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现代文明

合集下载

分析古代佛教哲学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分析古代佛教哲学与现代生活的关联

分析古代佛教哲学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古代佛教哲学与现代生活的关联佛教哲学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奥的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生活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但它的智慧与教导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佛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出发,为您详细分析这种关联。

佛教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指的是生命存在的四个真相,包括诸行无常(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苦道(人生充满痛苦和不满)、缘起性空(一切存在是由于因缘和条件而产生的)、涅槃寂静(通过跳脱生死轮回达到安宁与解脱)。

八正道则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修行准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这些核心理念与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

首先,佛教强调一切事物的无常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时光匆匆而过,生活节奏快速,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佛教的无常观念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和灵活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变化,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并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其次,佛教的苦道理念与现代社会的焦虑和压力密切相关。

现代生活充满了工作压力、社交媒体的焦虑以及人际关系的挑战。

佛教告诉我们要正视痛苦,不逃避和否认它,而是要通过内心的转变来减少痛苦。

通过修行和正念训练,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处理压力和焦虑,并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此外,佛教的缘起性空理念强调一切存在都是由于因缘和条件而产生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对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中。

佛教的缘起性空观念提醒我们要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认识到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这个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贪欲和功利心,以更加平衡和协调的方式对待人生。

最后,涅槃寂静的观念与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和解脱的愿望息息相关。

在快节奏和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宁静。

佛教通过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和正念实现内心的平静,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跳出烦扰的方法。

可以看出,佛家思想与现代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溢 理想 情 怀 的理念 , 实在 提 高 民族 文 化 素养 落
的工作之 中。

褥 我们 在 面对 复杂 的各 种生 活 现象 、 各种 物 质 利
益 的诱 惑 、 光 十 色 的 人 间 万 象 时 , 持 一 种 五 保 平常 心态 , 容 自若 , 从 不燥 不乱 。离开欲 、 、 色 无 色三 界 的束缚 ,以达 到 自觉 觉他 的人 生境 地 。
观悟 无 始 的假 有 现象 , 知 由各种 条 件 聚 认 合 而 产 生 的妄念 。这 种对 人 心 的体 悟 , 益 于 有
发 掘佛 教思 想 文化 中的 优 秀 内涵 , 扬 其教 化 弘

盟 丑的作用 ,把佛 教 思 想 中 匡扶人 间正 气 , 人心 充 口 日 囫 目
关键词 : 佛教 ; 代 文明 ; 现 互动
中图分 类号 : 9 8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0 6 7 ( 0 0 0 — 0 1 0 B4 A 10— 162 1)20 2— 5
2世纪初期 , 0 由太 虚 法 师 提 出 的 “ 生佛 人 教” 的主张 , 受到 了人们 的广 泛关 注 。在 此基 础
当代 佛教 思想 文 化事 业 不 断走 向深 入 , 为教 成 界 和学界 共 同努力 的方 向 。把佛 教思 想 与 当代
心”“ 、明心见性 ” 大乘第一义谛” 的“ 。
佛 陀指 出体 用 于一 身 的如 来境 界 , 当远 应 离虚 幻 的妄有 之心 。这就要 求追 寻觉悟 和智 慧



祛 除 人心 妄念 、 悟湛 然 之境 证
佛教 重 视 对人 的思 想 观念 的改造 , 对人 心 的收摄 。认 为 一切 烦 恼 的根 本 原 因 皆在 于 心 ,

论佛教对中国现代文明的影响[整理版]

论佛教对中国现代文明的影响[整理版]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摘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派,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民俗、文学、语言、音乐、建筑、绘画、宗教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又多元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对道教、儒教产生影响形成三教合一的中性文化,同时对中国绘画、雕刻艺术、文学、科学、发展诸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的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传统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一、佛教对中国宗教的影响(一)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道教与佛教在许多方面都是颇相类似而互为影响的,在用中文翻译佛教著作的过程中,译者随意地使用道教的名词,而道教的众神亦为佛教所承受。

总的来说,道教之所取尤多于其所给。

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之间,道教正发展着一种礼拜仪式,教会的组织及宗教性著作的规范。

在公元五世纪时,道教的寇谦之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了一个寺院,该寺院具备了僧侣制度的教制、规章,并规定了礼拜和斋戒的仪规,这一切都是仿照佛教的组织和寺庙的。

(二)佛教对儒教的影响周朝以后,儒家的学问,仅限于文字上的订正和文学著作的评注。

自南北朝以至唐朝,研究佛学之风盛,于是文字上的评注一变而为着重于内在的哲学意义。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宋朝产生了一种新儒学派—理学。

宋代的儒家学者,无不深研佛学,而后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研究佛学。

他们常常沉思默想,相信一个人借着“内省”,可以通晓其余的宇宙万物,佛教禅宗`.顿悟”一词,被新儒学派用以表示对真理的领悟。

佛教与儒教混合交融的典型产物就是中国所谓的“居士”。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佛教与现代性

