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文化研究知识:佛教文化的宗教内涵与历史

文化研究知识:佛教文化的宗教内涵与历史

文化研究知识:佛教文化的宗教内涵与历史佛教文化是世界上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印度。

佛教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推崇四圣谛、八正道和无我境界,它的这些教义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佛教文化的宗教内涵和历史。

佛教文化的宗教内涵佛教文化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存在着痛苦的现实,而集谛则指出痛苦的原因是渴望和欲望,灭谛是告诉我们痛苦的终止在于消灭渴望和欲望,最后的道谛是指出灭谛的路就是八正道。

佛教强调消除欲望是解脱的关键,这种解脱与快乐有关,但也与幸福无关。

佛教教义还包括了轮回、业力、因果律等。

佛教文化的历史佛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至483年之间的印度,在此期间,印度社会正经历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佛陀,即释迦牟尼是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印度教僧人,他在禅坐时突然领悟到生命无常、苦恼痛苦等真理,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佛教,也被尊称为佛陀或者釋迦牟尼。

佛教经过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从创始时期到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把佛教传播到东南亚和西方。

在这个时期,佛教经受来自其他宗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

在印度,尽管佛教在阿育王之后没有再次兴盛,但在许多国家,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佛教曾在中亚和中国的朝代中得到了发展,首先是在汉朝和唐朝,还有在日本等地的丰富传承。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初是在西域,然后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更多的推广。

之后,唐朝公元7世纪末和8世纪初,佛教达到了它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信徒数量飞涨,佛教经文也大量注译为汉文,分布在全国各地。

结语佛教文化是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

它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然后经过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种形式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无论是它的内涵还是历史,佛教文化都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去了解。

人间佛教简介

人间佛教简介

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运动的一种。

民国初年开始因应儒家伦理、基督教慈善、科学思潮的一种佛教运动,有其时代性的阶段功能。

“人间佛教”是从太虚大师在民初倡导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现状而做出的思想推进,后来由印顺法师、证严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近代法师推广。

目录[隐藏]∙ 1 人间佛教的思想∙ 2 人间佛教的影响∙ 3 后人间佛教的发展∙ 4 外部链接人间佛教的思想[编辑]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生、在人间成道、在六道各地为六道众生说法、在人间入灭(涅槃)。

他的一生离不开人间。

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佛是已经开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开悟的佛。

”佛教的许多道理,并非虚幻而不实际的。

很多的道理是可以应用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

所以,人间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视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顾活着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

人间佛教有以下六个特点∙人间性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几乎都在人间度过,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非一个虚拟的神灵。

所以佛教应该要更贴近人的需求。

∙生活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的。

他在经典中明白的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做人处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间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帮助他人的佛教。

∙利他性佛教强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是讲求救度众生的,所以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

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业,就是一种“利他”思想的表现。

∙喜乐性在佛教的思想中,释迦牟尼佛长久以来即发愿要使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

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乐。

所以佛教当然也要让所有的人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时代性释迦牟尼佛出生于2500年前,但是到现在他所说过的教法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仍然正确而清楚的指引着人们。

所以佛法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们,与人们相对应。

∙普济性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众生,不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没有例外而普及的对待一切众生。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历2000多年在我国的发展、演化,与儒、道并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方艺术与思维观念的典型代表。

探讨佛教文化,是探讨我们的民族特色、设计特色的途径之一。

感悟思辨的禅理、挖掘艺术表现的手段、提炼传统文化的符号,用以升华设计的价值,是设计对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佛教文化的意义内涵“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含意,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而变化发展的。

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之也有不近相同的看法。

当代我国哲学界和文化学界学者一般认为,“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根据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反映其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及流变。

”这一观点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属于人的精神成果;其次,这种精神成果的精神内容是主要从“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三,这种精神成果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凝结下来的成果的“总和”,另一类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流变”;第四,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即是“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

当然,“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我们可以给“佛教文化”作出这样的定义:广义:佛教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反映佛教思维方法、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佛教文化即作为文化具体形式的佛教。

从狭义上所谓佛教文化,按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教义、佛教活动、佛教设施三个部分。

