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附答案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领教导言作为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这段文字中看似是在描述有别于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事实上则是在揭示某种生存状态、生命状态。
那样的生活静谧、纯粹,思想贴近大地的根基,贴近存在的本质。
古人有言,“大隐隐于市”,事实上这种生存状态的实现未必需要依靠乡居;人,可以“诗意地安居”在各处,在静谧的思想境界里“将心注入”,立己、达己。
我为什么住在乡下?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6米宽,7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里,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
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这便是我的“工作的世界”——由观察者(访客和夏日度假者)的眼光所见的情况。
严格说来,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
我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时刻的变化。
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思考的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
这样的思想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的。
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
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
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推上高高的山毛榉,沿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诗意的栖居方式”写作训练
高考模拟作文“诗意的栖居方式”写作训练试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守拙归园田,享诗意栖居海德格尔曾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人都栖居于大地,或安闲,或痛苦。
那么,如何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呢?愚认为,守拙归园方为诗意栖居。
什么是诗意地栖居?居于尘世,时而喧嚣至极,时而兵荒马乱,观其陶渊明,既不为五斗米折腰,又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无疑为自己在东晋之乱世中寻得一方清静天地,得之诗意。
在乡村田园的如诗意境里,他提笔描绘“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居士住所,也刻下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之诗意。
在“守拙归园”的日子里,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诗意。
因此,淡泊名利,归隐田园,游于山水之间,方为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守拙归园能涵养人之性情。
纵览古今中国,无数文人在诗意的栖居生活中修身养性,成就良好品性。
前有汪曾祺,“文革”中被流放下乡到一个极小的马铃薯研究站,却不曾担心颜面尽失,丧失生活信心,整天流连于乡村景色,日复一日画着“马铃薯图谱”,于诗意中感悟人生,方得其乐观之性,笑对苦难,成为文学大家;后有钱钟书,学贯中西,新闻记者数次要求采访,均被拒之门外。
相反,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绝。
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朱元璋微服私访,路过一山神庙,口中焦渴。
一老农见状,主动把热水壶里的水给朱元璋喝了。
朱元璋很是高兴,让随从记下了老农的名字、住处。
不久之后,就赏了他一个知县当当。
有个秀才听说了这事,心里不服气,就在山神庙的墙上题了两句诗说: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坑爹啊,可怜俺十载寒窗苦苦煎熬,到头来还不如老农献一杯茶。
朱元璋后来再一次路过这座山神庙,看到了这两句题诗,知道是哪位穷秀才冒酸气了,就拿笔在后面续了两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老农的才华固然比不上秀才,可你的命运偏偏就是不如他!老农的好命从哪里来?从慈悲心来,从善心来。
当你遇到任何人,能够结善缘的时候,你自然就会贵人多多。
帮忙别人,即是帮忙自己。
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后人总结道:一切皆我心,万般皆我造。
种下菩提因,结成福慧果。
“菩提”;表达的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重沉睡中醒来,或者豁然开悟,步入大彻大悟途径,顿悟宇宙人世真理。
达到无上智慧的境界。
所以菩提即是得到了大彻大悟。
“如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经书上的如来,一层是佛的代指。
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也不到我这儿来,也不到你那儿去;是在你那儿,也在我这儿,这就是如来。
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
人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稻盛和夫《活法》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稻盛和夫《干法》。
[呼唤生命的诗意] 诗意生命
[呼唤生命的诗意] 诗意生命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命最崇高而浪漫的定义。
诗意地栖息是生命洞悉人间百态,回归真我时的一种从容与淡定,是内心平和时的一份和谐与优雅,也是融入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一份纯美与圣洁。
当我们忙碌在生命的河流中时,让诗意的情怀敲开沉闷的心灵,为其注入一汪清冽的甘泉,慢下脚步去用心寻找诗意的存在。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这些古代神话传说中就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早就有着诗意般的情怀,为生命的起源和未知赋予了太多浪漫的遐想。
而从这种最原始的诗意思维,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也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了。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这些哲学思想里面就透露出他诗意般的浪漫情怀,而对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庄子,更是将诗意与哲学的融合发挥到了极致,庄子在《逍遥游》里面,将他自由观的灵魂用富有诗意的奇思妙想进行了寓意式阐释,这也是他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