佛教与现代性

佛教与现代性佛教与现代性常宽法师佛教是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纪前创立的,佛是觉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广泛的教育。

佛教自创始以来,歷经了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随着电脑科学,生命科学,精神分析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航空航太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气候变异,金融危机等,都在不断印证了佛陀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更是无懈可击的,佛陀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讲求实效的;佛陀的思想体係是严密无误的;佛陀的精神是慈悲的;佛陀的作风是务实的``````正是如此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对此瞩目,于是便有了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為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新潮。

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宏扬佛教?如何使佛教现代化,便成了一个大家関注的主题。

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太虚大师(1890-1947)在《人生佛教》中认为:中国佛教应以现代社会為目标,在态度上是“人生的”,而在范围上是“人间的”。

他的人间佛教理论实是佛菩萨在人间;修行解脱在人间,使佛教脱落神化,囘到现实人间。

人间佛教渐渐成为现代佛教的主流思想和努力方向,佛法是要在世间寻求的,绝不是离开世俗社会的另一个世界与境界中的產物,也不能执着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区分,离开世间的追求觉悟成佛是永远不可能的。

真所谓“佛法在世閒,不离世閒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度眾在人间,但彼时的“人间”与21世纪我们今天生活的“人间”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代”这个时间概念的灌入,要求21世纪的人间佛教更加入世化,生活化。

入世化,生活化,是要求佛教徒眾们积极发扬大乘菩萨的入世精神,在生活中体悟佛法,实现人生的价值,负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超越生活,超越生死,净化社会,净化心灵。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佛教的因果学说,可以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第一,因果的本质,也即什么是因果;第二,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释疑。

一、因果的本质大乘佛教的《稻秆经》与《缘起经》,很清楚地阐述了因果。

(一)因果的定义因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因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曾经问佛:因果是什么?佛说了非常经典的两句话,作为因果的依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意思是说,因为有这个东西,就产生了另外一个东西,所以叫做有。

比如,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左右、上下、长短、高低等相互观待的抽象概念,都是如果没有此,就不会有彼的关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

这是“此有故彼有”的意义。

另外,有了水稻的种子,就产生了稻芽;有了花的种子,就长出了花朵。

如果没有水稻的种子,就不会产生水稻的稻芽,这是常见的因果。

也是“此生故彼生”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不承认任何的造物主,也不崇拜任何的偶像。

正因为如此,一些东西方的学者与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佛教不是宗教。

若从汉语的“宗教”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看,说佛教不是宗教,显得有点牵强;但若以宗教信仰的英文单词religion的内涵作为考量,佛教就完全不是宗教了,因为religion的意思表示,要承认神,承认一切都以神为主,所作所为都围绕在神的周围,佛教明显不符合也不承认这几个要求。

当然,如果神的概念,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解释的一样,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种神秘、无形的力量,那或许在某些观点上是一样的。

但就大众表面所诠释的神的概念而言,佛教不但不是宗教,而且还是无神论。

在“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当中,还包括了因缘与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朵花的本质,取决于它的因——种子。

撒玫瑰花的种子,会长出玫瑰花;撒茉莉花的种子,会长出茉莉花。

但玫瑰花与茉莉花长得好不好、颜色美不美等细节,也需要土壤、阳光、雨露、时间、空间等等的帮助,这些叫做缘。

因缘结合以后,才会长出果。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一)2024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一)2024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一)引言概述:佛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哲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教诲。

在当今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发展的背景下,佛法对人类思维和精神探索提供了独特的启发和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分别探讨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的启迪。

正文:一、认知与自我观察1.佛法对于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观察有深入的洞察力。

2.佛法强调觉知和清醒,帮助人们了解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3.佛法倡导以正念作为主要方法进行自我观察和思维转变。

二、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1.佛法通过修行和冥想等实践,培养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佛法教导人们如何处理痛苦和忧虑,保持平静和内心的安宁。

3.佛法强调慈悲和慈爱的重要性,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三、智慧和内在觉知1.佛法鼓励人们通过智慧的觉醒,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2.佛法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幸福与满足。

3.佛法对于人们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压力提供了积极的指导。

四、善行和利他心1.佛法强调善行行为的重要性,鼓励个体在社群中具有正面的影响。

2.佛法教导人们培养利他心和慈悲心,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3.佛法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克服贪婪和自私,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五、生命意义和价值观1.佛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生命观,帮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2.佛法鼓励个体超越个人欲望,追求智慧和精神的成长。

3.佛法对于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非常重要,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总结:佛法在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通过认知与自我观察、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智慧和内在觉知、善行和利他心以及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等五个大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佛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情绪管理、道德行为和人生导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不断发展的科学和文明中,佛法的智慧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科技再现佛法庄严

现代科技再现佛法庄严

现代科技再现佛法庄严21世纪是个特殊的时代,飞机、高铁拉近了人们的物理距离,新媒体包含人类文化传播的基本形式,集多种功能于一身,传播方式多样,个性化的精准传播直至个人,可供不同层次的受众进行自由选择。