教义包括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体系和名目繁多的戒律仪轨内容;佛教活动包括佛教界一切代表宗教的活动;佛教设施不仅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门庭设施,还包括法物、法器、佛教典籍等。

从设计意义上来说,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不仅要从狭义上来把握,也要从广义上来认识。

因为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其价值在于对民族精神、气质的影响,并取决于它对于佛教文化(狭义)以外的文化的影响。

唯其如此,佛教才显示出其广度和深度,才能为设计提供更深意义内涵上的指导作用。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自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历程有种情况至今流传下来。

关于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佛教的影响和传播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他是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一个王子。

乔达摩在25岁时决定离开王宫,进行苦行修炼,以寻求灵性解脱。

在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的人”。

2.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四谛谛、无我、缘起等核心概念。

其中,四圣谛指的是苦谛(人生苦难的本质)、集谛(导致苦难的原因)、灭谛(摆脱苦难的方法)、道谛(消除苦难的方法);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无我指的是人的自我并不真实存在,缘起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相生的。

3. 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自创立以来就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发展变迁。

在印度,佛教逐渐在6世纪前后兴盛起来,并且传播到整个印度次大陆。

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国王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推广。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继续增长,但在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佛教逐渐式微,转而成为别国的信仰。

此后,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

在中国,佛教受到了儒家、道家等其他宗教的影响,产生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佛教也经历了中国的佛教起义和佛教的复兴,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还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在这些国家也形成了各自的佛教传统和文化。

4. 佛教的教派和流派佛教内部有若干个不同的教派和流派。

最早的佛教教派是小乘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涅槃,主张依止八正道自求解脱。

佛教概述

佛教概述

一、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佛教的智慧、平等、宽容,是一种普世的文化,并从“信仰”、“平等”和“不二”几个层面来阐述。

在信仰层面,中国有一句话“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是儒释道都信奉的,这不同于印度佛教;中国八大宗派的宗派佛教,是自己组合的佛教,自成理论体系;唐朝文治武功鼎盛,外邦来朝,中国佛教内涵已与印度大大不同,包括出家人托钵、袈裟、佛教建筑、造像形态等。

此外,中国佛教重视因果,印度重视解脱,中国人比较现实,重视现世生活,印度重视后世。

中国佛教讲究平等的观念,不二就是消除对立。

中国佛教对平等,具体有色心不二,身体与心不二;依正不二,依报与正报不二,例如自然与人平等,寺庙都盖在风景优美、名山大川之处,体现人与环境不二。

还有自他平等、众生平等、男女平等、师生平等,理事平等,佛生不二,谁都离不开谁,这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共之处。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本土化、社会化:从现在的病症出发,引申到佛教本土化的作用,强调了佛教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重视。

佛教本土化,对苦乐的认识不同于印度。

印度佛教追求成佛,中国佛教先从做人开始,佛教本土化注重功德。

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中,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其他外来宗教还做不到这样的程度。

历代佛教的传播的时候,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最鲜明的代表。

禅宗因为非常生活化,本土化非常彻底,生命力就非常强。

印度是如来禅,在中国是祖师禅。

如来禅是先学会三藏十二部,道理会了再修,然后觉悟;祖师禅是跟祖师学,先悟后修。

禅宗简明扼要,容易普及。

著名的是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

清规是中国佛教制度的保障,这是印度佛教所没有的。

印度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南传佛教不注重入世事业的开展,对其发展有限制。

近代他们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慢慢改进。

佛教一进入中国,中国的法师进行了很多改革。

改革后的中国佛教的管理,不根据戒腊管理寺庙,而是根据职位,这是很有意义的。

在五四运动之后,佛教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它的文化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杨仁山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创办了“佛学研究会”;敬安大师成立了中国佛教总会,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的概念,更加注重人,更注重社会。

佛教优质课教案模板范文

佛教优质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佛教文化中汲取智慧。

教学重点:1. 佛教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佛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

教学难点:1. 佛教文化的深层内涵。

2. 如何从佛教文化中汲取智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佛教文化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佛教文化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佛教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佛教有多少了解?二、讲授新课1. 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是一种宗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2.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当时的社会矛盾重重,佛教应运而生。