谈到对诗意的解读,当然离不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了,按用途和音乐划分的风、雅、颂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各地方的民间歌谣,还是到贵族的宫廷正乐,以及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对各自的精神领域都作了诗意的描绘与寄托。
如其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抒发的是对情人的深切思念,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诠释的是对知己的诗意解读。
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迎来了我国诗词文学的巅峰,无论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还是宋代豪放派的词人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李煜、柳永、李清照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人,都从平凡的衣食住行中,提炼出流传世代的诗词,寄情于山川河流,涌动如朝夕风雨,它是中国最纯最美的诗意精神之所在。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多年前,在火车上看过几页别人丢弃在茶几上的杂志,里边有一篇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的文章,文中,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并反复强调“人诗意地栖居,”的重要性。
读着先哲精辟而诗意的论述,饶有兴趣地跟着文字的意境反复品读了几遍,此时的脑袋越发的清晰,安静,仿佛忽略了车轮疾驰的杂音,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诗意”的幻象,沉醉一路风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境的基础上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
今天细细品味,便有一种纯粹的感动,这源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事物的感悟与理解有所不同,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不仅仅是生存,应该有情趣,有质量,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自然而轻松的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人受制于工作、生活、家庭等一系列的束缚,而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不可见物以及其所内涵着的社会评价体系,也试图规训每一个人。
每人需有其位,而一旦定其位,就很难再脱离出来。
因此“诗和远方”成为众人所建构的一个美好想象。
个人理解,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性的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嘈杂忙碌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一些过于倾注的清简之外的“杂芜”,使生活的节奏简洁而明快,生活的韵味充满温馨和谐的情趣,营造出一个“诗意的栖居”的精神家园。
海德格尔站在一个极其的高度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像我站在地垄沟子上,看着一群蚂蚁栖居在洞穴里出出进进,它们快乐着;我站在河边看见一群小鱼游来游去悠哉游哉,它们快乐着;我站在山岗上看见果熟花艳,莺鸣鸟啼,蝴蝶翩翩起舞,绿树摇曳多姿,它们快乐着;我站在草原上看见白云绿草牛羊成群,它们快乐着...我们人呢?为什么不去享受美好快乐的生活呢?按着自己的愿望,创造自己的快乐——或欢快,或热烈,或浪漫,或安静,或平淡。
热爱环境,热爱自然,愿:山长青,水长绿,天长蓝;人,和谐并快乐着。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019.2.15.老木於沈阳。
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原文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原文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原文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大概是这样,在世间兜兜转转,然后悄然离开,便自有了几分诗意。
而真实的情况是,走在光阴之上,人们往往习惯于寻找厚重,几乎遗忘和舍却了轻描淡写的美好。
诗意并非只有风花雪月,还有围炉煮酒,还有野渡舟横。
其实,在这个喧闹得几近狰狞的年代,诗仍是存在的。
只不过,在大多数人追逐宝马香车、华屋美服的时候,诗人们只得躲在角落里,借着月光默然落笔。
他们和他们笔下的文字,极少因其清雅写意而被推崇。
至于箪食瓢饮陋巷,更是被人们嗤之以鼻。
可以说,诗意缺失,无论对于哪个时代,都是悲哀。
为了打捞诗意,我们必须去到那个遥远的地方。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于岁月长河,是流光溢彩的刹那;于我们,是念念不忘的小楼烟雨。
无疑,那是个诗意纵横的年代,有着唯美的情怀和韵味。
《人,诗意地栖居》讲评(1)
• 优秀段落展示: • 屈原的浪漫来源于他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就算遭到流放,他的
诗意依旧栖居在他的体内。《离骚》地现世体现了诗人的爱国诗 情。这份诗意是沉重的,是孤寂的,是热切的。所以屈原的生命如 同一首悲伤的诗,其中掺杂着磨砺与苦难,可不管结果如何,他的 栖居给后世留下珍贵宝藏,一种让人钦佩的情怀。 —— 程珣
人,诗意地栖居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 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诗歌使人灵秀。 可见发现诗意、体验诗意乃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缺少了这样的 发现与体验,人生可能变得残缺。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 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 丽火花。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你有同感吗?你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诗意的?你发现或体验 到生活中的诗意了吗?请以“生活中的诗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
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
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
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原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出自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的原话是:“作诗是让人之栖居首次进入光亮之中,从而使栖居首次成为诗意的。
”
