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上河图》传说

《清明上河图》传说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
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
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
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
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告诉严嵩:“画中的麻雀这样小怎么能踏满两片瓦?张择端决不会这样大意,一定是个摹品。
”严嵩听完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
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
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
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
这个传说于清代由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
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长二五二五公分,在这幅不大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多个人物、二十多只船、二十多辆车、五十多头牛、马、驴等牲畜,农舍绿树,山水河流,真是应有尽有,一切都清晰自然,形象逼真。
这说明画家张择端长期认真深入观察生活、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画家通过清明节这一天,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城汴京(今开封市)百姓过节赶集的盛况。
画一开始就表现人们四面八方向上河镇汇集,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一条通向城门的街道上,有乘轿的妇女、加有棕毛盖的牛车和串车队。
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地摊和临时棚子,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意,有造车轿的、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卖水果的、理发的甚至代写字的,这是临近闹市的序幕,一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三教九流。
十字路口是商业闹区,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什么“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疋帛铺”、“杨家应症”、“赵太丞家”……商店林立,热闹非常。
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一篇: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人教版七下《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教师: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
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
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活动课二 话说清明上河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活动课二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课对《清明上河图》场景的探究,了解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及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东京繁盛热闹的城乡、车水马龙的街市、百舸争流的水上运输等,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通过学习识图训练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语言写作和表述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时事导入新课,授课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图文联想、画面辨析、分类比较、综合归纳贯穿活动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东京是当时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明确《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时围绕《清明上河图》为核心探究展开,一幅长卷折射了宋朝都市的繁荣,真实地再现了东京市区千姿百态的场景。
挖掘图画的历史信息是本课的重点,分析其内涵外延则是难点。
通过将画面包含的信息与已经知道的相关知识有机对接,然后横向分析、纵向比较、综合归纳用画配文的讲述来突出重点。
将画配文的结论进一步延伸,扩大信息的内涵外延范围,(如东京的繁华与国家的富有、商业的兴旺、人口的众多、文化的先进、交通的便利等紧密相连的)多角度辨析来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时事导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图文辨析、直观联想、讨论比较、综合归纳。
学法导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直观联想读图。
达到把握识图技巧,领悟图画信息,挖掘内涵外延,辨析触类旁通的效果。
活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及《清明上河图》相关课件和历史资料。
学生:课本、个人搜集的相关历史信息和自备相关的光盘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话说清明上河图 15页

主要活动类型
学习竞赛式 创作展示式
研讨交流式 学法活动式
历史活动课内容
寻找历史 历史知识赛 编历史小故事 历史短剧 历史画配文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 运用历史地图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 能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类型
主要活动类型 模拟活动式 创作展示式 研讨交流式 资料运用式 实践活动式 历史活动课内容 即时活动 时事报道 写信、编历史小 报 历史论坛、历史 纪实大家谈 家庭照片、歌曲 中的历史 社会调研 展示 时事报道 模拟导游 写信、编 小报 历史论坛 纪实谈 歌曲、照 歌曲、照 片 片 社会调研
三、历史活动课的原则
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 方式,提高其探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 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提高。历史活动课要注意体现以下六条原则: 1、 突出实践活动的原则。 2、 激发自主学习的原则。 3、 鼓励创新精神的原则。 4、 引导交流合作的原则。 5、 时空开放性的原则。 6、 注意适应性的原则。
五、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的操作性 2、活动的同步性 3、活动的自主性 4、活动的创新性 5、活动的互动性 6、活动的多样性
六、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意义
1、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2、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3、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6、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 技能
七年级下册
历史知识内容 历史活动课内容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 会 公主入藏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中国古代名画鉴赏---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为风俗画,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 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 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 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 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 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 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 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 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 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 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 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一,画面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 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 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 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 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具体有下面三点:
《清明上河图》全画有各类人物684人、牲畜96头(匹)、
车15辆、轿8顶、船25艘、房屋22座、树木174棵等,如此丰富多 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 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 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4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1)

