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七)
讲授:彭富春整理:甘露
我们讲海德格尔的居住和建筑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园,第一个部分就是语言作为家园,第二个就是无家可归,第三个就是还乡。关于还乡,我们首先对其从三个层面进行勾画:
一、思想的学习,思想要学习的前提是什么呢?思想还不会思想,海德格尔曾用他的语言肯定表达过:我们还没学会居住,就是说我们还没学会存在。第二我们还没学会思想。第三我们还没学会言说。这个我们没学会思想,我们没学会存在,我们没学会言说,就是我们还不会思想,我们还不会存在,我们还不会言说。因此我们就要学习。大家注意所谓学习不是学会一种求生的本领,而是学会存在。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做人,这个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学习。学习之道,就是学习做人的智慧。这里就是我们对学习的预先说明。
二、思想的放弃,思想放弃什么?思想放弃自身,放弃自己强烈的意愿,只有放弃了强烈的意愿才能让自身显现出来。所以大家注意我们那些具有强烈意志,意愿的人,其意志意愿是否符合思想。当大家有强烈意愿时大家一定要关注这种意愿在何种情况下是合理的。这里也可以考虑到老子的想法,他的想法最后就是人应该没有意愿,放弃意愿,同于大道。这就是我们讲思想讲的第二个。
三、思想的建筑,它是如何建筑一条道路的?在对还乡进行一个总体的勾勒时,这里必须回到海德格尔对家园、无家可归、还乡的思考,他的独特之所在。他的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一定要放弃黑格尔的思想,放弃他的辩证法,否则我们很容易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去套海德格尔的思想。因为一般来说尤其在法国学者那里海德格尔就是一个新的黑格尔。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黑格尔的正—反—合,家园就是正,无家可归就是反,还乡就是合。但是我们在前几节课中都特别强调的是海德格尔首先经历的是无家可归,正是在无家可归中才经历了家园的本性。在无家可归中经历了家园的本性的时候同时也是还乡,因此我们所说的三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大家注意这三个东西是一个东西,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
就是我们对还乡的基本定位,那么在还乡这个地方我们对它的勾勒有这么几个站点:首先召唤还乡的是乡愁,在此乡愁表明的是一条道路,即危机之路,为什么这么讲?这是从危险到拯救的一个转变。因此我们标明的第三个站点是一条转折之路。请同学们放弃对道路的解释是一条直线的想法,在海德格尔那里道路可能是一个圆圈,甚至是后退。比如说禅宗对道家而言,向前表明为向后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而不是一个矛盾的事情。第四点呢?光明,从黑暗到光明。第五点表明为闪电,这是很形象的说法。最后呢?一瞥,瞥见事物的本性,存在的本性。这就是对还乡一个整体的勾勒。为了对乡愁进行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说西方对海德格尔影响最大的还有诺瓦利斯。诺瓦利斯写有很多乡愁的诗,而且他认为描绘乡愁就是诗人的使命,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西方的,海德格尔的乡愁是在什么意义上的。为了对比西方的这些诗人,哲人所讲的乡愁,请同学门回忆一下中国人,尤其中国诗人所表达的乡愁。
海德格尔所谓的家园是人的存在的命运,而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处境,尽管这样,它对我们如何建筑、居住具有指引性的作用。现在进入我们的文本:还乡。
还乡在此意味着:在无家可归中去经验那遮蔽的但同时是守藏的家园。正是由此经验,诗人吟唱着。“一切伟大的诗人所吟唱和道说的,是由乡愁所瞥并通过乡愁的痛苦被召唤到道中”(D,74)。此乡愁源于无家可归,并由此渴望还乡。因此,在乡愁之中,不仅包括了无家可归之烦,而且也包括了家园的欢乐。在这种意义上,乡愁正是还乡。