这种文化与信息的传播,其广泛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古老的佛教,如果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契机、更大范围地利益众生,从这个角度说,佛教的弘扬现在也面临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今时代,一方面五蕴炽盛,众生迷失得更严重;另一方面科技发达,在各方面都提供了很多便利快捷。

虽然佛法离一切文字相,但文字也可以传播佛法;虽然炫目的科技易于让人迷失,但如果科技承载佛法的话,也会成为人心回归的善巧。

1300多年前,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迎请经卷回到中国,然后把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而现代科技可把文字演变为形象,以视听等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佛法,这都是现代科技的正面作用。

我们看不到「极乐世界」,佛经的真正意义,文字也难以表述得更清晰准确,用画面可以相似得表现那种清净庄严,引导我们通过想像,去领会比如「五百万亿的光明」。

刚才随着片子的播放,短短几十分钟,佛陀所讲的「极乐大门」打开了,法堂恍然间就敞开了去极乐世界的大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也是清净的,也敞开了这扇极乐世界的大门。

看到佛陀再现,佛经的整个过程、历史背景全部展现了出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激荡不已!佛的形象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佛法的音声也可以净化人的身心,视频、音乐都可以让大家心灵净化,来替佛宣扬;一个法师走出山门到民众的深处去讲法,也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来宣扬真理。

21世纪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再现佛法的庄严,佛教将大有可为,这是一个广大的事业。

佛陀在涅槃前曾授记,在佛陀涅槃2500年后正法将再次弘扬于这个世间,正值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佛眼看着我们,佛光照着我们,我们何其幸运啊!这不再仅仅是把竖的文字横过来写,把贝叶经翻译成中文;我们寺庙也参与了录制乾隆版《大藏经》的语音工程;把佛经 ... 成音频、影视、动漫、3D,这些都可以来多侧面展示、传递佛法的智慧,超越时空,来展现佛法的精华。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二)2024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二)2024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二)引言概述:佛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体系,对于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来阐述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正文:一、超越自我1. 佛法教导我们超越自我意识的局限性2. 科学心理学通过研究证明,超越自我有助于个体的成长与幸福3. 在现代文明中,个人主义导致了自我的过度强调,佛法的启迪有助于平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正念与内观1. 佛法强调正念与内观的修行,有助于意识的觉察与觉知2. 科学心理学研究认为正念与内观有益于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3. 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压力与焦虑,佛法对正念与内观的启迪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三、因果与缘起1. 佛法讲述因果与缘起的道理,即一切存在都有其原因与条件2. 科学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环境与遗传等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较大3. 现代文明中,人们常常追求直接的效果和即时的满足,佛法通过因果与缘起的启迪,提醒人们思考问题的更综合和长远的视角四、慈悲与爱心1. 佛法强调慈悲与爱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2. 科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慈悲与爱心有助于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 在现代文明中,人们常常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的需求,佛法的启迪提醒我们关注他人,促进社会的共融与互助五、智慧与开悟1. 佛法强调智慧的培养和开悟的境界2. 科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智慧与开悟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理健康3. 现代文明中,人们常常陷入追求物质与功利的追逐,佛法的启迪有助于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与境界总结: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文明的启迪,体现在超越自我、正念与内观、因果与缘起、慈悲与爱心以及智慧与开悟等方面。

这些启迪可助于个体的成长与幸福,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文明中,人们可以从佛法中汲取智慧和正能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

论当代都市佛教对城市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论当代都市佛教对城市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工业文明昌盛的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舞台,其通过发达的资讯、集中的资源、多样的传媒、便捷的交通和流动的人口对生活于其中以及辐射范围所及的人们产生种种的影响,它犹如一个高速运转的旋涡不断将人们吸卷其中,人们甚至毫无察觉而为其所牵引,当代诸多西方思想家早就对工业文明对社会生活和人造成的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现代性是正在降临的命运,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现代性并非某种我们已经选择了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不能通过一个决定将其动摇甩掉。

”[2]我们只能面对和应对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诸多问题,在此情形下,建设城市文明成为当代之亟需,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病态的城市,更是在于疗治病态的人。

在历史上,都市佛教一直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阵地,她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提升都市文化品位、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上的失调,这四者并未形成有效的合力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城市成为当前诸多烦恼、矛盾和冲突的渊薮。

在此情形下,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在当前城市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呢?这是当代都市佛教所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

一、为当代伦理重构提供思想资源五四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反传统的高潮,这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几乎彻底的否定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未曾有过的,从上个世纪反传统的历史轨迹我们看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如何从最初的较为清醒、公允的理性反思一步步走向偏激,直至丧失理智的疯狂,到今天又开始回归理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佛教乘此东风亦得到较快的发展。