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七年夫级历婿史下富册贵课件有余。
10
《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为年,为当时北宋京城的水陆交通运转畅通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后毁于战火。今
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拱桥,是仿照原图建造的。重建的这座虹桥1998年建成,
桥跨径25米,高5米,跨度比为1:5,桥的两边设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
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和谐地
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妇女、
儿童、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
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
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
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6
郊野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 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 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 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 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1
历史画配文 ——话说《清明上河图》
2020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2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3
1.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 2.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 3.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形 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清明上河图》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教材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它主要是描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以及它的地位。
使我们认识到这幅画的宏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模式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我让学生自读、齐读、默读通过自读自悟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清明上河图》本身,而是要一它为例子多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的一些艺术典型。
根据这一要求,我可以告诉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国画是我国的三大经典之一,其他两个是京剧和中医,这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国粹。
我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如唐朝“画圣”的吴道子、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现代画家齐白石;外国画家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我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为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解决一些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老师再点平。
四、说教学方法1、对话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201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下《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
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
教师:
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
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
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
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挂出《清明上河图》摹本。
这幅画长达5米多,画卷从东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
《清明上河图》里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
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都勾画得惟妙惟肖。
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画技术之高超,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
今天的开封宋都一条街,香港九龙的“宋城”,都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建筑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不朽的杰作。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投影:
旁白:
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太阳还懒洋洋地睡在云层里,薄雾蔼蔼,笼罩着荒僻的小村,远远望去,雾的轻纱里,几枝干枯的树丫隐隐约约。
河水刚刚解冻,淙淙的流着,清风习习,鸟语絮碎。
农舍里忽然传来几声犬
吠,打破了这种细致的宁静,你听,官道上的马蹄声……
学生表演:
小三:五爷,走了好几天了,离你们汴京到底还有多远,日夜兼程的,我这马儿可受不了了。
五爷:到了到了,就你麻烦。
(不耐烦的)
小三:不是的,小的这不是想看看汴京吗?您总是把这里说的天上没有地下无的,想看看,想看嘛!最主要的是小的肚子饿了。
旁白:
说到“汴京”,五爷的眼一下子就亮了。
五爷:那当然,全天下就一个汴京,能不亮吗?哎!汴京,我离开也有十来个年头儿了,不知变了没有。
我呀,打小就在这儿长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
这个家哪,在时不觉得怎样,离开了,走远了,你才会明白它的亲切……呀!虹桥!
投影:
旁白:
随着五爷一声“虹桥”,惊得随从也立即拉开了帘子:一架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雨后的彩虹。
虹桥结构奇特,以木条架空而成,中间没有一根梁柱,所以称之为“虹桥”。
这儿是开封城东郊的繁华中心,汴河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只,有的停泊着,船夫紧张地搬运货物、粮食,或是在船头烧火做饭;有的正在吃力地摇橹行驶,路上拉纤的人紧张地呼号着。
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人挤人,肩挨肩,一片
繁忙的景象。
小三:五爷,这儿可真繁华!
五爷:这条河,叫汴河,它的前身是隋朝的通济渠,开封所需的米粮、货物、珍宝,都要从这儿运入。
大宋刚刚建立时,汴河时常泛滥,政府令百姓在河两岸栽种榆柳,以巩固堤防,你看就是现在的这些柳树。
太宗时,汴河决堤,太宗皇帝亲去查看,臣下劝他不要去,他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朕安得不顾。
”所以,这条汴河是非常重要的。
旁白:
从虹桥经桥畔酒楼,主仆二人离开汴河两岸,向城内走去。
两边的店铺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卖声不绝于耳。
投影:
第二组同学表演
甲:哎!丝绸,上好的丝绸,快来看来,快来瞧,正宗的苏州丝绸,啧啧,您瞧瞧,这质量,这光泽!哎丝绸,卖丝绸!
乙:卖米!刚脱壳的米,爷,您看看这米,这叫占城稻,是从占城过来的,颗颗饱满粒粒香,包你吃上一顿就忘不了了。
丙:这米确实不错,怎么卖呢?
乙:爷,一看您就是有眼光的人,这米呀,八个铜子一斗,您要多少?
丙:给我二斗,喏,钱,您收好!
乙:爷,您这是啥意思?
丙:钱呀。
乙:爷,您可真逗,这是钱吗?您别小看我这卖米的,开这店也不是开了一天半天,南来北往的人我见多了,您想找茬是不是?
丙:这、这是钱!确实是钱。
乙:啊,爷,闹半天您是想用这纸钱买我的真东西呀!得得,我也不和您计较了,您把这米放下,您走您的道儿,这纸钱哪,您该往那儿烧就烧那儿去,我这儿可不是阎罗店。
丙: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这不是烧的纸钱,这叫“交子”,我们四川人就用这东西当银子,方便!
乙:哈哈!原来是这样,爷,您别见怪,可这“交子”我还是没地儿使,您还是给我铜子吧,这“交子”您就带回四川去吧!哎,爷!您走好。
旁白:
主仆二人一路走一路看,转眼就到了晌午,本已空空的肚子,经过一上午的东转西转,已经叫上老半天了。
小三:五爷,咱吃点东西吧!小的实在走不动了。
五爷:吃,哦,好!咱这就去,汴京的小吃堪称一绝!
小二:客官,您想要点什么?
五爷:你们店有些什么菜?
小二:客官,您听好了,本店有菱白虾仁,荷叶冬笋,樱桃火腿,龙井菜叶鸡,油焖大虾,梅花糟鸭……
五爷:得,有没有东坡肘子肉?
小二:您说哪儿话了,东坡肘子肉还能没有,您就吃好了,本店的厨爷比东坡居士做的都好。
……
小三:五爷,我现在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把这个汴京看个够,看个透。
五爷:还多着呢,有勾栏、瓦肆,那里面什么都有,要来卖艺的,说评书的,唱小曲的,你就慢慢瞧吧!
教师总结……
学生选举
选出“你认为表演最到位的一位同学,并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延伸
1.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2.为宋代风俗画《村童闹学图》配写一个具体情节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