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概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儿科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二、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西医理论:西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通过临床实验和科学研究,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西医注重病因学和病理学,通过准确诊断和药物治疗来治疗疾病。
三、中西医结合儿科的诊断方法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
包括望诊(观察患儿的面色、舌苔、舌质等)、闻诊(听取患儿的声音和呼吸情况)、问诊(询问患儿的症状、病史等)、切诊(通过脉搏来判断患儿的体质和病情)。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主要通过检查患儿的体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病情。
包括观察患儿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等体征,询问患儿的症状、病史等,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四、中西医结合儿科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儿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通过针灸来调整患儿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恢复。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消除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例如,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通过手术来纠正先天性畸形或进行病变切除等。
五、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典型疾病及治疗方法1. 儿童感冒: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汤剂来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西医治疗可以使用退热药、抗病毒药等来缓解发热和症状。
2. 儿童哮喘: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肺脾肾功能,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中西医结合儿科总结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第一章:绪论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用下气汤(淳于意)治疗小儿嗝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
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首创小儿五脏辩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论”的论点,被誉为“儿科之圣”。
明代万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
简称“三有余,四不足”。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小儿年龄分期:围生期(28W-出生后1W),新生儿期(出生后-28d),婴儿期(出生-满一周岁),幼儿期(一岁到三周岁),学龄前期(三周岁-6、7岁入学前),学龄期(6、7岁-青春期前),青春期(女孩以出现月经为开始)。
体重:(正常为2.5-4.0kg,<2.5为低体重儿,<1.5为极低体重儿,<1.0为超低体重儿,>4.0为巨大儿),<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0.7*月龄;>2岁体重=2*年龄+8;出生时平均身高为50cm,2-12岁身高=7*年龄+70新生儿头围约34cm,胸围约32cm;前囟门出生时宽约1-2cm,1-1.5岁时闭合,前囟门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和脑肿瘤等疾病,凹陷则见于脱水和极度消瘦者。
骨龄的判断,年长儿拍摄左手腕骨的正位片,10岁时骨化中心出全,共十个,1-9岁骨化中心数目=年龄+1;乳牙共20颗(6个月-2.5岁出齐,6-7岁开始更换恒牙。
儿童血压:收缩压=2*年龄+80,舒张压=2/3收缩压。
发育规律: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纯阳之体: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说明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因此纯阳并不等于“盛阳”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
中西医结合儿科重点总结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知道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起为40周。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成为新生儿期。
此时小二开始独立生活,是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
3.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
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分娩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最大危险的时期。
4.核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l/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当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成为核黄疸,一般多留有后遗症。
5.缺氧血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所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拾音器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
6.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成为哮喘持续状态。
7.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8.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发作者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期间意识不恢复者。
临床分为惊厥性点此案持续状态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前者以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为主,后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
9.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出生两个月以后骨髓外造血停止(除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外)。
当婴儿遇到各种感染、溶血、贫血、骨髓受异常侵犯及骨髓纤维化等情况时,因骨髓造血储备力小,其肝、脾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此时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出现核红细胞和油脂中性粒细胞。
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成为骨髓外造血。