3. 佛教的发展:佛教传入我国后,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佛教文化的了解。

2. 教师选取典型问题进行解答。

四、小结1. 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佛教文化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佛教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佛教的代表人物和经典吗?二、讲授新课1. 佛教的代表人物:释迦牟尼、达摩、慧能等。

2. 佛教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净土经》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佛教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 教师选取典型问题进行解答。

四、深入探讨1. 佛教文化的深层内涵: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因果报应等观念。

2. 如何从佛教文化中汲取智慧:学习佛教的慈悲心,关注他人,关爱社会。

五、小结1. 佛教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学习佛教文化,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佛教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宗教学中的佛教思想解读

宗教学中的佛教思想解读

宗教学中的佛教思想解读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宗教学的角度,对佛教思想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佛教信仰的内涵与特色。

一、佛教的起源与基本概念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为释迦牟尼佛。

佛教以“四谛”为基本教义,即苦、集、灭、道。

通过领悟四谛的含义,佛教徒可以解脱生死之苦,达到永恒的解脱境地。

二、佛教的核心思想——生命与苦的解读1. 生命的本质: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和无我的。

“无常”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不会永远存在。

“无我”则指出个体并不存在固定的、独立的本质。

2. 苦的理解:佛教将生命的苦分为三种类型,即生老病死之苦、求不得之苦和五蕴之苦。

生老病死之苦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而求不得之苦则是人们对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不满足感。

五蕴之苦则是指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

三、佛教的解脱之道——八正道佛教提出的八正道,被视为人类解脱苦难的指南。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通过修行八正道,佛教徒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四、佛教的智慧与慈悲1. 智慧的追求:佛教强调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正确认知和思考,人们可以超越无知和迷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2. 慈悲与菩萨道:佛教倡导“舍己为人”的慈悲精神,鼓励人们以利他为己任,消除众生的痛苦。

菩萨道则是佛教信徒追求慈悲智慧的道路,致力于利益众生,践行佛陀的教化事业。

五、佛教的修行方法与僧众文化1. 修行方法:佛教强调内观禅修和念佛修行两种主要方式。

内观禅修通过观察和正确认识自身,实现心灵的平静。

念佛修行则是通过专注于佛号来净化心智,追求涅槃的道路。

2. 僧众文化:佛教僧众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和教化工作中起着重要角色。

僧众以自身的修行和慈悲行为,传播佛法,引导信众修行。

六、佛教的影响与当代意义佛教在历史上不仅对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世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佛性的内涵及其普世价值体现

佛性的内涵及其普世价值体现

佛性的内涵及其普世价值体现
仇明春
【期刊名称】《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23)4
【摘要】佛教是一种伦理型宗教,其理论主体是关注现实、关注生命.佛性观念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性问题也逐步成为中国佛教界和思想界的一个引人八目的观念,并有了“中国特色”的发展.佛教佛性论的普世道德体系,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尊严、平等、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仇明春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论析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时下所讨论的"普世价值" [J], 林映曦;唐斌
2.以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思想破解普世价值论的幻象 [J], 金民卿
3.普世价值之争与中国文化普世价值的实现 [J], 王保国
4.以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思想破解普世价值论的幻象 [J], 金民卿;
5.“普世价值”并不普适——认清“普世价值论”的本质 [J], 辛湘理; 任晓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佛教的主要扩散地之一,禅宗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禅宗起源于中国,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思冥想的方式,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平衡。

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现象,禅宗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通过中亚和东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的。

它早期的表述以《禅经》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以禅定和慧观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实践。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初期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主要有禅定和思惟两个方面,目的是使修行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定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观想和呼吸控制,使精神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自由状态。

思惟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思考和领悟,从而达到对真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繁荣发展阶段是从隋唐时期到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表现为“禅一刹那间顿悟”的特点,它强调靠自觉意识一瞬间领悟真理、即时证悟。

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法眼、神秀、慧能、僧璨、世岳等。

后期发展阶段是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被重视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内涵丰富多彩,以“教外别传”、禅宗禅理、禅宗禅画、禅宗禅诗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它包含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如佛教哲学、礼仪、美学、文学、艺术等,反映佛教的教义、态度、价值观念和心灵实践。

