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公丕详)

合集下载

中国司法改革十年检讨(同名23239)

中国司法改革十年检讨(同名23239)

中国司法改革十年检讨(同名23239)中国司法改革十年检讨陈卫东从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时起,中国的司法改革也因形势的需要而被提到日程上来,屈指算来,这个过程已经持续有十个年头了。

回顾十年司法改革的历程,无论从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可以说是成果颇丰。

而在本文中,笔者并不打算过多地为司法改革的过去歌功颂德,只想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和学术研讨的角度出发,对司法改革十年来的一些作法及理论研究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为我国的司法改革贡献绵薄之力,并请各位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一、司法改革十年历程简要回顾在20世纪90年代的前五年,司法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刑事诉讼方面,尤其集中在法院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了《关于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开庭审判程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公诉机关起诉材料的移送、法庭调查中公诉人员与审判人员讯问、询问的时间以及庭审中被告人的权利等问题作了与当时的刑事诉讼法不尽一致的规定。

这个意见几乎是一开始就遭到了来自检察机关的反对,检察系统接连发表文章对此作法表示不予接受。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态度很直接也很坚决,认为:辩论式诉讼不符合我国宪法、法律关于检察机关性质、地位和公诉人员职责的规定。

《意见》将法律规定应由审判人员承担的法庭调查任务全部转给检察人员,要求出庭的公诉人员进行讯问、询问,同时赋予了被告人多项法律并未规定的诉讼权利,而且还要求几乎所有的证人、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否则书面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等等,这些规定均与法律相悖,因此,“对于依据《意见》擅自搞的一些庭审改革试点,检察机关的态度只能是一不参加,二要对违反现行法律的审判活动实施监督,依法予以纠正。

”当然,在此期间,学者们也对其他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如免予起诉、收容审查的存废问题,检察机关的拘留权问题,律师参与诉讼的时间与问题等。

讨论的结果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重大修改,许多理论观点、主张及实践中的作法被法律采纳,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由此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研究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研究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研究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司法领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及其发展轨迹。

文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阶段、关键措施及其成效,以期对当代中国的司法进步和法治建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首先将对司法改革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国际法治环境的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介绍中国司法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改革初期的探索、制度创新以及近年来的深化改革等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中,文章将重点关注司法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关键节点,如审判制度的改革、司法独立原则的落实、司法公开和透明度的提升、司法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推进等。

文章还将对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司法公正、效率和公信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文章将总结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历史进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标志性事件。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与制度建立(1978-1992年)。

此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司法改革在这一阶段开始起步,重点是重建和完善司法制度,恢复司法秩序。

通过制定和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奠定了司法改革的基础。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与发展(1993-2002年)。

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司法改革逐渐深化。

通过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加强司法监督、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等措施,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司法公开、司法独立等理念开始受到重视,司法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能动司法: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取向——访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

能动司法: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取向——访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

作者: 卢子娟[1]
作者机构: [1]本刊记者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4-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中国司法;能动司法;当代中国;人民法院;法院院长;江苏省;司法克制主义;社会发展进程
摘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正在对能动司法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司法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不仅关系到司法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法治建设的前景,是一个必须科学解答的重大命题。

对此一直存在着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两种迥然相异的司法哲学观。

在当代中国,人民法院究竟是应当坚持能动司法,还是应当坚守司法克制?。

中国的司法改革

中国的司法改革

中国的司法改革(201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加强人权保障四、提高司法能力五、践行司法为民结束语前言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从国情出发,在承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了社会公正,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司法制度总体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和民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司法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积极、稳妥、务实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践行司法为民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扩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启了中国司法制度建设的新纪元。

1949年9月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新中国的法制基石。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法令,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和基本职能,确立了合议制度、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监督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形成了中国司法制度的基本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司法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恢复重建了司法制度,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基本法律。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挑战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挑战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各种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挑战。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1.加强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之一。

