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分析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产生的影响
分析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产生的影响交叠影响是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三个主要场所,同时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时产生的交叠效用。
而能够对学生产生最大影响的三个场所,无疑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和成长场所,和以家庭和社区为辅的生活成长场所。
三个环境都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深入研究交叠影响理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协同育人的策略和方式。
一、以家园共育为中心,构建家园双向沟通机制协同育人模式是要求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多方协调一致,发挥教育职能的一种多方位教育模式。
这是在当下的社会教育水平和要求下,做出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联合教育模式。
而在这个体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家长和班主任了。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交叠影响的积极部分,小学班主任应该和家长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二者能够实现高效的沟通,分享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的具体表现,包括学习状态、作业完成情况、日常的行为表现等等。
同时,班主任和家长在这个高效的沟通机制内,还可以及时交流双方的意见。
比如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见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学习和成长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的全覆盖,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环境。
二、鼓励家长带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社区作为具有志愿性质的服务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重要[1]。
因此,在小学班主任促进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构建时,也要注意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虽然,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小学阶段也还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但是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之中的,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正是因为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还是心智、性格、兴趣爱好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才更应该把握住现在这个学生好奇心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时期,促进学生融入社会。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并不是类似于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独立生活、独立工作那样的融入社会,而是融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融入的社会。
“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
2024年第1期(总第373期)The Family Education of China理论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与问题前瞻*高敏宋光辉摘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
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
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家校社” 协同育人 问题前瞻作者简介:高敏/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师,贵州省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贵阳 550025)宋光辉/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贵阳 550025)“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有效回应,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与价值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双减”政策,从教育实践层面提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对培育未成年人的家庭责任、法律责任、社会协同、国家支持做出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从现代化人才培养层面再次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多项政策法令的出台,都强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新时收稿日期:2024-01-14* 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2021XJG05),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家校社协同治理路径研究”(2022C036),贵州省妇联2022年家庭教育、儿童关爱课题“家庭教育中五育的核心要义及其实施策略研究”(22FLY15)阶段性成果。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家校合作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交叠影响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社会子系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在指导家校合作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理论应用,促进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回顾国内外关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家校合作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当前的家校合作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基本框架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OSI)作为一种新兴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其基本框架涵盖了多个相互关联且交叠的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域如何交叠、互补和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影响域”,指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中,对青少年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这些影响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重叠的。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OSI框架中,家庭、学校和社区被视为青少年成长的三个主要影响域。
家庭影响域主要关注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情感、社会和行为发展。
学校影响域则侧重于学校教育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和学校文化等因素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术成就和个人成长。
社区影响域则关注社区资源、社区文化和社区活动等因素如何为学生的社会融入和公民意识培养提供支持。
OSI框架进一步指出,这些影响域之间存在着交叠和互动。
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桥梁,可以为家校合作提供资源和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教 育方 面 ,家庭 、学校 以及社 区 的地 位是 同等重 要
重叠影 响 阈理论将 儿童置于 家庭 、学校 和社 区关 的。因此不应存在谁 主导谁 ,或是谁 忽略谁 。在平等 系模 式的 中心 ,三 者对于儿童 的成 长来说有着共 同的 基础上 ,应开展实质 性的参与 。二 是强调求 同存 异 。 目的和责任 。正 因为 目标的一致性 ,三个机构应 形成 “ 同”是 指合作双方 的共 同 目标 和利 益 , “ 异 ”是指 6 无论 是特殊 儿童 家长 合 力 ,以便让 儿 童在 不 同机 构 中接 受 相 同的信 息 概 合作 双方本 身的 优势和特 色 。【 念 ,感受到 同等 的关怀 。 还是专 业的特殊学校 ,甚至是 服务性 的社 区 ,在促进 特 殊儿 童 由于 自身 的 障碍 ,其发 展 更依 赖 于家 特殊儿 童成长方面都 有各 自的经验 ,但是不能一 味地 庭 、学校 和社 区。但 目前特殊儿童 家校合作 中存 在一 要求谁 服从 谁 ,或是要求 对方按 自己的思路走 ,而是
【 摘要 】 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儿童以及三者的状况
之 间的关 系发 生了重叠影 响。 以儿童 为 中心 ,加 强 家庭— — 学校—— 社 区的联 结和互动 ,有助 于
儿童 学 习以及社会适应等 多方 面能力 的提 高。将 重叠影响 阎理论 引入特殊 儿童 家校合作 ,可以充
K I N D E R G A R T E N , F A M I L Y A N D C O M M U N I T Y I 幼儿园 、家扈 与社 区 I
重 叠影 响阈理论在特殊 儿童家校合作 中 的应 用
万 谊
( 南京特殊 教育 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 1 0 0 3 8)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研究