佛教文化是一个以解脱和超越为中心的放逐性和反身配置,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心灵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它强调“不偏不倚”,是在生活中保持平衡的一种姿态。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根源和发展历程,但它们在实践中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思想内涵、实践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它们进行一番探讨。

一、道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哲学,它的根源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逐渐演化为具体的信仰体系,形成了道教这一宗教。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道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道教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弘扬道教的主要是道士,他们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道教的教义和实践和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在民间婚嫁中,婚礼的主持人一般都是道士,道教强调的“婚必道婚,葬必道葬”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民间。

此外,道教的风水学说和祈福、驱邪等仪式也为社会民众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的思想和影响也非常广泛,它以“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道教的思想内涵在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保持自然、和谐、平衡的境界。

其核心思想是“道”,这个词在道家意义上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终极原则。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以平静和谐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和内心的平静。

在道教的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道教包括了世间道教、全真道教、太上道教、妙法莲华经道教等不同流派。

但无论是哪种流派,道教实践的基本方式都是修炼,即个人通过特定的修行方法,达到进化自我、净化心灵、回归本源的目的。

在道教的修炼中,炼丹、静坐、吐呐等一系列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家的内丹功。

道家内丹功强调人体内有“三宝”,分别是精、气、神,修炼者只有通过特定的方法,将“精气神”汇聚为一,才能达到身心的升华。

三、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之一,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它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

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

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佛教是一个源自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等地的宗教,其核心思想包含“生命的真相”、“人类的苦与乐”、“因果律”等,以智慧与道德为主要内容,为信徒提供了一条追求自我完善的道路。

本文将着重探讨佛教中的智慧与道德,探究其内在的关系。

一、智慧的来源佛教的智慧主要来源于三宝,即佛、法、僧,其中佛是智慧的化身。

佛教中的智慧不同于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一种超脱于个体之上的智慧,即涉及到一个人对生命的本质和真相的认识和探究。

佛教中注重从观察现实出发,透彻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例如,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从观察其他众生出发,认识众生的苦乐、喜怒哀乐,从而培养慈悲心和智慧。

智慧不仅包含对人生本质的认识,也包括对因果律的认识。

在佛教中,因果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因缘随缘关系,即所有事物都有其因果必然性和相应的结果。

佛教中的因果律是超越时空的、超越物质的。

它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中,因此佛教鼓励虚心雅量,牢记自己的行为,过好每一天。

二、道德的意义佛教中的道德主要体现在五戒、八正道和菩萨戒上。

道德是一种对内在的道德、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承担。

道德的维护,不仅是一种外在约束,也是一种内心压力。

因此,佛教中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要求或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其中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些戒律的遵守,不仅对自己有益,而且对其他人造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八正道则是佛教中高级的道德要求,分别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它们为菩萨功德做出了贡献。

菩萨戒是佛教中一种超评范的道德食品,主要是以慈悲心、广大顺为内涵。

它追求的是“利他”、“舍己”,不仅仅个人福利,而是所有众生共同受益的。

菩萨戒相当于一个理想境界,但也为我们树立了追求道德高地的理想。

三、智慧与道德佛教中的智慧和道德有内在的联系。

智慧来源于对生命本质和真相的探究,而道德则是对生活中的道德、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承担。

佛教的文化内涵

佛教的文化内涵

佛教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化中儒釋道如何互補的?佛教的信仰內部和外部內部思想的信仰:因果報應:原因和結果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做善事得好報,干壞事得惡報有要素構成:人有三業:身:身體的行為、行動口:說話說什么話文明?誠實?欺騙?意:思想、意識業有三性:善、惡、中性(無記)人有三報:身報、現報、後報因果報應在理論框架上是有道理的林彪墜機身亡,陳毅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更高的理論上講,因果報應要求人做好事,棄惡從善因果報應是人類最好的思想。

川端康成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做答謝辭時說,人要懂得因果報應,如果人人都知道這些,這个國家和民族可能就會強大。