审视上世纪的反传统运动,我们不难发现,对传统伦理体系的批判和解构一直是运动的主要任务,这不足为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血缘伦理文化,伦理道德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自然不似有着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方立天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研究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是了解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前提,我们拟用比较的方法,从3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相对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佛教有很多独特之处。

创世说与缘起论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讲上帝创造世界;佛教不讲创世,而是主张缘起的,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

一神与无神、多神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严格的一神教;而佛教在终极世界观上,是无神论的,而在信仰实践上,则是多神的,有十方诸佛菩萨、护法神灵,是多元而开放的信仰崇拜体系。

信外力上帝与崇内力自力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比较强调人的有限性,必须依赖外力、神力才能解脱;而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不懈追求智慧,勤修善行,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

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相对儒家与道教来说,中国佛教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生命的快乐与痛苦儒家与道教,比较重视生命快乐的一面,或独善其身,安贫乐道,或兼济天下,与民同乐;而佛教则更加深沉一些,重视的是人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解脱痛苦的方法。

重今生、重长生与重生死儒家重视今生的建功立业,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而佛教重视生死。

《法华经》上所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什么大事呢?生死事大。

佛教修行就是为了“了生死”。

重人本、重自然与重解脱儒家学说是人本主义的,天道远、人道迩,儒家很少涉及超验世界;道教注重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佛教则注重解脱,既关注人生痛苦,又要进行改变,将人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更高层次、更加理想的生存状态。

中国佛学是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印度佛学比较,中国佛学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融合与创新中国佛学,例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融中、印两国佛教精英学者的生命智慧,表现出既融合又创新的特色。

入世性印度早期佛教偏于出世,而中国佛教,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唐代的南宗禅,近代的人间佛教,表现出强烈的入世倾向。

佛法对于现代人类之贡献

佛法对于现代人类之贡献

命的,夺取国家统治权力,施行无产专政。马克思主义之唯物史观,阶级争斗,无产
专政之三大要素,盖皆从工业中心社会之伦敦察验而来。另一方面,则工业中心国家,
为搜括全球之工业材料,及推销其工业出品于全球,组成强大之海陆空军,侵夺弱小
的国家民族为殖民地、或保护国、条约国等,以为商场及原料地。由此,有强国对抗
自然界及人为界,本无精神与物质之区别,然向心力之特殊发达,则表著为精神之现
象;离心力之特殊发达,则表著为物质之现象。而物质则由侧重向心力,故聚为无
数恒星系之世界;物类侧重离心力,故散为无数极微点之原子、电子。精神亦由偏富
向心力,故郁为悱恻强毅之情意;偏富离心力,故布为精辟明确之理智。在人类之精
纺织、缝纫、舂磨、烹调、灯明、清洁等日常生活,无不皆用人力所造钢铁煤电之机
器;驯至矿场、农地、农具、森林、牧畜、园艺等农事,商店之设备,商场之布置,
商具之应用等商事,无不皆利用汽机、电机。及人工日新月异之改进,于是社会生产
力之基本,从农业移至工业,亦即生产之向心力转移为离心力。即从事农、商者,除
二 科学的思想上一个宇宙观的新信仰之贡献
宗教为人类精神向心力的情意之表现,科学为人类精神离心力的理智之表现。近
代人类精神,由向心力而转趋于离心力,即发端于欧洲之宗教革命。由宗教革命而产
生许多自由信仰之新教会,英国要求自由信仰之清教徒,且迁居新大陆,而为建立美
国之权舆。继自由信仰而起者,则为文艺复兴。古文艺从宗教控制中解放出来,遂开
诚有不可磨没之价值;故多数人尚认为过不掩功,而更有继续进展之希望。因之,思
想之重心,仍在科学而不趋宗教;经济之重心,仍在工业而不趋农业;政治之重心,
仍在自由而不趋统治。然此三者,今已各各如老鼠钻入牛角 ,愈钻愈狭,而有打通一条活路出来之需要。在此需要上,唯佛学乃能给予满足之贡献。兹请分述于下: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摘要】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的五戒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指导;慈悲与善良作为佛教核心价值观,对现代社会教育和人际关系起着积极的启示作用;佛教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现代社会的环保运动紧密相扣;无私奉献作为佛教精神实践的重要内容,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对比引发人们深思;佛教的教义对现代社会人生观起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让社会更加和谐,也为人们提供了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思想引导。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现代社会、五戒、慈悲、善良、环境保护、无私奉献、价值观、教义、人生观、互动影响1. 引言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介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伦理思想在当今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无私奉献和环境保护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追求和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众多价值观念中,佛教的五戒被视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在当今社会中也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

慈悲与善良作为佛教的核心理念,对当代社会提供了启示,鼓励人们更加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佛教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如何平衡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价值观方面,佛教的无私奉献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自我利益取向形成鲜明对比,对人们的心灵触动与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佛教的教义对现代社会人生观产生深刻影响,引导人们超脱物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在互动影响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

