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_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课件_1
——从《清明上河图》 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住宅和商铺混在一起
北 宋 东 京 城 布 局 示 意 图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 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 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 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 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 3.经营时间:夜市
• “草市”。在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 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北 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 的增加,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 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图》中 所描绘的虹桥上两边的房屋,就是草市 的前身。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 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 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 3.经营时间:夜市 • 4.经营理念:服务业 • 5.经营活动:八方辐辏 • 6.经营地域:“草市”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 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 • 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 • 3.经营时间:夜市 • 4.经营理念:服务业 • 5.经营活动:八方辐辏 • 6.经营地域:“草市”
• 材料二:“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 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 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 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 条
•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 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 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如 果再加上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以及官 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人口应该有百余 万。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欧洲最大的 城市──伦敦,只有四、五万人。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人教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学期(初一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课件4
造船业发达: 能制造大型海船,以泉州的造船技术
最为精良。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
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1、商业城市繁华: 镇江﹑建康﹑平江﹑泉州﹑广州 等城市也十分繁荣。
2、海外贸易兴盛: 南宋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交往,广州﹑杭州﹑泉州 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纸币发行:
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 交子,南宋时纸币流 通于四川地区叫钱引,流通于东南 地区叫会子。
北 方 战 乱
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农业发展
人口南迁
南 方 经 济 发 展
商业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
手工业进步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表现: 1、耕地面积扩大:开垦出梯田﹑圩田。 2、水稻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⒈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稻米产区, 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⒉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
பைடு நூலகம்
商业城市的繁荣
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镇江﹑建康﹑平江﹑泉州﹑广 州等城市也十分繁荣。
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宋朝的对外贸易
宋朝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有50多个国家 和地区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广州、杭州﹑泉州 设有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对贸易。
宋朝的纸币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返回
课堂练习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 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A )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 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C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 /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 /shiti/ PPT论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_24
业 产粮区: “苏(州)湖(州)熟,天下足” 的
发 产量提高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展 2、经济作物
棉花: 两广 .福建
长江流域
茶叶:南方大量种植茶树
汉代手工业中心的分布
北方的手工业中心 有多少?11个
南方的手工业中心 有多少?8个
说明汉代手工业的 优势在哪个地域? 北方的黄河流域
宋代手工业中心 北方有 7 个 南方有 14 个
货币:有了哪些变化?
试一试, 你能行!
宋代通用铜钱,而四川地区则流通铁 钱。铁钱十枚才抵得上一枚铜钱,在四 川 买 一 匹 丝 绸 , 要 付 240 斤 重 的 铁 钱 。 根本没法随身携带。……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如 何解决?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北宋初年发行于成都
• 动动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汝窑莲花温碗
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有“瓷都”“假 玉器”之称。人们常以“声如馨、白如玉、 薄如纸、明如镜”的形容来赞誉其精美。
景德镇白瓷
景 德 镇 瓷 器
笑口常开(景德镇瓷器)
玉荷瓶(景德镇瓷器)
3.造船业
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蜀锦质量最好“号为冠天下”。 1、丝织业
江浙产量最高,为朝廷采用。
水稻的推广 两宋时由于政府提倡,水稻
种植推广到淮河和黄河流域,并从越南引进 优良稻种占城稻。由于南方温暖湿润适合水 稻生长,因此,南方成为宋朝粮食主产区。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 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耕获图》,看一看,农民 在从事哪些劳动?
江南丘陵的茶园
农
1、粮食作物 新品种: 越南的占城稻
在哪几个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_4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学习目标】1、归纳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探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明确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4、认识宋代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认真看,对新课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商业的繁荣。
2、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依托教学法、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论从史出【学习方法】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问题导入】出示课前检测题:“回顾七上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影响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学生观看,了解。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明确本节课主要讲了江南经济哪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浏览课本,知道本节课主要的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究】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生根据题目和要求进行自学。
一.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本P56大字部分,自主学习,把答案在书上标出---同桌互对答案,时间3分钟)南方农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给以及时的点拨在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自纠和巩固。
师出示“水稻”“棉花”“茶叶”“耕获图”的图片,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记忆。
出示“宋代手工业中心南北方的比较”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二(自主阅读课本57页大字内容,把答案在书上标出-----同桌互对答案,时间2分钟)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给以及时的点拨在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自纠和巩固。
师出示“蜀地丝织品”“浙江出土的南宋棉毯”“哥窑冰裂纹瓷器”“景德镇瓷器”“泉州海船”的图片,对知识进行进一步进行形象的记忆。
