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上河图》传说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清明上河图》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224b286c3169a4517723a35e.png)
《清明上河图》传说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
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
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
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
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告诉严嵩:“画中的麻雀这样小怎么能踏满两片瓦?张择端决不会这样大意,一定是个摹品。
”严嵩听完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
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
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
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
这个传说于清代由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
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长二五二五公分,在这幅不大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多个人物、二十多只船、二十多辆车、五十多头牛、马、驴等牲畜,农舍绿树,山水河流,真是应有尽有,一切都清晰自然,形象逼真。
这说明画家张择端长期认真深入观察生活、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画家通过清明节这一天,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城汴京(今开封市)百姓过节赶集的盛况。
画一开始就表现人们四面八方向上河镇汇集,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一条通向城门的街道上,有乘轿的妇女、加有棕毛盖的牛车和串车队。
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地摊和临时棚子,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意,有造车轿的、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卖水果的、理发的甚至代写字的,这是临近闹市的序幕,一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三教九流。
十字路口是商业闹区,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什么“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疋帛铺”、“杨家应症”、“赵太丞家”……商店林立,热闹非常。
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https://img.taocdn.com/s3/m/2a5b18e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2.png)
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一篇:人教版:话说《清明上河图》人教版七下《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教师: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
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
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活动课二 话说清明上河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活动课二 话说清明上河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46f43e5f0e7cd184253685.png)
活动课二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课对《清明上河图》场景的探究,了解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及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东京繁盛热闹的城乡、车水马龙的街市、百舸争流的水上运输等,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通过学习识图训练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语言写作和表述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时事导入新课,授课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图文联想、画面辨析、分类比较、综合归纳贯穿活动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东京是当时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明确《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时围绕《清明上河图》为核心探究展开,一幅长卷折射了宋朝都市的繁荣,真实地再现了东京市区千姿百态的场景。
挖掘图画的历史信息是本课的重点,分析其内涵外延则是难点。
通过将画面包含的信息与已经知道的相关知识有机对接,然后横向分析、纵向比较、综合归纳用画配文的讲述来突出重点。
将画配文的结论进一步延伸,扩大信息的内涵外延范围,(如东京的繁华与国家的富有、商业的兴旺、人口的众多、文化的先进、交通的便利等紧密相连的)多角度辨析来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时事导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图文辨析、直观联想、讨论比较、综合归纳。
学法导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直观联想读图。
达到把握识图技巧,领悟图画信息,挖掘内涵外延,辨析触类旁通的效果。
活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及《清明上河图》相关课件和历史资料。
学生:课本、个人搜集的相关历史信息和自备相关的光盘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话说清明上河图 1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话说清明上河图 15页](https://img.taocdn.com/s3/m/011453427e21af45b307a87b.png)
主要活动类型
学习竞赛式 创作展示式
研讨交流式 学法活动式
历史活动课内容
寻找历史 历史知识赛 编历史小故事 历史短剧 历史画配文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 运用历史地图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 能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类型
主要活动类型 模拟活动式 创作展示式 研讨交流式 资料运用式 实践活动式 历史活动课内容 即时活动 时事报道 写信、编历史小 报 历史论坛、历史 纪实大家谈 家庭照片、歌曲 中的历史 社会调研 展示 时事报道 模拟导游 写信、编 小报 历史论坛 纪实谈 歌曲、照 歌曲、照 片 片 社会调研
三、历史活动课的原则
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 方式,提高其探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 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提高。历史活动课要注意体现以下六条原则: 1、 突出实践活动的原则。 2、 激发自主学习的原则。 3、 鼓励创新精神的原则。 4、 引导交流合作的原则。 5、 时空开放性的原则。 6、 注意适应性的原则。
五、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的操作性 2、活动的同步性 3、活动的自主性 4、活动的创新性 5、活动的互动性 6、活动的多样性
六、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意义
1、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2、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3、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6、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 技能
七年级下册
历史知识内容 历史活动课内容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 会 公主入藏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中国古代名画鉴赏---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中国古代名画鉴赏---清明上河图](https://img.taocdn.com/s3/m/cd37b54b48d7c1c708a14585.png)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为风俗画,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 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 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 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 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 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 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 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 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 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 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 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一,画面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 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 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 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 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具体有下面三点:
