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江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卷轴画,现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长约5.28米,高56厘米,画面描绘了南宋时期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画面上上百个
人物,分为行人、骑马者、骆驼车队、商贾、小贩、船舶等多个群体,场面热闹繁忙,生动描绘了当时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幅画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技巧展现了繁华的汴京市井景象。
画面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各种细节形象生动,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
史上的奇迹之作。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艺术品,也是一幅见证
历史、反映社会现实的珍贵文献。
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家,他不追求高超的技法,而注重表现
生活的真实和社会的缩影。
《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细腻的手法描绘
了当时市井的繁荣景象,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描绘的
才华。
这幅画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绘画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作品,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华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城市的街道、河流、桥梁、建筑等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些场景包括了市井生活、市场贸易、游船嬉戏、宫廷游乐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人们穿着各种不同的服饰,有的在街头巷尾忙碌地工作,有的在河边游船嬉戏,有的在市场上买卖交易,有的在宫廷里游乐歌舞。
这些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华和繁荣。
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细腻入微,画面中的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画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细致的描绘,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华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
通过这幅作品,人们可以窥见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华景象,感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这幅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就是北宋时期汴京城市的繁华景象。
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绘画内容,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繁荣昌盛的景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画家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华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者面前,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历史典故-作文素材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1)装裱匠以假易真《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宋徽宗收藏于北宋宫廷,公元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1126年九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
《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画第二次进入皇宫。
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2)汤装裱恩将仇报据清代顾塑公的《消夏闻记》载:太仓王(yu)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情后,强行索要,王(yu)不愿,就请一高手(即黄彪)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yu)巡抚两浙时,有一姓汤的裱画师,生活十分困难,王(yu)把他带回家中做事,后又推荐给严世蕃。
当王(yu)的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汤裱画恰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是假的"。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出自大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之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水墨画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上河图长107米,宽5.25米,面积达到560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卷轴屏风画。
清明上河图以北宋洛阳为背景,形象生动、细腻而精致,栩栩如生,将宋代洛阳的各个领域的生活方式完整的展现出来,从而将大宋时期洛阳城的多彩文化得以永久的记录和流传。
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引人入胜的角色,画面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游玩嬉戏、赛舟驶船、把戏表演以及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
清明上河图不仅见证了宋代洛阳的繁荣,更是一面宝镜,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的面貌。
此外,画中配以相应的文字,把宋代社会生活诠释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当时宋代社会生活的外观和框架。
清明上河图对宋代社会生活的背景有着深刻的记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极高的科学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记录,也是中国画坛的辉煌历史。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宋代文化的见证,更是一个历史翻案,一个宝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国的画坛传统在继承过程中兼顾创新、发展的步伐,才展现出它的完整体系,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古文化的历史文明以及古代文化的变迁。
清明上河图创造了中国画坛上最大、最完整的一副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历史内涵。
它多壁墙教人,有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完整地呈现出来,更是宋代洛阳城的繁华历史照片。
清明上河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把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无穷蓝图的梳理,犹如把宋代社会的历史文明集中在一起,让人们更加宏观的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副画,更是一部用形象语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记录,它也是中国画坛历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故宫博物院发生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发生的故事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一个庞大而壮观的皇家宫殿群,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所在。
在这座宫殿里,承载着无数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宝贵的艺术珍品。
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是关于珍稀四宝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绘画作品。
这幅卷轴长达五米,描绘了北宋时期细致入微的城市生活场景。
这幅图像将观众带回了千年前的古代中国,通过绘画的技巧和细节,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商贩、泼水、船只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繁忙场景。
而这幅名画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在二战期间,国宝级的《清明上河图》被送往南京免遭日军占领的侵害。
为了确保宝贵的绘画作品安全,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仔细地将画卷分为两半,埋藏在南京的地下。
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作品本身,更防止了其被战火摧毁。
直到1948年,中国解放战争结束后,艺术品安全的归还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任务。
经过精心的计划和协调,卷轴的两部分最终被安全转运至北京,并在故宫博物院中合并成为完整的画卷。
这一故事展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也见证了无数个人默默付出的努力。
除了这个故事,故宫博物院还有许多关于明清宫廷和历史事件的传奇故事。
例如,故宫中的紫禁城曾经是中国朝廷的政治中心和皇帝的居住地。
这里发生了众多逐鹿权力的故事,也见证了无数皇帝的生活和权谋。
而作为世界最大的宫殿建筑之一,故宫还曾是一座神秘的禁地。
一直到1924年,清朝的满清皇室才决定向公众开放故宫,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个宏伟的宫殿建筑。
