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
佛教的教义以解脱生死、追求内心平静为核心,深受全球各地信徒的尊崇和追随。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分支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释迦牟尼,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1.2 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1.3 佛教的初期传播:佛陀圆寂后,弟子们开始传承佛陀的教诲,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二、佛教的传播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汉、魏、唐等朝代的传播,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2.2 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在奈良、安全等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2.3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佛教也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教义3.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是佛陀所悟的解脱之道。
3.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3.3 缘起观: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四、佛教的分支4.1 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以出家修行为主。
4.2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强调普度众生,宏扬慈悲和般若智慧,注重在家信徒的修行。
4.3 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独特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五、佛教的现代发展5.1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5.2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匡助人们减压、追求内心平静。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1、请解释“中观庄严论”。
[1-3]答:所谓的“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
“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开显庄严几种。
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
具足断除人们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从轮回中获得救护两种作用的善说,则被称之为“论”。
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庄严论”的含义。
2、藏传佛教当中,顶礼句分为哪四种?师君三尊又是指什么?[9.10]答:藏传佛教当中有四种顶礼方式:1直接明说的顶礼句,2诸佛菩萨护持我、救护我,3愿诸佛菩萨战胜一切违缘的顶礼句,4诸佛菩萨赐予我吉祥的顶礼句。
在藏传历史上,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菩提萨埵,被称作师君三尊。
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分别是亲教师和轨范师,所以用“师”字代替;“君”是国王的意思。
这三者在藏传历史上,是对整个佛教贡献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师。
3、麦彭仁波切撰著本论的目的是什么?[3]答:麦彭仁波切撰写这部论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上师欢喜,所以本论也叫做《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第二课2、什么叫做著论五本?[21-24]答:著论五本,即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3、哪些经续中对本论作者静命论师作了授记?是如何授记的?[25-27]答:《文殊根本续》及《楞伽经》中作了授记。
《文殊根本续》:“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
”间接来讲,也可以说是对静命论师的一种授记。
《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
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
第三课4、请说明本论作者在印度、藏地以及开创宗派方面的超群智慧。
[33]答: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对于自宗和他宗都已通达无碍,并且亲见文殊菩萨,在其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恭敬顶戴。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了解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佛教修持的真实含义,现在,大乘佛法流行,对所谓小乘的东西,相反很多人不太重视,视之为不了义的说法,其实,所谓大乘也好,秘密乘也好,离开小乘都是不可想象的事,佛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佛陀的说法,都是三乘归一乘,应机而说,活活泼泼,生动可信,了解真实的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有真实的启发。
一、从传布的时间上看释迦牟尼佛世尊创立的佛教,据学术划分,在印度一般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为释迦牟尼佛创教及与弟子传教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法。
第二个时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公元一世纪。
因为对佛陀的教义和戒律的理解的不同,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部,称为根本两部,后来又演变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是为部派佛教。
原始佛法和部派佛教现在都称为小乘佛教。
第三个时期:佛陀涅磐后500年,大乘佛教出现,即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派,被称为空宗;其后,瑜迦学派产生,被称为有宗。
第四个时期:公元七世纪——: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部分教派融原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密教。
自公元十一世纪——十三世纪,印度受到外来势力侵略,佛教在印度基本灭亡。
二、从传布的路线上看南传的大多数是上座部,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北传的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以中国汉地为中心;西藏的以金刚乘为主,以中国西藏、蒙古等地为中心;中国现在只有云南的傣族地区弘传上座部(原始佛教)三、从三藏经典文字传布上看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南传上座部;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同属于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
成、住、坏、空是小乘乃至大乘共同认可的基本教义,研究界所认可的原始佛教是指从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起,直到佛涅磐的百余年间的时期,据北传佛教记载,部派佛教分裂的时期是佛灭116年,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时期,这之前都是原始佛教时期,现在有学者认为部派分裂后,佛教虽然有些变革,但其基本教义和戒律,都还保存了佛陀在世时的风貌,所以都应该称原始佛教。
何谓「开悟」与「证量」?
