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章印度佛学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出生。
修苦行。
菩提树下成佛。
传法。
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第一节四圣谛三宝:佛、法、僧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定、慧第二节三法印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第三章中国佛教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
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支遁道安僧肇《肇论》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周世宗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第二节隋唐佛教隋唐大乘八大宗派:1、天台宗(最早):隋代,创始人智顗。
_中国佛教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净土宗 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 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 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 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弘扬 者。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 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 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 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舏受广大群众,因而 使净土宗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三、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人们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 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自传入中国到与中国文 化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 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当时最 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僧人译经时注 意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儒、道思想解释佛经,并剔 除了佛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融合的内容,史称 ‚格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 乔达摩,佛 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 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 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
佛学

三、慧能与禅宗
• “禅” ,天竺语为Dhyāna,音译为“禅那”,简称为“ 禅”,意译作“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是佛教的一 种修持方法(古印度就有禅法),通过禅定,静思摒 除妄念,集中观审以起智慧。
• 中国的禅宗,重悟而不重定,与以注重经典、教法和 修持仪轨的教派迥异其趣(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无数泡沫,刹那生灭不停,没有恒常稳定性 的。人生实质上也是无常变化的偶然存在 (从人的生命到人的生活中拥有的一切,只 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偶遇,缘尽之时也就 相互散去了)。
•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空无自性。不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一 个独立不变、自作主宰的实体。
• 佛教认为人是由四大(地为骨肉、水为血 液、火为热气、风为呼吸)五蕴和合而成, 本身也无自性。
• 按照宗门相沿的传说,有六祖传承的法系:菩提 达摩——慧可——僧璨càn——道信——弘忍— —慧能(禅宗六祖,而神秀旁出创立了与禅宗南 派相对立的禅宗北派)——五家七宗。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是从慧能创立南宗禅法开始的。
(一)禅宗概况
1、“传灯”谱系
• 《五灯会元》(禅宗史书)讲佛法有“教外别传 ”,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 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据说已 经是第二十八代,迦叶为印度禅宗初祖。达摩于 梁武帝时自南天竺至建业,成为我国禅宗初祖。
• 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坛经》:“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 头,何为立功课。”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国学考试

一:佛,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知其意旨。
于是释迦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佛家的精神博大精深,佛学智慧讲究:心,神,气,理解性的东西或许用文字是不能表达他们的思想,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念在他们看来更是重要,佛教传承不注重文字的形式,佛学智慧认为不识文字,不读佛经典故,也能悟出佛中真谛,把握佛理。
“佛渡有缘人”,讲究一种随和,一种自然,身亲力行,就说佛教的创立者,难道他们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之人,非也!他们的修行贯彻在劳作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研究弘扬经典上,这种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现实需要产生的。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在后来的唐代出现的,人有贪,痴,嗔,如果要修习禅宗,顿悟佛理,那么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本心或本性,戒掉人世的纷纷杂杂,所谓六根清净,人心在尘世中经历过的种种,早已被玷污的乌七八糟的,所以对本心或本性的认识和证悟就是成佛。
“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禅宗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意念的理解,一种心境的高低,平庸之人又怎么能理解其中的真谛,或者一个正常的人(七情六欲的人)怎么能深入体会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
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
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
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
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
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儒道佛复习资料

儒家诞生于先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影响:孔子主要思想是“仁”与“礼”。
礼的本质是“异”,但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
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反相成,“礼”讲差异,“乐”讲和同。
1、孔子的礼制思想:为国以礼,中庸和谐“中庸”是孔子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中”不是折中而是指在认识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
2、孔子的仁学思想一是孝悌为仁之本;二是从修养主体来看,能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实现了仁;三是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四是“克已复礼”为仁,仁带有政治目的。
孔子创造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以“中庸”辩证为方法的思想体系。
推崇学而知之。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一是制民以恒产;二是呼吁统治者重视百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主义)三是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2、人性论——人性善孟子认为人的仁义礼智四德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他认为人性本善。
3、提出一套磨砺人格、修身养性的方法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继承了孔子“杀身以成仁”的精神,主张“舍身而取义”。
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炼,把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三、荀子的主要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人相分2、人性恶论“化性起伪”:一是道德行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由恶趋善;二是强调圣人的作用。
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了“礼法”并重思想。
四、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以此为基础又建立了一套神学化的伦理道德观。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五常:仁、义、礼、智、信;(孟子四德:仁、义、礼、智)五、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主要内容:理学的核心是性命、义理之学1、“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2、“存天理,去人欲”三纲五常是天理,人欲与之相对,人欲是恶,所以,存天理,灭人欲。
复习课件佛教基础知识.ppt

•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 圣”或“药师三尊”
•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 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 4.菩萨
• 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 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 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大势至菩萨。
最新.