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探讨了人的存在和栖居的问题,他认为人类应该以诗意的方式栖居于大地上,通过艺术和诗歌来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类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强调了人类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世界,从而实现真正的存在。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play5300倾情制作 存在的被遗忘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
这首诗的开头曰:“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页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页以下)。
为了得体地倾听“……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将它回复到这首诗歌中。
因此,我们要思量这个诗句。
我们要澄清此诗句即刻就会唤起的种种疑虑。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开放的期备姿态,去追踪这个诗句从而应答这个诗句。
“……人诗意地栖居……”。
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
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
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
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
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
[1]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
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
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
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
[2]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但是,如果诗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学中,那么,又如何能说人之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呢?“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毕竟也只是出于某个诗人之口,而且正如我们所知,这还是一个应付不了生活的诗人。
[3]诗人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熟视无睹。
诗人们无所作为,而只是梦想而已。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play5300倾情制作 存在的被遗忘这个诗句引自荷尔德林后期一首以独特方式流传下来的诗歌。
这首诗的开头曰:“教堂的金属尖顶,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斯图加特第二版,第一卷,第372页以下;海林格拉特版,第六卷,第24页以下)。
为了得体地倾听“……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将它回复到这首诗歌中。
因此,我们要思量这个诗句。
我们要澄清此诗句即刻就会唤起的种种疑虑。
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开放的期备姿态,去追踪这个诗句从而应答这个诗句。
“……人诗意地栖居……”。
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似还勉强可听。
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总是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
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
而如果说在今天的栖居中,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省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
诗歌或者被当作顽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到否弃,被当作遁世的梦幻而遭到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作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的功效是按照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
[1]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
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就是文学行业。
这样,诗就只能表现为文学。
甚至当人们在教育上和科学上考察诗的时候,它也还是文学史的对象。
[2]西方的诗被冠以“欧洲文学”这样一个总名称。
但是,如果诗的惟一存在方式自始就在文学中,那么,又如何能说人之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呢?“人诗意地栖居”这个诗句毕竟也只是出于某个诗人之口,而且正如我们所知,这还是一个应付不了生活的诗人。
[3]诗人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熟视无睹。
诗人们无所作为,而只是梦想而已。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选文来自新华网)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
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我想起了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和写作一样,是他的功课。
在寂静的黎明,刚刚苏醒的树木呼唤着他,略含咸味的风吹拂着他,玻璃般的草叶和他招手嬉戏,潮湿的土腥味沁入他的心脾,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他俯在窗前,看到了早晨的第一缕鲜泽的阳光,他的生命受到了鼓舞,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被唤醒,他想起了某些被忘却的东西,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按时看日出”,让他的精神变的澄澈而明亮!让他在这个世界的栖居有了诗意!那是在世界的东方,在龙曦初驾的地方,一个大彻大悟的诗人抛却了污浊的官场,如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迫不及待地归家寻找丢失的灵魂。
他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种破茧的感觉,真正地可以被称为“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他,舒展着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贪婪地吮吸着自然富有诗意的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他用诗描绘着生活,他用诗流露着轻逸且诗意的人生哲学的渴望,渴望个人具有这样的哲学气质,让生活变成一首诗。