故宫博物院中发生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这座博物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沉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故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画作,创作于北宋时期。
这幅画作通过精致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但是,这幅画作背后也有许多故事,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画作创作背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可以大致定位在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由北宋宣和殿画师张择端主持创作,共花费五年时间完成。
那个时期,北宋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安乐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展,城市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这些因素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题材来源。
二、画作构成结构清明上河图面积达 5.28平方米,由十二屏联组合而成。
画作采取了“层次分明,细腻纤巧”的创作手法,通过精细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北宋时期中原城市的繁荣景象,完美地表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画作呈现了一幅河畔场景,画面中有大量人物、建筑、船只等元素。
画面中心以荷花状岛屿为主视角,开设前后视角,将河岸上的跑腿、商贾活动等各个方面全面展现,使观众可以看到不同人群的衣着,车船的类型,建筑的功能以及市井生活的细微。
画面还运用对比手法,让建筑在色调上与四周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画面更有层次和立体感。
三、画作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杰作之一,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画面中的建筑、船只、服饰以及人物描绘,都非常精细和准确,形成一种生动的历史和民俗风情的呈现。
画作通过形象地展现这些细节和场景,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形态。
这些细节和场景的描绘,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名族文明,充分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价值。
四、古画价值与传承古画之所以能够超越历史和文化的局限,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价值的传承和推广。
清明上河图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虽然历经风雨,却得以保存。
这些画作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人们的关注和认真的修复手段。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长卷,它以宏大的气势、精细的描绘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
这幅画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风光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深受人们喜爱。
在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繁忙的城市景象,人们在街头巷尾忙碌着,商贩们在街头叫卖,行人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卖鱼的小贩、划船的人、游船上的游客等等,这些都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在画面的中央,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河流,河上有许多船只来往穿梭。
这条河就是汴河,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运河,也是当时汴京城市的生命线。
河上的船只有各种各样,有载货的、载人的、还有游船,熙熙攘攘的船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气。
在画面的左侧,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高耸的城楼。
城楼上有守卫,城墙上还有步兵,整个城市充满了安全感。
而在城市的另一侧,则是郊外的景象,田园风光、农民劳作的场景尽收画面之中。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也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生活状态。
这幅画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让人们感受到了当时城市的繁荣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就如同一部关于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历史长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市的繁荣景象,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
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风光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人们喜爱。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读后感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读后感《〈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读后感篇一》我最近读了《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这本书,哎呀,那感觉就像自己穿越到了北宋的汴京城一样。
一翻开书,我就被那描述的画面给吸引住了。
你想啊,清明上河图那可是一幅超级长的画卷,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人、物、景。
书里把这幅画里的每个小细节都挖出来讲成故事,真的是太有趣了。
就说那桥上的场景吧,这可算是画里比较热闹的地方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商贩在桥上摆着摊儿,大声吆喝着。
“卖炊饼嘞,刚出炉的炊饼!”一个小贩扯着嗓子喊着,那声音肯定能传老远。
旁边还有个卖小饰品的,什么头钗啊、手链啊,亮晶晶的。
一个小姑娘拉着她娘的衣角,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首饰,小声说:“娘,那个头钗真好看,我想要。
”她娘就笑着说:“小妮子,就知道臭美。
”这画面感是不是很强?还有那些船工,那也是相当有故事的一群人。
我看到书里写一艘大船要过桥洞的时候,那些船工忙得不可开交。
一个船老大站在船头,指挥着大家。
“左边的用力划啊,右边的把桨抬高点儿,可别撞到桥柱子了。
”他满脸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都暴起来了。
船工们呢,一个个也是紧张兮兮的。
有个年轻的船工小声嘀咕着:“这要是撞了,可就麻烦大喽。
”旁边的老船工就安慰他说:“小子,听老大的,咱肯定能过去。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啊,就想起我小时候去赶集的场景。
那也是人山人海的,到处都是叫卖声。
我跟着我奶奶,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我就像那画里的小姑娘一样,看到啥都想要。
我指着一个糖人儿说:“奶奶,我要那个。
”奶奶就会笑着给我买下来。
那种热闹的氛围和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还真有点像呢。
书里的这些故事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北宋时期人们生活的好奇之门。
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着玻璃看那幅画,而是真的走进了画里,和那些古人一起生活、一起忙碌。
这书真的是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就盼着啥时候能再看一遍呢,嘿嘿。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读后感篇二》读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这本书啊,我还沉浸在北宋汴京城的热闹非凡里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宋朝人张择端所画。
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
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
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难,但至今完好。
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确实曾经北宋宫廷收藏。
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这种事在历史上累见不鲜。
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人张著,以后便是元朝人,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不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纷争问题。
先是与辽,后与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
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3000馀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
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
现卷后贉纸最早的是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
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
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
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民间。