《清明上河图》全画有各类人物684人、牲畜96头(匹)、
车15辆、轿8顶、船25艘、房屋22座、树木174棵等,如此丰富多 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 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 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4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1)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4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1)](https://img.taocdn.com/s3/m/3b94b4fe960590c69ec376f9.png)
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七年夫级历婿史下富册贵课件有余。
10
《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为年,为当时北宋京城的水陆交通运转畅通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后毁于战火。今
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拱桥,是仿照原图建造的。重建的这座虹桥1998年建成,
桥跨径25米,高5米,跨度比为1:5,桥的两边设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
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和谐地
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妇女、
儿童、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
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
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
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6
郊野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 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 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 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 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1
历史画配文 ——话说《清明上河图》
2020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2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3
1.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 2.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 3.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形 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清明上河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7171efb28ea81c758f578c7.png)
《清明上河图》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教材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它主要是描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以及它的地位。
使我们认识到这幅画的宏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模式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我让学生自读、齐读、默读通过自读自悟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清明上河图》本身,而是要一它为例子多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的一些艺术典型。
根据这一要求,我可以告诉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国画是我国的三大经典之一,其他两个是京剧和中医,这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国粹。
我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如唐朝“画圣”的吴道子、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现代画家齐白石;外国画家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我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为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解决一些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老师再点平。
四、说教学方法1、对话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2019年)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2019年)](https://img.taocdn.com/s3/m/68b8282c168884868762d6f3.png)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清明上河图)说课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清明上河图)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b17eff7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c.png)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清明上河图)说课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清明上河图)说课,——《清明上河图》说课我承教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的《清明上河图》,它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体现学科整合的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在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20课中已经通过文学方面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这幅传世名作,它只从画面的内容中给学生进行了分析,并用语言描述了画面中的人物和情节。
从艺术的角度上可以说对学生是个空白,无论是画面的布局、透视、线条、造型等等都没有涉猎,为了能够让学生从文学和艺术的双重方面进行知识的积淀,这是我选这节课的原因。
二、自我反思:选定了这节课之后,开始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一段视频文件,可是在课件中无法插入,网络上搜索的图片资料又无法全屏显示,相关画卷的介绍资料又很多,一时之间很难做出相关的取舍,怎么能让学生感受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当时汴梁那繁华的街景,热闹的水陆交汇码头,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能将画面与学生的生活拉近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课堂上事前搜集的这些资料在课堂上东一句西一句的呈现给了学生。
其实就一句话“没有主线”。
课后我推翻了自己的课案,重新进行了二次备课。
这期间得到了赵老师的指导,最后确定从整体---分段---局部----整体的欣赏过程。
美术欣赏评述课要抓住一个主线,教师要从哪个方面去引领学生进行作品的赏析,教师要背才能备好课。
这个过程大量的查找有关作品的相关资料,并了然于心,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的提出应该具有指向性,让学生很明确教师要问什么,关于问题的设计我经过反复的推敲。
力求准确的提出。
先后查找了关于清明、院体画、《清明上河图》的四个版本,以及辗转收藏把玩的过程等等资料,虽然课堂上并没有呈现给学生,但却丰富了自己,使课堂上更游刃有余。
课堂上问题的解决:1、如何拉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欣赏的起初有下手的点,我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利用录像的现代手段呈现给学生不够现代和时尚的东关街市,因为这是学生生活和成长地方,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_课件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_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51a63102783e0912a2162af0.png)
《清明上河图》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 人。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 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特别擅长 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张择端的画别 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代表作有 《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528厘米, 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也是北 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 料价值。
村童闹学
市郊村野
场景一:市郊村野
运炭的驴队
“市郊村野”呈现 了一幅乡野风光, 城郊行人匆匆、商 贾往来的日常场景 跃然纸上。同时, 通过对运炭驴队的 描绘介绍了北宋都 城东京周边地理环 境特征,以及城市 燃料的供给途径和 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提示】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 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 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2004年发行的《清明上河图》邮票
清明时节?