王媛媛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爱普斯坦教授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
该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互相合作、协同育人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并非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
沟通、相互影响。
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将交叠影响域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审视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
进家校社协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构建起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页数】6页(P332-337)
【作者】王媛媛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生命教育:基于交叠影响域的视角
2.家校社协同农村小学
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3.体育思政“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基于
交叠影响域理论4.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试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5.家校社协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路径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重叠影响阈理论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应用作者:万谊来源:《早期教育·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儿童以及三者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叠影响。
以儿童为中心,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结和互动,有助于儿童学习以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将重叠影响阈理论引入特殊儿童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重叠影响机制在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重叠影响;特殊儿童;家校合作【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45-03【作者简介】万谊(197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
美国学者乔伊斯·L·爱波斯坦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了重叠影响阈理论。
爱波斯坦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叠影响,[1]而且这三个背景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至于彼此重叠的范围大小与深浅程度,则取决于时间发展与个体行为特质两个因素。
(见图1)[2]在这样的模式下,家庭、学校、社区都应注意其对儿童的教育责任,同时更应重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启示,对特殊儿童家校合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特殊儿童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合力(一)尊重特殊儿童差异性,扬长避短重叠影响阈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爱”,即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建立关爱的团体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该理论将儿童放在了中心地位,一切的运作都是以“爱”儿童为出发点,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儿童教育所需,促进儿童的成长。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更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特殊儿童所依存的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应尊重其差异性,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要正确地看待儿童的障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同时家长要减少对儿童的特殊关照。
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启发
交叠影响对小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启发作者:姜尚京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第4期姜尚京【摘要】交叠影响阈理论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带来了很多启发,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中,要始终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以关怀为核心,提高协同领导力,均衡地发挥自己在各个场域中的作用,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效。
【关键词】交叠影响;班主任;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1-0013-03【作者简介】姜尚京,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129)教师,二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小学组)一等奖。
交叠影响阈理论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等学者创立,是一种以关怀为核心,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实践机制。
其外部模型展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叠或相互分离的关系,内部模型解释了这三者间人际关系和影响模式的建立。
该理论在给家校协同育人带来启示之时,也让班主任思考,如何针对自己与家长的交叠、自身的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交叠开展协同教育。
一、小学班主任所面临的交叠现状(一)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环绕型交叠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不能仅靠学校,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也不只在家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立领域,也有需要协同之处。
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环绕型交叠(图1),其实是交叠影响阈理论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交叠的缩影。
因家庭背景的不同,班主任与不同家长之间的交叠域的大小和呈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图2)。
环绕型交叠的核心是“关怀”,是对学生的持续性关注,是班主任对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帮助、成长中的鼓励和支持,是家长评判学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也是家长愿意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所在。
(二)班主任不同社会角色之间:三角型交叠小学班主任既承担着学科教学的任务,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科教师、学生的重要他人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小学班主任三个主要的社会角色,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作用,也存在着三角型交叠(图3),各场域的大小也处于变化中。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
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而家校合作则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有效地实施家校合作一直是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
交叠影响域理论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在实施家校合作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交叠影响域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
一、交叠影响域理论的理论依据交叠影响域理论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发展起来的。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出了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交叠影响,通过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基本原理1. 互动性原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
家庭和学校在过程中不仅会互相传递信息,而且会通过互动来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情感连结原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情感连结,即家长和教师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对孩子的共同关怀。
