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梁漱溟的文化与意欲探讨——基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的文化与意欲探讨——基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19年第1期(总第181期)No. 1. 2019General.No.181梁漱溟的文化与意欲探讨—基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伊梓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摘 要:从阐述东西文化论争的状况及梁氏的观点切入,通过分析《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内部,探究东 西方文化哲学的现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意欲,详述其三种人生路向。

从意欲与人生路向出发,纵览东西 方文化差异特征,并挖掘其中内在因素——感觉、直觉、理智。

在此基础上回归到方法论上,进而阐述面对民 族危机,我们对东西方文化应采取的态度。

关键词:文化观;差异;意欲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9)01-0109-02一、 梁漱溟文化观背景梗概梁漱溟认同文化领域的思想改革对于祛除近代 中国的弊病的重要作用,在其著作你西文化及其 哲学》中,梁漱溟并没有“随便持调和论”,为了 选择正确的道路,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所造成 局面的根源进行了深邃的思考。

在总结出中西方 “文化外在的、可以归纳岀来的’样法’之后”叫 他逐步挖掘并思索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意欲”。

意欲是所有文化最深层次的根源,“从文化立论讲 哲学” 4 2%,它同时也是梁漱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概念。

你西文化及其哲学》不仅体现了梁漱溟对 于东西文化的看法及其研究方法,更深刻地阐述出 了文化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与“意欲”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部文化哲学著作,在当时的东西方学界产生 了重大影响,被称之为“震古烁今之著作”。

放在 今天来看,其中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述也并没有因 为时间的流逝而损失其智慧的光泽。

二、 东西方文化及其探求方法——“意欲”1.研究东西文化的角度之争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并不简单指两种文化,其 中的东方文化——他认为是以中国化和印度化两大 支干为代表的。

这种对于文化的划分自有其原因, 因为梁氏早期曾杜门研究佛学三年,并接触了大量 以佛教为思想主体的印度书籍,佛学中的唯识学对 其影响很深;自其父梁济沉澹自尽后,他从佛学转 向了儒学,并对儒学烙印很重的中国文化有了新的 认识。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摘要】梁漱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首先评述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然后探讨他的道德教育观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启示,以及他对儒学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思考。

接着分析梁漱溟的历史观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最后总结指出,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传承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当代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当代文化建设、思想传承、道德教育观、儒学、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历史观、深远影响、思想启示。

1. 引言1.1 梁漱溟的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关联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他的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

梁漱溟的思想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儒家思想的重建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他认为,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只有在对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梁漱溟的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他的哲学观念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引领着我们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 正文2.1 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述评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东西,文化才是民族的灵魂,因此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智慧,但也要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梁漱溟早期东西文化观之通约性研究

梁漱溟早期东西文化观之通约性研究

梁漱溟早期东西文化观之通约性研究作者:赵卫妮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中西文化通约性问题的解决之法是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梁漱溟先生首先表明了自己对西方化之态度,认为东方文化在接受西方化的同时更应坚持其本身文化主体性,继而通过东西文化之比较,肯定了东西文化蕴含的内在积极价值,进一步对东西文化的通约性问题的述说预见性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能的发展路径。

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对于构建未来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通约性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在探寻文化重铸之路上,中国学人不断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然则,在1915年《新青年》和《东方杂志》上展开的东西文化问题的探讨在中国的思想界以及学术界激起了轩然大波。

面对西方化的节节斩伐,梁漱溟先生生出了道义承荷的勇气,担起寻求民族文化如何重生的重任。

为了阐明梁漱溟先生对于东西文化通约性之观点。

因此,对梁漱溟先生是否主张西方化问题进行划界是非常之必要。

(一)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观(1)梁漱溟先生的“西化”态度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以来,对于梁漱溟先生是否反对西方文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

一是将梁漱溟先生视为当时反对西方化的代表,这种观点也是多数派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之一郭湛波在其《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所认为梁漱溟先生反对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他看来梁漱溟先生的思想仍是中国农业的宗法封建思想。

在其书中言道“然在此西洋新思想新文化澎湃潮流中,忽起反动的思想,反对西洋文化,崇拜中国固有文化,那就是梁漱溟先生了。

”[1]二是认为梁漱溟先生并不反对西方文化,且肯定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以陈来先生、景海峰先生为代表,认为“梁漱溟先生早期的文化观根本不是反对西方化,而是对西方文化内在价值的一种肯定。

”[2]梁漱溟先生曾对自己是反对西方化代表一事做了澄清与回应。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作者:王文闯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09期摘要:梁漱溟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会通中西,统领古今,探文化之源,索文化之本,解文化之变,求文化之路,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为我们今天重塑文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

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18—74—02五四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危机漩涡之时,中西文化论争激烈之际。

在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处于主流态势的学术背景下,把为“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作为人生目标的梁漱溟,以独到的思维体系、方法和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及其关系加以审视,提出了个性鲜明的中西文化观。

正因其文化见解与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指向在某种程度上相悖,使其在众多思想家中脱颖而出,被视为当时国内学术思想界颇具争议的文化人物。

一、梁漱溟中西文化观的论证思路当各家各派为中西文化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梁漱溟没有随波逐流地追随某一派,而是在文化论争的波澜中大胆地提出其对文化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必须在整体意义上以全人类文化为背景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把一家文化中的地位、关系、前途、希望统通表定”清晰,并为其在文化总关系中求一个适当的位置。

他首先从文化的概念出发,认为“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就是说,文化是由生活决定的。

然后,由生活引出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意欲,认为意欲是生活的决定因素,根据意欲得到满足的程度推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

从这三大问题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三大路向:其一,向前面要求;其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其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

略论梁漱溟的文化观梁漱溟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近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儒家的开山人物。

他幼年接受新式教育,以《地球韵言》作为启蒙读本,青年时代思想激进,积极拥护共和制度。

在文化和人生态度上,他曾经一度信奉佛教,后又弃佛皈儒,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事业。

梁先生在其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首次系统比较了中国、印度和西方三种文化,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以“意欲”为根源,独树一帜地构建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当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由对器物落后的反思过渡到对社会制度的反思,进而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思想学说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孔子之道已不适于今日之社会,所以极力反对尊孔复古,大力弘扬科学民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

全盘西化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梁漱溟就被裹挟于这种如火如荼的热潮之中,高举传统文化的大旗逆流而上,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提出“研究学问,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主张用科学精神和批判态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急起直追”,走西方人类文化发展的唯一道路。

1917 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 “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可见,李大钊反对的是那些假孔子之名行事的所谓“传统”。

他对中西文化持不能简单调和的观点,经过比较分析后指出,“第一文明偏于灵;第二文明偏于肉;吾宁欢迎‘第三’之文明。

盖‘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

”这种“三文明”说启发了梁漱溟,对其构建“文化三路向”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陈独秀虽然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但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东方化与西方化——梁漱溟、胡适文化观述评