10.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i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血管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肿大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中西结合儿科知识点总结
中西结合儿科知识点总结一、婴幼儿营养1. 中医养生理念中强调根据婴幼儿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节饮食,注重防病强身。
2. 西医营养学认为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
3. 中西合璧的饮食方案在确保婴幼儿各种营养素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平衡膳食,增加对婴幼儿消化系统的保护。
二、小儿常见疾病1. 中医宣称小儿常见病与季节、体质相关,通过中草药和针灸调理身体,增强儿童的自然免疫力。
2. 西医常见小儿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等可通过抗生素、退烧药和止咳药进行治疗。
3.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则是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通过调理体质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三、小儿卫生保健1. 中医强调孩子的日常卫生习惯,如洗澡、穿衣保暖、饮食卫生等。
2. 西医强调小儿接种疫苗、定期体检、预防传染病等卫生保健措施。
3. 中西结合的儿科卫生保健则是以西医的预防医学为基础,结合中医的保健理念和方法,通过提高免疫力、加强体质调理等,提高小儿的健康水平。
四、小儿心理健康1. 中医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2. 西医强调小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3. 中西结合的小儿心理健康工作则是通过中医养生理念和西医心理咨询方法相结合,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小儿家庭医生1. 中医强调家庭医生应该根据家庭成员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建议。
2. 西医家庭医生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体检、疾病预防和药物治疗等。
3. 中西结合的家庭医生则是从中医的养生理念和西医的临床诊疗技术相结合,为家庭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六、小儿整体健康管理1. 中医倡导孩子要“以病为师”,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养生防病。
2. 西医着重于小儿慢性病的管理,如哮喘、过敏性疾病等。
3. 中西结合的小儿健康管理则是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念和西医临床诊疗技术相结合,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全面提升小儿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儿科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摘要:本年度,中医儿科学科在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患儿就诊体验,现将本年度中医儿科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年度,中医儿科学科紧紧围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一核心,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丰富诊疗手段,提升诊疗水平。
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整体诊疗能力,确保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诊疗服务。
2. 优化患儿就诊体验针对患儿年龄小、病情复杂等特点,中医儿科学科注重优化就诊流程,简化就诊手续,缩短就诊时间。
同时,加强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关注患儿心理需求,提供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3. 强化中医特色优势本年度,中医儿科学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如推拿、针灸、拔罐等,取得了显著疗效。
二、工作成果1. 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截至本年度,中医儿科学科共接诊患儿12345人次,同比增长10%;治愈率95%,有效率达98%。
其中,中医药特色疗法应用率达80%。
2. 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年度,中医儿科学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共举办2场中医儿科学术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授课。
同时,与周边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提高中医儿科学术水平。
3. 社会影响力提升本年度,中医儿科学科通过媒体宣传、举办义诊活动等方式,提高中医儿科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共开展义诊活动5次,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三、工作不足与改进措施1. 工作不足(1)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2)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力度不够;(3)部分患儿及家属对中医儿科学科的了解程度不高。
2. 改进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2)加大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力度,提高临床应用率;(3)开展多渠道宣传,提高中医儿科学科的社会认知度。
四、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中医儿科学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患儿就诊体验,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诊疗服务,为我国中医儿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总结
儿科复习总结儿科学习重点和注意事项:①我们07这次考试的儿科考得比较偏,挺难的,出题老师是许华老师,②儿科学重点考试学习篇章:肺炎、支哮、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急性肾炎、肾综、疳证、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痄腮、厌食、积滞、急惊风、07中西医儿科学考试真题汇总(整理:jelly)单选题:1、钱乙的著作是《小儿药证直诀》2、围生期的定义?3、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2月抬头,B、5月坐稳,C、7月翻身,D、9月爬行,E、可以站一下4、儿童体重的计算?5、化脓性脑炎的并发症?(A、心律失常B、硬脑膜下积液C、脑膜管炎D、脑积水)6、下列关于婴儿喂养错误的是:A、母乳喂养指主要用母乳喂养B、混合喂养指用母乳和牛羊乳等喂养C、混合喂养包括补偿法和代偿法D、婴儿喂养应该按需喂养E、人工喂养的概念7、一婴儿见舌厚腻,霉舌,其证型是?8、口服补液治疗,中度补液的剂量是?(80-100ml/kg)9、给出一个病例,其诊断是风热闭肺,其治法是?10、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是?11、给出一系列症状,可判断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脾肺气虚的典型方剂是?12、病毒性心肌炎诊断,错的是?A、心脏扩大B、心功能不全C、心电图改变D、抗ASO上升13、肾小球肾炎的的病理变化?14、给出肾炎的一系列症状,判断属于何种证型?(肾炎-水凌心肺)15、广西一个男孩,检查见RBC3.0X10^12,Hb80g/l,MCV56,其诊断是(缺贫)?16、ADHD的中医治疗原则?17、性早熟的诊断标准?18、给出一系列全身型JRA的表现,判断哪个是错误的?(双侧结膜炎?)19、川崎病KD的主要死亡原因?20、川崎病防止冠心病的药物?21、疳证蛋白质型属于中医的病名?22、VitD的预防服用用量是多少?23、传染性单细胞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是?(EBV)多选题:1、6个月的BB会出现哪些行动的表现?如走路?爬行?and so on2、“易虚易实”包括哪些内容?3、捏脊的作用?4、刺四缝适用于哪些疾病?(麻疹、厌食)5、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4个points)6、脑瘫的诊断?7、幼儿急疹的症状,正确的是?8、猩红热的症状是什么?9、遗尿的证型有哪些?(4点)填空题:1、HSP的病理:(),预后关键:();2、支气管哮喘的定义:();3、急性惊风的四证是(),八候是();4、VitD的中医病机是(),病位是();5、肥胖症的治疗方法是()和()。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完结)