何谓「开悟」与「证量」?不要随便肯定、认定一个人是否有开悟,这些我们都要保留。
当然,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有很多的境界、有很多的智慧尚未体悟到,而某个人所讲的,就是很让我心服,觉得「这个人应该是个开悟的人…」是可以做这样的一种推论。
但是,如果说“肯定”他是个开悟的人,又还问说:「开悟是证到几果呢?」这样就表示你所认为的「开悟」,还是来自于你的猜测,你还没有相当足够的体悟、体证。
很多人都很会自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也很多人都会流传某某人开悟…,而这样的一种流传未必是好,因为很多都不是真正的开悟,但是当被流传久了之后,结果他变成不开悟也不行了。
如果是真的已经开悟就还不错,但是…。
因此,说「肯定开悟」的「肯定」这两个字,我们要保留,除非我们亲证。
当你真正开悟之后,就可以说:「我可以证明这个人有开悟,我肯定这个人有开悟…」。
如果我们自己还未开悟前,只能够说「我“觉得”你可能是个开悟者,值得我学习;或是我认为你是个开悟者…」那只是个人的一种认为而已。
你要来到“肯定”,我们自己本身要有足够的证量。
至于「开悟」就是证到了几果呢?等到以后你自己开悟了之后,就会知道自己证到了几果。
禅宗里面所讲的「开悟」,在原始佛法里面就是「见法」。
如果光是讲「开悟」,会变得很抽象,「见法」则是可以检验的,是真、是假?是骗不了的。
所以,原始佛法讲的「开法眼」就叫做「见法」。
你本来是盲目、不知不觉,当你深入闻思之后,有一天当你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体悟到「三法印」,这时候你内心的「疑结」消失,这就是一种「开悟」。
但是,不是说「我开悟之后就大彻大悟、一了百了…」不是这样。
因为当你「开悟」了,则「稳定度、深度、广度…」都有待再加强,因此才有所谓的证初果、二果、三果…,这样的区别。
所以,不是说:「哇!我已经见道,我开悟了…」问题是,当你开悟之后,深度还会有所不一样。
虽然你可以体悟到无常,但是在历缘对境之中,有没有检验到你在抗拒无常?尤其这是要在历缘对境之中,才能真正考验的出来。
辩析真假佛法
佛法分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两种。“大乘派佛法”修练者认为:只要人的意识里闪现出恶的念头, 即使不以言行去实施,那也是犯罪, 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是“入情入理”;小乘佛法则认为:虽然人在某些条件的诱导下能够不由自主地闪现出各种恶念, 只要你不放纵那些不好的念头,不以言语或行动去执行就不是犯罪。
小乘原始佛教的主要经典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大乘教的主要经典是:《般若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涅盘经》《胜鬘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
大乘教胆大妄为地否定佛祖倡导的“ 出家僧人不允许捉持金银珠宝钱币”的戒律, 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你的用心是善良的,就可以违犯佛祖制定的戒律,去做佛法中不允许做的事”。在行为上看是恶劣的事情, 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善行, 他们还在《华严经》上造出了一个最经典的伪经,说的是婆须密多女示现的是妓女身份, 她以行邪淫的方式普度众生,凡是跟她上床做爱的男人全都被她超度解脱了。.这一淫秽的故事被他们引以为豪地称之为“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他们认为:这个妓女的用心是善良的,与男人们行邪淫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投其所好的善巧方便拯救他们归于佛门,所以说她的行为自然也就不是犯罪, 这就是倍受争议的“大乘佛法”理论。
佛祖不允许出家人接受金钱供养,这就如同国法不允许行贿一样,谁行贿谁就是犯罪,行贿比受贿更有罪,你明明知道佛法第十戒不允出家人接受金钱供养,你还要故意用金钱供养他,这就是犯罪。也许你会说,他收钱是为了建寺院,所以就可以违犯佛法。那我要问:有人说骗人的假话, 编造虚假的灵异故事就是为了吸引人信佛,所以就可以违犯不许妄语的戒律吗?有人行邪淫是为了吸引更多男人信佛,所以就可以违犯“不许行邪淫”的戒律吗?如果这样的话,只要发心是善的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违犯佛祖制定的任何一条佛法,那么,佛法和戒律岂不是形同虚设吗?