解读
《清明上河图》
(你的理解)
清明坊含义
轿顶上的柳条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一些观点: 春天说——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就插有很多柳条。 夏天说——《清明上河图》中有十多次出现了扇子,而且在郊外赶路 人群中还有一个赤膊奔跑追赶马匹的大汉,似乎也说明当时正值夏日。 秋天说——虹桥边的“十千脚店”门前的酒旗上写的“新酒”与当时 人们在中秋节饮新酒的习俗相吻合。另外,画卷前段的原野和院落中 的石碾也与秋天刚打完庄稼的景象一致。 还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抑或是表示 当时政治清明的含义。
画卷中有哪些交通工具?
观察:你能根据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态等 判断画中人物的身份吗?
六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清明上河图_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清明上河图_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01c0500740be1e650e9a56.png)
六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清明上河图人教版一、教材说明本课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课文有六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
开头部分的一句话,主要讲《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即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珍贵的代表作,而且是世界艺术长河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随后介绍了这幅作品的作者、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这幅画的具体内容。
最后概括了这幅画的特点,并对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
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按观察顺序用状物的写法,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在文字表达方面,与前一课有相同的长处,而本课在介绍这幅名画时,使用了更多用于描述的词语。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点我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二是培养学生阅读这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阡陌纵横: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
阡,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地中间东西方向的小路。
错落:交错纷杂。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本课指“古柳”有高有低。
茶肆:茶馆。
宛若:好像。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宅第:多指较大的住宅。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
本课形容房屋密集。
市招:指店铺门前挂的幌子。
士农工商:士,指读书人;农,指农民;工,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
泛指各行各业的人。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此处指画面到此一下子没有了。
鸟瞰:从高处俯视地面景物。
二、背景资料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卷,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c58edeba1aa8114431d9e6.png)
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
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
饶有无穷回味。
回首页
❖ 第二、 结构严谨 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 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 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 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 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 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 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
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
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
下来了
回首页
【艺术特色】
❖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 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
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
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
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
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
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
叹为观止
回首页
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是研究 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 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 料
回首页
回首页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
[初中历史]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
![[初中历史]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815d508e9951e79a89271d.png)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一课使用的版本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活动课二。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反映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宋代的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特色有一定的认识。
本课的地位和教育功能是:本课是一节活动课,它是以学生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活动课中,通过帮助引导学生梳理组织本单元知识,围绕主题,适当取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寻历史学习资源,把获取的相关信息与活动课主题相结合加以整理,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学会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并能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⑴从学生的认知起点看,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学习了两宋的历史后,学生对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已有初步认识。
并且学生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就已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学生比较熟悉。
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探究问题,表现自我,学习兴奋点集中在直观、趣味性强的历史知识上,学习情感外显。
⑶从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看,学生已有的历史学习背景知识偏少、零碎,编辑出的历史画配文历史味不足。
⑷从学习难度看,以小组为单位编辑历史故事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精神。