4)小儿查指纹: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虎口至指端,风关、气关、命关
①辨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适用于 3 岁以内小儿
2
16、小儿粪便:生后 3~4 天内,大便呈黏稠糊状,褐色,无臭气,2~3 次/日,是为胎粪 1)母乳喂养:2~4 次/日,颜色金黄,粪质如糊状,有酸臭味 2)牛乳喂养:1~2 次/日,偏干,粪色淡黄,有腐臭味
②照射时间不宜超过 3 天 ③光疗时注意补充核黄素
④当结合胆红素>68.4μmmol/L(4mg/dl)时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
⑤光疗时适当补充水分及钙剂
8、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湿热熏蒸 阳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 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 阴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小便短少,舌质偏淡苔白腻 温中化湿退黄 茵陈理中汤
6)学龄期:6-7 岁入学~12-14 岁进入青春期前
7)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生长的时期
女孩 11-12 岁~17-18 岁;男孩 13-14 岁~18-20 岁(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2、各年龄期特点及与预防保健的关系
1)胎儿期:以组织与器官的迅速增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主要特点 2)新生儿期:发病率高;保健重点—合理喂养、保暖、预防感染
3)婴儿期: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半岁之后,易患感染性疾病;保健重点—母乳喂养、计划免疫
4)幼儿期:智能发育较前突出;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5)学龄前期: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易患肾炎、风湿热;保健重点—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6)学龄期: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 7)青春期:生殖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保健重点—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介绍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介绍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指在儿科学领域中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进行综合调理和治疗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儿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更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中医作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医学,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相比之下,西医则注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的认识,以及常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儿童的诊断和治疗上,充分利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和养生调摄等原则,同时结合了西医的先进诊疗技术和药物治疗,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首先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
中医会根据儿童的体质、发育状况和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运用中医的辩证方法,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来确定病因和辨识病机,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而西医则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技术手段,辅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对于预防保健方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也有独特的方法。
中医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西医则通过营养学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疾病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充分发挥了中医在调节人体整体功能和提高自身免疫力方面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调整儿童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手术等方法,直接针对病因和病理进行治疗。
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以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儿童的健康进行综合调理和治疗。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病因与机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中医理论指导儿童的调理、养生和治疗;而西医则侧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和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治儿科疾病的体会【儿科护理论文】
儿科疾病最大的特点是患者不会主诉,只能以哭代诉;小儿体质不强抵抗力弱,更易感染疾病,而一旦感染疾病却又不能像成人那样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如能发扬中医传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既能促进疾病的尽快好转,又能避免幼小肌体承受太多的病痛和伤害。
[1]1中西医结合对儿科疾病的诊断由于小儿不能主诉或者表达不清,因此西医更多借助于现代检验检测技术,如测量体温,进行血尿便等常规化验,必要时还进行放射科拍X光片检查,而中医更多的还是望闻问切,看患儿精神状态、看体征症状、看舌苔颜色、看大便干湿,更注重了解患儿生病前有无吃过什么、有无受风着凉、有无挑食偏食、有无不良僻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辩证分析。
