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下学期 第八章 力 汇编之相互作用力的实例应用(有答案)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下学期 第八章 力 汇编之相互作用力的实例应用(有答案)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下学期 第八章 力 汇编之相互作用力的实例应用(有答案)

第八章力汇编之相互作用力的实例应用

1.2015年8月6日,第16届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宁泽涛

以47秒84夺得冠军,创造了亚洲游泳的历史.在比赛时,他不停的用力向后猛划水,保持着对其他选手的额领先优势.请解释运动员游泳时为什么要不停地向后划水.

2.如图所示,小明穿着旱冰鞋用力向前推墙,他将向后运动,请用

物理知识解释小明为什么向后运动?

3.“万户飞天”是叙述明初一个万户官员,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到月亮上的典故,

有文献说,在一个明月之晚,万户带着人来到一座高山上,将一只形同巨鸟的“飞鸟”放在山头上,“鸟头”正对着明月,万户把自己绑在“飞鸟”上,他先点燃鸟尾引线,一瞬间,火箭尾部喷火(如图),“飞鸟”离开山头向上腾空而起。在科技不发达的当时,聪明的万户考虑到了飞天的动力,却无法解决安全飞行和降落,于是他和“飞鸟”最终坠落,但他发明的火箭助推器原理,却成为现代火箭成功升天的重要理论依据。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回答。

4.为了在校运会上获得拔河比赛的胜利,请你为班级的拔河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5.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地方向用

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6.人在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

A. 手臂划水的力

B. 脚蹬水的力

C. 手臂和脚拍打、划水的力

D. 水对手臂的推力

7.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保持身体姿势不变从斜坡滑下后,用

力撑杆,飞速向前滑去,请回答:

(1)滑雪板的面积为什么做的较大?

(2)为什么滑雪板下表面做的很光滑?

(3)为什么用力向后撑杆,滑撬却能向前滑去?

8.用手拍桌子,手为什么会感觉疼?同学们下楼时不能拥挤走得太快,否则前面的同

学意外停下来,后面的同学就容易发生踩踏事故,这又是为什么?

9.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一只怀孕的雌性花豹和一只疣猪面对面对峙

了两分钟之后,花豹突然跃起到空中扑向对方(如图所示)。花豹用脚蹬地能跃起,表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10.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即物体对弹簧

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试推证物体重力的大小G=F。

11.一人在湖边的小木船上玩,不慎被风把船吹到离湖边几米远,此时,他发现船的锚

绳在船上,船上还有一块木板,问此人能用什么办法使船靠岸?并说明其中的物理原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答: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员游泳时向后划水,运动员给水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水给运动员一个向前的力,运动员身体就会向前运动,所以运动员游泳时要不停地向后划水.

【解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这个物体也同时受到来自对方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2.【答案】答:脚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对墙施加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墙给人一个反作用力,人受力改变运动状态,结果人反而被墙推开.

【解析】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反作用力;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题考查的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答案】答:(1)物理问题:火箭尾部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上腾空而起的原因?

原因:飞鸟腾空而起,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火焰向后喷出,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飞鸟箭有一个向前的力,推动飞鸟上升;

(2)物理问题:他和“飞鸟”最终坠落的原因?

原因: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解析】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本题以火箭升空为例,考查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重力方向等知识,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4.【答案】答:要想在校运动会上获得拔河比赛的冠军,就得增加人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两个途径来实现,比如:穿鞋底比较粗糙的鞋、选质量大的同学等。

【解析】

拔河比赛时,运动员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绳子的拉力与地面对他的摩擦力,因为两队之间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谁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谁就会获胜。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两个途径可以来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另外,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要大。

拔河比赛的胜负取决于脚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拔河比赛双方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

5.【答案】解: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的地方用力拉动绳子,我们会观察到:原来静止的两个人会向中间靠拢,说明力改变了两人的运动状态,并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题属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解答此类题目时关键是结合题意,联系所学知识,找到解题思路。

6.【答案】D

【解析】

【分析】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互为受力物体。由手和脚向后划水,便可以得出提供人体前进的施力物体了。

本题主要考查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手和脚向后划水,手和脚对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和脚同时会受到水对它们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从而使人前进。

故选:D。

7.【答案】答:(1)滑雪板的面积做的较大,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避免陷入雪中。

(2)滑雪板下表面做的很光滑,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滑行更快。

(3)运动员用力向后撑杆,杆给雪地一个向后的力,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雪地给杆一个向前的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雪地对杆的作用下,滑撬就向前滑去。

【解析】

(1)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了减小压强、减小摩擦的方法,力的相互作用性、力的作用效果的应用,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8.【答案】答:

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加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桌子对手产生反作用力,所以手感觉疼;

下楼时,人如果走的太快,当前面的同学意外停下来时,后面的同学由于惯性会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解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会用力的作用和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9.【答案】相互运动状态

【解析】

【分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了力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属于力学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解答】

花豹用力蹬地,给地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同时给花豹一个力使它向上跃起,由静止变成运动,同时也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相互;运动状态。

10.【答案】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F,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F',两力是相互作用力,所以F=F';

物体静止时,受的力是平衡力,即F'与G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

等量代换得出物体重力的大小G=F。

【解析】

【分析】

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平衡时,两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掌握情况,分清两力的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F,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是F',两力是相互作用力,所以F=F';

物体静止时,受的力是平衡力,即F'与G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

等量代换得出物体重力的大小G=F。

11.【答案】答:用木板当桨,向后划水,桨给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会给桨一个向前的力,船就会向湖岸靠去.