3.设计思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采用自主学习探究、观察法、多媒体辅助展示、合作与表演等教学方法展开本活动,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注重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面,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激活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注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引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调整自己的历史学习情况,它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教育理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课文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的故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课文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c00a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3.png)
溥仪带着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长春,存在 伪满皇宫东院的图书楼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溥仪见大势已去,带着一批奇珍异宝逃出长春,逃往沈 阳,打算乘坐飞机前往日本。如果溥仪计划得到实施,恐怕 《清明上河图》就会流失到日本。幸运的是,溥仪在机场被逮 捕,《清明上河图》和许多收藏名贵字画珍宝的大木箱被丢弃 在机场。后来,东北野战军在民间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将 之收集起来,保存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
《清明上河图》第一次出宫是在1127年。 112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金兵大举南下,攻破了北宋 都城汴梁,终结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史称“靖康之变”。
金兵冲入了皇宫,大肆掠夺,《清明上河图》随即落入 金兵手里。对于金国统治者而言,最需要的是金银财宝和 美女,这种书画艺术品是看不上的。因此,《清明上河图》 并没有进入金国宫廷,而是在民间流传了100多年。
《清明上河图》第五次进宫是在1953年。
1953年,故宫博物院设在皇极殿的绘画馆要重新开放。在 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清明上河图》得以从东北博物馆调 运故宫博物院,在绘画馆展出。此后,《清明上河图》就 留在了故宫博物院,并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5次进宫,4次出宫,差点流失到日本,如 果问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一定非《清明上河图》 莫属。《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自 问世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千百年来,《清明上河图》有 过一段堪称传奇的流传经历,归纳为8个字“5次进宫,4 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第一次进宫是在1101年。
那一年,张择端创作完成了《清明上河图》。宋徽宗听说后, 将这幅绘画作品收入宫廷。宋徽宗本身也是一位艺术大师,琴棋 书画样样精通。他见了《清明上河图》之后,爱不释手,亲自用 他独创的瘦金体在卷首写了“清明上河图”5个字,并加盖双龙小 印。宋徽宗的题字和加印,给《清明上河图》增辉不少。可惜的 是,后来《清明上河图》流传时,有人裁掉了宋徽宗的题字和印 章(可能是单独收藏)。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24清明上河图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24清明上河图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89aa094b73f242326c5f10.png)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24清明上河图人教版2014说教材阅读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品文字、会意韵、激情感、悟方法,最终成其语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4课《清明上河图》一课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逐层展开的。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这是一篇描写生动,带着作者情感体温的纯美说明文,详尽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重要价值。
画美、文美、情真是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魅力之处。
结合新课标针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特点。
2、凭借课文描述内容,想象美好的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有序地描述画面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文对照,感悟表达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综观全文,由于作者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描述全面、生动,而对画的艺术、历史价值概括简约,所以,感悟《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历史价值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完善,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教学中,我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文本的美。
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使学生主动地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件 清明上河图 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件 清明上河图 1](https://img.taocdn.com/s3/m/2fc4a315227916888486d72f.png)
虹桥是北宋汴京东南郊外汴河上的一座木质无柱桥, 《东京梦华录》在记述虹桥时说:"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 架,饰以丹,宛如飞虹"。这种横跨汴河的无柱桥,对于当 时水上交通和漕运非常便利。景区中的虹桥,是汴河上最大 的一座桥,跨度40米,连同两端桥长68米,宽11.5米,高5.8 米。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 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据统计,全图共画 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 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 房屋三十余幢。
樊楼:樊楼是北宋汴京最大的酒楼,北宋末年,改名为“丰乐 楼”,经宣和年间翻修改造,成为“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 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的大酒楼,现仿建 逼真的樊楼,分三层,高17.75米,宴宾楼、酒楼、瓦肆、六合 居,像几只金凤凰栖息在一起,格外引人注目.
市郊景象 规模宏大 场面繁杂 珍贵代表作 汴河码头 笔笔精到 一丝不苟 文化遗产 市区街道 生动明确 惟妙惟肖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汴梁 撑船 摊贩 官吏 毛驴 作坊 悠闲
保存 形态各异
溜达
一乘
惊扰
拽住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 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 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 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 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 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 京故宫博物院里。
艺术价值内容特点及评价珍贵代表作文化遗产市郊景象汴河码头市区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笔笔精到一丝不苟生动明确惟妙惟肖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汴梁撑船摊贩官吏作坊保存形态各异保存形态各异毛驴毛驴悠闲悠闲溜达一乘拽住惊扰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图
1
2
3
4
