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 2018年9月11日。
1源自文库2
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孩子受完整教育的权利”①。这种伙伴关系的特质之一就是各方都要充分意识到家庭、学校、社 区对儿童成长同样负有责任和利益关切,并且能够为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遇。爱普斯坦 认为,“在三者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不仅有利于改善学校教学,形成良好氛围,而且能够为家庭提 供服务和支持,提高家长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将家庭与学校、社区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和帮助教师 工作,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在学校与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 ”②。
到关于学校、努力学习、创造性思维以及互助的重要性一致认知 ”③,进而增进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1995年,爱普斯坦又在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和完善了六种家庭、学校和社 区的参与模式,在其理论成果中不仅“新增了一些中小学合作项目实例”,而且“更加注重将家庭、社 区参与行为与预期目标连接在一起,进而推动学生取得成功”④;2019年,《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伙 伴:行动手册》(第4版)出版。在这一版中,爱普斯坦及其团队提供了一些新的专业发展材料:一方 面,在扩增“来自美国各州中小学为六种家庭、学校与社区参与模式提供的最佳实践的新实例的同 时,也将幼儿园的合作实例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更新清单、模板和评估方式,计划与目标相关的伙 伴关系项目并评估进展”⑤,从而使该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交叠影响阈理论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美国已有近2000所学校加入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联盟(NNPS)中,形成了 研究指导机构、州、学区和学校4个层面的立体网络”⑥。受交叠影响阈理论的启发,“美国和其他 国家的一些学校正积极关注家长在学校理事会中的代表权,或者将自主择校作为家庭和学生参与 决策的一种形式;有的学校则在深入研究如何帮助家庭理解孩子的课程和科目;还有一些人致力于 更广泛的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⑦。
唐汉卫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
摘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 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 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 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一、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机制
尽管美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公立学校建立之初,一些学者就主张家长应该参与到 学校教育中来,美国“家长教师协会(PTA)”则于1900年就宣告成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 国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学生或被边缘化学生)的低成就率和高辍学率使教育工作者最直接地 意识到,家庭和社区参与到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经过对美国家庭、学校与社 区关系的长期调查研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做好和家庭、 社区进行有效合作的准备。“如果不能引导家庭和社区与之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势必会剥夺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理论;协同育人;主体关系;平等协作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4-0102-09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0I) : 10.16456/j.cnki. 1001-5973.2019.04.010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影响源的协同合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 协同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 :“办 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②在某种意义上,协同育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大 写”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但是,这三者到底应该建立何种协同关系 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Joyce L.Epstein)教授提出的交叠影响阈理论,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新型 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理论为审视当前我国的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参照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4卷第4期(总第285期) 2019 Vol.64 No. 4 (Serial No.285)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心
(一)理论模型 交叠影响阈理论的理论模型分为外部模型与内部模型两部分 。外部模型(见图1)旨在阐述 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叠一离关系,三者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 ,既可以相互合作,亦可
*收稿日期:2019-06-02 作者简介:唐汉卫( 1975-),男,山东临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①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国社会科课程百年嫂变研究” (BEA180108)的阶段性成果。
那么,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结构或存在样态?在实践中又如何去有效 地设计、建构和推动展开?经过多年研究,受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学理论 和科尔曼(James S. Coleman )的社会资本理论启发,爱普斯坦在1987年提出了以“关怀(caring)” 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内部模型和 外部模型)□其核心观点旨在表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 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高质量的、频繁的交流和去动,学生更有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