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案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清明上河图》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具:《清明上河图》画卷、相关PPT、视频资料等。

教学场地:教室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Step 2:欣赏画卷(10分钟)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学生欣赏并自由发表对作品的初步感受。

Step 3:作品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Step 4:文化解读(10分钟)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解释《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出的宋代都市生活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来源的绘画或手工艺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宋代艺术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2. 综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画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其绘画技巧独特、题材新颖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了解北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略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

2.能够分析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3.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4.了解北宋社会的生活特点。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图片、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古代绘画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绘画的发展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

2.展示:《清明上河图》(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全貌,学生可以自由观看。

3.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着重介绍其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4.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清明上河图》中有关生活场景的细节,如:人物的衣着、交通工具、建筑的风格等,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亮点。

5.学生发言(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讨论,扩展学生的思维。

6.欣赏与分析(15分钟)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各个细节,并对其中的一幕或一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

7.思辨与展示(20分钟)学生们用素描纸和铅笔,对《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进行绘制,并解释图中的元素意义。

8.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学生提问,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清明上河图》的讲解或艺术表演。

2.学生可以根据《清明上河图》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体现自己对古代都市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对北宋社会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宋代绘画》,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中国古画的能力,特别是对宋代绘画风格的认识。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构图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宋代绘画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他们对这幅古画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分析画作的构图、笔法和色彩运用,解读画中的丰富细节。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画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描绘、建筑表现和风俗习惯,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局部,感受古人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地点:东京汴京艺术特点:细致描绘、繁而不乱、人物生动、建筑雄伟历史价值:反映宋代都市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画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构图、笔法、色彩分析人物、建筑、风俗描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鉴赏和分析古画方面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实地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以清明上河为文本,设计跨学科教案

以清明上河为文本,设计跨学科教案

以清明上河为文本,设计跨学科教案一、课程背景《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古画之一,是经典传世之作,以其独特的绘画手法、艺术效果和历史价值而著称于世。

作为地理、历史、文化、美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教材,本文就以《清明上河图》为文本,设计一份跨学科教案,助力学生在多维度的学科知识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自如地解读其中的人物、环境、文化及社会背景。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地理特征和地理范畴,探究其对话题的启示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唐宋文化交融时期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及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4.通过分析绘画特色,加深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理解和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清明上河图》介绍及解读通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绘画手法、艺术效果,让学生了解这幅画的来龙去脉。

以社会思潮、宗教、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等文化因素为线索,深入挖掘画中的场景、人物形象及细节等,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及现实情景的启示。

2.地理特征分析通过对画中各种建筑物、自然景物、道路交通网络、水系水文情况等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明上河图》在地理范畴上的特征,洞悉古代城市生活的发展状况,理解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3.历史文化探究通过对古代华夏文化、经济发展、人口、传统文化、科技水平、战争政治等因素的讲解,讲述《清明上河图》历史背景的产生和影响,全面展示唐宋文化交融时期的综合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4.美术创作分析通过对明清时期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手法、艺术效果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创作技术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认真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和领会。

2.分组合作法分成小组,由组员互相交流和辩论观点或问题的答案,在讨论中形成小结并广泛交流。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六章第二节,《宋代绘画与风俗画》。

详细内容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分析此画作,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画的特点,掌握《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掌握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宋代画作,引导学生关注宋代绘画艺术,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明上河图》。

2. 新课导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展示《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画作的魅力。

3. 课堂讲解:(1)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从人物、建筑、场景等方面分析画作内容,了解宋代社会生活。

(2)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技法等方面的特点。

(3)历史价值探讨:讨论《清明上河图》在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进行现场绘画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画作中的典型人物或场景,分析其绘画技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细节,并进行绘画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2. 内容:(1)作者:张择端(2)创作背景:宋代社会生活(3)画面内容:人物、建筑、场景(4)艺术特点:构图、线条、色彩、技法(5)历史价值: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清明上河图》为素材,进行一次绘画创作。

《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通用10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通用10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通用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上河图》教案篇1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教师: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清明上河图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1、动情叙述:在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件享誉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其问世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被一代代帝王权贵巧取豪夺;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它就是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

(板书课题)
2、对于这幅旷世杰作,你有哪些了解呢?(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把生介绍的内容归纳为(板书):作者、内容、特点、价值。

3、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这幅画有了一些零星的了解。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吧!(出示CAI)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相机理解课后词语。

3、《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表达了画面的内容?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

(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

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

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自学第五、六自然段。

(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

请大家自学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二、学习写法
1、你认为作者在介绍这幅画时,有哪些写法值得借鉴?(引导感悟首尾照应、总——分——总、衔接过渡、点面结合、数据说明、词语短句罗列、评价抒情等表达方法。


2、现在,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将这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吗?
作者先高度概括了画的(),再按照()的顺序,先总说画面分为()部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了画面上()、()、()的景象,最后概括了画的()。

三、点击评论,加深理解。

生读师补充的《中国通史》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四、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对《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价值有了较清晰的了解,而且学到了作者介绍艺术作品的方法。

假如你是故宫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你会怎样向观众介绍这幅作品呢?
板书设计:
市郊景象作者
《清明上河图》汴河两岸规模宏大,场面繁杂内容
市井街道特点
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