小学语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1图画说明:《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1图画说明:《清明上河图》](https://img.taocdn.com/s3/m/ee0b612b6edb6f1aff001f77.png)
图画说明:《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即开封)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
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
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
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
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书中选用的正是这一部分。
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弛,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清明上河图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清明上河图](https://img.taocdn.com/s3/m/68dc6a6afe4733687e21aaec.png)
思考
街市上有什么?什么最值得你来赞 一赞?感受画家画技之高超。欣赏 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 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 你想说什么?。
4.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 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 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
1.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
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
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 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 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
博物院里。
资料卡
• 画名: 《清明上河图》 • 作者: 张择端 • 年代: 北宋时期 • 大小: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 画面内容: 人物众多、街市热闹和画面传神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 • 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张择端北宋时期长528厘米高248厘米资料卡人物众多街市热闹和画面传神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biàn cún chēng tān fàn
汴梁
lì
保存
lǘ
撑船
yōu
à
摊贩
zhuài
官吏
rǎo
毛驴
悠闲
拽住
tài
惊扰
形态各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图
1
2
3
4
作者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东 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 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习绘画。存世作品《清明 上河图》卷,描绘当年汴京 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 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 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 秀风俗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https://img.taocdn.com/s3/m/8ce202eaf90f76c661371a55.png)
石器时代2.5 http://www.shiqi.co/ 石器时代2.5
yrh69zub
坏,然后一手拽着一个把震惊中的慕容凌娢和张祁潭拉了出来。“走这。”韩哲轩带着两人来到了郭府的后花园,“从这边的墙跳出去, 外面应该没有守卫,再向东穿过两条街就到醉影楼了。”“东是哪边?”慕容凌娢问。“她去醉影楼我怎么办?”张祁潭问。“跳出去 后右手边是东。张祁潭你跟她一起去醉影楼。”“为毛!”张祁潭一脸嫌弃的表情,“我才不去那种地方。”“我还不准备带你去呢。” 慕容凌娢不甘示弱地回应,“话说韩哲轩你不出去吗?”“我……还有重要的事情没完成。”韩哲轩大义凛然的一笑,颇有舍生取义的 气势,“你们回醉影楼等我,我马上就……”慕容凌娢抬手就是一巴掌,幸好韩哲轩反应快,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别乱立FLAG。” 慕容凌娢一脸认真道,“我和张祁潭就等你一个小时,如果一个小时后你没有过去,那我们就去给你烧纸钱。”第112章 宠物“喂喂喂, 我可没说要等他。”张祁潭违心地翻了个白眼,“至少……纸钱你买,我只负责烧。”“……”韩哲轩在心中默念法克鱿,此时的他, 更加想念自己的手机了。虽然电池不好,但充电两小时也不一定能通话五分钟,但毕竟还是能打游戏的。想到这儿,他转身就往回 走……“算啦,我就不跟你计较了。”张祁潭像猫一样机敏的跳上墙,催促慕容凌娢,“快点啊,我还等着你带路呢。”“那个……” 慕容凌娢尴尬地扶着墙,“你能不能拉我一下,我估计跳不上去。”“你真是笨出了一种境界啊。”张祁潭没办法,只好伸出手,慕容 凌娢向上跳起拽住张祁潭,张祁潭拉住慕容凌娢往上拽,结果重心不稳两人一起摔到了墙外。“你si不si傻!”张祁潭愤懑地爬起来, 怀疑自己是不是得罪了作者,居然会碰到这么一个坑队友的人。“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慕容凌娢赶忙道歉,“非常非常对不起,这只 是个意外……”……“还好,屏没裂。”韩哲轩捡起手机,如释重负的对那些被定住的人一抱拳,“老铁们,我先走一步。”韩哲轩翻 出外墙,那些家丁背后的符纸便自动燃烧殆尽。“声音是从内院穿出来的,别让他们逃了!”没有一个人发觉时间曾经停止 过。……“等等,韩哲轩刚才说往哪边走?”慕容凌娢看向两旁黑漆漆的街道,怎么看都一样。“我怎么知道。”张祁潭双臂交叉抱在 胸前,完全是一副不关我事的样子。“他明明是跟你说的,我为何要记住。”“第一次听说能把记性不好说的这么好 听。”“你……”“谁在那儿?”不远处响起一声底气不足的大喝,打更人举着灯笼小心翼翼地靠近。“分开跑,你往那边,我往这 边。”慕容凌娢压低声音指着两边的街道。“凭什么,明明我这边更容易被追上。要跑就一起跑。”张祁渊硬是不愿意和慕容凌娢分开。 “他就一个人,咱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下《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
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
教师:
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
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
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
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挂出《清明上河图》摹本。
这幅画长达5米多,画卷从东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
《清明上河图》里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
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都勾画得惟妙惟肖。
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画技术之高超,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
今天的开封宋都一条街,香港九龙的“宋城”,都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建筑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不朽的杰作。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投影:
旁白:
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太阳还懒洋洋地睡在云层里,薄雾蔼蔼,笼罩着荒僻的小村,远远望去,雾的轻纱里,几枝干枯的树丫隐隐约约。
河水刚刚解冻,淙淙的流着,清风习习,鸟语絮碎。
农舍里忽然传来几声犬
吠,打破了这种细致的宁静,你听,官道上的马蹄声……
学生表演:
小三:五爷,走了好几天了,离你们汴京到底还有多远,日夜兼程的,我这马儿可受不了了。
五爷:到了到了,就你麻烦。
(不耐烦的)
小三:不是的,小的这不是想看看汴京吗?您总是把这里说的天上没有地下无的,想看看,想看嘛!最主要的是小的肚子饿了。
旁白:
说到“汴京”,五爷的眼一下子就亮了。
五爷:那当然,全天下就一个汴京,能不亮吗?哎!汴京,我离开也有十来个年头儿了,不知变了没有。
我呀,打小就在这儿长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
这个家哪,在时不觉得怎样,离开了,走远了,你才会明白它的亲切……呀!虹桥!
