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和发生过、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 ,以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是资源极为丰富的宝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6 个民族和睦相处,铸就了民族的兴旺与飞腾。华夏文明沿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一路走来,已经融汇成一条浩瀚的巨流,亘古不绝。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巨细纷繁。有静态的,比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有动态的,比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等。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
孔孟思想、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文化根基。道家文化注重自然,倡导无为;佛家文化以“无分别”的观念看待这个世界,把世界看作一元的;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这些文化已在全球华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原始歌舞,融汇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多种因素,集中华传统美学之大成,在世界文化中,堪称独树一帜。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个大家族,拥有370 多个剧种: 楚剧、河北梆子、京梆子(北京) 、卫梆子、晋剧、评剧、潮剧、吕剧、秦腔、川剧、桂剧、藏戏、昆曲、越剧、豫剧、粤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苏州评弹、湘剧、昆剧、苏剧、滑稽戏、京剧、锡剧、沪剧、山东柳琴戏、婺剧、宁波甬剧、上海独角戏、上海说唱、江苏昆曲、汉剧、湖南花鼓戏、湘楚剧、贵池傩文化艺术等。戏曲那高亢、激越的旋律,苍老的嗓音,再加上那已成历史的戏词内容,一字字、一声声,仿佛从遥远的历史深处传来,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深深地打动人心。
中
国建筑是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在
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影。历史悠邈、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以及自古偏于渐进的“文脉”历程,构成中国建筑之伟大的文化旋律。它映射出美丽的美学精神,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以伦理为“准宗教”的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思境界。中国大地上有许多前人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其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不可移动性的古代文物。遗存至今的长城、故宫、赵州桥、应县木塔、平遥古城等一大批建筑实物,都是科学与技术、工艺与艺术的典范和奇迹。乡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傣族村寨、羌寨、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民族民居别有风味。周口店、天坛、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孔庙、孔林、孔府、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莫高窟、大足石窟、武当道教宫观、乐山大佛、洛阳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 、大同云冈石窟等莫不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还拥有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的茶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富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遗产,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我们还有酒文化。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还有节日文化。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不可分,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种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节日。中国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主要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牛郎织女“乞巧”节、中秋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释迦牟尼诞辰、老子诞辰、腊八节、冬至,以及传统的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等等,这些节日也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我们还有中医药文化。中国医药学是中国境内各兄弟民族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学体系,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作为国粹,中国医药学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
了
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我们还有民族图腾———龙。中国
龙作为一种全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文化符号,其文化意蕴是丰富而深邃的。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一个重要表征。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更是引人入胜。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对聚居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那些在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着的文化更接近于人性之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涵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福建木偶戏、陕西剪纸、河北秧歌、江西跳傩、江西古村落、山西根艺、布艺、年画、漆画、葫芦刻画、山西和海南舞狮、蒙古族长调、云南纳西族古典洞经音乐、民俗泥塑、豆塑、布玩具、布贴画、扑灰年画、嵌银工艺、高密泥塑、绵竹年画、滇国玉雕、牙角雕塑、风筝、门神财神、吉祥彩绘、彩陶人偶、云雕、点螺艺术、画像砖、壁彩画、瓦艺术、织绣、漆器、景泰蓝、陶器、玉器、中国结、木偶、传统木刻艺术、中国灯谜、对联、书法、绘画等、根艺、盆景、玩石、国画、民间工艺书法与篆刻、相声与小品、舞蹈、音乐、陶瓷工艺等原生态的文化是木之本、水之源,渗透着乡土风情,深深地感染着人,打动着人,震撼着人,让人久久把玩欣赏,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项项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发明创造,犹如串串宝石,获得了全世界的赞美。四大发明众人皆知,四大名砚、四大名绣、汉字、中国绘画等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工艺技术特点。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如同黄河、长江,发源于灵气氤氲的凌云高山,奔腾于气势雄浑的千仞峡谷,融合了八方来汇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终以其不凝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东流到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促成了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美誉,造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五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和“康乾盛世”;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将继续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为中国再造盛世、重现繁荣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坚实的知识宝库和坚强的精神动力。
2 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选择———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定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换一个角度看,当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达到相当稳固的程度时,这文化就已经成为整个民族文明的基调
了
。一旦丢弃,或者一旦经济发展背离该基调,民族文明的长城就将坍塌、崩溃。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
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还应该重新确立强国的形象,而在文化的荒漠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的。因此,我们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文化发展纲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更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保护传统文化不能是为了保存而保存。任何事物不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割裂开,将是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反而更容易被人们遗忘。应该发掘、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新意义,产业化为传统文化再次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前景。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丰富的历史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准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并加以产权保护,可以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需求的角度看,国人越来越深切地体验到繁华的弊端,转而怀念和向往已横遭破坏的昔日的淳朴与安宁;同时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宣传,一个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需求市场正在全球形成。让历史变为财富,用文化铸造民族精神,要从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从文化的视野看经济,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文化建设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经济的视野看文化,文化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被称为“21 世纪的最后一桶金”。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经济新支柱。打好文化牌是发