2. 正文2.1 佛教五戒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佛教五戒是在佛教伦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这些五戒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修行的道德准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现代社会,佛教五戒可以被应用在各个方面。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在世界东方文化里占有显要地位。

佛教虽为宗教,但思辨性很强,各种文化艺术哲学成分极为丰富,能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震撼。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与传统的文化观念相融合,逐渐中国化。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大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

在笔者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客观地说,佛教的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在其主要经典中已经形成。

随着佛教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等地的传播,这种伦理思想也逐渐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挥着影响。

这种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消失,而且在某些地区还有所发展。

佛教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或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二)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三)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维持社会安宁。

佛教的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佛教伦理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众生平等观念、克制自我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

这些伦理思想在佛经中就很好的展现出来了,随着在中国的发展,逐渐于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促使人们自律,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奢华。

佛教讲求克己,特别强调抑制自己的贪欲和私念。

对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对其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大的约束力,因为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讲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人们在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往往会顾虑佛经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因果报应,于是就会反省和收敛自己的行为。

现代文明也是佛门的“菜”

现代文明也是佛门的“菜”

现代文明也是佛门的“菜”佛法的觉悟,常在生活之中,是让我们从当下的生活当中寻找到一种快乐的方法。

它不是卖弄宗教神秘的托词,也不是寻找一个死后的归宿。

佛法能让生活更灵动、活泼、智慧、真实。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佛教存在以下几个误解。

有的朋友把佛门泛指为“空门”,这属于对“空”缺乏了解。

“空”不是把一切都看做是空空如也。

“空”是包容万物的一种缘起,有“空”才有“有”,有“空”才有万物。

“空”是一种背景,是一种真实,更是一种体会。

只有客观地理解“空”、运用“空”,打破妄想,才能领悟“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还有一个误解是关于佛教中的“出世”与“入世”。

“出世”是从烦恼中走出,“入世”则是对责任的一份坚持。

“出世”多觉悟,“入世”多奉献,都是菩萨之道;“出世”“入世”,原无区别。

佛教的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结合,佛教的精神特色在于尊重、包容、分享,倡导人生智慧和生命自觉,在人生旅途中充实自我,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佛法的“入世”在于积极探索生命的塑造,佛法的“出世”并非逃脱社会责任,而是更加净化自己的心灵。

佛教强调“应世”,所谓“休抛世谛求真谛,须识凡心即佛心”。

佛法,从“应世”那一天起就是属于天下的,而非僧人的专利。

佛法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恰恰相反,佛法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佛法的本质是一种活泼的、积极的、生动的、光明的、通达的、人生向上与向前的活法。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佛法,终于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媒体的深入与覆盖给佛法提供了最好的传播平台。

新科技成就了佛法的普及,而佛法的普及,惠及了更多的百姓,使佛教焕发新的生机。

纵观整个佛教文化的历史,不难发现,佛法无论是从印度来到中国,还是在中国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能与时代相契,与百姓融合。

服务于社会,利益于百姓,这才是佛法的生命力所在。

佛门有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学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佛学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佛学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佛学作为东方文化瑰宝之一,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宽容和和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快节奏、压力重的现代生活对应的心灵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学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帮助人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首先,佛学文化教导人们重视内心的平静与修养。

在当今快节奏、繁忙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佛学文化提倡精神与心灵的平静,通过冥想和专注的方式使人们远离外界的干扰并寻找内在的宁静。

这种修养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专注力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其次,佛学文化鼓励人们培养慈悲心和向善的品质。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常常使人们陷入自私自利的境地。

佛学文化强调慈悲、宽容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它教导人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更要关怀他人的幸福与苦难。

通过发扬慈悲心,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传播爱与和平的力量。

再次,佛学文化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智慧和觉醒。

在这个信息爆炸、冲突频发的时代,人们常常迷失在物质追求中而忽视了自身的内在发展。

佛学文化强调个体的觉醒与智慧的培养,通过修炼和思考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与真实价值。

内心的觉醒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还能够使人们获得更深的个人成长和内心的满足。

最后,佛学文化教导人们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常常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佛学文化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告诉人们,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佛学文化的这种生态观念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通过自身的行动与习惯来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

综上所述,佛学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告诉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平静与修养,培养慈悲心和向善的品质,追求内心的智慧与觉醒,珍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启示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佛法与现代文明(上)

佛法与现代文明(上)

作者: 佛日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6-10页
主题词: 佛弟子;超常心理;弘法;现代文明;宗教与科学;禅定;《华严经》;中阴救度法;光照千秋;阿赖耶识
摘要: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考验,光照千秋,历久弥新。

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日益昌明,社会不断进步,佛教这一古老的文明是否仍有其普遍适应的价值和独特的功用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是一个关系到佛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契理契机地拓展弘法层面的大问题。

我们觉得,在这时代大潮的冲激下,每个佛弟子一方面应作佛法理论上的探究,树立般若正见;一方面应在行持上为现代人提供活泼鲜明的菩萨行榜样,将佛陀应世的本怀昭明于世,让菩萨精神的雨露洒满人间。