东方化与西方化——梁漱溟、胡适文化观述评
第3 O卷第 9期 20 o9年 9月
井 冈 山学 院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 哲 Ju a o igaghn U iesyP i sp ya d Sca S ine) o r l fJ gn sa nvri (hl oh n o i cecs n n t o l
( ) 漱 溟 的 文 化 三 路 向 说 二 梁
半页 的半个 世 纪 中 , 中西文 化 问题 一直 是 以一种 被
动的反 应方 式 出现 , 这就 是 中体 西用 论 的流 行 。这
种情 况 一直 延 续 到 五 四 时期 ,一 种新 的思 潮 出现 了 , 主要 的观点 就是 : 了中 国的生 存 , 其 为 中国人 必 须 全盘西 化 , 彻底 否定 中国 的传统 文 化 。在这 种 时 代 氛 围中 , 漱溟 则是 以“ 欲” 梁 意 为本 源来 构设 自己 的文 化参 照系 的 , 意 欲 ” 向 , “ 所 成就 一 种文 化态 度 ,
作者 简 介 : 贤聪 ( 9 3 , , 建 闽侯 人 , 士 研 究 生 , 谢 18-)男 福 硕 主要 从 事 中 西 文化 比较 研 究 。
第 9期
谢贤聪 ,自
杰 : 方 化 与 西方 化 东
5 9
系。“ 欲 ” 意 自身 对它们 有满 足 与否和 满足 程度 的 区 别 , 成 人 类 三 路 向 : 一 , 决 人 对 物 的关 系 问 形 第 解 题, 依赖 于意 欲 向前 要 求 , 征服 自然; 二 , 决人 对 第 解
运 的知识分子 所思考 的主要 问题 之一 。在 l 世纪后 9
建造 的 “ 世界 文化三路 向” 说相 吻合 。 所谓早 年 的“ 实
用主 义” 功利思 想属西 洋文化 ; 心佛法可谓 印度文 归 化; 由佛 转儒可谓 回归 中国文化 。只不过“ 世界 文化 三路 向” 的终 结是 印度的佛教 文化 , 说 而梁漱 溟的最 后 一站则 是 中国的儒家文化 。

审视梁漱溟的文化观,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审视梁漱溟的文化观,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审视梁漱溟的文化观,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发布时间:2021-10-21T08:57:25.251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6期作者:罗锦鑫[导读] 近代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我们审视了梁漱溟的文化保守主义,从而提出中国文化的出路。

罗锦鑫永州市工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永州 425006)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JZB202019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罗锦鑫(1978- ),男,湖南永州人,永州市工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摘要】?近代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我们审视了梁漱溟的文化保守主义,从而提出中国文化的出路。

正确把握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梁漱溟;中华文化;创新发展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马克思主义者和“东方文化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观点。

文化究竟是什么?对文化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决定对文化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1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但这里的“社会构造”是“种种伦理关系”。

可以看出,梁漱溟的文化定义大大泛化了文化的概念,具有强烈的“唯意志论”和“文化决定论”倾向。

梁漱溟的文化观揭示了三个问题:一是,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个体和国家赖以成立、赖以生存的东西,文化的命运就是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二是,正是由于文化就是“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和“一切无所不包”,因此,文化就不能只包括有形的器物,它还包括“伦理情谊”“人生观念”等无形的东西,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等物质现实世界但又超越物质现实世界,文化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完全一致。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49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梁漱溟文化复兴论的哲学审视——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

