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藏《清明上河图》

合集下载

高XX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

高XX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

高XX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美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

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画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二、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

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毛笔、墨、水、长条宣纸。

(教师)课件、长卷复制品、画卷局部打印稿、作业纸。

教学过程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幅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2.看一看,感知体验。

让我们展开画卷,跟随画面的场景,体验视觉欣赏之旅吧。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3)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

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

传仇英《清明上河图》考辨

传仇英《清明上河图》考辨

图二 《姑苏繁华图》局部 (资料来源:《盛世滋生图》图卷影印版,1986 年)
淡墨轻勾,空间感强。而辽博本布局“顶天立地”, 主要突出营造“平远之境”,尽管借用“上河”动势,
面宽敞又具有江南水乡情致,与顾起元 《客座赘 引导观者视觉流动,使画面的线性叙事浑然一体,
语》中记载的明代苏州情景相合,即嘉靖末“百姓 但在远近关系处理上不够明确,尤其是画卷开端
图一 辽博藏《清明上河图》局部
6
三、辽博藏《清明上河图》形式分析
1. 样式塑造
仇英的工笔界画往往融合了文人笔墨质感,
工整细密又端庄雅厚。而辽博本中的建筑塑造细
观就能感受到其笔法嫩弱、线条倾斜,使得一些建
筑形象不够挺拔、坚实,有摇摇欲坠之感。
在构图上,仇英擅长纵深延长、横向扩大的布
局 手 法 ,远 近 关 系 处 理 清 晰 ,近 处 工 笔 细 描 ,远 处
是达官显贵身份、门第的标榜,故其牌匾多书有官
2. 笔墨风格
位、功名等内容,如辽博本中的“学士”、“恩荣”牌
就人物来说,仇英真迹形象神妙,尽管有一定
楼。
形式化倾向,但仍继承了绘画的写实性,其人物开
另一方面,因《清明上河图》母题来源于北宋, 脸用三白法且眼细小,隐约可见绮罗仕女画画风;
故辽博本年代上限将不早于宋代。而将辽博本与 衣纹线条刚中有柔,有提按变化及铁线描、折芦
图三 辽博藏《清明上河图》局部
的人文特征也与辽博本
相似 (图二)。但不同的
是,《姑苏繁华图》明显表
现出清代的服饰、装扮风
格,官兵都头戴清式官
帽,男 子留长辫 ;而 辽 博
本中女子形象较多,无论
是仕 女还是歌妓 ,都“削
肩 狭 背, 柳 眉 樱 髻 ”,体

辽博藏仇英款《清明上河图》隐含的女性观

辽博藏仇英款《清明上河图》隐含的女性观
画面中呈现出女性的两种不同状态— “青楼等女性形象的公开透明,观戏女子的 隐蔽”,向我们反映了彼时不同身份女性的 不同境遇和状态,也折射了其所隐含的女 性观。
参考文献
[1]任萍.青楼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2]宋姿莹.《清明上河图》研究:以宋、明、清三 本比较为视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36. [3]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88. [4]高海燕.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间妇女新探[D].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11:34. [5]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149. [6]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138. [7]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 李志生,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57. [8]卜正民.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方 俊,王秀丽,罗天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105.
上述种种皆反映了当时青楼行业的透 明、公开。青楼女性通过贩卖美色和身体的 方式获得钱财,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她们 所做的是不道德的商业行为。但因政策的放 宽和经济的发展,青楼的呈现方式由隐晦向 “半透明化”转变,稍具公开性,所以在画 面中出现了青楼女性的表演场景。
二、关于女性的私密性描绘 在画卷的乡村郊野部分,出现了宋本
成一种妍丽、飘逸、阴柔之美。图3为宗法 矫时弊、师法正源的学书观与其精神品格、
约稿、责编:史春霖
85
Crved.
“青楼”一词最早出现在曹植《美女 篇》中,当时青楼多与高门宽巷联系在一 起,为貌美女子居住之处,在诗词中也多用 于表达女性的闺怨[1]4。魏晋时期,受宫体风 影响,出现了青楼与家妓联系的诗句,至唐 后“青楼”一词成为花街柳巷的代名词。宋 元以后“青楼”作为妓院的含义已经到了不 言而喻的地步,明代是青楼的繁荣期[1]5-6。 画面中出现青楼以及名妓进行歌舞表演的场 面,也从侧面说明当时青楼行业的兴盛,以 至于让人不足为奇。这些女性多是因为家庭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中国七大博物馆