佛法与现代文明(下)

佛法与现代文明(下)

作者: 佛日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5-19页
主题词: 现代文明;池田大作;人类欲望;汤因比;道德沦丧;敏锐洞察;文化活动;现代科学;人与自然;自性
摘要: 当我们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着眼,瞻望未来人类文明的灿烂前景时,不能不被横亘在不远处的文明危机的厚重阴霾遮障视线而深深忧患。

现代文明隐伏的危机,早已被罗素、汤因比、贝恰、池田大作等东西方智慧精英所敏锐洞察,呼吁拯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感触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迫切性。

正如池田大作所说,这场危机是文化危机,是人的文化活动所制造的。

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遭受自然界报复的危险;二是人自身精神田园的荒芜,心理失调、道德沦丧等及由此而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世界大战的危险。

这两方而的危机,皆由西方文明片面发达物质、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欲望的方向所导致。

泰国佛教与现代物质文明

泰国佛教与现代物质文明

泰国佛教与现代物质文明摘要:泰国是东南亚、也是全世界著名的佛教国家,有着“佛教王国”、“黄袍佛国”的美称。

佛教在泰国流行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然而,现代科技物质文明冲击着今天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佛门圣地也不例外。

如何正确看待佛教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关系,成为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佛教;变迁历史;积极影响;现代物质文明;反作用一、佛教在泰国的传入及历史变迁泰国是著名的东南亚佛教古国,从皇室到民间,全民信奉佛法,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浸透着整个泰国社会。

要研究泰国佛教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首先要考虑一下佛教在泰国的发展变迁情况。

相传佛教在公元前三世纪就传入了泰国。

当时印度的阿育王派使者向周边国家弘扬佛教,使者到达“金地”(即缅甸)后,又将佛教经典等送到了暹罗(泰国古称),此后佛法便在泰国弘扬开来。

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佛教史上看,十一世纪,缅甸的蒲甘王朝,曾将上座部教法在泰国广泛弘扬;到十三世纪,泰族人建立了素可泰王朝,王朝的历代当权者崇信佛法,并确立了上座部教法在泰国的地位与僧王制度。

素可泰王朝的第五代国王——利太王,曾出家受戒,开创了泰国君主出家的先例,此后在国法上确立了每一个君主必须皈依佛教并短期出家的机制。

十四世纪中期,阿瑜陀王朝崛起,各代君主大力弘扬佛法,使短期出家的习俗变成了国内每一位男性都遵崇的风俗。

到十八世纪,曼谷王朝兴起,曼谷王拉玛(拉玛即是国王的意思)一世热衷于佛教事业,在多处建造塔寺,并把国内具有历史性的一千二百一十八尊佛像,请入菩提寺供养。

那时泰国佛教隆盛兴旺,赢得了“黄袍佛国”的美称。

1851年已出家27年的拉玛四世接替了王位,他博通三藏,通晓梵文、巴利文、英文、罗马文等多种文字。

拉玛四世在位期间,对佛教进行了改革,促使了严持戒律的“法相应派”形成,而其传统的佛教自此被称为大众派。

本世纪初拉玛五世再次对佛教进行改革,颁布了僧伽管理法令,并编印了泰文藏经。

1932年,泰国佛教的僧伽法令得到完善,最终形成了中央、府、县、区四级行政单位,以及僧伽议会、内阁、法庭的“三权分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法与现代文明陈兵教授人类文明,沉睡般度过了漫长的史前蒙昧时代,又踽踽跋涉,穿过六千年有遗留信息的历史尘烟,到近两三个世纪,方才进入加速前进的阶段。

这是一个兴起于西方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文明在西方的发达,被认为植根于古希腊哲学和犹太教传统思想,其实主要是被资本增殖的贪婪欲望所鼓动的工业化的直接产物。

工业革命大大开发了人类的工巧技术,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财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使人类得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姿态顾盼自雄。

随工业革命俱来的科技革命,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知识,使长期以来被人们敬畏的自然界迅速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变得日益清晰可辨。

科学成为人类全部文化的轴心,使各种新兴人文思潮都不得不象走马灯般围着它转。

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制造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掠夺、战争、革命、动乱,无不以它为杠杆。

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将一切传统思想纳入科学的价值判断框架,使几千年来君临人们思想王国的各种宗教大大贬值,急剧衰落。

总之,近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的生活方式,搅乱了人的内心世界,真可谓天翻地覆,乾转坤旋。

自从步入二十世纪以来,物质文明的发展益加迅猛。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厌战心理笼罩下,形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较为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

在此期间,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更加风驰电掣,一日千里。

今日发达国家中普通公民的物质享受,大概足以令中世纪的国王艳羡。

知识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达三年增长一倍。

各种新学科蜂涌而现,令人目不暇接。

人的足迹已从月球向太阳系边缘进军,标志着地球人在开始上升为太阳系人。

地球随信息传递和交通航运的发达而日益“缩小”,一个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正在形成中。