出示“宋代商业中心的分布南北方的比较”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辽、西夏、北宋、南宋、金、元的建立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916年,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契丹族是鲜卑族的一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1004年,辽20万大军一直攻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也到前线督战,军队士气大振,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辽宋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反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100年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贸易加强,使者不断,生产都得到恢复和发展1038年,活动在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鲜卑族的一支)首领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西夏建立后,注意吸收汉族文化,效仿宋朝政治制度,国势越来越强,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后来,宋、夏达成和议,结束了战争状态,双方进入以友好交往为主的时期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朝,定都会宁金灭辽后,转而进攻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这一年是靖康元年,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称帝,延续了宋朝政权,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岳飞事迹:1、收复了大片失地2、在郾城大战中,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岳飞被宋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回朝后被秦桧等人以“谋反”罪杀害南宋和金都承受不起连年战乱.1141年,双方订立和约,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以东起淮水、西起大散关为界,以北归金,以南归宋.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第2课经济重心南移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又一次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既增加了劳动力,又引进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好的社会环境,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了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秧马:用于插秧;牛转翻车:方便南方水田灌溉;圩田:开垦和水利建设结合的产物占城稻从两广推广到了江淮地区,水稻成为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茶叶、桑、麻等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也从岭南推广到了江淮流域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重要时代.南宋时,景德镇后来居上,逐渐发展成为制瓷业的中心丝织业的中心在江浙(江西和浙江)和四川,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独立经营的纺织业作坊,称为“机户”.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北宋时传到福建和两广(广东和广西)地区,南宋年间推广到了江南宋代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长江两岸和南方一些城市,都设有造船工场和船坞,还出现了近似轮船的车船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唐代.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成都、鄂州(今武汉)、建康(今南京)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宋代城市的一大变化是打破了以往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割的界线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种用纸印刷的铁钱代用劵,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政府发行了纸币“会子”,与金属货币并行使用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广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与南宋有通商关系的国家达50多个.广州、泉州和明州是当时的主要贸易港口第3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服装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行业特点.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的衣服.一般妇女的装束为上衣下裙,头梳高髻,后来流行小袖紧身的衣装.麻布是最普通的衣料,丝绸主要供富贵人家享用,南宋时,棉布开始流行.北宋末年女子缠足的风气开始盛行,对妇女的束缚加强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北方人多食羊肉,南方人以猪肉为主.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宋代城市居民住房以瓦房为主,农村则多是茅屋,一些大官僚、地主和富商的住宅相当豪华,高脚桌椅板凳已广泛使用两宋时期,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有牛车、驴车、轿子和人力独轮车等.士大夫出门,一般骑驴或骡子.平民百姓和商人都可以坐轿子城市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内设有表演文艺和体育节目的勾栏.城市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主要有武术、相扑和各种球类活动宋代的节日很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今天过的传统节日那时都有了.宋代的春节叫元旦或是元日,是一年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除夕晚上,人们祭祀祖先,吃年夜饭,“守岁”.燃放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等都是春节的重要和活动北宋开始放爆竹,燃放烟火始于南宋元宵节又叫灯节第4课元朝的统一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隋唐时期的蒙兀室韦就是它的祖先,他们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强大无敌的首领蒙古国建立的意义:蒙古高原长期混战的局面结束了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的统治中心向南转移.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丞相文天祥等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元斗争.不久文天祥被俘,他严词拒绝了元军的劝降,慷慨就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问:文天祥为什么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答:因为南宋灭亡后,文天祥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元斗争,被俘后他严词拒绝了元军的劝降,慷慨就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元朝的政策和措施:1、济上:重农抑商(招抚流民,鼓励垦荒;在中央设立劝农司,管理全国的农田水利)2、政治上: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西藏:设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是元朝的一个行政区)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元朝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蒙古人第二等级:色目人(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和西域人)第三等级:汉人(指原金朝统治地区的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第四等级: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目的:保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民族融合:1、不少汉族人迁徙边疆,与各民族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2、大批边疆民族包括蒙古人迁入中原和江南,加强了同汉族的融合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与汉族人民的长期共同生活,同汉族已没有什么差别,都叫做“汉人”了4、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人迁入我国,和汉、蒙古等民族长期通婚、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备课教案新人教版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民族关系发展等。
强调这些历史现象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1. 历史理解:深入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联。
2. 史料实证: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3. 时空观念:建立准确的历史时空观念,通过时间线和地图等方式,把握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时空特点。
5. 题型五:历史解释与分析
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解答:
影响:
1. 元朝统一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各组代表的表现总体良好,但仍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针对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
此外,课后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也让我对教学效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尊重多元文化、求真务实的价值观。
4. 创新与实践: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创新性观点和思考。