梁漱溟文化复兴论的哲学审视——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

2023年第2期(总第33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1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梁漱溟文化复兴论的哲学审视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吴㊀炫ꎬ闫㊀淑(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ꎬ上海200433)摘㊀要: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ꎬ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ꎮ他试图将儒家的 仁 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ꎬ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ꎬ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 仁 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ꎬ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ꎻ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ꎬ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ꎻ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 应该复 而缺乏 如何兴 的思考ꎬ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ꎮ关键词:梁漱溟ꎻ文化复兴ꎻ中西文化ꎻ哲学审视中图分类号:B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2-0017-07①㊀全盘西化 意指全面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等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抛弃ꎬ该词由胡适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正式提出ꎻ1934年ꎬ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ꎬ断言: 我们的惟一办法ꎬ是全盘接受西化ꎮ作者简介:吴炫ꎬ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闫淑ꎬ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梁漱溟的文化复兴理论产生于五四时期反传统儒学的浪潮之中ꎬ成为与 全盘西化 ①论相对立的一种复古主义思想ꎮ 文化 一词在梁漱溟这里是一种广义的理解: 文化之本义ꎬ应该在经济㊁政治ꎬ乃至一切无所不包ꎮ [1]7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ꎬ他更是将文化概括为 精神生活方面㊁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 [2]20三种形态ꎬ即精神文化㊁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ꎮ他反对经济决定论ꎬ认为古代中国经济商业并不发达ꎬ但是对邻邦外族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ꎬ其原因不在经济ꎬ更不在军事和政治ꎬ而在文化ꎬ文化成为 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面面 [2]20ꎬ成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决定因素ꎮ面对近代东方文化被西方文化斩伐后节节退让的局面ꎬ梁漱溟通过对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历程的分析ꎬ得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结论ꎬ因而提出了 中国文化如何翻身 的命题ꎮ围绕这一命题ꎬ梁漱溟以文化为本体ꎬ吸收了柏格森等直觉主义思想ꎬ构建了意欲㊁文化㊁生活㊁直觉贯通的哲学体系ꎬ充分肯定了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根本影响ꎬ形成与西化派截然相反的复兴中国文化路径ꎮ他将人类文化未来趋势看作为中国文化的复兴ꎬ而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翻身为世界文化ꎮ㊀㊀一㊁儒家的 仁 与柏格森的 直觉 贯通之审视㊀㊀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迫被西方文化打开ꎬ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制度上ꎬ似乎都明显落后于西方ꎮ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ꎬ大批学者主张学习西方文化ꎬ而梁漱溟指出ꎬ中国社会弊病的根源在于文化失调ꎬ如果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ꎬ仅仅照搬西洋的学术㊁技术㊁制度等ꎬ就会导致 不单这些东西搬不过来ꎬ并且使中国旧有的文化步骤也全乱了 [2]14ꎮ因为中西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ꎬ且体现71在社会生产㊁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结构方方面面ꎬ所以拿过来放在文化的系统中就变质了ꎬ且失去其本来意义ꎬ自由主义和逻辑思维在中国的遭遇就是这样ꎮ在主张振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ꎬ梁漱溟吸收西方文化资源ꎬ提出 仁 就是本能㊁情感㊁直觉 [2]145ꎬ试图将儒家的 仁 和柏格森的 直觉 打通ꎬ但回避了儒家文化的 仁 及其影响下中国人的意欲态度与柏格森的直觉观是否具有一致性问题ꎬ从而体现了与康有为用 平等 解释 仁 的相同嫁接性问题ꎬ即 仁之极ꎬ所谓平等者 [3]之嫁接ꎮ梁漱溟从叔本华意志论和柏格森生命冲动理论出发ꎬ把生命看作本体ꎬ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 生命 ㊁ 自然 ꎬ看宇宙是活的ꎬ一切以 自然 为宗 [4]ꎮ他把生命看作哲学追寻的根本ꎬ并以 意欲 作为宇宙㊁人生㊁文化的内在动力ꎬ最后落脚于主体的 我 ꎬ认为生活就是 没尽的意欲 ꎬ并根据意欲的不同ꎬ区分三种不同人生路向和文化:第一种是本来的路向ꎬ奋力取得所要的东西ꎬ采取的是奋斗的态度ꎬ对应的是西方文化ꎻ第二种是变更的路向ꎬ遇到问题不求解决ꎬ采取的是调和持中的态度ꎬ对应的是中国文化ꎻ第三种是取消的路向ꎬ转身向后求ꎬ采取无欲无求禁欲的态度ꎬ对应的是印度文化ꎮ虽然他将文化的本因归为生命意志已经拔高了自然性的生命意志ꎬ牵强地认为文化的差异性来自于生命意志的不同 这已经不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本体ꎬ但梁漱溟 意欲 概念中的 意 ꎬ主要体现在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的直觉上ꎬ将孔子倡导的 仁 看作 敏锐的直觉 ꎬ进而推崇孟子的 知 能 和宋明理学的 天理 ꎬ提出 欲念兴ꎬ则直觉钝 ꎬ肯定儒家文化 无欲 理念ꎬ并将 无欲 看作仁的重要内涵ꎮ梁漱溟认为ꎬ 世人有一种俗见ꎬ以为仁就是慈惠ꎬ这固然不能说不是仁ꎬ但仁之重要意味则为宋明家所最喜说而我们所最难懂的 无欲 [2]147ꎮ他将 直觉即仁 与中国传统道德观联系起来ꎬ并归于人的本能ꎬ使直觉有道德本体意味ꎬ从而迎合了儒家克制欲望的观点ꎬ既走向了中国传统 节欲 禁欲 道路ꎬ又把叔本华的欲望和柏格森的直觉取消而不是打通了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是以生命冲动本体论为基础的ꎬ强调生命自身的创造进化ꎮ但梁漱溟的 意欲 更多体现在现实生活层面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求索并压抑人的欲念ꎬ人的生命感受和欲望仍然被遮蔽ꎬ被伦理化的 仁 依然成为人的最本质的追求ꎬ从而体现出复儒家之古的文化取向ꎮ实际上ꎬ梁漱溟与朱熹从宇宙本体出发论证 仁 的合法性ꎬ与孟子从生命同情出发论证 仁爱 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ꎬ是借柏格森的 直觉 论证中国儒家文化 仁 的认知合法性的现代方式ꎮ梁漱溟认为ꎬ儒家所强调的 仁 即 直觉 包含了对时间和万物变化的感知ꎮ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 孔子对于生之赞美 是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何言哉ꎬ四时行焉ꎬ百物生焉ꎬ天何言哉 等内容ꎬ包含了四时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ꎬ其实质是混淆了 生生之变 与 生命直觉 的不同性质ꎮ 孔家没有别的ꎬ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ꎬ顶活泼顶流畅去生发ꎮ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ꎬ万物欲生ꎬ即任其生ꎬ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ꎬ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ꎮ [2]138但是ꎬ他没有辨析儒家的 生 是何种意义上的ꎮ儒家倡导的 生 着眼于生命体的存续和繁衍生息ꎬ并不强调个体生命感受和创造性ꎻ而柏格森的直觉是用 绵延 代替僵硬的概念去把握流动的实在ꎬ认为绵延的时间是每个瞬间相互渗透㊁连续不断且在性质上始终保持变化与多样性的异质连续体ꎬ是一种心理过程和意识之流ꎮ这种 绵延 概念凸显 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创造 [5]ꎬ与梁漱溟所肯定的儒家 生 的理论存在质的区别ꎮ在这一点上ꎬ梁漱溟与王国维一样均将叔本华㊁柏格森生命哲学工具化理解了ꎮ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ꎬ其实是构建了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底蕴的 生命文化化 ①本体论: 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ꎬ本无不出自此直觉ꎬ即无不出自孔子所谓 仁 ꎬ所以一个 仁 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ꎮ [2]144梁漱溟高度赞扬孔子的 仁 ꎬ认为 仁 是遵循生命自然变化流行81①所谓 生命文化化 即否定主义所认为的文化伦理对生命欲望的要求ꎬ成人和成圣是其具体体现ꎮ达到调和求中的 合天理 ꎬ是不计较利害的态度顺天理无私欲之乐ꎬ但实际上儒家注重教化天下以安百姓ꎬ并非是遵循每个生命的自然流变ꎮ儒家所倡导的 天命之谓性ꎬ率性之谓道ꎬ修道之谓教 ꎬ是决定人的 性 与 命 的最高统领ꎬ具有至高无上道德的存在ꎬ 天命 所赋予的 性 也已非人的自然之性而是人为之性ꎬ符合儒家标准的性 是圣人才能达到的ꎮ圣人教化布道于普通百姓ꎬ限制约束其行为ꎬ使其做到不偏不倚合于中庸ꎬ从而实现人与人㊁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性ꎮ反观柏格森将生命看作不断创造的过程ꎬ最终要实现的是生命意志的最高境界ꎬ这与儒家哲学追求统一伦理意志是相反的ꎮ按照柏格森对于人类社会道德的划分ꎬ儒家文化所处的社会是封闭性社会ꎬ所推崇的道德是封闭道德ꎮ这种封闭道德以义务为特征ꎬ属于社会施加给个人的服从要求ꎬ所以儒家道德的实现方式是 亲亲而仁民ꎬ仁民而爱物 [6]ꎬ从自身亲密关系逐步扩展到爱所有人ꎮ而柏格森所肯定的是开放道德ꎬ是出于个人的抱负和创造ꎬ其个人的行动源于生命自我选择的追求ꎬ其本体思想在于人类生命的开放性ꎮ柏格森认为: 我们在社会义务这一基础上所窥见的社会本能(由于相对不变故为本能)总是有一封闭的社会ꎬ无论该社会的规模有多大 但该本能本身并不关涉人类ꎬ因为在民族(无论多大)与人类之间ꎬ其间隔着有限到无限㊁封闭到开放的整个距离ꎮ [7]也就是说ꎬ从个人到家庭和国家能够自然过渡ꎬ但是却无法上升到爱人类生命的层次ꎬ这是封闭道德无论规模有多大也无法跨越到开放性道德所致ꎮ㊀㊀二、梁漱溟中国文化即儒家文化单一认知之审视㊀㊀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生命哲学直觉等理论ꎬ试图将孔子的 仁 与柏格森的 直觉 贯通ꎬ还忽略了中国文化和柏格森哲学相关的丰富文化资源ꎬ即中国的生命神力崇拜和个体创造性文化没有进入他的视线ꎮ梁漱溟反对将东方化看作古化ꎬ其提出 中国文化如何翻身 命题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本没有错ꎬ但是他仅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看作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ꎬ而未使中国民间尊重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纳入研究的视域ꎬ这就忽略了儒家文化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哲学拷问ꎮ梁漱溟的矛盾表现在: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哲学还是古代的形而上学ꎬ缺乏创造性ꎬ属于 未进状态的 ꎬ没能看到中国文学经典中有丰富的个体文学哲学ꎻ另一方面又主张复兴儒家文化ꎬ将以孔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看作未来中国文化反转为世界文化的理论资源ꎬ这就产生了硬性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打通的理论抵牾ꎮ梁漱溟推崇孔学惋惜孔子精神之失ꎬ认为孔子之后的文化和人生态度 皆有黄老气 ꎬ已非纯粹地继承孔学ꎮ在他看来ꎬ汉代传经者 实不得孔子之精神 [2]164ꎬ宋学 虽未参取佛老ꎬ却是亦不甚得孔家之旨 [2]167ꎬ明代阳明之学 虽救夫子之失ꎬ自己亦未为得 [2]168ꎬ清代讲经派对 孔家的人生无人讲究 ꎬ认为这些均失去了孔子鲜活的精神ꎬ致使 原初精神意义浸失ꎬ而落于机械化形式化ꎬ枯无趣味 [1]271ꎮ但是ꎬ儒家学术史的流变反映出在追求孔学经典的继承和传诵中缺乏个体文化创造ꎬ使得孔学走向僵化ꎬ变成教条ꎬ变得顽固强硬ꎬ而这正是源于对孔子 述而不作ꎬ信而好古 信条的尊奉ꎬ而非失去孔子思想ꎮ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孔子鲜活的精神和原初精神要义ꎮ梁漱溟所看到的孔子精神的鲜活性ꎬ是认为 六经并非孔子创作ꎬ皆古代传留下来之陈迹ꎬ若用孔子之精神贯注起来便通是活的ꎬ否则都是死物 [2]164ꎮ但是他却将其精神实质看作是调和平衡的中庸ꎬ将调和平衡看作 于直觉的自然求中之外ꎬ更以理智有一种拣择的求中 ꎬ处处求 中 恰恰容易造成人权衡利弊与得失㊁丧失超越精神与勇于突破的创造力ꎬ这是导致儒家文化缺乏哲学创造逐渐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ꎮ实际上ꎬ孔子的哲学仁爱精神是在阴阳八卦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易传»到«论语»进行的个体创造的产物 «易传»中的 天尊地卑 不同于«易经»的 阳上阴下 ꎬ也不同于连山易 艮 为首卦的天文观测ꎬ当然也不同于以 坤 为首卦的归藏易及«道德经»ꎬ也就是说ꎬ中国哲学创造在连山㊁归藏㊁易经㊁易传91的思想区别关系中ꎮ梁漱溟未关注到孔子哲学本身的创造精神ꎬ将中国哲学创造精神与儒家哲学创造的结果混为一谈ꎬ从而就不可能将孔子的创造精神与柏格森的创造进化哲学贯通起来作为中国文化创造精神的思考ꎮ梁漱溟没有看到孔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其自身的创造性ꎬ也没有将孔子之外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纳入其研究视域ꎬ所以就失去了将中国文化创造精神与柏格森创造精神打通的路径ꎮ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来源于民间对个体生命力的尊重和个体创造力的呵护ꎮ无论是中国远古生命创生神力的神话传说㊁殷商生命力崇拜的巫蛊文化ꎬ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ꎬ抑或唐代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下唐诗的想象力创造等ꎬ无不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其自身的创造力ꎬ这样的多样性文化创造才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ꎮ这些优秀的文化创造经验被宋明理学逐渐淡化ꎬ但在明清之际没有完全消失ꎬ这就是四大名著中隐含作家个体哲学创造的原因ꎬ也是李贽㊁黄宗羲㊁龚自珍这些审视儒家的思想家产生的原因ꎮ孔子据«周易»编写«易传»ꎬ以人道为主ꎬ下学上达ꎬ通天地人ꎬ使«周易»成为德义之学ꎬ其中«序卦传» 有天地ꎬ然后有万物ꎻ有万物ꎬ然后有男女ꎻ有男女ꎬ然后有夫妇ꎻ有夫妇ꎬ然后有父子ꎻ有父子ꎬ然后有君臣ꎻ有君臣ꎬ然后有上下ꎻ有上下ꎬ然后礼仪有所错 [8]ꎬ体现出孔子依天道㊁地道创建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ꎬ但他将本身无高低贵贱平等的天地关系建构成天尊地卑的关系ꎬ进而建立一套合于这样的天道的伦理等级秩序ꎬ而不是将天地的创生力贯注在人道里ꎬ形成尊重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哲学ꎬ这应该是梁漱溟从现代性上看儒家有所审视的地方ꎮ也就是说ꎬ孔子之后的儒家与法家逐渐合流ꎮ汉代引礼入法ꎬ盛行 春秋决狱 ꎬ①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精神定罪量刑ꎬ在法制建设上致力于儒家化ꎬ形成 内儒外法 的政治伦理模式ꎬ两者共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ꎬ成为规范和约束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桎梏ꎮ这个儒法化过程也是窄化中国文化创造精神的过程ꎮ梁漱溟没有看到儒法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主流的过程ꎬ也是哲学个体化理解世界民间化的过程:司马迁㊁苏轼㊁曹雪芹作为尊重生命复杂性的中国个体文化哲学创造ꎬ其实既是庄子内在自由的精神之体现ꎬ更是三皇创造和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精神的延续ꎮ虽然庄子被看作老子思想的传承者ꎬ但是他自身已经建立起不同于老子哲学的思想内涵ꎬ并对儒家哲学进行了批判ꎮ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 道通为一 ꎬ认为莛与楹㊁厉与西施等不同的事物能够共存ꎬ是与非作为对立的双方也是共生共存的ꎬ称之为 两行 ꎬ这既消解了儒家求同性反创造观念ꎬ尊重了不同个体的差异性ꎬ又不同于老子式的福祸相依 的凶吉思维ꎬ已经在事物差异之多元的意义上产生了与柏格森开放性道德打通的可能ꎮ而司马迁将儒家的 仁 改造为 人 ꎬ将普通人㊁失败者也纳入历史记载与赞赏ꎬ注重人的复杂性和缺陷性ꎬ作为历史哲学 一家之言 ꎬ成为中国人道主义个体原创性哲学实践的体现ꎬ在生命复杂性的意义上与柏格森的生命意志哲学具有对话的可能ꎮ宋代的苏轼撰写«东坡易传»ꎬ将«易传»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 进行了 以水喻道 的改造ꎬ认为 阴阳一交而生物ꎬ其始水 [9]ꎮ其文学作品中也提到 阴阳之始交ꎬ天一为水ꎬ凡人之始造形ꎬ皆水也 [10]ꎬ从宇宙论上建构水哲学ꎬ并贯穿他的人生ꎬ建立了他自己的 随物赋形 的生命自由变化哲学和 万物各有其志 的多元生态并立哲学ꎮ这样的哲学创造隐藏在儒家㊁道家㊁佛家哲学之中ꎬ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学人没有看到的中国创造经验ꎮ这种创造经验才是梁漱溟想将中国文化翻转为世界文化的中国优秀文化资源ꎬ并且可以与柏格森的生命意志哲学打通ꎮ㊀㊀三㊁梁漱溟中国文化 如何复兴 之审视梁漱溟在中国文化 如何复兴 的问题上ꎬ提出 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ꎬ将西方㊁中国㊁印度文02① 春秋决狱 是指 董仲舒倡导的用儒家经典阐述的法律观点来断狱ꎮ它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ꎬ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㊁定罪量刑的准则和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依据 其中以«公羊春秋»为主ꎬ因此ꎬ称 春秋决狱 或 引经决狱 ㊁ 据义行法 ꎮ参见赵国斌:«中国法律思想史»ꎬ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ꎬ第139页ꎮ化看作分属于不同人类历史发展时期ꎮ具体而言ꎬ西方文化被看作是解决生存问题的ꎬ属于历史发展的第一期ꎻ中国文化被看作是解决人与人关系问题的ꎬ属于第二期ꎻ印度文化被看作是解决人与自身关系问题的ꎬ属于第三期ꎮ梁漱溟认为古文明之希腊㊁中国㊁印度三派竟于三期间次第重现一遭 [2]222ꎬ三种文化按照纵向历史发展顺序依次解决人生问题ꎬ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ꎬ而印度文化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ꎮ另外ꎬ他把东西文化比附人生不同发展阶段ꎬ认为中国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应被看成早熟的文化ꎬ印度文化是人类老年的文化ꎬ他将文化发展看作是一种线性单向演进过程ꎬ这显然是一种缺乏理性论证的提法ꎬ因为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空间来看ꎬ西方㊁中国和印度不同性质的文化是共存共在的多元并存发展形态ꎬ而不是儒家所设计的一元文化大同论ꎮ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ꎬ不同文化生成于不同文化环境㊁有不同的信仰和哲学支撑ꎬ所以文化的复兴绝不是以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ꎬ也不是以某种文化的复兴代表其他种文化的复兴ꎬ而是多元文化的各自创造发展 文化的强弱问题只是文化创造是否始终自觉之问题ꎬ这是否定主义文化哲学审视 西方文化优越论 和 东方文化中心论 的重要观念ꎬ所以文化之间是通过文化创造产生对等互动的关系的[11]ꎮ所谓文化之 兴 ꎬ是自身文化始终保持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创造状态ꎬ而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统摄其他文化的非创造状态ꎮ梁漱溟虽然提到 所谓东方文化不能混东方诸民族之文化而概括称之 [2]78ꎬ肯定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征㊁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ꎬ但他仍将中国㊁印度文化看作东方文化的代表ꎬ将中国文化㊁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看作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文化ꎮ但这一观点只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可以成立ꎬ并不能说明日本文化没有对东方和世界产生较大的现代性影响力ꎬ也不等于在再创造上中国文化㊁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可以同等看待ꎮ梁漱溟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ꎬ中国文化的多样性㊁复杂性被简单化㊁单一化ꎬ中国古代的文化影响力体现在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抑或民间个体创造文化的问题就被遮蔽了ꎮ事实上ꎬ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唐诗宋词抑或四大发明ꎬ都属于民间个体创造性文化ꎬ而不属于儒法合一之政治伦理性文化ꎮ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之 兴 ꎬ应该首先是将中国民间个体创造文化与儒法文化构成 多元对等互动 [12]的文化性结构ꎬ这样的思路是不可以被一个笼统的 中国文化 所含盖的ꎮ这就意味着ꎬ文化复兴之 兴 首先需要在中国文化哲学源头上改变«易经»«易传»的 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八卦 形成的 一总多 之思维ꎬ从而与世界现代性思潮的多元文化并存相协调ꎮ这就需要返回先天八卦连山易做不同于«易经»的哲学理解研究ꎬ需要将中国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崇拜与儒道文化对等互动的中国文化分与合的历史作为这样的哲学理解之支撑ꎮ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中ꎬ如果先秦百家争鸣思想繁荣㊁唐宋多元文化并立之文化繁荣ꎬ正来自儒家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之一种ꎬ那么就不能将中国文化复兴看作儒家文化的复兴ꎬ也不能以儒家文化之 六经 来总括各家学说之 多 ꎬ延续学术上 经史子集 的思维模式ꎮ 超级文化基因抑制多样性 压制的则是我们的所知㊁所信和行动方式ꎮ久而久之ꎬ超级文化基因变得如此普通ꎬ以至于它们开始成为其他文化基因无法逃避的过滤器ꎬ只有那些能与超级文化基因共处的思想㊁行为和信仰才能存留下来ꎮ这解释了那么多有见地的观点和创造性解决方案很难取得硕果的原因ꎮ [13]梁漱溟的思维方式ꎬ局限于以儒家 多样统一 的思维模式理解世界文化ꎬ仍将中国文化看成世界的中心ꎬ这样的思维模式正是明清以降的中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不仅对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现代文化掉以轻心ꎬ而且对印度文化㊁越南文化的现代发展掉以轻心ꎬ且难以证明儒家文化对现代东亚各种文化的持续影响力ꎮ特别是ꎬ 多样统一 的思维模式还会阻碍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创造ꎬ因为哲学创造是西方近代哲学家康德㊁黑格尔突破柏拉图㊁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显示ꎬ而不是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复兴 来解决西方文化的现代性问题ꎮ百年来的中国现代12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缺乏对世界的思想文化影响力ꎬ其根源正在于我们守着 仁爱 以 多样统一 思维解决现代中国进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ꎮ因为 仁爱 本身就是轻视个体生命意志和个体思想创造的ꎬ所以逻辑上就不可能用 仁爱 来产生不同于儒道哲学的中国现代哲学创造ꎮ中国文化复兴之 兴 虽然不是说儒家和道家文化不再适用于中国文化ꎬ但是在思维逻辑上首先应该对儒道的 多样统一 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才能完成ꎮ如果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需要在尊重儒道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性的创造性改造ꎬ哲学思维上我们首先应该将儒家经典«易传»理解为对«易经» 阳上阴下 进行 天尊地卑 的创造性改造ꎬ将道家文化看成对«易经» 阳上阴下 进行 负阴抱阳 的创造性改造ꎬ将庄子哲学看成对老子阴性哲学进行 超越阴阳 的创造性改造ꎬ才能找到中国文化复兴关键在哲学的 尊重改造 之哲学观念创造的方法ꎮ只有儒道哲学本身就是对群经之首«易经»的创造性理解的产物ꎬ我们才能以 创造 代替 复兴 ꎬ发现文化始终保持影响力的根本路径ꎬ而不应像梁漱溟那样将 中庸 看作儒家文化鲜活的㊁对现代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性的精神ꎮ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化问题上ꎬ 创造性转化 的实质应该就是对西方哲学的创造性改造ꎬ而不是以西方文化为转化的目标ꎮ这样一来ꎬ我们就应该对林毓生教授的 性善说需要经过 创造性转化 以后才能变成自由与民主的一部分基础 [14]的非哲学创造取向持审视的态度ꎮ梁漱溟虽然没有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ꎬ但是他在文化论述上运用的是西方意志理论㊁生命哲学等思想看待中国文化的ꎬ且视角和方法都是西方的ꎬ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中西调和的思想ꎬ规避了中国文化中 何为哲学创造 的问题ꎮ推而论之ꎬ我们也同时需要对 中体西用 ①将西方文化技术化理解的方法给予审视 由于 中 是没有区别哲学创造之 中 还是 解释六经 之 中 ꎬ所以在实践效果上就是一种缺乏本民族文化哲学自我内省基础上用儒家之 中 与西方文化进行粗糙的文化嫁接行为ꎬ是一种将中国儒家文化看作 道 ㊁将西方文化仅看作 器 的 变器不变道 之传统技术创新之延续ꎮ因此ꎬ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要求无论对待本民族文化还是对待他民族文化㊁本民族的主流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ꎬ都要采取尊重平等的态度ꎻ另一方面尤其要注重先秦诸子百家中已经显露出来的 个体哲学创造 之方法贯穿于中国民间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ꎬ并予以现代性的理论激活ꎬ才能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内在的哲学创造性精神ꎬ而不是以儒家为本的精神ꎮ更加具体地说ꎬ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具体路径ꎬ只有在尊重个体感受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关系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化哲学问题ꎬ才能展开以自己的哲学问题为支点的对西方文化和儒道文化的创造性改造ꎮ这种改造一方面要重视中国文化中生命神力崇拜对个体生命感受和欲望的尊重ꎬ从远古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中发现如女娲补天㊁精卫填海㊁盘古开天㊁神农尝百草中的抗争自然和权力伤害呵护百姓的生命关爱的精神ꎻ另一方面要区别 性崇拜 中蕴含着生殖崇拜和性快乐崇拜所延续的两种不同的性爱传统 婚姻传统和性爱传统在«诗经»中的对等缠绕ꎬ同时注重殷商武术文化中所显现的男女平等玉雕㊁男女同上战场㊁国王与百姓同乐的 人 的生命力之文化资源ꎬ结合先秦以项羽为代表的 侠 文化ꎬ从中提炼出中国现代性的尊重生命意志和捍卫生命尊严的生命信仰文化参与文化复兴之建构ꎮ同时ꎬ我们要注意章太炎㊁鲁迅已经展开的对西方进化论㊁尼采哲学的审视批判中所发现的 善恶同时进化 和 生命麻木 问题ꎬ作为中国文化复兴对儒道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展开批判改造的创造性现代传统ꎬ将儒家文化所贬抑的生命神力之 怪力乱神 恢复其怪力即生命神力的本来面目ꎬ才能在儒家圣王崇拜和法家权力崇拜之外建立多元对等的生命力信仰文化ꎮ尤其要将庄子㊁司马迁㊁苏轼㊁曹雪芹的个体史学哲学和文学哲学创造22① 中体西用 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ꎮ初由冯桂芬提出ꎬ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ꎮ。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最近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对东西方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

