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必修2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2、原始农业:
(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
(2)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
②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2、耕作技术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 提高耕作技术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本课测评: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历程:
①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3)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
2、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
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
③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④南北朝:灌钢法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2)重要成就: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2)突出成就:
①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②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工人多;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陈宝光妻能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提花技术相当成熟;丝路。
④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
⑤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⑥明清:丝织品(尤其是细密精致的缎)超过前代;出现苏州、杭州和南京著名丝织业中心。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艰难经营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2、曲折发展的历程:
(1)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如商鞅变法鼓励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出现巨富的手工业者,如鲁人猗顿、邯郸郭纵、能工巧匠鲁班等。
(2)秦汉:发展(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

造船等行业。)
(3)隋唐:恢复和发展
(4)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使用花楼机。

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谈谈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
征和地位: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3、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
(1)明朝中后期出现:
①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地区:江南的苏杭
③部门: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
④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
(2)清朝缓慢发展:
①原因:封建制度的衰落(根本原因)
②发展的表现: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参见教材P10“学思之窗”)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的由来: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如图《西汉都城长安平面图》,从图中可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只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说明经商的地点受到极大限制。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

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洛阳水陆交通便利,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临淄纺织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又有鱼盐之饶,人口稠密,是齐鲁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发达。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③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
②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1)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2)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疏通漕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表现: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大都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明清

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政府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③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④出现了地域性的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含义: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
2、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因政治中心或郡县治所而建: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②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③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③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大城市的繁荣:
①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宋时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小结】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④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正常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使,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

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含义:
(2)瓦解: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即丈量田亩 ,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商农争劳力)
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

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基础,征收赋税)
3、演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
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固守)
内容:①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②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4、评价: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代的“海禁”:
(1)原因:倭患
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实质:闭关锁国。
2、清初厉行“海禁”:(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内容:①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②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闭关锁国”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必要性)
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寻金热:
②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陆路商道。
2、条件:(可能性)
(1)主观条件:第一,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第二,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第三,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影响: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客观条件:第一,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第二,地理知识: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二、新航路的开辟:
航海家 时间 支持的国家 开辟的航线 备注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欧洲→非洲最南端 最先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欧洲→美洲 发现新大陆
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欧洲→好望角→印度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环球航行 麦哲伦海峡、太平洋
三、走向联合的世界:
1、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2、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商业革命: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
1、兴起的条件
(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
(2)经济条件:资主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

)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1581年);独立后资义经济迅速发展
2、荷兰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
(1)欧洲最富庶的地区(16C):海上贸易发达,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7C);
(3)“海上马车夫”(17C):(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
(4)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或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参见引言)
3、殖民扩张:
(1)机构: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2)表现:
地区 殖民扩张情况 备注
亚洲 ① 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
② 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
③ 侵入雅加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
④ 占领中国台湾(1624~1662)。 非洲东岸、印度洋北岸和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是荷兰殖民扩张的重点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美洲 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又称新尼德兰,后改名纽约)殖民地

(3)结果: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
1、兴起的条件
(1)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争霸战争中法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3)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4)武力保障: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是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为此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2、殖民扩张:
(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无敌舰队”之战标志着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的海上霸权的开始确立。
(2)英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活动
①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和伦敦公司,发展海外贸易;
②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3)“日不落帝国”的确立
①英荷殖民战争:
起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经过:三次英荷殖民战争(1652—1674)
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②英法殖民战争:
争夺焦点:集中在有着潜在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印度和北美。
经过:通过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
结果: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在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

多的印度土地。
③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自诩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比较
国家 主要殖民地域 特点 结果
荷兰 北美洲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亚洲的马六甲、锡兰、中国的台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组织大型商业公司,以亚洲、北美为重点,夺取葡萄牙殖民地 17世纪成为海上霸主,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 沿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在亚洲的印度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 海盗式掠夺(早期);组织商业公司,从事黑奴贸易,以印度和北美作为扩张重点 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说明了什么?英国最终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又说明了什么?影响殖民霸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国崛起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荷兰战败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英国战胜法国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启示: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尽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和平崛起.
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主要原因: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国家政策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早期殖民扩张:
(1)早期的殖民国家: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2)殖民扩张方式:①抢劫和掠夺财富;(参见P28“历史纵横”)
②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③贩卖黑人奴隶: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上亿的人口。
(3)影响:
①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2.世界市场的拓展:
(1)含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过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欧洲殖民者

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把殖民扩张的魔爪伸向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政局较稳定;
(2)劳力条件: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3)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 需求扩大;
(4)技术条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资本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政局稳定
条件 可能性 资金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劳动力 圈地运动
原料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必要性 市场 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市场的扩大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2、珍妮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开始:
为什么技术革新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中?
(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⑴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剪刀、斧头。
⑵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3、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二、从工场到工厂:(工业革命的四个变化)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的出现: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P31英国就业人口比重》表与“历史纵横”)。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形成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自由主义与殖民扩张
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
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条件
(1)工业革命的展开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之后,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发展的?
①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大量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革命”的体现))
②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的革命;
③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动力的革新);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时代);
④(工业发展,市场开拓对货物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
⑤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工业城市的出现;
⑥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⑦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途径:
政治: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经济: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料
3、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工厂”?
①制度先进: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
②殖民霸权: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争夺,于18世纪中期就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拥有了广阔的殖民地。
③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根本)
④经济政策:

英国政府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
4、深远影响: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
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
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
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①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⑤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从英国开始,逐步向其他国家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实用为主要标志;
发明机器的主要是工人和技师;
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1)政治前提: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统治地

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870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4)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
(5)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这一切都为新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化工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合作探究2】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电动机的发明。并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电技术也日益完善。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的纷纷涌现。
④开创了近代电讯事业的新发展: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①19世纪七八十

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②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3)化学工业的发展:
①无机化学工业:②有机化学工业:(3)钢铁工业——“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诞生了一批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
(2)推动了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如纺织、钢铁及造船等。
(3)兴起了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4)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目的: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作用:促使垄断组织的产生
2、垄断组织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形成的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2、形成的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②拓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③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2)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案提示: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

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近代史上,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即第一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此回答:(1)两次飞跃发生的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2)两次飞跃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各有哪些?
(3)两次飞跃对世界格局各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第一次: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第二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产品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2)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 (1 )引起中国家庭 “纺” 与“织” 、“织”与“耕”的分离
(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2 )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自然经济解体的催化剂)
2、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 。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是?(洋务企业)

二、洋务运动:
1、出现的原因:内忧外患
2、概况:①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②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言斤 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③主张及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3、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代表: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2)以“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
①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4)发展近代教育:
①目的: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②成就: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到1896年达20多所。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③作用:为中国培养了一

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4、评价:(1)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2)评价:(五个了 两个作用)
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作全面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概况 (1 )时间:19 世纪 六七十 年代。
(2 )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3 )地区: 东南沿海 地区。
(4 )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
3、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本课测评:从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经济结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

展:
1、原因:(1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时间: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特点:(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1、原因:(1)辛亥革命的推动:(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年)
3、表现:(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
(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结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①工业部门增多:传统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②产品出口国外:制成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③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