中国七大博物馆

中国七大博物馆(舞马衔杯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博物馆的实力是以藏品说话的,藏品中的国宝越多,博物馆的实力越强。

中国大陆(不算台湾)一共有101件不得出境的国宝,往一个博物馆有一件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就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这种文物资源特别丰富的博物馆也只有两件,然而在中国数十家一流的博物馆之中,有七家是实力特别强的,每家都藏有五件以上不得出境的国宝。

7:上海博物馆。

馆藏国宝五件(套)代表性展品:西周大克鼎上海博物馆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肩负着向来沪的海内外朋友宣传中华文华的重任,其藏品的质量自然不会太低。

上博的家底起于民国时的一批大收藏家,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购买和捐献,靠着老上海和新上海的经济实力,终于成了如今的规模。

上博创建于1952年,新馆建于1996年。

馆藏文物十二万余件,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精品无数,特别珍贵的国宝有五件:北宋王安石《楞严经要旨》、唐怀素《苦笋贴》、唐孙位《高逸图》、晋侯酥钟、大克鼎。

一般游客大概只能看到最后两件青铜器文物,三件书画藏品我只在一次展览上见到过苦笋贴,其他两件从未见过展出。

当然除了这五个之外,上博还有淳化阁帖和子仲姜盘等宝物。

6:湖南省博物馆。

馆藏国宝五件(套)。

代表性展品:汉代T型帛画湖南省博物馆建于1956年,建成之初的愿景只是想记录下地方志啥的,没想到它能跻身中国最强博物馆的行列之中,然而祖宗积德,七十年代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发现了太多的国宝,尤其是1972年发掘的三座马王堆汉墓,都是没有被盗掘过的大型汉墓,出土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于是这里想不成为中国顶级的博物馆也不行了。

湖南博物馆馆藏的十八万件文物中有五件国宝:战国人物御龙帛画,战国龙凤人物帛画,西汉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素纱禅衣。

其中四件可以看到,T型帛画是中国最经典的汉代绘画作品,但真品只在北京展出过一次。

除了五件国宝之外,大禾人面鼎等古代青铜器也都是一级文物,值得一看。

《姑苏繁华图》与清代皇帝的故事

《姑苏繁华图》与清代皇帝的故事

《姑苏繁华图》与清代皇帝的故事乾隆留恋苏州命画师绘制长卷,溥仪爱惜此卷将其偷运出宫编者按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姑苏繁华图》,与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北燕陪葬品鸭形玻璃注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在上海世博会中华丽亮相。

其中,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目前正被安放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中展示。

此画卷主要描述了苏州的景致,曾收藏在乾隆、嘉庆、溥仪等皇帝手中。

本期《晨报讲堂》将为您解密《姑苏繁华图》不得不说的故事。

人们常说:“北有清明,南有姑苏。

”前者自然是赫赫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后者就是辽宁送往上海世博会的三宝之一《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徽宗时期的首都汴京风貌。

苏州(古时称姑苏)既不是乾隆时期的首府,又不是关卡要塞,乾隆为何命画师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完成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两倍多的画卷?因献画,画家徐扬入宫廷苏州地区因水成市,沿河成街,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使得苏州在商品贸易方面占尽先机。

乾隆年间,当地居民多以纺织获利,甚至连一贯清高的士大夫都不能免俗。

天时地利的优势,促使当时吴地的商人已经开始研究顾客的心理,譬如在当时科举考试的考场外,就已经有人在考生的身上动脑筋了。

他们在店铺外打广告称,店中可以买到“状元考具”、“状元糕”、“三场名笔”等物,经商的头脑丝毫不逊于今人。

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苏州无论是在文、史、书、画,还是在戏曲舞蹈方面,都能自成一家。