投影:
旁白:
随着五爷一声“虹桥”,惊得随从也立即拉开了帘子:一架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雨后的彩虹。
虹桥结构奇特,以木条架空而成,中间没有一根梁柱,所以称之为“虹桥”。
这儿是开封城东郊的繁华中心,汴河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只,有的停泊着,船夫紧张地搬运货物、粮食,或是在船头烧火做饭;有的正在吃力地摇橹行驶,路上拉纤的人紧张地呼号着。
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人挤人,肩挨肩,一片
繁忙的景象。
小三:五爷,这儿可真繁华!
五爷:这条河,叫汴河,它的前身是隋朝的通济渠,开封所需的米粮、货物、珍宝,都要从这儿运入。
大宋刚刚建立时,汴河时常泛滥,政府令百姓在河两岸栽种榆柳,以巩固堤防,你看就是现在的这些柳树。
太宗时,汴河决堤,太宗皇帝亲去查看,臣下劝他不要去,他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朕安得不顾。
”所以,这条汴河是非常重要的。
旁白:
从虹桥经桥畔酒楼,主仆二人离开汴河两岸,向城内走去。
两边的店铺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卖声不绝于耳。
投影:
第二组同学表演
甲:哎!丝绸,上好的丝绸,快来看来,快来瞧,正宗的苏州丝绸,啧啧,您瞧瞧,这质量,这光泽!哎丝绸,卖丝绸!
乙:卖米!刚脱壳的米,爷,您看看这米,这叫占城稻,是从占城过来的,颗颗饱满粒粒香,包你吃上一顿就忘不了了。
丙:这米确实不错,怎么卖呢?
乙:爷,一看您就是有眼光的人,这米呀,八个铜子一斗,您要多少?
丙:给我二斗,喏,钱,您收好!
乙:爷,您这是啥意思?
丙:钱呀。
乙:爷,您可真逗,这是钱吗?您别小看我这卖米的,开这店也不是开了一天半天,南来北往的人我见多了,您想找茬是不是?
丙:这、这是钱!确实是钱。
乙:啊,爷,闹半天您是想用这纸钱买我的真东西呀!得得,我也不和您计较了,您把这米放下,您走您的道儿,这纸钱哪,您该往那儿烧就烧那儿去,我这儿可不是阎罗店。
丙: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这不是烧的纸钱,这叫“交子”,我们四川人就用这东西当银子,方便!
乙:哈哈!原来是这样,爷,您别见怪,可这“交子”我还是没地儿使,您还是给我铜子吧,这“交子”您就带回四川去吧!哎,爷!您走好。
旁白:
主仆二人一路走一路看,转眼就到了晌午,本已空空的肚子,经过一上午的东转西转,已经叫上老半天了。
小三:五爷,咱吃点东西吧!小的实在走不动了。
五爷:吃,哦,好!咱这就去,汴京的小吃堪称一绝!
小二:客官,您想要点什么?
五爷:你们店有些什么菜?
小二:客官,您听好了,本店有菱白虾仁,荷叶冬笋,樱桃火腿,龙井菜叶鸡,油焖大虾,梅花糟鸭……
五爷:得,有没有东坡肘子肉?
小二:您说哪儿话了,东坡肘子肉还能没有,您就吃好了,本店的厨爷比东坡居士做的都好。
……
小三:五爷,我现在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把这个汴京看个够,看个透。
五爷:还多着呢,有勾栏、瓦肆,那里面什么都有,要来卖艺的,说评书的,唱小曲的,你就慢慢瞧吧!
教师总结……
学生选举
选出“你认为表演最到位的一位同学,并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延伸
1.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2.为宋代风俗画《村童闹学图》配写一个具体情节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