他指出,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的追求;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追求解脱和超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首先到达的是法国巴黎。

走在巴黎的街头,那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埃菲尔铁塔高耸入云,卢浮宫里珍藏着无数的艺术瑰宝。

我看到人们脚步匆匆,为了工作、为了梦想而奔波。

在餐厅里,服务员高效地忙碌着,食物讲究精致和标准化。

我观察到他们在交流时,直接而坦率,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有一次,我在一家咖啡馆里坐着,旁边是一位法国女士。

她正在用笔记本电脑专注地工作,期间不停地打着电话,语速飞快,语气坚决。

她的那种专注和对工作的热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那种向前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

后来我去了德国,那里的严谨和秩序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的街道干净整洁,公共交通准时无误。

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操作着,追求着精准和高效。

然而,当我回到国内,又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我家住在一个老小区里,邻里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每天早上,大家见面都会亲切地打招呼,聊聊家长里短。

要是哪家做了好吃的,还会互相分享。

有一次,我家的水管坏了,我自己捣鼓半天也没修好。

这时候,隔壁的大爷听到了动静,主动过来帮忙。

他虽然没有什么专业的工具,但凭借着多年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水管修好了。

大爷一边修一边跟我说:“这过日子啊,就得互相帮衬着,一个人可不行。

”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的精神。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试述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梁漱溟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会通中西,统领古今,探文化之源,索文化之本,解文化之变,求文化之路,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为我们今天重塑文化运作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

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标签:梁漱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五四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危机漩涡之时,中西文化论争激烈之际。

在反传统的文化思潮处于主流态势的学术背景下,把为“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作为人生目标的梁漱溟,以独到的思维体系、方法和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及其关系加以审视,提出了个性鲜明的中西文化观。

正因其文化见解与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指向在某种程度上相悖,使其在众多思想家中脱颖而出,被视为当时国内学术思想界颇具争议的文化人物。

一、梁漱溟中西文化观的论证思路当各家各派为中西文化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梁漱溟没有随波逐流地追随某一派,而是在文化论争的波澜中大胆地提出其对文化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必须在整体意义上以全人类文化为背景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把一家文化中的地位、关系、前途、希望统通表定”清晰,并为其在文化总关系中求一个适当的位置。

他首先从文化的概念出发,认为“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就是说,文化是由生活决定的。

然后,由生活引出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意欲,认为意欲是生活的决定因素,根据意欲得到满足的程度推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问题。

从这三大问题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三大路向:其一,向前面要求;其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其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以三大文化路向说为依据,对东西文化进行考察,比较各文化的特异色彩及其根本精神的差异,最后对世界未来之文化进行预见,并提出在文化问题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近十年来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作者:闫铭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7期摘要:近十年来梁漱溟的思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术界对其从乡村建设思想到文化思想再到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这些重要思想,学术界进行了精细化的研究。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梁漱溟思想的理解更为深入,但却不容易了解其思想的整体概况。