例如雅俗共赏的吴歌、吴舞,早在唐代便打动了像白居易这样的文人骚客,更别说乾隆这等颇有艺术才能且热衷诗文之人了。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一个名叫徐扬的苏州画家在乾隆首次下江南途经苏州之时,将自己的画册献给乾隆,其精湛的画艺和江南文人特有的气息深得乾隆的赏识,随后便被选拔到宫中,每月可获十一两银子,属于宫中一等“画画人”。

徐扬入宫后,一心想通过科举走上为官之路,对他另眼相看的乾隆得知他的想法后,特批徐扬可以以太学生的身份参加科考,可惜的是两次考试均未被录取。

漆盒散记:由“买椟还珠”的故事追溯漆盒的历史

漆盒散记:由“买椟还珠”的故事追溯漆盒的历史

漆盒散记:由“买椟还珠”的故事追溯漆盒的历史漆盒的使用,历史很久。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用器,造型与纹样的设计,就考古发现所展示者而言,即教人感到它为后来者留下的发挥创造的余地已经不多。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此即成语“买椟还珠”的出典,虽然本来的意思是讲卖珠子的楚人因过度包装而使买者为包装所眩惑,以此拟喻人主勿以文辞之美而忘记它是否有用,不过椟的制作,出自楚地者,以它的精巧异常,的确足以傲世,恐怕也正与珠玉不相上下。

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与荆州天星观二号墓出土内置耳杯的漆酒具盒(图1、图2),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鸭盒(图3),都是形制奇巧装饰焕烂之器。

出自天星观二号墓的酒具盒除遍体龙纹之外,还点缀狩猎与宴饮的场面,鸭盒盒身绘制击建鼓舞蹈的精怪,其意似乎都在与器具用途相呼应。

如此匠心,也久为后世延用。

图1/30图1 酒具盒湖北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图2/30图2 酒具盒湖北荆州天星观二号墓出土图3/30图3 漆鸭盒曾侯乙墓出土一所谓椟与匣,又箱、箧、笥、筥、盛,等等,其实都可以归在盒这样一个大类里,不过盒的名称是后起,而古称在很长时期里也依然与“盒”之称并行。

粗略分别的话,一般圆形容器称盒,扁形称匣,近方者称箱。

若以用途为名,那么大致有妆奁亦即妆盒,镜盒,粉盒;香盒,文具,拜盒或曰拜匣;食盒,提盒,攒盒。

攒盒之下又有不少名目,如酒盒、桌盒、捧盒、手盒。

此外还有俗称与雅称并行,如妆奁明清俗称减妆或拣妆。

先秦至明清,漆盒始终是日常生活中派了多种用场的器具,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置放自家日常用物,一是相互递送物事。

关于后者,元《析津志·风俗》一节说道:“又有红漆四方盒,有替者盛诸般菓子,仍以方盘铺设案上。

若官员、士庶、妇人、女子,作往复人情,随意买送,以此方盘不分远近送去。

清明上河图有关资料

清明上河图有关资料

清明上河图》有关资料(2009-04-04 16:14:23)标签:杂谈《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呵呵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仇英青绿山水的摹古与创新

仇英青绿山水的摹古与创新

仇英作为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相较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其史书记载很少,原因有三:其一,仇英是工匠的出身;其二,仇英是职业画家的身份;其三,仇英在书法、诗文等方面的文化素养都不及其他三位,所以未被收入明史。

沈周、文征明、唐寅的作品以水墨写意为主,其青绿作品相较于仇英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之媲美,正如董其昌所说:“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而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钱舜举是也。

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若文太史极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

”(《容台集》)由此仇英的青绿山水就显得独树一帜。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离不开他深厚的摹古功力,仇英师法南宋院体,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而典雅,工致细腻而不俗套,画面整体大气,细处缜密精致,既有匠气的一面,又有高雅不俗的气质。

一、临摹与创作的结合仇英如此高深的艺术成就和坚实的艺术功底,离不开他对古画的模仿,并且他将摹仿贯穿一生。

但对于仇英来说,“摹”主要是作为学习手段,而“仿”则是创作。

《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是仇英临摹南宋画家萧照的稿本,内容描写南宋初曹勋为迎合高宗赵构的旨意,歌颂中兴而编撰的祥瑞故事。