3. 协作原理: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校合作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要求家庭和学校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制定家庭作业和课程计划,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三、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应用前景交叠影响域理论在实施家校合作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前景:1. 指导家校共同关注孩子综合发展。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学业发展。
在实施家校合作时,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措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互动。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作者:苏建明刘小红陈容罗苓月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4年第07期摘要校家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入探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新路径与实践策略,可以建立高效的组织机制、明确的工作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深度协同,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协同育人;智慧化转型引用格式苏建明,刘小红,陈容,等.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4(20):5-8.《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凸显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
新时代进入智慧教育新阶段,如何实现平台体系协同化、网络运维顺畅化、精品资源体系化、融合应用常态化,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落实校家社协同育人目标的关键问题。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资源建设以满足学生、教师、家长等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服务”原则,即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服务农村提高质量、服务家校协同育人。
平台功能全面,支持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交流、区域管理九大场景。
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功能设计,平台为建立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为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新时代协同育人实现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本文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探讨协同育人机制的智慧化转型新路径,建构智慧化协同育人新常态。
一、建好组织机制,落实智慧化协同共育的主体责任组织机制是平台赋能协同育人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交叠影响域理论下的家校共育有效性策略
交叠影响域理论下的家校共育有效性策略作者:耿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08期摘要:交叠影响域理论是面向实践的指导理论,其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叠加影响。
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并构建了一系列时间框架来指导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和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大,本文将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指导就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叠模型如何形成教育合力,进行有效性策略的阐述。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家校共育;家庭般的学校;学校般的家庭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8-0087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叠加影响,该理论构建了一系列的实践框架来指导家校共育。
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指导对照国内家校共育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改进家校共育策略以促进其有效性。
一、加强家校共育培训,提升育人水平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只有家长与教师都对家校共育有了清晰的理解后,家校之间的互动行为才能朝着学生健康发展的方向进行。
大部分家长的育人水平都很业余,在教育孩子中经常因为方式方法的问题而导致事与愿违。
在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来有针对性的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这样的状态使普通意义的家校共育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生盲目性。
为了减少无效育人活动提高家校共育效率,我们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出如下措施:1.学校牵头组织家校共育培训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能够系统的学习到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性。
2.加强沟通频次,通过多样化手段保持家庭与学校间沟通及时顺畅,在日常传递通知信息作业信息等的基础上,定期传递家校沟通信息及反馈情况。
3.分级分批次进行家长素养培训,学校开设家长课程,以学校—学校家委会成员—级部家委会成员—班级家委会成员—普通家长这样一个梯次逐级逐批次培训,并设立家校沟通、家家沟通时间,让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常态化系统化。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对教师参与家园社共育行为的研究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对教师参与家园社共育行为的研究一、引言家庭、学校、社区协同共育不仅能促进儿童成长,提升儿童的教育抱负,而且对改善家校关系、提升家长育人水平、提高社区资源管理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幼儿园开展家园社共育活动的直接参与人,教师参与的行为质量将直接影响家园社的共育效果。
针对教师参与家园社共育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将是一个了解当前家园社三者协同共育现状的重要视角。
二、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理论基础为交叠影响域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全美家校合作联盟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爱普斯坦(Epstein)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儿童成长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三者构建一种新型伙伴关系。
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家校分离论,它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共同的教育责任,这三者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相互交织难以割裂的。
1998年,爱普斯坦还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社会互动模型和六种家校合作的活动类型,即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以及社区协作,用以指导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
本研究以此六种活动类型为基础,探索教师参与家、园、社协同共育时的具体行为,并通过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指导,对教师参与家、园、社共育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对指导当前家园共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交叠影响域视角下教师参与家园社共育的现状调查(一)幼儿园与家庭共育现状在研究中我们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从爱普斯坦六种家园共育活动类型中对教师参与家园共育的行为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153份,其中在家园共育中教师面向幼儿家庭所做的行为占比高达81.3%,G老师表示“我们在面对家长群体时经常是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的,在交流中更容易清楚双方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内容归纳为幼儿的日常表现、行为习惯、取得的进步、存在的不足、在园意外以及对幼儿家长的教育指导。
以西安市某幼儿园为例,该园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交流内容多涉及幼儿的在园表现和取得的进步,占比分别为65.4%和52.3%;交流时间多选择为幼儿入园和离园时且交流时常较短,交流方式除接送时面对面交流外,微信QQ等线上交流方式运用也比较频繁。
美国家校社合作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及启示