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过着一种简单、充实而极富诗意的生活。
“他这样寂静,又这样寂寞,又是这样的愉快”,他坐在一根圆木上吃饭,“小鸟偶然飞过来,停在他的胳膊上,啄他手里的土豆。
”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七主题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家园”主题读写“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
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
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
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开辟心灵的后花园作者:王开林先引用一则小笑话,版权归大文豪苏东坡所有。
当年,东坡先生因为写讽刺诗得罪了当权派,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
其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必须亲自种地才有口粮。
真可谓人不堪其忧。
轼也不改其乐,茶余饭后,编出许多小笑话,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讲的人姑妄言之,听的人姑妄信之,一笑能解万古愁。
一则小笑话的译文是: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理想。
一个说:“我生来未满足的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往后发了财,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
”另一个说:“我的想法跟你不同,要吃饱了接着吃,哪有闲工夫再去睡觉?”这两个人在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直讲得唾沫飞溅,其最高理想却远在基准线之下,所以令人喷茶喷饭。
笑过之后,你我反躬自省,比起这两个可怜虫来,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当然啦,你我都不是那种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蠢猪,也不是那种吃了又吃的饕餮之徒。
我们会将理想的基准线至少拔高一千米,从生存层面拔高到生活层面上来。
但离生命的层面仍有一千米的落差。
活着(生存)——活得体面(生活)——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理应层层推进。
“我将不甘平庸!”你也许会指天发誓。
具体的做法,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看几场精彩的演出;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多结交几位见识不凡的朋友;或是集邮,收藏小玩艺;或是练习琴、棋、书、画;或是热爱体育运动。
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作文
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作文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作文1000字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作文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让生命诗意地栖居的作文 1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写道: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这样解释:“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我也甘于存在吗?是的,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欢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在滚滚而逝的江水前,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清风徐来的明月之夜,苏子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是短暂的。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阴炽盛。
生死的无常,欲望的牢笼,让很多人的灵性良心迷蒙在梅雨季节的烟雾中。
灵与肉终其一生,不断地争斗与牵绊。
窗外碧绿的湖水,轻轻的涟漪荡漾在风中。
即使告别了春天的阳光,绿树依然郁郁葱葱成长。
此刻,反复听着同一首歌,柔婉的歌声在空寂的办公室里回旋,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歌词:别说话,微笑吧,回头是灿烂的霞。
站在楼顶,看远处的高楼林立,马路上流水似的车来车往,天空苍茫,脚下的这片土地,依旧炙手可热。
终日案牍间劳形,到了周末,总期盼着去僻静的乡野感受原始的风。
离开乡土已经二十多年,颓败的老屋也倒了,空荡荡的园子里那棵桂花树也不见了,只有记忆不曾散去。
池塘里的荷叶片片如云,绿云间,袅娜的莲花盛开,“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无数的蜻蜓在荷田上飞舞,生活如此静谧美好!庸常日子里的那些琐碎、疲惫和无奈的叹息,在这里统统忘却,眼前只有大自然赐予的美丽与神奇。
夏蝉在它的舞台高歌,梧桐枝间,杨树林里,它欢快地唱着,一声声的鸣唤着我的童年,像春雨温润着我落寞的心灵。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答案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海德尔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发言稿
海德尔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发言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德尔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一、引言在这个喧嚣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大地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尽管后来,他因为纳粹无端残杀犹太人而与纳粹决裂,但终究留下了不好的名誉痕迹。
所以,真正的学者最好不要参与政治活动,因为在政治圈中很容易被污染,海德格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然而,生命上的这一个阴影,并不影响他思想上的深度。
在那个年代,他期盼通过教育来改善世界。
后来发现:在思考"存在"时,面对变化的世界,自己究竟能掌握多少?即使让自己得君行道,又能拯救苍生到什么程度呢?这是很大的问题。
海德格尔怎么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呢?他年轻时攻读神学,深入了解西方的传统,后来背离了这个宗教传统,因为他认为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寻求独创的见解。
他的希望是能在这个时代找到理解"存在"的新方法。
作为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当然希望能探讨"存在" (Being)。
但是对"存在"的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出现问题了。