大家注意关于还乡的基本规定。在无家可归中经验那遮蔽的但同时是守藏的家园。这就像我们所说的不能把它等同于黑格尔的三段论。大家注意还乡就等于无家可归,我用等于是为了明晰化,等于无家可归中的什么东西呢?家园。还乡是在无家可归中经历守藏着的家园。这样一种还乡是在无家可归中经历的家园,那么它就有两重特性:一是乡愁,我们知道在英语中,乡愁是一种病,思念,烦。心烦意乱,表现为一种痛苦。但是乡愁在另一方面是欢乐,一种高兴。因而它具有双重性,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当然,这个地方我们还要注意西方,尤其是海德格尔,所相关的荷尔多林,还有诺瓦利斯等一些诗人,他们所吟颂的乡愁是什么?他们的乡愁是一种思念什么样的家乡,要回到一种什么样的家园?这里如果我们做一个不太贴切的说法,西方的乡愁,家乡,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上的。我们甚至可以称它为精神上的家园。海德格尔这里用了道,回到了道上。那么在西方历史上他的道就表现为神,表现为上帝。因此在西方是指一种规定的家园,这种家园所衍生出来的乡愁和还乡是要回到精神上的家园去的。我们有的同学可能看过荷尔多林或诺瓦利斯的诗,诺瓦利斯是神秘主义者,有蓝色的花朵,蓝色的诗篇,追求的是浪漫主义,写的都是浪漫主义诗篇,追求的都是神秘的东西。我们知道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天空之蓝的神秘在于什么?蓝
色的神秘性就在于它自身的神秘性。因为这样一种神秘就在于它是神所居住的地方。它显现,你却不知道,你却看不到,这就是它神秘的地方。我们在上面已经说了为了理解中西关于乡愁的差异,可以比较一下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唐朝的诗人。当然我们中国人讲的乡愁在唐诗宋词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我们也不能非常偏狭地讲中国人讲的家乡就是现实的,是他的家乡,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讲的他的家乡,现实中的家园,而不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这样一个所谓绝对精神的、道的东西。这可以说是中西一个非常重大的差别,比如我们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然你可以把它引申到很远,引申到天地,宇宙,但诗人更多的是关注他的家乡在哪里?如何回到家乡去?这是对乡愁的基本解释。
还乡在根本上却是从危险到拯救的道路。荷尔多林的诗篇说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帕特默斯”,载于:“荷尔多林全集”第二卷,72)。对此,海德格尔的思想给予了深思:“拯救并非立于危险之边。如果危险作为危险的话,那么,危险自身就是拯救”(GA79,72)。危险同时是作为危险,只要它不是自身遮蔽,而是自身敞开,亦即被经验的话。在这种情况中,危险即拯救。那么,拯救在此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救度。使之自由,自由,保护,守护,保护起来,保真”(GA79,72)。拯救最后是那作为本原性真理的林中空地,因为真理自身就是使之自由和开端性的自由。只要危险同时是拯救的话,那么,无家可归将内在性地和家园相连,此家园召唤着还乡。在此关联中,万物的无保真性和世界的拒绝不仅意味着无家可归的现实性,而且意味着家园的可能性,在此,四元作为如此自身生成。
这里我们还是回到前面:还乡是在无家可归的经验中经验家园的可能性,并回到家园,那么所谓的还乡就是从无家可归到家园。从无家可归到家园,这是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意味着是一条直路,也并不意味着是向前走。这条路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在后面会具体阐述,它表明为一个转折,现在我们先具体联系一下,这里的道路就是无家可归到家园的道路,它表现为从危险到拯救的路。从八十年代以来,有句被学界说烂的话,所谓“诗意的栖居”,所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很多人都知道荷尔多林的诗,只不过是通过海德格尔的口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很少有人像海德格尔那样思考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这句话。那么在何种意义上“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呢?只有当危险作为危险时,拯救才有可能发生。那么这里面还意味这拯救并不存在于危险之外,这里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上帝,或救世主,只有处在危险之中的拯救自身才能拯救自己。那么危险如何才能成为危险呢?这就意味这危险的本性不是被遮蔽,而是显现。只有危险的本性被显现,人们才有可能在危险中经验拯救。那么拯救又如何发生呢?拯救就是事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人或者是物,进入到林中空地,但注意林中空地并不外在于事物,而是事物的本性,就是让事物的本性显现。所以我们可以说拯救就是让事物成其为自身,保护自身。拯救就是保护事物,保护它不受侵犯,不受伤害。这就是乡愁作为道路的意义。我再简明地标划一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