在中国,法官裁判独立性一直备受争议。

但是,最近几年,一些司法改革措施已经被推出,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成功,这些措施包括撤销地方政府对地方法院的管理权,明确法院的独立职权,启动了法官职业化进程,建立了独立的法官任免机制。

例如,实行“一案双审”制度,公开了审判记录,对法官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等措施,都有利于加强司法独立。

2.改革刑事诉讼制度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个司法体制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在刑事诉讼制度方面。

但是,最近几年的改革是深入的,并且一些成果被证明是成功的,包括酝酿了二十多年的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更好地保护被告人的权利,提高了公诉人的质量,促进了协调。

在实践中,有一些成功案例也证明了这些措施的作用。

3.强化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去,司法机关的工作方式往往是不透明,人们对于司法的公正性存在怀疑。

但是,近年来的改革,司法公信力已得到显著的加强。

比如: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传媒和民间组织的监督,及加强司法机关的传承和培训,自动网络平台审判等措施,公众都可以参与和监督司法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二、司法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1. 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司法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一定的挑战。

改革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增加司法机关的负担、升级法庭设施的可靠性;增加法官和公诉人的数量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和满足新司法制度的要求。

这是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不仅要在执法上做出努力,也要在法律上做出调整,并且需要人们逐渐适应新的体制。

2. 法官的独立性问题虽然改革的努力,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法官的独立性,但是,这个问题本身仍然存在,法官的独立性仍逐渐得到增强,但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敏感案件中,还是存在不同的压力和挑战,威胁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司法工作改革实施进展

司法工作改革实施进展

司法工作改革实施进展司法工作改革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司法效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司法工作改革已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司法工作改革的实施进展。

一、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司法工作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逐步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审判权、检察权、公安权的体制机构,并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于地方政府。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得到了加强,为司法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审判机关改革审判机关改革是司法工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通过完善审判机关的组织结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办案质效,推动审判机关实现了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工作。

这其中包括建立统一的案件管理平台,便于案件信息的共享和协作办案;推行“互联网+审判”,提高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能力;加强司法责任制,严格监督司法人员的行为规范等。

三、律师制度改革律师制度改革是司法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推进律师事务所的多元化经营,提高律师行业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加强对律师执业行为的监督和规范,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律师执业监管体系,有效遏制了一些不正当、不合法行为,保障了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公证制度改革公证制度改革是司法工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通过深化公证改革,扩大公证范围,加强公证队伍建设,提高公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公证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促进公证事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提高了公证服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公证服务。

五、司法公开司法公开是司法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坚持司法公开的原则,推进了一系列的司法公开改革措施。

包括开展庭审公开、判决文书公开、司法统计公开等,加强了司法活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了解和参与程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及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及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及成效1. 前言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仅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是重大战略任务和长期斗争任务。

2. 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强劲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

司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完善、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司法改革也是保证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3. 改革方向中共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改革审判制度,增强审判公正性。

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的核心,加强审判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是关键,因此,审判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央办公厅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意见》,提出“审前中调、裁前中调、审后中评”的审判质量反馈机制,倡导司法透明、公开和公正。

在此基础上,实现审判公开,公布判决文书,让法官在阳光下审判。

2. 推行法律援助制度,维护弱势群体权益。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治保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法律费用。

针对这个问题,司法体制改革提出,推行法律援助制度,让法律知识的保护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法律援助亦面向全社会,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3. 推进司法改革,构建多元化解决争议机制。

司法改革的一项内容是构建多元解决纠纷机制,旨在增加解决争议的渠道和多元化选择,让各方面利益更好地得到维护。

因此,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推进多元化司法制度改革,通过改进非诉权益的保护、增加部门协商解决机制、增加传统仲裁制度、推进互联网审判和调解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4. 成效与影响中共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影响如下:1. 司法公正性得到加强,审判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完善审判制度、推进审判公开,法庭审判的“阳光化”程度得到提升,有效遏制了执法者的审判权侵权。

