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小学课堂教学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学”小学课堂教学的追求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现、探索、推导的全过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进而学会学习,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一、自主地操作与实践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剪、量、折、画、拼等手段,调动学生脑、眼、嘴、手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获得体验。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推导体积计算公式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提问:前面学习的圆柱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引导:利用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未知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一种学习策略。猜猜看,圆锥的体积公式可能会利用什么图形来推导呢?
谈话:利用手中的圆柱与圆锥形的纸杯,小组合作,通过实验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示:先在小组里讨论实验的方法,再按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
同时准备两组材料:第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纸杯;第二组,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形纸杯。每组一堆沙子。操作时,将圆柱形纸杯装满沙子后倒入圆锥形纸杯中,或者将圆锥形纸杯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形纸杯中,看能发现什么。
分析:通过操作和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有的圆锥形纸杯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形纸杯,正好到了3杯;有的圆柱形纸杯和圆锥形纸杯则没有这种3倍数关系。)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结果?
启发学生分别量一量自己用来实验的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看有什么进一步的发现。
追问: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不是一定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呢?
学生通过猜一猜、验一验、议一议、做一做等探究活动,自己获得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究者的学习本质,“让学生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
二、自发地质疑与思辨
有研究表明,教学中组织学生质疑,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例如,教学“商店有青苹果20个和红苹果3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这一问题时,学生自主思考并列式解答:20+32=52(个),52-15=37(个)。算出结果后,教师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进一步追问: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一个学生说:问题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卖出的是哪一种苹果,可以想成卖出的都是青苹
果,列式为:20-15=5(个),5+32=37(个)。另一个学生马上得到启发:那我也可以想成先卖出的都是红苹果呀,所以列式为:32-15=17(个),17+20=37(个)。
再如,教学“小明有一些苹果,送给小红一半,再把剩下的一半送给小亮,自己还剩下5个。小明原来有多少个苹果?”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将习题设置成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到讲台上表演。生动而形象的表演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同学之间自发地展开交流、质疑和辩论。在激情洋溢地思辨之后,获得了多种不同解题方法:5×4=20(个),5+5+5+5=20(个),10+10=20(个)……这样,通过改变练习题的表述形式,增强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组织有效的质疑和思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质疑,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对结论的表述更精准。
三、自觉地思考与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对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是至头重要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位教师组织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出示准备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大小相同的杯子,正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学生口答后,板书:总量÷份数=每份数。
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大小相同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启发:这道题与准备题有什么不同?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解决问题是否有帮助?能运用图示来表达你的解决方法吗?
学生完成解题,并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后,把题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改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比较和交流,发现:把大杯换成4个小杯,计算相对比较方便。进而获得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实际灵活选用替换方法的体验。
继续改变题中的条件,把大杯和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由倍数关系换变成差数关系,即,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深化策略。
比较内化策略。着重比较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
以上四个层次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分析、比较,体验问题背后所负载的替换思想,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愿意学、能够学和会学应是不同层面的教学追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