见性成佛,诚心得禅
见性成佛,诚心得禅佛法始终以见性成佛为最高境界,这就是佛教对于修行者的最终期望,同时,诚心得禅也是修行者获得证悟的途径之一。
什么是见性成佛? 所谓的“见性”,就是指见到本来面目的境界,见到本来面目的真理,何谓本来面目真理,就是指所有诸法之真实,即缘起之理。
佛教认为一切法皆缘起,无一自性,一切因由于缘起、条件而生,而无一自我或自性可言。
以此证悟后,可以达到无上的境界——见性成佛。
实现见性成佛,则意味着彻底破除世间种种错觉和幻想,看到自己和万物本来的真相,达到无上的智慧与解脱。
想要修行的人,需要先有一颗对解脱和真理的认识。
只有深切认识修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彼岸才能真正投身于修行。
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诚心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诚心”,就是指内心真实的认可和承认,只有发自内心的诚心,才能让人在修行道路上不断前行。
而禅修,也是求证悟的重要一环。
禅修的本质是思维的减少,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减少对思考的分心,减少对情感工作的分心,使意识投入到时间的核心,顺应自然规律,让时间自在流淌。
可以说禅修就是通过在当下专注和定向,使人的内心达到极度平静、清晰、深层的状态,进一步探索、发现人性和自性的真理。
在修行中,光有见性成佛的追求和禅修的方法并不足以使人真正成功。
还需要从佛法中寻找方法和经验,以减轻修行道路中的艰辛和困惑,包括开智智慧、养身身体、养心心态、净化心灵、学会善巧方便等等。
只有守持这些佛法,在修行途中稳步前行,才能逐渐接近见性成佛的彼岸,更近一步,成就圆满人生。
总之,要想见性成佛,需要对修行目的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发扬诚心精神,通过禅修、佛法等途径,探索真理、实现改造自性。
不断努力和追求,才能到达佛教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佛法的本意,就是要我们认识真相
佛法的本意,就是要我们认识真相。所谓“本来佛”,就是指我们本来状态。如果你认识到本来,你就是本来佛,认识不到,就是生死众生,随境界去轮转受生的无主生命。所以《法华经》讲诸佛出世,就是来为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如果你见到本来,则与佛无异,见不到,仍是被惑众生。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真相,如果我们见本来,即见如来。这个如来不是别的佛如来,而是自己的生命真相,是本来状态。所以学佛修行,这个学佛就是开示入,就是通过学习,去见到本来面目。这个修行,是虽然见到本来,但习气仍在,久远劫所形成的不正确的见解还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解习气无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改正这些个臭毛病臭知见,这个叫修行。所谓心正行正,遇境界不随习气跑,这叫有修行。见色闻声,习惯性的认为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依然没有智慧觉悟,这个就是虽悟无修,慧不彻而定难生。所以对于佛法,悟当彻底行当恒持,这个就叫有修有证,不受境界所累。
如果想求享受,行善求天报即可。佛道,舍求福心,生解脱心成正觉心,所以是不怕苦,不怕烦,断烦恼,成正觉。所以学佛修行,应真干,真发心。
佛教思想
1.佛法的本質是什麼?人類唯能從佛教學到的東西是什麼?佛陀對人類而言,最無可替代的偉大貢獻是什麼?以上,我認為唯一只在佛陀創覺緣起無我的真理,並為世人曉示親證緣起無我的具體修道方法。
就此而論,佛法的本質應該是深澈卻單純的,任何時代、任何國度的有情,只要能切實依佛之教而聞、思、修緣起無我的真理,那麼佛法將不辜負他,他必可於如來之家得自在。
2.佛教的根本思想是什麼?當然是「緣起論」。
緣起無我、緣起如幻的思想是佛教的中心骨幹,一旦偏離了緣起思想的信仰和緣起思想的解行,儘管名稱上仍舊是佛教,甚至以佛教的名義舉辦再多的利生事業,和實質的佛教是沒有多大關連的。
3.佛教淨化人類心靈、廓清人類無明最特殊的方法是大乘般若空觀,它的精義有兩項︰一、諸法畢竟空——時間、空間、精神、物質、運動以及事物的理則和定律,這一切都因為根、境、識彼此互相依賴而存在,不同的根、境、識便會呈現出不同的時空和生命型態。
但一切到底無核、無實、無住、無體,並不如人類所習以為常、想像般的那樣。
二、無緣大悲心——說無緣其實是「隨緣」——隨順法性任運而生,無功用、無作意、無渴愛、無錯覺、無理想、無目的、無企圖、無作為而發的慈悲心。
這種慈悲心從來不知自己是慈悲,也不知自己已經做了善行好事,他對有情(指凡有生命、情識的生物)的愛護就像陽光之於萬物,雖普照大地,卻是無心自然之行,甚至不知自己曾經照耀過人間!般若空觀這兩項奧義,其實也是整個大乘佛教的最高原理和心法。
4.佛教的教理體系非常嚴密,涅槃經驗也非常深邃,這是優點,卻也是缺點,也就是「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也就是說,不論是佛教的思想或體驗,都很難為廣大的佛教徒所正確理解和掌握。
5.學術界雖有傳統佛教和現代佛教的名稱,但就佛弟子而言,佛教就是佛教,並沒有傳統和現代之分。
所謂傳統佛教,它們在過去每一個時代裡都曾經是現代佛教,而現代佛教十年百年之後,被保留下來的部份也將成為傳統佛教。
佛教的特徵是三法印、四聖諦,凡信仰、宣說、實踐、親證三法印、四聖諦者,都是佛教。
阿含解脱道次第07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07 空海包括老子《道德经》里面,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万法的代表,就是芸芸众生、各色各样。
如果你没有去看到这里,没有回来到这里,你就会这个攻击那个,那个排斥这个,这个排斥那个,这就是“身见”,认为我跟你不同,我跟你怎么会相同?!就是所谓的“身见”。
你要慢慢深入去看,就是要有深度的去看,你的胸襟视野越来越提升,越来越提升、越深度去看,看到整个大源头之后,整个“身见”、“我见”才会断除,这时候才会溶入一体的世界。
有学员在问:“证了四果阿罗汉之后,他还有需要再轮回吗?”不是说他有没有需要轮回,而是他已经没有生死这回事了。
“生死轮回”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我还有一种使命,认为我很重要,我智慧很高,众生很需要我,于是我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就是说有一种愿力、愿望。
当然,以菩萨道来讲,这个精神是不错,这是很好!但是我们现在回到佛陀最初所讲的解脱道来讲,一个人证到初果,他有几次的生死轮回?还有七次。
二果呢?一次生死轮回。
三果呢?叫做不还果,他就是在往生的那一刹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
四果阿罗汉,他是现世就己经解脱自在,没有生死。
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证到初果,最多还会有七世的生死轮回。