19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 苦,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 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 是致苦的助因。
最新.
20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最新.
26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 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定、正念 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最新.
27
佛教7宝
• 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 • 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磲、玛瑙;
• 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 瑙、真珠、玫瑰;
35
佛教东来
最新.
36
佛的分类
•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
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 为主要经典。
佛教哲学复习整理

三宝:佛:佛陀——“觉者”(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如实的了解;等觉或遍觉——使别人觉悟;圆觉或无上觉——最高最圆满境界)法:佛所说的法——三宝的核心,“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僧: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在家弟子)如来:“真如”,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佛经解释“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佛陀”的异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
南无:“那摩”,敬礼。
轮:以轮来比喻佛所说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
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初转法轮”。
三大系:巴利语系(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汉语系、藏语系戒律(开遮持犯):开——出家戒条中,本是不得触犯的,在某种情况下可开许。
遮——在某种情况下可开,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
佛教基本教义:目标:成佛哲学基础:缘起论、业力论三法印(基本原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谛(教义基本内容):苦(说世间的苦)、集(苦的原因)、灭(苦的消灭)、道(灭苦的方法)三无漏学(实践程序):持戒、修定、证慧特点:以人为本位;以解脱为中心;以禅观亲证为认识的基础和解脱实践的终极;否定性辩证法和真俗二重真理观缘起论: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因——关系缘——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同时的互相依存关系:师生关系,有师则有生,有生则有师,无师则不成生,无生则不成师。
——同时因果“此有故彼有”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种子和芽,过去有了种子,今天才有芽,同时因为今天有芽,过去的种子才名为种子;另一方面看,种子灭即芽生时,芽生时即种子灭时。
——异时因果“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然在某种互相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绝待的存在。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与空间上无数互相依存的关系组成。
缘起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教义在佛教中重要地位十一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四个重要论点:1)无造物主:承认“诸法因缘生”,不承认有独立的造物者,即“无作者义”。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范围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复习考试范围是第一章至第九章。
二、考试形式、答题时限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三、期末考试题型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四种。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内容在名词中产生。
四、期末复习题(一)常识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一、佛陀创教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
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
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
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此日即为浴佛日。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
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
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
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
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
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期末复习考题答案佛学