亚里士多德研究形而上学的原则,是"把存在者当存在者看" (being as be-ing) 。
"存在者"或"存在物"用小写英文beings来表示,如桌子、椅子、葡萄、香蕉等,都是一个being;而大写的Being,亦即"存在",就是使各个"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力量和基础。
因此,Being不能当作对象,因为"存在"是一个整体,是万事万物的最后根基,人根本就看不到它。
人所能见到的都是beings,也就是各种具体的东西。
那么,人怎么了解"存在本身"呢?(以下以"存在本身"代表Being,"存在物"代表beings)"存在本身"不能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因为它包含一切,是绝对之物,人只能从它所表现出来的部分,像从个别的"存在物"中去寻找。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亚氏从自然界中各种变化事物着手,想要找到它们背后那个最后的力量。
可是,他在出发点上就陷入一种错误:即借着思想的作用,经过抽象而产生概念。
把许多"存在物"变成抽象概念之后,"存在本身"则变成了Beingness,亦即"存在者性";用抽象的"存在者性"代表了"存在本身"。
我们知道,内涵越具体的,外延的涵盖性就越窄;但内涵越抽象的,其涵盖面就越广。
"存在"的外延是最广的,但是它却绝不是最抽象的。
原本要找寻的是存在动力真正的根源,结果却因通过思想的抽象作用,使这个根源变成抽象的东西一一"存在者性"。
如此一来,"存在"就与生命脱节了。
生命本身不断在变化发展,"存在"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
如此一来,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都走错了路。
也正因此,人类社会才会陷入各种困境。
海德格尔的哲学探讨并不只限于形而上学。
他是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希望借此修正人类社会的秩序。
人类社会为什么没有秩序?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中。
譬如,我们的理想不一样,所以发生了战争。
各种冲突的发生,往往只是观念的不同。
在实际的具体生命中,或许还没有如此严重的冲突,因为每一个人都实际地在生活。
如果不能导正这种思考模式,就坠"遗忘存在",然后以虚幻为实在,产生颠倒错乱的社会秩序。
思想背景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何背景?首先,他在方法学上受到"现象学" (Phenomenology)的影响。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与近代哲学之父筒卡尔(R. Descartes,1596-1650)的方法不同。
笛卡尔的方法是"怀疑法",亦即以"怀疑"为方法:通过怀疑一切,而找到一切的基本根据,然后肯定"我思,故我在"。
而胡塞尔(E. Husserl,1859一1938)的现象学是说,当你要掌握一样东西时,你仅能对它加以描述。
这其中的学理相当复杂,我们暂不多讨论,不如以实际的例子来看。
现在请你描写一个人,从外在着手,叙说他的身高、体重,穿什么样的衣服,但体重会增减,身高也会稍稍变动,穿的衣服也随时叮换……这是尝试去描写一个人具有哪些特质,然后发现很多描述是可以去掉的,可以"存而不论"的。
但是,终究你会发现有某些特质,譬如,个性正直、说话算话、非常热忱这三点,是不能错过的,因为去掉这三点之后,他就不是他了!所以,在掌握一样东西的本质时,先要加以描写,这需要靠"自由想象",把这个东西所有的情况都想象出来,然后再一样样去掉,同时问"去掉这个,它还是它吗?"到最后你会发现有某些描述无法去掉,因为去掉之后,它就不是它了。
譬如,前面所描述的三点如果去掉,那个人就不是他了。
而这些去不掉的性质,就是这个人的"本质"。
这一点可以应用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上。
譬如,你可以自问:这是我所要的吗?如果少了这个,我还是我吗?如果少了这个,我还是我,那么就可以不要它了,最后你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实在很少。
但是如何找到临界点,以确定一样东西是这样东西呢?现象学中谈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你往远处看,地平线上有个尖尖的东西,那是犀牛角,还是教堂的塔尖?为了找到答案,就得去"接近"它,到了某个距离时,你突然发现"啊!那是教堂的塔尖!"这一声"啊"就是临界点。
我们对很多事情、人物也是一样,开始时模糊、朦胧,然后慢慢接近、慢慢了解、慢慢沟通,等到了那一步就会说"好了!他就是这样的人。
"如此发现这个人的真相了。
所以,现象学的方法,是要人排除不必要的外缘条件,以便进入人、事、物的核心部分。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当代哲学影响很大,因为运用这个方法,可以较贴切地掌握到我们描述对象的本身,而不至于浪费许多力气。
海德格尔被称为"存在主义者",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但海德格尔不认向"存在主义"这个词。
因为这个词被他的后学萨特先采用,海德格尔为凸显自己与他不同,所以他不喜欢这个词。
但是他重视"存在",则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他的"存在",不仅限于人的存在。
如果仅限于人的存在,就只在Human World里面。
加缪、萨特非常关心人的存在,认为人的存在很特别,但海德格尔不只如此。
因为那样的话,顶多只是个"人文主义者" (Humanist)。
事实上,我们都是人文主义者,因为我们都关怀人、肯定人的尊严、尊重生命,可是对于人的未来归宿却根本无法交代!除非你关怀"存在"、"终极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开放的人文主义,而前者只是封闭的人文主义。
所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有一特色,他重视的焦点不在人,而是在"人与存在的关系"。
这个思想是清晰而尖锐的,容易使人启发灵感,因为我所关心的不只是人,还有"人与存在的关系"。
但什么是"存在"7简单说来,就是人的生命根源。
我活在世界上,只是如此这般在生活吗?不是的。
如果只是过一天算一天,生命结束之后就没有我了,在我出生之前也没有我,那么我现在的生活,不就只是一出戏剧、一个玩偶而已,一旦过去就没有了吗?因此,我现在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找到我的根源,而我的根源就是"存在本身",与这个根源建立关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海德格尔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以哲学语言表达出来,这等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探讨身心安顿之类的题材。
当一个人不断去开拓生命时,他是否可以离开"存在本身"呢?不行!所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气魄与境界,较之加缪、萨特来说,就显得特别开阔了。
存在与时间存在首先,就人而言,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决定的,是"被技人"于这个世界的。
就像球一样,本身不能去"投",而只能"被投",被投之后在哪里就是哪里,生命亦是如此。
试问有谁选择过生命呢?当然没有。
我们都是被抛进这个世界,而在某一个环境中慢慢成长,所以生命有其注定的成分。
但是另一方面,人有自由。
这个自由就是我要对我现在的生命有所回应,换言之,我们只有回应的自由。
譬如,我被抛进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一点我无法选择,但是我可以选择怎么回应这个环境的挑战,以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