一个人证到二果,是讲说你在往生那一刹那,证到什么果位?如果说一个人在死亡那一刹那,在这生前是证到二果而往生,以佛经来讲会记录说他往生兜率天,会像弥勒菩萨,他下一世来的时候,就是二果再来,然后他从小就会想要修行,因为那个种子一发出来,都会很快就要修行,像这样他那一生那一世就可以成佛,可以证到四果。
但是佛陀也不希望你是这样往生,佛陀是希望真的大家是要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做到。
佛陀本身就是成佛、解脱者,佛陀本身就是阿罗汉,在佛陀的十个佛号里面有一个叫做“应供”,原来的名称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音译,它的意译、意思就是“应供”,因为一个解脱者是可以接受世间的供养。
有的人会讲说“证到了阿罗汉,就不会来渡众生,好像就一走了之、不理我们,这样你成佛、证到阿罗汉有什么意思?!……”一般人会从字面上来解释,认为阿罗汉好像只是自了汉,只是为自己,你自己走啊!没有像我们要发大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
祖师禅:还原佛法本来面目
祖师禅:还原佛法本来面目——大龙老师2012年元旦讲座生物物生感性(一)今天刚开始交代了一个题目,让我给大家讲一讲禅宗的参话头,如果直接这么开展,禅宗的这个参话头听起来好像很深奥,但实际上也多少有点冰凉,就是一些概念。
那么我不是按照学院式的跟大家讲,一级一级的消化文字,讲一些概念,讲一些历史,讲一些传承,然后讲一些区别,这样不是禅宗的风格。
今天希望跟大家在一起互动,通过跟大家一起享受一下生命的历程,那么,在生命的历程当中,我们沿途会稍微的关注一下我们经历过的这些景象,然后可以观察一下我们沿途的风景,走马观花一下,一点一点慢慢的彰显我们今天要讲的核心的内容。
我给大家放这个片子,大家也看到了,通过这么一个片子的播放,多少大家也好像能够知道,我们今天讲的一些内容。
而且大家也多少会发现了一些,我们心灵还存在内在这一部分。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来说,基本上可以算作丰裕的时代,我们的物质包括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指的是我们的媒体,我们精神娱乐这一部分,非常的丰富,物质的丰富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精神的丰富呢包括我们的媒体多渠道,电子游戏,视听包括读诵啊,包括各个方面给我们提供的心灵按摩,心灵配套这些程序都很多,那么这个时代是发展的,每个人在这个时代都能够取到一些他时代给他提供的一些东西,我们都在享受这个时代。
我们今天谈的内容,多少好像有点复古,因为今天是以佛教为核心来展开的,而佛教这个内容在2000多年以前就存在了,严格的来说他还不太属于现在这个时代,那么从时间上来讲,它是过去,那么从形式上来讲,它有很多的形式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采用了,那么它们是不是落伍了?那么我们坐在这里,在这个视听的时代,在一个媒体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甚至于在一个全球的时代,我们叫做太空的时代,还在谈论这样一个非常古老的主题呢?那么为什么呢?有什么价值呢?实际上我们今天谈论的,不是佛教是什么,我们不是考古工作者,我们大家也多少没有必要复古,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利用这么一种方式,来发现我们的内心,发现我们的心灵,发现我们精神、身心灵不同的层面,如果能够有一种很好的方式,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它认识到我们自己,那么我们选择来选择去,古老的佛教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而且是非常恰当的方式。
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发展生科五班1554010547赵蓉摘要:佛教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阶段大约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100年间,史称“和合一味”时期,这种“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统一,而解裂的种子在其中蕴育和成长。
随着社会的变迁,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两大部派,即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提倡改革的大众部。
究其原因,说法不一按南传佛教说,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而引发的;按北传佛教说,是由于对阿罗汉果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
总之,佛教内部的这种分化愈演愈烈,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上座部7次分裂,成为12派,大众部4次分裂,成为8派,这一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
关键词:印度佛教发展宗教释迦牟尼寺庙正文:一、什么是佛教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根据多年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最迟应在秦始皇时代。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
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
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原始佛教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创始时期的传统佛教到后来的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高达玛(Siddhartha Gautama),是一位王子,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感到痛心,并决定寻找解脱之道。
他离开了皇宫,放弃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佛陀(即“觉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解脱的方法和达到解脱的道路。
八正道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修行的指南,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统进行的,佛陀的教诲被传给了他的弟子们,他们成为佛教的第一批僧侣。
这些弟子们在印度和周边地区传播佛教的教义和实践。