【解析】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为适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物理教学工作有续进行,现对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尤其在初三物理复习中注意精讲精练,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做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教学中不段学习、总结,最大努力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知识梳理 1.质量: ⑴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转换关系: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一个鸡蛋约50g ⑶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地理位置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固有的 一种属性。 ⑷测量: 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 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 平衡。具体如下: A.“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B.“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调”: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D.“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E.“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F.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③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质量方法B、特殊测量:液体质量方法、微小质量方法。 例1 一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为20kg,把这个物体搬到月球上,那它的质量为() A.大于20kg B.小于20kg C.等于20kg D.无法确定 例2 在调节托盘天平时,游码置于零刻度线处,指针仍右偏,此时应将天平右端的螺母向边调。例3 用托盘天平测量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正确做法是() A.把一张邮票直接放在天平上,移动游码来测量 B.先测100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100,得一张邮票得质量。 C.将一张邮票与一物块一起称,再减去物块得质量 D.只能使用精确度更高得天平来测量 2.密度: ⑴定义: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公式: m v ρ= m v ρ =m v ρ =g ⑶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 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纯水的密度为×103kg/m3,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为×103kg。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期末试卷(答案)

南岗区2007—2008学年度八年级(上)期末调研测试 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 1.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372.5c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A.物理课本的厚度B.中学生步行时一步的间距( ) C.黑板的长度D.饮水杯的高度 2.感受身边的物理——质量为1.5×104mg的物体可能是( ) A.你的电脑B.你的课桌C.你的钢笔 D.你的质量 3.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你认为下列哪组物体是相对静止的( ) A.受油机和大地B.大地和加油机里的飞行员 C.加油机里的飞行员和受油机里的飞行员D.受油机里的飞行员和大地上树木4.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a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像正确的是A.a B.b C.c D.d ( ) 5.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下面甲图为来自远方物体上的光经 某同学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的情况示意图。则该同学矫正视力时 应配戴的眼镜是下面乙图中的( ) 6.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落在宇航员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7.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 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A.3m B.4m C.5m D.6m ( ) 8.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沸腾后,继续用“急火”煮,第二次 在水沸腾后即将火焰调小用“文火”煮,但仍然保持锅中的水沸 腾,直到将鸡蛋煮熟,两次比较( ) A.第一次省时间B.第二次省时间 C.两次所用时间基本相同D.第一次省燃料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试卷.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物理试卷 命题人:谢银杰复核人:庄益君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即就停止了。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D.没有传播介质 2.如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卡片在梳子上滑动得越快,听到的声音就越响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超声波,所以人类听不见 4.家用煤气罐中的“煤气”其实是石油气液化形成的液态物质,在下列现象中,和液态“煤气”生成原理相同的是 A.用蒸馏的方法制取纯净水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汗” C.常见塑料打火机里面的液体D.冬天窗户内侧出现的水珠

5.将不一样多的两份冰装在容器中,将较少的一份放在太阳下晒使之熔化,较多的一份放在室内让它慢慢熔化,当室内冰开始熔化时室外的冰还有部分剩余,此时 A.室内冰水的温度高B.室外的冰水温度高 C.室内室外冰水温度一样高D.不能确定哪边温度高 6.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之一的“水立方”,其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绿色奥 的是 运”的理念。下列对其屋顶设计的解释不正确 ... A.屋顶上设计临时悬挂的隔噪网,能减弱降雨时雨滴声造成的噪音 B.屋顶上设立多个自然排风机,能让室内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 C.屋顶上采用透光性良好的特殊膜,能确保场馆白天尽可能采用自然光照明 D.游泳池消耗的水大部分能从屋顶收集并反复使用,这是利用水的升华和液化形成的水循环 7.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A.B.C.D. 8.关于雪、露、霜、雹、雾这五种自然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三种是凝华现象,后两种是液化现象B.前三种是凝固现象,后两种是熔化现象C.生成过程中都要吸热D.生成过程中都要放热 的是 9.下面所做的探究性活动与结论不匹配 ... A.活动:说话声把要将上钩的鱼吓跑;探究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B.活动:手影游戏;探究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C.活动: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探究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D.活动:将黄色和蓝色颜料在调色板上配出绿色;探究结论:绿光是黄光和蓝光组成10.下面方框中的四个图像,其中一个是福娃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像,你 认为应当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知识点(通用)