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报告

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报告

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报告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报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为了满足社会对公正、合理、高效的司法制度的需求,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就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工作报告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司法体制是保障司法公正、推动司法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机制。

本次司法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解决了司法制度和司法机关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促进了社会公正、有效、合法的司法实践,使国家治理能够更加科学、民主、法治和可持续。

二、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1. 司法责任制改革实行“一案双审查”制度,既提高了法官审批案件质量,又规范了法官的言行和行为,切实维护了法律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普遍推广检察官干部考核实体化制度,清晰明确检察官的职业责任和考核标准,推动了检察官队伍的健康发展。

2. 司法公开制度完善推进“阳光司法”,司法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便于公众了解审判了如指掌,减少了司法责任不清、社会信任度低等问题。

3. 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了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监督评估制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与司法公正、合法度相统一,确保案件的公正解决和法律援助的制度性发展。

4. 司法体制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出台了《人民陪审员法》《人民调解法》,建立了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制度,既有利于司法底层的民主化,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反对庭上打官腔,司法局面冷淡。

三、司法改革的当前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司法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

下一步,司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科学制定整体战略和目标,以符合政府和社会对司法的期望和需求。

同时,还需提高司法官员士气,完善成长体系,推进技能接纳系统的建立。

必须明确司法体制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与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1. 推进司法公正、合法、高效化的改革制定完整、科学的司法机构改革方案,强化权力监察和自我纠错机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以实现司法体制优化,司法公正之道走得更稳更远。

现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司法改革

现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司法改革

现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司法改革近年来,中国在法治进程和司法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在法律框架方面的改变,也是在裁判实践中的改进。

以下将探讨现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司法改革。

一、法治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法治进程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要素。

法治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体系的核心,影响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近几年,中国政府在法治进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些进展在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加强了秩序和监管,另一方面则是保护了人民的权益。

(1)加强秩序和监管在中国,政府的一项关键任务是保持社会秩序和安全。

由于秩序稳定本就是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这项任务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犯罪的数量也不断在上升。

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秩序和监管来保障安全。

为此,中国政府加强了公共安全和司法系统的投入,增加了公共安全领域的警力和设施,制定了多项法律和政策来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加强了法律执行的力度。

(2)保护人民的权益法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公民的权益,而这在中国也是不例外的。

政府为了保护公民的权益,采取了多项法律和政策措施。

例如,加强了劳工权益的保护,消费权益的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为获得更好的、更加平等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司法改革在加强法治建设上,司法改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司法改革旨在保障国家法治的实施和司法公正,提高人民的赔偿和信任感。

目前,在中国,司法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推进司法民主、公众参与和公开化。

(1)提高司法公正性司法改革的一个关键议题是如何提高司法公正性。

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执行机构的司法公正问题。

在过去,司法行为中的不公正行为,例如裁判机关的失误、滥用权力或贪污和受贿,长期存在。

不过,在过去几年的司法改革中,中国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强司法公正性。

例如在省份或直辖市的级别上设立了独立的法院来确保司法独立性。

中国司法改革的时代进程

中国司法改革的时代进程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的司法改革渐次展开,成为波澜壮阔的司法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深刻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司法改革的时代进程(上)公丕祥发布时间:2008-12-15 07:48来源:光明日报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经历了广泛的社会变革,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立法工作、司法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本刊从今天起陆续刊登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记者对专家学者的访谈,回顾、记录和总结这些历史性的进步,作为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

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的司法改革渐次展开,成为波澜壮阔的司法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深刻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司法制度的恢复与重建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当代中国法制与司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

这个时期从1978 年12 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后,怎样避免那样的历史悲剧重演?如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很自然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法律和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并且强调要“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方针,并且强调“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司法工作改革进展

司法工作改革进展

司法工作改革进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期望日益增长,司法工作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些改革不仅在司法体制、普法宣传、审判执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优化司法体制为了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我国不断优化司法体制。