、凡夫“受乐时增贪”.凡夫在享受福报快乐地同时,容易增长贪欲.他知道享受福报快乐好,就会想方设法来创设机会保持享受或者再享受.凡夫“受苦时增嗔”.凡夫在没有福报快乐享受时,在受苦地同时,就会怨天忧人.看到别人有贪有福享受,就会大为不满,很来气.凡夫“受不苦不乐时增痴”.凡夫受苦,会生嗔恨心;在享受福报快乐时,会生贪心.但在既不受苦,又没有福报可享受地时候,就会变得愚痴,不知道修行,不思解脱生死,.但对于圣者来说,“多闻于苦乐”.圣者是利用苦境乐境,来多闻佛法,心里不受苦乐干扰,只管修行.“多闻于苦乐”:圣者于苦乐境界;“闻”,此处应该作“获得、感知”讲.非不受觉知”:也是有感知地.“彼于凡夫人”:圣人和凡夫地区别;“其实大有闻”:其实就是如何对待.“闻”,此处应该作“获得、感知”讲.“乐受不放逸”:圣人处于享乐境界,不会放逸自己,不会产生贪念贪想,他会加紧修行地.“苦触不增忧”:圣人处于苦逆境界,不会增加忧恼,不会产生嗔恨心,他会加紧修行地.“苦乐二俱舍”:苦、乐境界,圣人双双都会舍离,离境界,而加紧修行.“不顺亦不违”:圣人处于乐境界,不会顺从放逸,也不会违逆;处于苦境界,圣人不会顺从,也不会违逆.苦、乐二种境界,全不动心,只管修行.、“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此处是表示,二人都是从心外找原因.风,在心外,幡,也在心外.从心外找原因,全都是幻相,全都是心外求法.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是心内求法.所动者,不是心外地风,不是心外地幡.因为心不动,就没有风动,也没有幡动.只有心动,才会有风动幡动地.凡看见风动幡动地,都是心在动而已.凡心动者,非修行人,或者修行不得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 福德地报应,不管是尊是卑,都是一样地.尊者行善,得善报应;卑者行善,也得善报应. “自作之业,决定受报,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无有自作他受其报.”因果报应,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规定.因此,报应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人为强行干预不了.因此佛法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地说法.六道轮回,是根据因缘果报而来地.我们所想、所说、所作地一切,都是在种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一下:行善,是种善业因,得善果报,轮回到善道去享受福报;作恶,是种恶业因,得恶恶果报应,轮回到三恶道里去受苦受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作之业,决定受报”.自己做地善恶业因,决定是会有相应善恶报应地.“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没有“他人作因,而我来接受报应”之理.他人作恶,不会我得恶报应;他人行善,不会我来享受福报.“无有自作他受其报”.没有“自己造业,要别人来代替报应”地道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心中如果存善念,就会言说也善,行为行动也善.所想、所说、所做如善,就一定会有福乐自然跟随而来,就好像是人地影子一样,人走到哪里,影子就跟着人到哪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人命不停”,人地生命没有停止,越来越老化,越来越短暂. “过於山水”,超过山上地流水. “今日虽存,明亦难保”.说明生命之迅速.“云何纵心,令住恶法?”既然知道了因果报六道轮回地道理,为什么不在有限地时间里修行?为什么还放纵自己地心,还让恶法住在心里,还不除去?当知,作恶可是要得到恶坏报应地!“壮色不停,犹如奔马”,比喻说法,说明心,为什么还像一匹奔腾地马一样,不收敛住?为什么不立刻止恶,还让心里地恶念头想奔马一样继续奔跑?“壮色”比喻很强壮很强烈地行为,恶行为.“色”,此处比喻是“行为”.一切行为都为“色法”.“云何恃怙,而生憍慢?”为什么还执着,还生憍慢心?憍慢心,是恶念,应该停止熄灭.“恃”、“怙”,都是依赖执着地意思.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就是“正在进行”地意思.“深”,是形容词,表示是很深地,不是肤浅地.“般若波罗蜜多”,简称“般若”,印度话.此处是指一种大定,般若大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是观照.用眼曰“观”,用心曰“照”.“照”,是自己地心,检查自己,不是用肉眼看.此处地“照”,是指观世音菩萨在定中看到.他看到“五蕴皆空”.什么是五蕴?形成人色身地五种元素:色、受、想、行、识是也.形成人体地五种元素,都没有,都是空地.因此说,世间地一切都是虚妄虚幻地.空无实体.身体是虚幻地,没有.证得般若智慧,那是入实相境界.实相境界,那是涅槃佛国境界,那是佛地境界,佛境界样样都真,我们这个世间,样样都假,一入定观照.什么也找不到了,假地.离开了假地,见到了真地,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是真地.因此才“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可以度大家离苦得乐,达到彼岸.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舍利子”,人名,也就是我们常在经上读到地舍利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是实相境界.实相者,无相,无不相.单执着说“无相”,错;单执着说“无不相”也错.实相是不执著有,不执著空,而行中道.“中道”,就是佛法讲地“中观”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色和空,是同一体,不是两个东西.“色”,就是一切物质物体,也包括抽象概念.“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和色,是一,不是二,不要执着色,不要执着空,就对了,关于色和空,无念就对了.同理,五蕴中地其他四蕴,道理相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佛教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派系
中国藏、蒙等地区佛教都奉行说一切有部律,有些寺庙还订立清规。如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 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规,它们设有“堪布”(相当于汉地丛林的“住持”)、“翁则”(负责领众念诵修持, 相当于汉地丛林的“维那”)、“格贵”(蒙族佛教叫“格斯贵”,俗称“铁棒喇嘛”,监察僧众勤惰,相当于 汉地丛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职掌库房财务等)、“强佐”(管理扎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职分司 各事。
主要节日
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槃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 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卫塞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 成道、涅槃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 (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其中有些节日已成为民俗。