为了解梁漱溟思想最中心的部分,将其主要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促进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近十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74-02目前,关于梁漱溟的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术思想界对梁漱溟的关注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

拒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将近900篇探讨梁漱溟的学术论文。

其中,研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文章有120余篇,关于其文化思想的文章有50余篇,关于其人生的哲学思想的文章有50余篇。

在著作方面,有30多部关于梁漱溟的研究作品。

例如,佟自光的《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马东玉的《梁漱溟传》、阎炳华和李渊庭的《梁漱溟先生年谱》以及汪东林的《1949年后的梁漱溟》。

梁漱溟的主要思想可分为三个方面:乡村建设思想、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成为全国性的政治思潮与社会运动。

乡村建设,包括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一场具有社会改良性质的建设。

很多学者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进行了探讨,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朱义禄提到乡村建设派有一个基本见解,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既不是政治问题,也非经济问题,而是文化或教育的问题。

中国不需要任何的社会变革,只要加强平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便可解决一切问题。

文化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政治上的出路要靠文化来开辟。

梁漱溟认为,中国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上、经济上的出路都离不开文化的出路。

由于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与西方的那些文明都市不能同日而语,因此,西方文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摘要:梁漱溟以“意欲”作为文化论述的切入点,由对待“意欲”方式的选择而形成不同的生活路向、生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理论体系。

他秉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提出“世界文化三大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从宏观的理论视野比较了中国、西方、印度三大文化体系,于西潮涌动之际探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个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反思其说,不仅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曲折展开的历程,而且有助于预判中国文化的未来及其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意欲中西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现代性的入侵使中西之间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日益加剧。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不断失败的命运促逼着国人对于中西文明的讨论与反思由器物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入到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因国家民族的危机而成为众矢之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维艰,日益陷入困境.怎样使中国文化的发展摆脱困境,适应时代潮流,便成为中国思想界主要的问题意识。

“五四”时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西文化之争(实质是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已然成为近现代中国思想界激烈争论的核心。

当时,中西文化的论争主要存在着三种派别:一是主张全盘西化的“西化派”;二是主张回归传统的“国故派”;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派”。

“西化派”与“国故派”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上主要是就孰优孰劣的层面展开,两派各持一端,都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极端性。

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秉持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一方面拒斥西化派的极端主张,认为文化是一综合的整体,通盘的西化不仅要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要输入西方的伦理思想,这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难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他也否定了“国故派”的顽固立场,认为其只是“陈旧古董”,无法也无能与西方文化相互拮抗[1]22。

同时,针对当时的调和折衷派的主张,他认为那“只能算是迷离含混的希望,而非明白确切的论断”[1]21。

他主张另辟蹊径,由对“意欲”的态度作为根本切入点,提出了“三大文化路向说”等体系性的文化理论,并力图从这一理论体系出发,来观照中西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中西文化观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中西文化观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中西文化观柴文华赵菲菲(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贯穿着他的中西文化观。

其基本理路首先是肯定西方文化的长处,其次是揭露中国文化的短处,再次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西方文化转变的剖析中肯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生命力。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更多强调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这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

中西文化融合论是综合创新的雏形;中、西、马的融合是综合创新的成熟形态;面对当代问题,在综合创新基础上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是综合创新的理想形态。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伦理本位,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来面目的。

梁漱溟试图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造,这基于他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格外重视。

尽管梁漱溟基于中西文化融合论的某些乡村建设理论已经过时,但他提示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不会过时。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西文化观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032-005作为“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叩啲现代大儒,梁漱溟是一位宁折不弯、知行合一的典范。

他不仅是理论家,而且是实践家,把自己的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积极从事乡村建设活动。

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对哲学、人生、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多维度思考冲西文化观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文化观是有越化的斟碗,中西文峽即对中西文化的斟看法。

的乡村建趣论虽见于不少散篇,但集中体现在《乡村建设大意》(1936年初版)、《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版)等书中。

前者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后者显然视野更为广阔、理论更为完备洛为深入。

当然,相總想在其彳》^如《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有体现。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充满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以及由此体现的基本观念,其主要理路按照他自己的概括,即“对于西洋文化的优点先阐明无遗,东方的不行处说个淋漓痛快;然后归折到东方文化胜过西洋文化之处”㈤3。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张彤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东西文化”这类名词,但是对其概念十分模糊,梁漱溟通过对金子马治、李大钊等人文化观见解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东西文化观。

在科学色彩、民主、人生路向等方面对东西文化进行比较,细致分析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形成及其对待东西文化的态度,探析在当今对待不同文化时我们应如何理性对待。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

所以对梁漱溟先生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这三个主要的领域,诸如对于其佛教思想的研究,东西文化哲学观点的探讨,以及中国近代的社会化运动等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于其东西文化观的研究也是以研究其思想为主要切入点,本文主要就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做出具体评价,结合其“三路向说”进行初步探讨。

1 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形成“东西文化”这类名词提出的时间很早,说的人也很多但却没有确切的概念,在着手研究东西文化时首先遇到了研究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以为这问题还远的问题,梁漱溟指出了当时世界的现状,即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

就东方国家而言,能接纳西方化且运用自如的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持续稳定发展,来不及接纳西方化的国家结果以武力强占。

清末以来,思想界大致是顺着器物-制度-文化来寻求中西碰壁后中国的解决之途的,梁漱溟也是这个文化根源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中国开始只留意到西洋的火炮、铁甲、声、光等的奇妙,至甲午之役后,海军全体覆没,又提倡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等。

之后又着意到政治制度上面,所以有了立宪论和革命论两派,最后提出思想改革,即文化运动。

梁漱溟认为改革的根本在于伦理思想,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逐渐渗透,是否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彻底打到,这正是当时急于解决的,因为例如日本当时很早就采用了西方化,朝鲜、印度等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所征服,中国却还算是自己可以自选道路的,对东西文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急迫。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其对孔子精神的重读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其对孔子精神的重读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其对孔子精神的重读
颜炳罡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4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颜炳罡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 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 [J], 高敏
2.评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J], 李文菊
3.梁漱溟的文化生成论及东西文化观 [J], 李承模;
4.从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看五四时期李石岑的文化观 [J], 陈先初
5.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兼论五四时期李石岑的文化观[J], 陈先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近五年来关于梁漱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其东西文化观的研究逐渐具体化和精细化,主要涉及其东西文化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和对其东西文化观的评价等方面。

这些成果丰富了研究面向,但大多是就事论事,忽视了其文化观提出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把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置于东西文化论争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或许会得出更为清晰的认识。

标签: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研究综述梁漱溟(1893—198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新儒家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1〕。