1.1呼吸系统有关疾病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西医了解一位5岁女患儿,1年内曾反复外感,感冒基木每个月1次,支气管肺炎患了3次,并经相关化验,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而中医了解到该患儿体重超标,平时爱吃肉而不太喜欢蔬菜,晚上睡觉手心脚掌都发热,大便干巴有时便秘,舌苔较少舌头发红,故诊断为易感儿,这种情况跟小儿爱食肉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而摄入粗纤维少,时间长了胃肠蠕动消化减弱,致使表里阴阳平衡遭破坏,容易受外邪侵入。
1.2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的是小儿腹泻,西医主要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一般行大便常规、血常规化验即诊断[2]。
而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体内各脏器稚嫩,还没有积聚强劲的精气,故对气温变化、不洁或变质食物、湿热因素等影响,致使抵抗力减弱,导致肠道疾病患生,一般从患儿近期生活诊察。
1.3淋巴系统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中医问知患儿平素喜冷饮,喜食肉食,现食欲下降,大便干燥且不能每天排泄,小便偏黄偏红,晚上睡觉不实,舌苔也异常。
遂诊断辨证为邪热入里,毒聚喉核。
1.4其他病症如麦粒肿,也不是就眼睛看眼睛,而是由一小儿眼睑红肿疼痛,深入了解到其患病时间已久,平时喜欢吃肉和辛辣,现在胃口不好,3天未大便,继而观察小便、舌苔、脉搏等情况,综合辨证为脾胃积热,循经上攻眼睑,毒结眼睑所致麦粒肿。
中西结合儿科学知识要点 (2)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绪论1.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儿科医生。
2.《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终的儿科专著。
提出了“纯阳之体”。
3.北宋钱乙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
4.明代世医万全系统的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
5.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也是一位儿科专家。
其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例特点。
6、人痘接种法第二章儿科学基础一、小儿各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
孕期保健必须从妊娠早期(前12周)开始2、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内。
发病率,死亡率高。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
3、婴儿期:出生到满一周岁。
出生后6月被动免疫逐渐消失,易患疾病。
4、幼儿期:一周岁到满三周岁,生长发育最迅速。
5、学龄前期:三周岁到6,7岁入学前。
6、学龄期:6,7岁到12,14岁青春期前7、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二、小儿体格生长1、体重体重测量最佳时间在清晨空腹排尿后,裸体。
出生时平均体重3kg≤6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0.7×月龄7到12月龄体重=6+0.25×月龄一岁至青春期=8+2×年龄(kg)2、身高出生时平均身长50cm,一岁75cm,两岁85cm 2至12岁身高=7×年龄+753、颅骨前囟,测对边中点连线为囟门大小,六个月后逐渐骨化变小,1至1.5岁闭合。
后囟,出生以很小或闭合,最迟6到8周。
颅骨缝,生后3到4个月闭合4、牙齿乳牙20颗,恒牙28到32颗。
约6月起(4至10月)萌发乳牙,12个月未出为异常,最晚2岁半出齐,两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或6。
5、血压收缩压(mmHg)=2×年龄+80,舒张压为收缩压2/36、变蒸学说:古代医家阐述婴儿生长发育规律32日为一变,两变为一小蒸,两小蒸为大蒸。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冲刺重点总结:中西医结合儿科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冲刺重点总结:中西医结合儿科儿科1、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2、新生儿头围34一周462周48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首先辩虚实阳虚——参附汤寒凝——当归四逆汤4、生理性黄疸2-3天出现不超过221早产儿不超过2575、咽结合膜热-腺病毒频咳喘闷——腺病毒肺炎小儿风寒咳嗽——杏苏散6、肺炎喘嗽——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7、猩红热——金黄色葡萄球菌咽峡炎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并发肾炎8、充血性心力衰竭好发于1岁以内9、疱疹性口炎——1-3岁10、幼儿腹泻不可固涩小儿湿热泄泻——葛根黄连黄芩汤鹅口疮——虚火上炎——六味地黄丸11、急性链球菌感染肾炎补体C3及总补体4-8周恢复12、小儿肾病综合症蛋白尿50mg/kg胆固醇5.7多发于2-7岁常见并发症:高凝状态血栓形成13、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见并发严重循环充血和急性心力衰竭14、原发性肾病综合症——肾上腺皮质激素15、急性肾小球肾炎变证水毒内闭——温胆合附子泻心汤16、典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浑浊压力增高17、病毒性脑炎痰热——清温败毒饮痰蒙——涤痰汤痰瘀——指迷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18、多发抽动症——痰火扰心——礞石滚痰丸阴虚风动——大定风珠19、变异性哮喘1个月风湿热——心脏关节预防——长效青霉素20、皮肤黏膜综合症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首发症状为发热——阿司匹林21、风湿热湿热痹-宣痹汤风湿淫心-大秦艽汤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心脾阳虚-真武汤2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3岁以下营养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23、佝偻病颅骨软化见于3-6个月XO 腿见于1岁以上24、麻疹与发热1-2天粘膜斑热甚疹出发热3-4天热退疹出卡他高热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发热为顺高热为逆见形期——清热透表汤25、邪郁肺卫-低热恶寒脉浮数26、流行性腮腺炎——冬春27、风疹——发热半天到一天出疹卡他症轻28、幼儿急疹——发热3-5天出疹玫瑰色丘疹29、银翘散-邪郁肺卫之急疹水痘风疹30、休克气阴亏耗——生脉散痛如锥刺——气滞血瘀31、厌食脾胃气虚——异功散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散32、惊风八候——搐溺颤掣反引窜视33、食少汗多大便不消化脉无力-脾胃气虚。
中西医儿科专业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大特色。
儿科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日益丰富。
本报告以我在中西医儿科专业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探讨中西医儿科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二、实习单位及时间实习单位:XX医院儿科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三、实习内容及收获1. 临床实习在儿科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门诊、病房、急诊等多个科室的临床工作。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具体经历:(1)门诊工作:在门诊实习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了如何接待患者、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开具处方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感冒、肺炎、腹泻、厌食等。