佛教在印度迅速扩展,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大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保护者和赞助人。
他在印度各地建造了佛塔和佛教寺庙,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佛教在印度的繁荣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印度主要的宗教之一。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印度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佛教遭受到了来自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压力。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受到了批评和争议,导致一些佛教寺庙被摧毁,僧侣们被迫离开。
然而,佛教并没有在印度完全消失,它继续在其他亚洲国家传播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并在那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也传入了日本、韩国、越南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大乘佛教强调普遍悲悯和菩萨的理念,提倡众生的利益和大乘菩提的追求。
何谓原始佛教
何谓原始佛教选自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著《原始佛教与法教之流变》部分内容近二百年来,中外佛教圈有“回归佛陀本怀”的溯源运动,这是在现有的南传佛教、汉传菩萨道、藏传菩萨道以外,致力寻求释迦佛陀住世时亲说传授的教法。
此一追溯佛教法源的思惟,逐渐盛行于佛教的缘由,外在的原因是“佛弟子在学习佛法的道路上,希望在“传说”及“信仰”之外,能够有更为可信、可证的史献考证,作为探研佛法的基础”,而内在的因素则是“传统佛教的学派教说极为分歧,不仅相互对立,更各有一套论述及修行体系,因而促成学习者希望能够藉由佛陀的原说,尽释学说分歧的疑虑及障碍”。
因此,对于“佛陀原说”的探究,即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佛教圈的显学。
近代最先对印度佛教史实进行科学考证,是西方的学界,而西方学界的研究又多偏向南传佛教的史料,对于汉译藏经中印度初期佛教诸部派的经史文献,难有深入的了解,遂造成西方学界认定南传佛教即是同于“佛陀原说”的“原始佛教”。
此一观点影响所及,使得一向以“上座部佛教”自居的南传佛教,亦自视等同于“原始佛教”,而多数未深入了解部派佛教分流史者,也将南传佛教视为“原始佛教”。
然而,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叶,经由日本学界与中国佛教界对“印度初期佛教史”的再探究,重新确认了“原始佛教”的定位,应是指佛住世至“第一次结集”时的佛教。
南传佛教的传承,应当是承自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传化于锡兰之“铜鍱部”的系统,而真正的“上座部”,应是传承经法的阿难系僧团,并且已经隐没于世。
因此,“原始佛教”既不等同南传佛教,也不是“上座部佛教”。
原始佛教的内涵,包含了两大主轴,一是“原始佛法”,二是“人间佛教”,原始佛法与人间佛教之相应、统合与一致,才正名为“原始佛教”。
原始佛法的意涵,主要是针对历经时空迁变、教说演迭的佛教历史而言,在流传变迁的佛教中,唯有佛陀住世时的教法──原始佛法,才是佛陀亲说的“正法”(Saddhamma)。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被尊奉为佛陀(佛教中的“觉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地区)。
他在年轻时经历了富贵、贫困和苦难,对人类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量。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他离开了王宫,抛却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通过冥想和内观,最终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
他的觉悟认为,人类的痛苦和苦难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引起的。
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以匡助人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幸福的境界。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传播,没有正式的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形成为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佛陀的原始教义的主要传承,它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被称为《巴利三藏》,包括了佛陀的教导和他的弟子们的评论和解释。
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普及化和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的经典被称为《般若经典》,强调智慧和菩萨道的修行。
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宗派和教义体系。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传统和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则与本土的神道教和禅宗哲学相结合,形成为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它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主要时期。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和幸福,通过内观和修行来摆脱痛苦和欲望。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佛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佛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中国佛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社会。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出发,探讨其信仰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传说中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根据自己的修行体验,提出了诸多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等。