教义与经典
基本教义
经典
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 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 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 多宗派。
佛教

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第五组)1、在国内往往将基督教称作( D )A 新教 B东正教 C罗马公教D天主教2、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有( C )A 俄罗斯族B 壮族C 裕固族D 布依族3、释迦摩尼成道地在(C )A 鹿野苑 B拘尸那迦C菩提伽耶D蓝毗尼花园4、三论宗的创始人(A)A 吉藏 B法藏 C玄奘 D智凯5、(B)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A律宗B禅宗 C 净土宗 D三论宗6、道教创立于我国古代(A)是本土宗教A东汉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晋 D西晋7、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D)达到鼎盛时期A秦汉B明清 C宋元D隋唐8、玄奘创立了(A)以“万法惟识”“心外无法”为宗旨A法相宗 B 华严宗 C 天台宗 D三论宗9、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受(B)佛教影响较大A缅甸B泰国 C 德宏 D临沧10、(B)是15世纪初初综喀吧创立的教派,形成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A宁玛派 B格鲁派C萨迦派 D噶举派11、三方佛是(C)的信仰A天台宗 B华严宗C净土宗D法相宗12、傣族每个男子都要尊俗在少年时期当一次和尚,(C)年后还俗A 3-5 B5-7 C3-7 D6-713、(B)成为近现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A峨眉山 B普陀山 C 九华山D五台山14、北方(A)天王、名毗沙门、塑身()手持()A多闻天王、绿色、宝伞 B持国天王、白色、琵琶 C增长天王、青色、宝剑D 广目天王、红色、龙蛇15、普贤菩萨坐骑(D)A 谛听B 白虎C 青狮D六牙白象16、飞来峰在(B)供奉藏传佛教最多的地方A 藏族地区B 汉族地区 C回族地区 D壮族地区17、杭州灵隐寺有(B)之誉A海天佛国 B东南佛国 C莲花佛国 D人间天堂18、目前我国最大的玉佛在(D)A杭州灵隐寺 B上海龙华寺 C广州南华寺 D上海玉佛寺19、(C)五百罗汉堂规模为国内罗汉堂之最A苏州西园寺 B上海龙华寺 C杭州灵隐寺 D成都宝光寺二、多选题1、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外的文化的撞击与融合,提出四报(ACDE)A、报佛祖恩B、报菩萨恩C、报师父恩D、报国君恩E、报双亲恩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有(ABCDE)A、傣族B 、阿昌族C、德昂族D、佤族E布朗族3、我国少数各族中信仰东正教的有(AE)A、俄罗斯族B、维吾尔族C、白族D、蒙古族E、鄂温克族4.密乘佛教时期密宗以高度组织化的(BDE)为其特征A、语言B、民俗信仰C、风俗D、仪礼E、咒术5.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BDE)A、密藏B、律藏C、副藏D、经藏E、论藏6.佛教供奉的对象中竖三世佛包括(BCE)A、阿弥陀佛B、燃灯佛C、弥勒佛D、药师佛E、释迦牟尼佛7.九华山的四大丛林(ABDE)A、甘露寺B、百岁宫C、化城寺D、祗园寺E、东崖寺8.普陀三大寺(ADE)A、普济寺B、普法寺C、法慧寺D、法雨寺E、慧济寺9.在法系上以禅宗为主的山有(CD)A、五台山B、普陀山C、峨眉山D、九华山10.佛教常用的礼仪有(ACD)A、五体投地B、跪拜C、绕佛D、合掌11、下列描写五台山正确的是(BD)A、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最多的地方B、青庙与黄庙并存显教与密教竞传C、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处D、我国唯一兼有汉语系佛教与藏语系佛教道场圣地12.一般寺庙中弥勒造像有(ABD)A、佛像B、菩萨像C、罗汉像D、化身像13.中国著名的华严三圣像在(AD)A、、山西大同善化寺B、武汉归元寺C、昆明筇竹寺D、重庆大足石刻华严三圣巨像14.下列是佛教三法印的是(ACE)A、涅槃寂静、B、诸恶莫作C、诸行无常D、众善奉行E、诸行无我15.下列描述藏传佛教正确的是(ABCD)A、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达成为主B、对喇嘛异常的尊崇C、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D、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16.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下列选项中不是禅门五宗的是(BD)A、法眼B、德宏C、曹洞D、临沧E、云门17.下列描述中国佛寺殿堂民族特色正确的是(BC)A、住宅严格区别内外,讲究对称B、由数进四合院组成C、主要殿堂用庑殿式和歇山式D、院落宽敞,室内空间高敞18.下列选项中是禅宗祖庭的有(ACE)A、少林寺B、东林寺C、五祖寺D、隆昌寺E、南华禅寺19.上海静安寺内主要文物有(ACD)A、明朝洪武大钟B、东阳木雕C、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佛像D、云汉昭回石碑三。
中国文化概论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文化概论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面关于传统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礼”在根本精神上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内在一致性,构成了传统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方式2.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答案:正确3.“信”最初便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答案:错误4.“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
答案:正确5.土地信仰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本色信仰,春秋时,国家、地方、村落必备的祭祀土地的场所是()。