(2)病房工作:在病房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患者的病情观察、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工作。
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静脉输液、护理危重患者等。
同时,我还参与了中医儿科的治疗,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3)急诊工作:在急诊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处理儿科急症,如高热惊厥、哮喘发作、急性中毒等。
通过急诊工作,我提高了自己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2. 学术讲座与交流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多次学术讲座和科室内部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我了解了中西医儿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3. 实习收获(1)专业知识:通过实习,我对中西医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2)临床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
(3)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患者、家属、同事进行了广泛的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四、中西医儿科临床应用探讨1. 中医儿科治疗优势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例如,对于小儿腹泻,中医常用健脾止泻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儿科学
儿科学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一、小儿生长发育1、体重:1周岁内:1-6个月=出生时体重+月龄*0.77-12个月=6+0.5*月龄2岁-12岁:体重=年龄*2+82、身长:出生约50cm,第一年长25cm2-12岁身长=年龄*7+703、头围:新生儿34cm,1岁头围46cm,2岁约48cm4、胸围:出生时32cm,1-1.5岁胸围=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年龄+头围-15、囟门:前囟关闭年龄是:12-18个月6、新生儿期呼吸:40-45脉搏:120-140生长发育规律:头尾、近远、初级-高级、简单-复杂、粗细。
血压:收缩压=80+年龄*2舒张压=收缩压*2/3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生,,6-7岁更换恒牙。
二、小儿营养蛋白质10-15%脂肪25-30%――供给热量的重要来源糖50-60%――热量的主要来源维生素与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是:VitB三、小儿诊法小儿望神的重点是(察目),首选观察:眼神小儿形体望诊的顺序是: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四、小儿体液平衡1、小儿脱水程度:轻度:5%;中度:5-10%;重度:>10%2、补液(1)定量: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重度100-200 (2)定性:原则:先盐后糖。
低渗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脱水:1/2张含钠液高渗脱水:1/3-1/5张含钠液(3)定速:重度脱水:首选快速应用2:1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输注速度宜稍慢小儿--肺常不足—咳嗽等—体现在—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脾常不足—呕吐、泄泻小儿—肝常有余—高热、惊厥望形体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头大颈缩、前囟宽大---解颅。
观察目:两眼凝视或直或斜---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对光迟钝—病危瞳孔缩小---热毒内闭、中毒3岁指纹: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风关—病轻气关—病较重命关---病病情危重。
小儿啼哭声正常:哭而有泪,哭声洪亮饥饿---哭声缠绵、口做吮乳状腹痛---突然大哭、声高而急,时作时止咽喉水肿---哭声嘶哑口疮--哭而拒食,伴流涎烦躁。
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实践与思考
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治疗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名行业专家,我深感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方案。
本文将从三个核心观点出发,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对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二、核心观点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的独特性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在儿科疾病治疗中,中医注重调整患儿的整体状态,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重视患儿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2. 西医理论的精确性西医理论则以其精确性和科学性著称。
在儿科疾病治疗中,西医通过先进的检查设备和精准的诊断技术,能够迅速确定病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西医还注重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
3.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互补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理论基础在于中医和西医理论的互补性。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预防,而西医则擅长精确诊断和治疗。
将两者有机结合,既可以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又可以利用西医的精确治疗手段,从而实现对儿科疾病的全面、有效治疗。
三、核心观点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实践应用1. 临床疗效的提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在提升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例如,在治疗小儿肺炎时,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中药方剂,结合西医的抗生素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并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
在治疗小儿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疾病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副作用的减少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还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中医注重药物的配伍和炮制,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和炮制方法,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中医还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损伤。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
1.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概念
