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教育教案《清明上河图》
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

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目标1.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艺术成就。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创作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它描绘了哪个时期的景象?2.背景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生平事迹。
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包括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和民俗风情。
3.分析画面布局展示《清明上河图》全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布局。
分析画面的空间结构,如前景、中景、远景的划分。
讲解画面中的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的排列和组合。
4.人物描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和表情。
讲解人物描绘的技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的运用。
分析人物与画面的关系,如人物的动作、神态与画面氛围的协调。
5.色彩运用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色彩搭配,如对比色、调和色等。
讲解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如表现季节、时间、氛围等。
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在画面中的美感。
讲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其他传统绘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体验传统绘画的魅力。
8.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2.尝试创作一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意画面布局、人物描绘和色彩运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和优化?3.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还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宋代绘画》,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中国古画的能力,特别是对宋代绘画风格的认识。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构图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宋代绘画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他们对这幅古画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分析画作的构图、笔法和色彩运用,解读画中的丰富细节。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画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描绘、建筑表现和风俗习惯,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局部,感受古人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地点:东京汴京艺术特点:细致描绘、繁而不乱、人物生动、建筑雄伟历史价值:反映宋代都市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画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构图、笔法、色彩分析人物、建筑、风俗描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鉴赏和分析古画方面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实地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2.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课导入1.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分析其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细节,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
2.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明上河图》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作者张择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千年的史诗”。
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甫,号愚谷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
小学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2)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欣赏《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的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2. 学会欣赏《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图片、相关资料和PPT。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2. 欣赏作品(1)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细节,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和评价。
4. 实践环节(1)学生根据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绘画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传承与保护,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2. 推荐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七、作业布置1.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心得。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和场景。
学生能够分析画面中表现出的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提高对古代绘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学会欣赏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和场景。
画面中表现出的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2. 教学难点:分析画面中的细节,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画面的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等。
准备教学课件和展示用的投影设备。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了解其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思考自己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和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观察《清明上河图》,注意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和场景。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在小组内分享。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中表现出的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4.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选择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5. 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五、作业设计1. 学生完成课堂展示的PPT制作,包括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内容。
《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通用10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通用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上河图》教案篇1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教师: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清明气象绘京都繁华
——欣赏《清明上河图》
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反映北宋社会生活及绘画艺术水平,融线描、水墨、淡彩于一炉的代表性的国画名作。
四年级学生对古代城乡生活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
本课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长卷风俗画的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
了解长卷的欣赏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描述作品的场景内容,表达感受。
通过对比欣赏,理解风俗画通过表现矛盾的冲突来丰富画面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内容与特点,链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国画及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国画长卷的画面节奏感,学会欣赏评述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作品的节奏感。
教具准备:课件、高仿《清明上河图》、40本教材、局部复印件、勾线笔、铅画纸
课前播放:欣赏国宝档案《清明上河图》。
一、局部欣赏导入课题
1.投影虹桥局部。
提问学生投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2.教师提问:这座桥造型像什么?生答:像彩虹。
取名“虹桥”。
3.师:这座桥距今多少年了吗?现在是公元2015年而这座桥在
北宋公元1100年左右。
谁能算出距今多少年?生答:915年
4.师:时间太久了,造这座桥的工艺已经失传。
现在只能在图《清明上河图》上见到了。
5.投影课题《欣赏清明上河图》
二、感知细节了解情节
1.师:大家知道在这座桥上演绎过什么故事吗?生答:
2.师:投影《清明上河图》虹桥上及漕船过桥局部。
请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事,并请学生用语言及动作表达。
(意图:了解画中人物动态、表情及惊险场面的表现。
)
3.师:投影虹桥为中心的河两岸。
同学们,好惊险一幕。
还好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船只安全过桥。
你知道,这条船从哪里来吗?
生:江南、城郊等
三、对比欣赏理解节奏
1.动静对比感受生动
(1)师:投影虹桥及城郊两段对比。
请同学们你认为图中哪里最热闹?哪里安静?为什么觉得安静?生:上面的图有很多人。
下面的图没人。
(2)师:请仔细观察,真的没人吗?那你觉得怎么还安静呢?
有人说话显得山中更为安静。
(3)师:图上描绘如此繁华的城市在哪里?生答:京城、汴京(4)师:投影《清明上河图》城区段。
我们来看看北宋的城市
生活吧!
如果穿越到北宋进来到汴京。
在街上的哪一位是你?你正在干什么?
2.藏露对比创造意境
(1)师:老师希望那位赶骆驼的人是自己。
我将到西域成为国家交流大使,游遍全世界。
同学们知道我带了几头骆驼?
(2)生:城门中还有。
(3)师:分析国画作品《清明》,理解国画中藏手法。
(4)师:出殿试题目《深山藏古寺》。
学生用勾线笔快速勾画并展示作品。
(4)绘画作品中用藏与露的对比手法,会使作品变得意境更为深远。
清明上河图也是如此。
作品中还有哪些地方采用了藏的手法?
(5)生:答云雾、房子、轿子里有人。
3.综合分析感悟节奏
(1)投影《清明上河图》,师生共同找出作品构成线条。
(2)师:投影河岸、屋脊、虹桥构成线。
师问:构成线条与音乐有联系吗?
生:像五线谱。
(3)师:《清明上河图》通过生动的动静对比,意境深远的藏露对比及流畅的构成线,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
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如欣赏交响乐。
四、分组交流实物展示
1.师:翻开书本第42面,阅读左上角相关资料后介绍整体情况。
画家背景、作品长度高度、表现形式等。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展开高仿《清明上河图》,体验长卷的欣赏方式。
老师请4位同学一起戴上手套,帮助展示高仿《清明上河图》。
请同学们感受画面节奏并按序上前仔细观赏。
4.师:讲述张择端作画经历及皇帝为什么在上河图前加上“清明”两字?
5.生:清明节、地名等
五、教师小结:作者北宋张择端的一位宫廷画家。
作品长525厘米,高25.2厘米,以线描淡彩的形式,表现北宋晚期都城汴梁(今开封)汴河一带繁华景象的风俗画。
全图分城郊、汴河两岸、城区。
六、拓展:欣赏艺术与高科技结合的3D版《清明上河图》
板书:《清明上河图》
长卷构图
动静对比
藏露对比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