第39卷第2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4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No.2Apr.2021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1.02.025美国家校社合作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及启示张志欣,张建波(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摘要:以学习化社会为背景,以终身教育为基础,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全美家校合作联盟研究中心主任乔伊斯•L•爱普斯坦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倡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建立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型伙伴关系,并建立了实践框架,开发了合作项目合作共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家校社合作;伙伴关系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在我国,家校合作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教育法律法规都以不同形式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家校社协同育人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培养模式也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尽管家校社合作共育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从实践工作看,许多学校尽管设立了家长委员会,但家长委员会基本上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在开展合育过程中存在浅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教师和学校权力过大,家长参与处于边缘地位。
从研究状况看,一是过分注重家校合育问题,没有将合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二是经验研究过多,理论研究尚不足以回答现实问题[l]o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全美家校合作联盟研究中心主任乔伊斯•L-爱普斯坦(Joyce L.Epstein)取得了实效。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试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823-283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3.119415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试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 实现途径陈佳园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收稿日期:2023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0日摘 要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校社合作共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研究内容。
尽管我国不断强调三元育人的重要性,但是三方的合作效率仍然低下。
其主要原因是协同目标缺乏一致性、协同主体责任边界模糊且缺失合作渠道以及协同内容单一,形式狭隘。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家校社合作的现状分析我国家校社合作面临的困境,从多个维度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包括保持协同目标的一致性、厘清各协同主体的责任划分,避免越位缺位、通过数字化赋能,深化合作内容和拓宽合作方式以及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合作共育评估体系,旨在拓宽家校社共育的研究思路和角度,以及为三方能够更加高效地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理论,协同育人,实现途径The Ways to Realize Family-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Jiayuan Che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Received: Aug. 1st , 2023; accepted: Sep. 11th , 2023; published: Sep. 20th , 2023陈佳园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cont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lthough our country constantl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efficiency of trilater-al cooperation is still low.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lack of consistency of collaborative goals, the blurred responsibility boundary of collaborative subjects,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channels, and the single content and narrow form of cooper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Besid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ys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maintaining the consistency of collaborative goals, clarifying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mong collaborative subjects, empowering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ization, deepening cooperation content and methods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ideas and perspectives of family-school- 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three parties to exert their joint efforts in education more efficiently, so that can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morality. KeywordsTheory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ays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一、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劳动教育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然而,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环境的影响,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受到了一定限制。
本文将探讨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交叠影响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早且最重要的教育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塑造。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父母工作的繁忙,许多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足,缺乏时间和资源来指导孩子进行实际的劳动活动。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减弱,甚至形成一些消极的劳动观念。
为了加强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家长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劳动实践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家务,教育他们负责任地完成任务。
另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家庭的积极影响,孩子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
三、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劳动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性和大规模化,导致劳动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变得困难。
为了加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劳动体验。
例如,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简单的劳动活动,如种植、绘画等;在中学和高校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习等。
此外,学校还应强化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加强对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四、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影响社会是学生实践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通过工作机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态度产生深远影响。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_交叠影响域的立场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_交叠影响域的立场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近年来,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中国,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社会化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学校则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而社会则是学生们实践与交流的场域。