原为六段,现存四段:其一为占卜。

徽、钦二帝被俘后,显仁皇后在行殿用棋占卜,兆告康王继位,众皆庆贺。

其二为渡河。

一骑陷落冰际,惟赵构得免。

其三为授衣。

其四为射兔。

高宗戎装骑驰,箭中白兔。

全画用笔粗重,设色妍丽,构图平远,既有宋画古拙雄劲的特色,又有文人画的韵致,不愧为仇英摹古精作。

但与原作相比又有很大不同,尤其第二段渡河的部分,树枝与主干的勾勒非常有力量感,下笔果敢却圆润,刚中带柔,枯树枝的走向、树的形态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施色上,没有单纯地依靠颜色的浓重来区别景物,而是用笔墨加强了树木的外轮廓线,并以短皴稳笔加以皴擦,让整个画面的色彩安分起来,使画面的虚与实、动与静更加和谐,富有节奏感。

后人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临摹可谓从未停止,仇英也不例外,现存的写有“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中,辽宁省博物馆藏《清明上河图》(因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因而简称“石渠本”)与曾经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和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著录的《清明上河图》(简称“辛丑本”)被认为是“最善本”。

《清明上河图》里看宋朝

《清明上河图》里看宋朝

《清明上河图》里看宋朝作者:吴钩来源:《新晨》2020年第07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不但催生了无数仿作、摹品、衍生品,而且吸引了诸多宋史学者、美术史学者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交通史、商业史、广告史、城市史、造船史的学者来说,《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座不容错过、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清明上河图》摹本极多,本书所说的《清明上河图》,除非有特别注明,均指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正本)。

正如《周易》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西方也有谚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也是大异其趣的,著有《同舟共济: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的曹星原女士认为,《清明上河图》有可能是神宗授意下对《流民图》不指明的回应。

作品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东京的百姓在清明时节的富足祥和之情,而非潦倒贫困之窘境。

也或者《清明上河图》是由某个揣摩透了神宗心思的大臣令人所作,以讨神宗欢心。

但著有《隐忧与曲谏:解码录》的余辉先生却提出,《清明上河图》“深刻地揭示出了开封城的种种痼疾和隐患,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

画家的忧患隐于心中之深邃、其画谏现于幅上之委婉,仅为时人所识,而难以为后人所破。

其意味深长,令细赏者不忍掩卷。

”与曹星原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

这两种试图“还原”出画家绘制《清明上河图》动机的解读方式都是比较冒险的。

图画与诗文不一样,文字可以清晰地表达作者创作一首诗的初衷,图画则未必。

我举个例子,相傳五代时,罗隐在吴越国主钱镠的王宫见到一幅《番溪垂钓图》,乃咏诗一首:“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得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这当然是在委婉地向钱镠进谏废除“使宅鱼”税。

但创作《番溪垂钓图》的画家是不是也有这个意图,则谁也不知道。

从一幅山水画、风俗画,恐怕很难准确地还原出画家的曲折意图——除了那种意图非常明显的图画,如北宋郑侠的《流民图》、今天的时事讽刺漫画。

清明上河图的三个版本

清明上河图的三个版本

清明上河图的三个版本十大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共有三个版本:一:宋张择端的故宫版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明代仇英版本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博物院)三:清院版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故也称台湾版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是国之瑰宝,真迹只有一幅,而且深藏在博物院中,别说是普通百姓,就连书画专家也不是经常可以见到。

和真迹几乎完全相同的高仿真艺术品在市场上出售,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品真正实现了"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愿望。

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

被称为仇英仿本。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

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卷》流传有序,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但在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属精品。

据专家分析,仇英在创作该《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这当中包含艺术家的自身风格。

1945年伪满溥仪逃跑时共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多件文物弃置在沈阳机场。

1950年,共有三幅《清明上河图》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鉴定家杨仁恺除发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外,还发现了仇本《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千百年来魅力一直不衰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千百年来魅力一直不衰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千百年来魅力一直不衰?作者:张月成发布时间:2010-05-01 11:58发布单位:书画家张月成·百度空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风俗画。

全图以长卷的形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处处引人入胜。

在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

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皆曲尽人意,刻画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

画卷中的这一切都使观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从这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绘制的市井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由于《清明上河图》名气蜚声中外,后来的元、明、清时代许多的大画家,都争相仿画。

