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色彩、人物等艺术特点;(2)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画中描绘了哪些场景?”(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上有行人、车辆、船只、店铺等。

2. 讲授作者、时代背景(1)教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3. 分析艺术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等,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画面广阔,层次清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人物刻画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6. 作业布置(1)学生复制《清明上河图》的某个场景,锻炼绘画能力;(2)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观后感,培养写作能力。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清明上河图》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具:《清明上河图》画卷、相关PPT、视频资料等。

教学场地:教室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Step 2:欣赏画卷(10分钟)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学生欣赏并自由发表对作品的初步感受。

Step 3:作品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Step 4:文化解读(10分钟)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解释《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出的宋代都市生活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来源的绘画或手工艺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宋代艺术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2. 综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篇一: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清明上河图欣赏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一页的内容,也是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欣赏内容。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

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

同时本课的欣赏学习对下次《我们的社区》的绘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

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

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

美术清明上河图教案

美术清明上河图教案

美术清明上河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鉴赏》第四章第二节《宋代绘画艺术》,详细内容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培养其美术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投影仪、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宋代绘画艺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清明上河图》吗?它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作?”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

(2)通过PPT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画作中的细节。

(3)讲解《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发画纸、彩笔,让学生尝试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临摹心得。

4. 例题讲解:(1)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其艺术特点。

(2)讲解如何从多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历史背景(2)艺术特点(3)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并从多角度进行欣赏。

2. 答案:(1)人物形象分析:如市井小民、官员、僧侣等。

(2)多角度欣赏:如构图、线条、色彩、透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画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其绘画技巧独特、题材新颖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了解北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略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

2.能够分析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3.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4.了解北宋社会的生活特点。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图片、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古代绘画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绘画的发展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

2.展示:《清明上河图》(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全貌,学生可以自由观看。

3.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着重介绍其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4.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清明上河图》中有关生活场景的细节,如:人物的衣着、交通工具、建筑的风格等,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亮点。

5.学生发言(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讨论,扩展学生的思维。

6.欣赏与分析(15分钟)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各个细节,并对其中的一幕或一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

7.思辨与展示(20分钟)学生们用素描纸和铅笔,对《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进行绘制,并解释图中的元素意义。

8.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学生提问,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清明上河图》的讲解或艺术表演。

2.学生可以根据《清明上河图》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体现自己对古代都市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对北宋社会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宋代绘画》,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中国古画的能力,特别是对宋代绘画风格的认识。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构图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宋代绘画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他们对这幅古画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分析画作的构图、笔法和色彩运用,解读画中的丰富细节。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画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描绘、建筑表现和风俗习惯,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局部,感受古人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地点:东京汴京艺术特点:细致描绘、繁而不乱、人物生动、建筑雄伟历史价值:反映宋代都市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画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构图、笔法、色彩分析人物、建筑、风俗描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鉴赏和分析古画方面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实地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欣赏>>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一页的内容,也是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欣赏内容。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

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

同时本课的欣赏学习对下次《我们的社区》的绘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

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电教设计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

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
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
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

回忆以前在美术课上欣赏过的作品。

提出问题:根据你几年来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说说你认为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了解哪些有关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将其总结于表格之中。

作品名称作者国家年代画种题材主要技法艺术价值
(二)看书,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来填表格
多媒体映示课题,请学生根据课前读书上的文字内容解释画题并找出与上表有关的内容。

(不知道的地方通过下面的欣赏来完成)
教师总结:介绍《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北宋风俗长卷。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作者张择端。

原画作为线描作品,长5米,宽25厘米。

(对比总结用表格,感知作品的大小)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朝历代都有皇家画师对其临摹。

(三)全卷赏析清乾隆年间临摹版《清明上河图》课件
因为原作年代久远,很多地方已有些模糊,所以今天老师带来的课件是清乾隆年间临摹版的,请大家认真看,仔细听,看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先通过课件整体欣赏一遍,听解说。

初步感知。

(课件指导:自动播放,到虹桥段右键单击,画面暂停,解说继续,至解说过此段后单击左键画面配合解说继续)
2.倒看,(自动)比较画面中皇宫、内城的不同,(可按S键暂停,继续也按S
键)鼓励学生用合适的词来分别形容一下。

体会作者对当时风俗人情、交通工具等的表现。

3.单独分析虹桥一段。

(暂停)比较与原版的不同。

(单击右键选下一张,再单击右键选下一张到原版画面)每个画面放大,分析近景、中景、远景的刻画。

船上、桥上、桥下的人物的表情、动作。

主要画面局部再次放大,分析画面中的矛盾冲突,人物表情、动作的描绘对画面起到的作用。

4、(点击画面右下方蓝色长方形链接键)再次整体欣赏一遍,加深体会《清明上河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用线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按S键暂停)
五.《清明上河图》艺术成就总结(先让学生说,教师总结)
1、《清明上河图》是反映了宋代民情风俗的历史生活画卷。

请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理解宋代的生活风情。

2、《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并且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内容广阔的矛盾。

(播放在线动画《麦兜响当当》前几秒解释“鸟瞰”。


3、《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而且简练,是中国线描人物画里面代表作品。

五、拓展:
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如此之高,近现代许多的工艺品都以它为题材(点击画面右下方蓝色长方形链接键看在壁画、剪纸、玻璃器、瓷器中的应用)。

甚至有动画片让这幅画动起来了。

(播放在线动画《麦兜响当当》清明上河图片段)
作业:
放学后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学校对面海泊河两岸的建筑、设施、人物动作等,搜集资料,下次来绘画《我们的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