答案:社庙6.在农耕与游牧民族间的对垒中,中原农耕民族长期处于守势。
下列不是农耕民族长期处于守势的主要原因的是()。
答案: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腐朽7.继西周宗法制以后,宗法制发展到了第二阶段:( )。
答案:世家大族宗法制8.特定民族文化系统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特质,是该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基本风貌的反映,这称作()。
答案:文化精神9.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元德”是。
答案:孝10.孔子虽主张“臣事君以忠”,但与后世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不同,他强调君臣之间相互尊重,“ ”是“臣事君以忠”的条件。
答案:君使臣以礼11.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答案:礼12.在法国历史文化中的()等大腹便便的“维纳斯”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殖崇拜下的原始审美观。
答案:莱毕格维纳斯13.以下不属于佛教中国化主要表现的是()答案:宗教化14.南宋,以禅作诗的风气终于酝酿出宋代最具佛理的诗论:(),这本诗话强调诗道就是妙悟。
答案:《沧浪诗话》15.图腾崇拜的第二个阶段有共同的特点:祖先都是女性,她们所生下的都是男的。
答案:正确16.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指祈祷,醮是清洁的意思,又称为道场。
答案:错误17.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期大体开始于东晋时抵达长安,终结于南北朝晚期佛教宗派的出现。
佛教基础知识

• 5.罗汉
•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
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
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a不再生死轮回。
41
佛教主要神灵
大乘
小乘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 果位)
菩 萨 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
释迦牟尼
佛教文化常识
a
1
主要内容
• 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传入和演变 •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2
一、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国 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29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叫蜜蜡。蜜蜡在藏传佛教尤其重视它,用来做念珠和护身符,有强大的辟邪 趋吉功效,黄色蜜蜡还可以催财旺财。 • (9) 珍珠: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炭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 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 • (10) 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 珊瑚。
➢ 菩萨的定义:菩萨是一个自觉和觉他的人,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 觉悟的众生”,又以觉悟他人为己任。注意菩萨的两个条件:自觉; 觉他。
➢ 从佛和菩萨的定义可以看出,与佛相比,菩萨的功行还未圆满,需要 继续修行,直到自觉觉他达到圆满,方能成佛。
➢ 观音菩萨是一个大菩萨,但不是佛。民间相传观音已成佛。
佛学知识

1、佛没有掌握着众生的吉凶祸福。
佛不是创造万物的神,佛只是一切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
佛虽然有神通,但是佛知道万事万物因缘和合,都有各自的因缘果报在,决不能违背因果来做事。
世人无知,不明因果。
所以佛菩萨慈悲,在人间示现,教化众生。
所以佛教徒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本师”,称自己为“佛弟子”,其关系是“师生”关系。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教育世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行正道,如何脱离痛苦,如何究竟涅槃!就像学校里的老师,虽然想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人才,但是不能代替学生写作业,也不能代替学生考试。
佛也是一样,通过种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经、律、论”各种典籍让世人学习,传下各种法门让世人修行。
从而世人才会真正弃恶扬善,不再冤冤相报!2、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能、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
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
「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 的音译。
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
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
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
「自觉」,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因此又称「正觉」,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觉他」,是菩萨们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有别于二乘人的自觉,故又称「等觉」(遍觉)。
「觉满」专指佛陀自觉、觉他的智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又称「无上觉」,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未能破尽见思、尘沙二惑。