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里,都藏有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这些大小各异、繁简不同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多出自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之手,因此乱真程度可想而知。

这使得它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

为此,学术界曾展开过一场争论。

清明上河图虽然说有六、七十本,但是哪一个本是真的,哪一个本是赝品是假的,一般来说都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存的宝笈三编本是真本。

台湾的本、美国的本全部都是假货。

因为第一他们画的一开始都有沙柳远山,开封地处中原,根本就没有山,这一点明显的看出那就是假的了;再一个开封的城墙,包砖从明洪武年间才开始,那两幅画上,城墙上全画的都是砖,这证明是明代以后的;第三点清明上河图早期的跋没有说画到金明池,而他们的画全部画到金明池。

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根据东京梦华录杜撰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真迹认定,从而结束了自明代以来长达数百年的真伪之争。

《清明上河图》于1953年由辽宁省博物馆正式移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做为国宝收藏。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杨仁恺,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

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

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

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

人物简介杨仁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博学者之一、书画鉴赏大师、书法大家、博物馆学家。

1915年10月出生于四川广安岳池县。

幼年读私塾,书香世家,父亲为岳池商会会长,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勉强完成旧制理科。

少时酷爱历史,喜欢法书绘画,书法极佳;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走入中国书画艺术的殿堂。

杨仁恺一生以“龢溪人士”“龢溪遗民”或“龢溪仁恺”自署。

据考证曰:宋代蜀地四川广安岳池名曰“龢溪”;也有考证曰:曾有流经岳池之溪水曰“龢溪”。

杨仁恺先生毕生致力于多灾难中华历史中流失国宝的追寻、拯救、鉴定、研究与保护,终其一生贡献于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交流。

涉猎广泛,著述宏富。

毕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理清了中华多灾难与浩劫中流失的”故宫佚目“国宝的历史与现状,并做出散失追寻记录及考鉴的详细研究,足迹踏遍国内与世界各地追回鉴定的国宝级文化遗产数百件,考证拯救的文物不计其数。

晚年创立了鉴定学,使其成为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体系。

杨仁恺对故宫流失国宝书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使一大批国宝重放异彩。

其中有中华历史第一神品之称的历史旷世巨制《清明上河图》,从碎纸片中缀识拼出的米芾真迹《行书苕溪诗卷》等37件国宝,都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奇佳话;也包括著名的《簪花仕女图》、《聊斋志异》原稿等书画珍品,都是经杨仁恺的手而恢复本来面目,重新确立了国宝地位。

黄念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黄念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黄念和他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刘涤宇戴立强来源:《收藏/拍卖》 2013年第4期文、图:刘涤宇戴立强广东人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黄念《清明上河图》(简称黄念本,图1),画心高28.2 厘米,长548.5 厘米,纸本设色,卷后题“乾隆三十九年五月,臣黄念奉敕恭仿明人《清明上河图》”。

图面虽有“乾隆御鉴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却不见《石渠宝笈》著录。

1965 年征集入藏辽宁省博物馆,经鉴定为真迹。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2007 年)记载,黄念原为广东顺德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珐琅匠人的身份被选送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供职,同时接受宫廷绘画任务。

现存黄念的绘画作品有《桐荫清暑图轴》、《人物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春郊挈榼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图2)。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简称北京本)具有明显的宋代绘画特征,且画面建筑符合《营造法式》等相关北宋文献的记载,一般公认为是宋代真本或最接近真本的版本。

但在明清时期,坊间流传最多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图像特征则与北京本差异巨大,以工笔重彩为主,所体现的时代和地域特征颇近于明清时代的苏州,这些版本统称后期仿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仇英款本是此种类型诸本中质量较高的一卷。

清代宫廷画师中,文献记载有刘九德、沈源、陈枚等四人,姚文瀚、谢遂、罗福旼、黄念等人曾经绘制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市井风情画卷,现在可以查考的有沈源本、清院本、罗福旼本和黄念本四卷。