- 中西医结合是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的一种医
学理论和实践方法。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针对儿童的疾病,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
和诊疗方法的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儿科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综合分析:结合儿童的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 个体化治疗: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断和治
疗方案。
- 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3. 常见疾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 儿童呼吸道感染
- 中医治疗:应用中药药物进行解表、祛邪、清热、散寒等治疗。
- 西医治疗:抗生素和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退热药物等。
- 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病情综合应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2)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治疗:应用中药药物进行调理脾胃、调畅气机等治疗。
- 西医治疗:改善饮食结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促进消化系统康复。
4. 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发展前景
- 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发展前景广阔,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疾病的特点和需求。
-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为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和方法。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复习重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儿科的笔记总结范文
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儿科疾病。
中医儿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推拿、针灸等。
二、中医儿科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认为小儿疾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有关。
2.辨证论治:中医儿科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温病、寒病、热病、虚病等,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3.药物安全:中医儿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减少对儿童的伤害。
4.疗效显著: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治疗感冒、咳嗽、腹泻、哮喘等常见病方面具有优势。
三、中医儿科常见病及治疗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由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所致,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
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葱豉汤等。
2.咳嗽:咳嗽病因多样,治疗以止咳平喘为主。
常用方剂有:苏子降气汤、麻黄汤等。
3.腹泻:腹泻病因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治疗以健脾止泻为主。
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葛根芩连汤等。
4.哮喘:哮喘病因包括痰湿、肺气虚弱等,治疗以化痰平喘为主。
常用方剂有: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
5.厌食:厌食病因包括脾胃虚弱、积食等,治疗以健脾开胃为主。
常用方剂有:健脾丸、保和丸等。
四、中医儿科推拿推拿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常用推拿手法有:揉腹、推拿来气、按揉穴位等。
针灸在中医儿科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内关、神门等。
六、中医儿科预防保健1.合理喂养:母乳喂养、定时定量、多样化饮食。
2.加强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
3.预防接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
4.调养情志:保持儿童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
总之,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为一名中医儿科从业者,我们要不断学习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引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儿童医疗服务。
本文将重点总结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关键知识,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童感冒:中西医结合治疗感冒时,可以采用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2. 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时,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机、增强体质,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次数的目的。
3. 儿童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时,可以运用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同时结合西医的补液、抗菌治疗,加速康复。
4. 儿童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时,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结合西医的外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优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既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又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 强调预防: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中医的养生保健和西医的疫苗接种等措施,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和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副作用减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中药的温和性质和西医的剂量控制,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三、研究进展1. 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儿童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基础研究涉及中药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中药治疗儿童疾病的科学基础。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总结版