佛教旨在解决人类的痛苦,帮助众生摆脱轮回的苦难,达到解脱与涅槃的境地。
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渠道传播到中国。
初始时期,佛教主要在东汉时代得到流传,并受到当时社会的一些知识份子的追随和推崇。
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义开始融合和适应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二、佛教信仰体系1. 佛教教义佛教教义基于佛陀的教诲,主要包括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教义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并通过修行和追求悟道来摆脱轮回的循环。
2. 佛教仪式和修行佛教信徒通常会到寺庙中进行拜佛祈福、禅修冥想等仪式和修行。
在佛教中,尤其重视禅修冥想的实践,通过冥想来提升内心的平静与觉知,从而解脱于世俗的烦恼之中。
3. 佛教戒律佛教有一系列的戒律,包括出家众的戒律和在家信徒的戒律。
出家众在佛教中被视为专门修行的群体,他们需要严格遵守戒律以达到解脱的目标。
在家信徒则有比较灵活的戒律,旨在约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提升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三、中国佛教的发展1. 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中国佛教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元素,以及其自身的本源教义,形成了诸多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和实践。
2.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文化融合密不可分。
对佛法的简单认识
对佛法的简单认识
佛法是印度神秘思路的文化经验,它最早源于今天尼泊尔境内的
棕榈树下。
它的创立者是释迦摩尼,他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一位印
度王子。
经过多次修行,他最终得到了彻悟之道,并为人所瞩目与尊崇。
佛法通常被解释为三宝:佛、慧、戒。
佛指的是释迦摩尼,他是
古代印度人之一,通过多年的苦行修炼,在成唯识派的基础上确定了
自己的学说,解答了古今公案,开创了新的智慧之路,是佛教思想的
创始人。
慧指的是智慧,佛教相信人们可以通过正觉、即觉,进而得
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戒指的是来自佛陀的各种戒律和戒规,它是指
导佛教徒生活和思考的行为规范,是人们谨守戒律、纯净心灵的基础。
佛法通常也可以解释为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即人们所面
对的种种痛苦和困境,是人们所面临的困难。
集指的是苦的根源,即
欲望带来的困化与纷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灭指的是摆
脱苦的方法(涉及禅和定等修行手段),是人们获得真正释放的手段
和途径。
道指的是基于佛教教义的人生哲学,这种思路可以指导个人
通过实践禅定和行善,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总之,佛法是一种包含哲学、心理学,同时跨过介于修行和社会
发展之间的综合思想体向。
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身痛苦,认
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自我实现的方法和道路,最终获得平
静和自由。
通过深入了解佛法的功效,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周围的人群创造一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三讲佛法的沿革佛经的三次集结
窟中進行,由大迦葉為上座,召
集500位羅漢與會,由阿難誦出經
藏(雜阿含經) ,由優波離誦出毗
奈耶(律藏-戒經及雜跋渠) ,並以
背頌記憶方式流傳,直到100BC ,
才有文字經典。同時窟外也進行
集結。
2020/6/9
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系 沈肇基
3-1
第三講 佛法的沿革(印度佛法的演變時期)
(原始)佛法
500BC--200AC 第一個五百年
大乘佛法
1AC--700AC 第二個五百年
秘密大乘佛法
500AC--1200AC 第三個五百年
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
初期大乘佛法
(50BC--200AC)
後期大乘佛法
(200AC--700AC)
(大乘三系)
性空唯名論
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
(無常中心時期)
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
第三講 佛法的沿革(佛經的三次集結)
克什米爾 迦斯彌羅城
佛涅槃四百年後(100BC),北天竺健陀 羅國迦膩色加王,以一切有部為宗, 集三藏各製10萬頌,名大毗婆娑論, 刻於赤銅碟中,建塔藏之,為文字經 典之代表作。
第三次集結
佛 涅 槃 二 百 餘 年 後 (261BC) , 在 孔 雀 王 朝的首都進行,正值阿育王盛世,第一 個統一全印度的國家,而且阿育王篤信 佛法,並以佛法為立國正法,是為印度 佛教全盛時期。國王有感於當時僧團良 莠不齊,時有紛爭,所以請目犍連子帝 須為上座,召集學德俱優之比丘1000位 與會,集結經、律、論三藏,才逐漸成 形為現存巴利文大藏經的最初雛形。佛 法隨著阿育王的威德傳遍全印度,甚至 遠達現今的錫蘭及緬甸。
秘密大乘經典
上 說部 系
阿布蘭迦語 大眾部經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了解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佛教修持的真实含义,现在,大乘佛法流行,对所谓小乘的东西,相反很多人不太重视,视之为不了义的说法,其实,所谓大乘也好,秘密乘也好,离开小乘都是不可想象的事,佛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佛陀的说法,都是三乘归一乘,应机而说,活活泼泼,生动可信,了解真实的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有真实的启发。
