特点
5?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上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组织严密、紧凑
5?积极性高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1?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2?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
1?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加强学习方法研究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1?完整性2?个性3?操作性4?简约性5?发展性
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讲授法2?讨论法3?自学指导法4?调查方法
讲授法的概念、优缺点及基本要求
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较多的、经济的获得大量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教学效率高。
2?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
3?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费用要低的多
4?通用性强
缺点是:1?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迟缓和学习的被动
2?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3?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基本要求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传递的知识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思路
3?教师板书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
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
组织讨论课的基本要求
1?明确讨论主题,并制定一定的规则,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3?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时间
4?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调查法的运用要求
调查的准备工作:拟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工作。
调查总结: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鉴别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的概念
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类型
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
1?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2?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恰当的教学策略
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
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
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焦虑心理,适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
评价范围的广泛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理解: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第十一章 高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掌握:高校科研的作用
1?教学与科研结合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6?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高校科研遵循的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6?增强高校科研活力的民主性和动态性原则。
指导大学生科研的途径
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
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教育科研的内容与方法论原则
内容
研究教学内容
研究教

学方法
方法论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理论的层次性
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史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
4?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3?劳动态度和 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三育人”的内涵
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能灵活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
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参观访问法。实践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批评教育法。个别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管理教育法。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组织原则
1?了解国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3?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4?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组织原则
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2?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5?讲求实效的原则
综合运用:能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面临的问题分析
1?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2?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3?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
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2?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
3?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
4?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