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生教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二、高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2、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
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③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④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发展。
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1?学术因素
2?利益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四)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原则
1?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
2?教学中,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3?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社会本位论: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柏拉图—--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
教学过程四要素论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器材)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
五、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1、推进学分制;
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①打破学校界限;②打破专业界限;③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
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①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②改革考试制度;③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五、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四、 大学:是传授高级专业知识,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精神家园。
五、 现代大学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
2?灵活性特征
3?整体性特征
4?可测性特征
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校历)
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
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和实施的。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独立性
2?层次性
3?中介性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
一体化模式
多样化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 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四、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
1、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3?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课外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也可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义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
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4?充分利用选修课程
5?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五)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2?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1?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2?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进行。
二、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三、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通、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原因:
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③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个人本位论: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斯宾塞----提倡个人本位。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
1、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特征:①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④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三、 中世纪大学设有:文、神、法、医四科。
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
1?引导性
2?间接性
3?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高校教师的任务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体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教学大纲的概念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1?明确目的性2?前沿性
3?理想性4?启迪性
5?教学适应性
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2?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的涵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分科型或综合型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3?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的分类。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微型课程。
5?课程内容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6?根据有无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制约师生关系的因素
1?师生角色特点
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
3?师生个性因素
4?教师的领导作风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生教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二、高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2、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
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③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④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发展。
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1?学术因素
2?利益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四)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原则
1?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
2?教学中,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3?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社会本位论: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柏拉图—--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
教学过程四要素论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器材)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
五、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1、推进学分制;
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①打破学校界限;②打破专业界限;③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
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①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②改革考试制度;③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五、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四、 大学:是传授高级专业知识,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精神家园。
五、 现代大学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
2?灵活性特征
3?整体性特征
4?可测性特征
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校历)
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
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和实施的。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独立性
2?层次性
3?中介性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
一体化模式
多样化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 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四、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
1、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3?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课外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也可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义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
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4?充分利用选修课程
5?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五)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2?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1?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2?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进行。
二、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三、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通、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原因:
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③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个人本位论: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斯宾塞----提倡个人本位。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
1、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特征:①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④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三、 中世纪大学设有:文、神、法、医四科。
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
1?引导性
2?间接性
3?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高校教师的任务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体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教学大纲的概念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1?明确目的性2?前沿性
3?理想性4?启迪性
5?教学适应性
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2?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的涵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分科型或综合型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3?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的分类。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微型课程。
5?课程内容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6?根据有无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制约师生关系的因素
1?师生角色特点
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
3?师生个性因素
4?教师的领导作风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