一、从传布的时间上看释迦牟尼佛世尊创立的佛教,据学术划分,在印度一般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为释迦牟尼佛创教及与弟子传教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法。
第二个时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公元一世纪。
因为对佛陀的教义和戒律的理解的不同,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部,称为根本两部,后来又演变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是为部派佛教。
原始佛法和部派佛教现在都称为小乘佛教。
第三个时期:佛陀涅磐后500年,大乘佛教出现,即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派,被称为空宗;其后,瑜迦学派产生,被称为有宗。
第四个时期:公元七世纪——: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部分教派融原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密教。
自公元十一世纪——十三世纪,印度受到外来势力侵略,佛教在印度基本灭亡。
二、从传布的路线上看南传的大多数是上座部,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北传的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以中国汉地为中心;西藏的以金刚乘为主,以中国西藏、蒙古等地为中心;中国现在只有云南的傣族地区弘传上座部(原始佛教)三、从三藏经典文字传布上看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南传上座部;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同属于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
成、住、坏、空是小乘乃至大乘共同认可的基本教义,研究界所认可的原始佛教是指从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起,直到佛涅磐的百余年间的时期,据北传佛教记载,部派佛教分裂的时期是佛灭116年,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时期,这之前都是原始佛教时期,现在有学者认为部派分裂后,佛教虽然有些变革,但其基本教义和戒律,都还保存了佛陀在世时的风貌,所以都应该称原始佛教。
四、佛教兴起之背景1、佛教的产生,学术界大体上公认是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
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从现在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入侵印度。
印度原来的土著居民是达罗毗荼人,他们在雅利安人的侵略中成为奴隶或身份比较低的人,当时印度有四种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是印度古老的宗教,起源于所谓“印度河文化”。
雅利安人的到来,与原来婆罗门教的融合,出现了《吠陀》、《奥义书》经典,其思想大致以宇宙之本体“梵”与个体“我”的融合为主旨,主张修行达到“梵我如一”即是终究的目的。
2、六师外道佛教当时所指的外道是把婆罗门和婆罗门教以外的沙门学派称为“外道”,并非含有贬义。
六师外道和他们的主张分别是:(1)富兰那.迦叶。
据说他与佛陀辩论失败后投水而死。
他主张“善恶无报论”;(2)末伽犁翟舍利。
他主张“无因论”和“宿命论”;(3)阿耆多.次舍钦罗。
他主张“诸根归空”,实际上是一种断灭论。
(4)婆浮陀.伽旃那。
他主张人是要素组成,要素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创造其他东西。
因此,用刀杀人,杀的是要素,后来被称为邪命外道;(5)珊耶.毗罗尼子。
原来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的老师。
他主张“不可知论”,认为经过八万劫的时间,自然可以达到精神的解脱境界。
(6)尼乾陀.若提子。
是印度耆那教创始人,被称为“大雄”,他在世时间大致与佛陀相同。
其主张是所谓“七支论法”和“七谛说”。
他认为构成世界的原素有灵魂(命)和非灵魂(非命)两种,认为众生受的苦乐是由宿业决定,由各种因素会合而成,由命运决定。
如果要超越,应该修苦行,还要守五戒,只有恶业都不造作,就可以解脱。
五、释迦牟尼佛的家族1、释迦牟尼佛名称的由来。
释迦牟尼佛原名叫悉达多,族姓乔达摩。
出身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天的尼泊尔王国南部)。
释迦是族名,牟尼是明珠,比喻为圣人之意,佛陀是人间的圣人。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悟者或智慧者的简称。
依《长阿含经》、《佛本行集经》,释迦牟尼佛属于翟昙种——《楼炭经》有大善生王,言为释迦族的七世祖——《长阿含经》卷13之《阿摩昼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2,大善生王有子声摩王,为释迦族的始祖——《佛本行集经》,声摩立贤善为妃生一子长寿,王又纳第二妃,生4子,贤善为立自己的儿子为王,使王流放其余4子,4子在雪山之南建国,立姓为释迦——3子死后,一王子尼拘罗生子拘罗——再传其子翟拘卢——传子师子颊——传子阅头檀即净饭王,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
2、释迦牟尼佛的诞生。
中国夏历4月初8。
太子诞生后第7天,其母摩耶夫人弃世,由姨母摩诃波提抚养长大。
后来,摩诃波提被净饭王立为妃子。
据研究说,佛陀本人性格受其后母影响非常大。
3、太子的王宫生活学习五明——语文学的声明,技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逻辑)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学习婆罗门教经典——《犁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印度最古老的“四吠陀”经典。
除以上,还学习了武术,兵法和各种经论,从现在的佛教经典上看,太子武艺超群,能力敌大象,绝非文弱书生。
六、释迦牟尼的成佛1、游四门的感悟。
佛典记载,太子游东门,见老人,观人生如梦,转眼既逝;游南门,见病人,知人生痛苦,不得自由;游西门、北门,见出殡,了生死无常。
2、出家修道经历。
带领5个随从,向阿罗逻伽蓝学习持戒、忍辱、禅定——向郁陀罗摩子学习禅修——在尼连禅河边修6年苦行——停止苦行,接受牧女供养的牛奶,独自一人到伽耶城外的毕钵罗树下入金刚定7天7夜(有的说是49天),彻悟人生宇宙真理而成道。
七、最初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了些什么呢?从小乘经典可以知道,主要是讲了因果的东西,说人之所以有种种烦恼,归根到底是因为情爱,人受情欲本能的驱动就产生了贪爱的想法,于是有了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在生死轮回中漂流,不能解脱;欲解脱,必须用中道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