此外還包括輪回,如人死後會變成畜牲、魔鬼等等,當然不可信的,但其提供的價值觀是值得肯定的外在信仰有三个:佛、菩薩、羅漢等層次廟里的像都有等級的佛是覺者,所謂成佛就是對宇宙人生有所覺悟的,從此定義上看,它排除了偶像崇拜。

覺悟什么?對宇宙、人生的本質、真諦、真相有所覺悟。

佛是自己覺悟還幫助別人覺悟,覺醒很圓滿。

三个目標達到了。

菩薩也是自己覺悟還幫助別人覺悟,普渡眾生。

具備了兩條。

羅漢:自覺:个人覺悟。

中國人不太喜歡,好像是个人主義,追求个人覺悟至於四大天王:和他們不能比,他們還沒有解脫,还有生死问题,是佛國世界里的武裝警察、保衛干部,看門的,不能犯錯誤,否則會掉下來的。

外在信仰的第二个:佛塔、佛牙、佛指骨、舍利,所谓神圣的信物第三个信仰:祖庭,即佛教祖师活动过、住过的地方。

广东是禅宗的首要祖庭:光孝寺是慧能出家的地方,南华寺是慧能弘法的地方。

各地禅宗的信徒来朝拜。

■佛教的哲学: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的点,世界观不同;一个是一神论,一个是多神论;哲学上讲一个上帝创造世界,一个讲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缘和条件构成的。

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互相依靠、互相依存而形成的。

很深刻。

这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根本。

用我们的语言讲就是两个意思:一是因果关系论。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佛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在这个时期,印度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极为复杂,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信仰广泛流传。

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又称佛陀。

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楚缽陀罗(今尼泊尔地区),他在30岁时离开家庭,开始了为期6年的苦行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二、佛教的教义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圣谛是佛教对人生苦恼与克服苦恼的基本观念。

2. 八正道:佛教的修行方法,分别为正确见解、正确思维、正确言语、正确行为、正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正确定。

3. 缘起法:佛教中的基本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所形成,无一物体是独立存在的。

4. 三宝:佛教信仰的三大对象,即佛、法、僧。

佛是佛陀释迦牟尼,法是佛经和教义,僧是佛教徒修行者。

5. 四谛观:佛教修行者在修行中要观察四圣谛中的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从而了解生死的本质并达到解脱。

6. 四梵行:佛教修行的四种境界,分别为慈、悲、喜、舍,这是所谓佛教的四无量心。

7. 四念处:佛教修行的四种修行法门,分别是观身念住、观感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

8. 禅定:佛教修行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修行禅定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专注。

9. 般若心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以般若智慧为主题,是佛教内心修行的重要依据。

10. 四阿含经: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释迦牟尼的言行和教诲。

三、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历经三个主要时期:传入时期(公元1世纪至4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佛教经历了由官方儒家反对到佛教与道教互相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中逐渐成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拥有许多信徒,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四、佛教的教派和宗派佛教有着诸多不同的教派和宗派,主要包括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和北传佛教(大乘佛教)两大教派。

小乘佛教为主要分布在南亚的佛教教派,包括南传佛教和东传佛教等。

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

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

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注: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篇关于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的教案。

教案主题: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一、引言佛教教义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佛教教义与人生哲学的内涵和关系,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进行思考。

二、佛教基本教义1. 轮回- 描述:轮回是佛教中关于生死循环的理论。

根据佛教教义,众生根据前世的因果关系,将不断经历生死轮回的过程。

- 意义:指导人们应当善行善事,通过累积善业减少恶果,最终超越轮回。

2. 四圣谛- 描述:四圣谛分别是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和道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

- 意义:展示了人生中的痛苦、痛苦产生的原因、结束痛苦的方法以及实现解脱的路径,引导人们摆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

3. 八正道- 描述:八正道是佛教中达到解脱和觉悟的方法之一。

包括正确的认识、意念、语言、行为、努力、专注、念觉和冥觉。

- 意义:通过修行八正道,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语言行为习惯和内心修养,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三、佛教的人生哲学1. 虚空与无我- 描述:佛教强调人生万物皆“虚空”,没有实质的永恒存在,同时也主张“无我”,认为人没有永恒的自我存在。

- 意义:教导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和个人的欲望,从而可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平复心境。