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能破除根本无明(无明惑),断尽见、思二惑,圆满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为「三觉圆,万德满」的圣者,所以也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陀不仅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
佛教复习资料

时间:6月11日(周三)8:30-10:00•地点:月华楼153教室•题型:•填空题(5小题,每空格2分,共40分)•填表题(2小题,每项1分,共20分)•简答题(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论述题(1小题,每题30分,共30分)第一章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第一节释迦牟尼第二节主要派别第三节对外传播第一节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释迦牟尼的一生•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页1-3)•Varna种姓制度–Brāhmaṇa–Kṣatriya–Vaiśya–Śūdra–Dalit 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如果我们类比一下:•基督教vs犹太教•佛教vs印度教•我们能总结出什么?释迦牟尼的一生(页4-6)•Sākya-muni–从Siddhāttha Gotama王子到Buddha–轴心时代的重要一员–降生–出家–证悟得道、初转法轮–涅磐•痛苦说–Karma 业力轮回缘起•解脱说–Nirvāna•中道说–Saṅgha第二节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上座部与大众部•小乘与大乘•空宗与有宗•密教•宗教实践–对戒律的认识分歧•宗教理想–对佛陀和修道的定位的分歧•哲学理论–对宇宙万物实有假有的分歧小乘与大乘的差异(页20-21)•关于佛陀的地位•关于最终的目标•关于修持的方法•关于理论学说中观学派•瑜伽行派佛教的神秘主义•立地成佛•六大缘起第三节印度佛教的传播(页23-25)•北传–大致地区•南传–大致地区第二章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第一节佛教初传入中国六国佛教的隆盛第四节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第五节隋唐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第一节佛教初传入中国(页26-27)汉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前139 前126),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见到印度贩运去的中国货物,说明当时中印已有民间来往,佛教可能此时传入中国。
•据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佛教经典传入中原。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派人去印度求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四、《金刚经》思想内容:《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于古印度。
以鸠摩罗什所译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为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
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
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一切名相,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
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
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金刚经》和《心经》比较:金刚经讲述的,是般若智慧的实体,其性如金刚,无坚不摧;心经讲述的,是完全深入地运用般若智慧后的真实感受,是指明运行般若的结果。
般若是手段是方法是因,四大皆空见真心是果。
依据般若波罗密多,能得到体验真空非空的真心觉受,因此经名为心经。
金刚经是度人的船,是斩魔的剑;心经则已经到岸,讲的是岸上风景。
所以,《金刚经》与《心经》不同,它已不是研讨划等值的学说,而是专于划出不等值的学说,但是这些不同亦是逻辑互通互证的。
五、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所谓“乘”,是梵文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
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
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1、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则把他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2、在修行目标和觉悟境界上,小乘佛教偏于自度,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
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带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
3、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大乘佛教在此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特色。
为与小乘相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菩萨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前的修持阶段,即修习“菩萨行”阶段作为修行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在家修行,并不强调定要像小乘佛教徒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4、在教义学说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大乘佛教主张“人法两空”,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及客观事物存在,认为“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事物现象存在不过虚幻假象。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丰富中国文学原有词汇、句法、体裁,增加文学语言表现力和文学作品文采。