太苦了,会干扰人的精神,太安逸了,不愿意出离,应该舍弃苦与乐这两种偏执,采取中道的方法——全部包含在原始佛法中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里面——才可以解脱。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知道了苦,就应断集(苦集合在一起),怎么去断,要依靠实践,欲证必修即是道,修道就是这样来的。
佛陀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明(明见)和觉(觉悟)。
原始佛教最基本的精神体现在“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协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法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戒,所以佛陀涅磐时告诉弟子阿难,应以戒为师。
我们学习佛法,这个根本不能忘记。
八、原始佛法的经典——《阿含经》佛陀入灭后,由500比丘举行了结集,以佛陀也许弟子大迦叶为首,优婆离诵律,阿难诵经。
大迦叶询问律、经之由来、起源、意义等等,全体人员一致认可方才能够决定下来。
所以,《阿含经》是由佛陀亲口说,而由其弟子口口相传下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和现在有不少国家地区只承认小乘的东西是佛法,对大乘的经典采取排斥甚至是不承认的原因。
阿含经典是佛亲口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四阿含经》——即《长阿含经》、《阿含经中》、《阿含经杂》、《增一阿含经》。
阿含翻译过来有“传承的言教”之意,是故名阿含。
《阿含经》开始应该是口口相传,自从结集后,各部派都有自己传承的《阿含经》,但因为地区和理解以及传布的缘故,它们之间尽管大体相同,但还是有一点差别。
九、原始佛法的基本理论一、四圣谛说苦圣谛——人生是痛苦。
集圣谛——痛苦之因是因为有贪、嗔、痴。
灭圣谛——超越一切痛苦的境界。
道圣谛——超越的方法——修习戒、定、慧三学。
苦——常见的有八苦的说法——谓之“生、老、病、死、怨憎会苦(越是冤家越聚头,最讨厌的人恰巧是你的同事等等,生活现实中我们有时候往往能够原谅伤害过我的人,但不能宽容那些对自己有妨碍或是有潜在威胁的人,然往往这类人又总是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欲躲避几乎不可能,所以这是学佛人最难透过去的地方)、爱别离苦(因战争等原因妻离子散,最爱的人离你而去)、求不得苦(想升官、发财、出人头地,一样都求不到)、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指人的身心——色(肉体)、受(感受)、想(思维活动)、行(意识活动,名意)、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思)。
简单说就是所谓烦恼啊。
你看,这八苦,我们谁能够免掉?集——贪(渴求,凡向内都可以说是贪)、嗔(恨,此恨最难除灭)、痴(不懂得道理)。
集谛说主要讲了十二因缘说——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具体关系是:无明缘行——由于无知,所以产生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
行缘识——是投胎时的心识和精神的活动。
因为意志活动(业力)的牵引,识(不是灵魂)就投了胎。
识缘名色——名是指心、精神,色是指肉体。
名色就是指胎中的精神和形体。
这是说的在胎中身心的发育情况。
名色缘六入——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指胎儿身心发育成各种不同器官。
六入缘触——触是触觉,胎儿出生后,用六种器官去感知外界。
触缘受——缘是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识渐开,受外界刺激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受缘爱——有了感受就有了贪爱,麻烦就来了。
爱缘取——追求执着。
取缘有——有指业,就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其实是习惯,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就是这个习惯在害我们呐。
有缘生——生指下一世之生。
因为前面的善恶业的造作,必定要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生的实现,所以轮回是由不得我们作主的。
生缘老死——有生必定有老,有老必定会死,试问谁见过不死之人?以上十二因缘,循环不断,所以称为因;互为条件,因此称为缘。
十、佛的世界观可以说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唯有佛陀是不以非人天神自居的导师。
佛陀住世时从来都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化现,而是反复说自己是纯粹的人,只是证悟了诸法实相,他成道后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可见我们学佛不能执着,不能起分别。
佛证得了,所以是普天之下最胜者,《四分律》中说:“一切无上智,一切欲爱解。
自然得解悟,云何从人学?我亦无有师,亦复无等侣。
世间唯一佛,谵然常安稳。
我是世无着,我是世间最。
诸天与世人,无有与我等。
我们看佛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解脱自在。
在《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他告诉比丘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各种宗教学派对宇宙人生问题产生过种种认识和修行方法,翻译《密勒日巴尊者传》的张澄基先生将它们归纳成为4大类16个问题:一类:世界:(1)是永恒的?(2)是非永恒的?(3)是既永恒又非永恒的?(4)是非永恒又非不永恒的?二类:世界:(1)是有限的?(2)是无限的?(3)是既有限又无限的?(4)是非无限又非无限的?三类:如来“死去”以后:(1)是存在的?(2)是不存在的?(3)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4)是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的?四类:心灵与肉体:(1)是一?(2)是异?(3)是既一又异?(4)是非一非异?上面四类问题,几乎包括了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大问题,也是人们最为关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