然而,在这物质文明与人类理性的发达臻于极盛的繁荣外观下,也暴露出诸多危机,人类精神的贫乏和行将使整个人类毁于一旦的危险,令头脑敏锐的东西文化精英深深忧患,进行对近现代文明乃至全部西方文明的反思,探索拯救文明危机的出路,企望着一轮智能旭日的升起。

在这种心态下蓦然回首,人们发现从古代东方的地平线上早就放射出灿烂的曙光,东方古代哲人的深刻智能,尤其是在东方影响最为深广的佛法,从反思近现代文明的角度被重新认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人的关注。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佛法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现代文化尤其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与佛法遥相接轨的趋势;二、佛法蕴藏着堪以拯救文明危机的睿智。

一、现代科学与佛法遥相接轨的趋势在近现代科学思潮冲击下,“科学主义”泛滥,人们唯科学之马首是瞻,以科学为标准取舍一切,宗教,被目为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愚昧,非宗教成为文明进步的表现,“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直到时下尚为不少近代文化的遗老遗少对宗教与科学所持的基本观念。

戴着宗教帽子的佛法,当然也不在例外,然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在在表现出与古老佛法相近似之点,甚至往往作了佛法的注脚,这不能不使东西方公正的科学家和其它文化人,对古老佛法刮目相看。

“佛法是科学”,为现代不少热忱护法者——其中颇多具高深学养的科学家——所高唱。

尽管这种说法从较通行的科学概念来讲未必十分确切,从佛教的立场看来甚而有贬低佛法之嫌,因而受到一些教界、科学界人士的批评,但若不拿现代科学体系去严苛衡量以谈解脱之道为中心、应古人之机而说的佛法,仅以佛学中对世间情状的描述与近现代科学的观察作粗线条的比较,佛学中有不少与近现代科学发现相吻合、超越古代知识水平的知见,殆非牵强附会之谈。

诸如佛言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微虫,人身中有无量虫聚,早已为显微镜下的放大图象所证实;又如经云佛观此阎浮提(地球)有如掌中阿摩勒果(椭圆形),及佛经描述的字宙结构:大约一日月与四个住人的洲(星球)为一小世界,约百亿小世界组成一三千大千世界,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组成一世界种,无数世界种组成一世界海,世界海之外还有不可说数世界海,每一世界形状各异,皆处于成住坏空的变化中,“灭坏生成互循变,于虚空中无暂已。

”(《华严经》)与现代天文学用高倍射电望远镜观察到的星系、超星系、总星系的结构甚为相近。

就微观世界而言,佛学说一切色法(物质现象)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种集成,四大种由极微(微观粒子)集成,一切色法乃至极微,皆处于生灭变异中,刹那不住,以无常为其共性,与物理学关于微观世界结构的描述相符。

佛学并表明其对宏观、微观世界的描述,非出构想推论,而出于圣人天眼的现量直观。

以天眼直观、就当时人思维水平之机而说者,固然未必及于科学仪器观测、定量分析所得者精密,然作为一种宗教哲学之说,能在两三千年前就超越时代认识水平,描绘出近似现代科学发现的宏观、微观世界图景,绝非以想象或偶合所能搪塞得过去,起码,在古代其它学说中,难觅如此与科学新发现相符契者。

这说明佛教圣者能以天眼直观宇宙西洋景,确非虚诞。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从更深的层次上表现出与佛法基本原理更多的相通相近之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物理学对微观世界与时空认识的深入,及系统论等新说的出现,十九世纪科学的僵硬物质时空观念被否定,其结论表现出向佛学的物质时空观及认识论靠拢的倾向。

佛学以一心缘起论为本,观察方法,揭示了世界万象皆缘起性空、不离心识,而心识亦空,人们从通常认识途径,用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名言概念为符号所表示的一切,诸如色、心、时、方(空间)、因果等,皆因缘合集,具相对性,不离心识分别,并非如人们所固执的那样,是离心识而独存的实在之物,近代科学机械论以物质、时间、空间、因果性为绝对实在的观念,在佛学看来正是须着力破除的法执。

这种机械僵硬的科学理论,即使不用佛学破析,也已被现代物理学的新说所否定。

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爱丁顿、薛定谔等物理学巨人,各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物质、时空的相对性。

普朗克首次测定了能量子的大小,证明物质以量子为单位跳跃变化,否定了旧物理学自然界无跳跃的观念。

爱因斯坦划时代的相对论原理,揭示质、能可互换,物质与运动统一,空间、时间亦不离物质运动而独存,打破了时空、物质与能量分割的陈旧理论框架。

玻尔的“互补原理”,揭示了量子现象呈波粒二象性,认为微观客体与观测仪器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中不可能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

海森伯以其“测不准原理”进一步证明在微观世界中客体受观测过程的巨大干扰,粒子的客观质量无法测准,认为微观粒子只是人们试图分割物质时所达到的基本数学结构的简单表象,令人想起佛学“至微无实,强为之名”(《大智度论》卷十二)的说法。

