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

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一、解放前阶段
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

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

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

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

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

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 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

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

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

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

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

而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则创造了中国画报史上的一个高潮。

这时期刊登的照片,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和重要任务照片,新闻性强,图片更清晰。

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员,许多新闻工作者被迫害,新闻摄影事业停滞不前。

4. 新闻摄影发展阶段: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星期,我国新闻摄影状况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有一批爱国人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形象生动有很强纪实性的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大批出现是从 20 年代开始的。

1926年前后, 北伐军总政治部开始设随军摄影员。

同年,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主编的《天民报图画附刊》开始招聘“特约摄影记者”。

1927年《时报》设照相室,并刊出署名“时报唐僧摄影”的照片,1928 年又聘请郎静山、蔡仁抱为“摄影记者”。

例如《新华日报》等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时刊登新闻照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闻摄影有较大发展。

许多报刊开始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画报以新闻照片为重要内容,报社也纷纷征聘摄影记者。

上海
《时报》、《申报》、《新闻报》(中国),北京《晨报》、《世界日报》先后出版图画周刊、特刊。

《良友》、《时代画报》等大型画报都大量刊用新闻照片。

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京汉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广州沙基惨案、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等,各报都刊有大量新闻照片,起了唤起民众、鼓动革命的作用。

当时, 拍摄这些新闻照片的,除各报社少数摄影记者外,还有许多是各地同情革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和照相馆人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新闻摄影非常活跃,报刊上出现许多摄自抗日前线的反映抗战情景的新闻照片。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北京、上海各报也刊出许多有关这一运动的摄影报道,有些新闻照片还被一些刊物用作封面照。

同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限于条件,只有很少的新闻照片记录实地情况。

直到1936年美国记者E.斯诺进入陕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才通过新闻照片得到反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一步发展。

1937年 8月至11月间,上海先后有20种画报以新闻摄影反映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生动情景。

许多画报刊载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及新四军开赴前线,深入敌后,胜利作战的新闻照片,极大地鼓舞了民心。

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用缴获敌人的 140余幅照片出版16开本《日寇暴行录》,揭露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

1938年1 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也刊登了不少鼓舞抗战的新闻照片。

1942年 9月,美国新闻处出资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 结合中国战场特点,用新闻摄影、文字与漫画, 宣传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

到全国解放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革命的摄影事业建立了一支近四百人的摄影战士队伍,这些摄影战士拍摄的照片时效性强,现场性强,主题突出,讲究构图和用光。

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摄影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

为建国后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建国后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建国后中国新闻摄影相较于解放前有七大显著变化。

1.摄影记者队伍发展壮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办的一些画报,只有屈指可数的随军摄影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筹备建立新闻摄影局。

1950年3月25日,新闻摄影局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负责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领导机构,也是第一个肩负对内对外发稿的新闻摄影机构,编制有新闻摄影处、记者室、制作科、通联科、资料科,并编辑出版《人民画报》。

1952年,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央决定撤消新闻摄影局,把《人民画报》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把新闻摄影处、记者室等部门划归新华社,担任对内对外的发稿。

1952年4月1日,新华社正式成立了新华社摄影部,仅摄影记者就有170人之多,分布在总社和全国、全世界的各个分社。

新华社摄影部及全国各个分社的建立促进了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许多报刊社也相继从无到有地配置了摄影部(组、科)、图片组,在编采人员中增加了摄影记者的比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报刊业大发展,据1998年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数字,全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共出版报纸2053种,其中全国性报纸有211种,省级报
纸824种,地市级报纸858种,县级报纸160种,全国发行期刊7999种。

全国总共大约有摄影记者10200多人。

正在发展壮大中的摄影记者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宣传中的一支生力军。

2.摄影装备今非昔比: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很简陋,有一些是通过在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购买的,有一些是从敌方缴获的。

正是这些简陋的摄影器材,为我们摄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历史镜头。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以画报社随军摄影记者为主组成的开国大典摄影报道组,又用这些简陋的照相机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篇章。

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量少而简陋的摄影器材早已跟不上社会主义建设中报纸宣传的步伐。

于是,老报社、新报社、画报社和新华社摄影部在增加摄影记者的同时,逐步添加摄影器材。

开始时,有的是经过香港转口的德国造"蔡司"单镜头折合式相机、"禄莱"120相机和"徕卡"135相机,也有的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进口的"卓尔基"135相机。

后来,有一些报社从日本进口了"卡侬",就是现在的"佳能"。

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又有一些报社和画报社从德国、日本进口了"哈苏"、"林哈夫"、"玛米亚"、"尼康"等相机。

这时,我国照相机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许多报刊社从上海、江西、北京等照相机厂购买了"海鸥"、"凤凰"、"东风"、"红旗"等国产相机。

绝大多数报刊社、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已经更新了摄影器材,照相机从单纯的机械结构转向机械加电子装置,从手动操作发展到自动程序。

现在,有许多摄影记者已经用上了数码相机,摄影装备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数字化摄影装备极大地解放了摄影记者后期制作的繁重劳动,大大提高了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

3.新闻摄影报道篇幅大大增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报纸很少使用新闻照片。

翻开那时的《人民日报》,除重大节日外,平时很少见到新闻照片。

到了50年代中后期,报纸上新闻照片才逐步多起来。

《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月才刊登125幅照片,平均每块版刊登0.69幅,没有照片的版面有134块版,占总版面的7
4.4%。