二次出宫多辗转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
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
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秘密卖掉。
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尽囊中所有,以重价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
他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
《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下来。
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馀县)人刘汉在杨准家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的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
可是,仅仅只隔13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了。
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徽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30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
其后就到了徐溥的手里。
徐溥,江苏宜兴人,景泰时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在他临终前,说是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字迹在上面,就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李东阳。
李是湖南茶陵人,天顺时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鉴赏收藏家,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
李氏之后,则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
陆完,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
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其在朝廷说话。
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
据文嘉《钤山堂书画记》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儿子急着要用钱花,就将《清明上河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家。
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得知《清明上河图》为无上神品,就派人搜寻。
一班阿谀奉承、巴结权势的,四处寻求钟鼎彝器、法书名画、奇珍异宝,巧夺豪取,拿去敬献。
顾氏将《清明上河图》没有保存多久,就落到严嵩、严世蕃父子手里去了。
云笼雾罩三出宫后来严氏父子获罪,据查抄严嵩、严世蕃家财产登记账中,确实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在隆庆时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以后不久,社会上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
隆庆皇帝不大喜欢这些玩艺儿,而成国公朱希忠却特别嗜好,想得到这批书画,谋于内廷,当事人奏请皇帝,皇帝指示估成高价,算是抵他的薪水。
当价估好以后这批书画快要发给朱希忠时,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清明上河图》估价最高,就私自打开箱子将画偷窃到手,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
恰好当天晚上下大雨。
水涨将石罅淹没了。
这大雨一连下了两三天,等到雨停云散后,小太监去沟里取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十不起来了。
故事被明人詹景凤记录在他著作的《东图玄览编》一书中,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其实这个故事是完全捏造出来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清明上河图》今天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泡水的痕迹。
按故事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呢?它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中间又包含一个大的阴谋盗窃案。
今考《清明上河图》后贉纸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
两跋相距54年。
在这54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
冯保的题跋全文是:“馀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
”从冯保跋中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
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的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能不大书特书吗?因为这是他最荣耀的啊!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
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
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
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
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10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
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
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
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
冯保何以能如此呢?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
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
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死了,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除了权力欲望之外,冯保也是非常贪财的人。
平时接受大臣们的贿赂,如一次接受梁国柱所送的钱就达万金,凡被他打击排挤而所查封的家产,只拣出一些平常的东西送给皇帝,而金银珠玉则隐瞒下来据为己有。
他的房屋第宅,遍布京城,其花园的壮丽,可比皇帝的园囿。
他倒台以后,从家中抄没出的金银就百馀万两,其它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以抵得上全国一年的贡赋收入。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才16岁,还没有亲政,他自署的官称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也就是权力膨胀到最大的时候,并且掌管着皇宫所用的一切,他完全有这个作案的条件,就是明着拿,也无人敢过问。
他也有作案的动机,因为他非常贪财,并且有类似的劣迹,即从中隐瞒查抄的财产和接受贿赂。
同时他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字,从《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由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清明上河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
究竟不是正道得来的,冯保心里并不坦然。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他所担心的是小皇帝长大亲政,一旦要查内库账目,要追究丢失的名画,不是他总管太监的责任吗?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明上河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来一个毁尸灭迹,死无对证。
冯保为了得到这一件无价之宝,可谓费尽心机,预谋已久。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因为它再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
这有可能冯保在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
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馀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
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目前世界各地所藏这类伪品,据笔者所知不下二三十本。
逊帝偷运四出宫真本《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安徽人,乾隆时进士,图中有他收藏印记,但没有说明他是从何处得到的。
接着是毕沅收藏,也有收藏印记可证。
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秋帆,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湖广总督。
他是一个学问家,对金石书画非常喜好,家藏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大概是从陆费墀那儿得到的。
收到这幅古画,他当然喜不自胜,并且和他的弟弟毕泷一起欣赏,所以画后纸上有“毕泷审定”的印记。
不想毕氏兄弟也没有将这件国宝保存多久,在毕沅死后的第四年,即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湖广一带发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争,清政府追究地方官的责任,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并且又认为他任意滥支军费,用来结交送礼、枉法营私。
人死了无从处罚,只好追夺他子孙的官职,并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宫。
这样,《清明上河图》便第四次进入皇宫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