-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历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1.同学们,本学期来,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你还记得他们吗?老师来考考你,猜猜他(她)是谁?(分别出示历史人物图片1:孔子、武则天、成吉思汗、诸葛亮、等,学生说出人物名字)2.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熟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老师也甘拜下风!我很想知道,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他们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二、走进画境1.通过阅读,同学们认识了孔子、诸葛亮、文天祥等这么多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看来,读书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呀!你们平时是怎样读这些历史故事的呢?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读书方法?(学生介绍自己平时的读书方法,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评议。
)2.同学们的读书方法都很不错,但简单的泛读只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要想读懂历史就必须走进历史,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才能把书中精华变成知识的营养。
遇到好文章更要反复地读。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静心品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图2)。
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3),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
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市”?生:唐朝主要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
两市的四面都设有高大的“市墙”,与周边的“坊”隔开。
市墙四面设门,由司市掌管锁钥。
市内,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按照同类而聚的原则进行商业活动。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景象。
可见唐朝的“市”还保留了些许汉代“市”的影子。
师:坊市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城市生活加以限制的封闭型管理体制,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封闭的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过细、过死的管理,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到了北宋,上述这些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观察《清明上河图》(图4)后回答这一问题。
生:第一,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坊墙”或“市墙”都没有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课件演示:住宅和商铺混居,图5)。
第二,东京城内的店铺大都临街开设。
也就是说,东京城内的坊区和市区,不再“泾渭分明”(课件演示: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图6)。
师:是的,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墙”或“市墙”均被拆毁,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了。
空间限制既被打破,那对坊市的时间限制呢?那么,替代“坊市”制度的是什么呢?就是“街市”制度:城市中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并逐渐连成一片,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结构。
(课件演示板书:1.经营场所:街市制代替坊市制图7)师:我们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图8、9),与前代相比,宋代的“街市”还有什么变化呢?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
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
“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
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
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
你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哪些招牌和幌子呢?师生共同查找:《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10)中街路北“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西面“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大口中丸口肠胃口”,“五劳七伤口口口”;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还有“李家输卖门”“久住王员外家口”等老字号;再往北一点还有“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梅大夫往风”“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铺”等。
《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右侧(图11)是写着“香茶”字样的茶肆,在桌案上摆放着茶具;茶肆隔壁挂着“正店”招牌,再往西是“孙羊店”(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具体源于何时,并无统一说法,但从唐代陆龟蒙“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来看,不晚于唐代,招牌和“幌子”已经出现。
但如此的普及,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
而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课件演示板书:2.经营手段:招牌幌子大行其道)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生:两个灯箱广告。
(课件演示:灯箱)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图11)。
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师:很对,这可以说就是夜市广告。
由此,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北宋城市经济中,市的营业时间问题。
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所严禁。
北宋后,东京城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对开封府所下的诏令(课件演示:材料一):“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自此以后,夜市不断发展,宋徽宗年间尤盛。
可以说,夜间商业活动的出现,表明了东京城市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同时,城市长期以来作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实行的严格时间管理制度,到这时由于经济因素的增强而渐渐松懈,反映出大都市经济中心地位的上升。
(课件演示板书:3.经营时间:夜市开始兴盛)师:大家再仔细看发的《清明上河图》前两页,并结合以下这段材料(课件演示:材料六),我们来继续讨论北宋“市”的经营时间,除了正常的日市和刚才说过的夜市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市”呢?材料二:“(开封城)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生:还有早市。
师:这样看来,在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有市。
相较之下,北宋这种时间限制打破后城市经济的活跃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在这段材料里,市场内都卖什么呢?生:卖酒、粥饭点心、洗面水、汤、茶、药等。
师:在刚才这段材料中,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卖什么的啊?生:卖洗面水的。
师:这就可以从中看出服务性行业的勃兴。
传统商业一般买卖的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服务性行业的勃兴上。
所谓服务性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在中国古代,服务性行业主要包括饮食业、旅店业、医药业、茶坊和浴堂业、仓储租赁业以及字画装裱业等。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饮食业。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一“孙家正店”(课件演示:孙家正店,图11)。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酒楼接待的应该是些什么人呢?证据有哪些?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
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
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
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一般官僚、贵族才吃在“正店”。
那普通百姓宴请宾朋应该在哪里呢?请看《清明上河图》第二页上图(图12)城外汴河上虹桥南岸的“十干脚店”(课件演示:十干脚店)。
脚店一般是指正店以外的小型酒店,这家店规模虽不能与“孙家正店”相比,但也是宾客满座。
这才是普通百姓宴请宾朋的地方。
师:人食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呢?接下来,我们就该说到医药业了。
医药业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服务性行业。
请观察《清明上河图》第一页上图左侧(图lO),看看这几家药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是彼此相隔遥远呢?还是相对比邻而居呢?(课件演示:药铺)生:当然是相对比邻而居啊!一进城就是“赵太丞家”,不远处是“刘大夫家”,“刘大夫家”斜对面就是“梅大夫家”,“梅大夫家”旁边还有“杨大夫家”。
师:在对“市”的管制日益松弛之下,众多药铺仍选择比邻而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说明当时的商业竞争非常激烈。
师:众多药铺比邻而居,类似今天的商业一条街+同行间既有竞争、有比较,又形成了一定规模,在优胜劣汰中发展的更加成熟,这正是经营理念的变化使然。
因此,这种现象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师:接下来,就该说到旅店业了。
住店嘛,可以到图中的这家“久住王员外家”(课件演示:久住王员外家,图10)。
在当时的东京城内,这样的旅馆、客店多达两万余间。
说到这里,我有几个问题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问题:东京城内有这么多的旅馆和客店,看来流动人口是蛮多的啊。
你能运用相关资料算算徽宗年间的东京城总共有多少人吗?生:(自由发言)。
师: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