如世界、演说、究竟、因果、单刀直入、一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使佛寺禅门成为白话诗文的重要发源地。
佛教典籍体裁丰富,诗歌式、散文式,小说式、戏剧式,对中国后来文学体裁较大影响。
2、以超现实的想象力增添文学情趣,拓展国人思维,推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佛教文学的叙述通常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
对于魏晋南北朝之前整体偏重写实、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有言曰“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3、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使文学界出现清淡悠远的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和精神信仰的反映。
随着文人好佛之风日盛,在赞叹佛经的文学表现力的同时,大乘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
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他的诗画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此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他们号中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4、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和故事框架,供后世作家变奏或重新诠释。
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此外,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玄奘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
《红楼梦》《天龙八部》《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经典文学作品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鲁迅曾说:“六朝尤其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可见,唐宋之后,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和佛学紧紧相连。
隋唐时期是汉传佛教最旺盛的时代,也是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拓展与深入的时代。
唐代文学吸收了南朝文学的精华,又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
宋代以禅喻诗形成风气。
一些诗僧和文人以禅理来论述诗的创作和鉴赏诗作。
明清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古典小说提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从六朝的志怪小说到宋代的话本小说,再到明清的章回小说,佛教不断为之提供故事来源,启发艺术构思。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日渐加深,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相对减弱了。
但是,佛教的人生是苦和佛家的修持“心性”、自我超越苦难的思想已渗透到一些作家的脑海和他们的作品之中。
七、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影响:1、佛经中的内容、观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被中国文学广泛地采用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佛经,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及其孙悟空的形象和孙悟空与妖怪斗法的情节等都取材于佛教的经典。
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
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阴司地狱和因果报应仍然继续存在。
此外还添了许多新的从印度来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也许就是龙王和龙女的故事”,因为“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
在诗歌方面,佛教文献对中国诗歌题材内容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催生了六朝的“宫体诗”。
佛教为了破除色欲,阐明色相性空的核心观念,在佛经中有大量描写色相、点明其“性空”本质的内容。
佛教文献的这种观念,首先影响到一批佛教僧侣文人,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内容淫艳的诗歌,再继而进一步影响齐梁奉佛佞佛的帝王大臣如萧子良、萧衍、萧纲,遂形成了所谓的“宫体诗”。
在戏曲方面。
不仅许多中国古代的戏曲渊源在于佛教文献,而且中国戏曲兴盛的元明时期的许多作家,如马致远、汤显祖、洪昇,他们的剧作有的取材于佛经故事,有的在作品中充满了佛经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思想观念,都直接表明他们受到了佛教经典的深刻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散文,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不仅许多的论题皆源于佛典或援引佛典以为论据,而且其辩论的方法,乃至行文的方式,都有很多地方是吸取于佛教文献的。
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的重要影响。
2、佛教文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一是反映在其关于文学的形、神、言、意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特有“境界说”(意境说)上。
3、佛经文献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演化进程,并极大推动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和新文体的产生。
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
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
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