初二物理 第一章---第五章基础知识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吉他弦被弹拨发声时,用手按压住琴弦,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发声物体(鼓)停止了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声。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水也能够传声。3.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音调。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4.乐音的三个特征是:(1) 音调;(2) 响度;(3) 音色。 5.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 20 Hz到 20000 Hz之间。频率高于听力上限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听力下限的叫次声波。 6.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干扰的都属于噪声。 7.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8.通常情况下,人们把水的固态、液态、气态称为水的三态。其它物质一般也有三态。例如,铁水是液态,干冰是固态,色拉油是液态。9.物体的冷热程度是用温度来表示的。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0.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使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它是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一百度。该温标的三十度记录为30℃。体温计中的液体是水银,它的最小分度值为 0.1℃,它的测量范围为 35-42℃。 11.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1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一)第一章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一章声音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

初二物理上基本概念汇总(一) 飞 第一章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基本概念汇总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 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 积。ρ=m/V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kg/dm3) 单位换算关系是:1 g/cm3=103 kg/m3 1 g/cm3=1 kg/dm3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全面)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相等/不相等) 6.提出新的问题 7.交流与合作(评估) 第1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初二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初二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第八章力知识归纳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4.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用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八年级(上)物理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附加题10分)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是 ( ) A.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 B.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 C.用手捂住耳朵 D.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 2.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时,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D.一般来说,人耳不能感觉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3.下表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水银金铜钢钨 熔点(℃) -39 1064 1083 1515 3410 沸点(℃) 357 2500 2360 2750 5900 A.金块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B.因为钨丝的沸点比较高,所以电灯里的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 C.表中所列出的金属,沸点都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D.在一40℃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 4.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江湖河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5.如图1所示,取一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中央扎一个小孔,用一 层塑料薄膜蒙住杯口,将小孔对着窗外远处的景物,在薄膜上观 察到窗外景物的像是 ( ) A.正立、等大的 B.正立、缩小的 图1 C.倒立、缩小的 D.倒立、放大的 6.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 ( ) A.红、绿、蓝 B.红、黄、蓝C.红、黄、紫 D.黄、绿、紫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红外线是人眼能看见的光 B.紫外线是人眼不能看见的光 C.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苏科版八年级上初二物理期末试卷和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初二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B.船和地面 C.山和船D.风和地面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乒乓球的直径约0.4m B、人步行速度约5m/s C、洗澡水的温度是100℃ D、课桌高约700mm 3、图1中聪明的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叫开门的不是 自己的外婆,它主要是依据了声音的:()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频率 图1 4.17.下面是小明的部分连线,其中哪一组是有错误的( )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6、图3表示的是甲、乙两辆汽车运行的时间和路程关系图象,有关两辆汽车的速度比较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速度比乙车大 B、乙车速度比甲车大 C、两车速度一样大 D、无法判断 图3 图4 图5 7、图4中,音乐老师正在用同样的力气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

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8.如图5所示是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果汽车以现在 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为 ( ) A .30km B .35km C .40km D .45km 9.小明同学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1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 A. 12:01 B. 10:21 C.10:51 D. 21:10 10.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了500米,已知前4秒的路程为40米,那么在第8秒时的速度是( ) A .5m/s B.10m/s C.12.5m/s D.62.5m/s 11.秋高所爽的液晚,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折射光线方向变化了 12.学校实验室内温度是28℃,小明将一支煤油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仔细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下降 B.先下降后上升 C.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对图4所示的眼睛判断和纠正正确的是 ( ) A.(1)是近视眼,配凹透镜 B.(1)是远视眼,配凸透镜 C.(2)是近视眼,配凹透镜 D.(2)是远视眼,配凹透镜 图4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图2所示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是②的像 B 、④是①的像 C 、③是①的像 D 、⑤是②的像 15. 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 .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 C .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 .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图 -3 图-1

苏科版初二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二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 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 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 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 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 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 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 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 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 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 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 体运动最 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 去认真地观察、 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 世界突然 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 其停止 振动.

苏教版初二物理知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真实值偏小。游码没有移到0 刻度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大的值就是游码的读数。 2. 密度: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 质量: ⑴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⑶ 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⑷ 测量: 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 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 左物右砝, 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A.“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B.“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C.“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D.“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E.“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F.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③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质量方法 B 、特殊测量:液体质量方法、微 小质量方法。 偏大偏小:当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当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砝码磨损,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砝码沾有油污或其它小物体,测量值比 ⑴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mm v v ⑶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 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 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 3=10-3 g/cm 3。水的密度为1.0 ×103kg/m3,物理意义是: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 ×103kg。 ⑷ 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 成正比); ②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③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大的密度小; ④不同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密度大。 ⑸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⑹ 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⑺ 体积测量——量筒(量杯) ①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②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cm3);量程;分度 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⑻ 测固体的密度: ①原理:原理:ρ =m/v ②方法:a. 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 b.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 ; c. 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 d. 得出固体密度ρ=m/( V 2-V1)(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也可采 ⑵ 公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