而50年后的今天,还是这张报纸,月刊登量已达到518幅,比1949年增长414.4%;平均每块版刊登1.73幅,比1949年增长250.7%;没有照片的版面比1949年下降了62.4%,没有照片的一版已经不存在了。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上刊登照片的常见尺寸是一栏、一栏半宽,而两栏、两栏半宽的照片就算是大照片了,并且在125幅照片中,还有许多是一英寸大小。

可是现在,两栏半的照片还是小字辈,常见尺寸大多为三栏、四栏、五栏。

从《人民日报》看全国,报纸在刊登新闻照片的量和尺寸上,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4.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闻摄影理论:建国初期,由于对战争年代随军摄影记者深入生活、深入新闻现场,在观察中发现、选择、抓拍的优良传统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加上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刚刚起步,采访拍摄的实践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的新闻摄影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进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落实,新闻界开始了改革。

1981年,首都新闻学会组建了新闻摄影学术组。

1983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

经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学会的有识之士切实感悟到"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意义。

5.涌现出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1949年10月1日陈正青的《开国大典》,11月30日时盘棋的《重庆解放》,1950年5月的《解放舟山群岛》,9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1年齐观山的《斗地主》,1952年高亚雄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林志常的《修筑康藏公路的军工们风餐露宿》,1955年钱嗣杰
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1956年侯波的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上《刘少奇作政治报告》,1957年梅村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盘棋的《画家古元下放农村》,1958年吕厚民的《志愿军回国》、韩荣志的《志愿军与阿妈妮难舍难离》,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1964年6月孟庆彪的《毛泽东、刘少奇等检阅军事训练》,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8月吕相友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孟昭瑞的国庆节上《毛泽东与李宗仁》,1968年李振盛的《学习毛主席著作"表忠心"》、1972年杜修贤的《周恩来机场迎接尼克松》等等。

这些作品是共和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骄傲。

宽松的舆论环境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层出不穷。

6.新闻摄影报道成绩卓著:1949年8月,中宣部就委托全国政协会议筹委会新闻处成立新闻摄影科。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在一版刊登毛泽东等7张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的大照片,二版刊登50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小照片;10月2日一版刊登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朱总司令阅兵和升国旗3张照片,二版刊登4张照片,四版刊登6张照片;10月3日四版《人民画刊》刊登12张照片;4日一版刊登4张照片,四版《人民画刊》刊登17张照片,大规模地、形象地报道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与之相关的重要活动,给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当时的新闻摄影局派出曹兴华、钱嗣杰、葛力群、袁苓、杨溥涛等组成的战地记者组,赴朝鲜前线采访。

后来又有部队和新华社的韩荣志、吕厚民等摄影记者到朝鲜前线采访。

他们为国内报刊发回大量的战地实况新闻照片,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弘扬了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中,内地各报刊、新华社、中新社相继派出精兵强将,组成多个临时报道组、报道团,其中摄影记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许多摄影记者还带去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前所未有的传输速度,把回归时刻的世纪经典瞬间和庄严、隆重的场面,在第一时间从现场传回国内各媒体,并通过网络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那张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降下英国国旗的"政权交接"的照片,已成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永久写照。

在1998年伟大的抗洪斗争中,全国各报刊陆续派出许多摄影记者奔赴长江沿线和东北、内蒙古抗洪前线,以顽强的抗洪精神采访拍摄战斗在第一线的抗洪军民。

各报刊不惜篇幅地突出运用摄影报道,像《工人日报》连续在一版刊登5个整版照片,其它报纸也编辑画刊、开辟专栏,或者在一版、要闻版大篇幅刊登抗洪照片,运用新闻摄影告诉人民抗洪前线的真实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可以说,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新闻摄影报道也有一份功劳。

在1999年关于科索沃的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更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

从战争序幕起,新华社就批准了驻德国的年轻女摄影记者黄文的请求,进入南联盟采访,后来,他们又增派了胡海昕,同时将刘宇派到阿尔巴尼亚在外围摄影采访。

《人民日报》驻贝尔格莱德文字记者吕岩松,在完成文字报道任务的同时,也拍了许多照片。

特别是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炸死我3位新闻记者后,吕岩松和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把侵略者的野蛮暴行统统拍摄下来,并及时传回国内。

全国报纸以空前的速度和篇幅,大量、详尽地报道了这一严重事件以及全国、全世界的反映,尤其是刊登的大量现场新闻照片,以及《目击暴行棗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战地新闻摄影展览》,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侵略者的真面貌有了清醒、深刻、彻底的认识,激发了人民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

7.展望未来,竞争是新闻摄影发展的推进器: 新闻摄影是在与报纸文字报道、电
视图像报道的无数次碰撞、竞争中发展自己的。

其中电视对新闻摄影的冲击最大。

中国电视新闻自6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新闻摄影产生影响,70年代造成威胁,到了80年代中后期,电视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普及,电视新闻直接冲击着新闻摄影。

全国新闻摄影界在感受到这种强大冲击的同时,扬长避短,知难而进,拍摄出大批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为新闻宣传增添了光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90年代以来出现的网络媒体,使全世界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在振奋的同时,也感到了不安。

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网络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它的实时性、参与性、交互性等特点,对传统媒体造成新一轮的、更为强大的冲击。

新世纪即将到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竞争是一种刺激,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催化剂。

面对这种强大的冲击和竞争,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加紧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养和综合素质,把激烈的竞争当做功率强大的推进器,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闻摄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日益完善,新事物、新风貌、新成就不断出现。

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注现实,记录伟大的时代,用新闻摄影去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这是历史赋予新闻摄影的责任。

新闻摄影的发展必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