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下《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课标内容: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1)阅读《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宋都汴京城市特点的认识。
(2)通过比较唐、宋两代都城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小品,通过“史为今用”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
(4)通过讨论怎样发掘《清明上河图》的潜在价值这一话题,培养学生为祖国发展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搜集分析《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了解宋代城市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情况及风俗习惯;比较唐代都城长安和北宋汴京的异同。
难点:再现宋代城市社会生活风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编排一个反映宋代汴京市民生活的历史小品:某某的一天。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宋元时期的艺术成就。
其中北宋最著名的风俗画是哪一幅?生:《清明上河图》。
师:它的作者是?生:张择端。
(多媒体展示张择端画像)师:张择端是北宋著名的风俗画作家,他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不仅是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而且还以很高的史料价值闻名于世,甚至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那么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又反映了北宋汴京的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通过看图说史,侧面了解一下北宋历史的面貌。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清明上河图》,并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解说。
活动一:看图说史1、纵观全图(了解画面的整体布局)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配音简介:《清明上河图》画卷全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图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它就像一部电影作品,从外城的菜园子,一直画到内城的繁华地段,让观者有滋有味。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2)艺术特色的分析与应用
-学生可能对构图、用色、笔法等艺术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创作。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并运用这些艺术特色。
(3)文化传承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故事,强调作品的历史价值。
(2)分析画卷的主要场景、人物、建筑、动植物等细节描绘,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北宋时期生活风貌。
-指导学生关注画卷中的市井生活、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等,以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
(3)学习《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如构图、用色、笔法等,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独立思考能力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画卷中的细节描绘理解不够深入,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构图、笔法等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绘画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将考虑在课堂上增加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的北宋时期社会风貌,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清明上河图》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清明上河图教案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24、*清明上河图代码六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描述画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画面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难点:培养学生阅读这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1)标好自然段,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思考阅读提示上的问题。
(3)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揭题: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画到底花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并完成下列填空。
《清明上河图》是代画家的作品。
这是一篇表现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__________时节_____________的长卷。
画面的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
汴梁萌动骡马参差鸟瞰阡陌纵横人声鼎沸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惟妙惟肖(2)交流讨论填空。
(为下面学习过渡)(二)精读课文,展开想象。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感受《清明上河图》美丽的画面。
1、出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画面。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描述画面内容。
(从市郊景象、汴河两岸景象、繁华的街市三个方面进行描述)(2)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了解历史地位。
过渡:《清明上河图》这么美,它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怎样?1、出示自学指导(三)请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1)《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怎样?(2)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清明上河图(教案)教案科目:美术年级:三年级下册教案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能力,学会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基本情况。
2.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在创作中的运用。
2. 学生在创作中如何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它描绘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清明上河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了解其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总结并补充。
三、欣赏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指导。
四、实践创作(1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 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教师总结。
二、实践创作(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2.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课导入1.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分析其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细节,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
2.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明上河图》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作者张择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千年的史诗”。
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甫,号愚谷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方案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2、讨论、交流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同位互相交流、练说。
4、师:谁愿意扮演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指名交流。
师引导评议:介绍时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图画上的场面。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自读最后一段,想想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开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
(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
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
(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
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
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
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五、自学第五、六自然段。
(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
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
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六、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七、朗读欣赏。
(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汴河两岸规模宏大,场面繁杂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