所绘《清明上河图》大部分在后期仿本基础上,借鉴当时传入宫廷的西洋画法和官式建筑形态,具有清代宫廷绘画的基本特征。

黄念所绘此图在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委托装裱的记载,时间稍早于画中署名日期。

画风以淡墨勾勒,重彩并不充满轮廓,而采用局部点染的方式,受到西洋明暗画法影响,与18 世纪广东和宫廷瓷器珐琅画画风相似。

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春郊挈榼图》风格一致。

明代中期“明四家”仇英大师二十九幅绘画赏析

明代中期“明四家”仇英大师二十九幅绘画赏析

明代中期“明四家”仇英大师二十九幅绘画赏析明代中期,院画势力日衰,“浙派”也渐趋末流。

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

由于此时期苏州经济繁荣,各种工商行业发展迅猛,直接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

因此这一地区成为当地和四方文人聚会的最好场所。

“吴门画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吴门画派以沈周为领袖,文征明继起,一时追随者很多,形成明代后期一大流派。

同时生活在苏州的唐寅和仇英,也以绘画著称于世,和沈周、文征明一同被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沈、文、唐三家共同特点是都属于文人笔墨,仇英虽是职业画家出身,但画风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

他们四家的绘画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

所画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写清雅秀润的南方风景。

他们运用熟练的笔墨,描写周围的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

由于他们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也被后人誉为“明四家”。

中期吴门画派沈周【庐山高】文徽明【万壑争流】周臣【春泉小隐】唐寅【山路松风】仇英【桃源仙境】,这里介绍明代中期仇英绘画作品。

明代仇英(约1497-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

中国明代绘画大师,明四家之一。

仇英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

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

仇英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

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尽量少写文字,为的是不破坏画面美感,因此画史评价他为追求艺术境界的仙人。

存世画迹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桃花源图》、《仙山楼阁图》、《莲溪渔隐图》、《桐阴清话轴》、《秋江待渡图》、《东林图卷》、《捣衣图》、《千秋绝艳图》、《修竹仕女图》、《枫溪垂钓图》、《四季仕女图》、《沙汀鸳鸯图》、《临宋萧照高宗瑞应图》、《清明上河图》、《人物故事册之竹院品古图》、《归汾图》、《仿李唐山水》、《春游晚归图》、《松溪横笛图》、《春庭行乐图》、《梧竹消夏图》、《采芝图》等。

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吴晓欧)

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吴晓欧)

河市协奏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吴晓欧素以出版高水准学术类美术理论研究书籍为已任的台湾石头出版社,于2011年4月以精装版的形式出版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美术史系曹星原教授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一书。

作者历时十余载,可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历经十易其稿,以教学资料为初衷,最终升华为一本有独特立论的研究著作。

自原辽宁省博物馆的杨仁恺先生于1950年发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宝笈三编中提到的珍贵宋本)至今,已过去了62年。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件作品在国内外引发了众多学者们的研究热潮,对张择端在画中所表现的主题和季节形成了诸多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阐释角度,其中以该画表现的是北宋末年“清明盛世”的颂扬观点为首肯,并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徽宗时的宫廷绘画作品。

曹星原教授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角度重新探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画风、创作年代与涵义,仔细观察画面细节,深入分析卷后跋文,并梳篦宋代文献,给予这件作品以崭新的历史定位与诠释。

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1)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内容的重新论证;(2)《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与公认的成画时间的宫廷盛行风格不吻合;(3)确认《清明上河图》的成画原因和时间。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本书最后结论是,《清明上河图》应为徽宗之前的神宗时期的作品,并且推测这类画作可能就是画论中所称但今已失传的“今体画”。

作者认为画中描绘了北宋东京的市肆与河市生活,并强调桥下一艘正要逆流而上的船正失控的瞬间,一方面是展现神宗“上善若水”的治世理想、对于漕运的建设之功,另一方面又提倡因社会改革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之时,举国上下应同舟共济、共同面对逆境的精神。

宋神宗(1048-1085)是宋代第六位皇帝,于公元1067--1085年在位。

神宗年少抱负大志,励精图治,故即位后命王安石(1021-1086)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作者:野岛刚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05期由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它曾“五度入宫、四度出宫”,甚至一度在战后的混乱中遗失。

杨仁恺在东北博物馆发现真迹1950年8月,沈阳。

位于沈阳市中心的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里,年轻的杨仁恺正在鉴定一批国宝级文物。