首先,加强司法独立。

通过建立独立的审判机构、加大对审判人员的保护力度,确保审判活动不受任何干扰。

其次,推行公正司法制度。

建立内外交叉检察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司法效能。

二、提升普法宣传力度普法宣传是司法工作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加大了普法宣传力度。

不仅通过各类媒体传播法律知识,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问财力,提高了全民法治意识。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基层的司法援助力度,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正义。

三、改革刑事审判体制刑事审判是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我国对刑事审判体制进行了改革。

首先,加强法官培训和监督,提高刑事审判质量。

同时,推行“举证责任制”,使其更加公正公平。

此外,加大对刑事诉讼瑕疵的纠正和惩治力度,确保司法公正。

四、加强民事司法改革民事纠纷频繁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纠纷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事司法改革。

首先,建立多元化解机制。

逐步推行调解、仲裁等方式,提高案件的解决效率。

其次,创新裁判方式。

实行简易程序和在线审判等,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建立全面的民事法律援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五、推动执行力度加强法院执行力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司法公信力,为了提高执行效率,我国推动执行改革。

首先,建立权威统一的执行机构,加强执行队伍的培训和监督。

其次,完善执行证据规则,确保执行的公平性。

此外,创新执行方式,引入电子拍卖等手段,提高执行效果。

六、推进科技与司法的融合发展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司法工作也积极借助科技手段,推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司法改革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趋势

司法改革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趋势
国外背景与现状
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国家通过加强司法独立、完善司法程序 、提高司法效率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一些国家也面临着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 强改革和完善。
CHAPTER 02
国内司法改革的最新进展
审判中心主义改革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提高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专业 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支忠诚 干净担当的司法队伍。
推进科技应用与司法创新
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 技手段,促进科技与司法的深度融合 ,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强化司法监督与制约机制
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内部监 督和外部监督机制,防止司法腐败和 权力滥用。
司法效率有待提高
随着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司法机关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如 何提高司法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司法改革面临的机遇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司法改革提供了新 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
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司法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司法机关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治理。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差异,司法改革呈现出多样 化的特点,包括改革目标、内容 、方式等。
司法改革的成效与
问题
国内外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 正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改 革不彻底、执行不力等。
对未来司法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 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 权。
02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推广

司法工作改革进展情况

司法工作改革进展情况

司法工作改革进展情况一、司法改革的背景司法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下将分别从增强司法公信力、推进审判公开化、推进律师制度改革、完善人民法院组织结构、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完善司法体制监督以及推动智慧法院建设等方面介绍司法改革的进展情况。

二、增强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我国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首先,改革司法评价制度,建立以案件质量、司法公正、司法服务等为评价标准的司法评价体系,切实减少不公正判决的发生。

其次,加强司法透明度,实行审判公开化。

司法机关通过直播庭审、开放案件文书等措施,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司法工作的全过程。

再次,加强司法救助工作,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平等享有法律的保护。

三、推进审判公开化推进审判公开化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放庭审、公布判决结果等方式,增加司法活动的透明度,提高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目前,我国已全面推进审判公开化,开展网络直播庭审试点,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一举措有效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度。

四、推进律师制度改革加强律师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国在今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修订草案,进一步保障了律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律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动律师执业水平评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律师进行警示和纠正,提高律师行业整体水平。

五、完善人民法院组织结构完善人民法院组织结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不断优化法院组织架构,加强院庭制改革,提高办案效率。

在补充人员方面,我国截至今年新任法官逾30万名,有效满足了法院工作的需要。

一方面,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法院办案效能;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法官队伍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_公丕祥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_公丕祥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_公丕祥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下列不是依法行政存在的差距的是()A.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B.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C.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2、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3、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下列不是依法行政存在的差距的是()A.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B.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C.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4、公安局对叶某作出拘留10天的处罚决定后随即执行。

叶某申请复议,上级公安局作出维持原判处罚的复议决定。

叶某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维持拘留决定,叶某上诉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公安局对叶某的拘留处罚违法。