环口苍白圈:是指面颊潮红不见皮疹,唯口唇周围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且猩红热的征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燕口疮:小儿口疮只发生在口唇两侧。
惊风八侯:惊风即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侯.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为主,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无主要特征.中医称之为痄腮.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化火动风,以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甚至发生一时性抽搐神昏。
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及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稚阴稚阳:“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
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说明小儿,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机体无论是形成结构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纯阳之体:“纯阳”顾问原意为四季更换的时令之首,喻其生机旺盛之意。
纯阳之体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初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并非由阳无阴或阳气独亢的盛阳。
开鬼门:就是发汗法。
鬼门:指汗孔。
洁净府:即利小便,净府指膀胱。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嫩,指娇弱柔嫩,不耐攻伐;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体会与感悟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体会与感悟家人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的那些事儿哈。
一、教学的奇妙碰撞。
咱都知道,西医那是讲究科学实证,啥都得拿出数据、做实验来证明。
就像诊断个病,各种检查单子一堆,得从那些指标里找线索。
而中医呢,那是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看个病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把孩子整个儿的状态都琢磨透。
把这俩结合起来教,那可真是个奇妙的碰撞呀!就说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肺炎这病吧。
西医那边会详细地讲啥是病原体,怎么感染的,用啥抗生素去对付它。
这时候咱再讲讲中医对肺炎的认识,比如说孩子肺里有热呀,可能是因为饮食不节,积热内生,然后外邪入侵就发病了。
这时候得用清热宣肺的法子去调理。
学生们一开始听的时候那是一脸懵,咋一会儿西医一会儿中医的。
但慢慢地,他们就发现,这俩结合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治疗这病。
二、实践中的小惊喜。
光在课堂上讲可不行,得让学生们去实践呀。
咱带他们去儿科病房实习,这时候好玩的事儿就多了。
有个学生,一开始对中医那套有点怀疑,觉得还是西医的药见效快。
有一次遇到个反复咳嗽的小孩儿,西医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太好。
这时候咱就引导他从中医的角度去分析,看看孩子的舌苔、脉象啥的。
这孩子经过一番琢磨,开了个小方子,没想到用了几天,孩子咳嗽还真减轻了不少。
从那以后呀,他就对中医刮目相看了,还经常缠着咱问这问那呢。
还有一次,咱遇到个发热的小孩儿,体温烧得挺高的。
按照西医的常规,那肯定是先降温,然后找原因。
咱呢,一边用西医的方法处理,一边用中医的推拿手法给孩子降温。
你还别说,这推拿还真挺管用的,孩子的体温慢慢地就降下来了,而且精神也好多了。
学生们在旁边看着,那眼睛都亮了,纷纷说这中西医结合真是太神奇了。
三、学生们的变化与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的变化可真是让人欣慰呀。
以前呀,他们看问题总是非黑即白,觉得西医就是科学,中医就是有点玄乎。
现在呢,他们学会了用两种思维去看待问题,知道每个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其一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之功是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其二,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常用治小儿疳证、厌食证。
小儿水的需要量大,排泄水的速度较成人快,年龄越小,出入量相对越多,而且小儿肾脏的浓缩功能有限,缺水的耐受力差,在病理情况下如进水不足同时又有水分继续丢失时,将比成人更易脱水。
•轻度脱水:体液丢失相当于3~5%体重或30~50ml/kg。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体检时见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粘膜略干,尿量稍减少。
•中度脱水:体液丢失相当于5~10%体重或50~l00ml/kg。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重度脱水:体液丢失相当于10%以上体重或100~120ml/kg。患儿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粘膜极干燥。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甚至无尿。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之体: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指小儿在阴平阳秘的状态下,生机蓬勃发展迅速。因此纯阳并不等于“盛阳”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
病因:(一)外感六淫、疫气(二)饮食所伤(三)先天因素(四)情志因素
(五)意外因素(六)其他因素
乳牙共20颗(4~10个月萌出~2.5岁出齐,6岁开始更换恒牙(共32颗)。
儿童血压:收缩压=2*年龄+80,
舒张压=2/3收缩压。
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
1、大运动: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可双足并跳,30个月可独足跳。
2、精细动作: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巧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学会用钥匙,乱涂画;18个月能叠2~3块方积木;2岁能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体重: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和。
出生时体重约为3kg。
体重计算公式
≤6个月(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kg)=6+0.25×月龄
2~12岁(kg)=8+年龄×2
出生时身长50cm;
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
2~12岁身高估算公式:
身高(长)(cm)= 70 + 7×年龄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与疾病诊治的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
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及儿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的一门临床医学。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了解)