杨仁恺后来成为中国知名文物鉴定家,此时杨仁恺的职衔是“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

在伪满洲国政府垮台后,从伪满洲国政府流出了大量绘画和陶瓷到市场上,甚至有了专门的“东北货”之称。

其中有许多赝品或仿本,当然也有精品中的精品。

杨仁恺的工作就是把仓库中的文物一一鉴定,分出真品与赝品。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杨仁恺通过熟人的介绍,来到重庆出版社工作,担任艺文杂志《说文》月刊的编辑。

那时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特别喜欢杨仁恺。

当时故宫文物从北京的博物院疏散到四川省,马衡也在重庆。

杨仁恺从马衡身上学到中国艺术的入门知识,经常浏览宋代、唐代的珍贵古书画。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时局动荡,《说文》停止发行。

杨仁恺为了找工作搬到北京,到著名的古董街琉璃厂附近的古董店工作,在那里训练了自己鉴识文物的眼光。

后来他自称“我是在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1950年起,他移居沈阳,在东北人民政府的文化部任职。

在东北博物馆的仓库内,摆在杨仁恺面前有3幅几乎相同的画卷,都叫《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的仿本和赝品极多,真迹大家都认为已散佚不见。

包括杨仁恺在内,没人会想到真迹就在这里。

人们以为这3幅画顶多就是明代时画的、品质比较好的仿本,回流到收藏品较少的东北博物馆中。

开始鉴定的杨仁恺,打开第一幅《清明上河图》,一看就知道是赝品,接着鉴定下一幅,博物馆内其他同事曾说“说不定是真迹”。

果然,杨仁恺一眼瞄过,就知道是好东西。

他原本认为是“明代的作品”,但是品质相当好,于是先选到“收藏”这一边。

明中叶苏州阊门地区空间形态探析——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例

明中叶苏州阊门地区空间形态探析——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例

价值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争相描绘的重要地标,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①。

其中,明中叶吴门画家仇英创作的绢本设色图《清明上河图》②以写实的手法重点描绘了当时阊门周边城市脉络及风土人文,是研究明代苏州阊门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历史材料。

通过历史图像发掘并剖析相应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自近代以来在学界逐渐得到应用,迄今为止已积累了较多成果。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最先通过历史图像研究古代城市与建筑问题的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1]中,将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素材,对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类型、造型空间、平面尺度等各方面特征进行了细致剖析;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对《清明上河图》曾做过详尽的分析[2],充分体现了绘画资料对于城市历史形态研究的作用;刘涤宇著作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3]中,同样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对中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历史图像所独具的空间信息对还原并探讨历史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明代中叶阊门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片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三种不同尺度对画作信息进行提取及整理,试图从不同层面对历史城市形态开展具体分析。

1阊门片区城市形态阊门片区空间范围主要是指以阊门城门为核心,向四周所辐射的南濠街、上塘街及阊门大街(今西中市)等街道,以及山塘河、横塘河、古城护城河及城内第一横河共同组成的区域范围(见图1)。

受透视及技法表现影响,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侧重描绘了阊门城门东侧阊门大街及西侧上塘街等空间(见图2)。

将画作中所描绘的阊门空间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及平面转译后(见图3)可以发现,阊门整体建筑空间布局多依托街道或水系呈现线性排布格局,其中以组团建筑居多,按照功能可大体分为消费组团、文摘要 从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出发,以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基础,通过历史图像解读及文献资料印证的方法对画作中所描绘的明中叶苏州阊门城市空间展开相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仇英版本《清明上河图》
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表現了,當時蘇州熱鬧紛擾 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而在城市之外,一座規模宏大的石質虹橋橫 跨河兩岸,河中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描繪明代姑蘇繁華的景象。它 可分爲四個部分:(一)明代蘇州郊野市區街道,(四)人間仙境。作 品每一部分的表現內容不同,呈現的節奏也不同,有時舒緩,如田園 牧歌般的甯靜和悠閑,有時又熱鬧非凡,節奏輕快明朗。場面宏大, 氣勢雄偉。仇英版《清明上河圖》:工整細膩、色彩鮮豔,典雅清麗, 工而不板,研而不媚。體現出文人畫所崇尚的筆墨情趣。作品堪稱: 國寶珍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