此时,应如何处理本案?()A.撤销一审判决,并撤销拘留决定,判令公安局赔偿叶某的损失B.撤销一审判决,并确认拘留决定违法,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将全案发回重审C.撤销一审判决,并确认拘留决定违法,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将行政赔偿案件发回重审D.撤销一审判决,并撤销拘留决定,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如调解不成,告知叶某就赔偿问题另行起诉5、关于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侵权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B.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被确认违法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C.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要求赔偿D.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协商酌定6、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 )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

法律知识: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法律知识: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法律知识: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是一种现实要求,更是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司法体制改革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础,其目的是确立公正、公平、高效的司法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改革进展不断,层次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其中的核心改革是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的司法体制框架,包括宪法的修订、司法责任制的建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等。

宪法的修订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修订《宪法》以推进法治建设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强化了保障人权、符合法治原则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了法治和人权自由的健康发展。

司法责任制是建立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的。

建立刑事责任制度和非刑事责任制度,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纪律性监管,提高司法实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司法活动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

此项改革涉及审判程序、司法行政、司法管理、审判信息公开等方面,推动了审判工作的专业化和法治化。

同时法院管理员制度的引入也使得司法行政更加的规范化。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则是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前我国的刑事诉讼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司法制度滞后,审判方式不够规范,同时效率不尽理想,此项改革在彻底解决旧有问题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司法公正和合法性,保证了每位被告人的权益。

今天,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如何呢?在司法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例如,较完备的诉讼制度、司法权力运行的透明公开、更加公正的判决、审判记录的完整等,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司法权利。

同时,各级法院积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效法治建设是司法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

最新-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与形式 精品

最新-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与形式 精品

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与形式本文作者单忠献工作单位中共青岛崂山区委党校从建国之初的蹒跚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号角的真正吹起,司法改革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推进,尽管期间一度遭受灾难性的重创。

可以说,建国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1]。

在这个充满波折的过程中,对于司法为什么要改革似乎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但至于如何改则一直面临着困惑、争议、反思和抉择的痛苦。

本文拟从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入手,在对历史进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司法改革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我国司法改革未来的走向尝试性地提出建议。

一、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国家此前执行的政策方针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刻地反思,由此提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伟大命题———改革开放。

以此分野,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后,在法律方面,中国共产党从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认识法律的本质,强调新旧法制的根本对立[2],并由此着手建国之初的法制变革和法制建设工作。

首先,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明令废止了南京国民政府制立的法律体系,并制定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国家政权方面的基本法律,设立了行使国家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司法行政权等职权的相应国家机构。

然后,在1952-1953年期间,国家发起了一场以清除旧司法人员、肃清旧法思想、纠正旧司法作风和发展政法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运动,力图消弭旧法的影响和确立新法制的权威,全面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司法传统。

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即1954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框架体系。

最新-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与形式 精品

最新-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与形式 精品

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度与形式本文作者单忠献工作单位中共青岛崂山区委党校从建国之初的蹒跚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号角的真正吹起,司法改革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推进,尽管期间一度遭受灾难性的重创。

可以说,建国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1]。

在这个充满波折的过程中,对于司法为什么要改革似乎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但至于如何改则一直面临着困惑、争议、反思和抉择的痛苦。

本文拟从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入手,在对历史进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司法改革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我国司法改革未来的走向尝试性地提出建议。

一、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国家此前执行的政策方针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刻地反思,由此提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伟大命题———改革开放。

以此分野,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后,在法律方面,中国共产党从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认识法律的本质,强调新旧法制的根本对立[2],并由此着手建国之初的法制变革和法制建设工作。

首先,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明令废止了南京国民政府制立的法律体系,并制定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国家政权方面的基本法律,设立了行使国家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司法行政权等职权的相应国家机构。

然后,在1952-1953年期间,国家发起了一场以清除旧司法人员、肃清旧法思想、纠正旧司法作风和发展政法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运动,力图消弭旧法的影响和确立新法制的权威,全面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司法传统。