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200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之际,相关总结性专著大量出现。

如郭齐勇《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民盟历史人物》(群言出版社,2011)、艾恺、王宗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景海涛《梁漱溟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马勇《民国名士系列:中国圣雄梁漱溟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2008)、佟自光《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东方出版社,2006)。

这些专著均对梁漱溟的生平及其著作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肯定了梁漱溟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地位。

200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梁漱溟全集》(8卷本),对于了解先生生前学术、文化思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推动了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研究。

现主要整理近五年来研究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相关论文,以窥探学术界对其文化观研究的相关动态。

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产生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梁漱溟的思想渊源十分复杂。

王宗昱认为,梁漱溟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包括:唯识学、宋明心学、柏格森哲学。

至于柏格森哲学,梁漱溟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理解和接纳有所不同:在写《究元决疑论》时期将其和佛学进行比较,以说明世间的变化;在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则将其作为评价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根据之一。

〔2〕近几年学者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研究趋向精细化,对其儒家思想的研究有:李维武《儒家与民主:文化保守主义民主观念的近百年变化》、宛小平《亦旧亦新的儒者:梁漱溟》、聂慧丽《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阐释》、安宝祥《梁漱溟思想的文化根源与道德实践》,这些文章基本都认同五四后梁漱溟“援西学入儒”,借助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张卫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现代转型》、赵立伟《试论来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形成》则指出:在梁漱溟的一生中思想几经转变,开始信奉西洋功利主义,而后转向佛学,最后又转归儒学,他对儒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对儒学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启者。

他的新儒学主要包括中国文化早熟说和对陆王新学的皈依。

〔3〕叶玉霞《谈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梁漱溟的影响》主要说明了西方文化哲学对梁漱溟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周良发《试论梁漱溟的文化历史哲学》、刘忠良《梁漱溟折中主义文化观的成因及价值》和陈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形成历程探析》,主要从时代背景方面论证了对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梁漱溟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期,对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有切身和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基于梁漱溟一生思想和实践的主导倾向,将其归入现代新儒家的行列,并且公认其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启者,但又承认其思想带有十分浓厚的佛学色彩。

不过,似乎梁漱溟本人的说法更接近事情的真相,他在接受艾恺的访问时说“我自认为是佛教徒,不过就社会上多数人,一般人来说,不如像你说的是一个儒家之徒好”〔4〕。

从所整理的文章看,学者对梁漱溟东西文化观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多集中在其思想渊源的发展与转变上,而对其同时代学者思想对梁漱溟思想观念的影响则较少涉及。

当时著名人物梁启超游历欧洲回国后于1920年发表了《欧游心影录》,记录他在欧洲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当时欧洲一战后破败的萧条景象对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写道:“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5〕1921年梁漱溟发表其代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在书中主张现世是西方文化的世界,但未来是中华文化的世界,中华文化必将复兴并影响世界。

显然,其文化思想承袭了梁启超那一路,并且梁漱溟在书中第三版序中也谈到了这种思潮。

于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同时代学人之间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具体内容与性质特征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其代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

此书在1921年一出版立即引起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界极大反响,称赞的、批评的文章大量出现,推动了东西文化论战进入高潮。

近几年,学术界对其东西文化观的具体内容和性质特征也做了相关研究。

首先是对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具体阐释、比较的路径和模式的分析。

相关文章有:李建美《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基本建构》、王景隆《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吴国庆《梁漱溟新儒家思想的特征及其重要性》,他们都认为:梁漱溟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从哲学的路径来阐释和比较东西文化的。

王安华《梁漱溟的中国问题与解决之道——关于其中国问题研究的政治学解读》,则指出:20世纪初期,在各种试图解决中国问题,救济中国的理论实践中,梁漱溟独树一帜。

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概括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结构背后的“统治力”为早启的“理性”与礼俗秩序,而将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强调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

另外是对奠定梁漱溟文化观基础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定性分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1921年到1927年曾引起思想界巨大的争论,并进一步推动了东西文化之争。

近代学者对梁漱溟的文化观的定性各不相同,主要有保守主义、折中主义、多元主义和多元与一元的矛盾统一等观点。

近几年学者主张对其进行价值重估。

如王庆余《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王晓兵《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哲学理论的再评析》、展会《重新评价梁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李文菊在《评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中论述道:《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的第一部系统的、自成一家之言的论著。

书中提出了人类生活样式的三种路向,并以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代表,对西、中、印的哲学进行了比较,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不是历史阶段的差异,而是其生活路向和人生态度不同。

西方的文化已经走向末路,而中国文化将要复兴,将要成为世界文化,人类将要走中国所代表的路向。

但由于梁漱溟以佛家的唯识论为其理论工具,把意欲作为文化根源,企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进程,而忽视其他的原因,因此不免又有主观、简单、模糊之弊。

最后是把梁漱溟的文化观和同时代人思想做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能够更好反映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的特点,也能够寻找到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特点。

这方面的相关文章有:高力克《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的五四观》、史云波《陈独秀与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异同论》、周良发《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之比较》、刘峰《梁漱溟和方东美的文化观比较研究》等。

三、对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评价梁漱溟阐释、比较东西文化观旨在为中国文化谋求出路,因此其含有特定的文化取向,对其东西文化观的评价成为研究梁漱溟文化思想的一个要点和热点。

但对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评价应该兼涉历史和现实,即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影响看,应该包括其东西文化观对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对思想界有什么影响以及对东西文化论争产生了什么作用。

李迎春《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王文闯《试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等,认为梁漱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哲学体系,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这些评价大多就事论事,没有从横向和纵向方面考察,分析较为简单。

郑大华在《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中认为,作为保守主义者的梁漱溟和梁启超等一道对于五四之后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海涛在《梁漱溟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容受》中指出: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继“中体西用”模式之后,中国人回应与容受西方文化之挑战所创造的最为圆融和形而上色彩最为浓厚的文化体系之一。

这些评价则具有启发性,能全面联系的看待问题。

现实意义方面,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对我们现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以及现在所谓的国学热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复兴?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化冲突”是否意味着东西文化之间不可调和?这些问题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程彦武《梁漱溟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张忠利《论梁漱溟新儒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杨必仪《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代意义》等即是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

艾恺《二十一世纪会世界文化会演化至儒家化地文化吗?——重新阐释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则从当代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解释。

胡伟希在《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与中西印文化的互补》中指出,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给后人的启示是:西、中、印三大文化只能彼此对话、沟通和互补,而永远不会消失其个性,因而未来文化应是多元发展和互补的。

近五年来对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别是历史横向研究,只停留在就事论事和就人说人的层面。

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把其置于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研究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艾恺,王宗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王宗昱.梁漱溟〔M〕.沈阳: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133-138.〔3〕赵立伟.试论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形成〔J〕.社会与法制,2008(12).〔4〕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337.〔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