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认为粒子和能量子hv皆是因错误解释、干涉波的共振现象而生的幻觉。

爱丁顿认为物理科学的世界无非是从人感觉经验中抽象出可度量东西的“抽象的象征世界”、“影子世界”,只是一种心智的构造,不离主观意识思维,接近了佛学万法唯识的立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说,皆突破了僵硬的物质框架,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结构着眼,近于佛学缘起论的方法。

甚至向来被认为一切知识中最具绝对性的数学,在数学巨子歌德尔眼里,也成了一条暂时堵塞住漏洞、而无法保证终不出其它漏洞的船,失去了绝对性。

第二,研究人自身、以认识自己为旨的心理学、超心理学,有了可喜的进展,脑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等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纷纷涌现,此类学科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理论,与佛学相合之点更多。

其中最突出者为心理学,其研究对象人心,也被佛学作为探究的中心,心理学所用的内省法,与佛学内究、内观其心的方法类同。

佛教徒在禅的澄寂心中观心,其照察之深细精密,自非心理学家在未经锻炼的寻常波动心中内省者可比。

佛学对九种识、九心轮、五十一心所法剖析之精微,即是明证。

尤其是佛学所说意识层下的第七、八、九三层心识,长期以来未被西方学者察知,至近世莱布尼茨,始重潜意识,本世纪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出,才对心理深层作了较深研究,弗洛伊德将无意识比喻为一座浮动于海面的冰山藏在水下的大半,谓此深层窝藏着为伦理信条、宗教法规所不容的原始本能冲动,任何心理过程的形成首先属于无意识层,与佛家唯识学所言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功能相近。

其后荣格更分无意识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前者储藏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冲动,后者储藏着与整个人类种族乃至有机界的进化过程相联结的“原始意象”,更近佛学之阿赖耶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所说此类人常有的宁静、沉思的“高原经验”,近于禅的三摩地正受,获存在性认识的“高峰经验”,则近于禅的顿悟,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者马斯洛用佛教术语涅槃称呼这种经验。

荣格、马斯洛、罗杰斯等都注重开发心灵深处的本性,荣格号召西方人在自心深处挖掘可以带给西方智能光明的东方精神,马斯洛的“超越性自我实现”,可引向佛学自性成佛的终极归宿。

其它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其研究成果也颇有可为佛法作注脚者。

如当代脑科学权威艾克尔斯通过多次脑手术实验,认为意识乃先天性的实在,非可仅归结为脑组织的功能,为佛学心识为本然存在之说提供了证据。

又如心身医学以精确实验证据说明心身密切相关,精神、心理的失调能导致生理失调,令内分泌的化学成份发生变化,影响免疫功能,孳生疾病,通过精神、心理的调整,可治愈身病,为佛学心身不二说提供了证据。

研究超常心理现象的心灵学、超心理学,及以人体潜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体科学,与佛学关系更为密切。

此类学科所研究的超常能力、特异现象,乃各宗教之常谈,因其与常识及近代科学理论相悖,被很多人视为奇迹、魔术、骗术,对此类现象的研究直到今天尚被一些人斥为伪科学。

然而,大量活生生的、经严格观测、实验证实的透视、遥视、预知、心灵传感、意念致动、意念治病等事例,及气功禅定健身治病、诱发特异功能的确凿效应,证明此类现象确实存在,因而也就证明了佛学所说神通及禅定治病健身、引发神通之事信非虚诞。

此类现象以其不可思议性,向在它面前无法提供解释的科学及陈规俗见提出了具有震撼力的挑战,吸引了一批有攻关勇气的科学家的关注,被钱学森等有远见的科学家看作即将于二十一世纪到来的科学革命的突破口,称对此类现象的研究为“高技术的平方”。

即佛学的轮回转世说,也由心灵学研究者调查到的大量记忆前生的事例,提供了发人深思的证据。

对UFO(不明飞行物)的研究,则打破了地球中心、人类中心的狭隘观念,开拓了人类认识广袤宇宙、高级文明的视野。

在对特异功能、瑜伽禅定气功的探索中,不少人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解释此类现象,或提出解释此类现象的科学假说。

不但禅定治病健身益智的效应被从它所引起脑电波的良性变化所说明,即佛学中顿悟、虹化等奥秘,也有了科学解释。

如依量子场论,谓每个系统基础中最少激发的真空态——纯无状态,具对该系统的完整知识。

又低温物理学中超流体无限相关、完全有序、完全无阻地流动之特性,人在超意识状态下的脑神经也具有,可用来解释瑜伽超觉态及佛家一念不生状态下发生的身心效应,牛实为教授用生物光量子场概念解释大圆满妥噶之虹化现象,用生物场达“绝对零度”(一念不生)时大脑皮层横向联络的固有内明得以显现,解释顿悟和光明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