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即1954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框架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

□公丕祥
建国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

在建国之初的司法发展进程中,有至关重要并且影响深远的三件法制大事,奠定了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历史基础。

一是废除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即在人民大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于1949年2月发出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确立了废除“六法全书”之后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司法活动的原则;二是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运动,进一步肃清了司法系统中“六法全书”的旧法观点的影响,划清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三是“五四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司法体制与司法制度基本框架。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法律与司法革命进程遇到了严重挫折。

从1957年开始,法律与司法虚无主义思潮广泛蔓延,直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与司法制度遭到了全面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中国法制与司法得到全面恢复与重建。

1982年的宪法、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
都是中国司法制度重建的重要依据。

之后,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开始了全面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
从时间上看,这个阶段经历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

这一时期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改变职权主义的庭审模式,强调当事人的举证,加强对证据的质证和开庭辩论,充分发挥开庭审理的功能;强化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及时处理一般经济纠纷;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诉讼消耗,以取得最佳的审判效果;扩大合议庭职权,提高依法独立审判水平,等等。

审判方式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庭审模式的深刻转变,促进了审判质量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也开始启动。

1988年11月,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黑龙江、浙江、福建、内蒙古四省区实行在党的领导下法院干部以上级法院管理为主的体制改革试点。

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项工作。

这部法官法从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法官依法行使职责出发,对法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条件、任免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从此拉开了当代中国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序幕。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理论准备亦相对不足,但是在审判方式改革和法官制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而且为后来的相关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第二阶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带来全方位的司法改革
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且强调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由此,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司法改革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从人民法院来看,这一时期的司法改革主要在内部层面上全方位展开。

“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39项具体的改革任务,涉及审判方式改革、审判组织改革、法院内设机构改
革、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法院办公现代化建设、审判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改革、法院深层次改革的探索等七大领域,成为指导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文献。

“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颁行的五年间,以“公正与效率”为基本取向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波澜壮阔,蓬勃展开,被认为是改革成果最丰硕的五年。

总的来看,“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深刻地改变了人民司法事业的基本面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在“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改革的进展还不够平衡,改革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还不够,司法改革与相对不完善的现行法律制度的冲突日趋明显。

□第三阶段:司法的体制性改革时代的到来
这一阶段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

与前两个阶段的司法改革进程明显不同的是,这一新阶段的司法改革更多地触及体制性层面的问题。

所以,党的十六大用司法体制改革(而不是司法改革)来统摄当代中国司法领域的发展取向。

它把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视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性特征,进而强调要健全司法体制,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强调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强调要改进司法管理制度,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部署,党中央专门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领导和部署司法体制改革工作。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2004年底,党中央转发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确立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确定了35项改革措施,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颁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5年颁行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

这表明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开始进入了体制性改革的新阶段。

“二五改革纲要”提出了2004年至2008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50项基本
任务,主要是:改革和完善诉讼程序制度,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权威;改革和完善执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执行机构,完善执行程序,优化执行环境,进一步解决“执行难”;改革和完善审判组织和审判机构,实现审与判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司法审判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制度,为人民法院履行审判职责提供充分支持和服务;改革和完善司法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法官职业保障,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改革和加强人民法院内部监督和接受外部监督的各项制度,完善对审判权、执行权、管理权运行的监督机制,保持司法廉洁;不断推进人民法院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现代司法制度。

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具体指导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在此期间,死刑核准制度改革、民事再审制度改革、执行制度改革、审委会制度改革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体说来,由于“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司法领域的体制性层面的问题,因而为下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重要基础。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又一巨大推动力。

十七大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显然,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推进司法改革”,到党的十六大进而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司法改革向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变。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且把“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与以往相比,党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更远,方向更明,决心更大。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新一轮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即将全面铺开。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第三个阶段,亦即司法体制改革阶段,正在进入一个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将会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任重而道远。

我们坚信,只要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推进,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一定会越
走越宽广,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将展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作者在11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