在劳动教育中,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当形成协同合作的关系,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首先,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家庭是学生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他们形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家庭教育的力量将对孩子们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以通过平时家务劳动的分担、家庭农耕经验的传承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参与种植菜园、养殖小动物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成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其次,学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承载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劳动技能包括木工、电工、制作等各种技能,这些技能不仅可以为学生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社会的各个行业,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例如,在学校举办义务劳动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劳动技能,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支持者。
社会是学生们实践与交流的场域,也是他们将劳动教育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实践的地方。
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们参与到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去,使他们的知识得以运用和发展。
社会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提供实习或实训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的成长自述及教育思考
作者: 谢慧仪[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中小学德育
页码: 44-4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家校互动;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关系
摘要:不良家校关系影响学生成长,对家长、教师产生心理压力.交叠影响域理论模型展示了教育生态的全貌:由家庭、学校、社会一致的行为、活动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交叠区域会对处于教育中心位置的学生产生影响,而处于非交叠区的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独立的活动对其产生影响.以交叠影响域理论观照研究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发现在明确家校权责、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创建家庭般的学校和学校般的家庭,有助于拓展交叠区,对成长产生持续的良性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美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公立学校建立之初,一些学者就主张家长应该参与到 学校教育中来,美国“家长教师协会(PTA)”则于1900年就宣告成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 国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学生或被边缘化学生)的低成就率和高辍学率使教育工作者最直接地 意识到,家庭和社区参与到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经过对美国家庭、学校与社 区关系的长期调查研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做好和家庭、 社区进行有效合作的准备。“如果不能引导家庭和社区与之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势必会剥夺
那么,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结构或存在样态?在实践中又如何去有效 地设计、建构和推动展开?经过多年研究,受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学理论 和科尔曼(James S. Coleman )的社会资本理论启发,爱普斯坦在1987年提出了以“关怀(caring)” 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内部模型和 外部模型)□其核心观点旨在表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 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高质量的、频繁的交流和去动,学生更有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得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理论;协同育人;主体关系;平等协作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4-0102-09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0I) : 10.16456/ki. 1001-5973.2019.04.010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影响源的协同合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 协同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 :“办 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②在某种意义上,协同育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大 写”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但是,这三者到底应该建立何种协同关系 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Joyce L.Epstein)教授提出的交叠影响阈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新型 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理论为审视当前我国的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参照 。
②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 2018年9月11日。
102
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孩子受完整教育的权利”①。这种伙伴关系的特质之一就是各方都要充分意识到家庭、学校、社 区对儿童成长同样负有责任和利益关切,并且能够为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遇。爱普斯坦 认为,“在三者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不仅有利于改善学校教学,形成良好氛围,而且能够为家庭提 供服务和支持,提高家长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将家庭与学校、社区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和帮助教师 工作,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在学校与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 ”②。
*收稿日期:2019-06-02 作者简介:唐汉卫( 1975-),男,山东临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①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国社会科课程百年嫂变研究” (BEA180108)的阶段性成果。
到关于学校、努力学习、创造性思维以及互助的重要性一致认知 ”③,进而增进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1995年,爱普斯坦又在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和完善了六种家庭、学校和社 区的参与模式,在其理论成果中不仅“新增了一些中小学合作项目实例”,而且“更加注重将家庭、社 区参与行为与预期目标连接在一起,进而推动学生取得成功”④;2019年,《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伙 伴:行动手册》(第4版)出版。在这一版中,爱普斯坦及其团队提供了一些新的专业发展材料:一方 面,在扩增“来自美国各州中小学为六种家庭、学校与社区参与模式提供的最佳实践的新实例的同 时,也将幼儿园的合作实例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更新清单、模板和评估方式,计划与目标相关的伙 伴关系项目并评估进展”⑤,从而使该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交叠影响阈理论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美国已有近2000所学校加入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联盟(NNPS)中,形成了 研究指导机构、州、学区和学校4个层面的立体网络”⑥。受交叠影响阈理论的启发,“美国和其他 国家的一些学校正积极关注家长在学校理事会中的代表权,或者将自主择校作为家庭和学生参与 决策的一种形式;有的学校则在深入研究如何帮助家庭理解孩子的课程和科目;还有一些人致力于 更广泛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⑦。
唐汉卫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
摘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 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 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 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4卷第4期(总第285期) 2019 Vol.64 No. 4 (Serial No.人的启示心
(一)理论模型 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分为外部模型与内部模型两部分 。外部模型(见图1)旨在阐述 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叠一离关系,三者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 ,既可以相互合作,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