展文
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神韵。传统是一条流动的大河,每一个时期,文艺家都在其中注入新鲜水脉。所以对传统不应该也不可能
一成不变地保护。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我们的祖先在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本质精神,才得以给我们留下了今天这些享之不尽的丰厚财富。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第二,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新的结合点,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文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承继和光大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市场机会,而是要积极影响市场,并引导市场建立起向传统文化靠拢的价值取向。使传统文化成为大众愿意接受的一种文化样式,还需要认真摸索和实践。例如,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给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推动,发挥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旅游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吸引民间艺术业、会展业、特色产品业等行业的加盟,整合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使文化产业结构不断由技术含量低的层次向技术含量高的层次演变。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运用是滞后的和被动的,现在我国文化产品生产仍然处于原始的个人手工作业的阶段,其传播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生产者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的载体和媒介,以实物服务和体力服务为主,服务区域小,传播速度慢。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维权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应该在文化产品生产中得到广泛的采用。
第三,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管理体制,使经营性文化企业逐步与市场“全接触”。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化企业大整合,消除管理体制中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清晰、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用企业化的运做方式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集团公司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解决好产业规模与自我发展的问题。我国文化资源的分散性,造成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市场运做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
薄弱等
现象。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集团公司的改造进程。
第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创建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努力创造民族品牌,培育文化精品,要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大流通体制,实现跨区域经营。
大力推动都市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应该是都市文化建设带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当前主要是要抓好包括多媒体、软件开发、信息咨询、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娱乐、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现代都市文化产业的建设。都市文化建设还包括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任何都市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发展壮大都市文化产业实力,对城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辐射作用和牵引作用,是提高我国整体文化实力的引擎。我国要借鉴国外一些大都市的做法,确定自己的特点,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长,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制订我国都市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五,文化输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发展也要“趋同化”和“一体化”。相反,在日益变小的世界里,人类更需要葆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取向的自主性。这正是不同民族之间文明协调发展和各种文化相互之间对话、交流、融合的基础。各国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已经形成世界性趋势。因此,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为外在方式,树立中国世界性的国家亲和力形象,达到输出现有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目标,协助国家外交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节日经济,搞节日文化,反“洋文化渗透”之道而为之。西方借情人节、圣诞节输出芭比娃娃和圣诞老人,我国企业也可以研究输出文化节日产品,例如端午节输出风筝等,既健身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搞活态保护,为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创造传衍的条件,让现代人喜爱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色彩,并带来经济收益。
教育途径传播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已是大势所趋,推进汉语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的有力保障。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在扩展汉语疆界的同时使其变得日益包容和混杂,从民族/国别语言发展为区域性语言甚至成为世界性语言。历史上,一批又一批华人大规模移民海外致使汉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疆界既不确定又不断扩大。当前,汉语互联网的建立也起到了大力普及汉语的作用。现阶段国际互联网上大多数信息虽然仍主要靠英文传播,但随着汉语网站的日
益增多
和用汉语写作人数增多,汉语传播信息的百分比正在逐步上升。全球化打破了固有的民族国家疆界也拓展了语言疆界,未来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将日渐形成:它不是一种单边英语文化而是多语种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格局中,汉语文化
和汉语写作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自2004年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孔子学院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将中国哲学、教育学、伦理学传输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
活动途径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镇,乃至社区、村庄,同样需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树立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要让国家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必须在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此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奋起赶超,就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把文化活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把孔子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文化节、读书日、电影节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活动当中,不仅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各国孔子学院曾举办了近7000场次的文化活动,参加人数达200多万。国家汉办还专门派出了40多支师生小分队,同270多所孔子学院联合开展中华文化巡讲、巡演和展览活动,集中展示中国书画、太极拳、茶艺等;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里组织师生和市民游园、观灯猜谜、吃月饼。由厦门大学负责的德国特里尔大学孔子学院就举办过由特里尔大学师生和市民共同参加的“中国电影之夜”系列观影及讨论会,用文化艺术的感染力拉近了两国民众的距离。
近五六年来,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盛大的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各地举办;投资数百万美元、演职人员近千人的“中国文化节”在华盛顿登场,直接享用这场文化盛宴的除了四五万现场观众外,还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的上百万美国人。“中印友好年”、
“中国意
大利年”、“感知中国?韩国行”文化宣传活动也相继启动,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活动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铸造出中华文化品牌,展示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感受并喜爱中国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金志茹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