2. 缘起性空- 描述: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其他条件所引起的,没有孤立的实体存在,这种观点称为“缘起性空”。

- 意义:教导人们不要过于追求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条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3. 禅修与悟道- 描述:佛教通过禅修等修行方法,帮助人们降低思维的干扰,进入内心的宁静状态,最终破除迷惑,实现悟道。

- 意义:通过禅修,人们能够超越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获得心灵的平和与智慧。

四、佛教教义与现代社会1. 心灵护理- 描述:佛教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心灵护理的方法,通过修行与悟道,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获得内心的平静。

佛教教义及其实践的内涵

佛教教义及其实践的内涵

佛教教义及其实践的内涵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着丰富而深奥的教义和实践。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人际间的慈悲关怀,力求通过消除痛苦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本文将以佛教的核心教义——四圣谛和八正道为主线,探讨佛教教义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是佛陀在悟道之后首次传授给众人的教义,它们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命中存在着痛苦和矛盾,而集谛探讨了导致痛苦的源头,即贪欲、嫉妒等欲望之心。

灭谛提出了解脱痛苦的方法,即通过放下贪欲和欲望,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道谛则是指引人们实现解脱的方式,即通过八正道的实践。

八正道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指南,它包括正确的理解、思想、言辞、行为、职业、努力、念以及禅定。

正确的理解意味着要正确地看待事物的本质,不陷入执着和错误观念中。

正确的思想指的是培养正向的思维方式,如慈悲、善良和正直。

正确的言辞要求我们用和谐而有益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避免使用伤害和冲突的言辞。

正确的行为意味着要遵守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和他人的权益。

正确的职业要求我们选择正当的职业,并以诚实和勤劳的态度工作。

正确的努力意味着要努力修行,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

正确的念则是培养正念和正觉,保持对内心和外在环境的觉察。

最后,正确的禅定是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力。

佛教的实践旨在使个体摆脱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修行、观照和慈悲来实践佛教。

修行包括冥想、念佛、诵经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思维安定,心境平和。

观照是指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内心,认清自己的贪欲和错误,并以慈悲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

慈悲则是佛教实践的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对他人怀有无私的关爱和关怀,帮助他人摆脱痛苦并提升他们的幸福。

总结起来,佛教教义的内涵在于解脱痛苦、实现内心平静与解脱。

它通过四圣谛和八正道来指引个体的修行和实践,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观照和慈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基本内涵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基相应,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它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其它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正因为佛陀没有更正他们的其它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被保留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它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宇宙观,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会有不同于现代的宇宙观出现在经典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于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好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对宇宙所了解的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法来调化众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适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传法时讲过许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就谈不上是绝对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诸法无我,才是绝对的真理。
五、我在前面提过,在微观世界中,科学与佛的见解稍微有些相似,但这还不是佛的境界。虽然有一些
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学者,不论出家与在家人都有,曾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来解释空性,但都不是很恰当的,因为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断见:质量转换成能量后,质量就消失了——原来存在的变成空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认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绝对不符合佛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空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空性。
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所谓“智”,是指佛的智能,其与世间的智能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之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虽然在之前,我就已经讲过佛陀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
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佛教认为,六道众生看同样的一杯水,会有六种不同的显相;六道众生看世界,会看见六种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多种宇宙的概念。 就微观世界的层面来说,以前也讲过许多了,现在只略提一下。从过去的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来,这些科学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佛教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也认为,自从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论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朝佛教等东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我提到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指出科学与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它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密都认同的。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二、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它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只说明了它们有相似之处,却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成立,则双双都成立;反之,则双双都要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密宗宁玛巴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实在相去甚远,因此,根本不符合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也并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因为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的。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佛教是宗教吗?“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字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既然如此,那么,佛教究竟为何呢?
三、佛教的含义,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义,那就是“智”和“悲”。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
四、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佛才能讲出的那些论点。不论是现代的科学或哲学,就算再往前发展成千上万年,也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万法皆为佛的坛城、本来清净等等。世间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所有的聪明才智,甚至神通,都无法感知佛的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的智慧凌驾于所有知识之上的表现。 话说回来,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也根本达不到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