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重视和挖掘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理论支持。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的二重性、协调性、比例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等全面、科学的经济思想,客观上要求我们从重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重视节约社会总劳动时间、重视各生产部门的比例性和协调性、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发展;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3-0014-05

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经济发展作为研究核心,内容涉及“富国裕民’等主题及劳动、分工、资本积累等手段的研究,也是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源头。但在后来的演化中,西方经济学开始局限于以生产函数技术分析为基础,忽视动态分析的经济增长理论。针对二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现实,许多经济学家拓展了经济发展的内涵,但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理论仍难以应对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难题。然而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

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已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这应成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国内探索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三种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丰富素材,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探索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思想。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经济发展时大多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探索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探索从研究方法的差异上主要可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逻辑,以柳欣、王璐等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用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上的社会剩余分析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柳欣认为,马克思在继承斯密、李嘉图分析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二种模式主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以孟捷、赵峰等为代表。孟捷以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产品创新是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重

要力量”为假设,认为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缺陷,探索了如何在考虑产品创新的基础上重新构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模式,以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赵峰认为,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不仅探索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而且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包含的深刻矛盾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他借用新古典经济学均衡思想,通过对前提假设、基本结论和劳动分工理论的探讨,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转换成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论证的结论是:劳动分工是马克思再生产的前提,同时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是矛盾的统一体,三者统一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第三种模式是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模式,主要以贾根良为代表。贾根良认为,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均衡和经济演化两部分,前者经过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穆勒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以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分析特点主要是,“经济学家们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定:经济人(给定)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研究)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后者经由马克思发展形成了经济演化的路径。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不均衡过程,他以分工概念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技术变迁,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来自

于技术变革和企业重组的竞争,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和动机下,形成了资本主义长期的增长潜力,通过不可逆的、虽非长时间持续出现但却以审慎步骤进行的技术变革和创新,走向不均衡和不平衡。因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报酬递增导致资本主义内在演进的宏大理论体系。国内学者借鉴各种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对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进行探索,推动了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重新认识。但如何将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相结合是当

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全面充分理解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是突破这一重大课题的前提。

二、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表示,“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从横向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的运动规律,从纵向看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过程和趋势的规律,从总体看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二重性思想

二重性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客观反映。“马克思方法的精髓是应用唯物辩证法揭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学说”,“矛盾二重性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且存在于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之中。”具体来说,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也决定了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一般的劳动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二重性表现在:一方面是创造社会财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社会生产二重性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决定了其发展趋势。马克思运用二重性原理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是社会分工协作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一方面,分工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又促进了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另一方面,企业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相互促进导致了产业和社会结构的演进,内在地蕴含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发展机制。其次,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受社会生产关系制约的特征。在资本主义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