一、遗传因素
二、营养
三、疾病
四、母亲情况
五、生活环境
通常对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如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补液的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原则上应先快后慢。在循环改善出现排尿后应及时补钾
(二)补充继续丢失量
(三)补充生理需要量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的湿罗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一、胎儿期
受孕~分娩断脐。从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共40周。
特点:完全依靠母体。
二、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脐带结扎~生后满28天。
特点:内外环境突然变化。
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发病率高,易患胎产病。
围生期: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
三、婴儿期(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
特点: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易患脾系疾病、肺系病、传染病。
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三不足两有余);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肺常不足: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卫自固,“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用下气汤(淳于意)治疗小儿嗝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
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首创小儿五脏辩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论”的论点,被誉为“儿科之圣”。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四诊中尤重望诊;对痘疹疾病,以及惊风与痫证已能进一步加以鉴别。
坐高(顶臀长)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指距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生长。
头围测量方法:双眉弓上缘枕骨结节
出生—32~34cm1岁—46cm2岁—48cm
5岁—50cm15岁接近成人。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头围过小:脑发育不良
头围过大: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后遗症。
测量方法: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取呼气和吸气的平均值。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
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创134方。
被誉为儿科之圣
《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明代万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简称“三有余,四不足”。
心常有余:二个含义:1.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并非指心火亢盛。2.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肺常不足生理: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病理:肺易受邪,易患肺系疾病
脾常不足生理:脾胃薄弱,运化不足
病理:为饮食所伤,易患脾胃疾病
肾脏常虚生理:肾气未盛,气血未充
•血浆PH<7.20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室颤。
•小婴儿的呼吸代偿能力较差,酸中毒时其呼吸改变不明显,往往仅有精神萎靡、拒食和面色苍白等。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
急救液是2:1的含钠液(Nacl;NaHCO3=2;1),
液体疗法:
(一)补充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补充,即轻度脱水约30~50ml/kg;中度为50~100ml/kg;重度为100~150ml/kg。
⑵神经系统:发生脑水肿时出现烦躁或嗜睡、意识障碍、惊厥、前囟隆起、球结膜水肿、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节律不齐甚至呼吸停止。
⑶消化系统:一般为食欲减退、呕吐或腹泻,发生中毒性肠麻痹时表现为严重腹胀、膈肌升高,加重了呼吸困难,听诊肠鸣音消失,重症患儿还可以呕吐咖啡样物,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样便。
⑷发生DIC时,可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凉,脉速而弱,皮肤、粘膜及胃肠道出血。
特点:体格生长稳步增长。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
七、青春期
青春期有一定差异: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特点:第二次生长高峰,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功能成熟。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查指纹:适用与三岁以下的小孩,食指三指节分为风气命三关(查指纹的方法见28页),
辩证纲领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是指指纹透过了风气命三关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
木舌—心脾积热;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
重舌—心脾火炽,上冲舌本;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
连舌—舌系带过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弄舌—心气不足,或属智力低下
吐舌—心经有热;舌吐唇外,缓缓收回
+舌质淡白—气血虚亏;绛红—热入营血;紫黯—气血瘀滞;舌红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正常脉象:平和,软而稍数。
儿科治疗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2、治疗要中病即止;3、注意顾护脾胃;4、不可乱投补益;5、身心兼顾,综合治疗;6、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病理:易患先天不足之疾病
心常有余心火旺盛,引发心经疾病
肝常有余易动肝风
中医诊法: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其汗,三问头身,四问胸间,五问饮食,六问睡眠,七问饥渴,八问溲便,九问旧病,十问遗传。
+一望诊(最重要的地位)
+儿科望诊分为:
+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
+分部望诊审苗窍、察指纹、辨斑疹、察二便
望神色: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部表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脱水的性质根据体液渗透压的不同分为低渗性脱水(电解质损失量比水多)、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等比例地损失)、高渗性脱水(电解质损失量比水少)。
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3.5mmol/L时成为低血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