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测地球参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地球的某些基本参数,加深对地球物理特性的理解,并验证地球物理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地球的物理参数主要包括地球的半径、重力加速度、自转角速度、质量、密度等。
本实验采用几何测量法、物理测量法等方法进行测量。
三、实验器材1. 地球仪2. 水平仪3. 秒表4. 量角器5. 千克秤6. 铅笔四、实验步骤1. 测量地球半径(1)将地球仪放置在水平面上,调整地球仪使其与水平面平行。
(2)使用量角器测量地球仪的赤道周长,并记录数据。
(3)根据赤道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公式为:R = 周长/ (2π)。
2. 测量重力加速度(1)将千克秤放在水平面上,调整至平衡状态。
(2)将物体放在千克秤上,记录物体质量。
(3)将物体从千克秤上取下,用秒表测量物体下落时间。
(4)根据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公式为:g = 2h / t^2,其中h为物体下落的高度,t为下落时间。
3. 测量自转角速度(1)将地球仪放置在水平面上,调整地球仪使其与水平面平行。
(2)使用水平仪检查地球仪的垂直度。
(3)使用秒表测量地球仪自转一周所需时间。
(4)根据自转角速度公式计算自转角速度,公式为:ω = 2π / T,其中T为自转周期。
4. 测量地球质量(1)使用千克秤测量地球仪的质量。
(2)根据地球仪的质量和地球仪的体积计算地球的质量,公式为:M = m / (ρ V),其中m为地球仪的质量,ρ为地球的平均密度,V为地球的体积。
5. 测量地球密度(1)使用千克秤测量地球仪的质量。
(2)使用量角器测量地球仪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3)根据地球仪的体积计算地球的密度,公式为:ρ = m / V,其中m为地球仪的质量,V为地球的体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球半径:通过测量赤道周长,计算得到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
2. 重力加速度:通过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和高度,计算得到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为9.81米/秒^2。
地球物理

地 震(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测井)一、基本概念:1. 概念:1) 地震波的类型:体波:纵波(P 波),横波(S 波);面波:勒夫波,瑞利波。
不同类型波速值(Vp 、Vs 、V R )的相对关系:Vp> Vs> V R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岩性,密度,深度,压力,结构,孔隙度,所含流体。
2) 主要的近震震相和远震震相:近震:P ,S ,P 11,S 11,P n ,S n ;远震:远震直达波,地表及M 界面反射波,核面反射波,地核穿透波,面波。
3) 首波(折射波)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波在界面上的入射角达到全反射时产生的地震波。
①存在盲区,Δ0 =(2H- h)tgi 0 ②在界面上以V2速度滑行 ③在一定范围之外,来自地下深度的折射波会比直达波先到达观测点,成为第一个到达的波,因此也称为首波。
4) Q 值的意义:一周期中质元所损耗的能量与原能量的比值的倒数,以描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能量损耗情况。
介质的Q 值越大,能量的耗损量越小,介质则越接近完全弹性。
2. 地球物理名词:1)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T 0 ,震中位置(Φ,Υ),震源深度(h ),震级(M )。
2) 震相:震源所发出的不同振动,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定标志成为震相。
3)走时方程:地震波传播的时间(t )与震中距(x )的函数关系。
4)走时与到时:以激发的瞬间作为地震波计时的零点,地震波到达接收点的时刻称为到时,地震波传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走时。
5)视速度与真速度:视速度: d Δ/dt=V* 真速度0*00sin sin i V i dtd V =∆=6)折射波的盲区半径:当i 1<i 0时不出现首波,即震中附近为首波盲区。
其半径为Δ0 =(2H- h)tgi 0。
7)正常时差与动校正:各接收点的走时相对于共中心点回声时间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t i 。
将一系列来自共反射点的反射波记录中的反射波走时 t i 减去校正值△t i , 使共反射点波列的走时都相同为 t 0 ,这个过程叫动校正。
三维地质建模分层划分标准

三维地质建模分层划分标准一、地层单位在三维地质建模中,地层单位是分层划分的基本单位。
根据地质年代、地层接触关系和地层沉积环境等因素,将地表及地下岩土体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地层单位模型。
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岩性特征岩性特征是分层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岩性类型、岩石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将地表及地下岩土体进行合理的划分。
同时,要考虑到岩性特征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范围,以便建立更加准确的地质模型。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影响地层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三维地质建模中,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影响,如断层、节理、褶皱等。
根据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产状等因素,将地表及地下岩土体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地质构造模型。
四、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特征是分层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等资料,可以获取地层的物性参数,如电阻率、声波速度等。
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范围,可以将地表及地下岩土体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地球物理模型。
五、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是分层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可以获取地层的化学成分和分布规律等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将地表及地下岩土体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地球化学模型。
同时,要考虑到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范围,以便建立更加准确的地质模型。
综上所述,三维地质建模分层划分标准包括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在建模过程中综合考虑,以建立更加准确、可靠的三维地质模型。
地球物理学基础

地球物理学基础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
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
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
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
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
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
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三.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下的一个地震波速度的间断面,P波速度由界面上方的6.2km/s增至8.1km/s左右。
这个间断面称为莫霍面(M面)。
莫霍面以上的介质称为地壳,以下的介质称为地幔。
地壳构造复杂,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从莫霍面到地下2900km深处这一层称为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浅地表地球物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浅地表地球物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特征及其与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索地球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物理现象。
浅地表地球物理是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浅层结构。
浅地表地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地震学、重力学、磁学、电学、电磁学、热学等。
通过使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和仪器设备,可以获取地球表层的有关信息,包括地下岩土层的成分、厚度、密度、磁化率、电性质等。
浅地表地球物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结构、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地震活动等。
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浅地表地球物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结构,预测地质灾害,划定地下水资源分布范围,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浅地表地球物理的概念、定义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浅地表地球物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对地球内部和地表特征的认识,为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还将展望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浅地表地球物理未来研究的建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章节安排的介绍。
在该部分中,应该简要说明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以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流程。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内容的一个例子: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浅地表地球物理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以便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
正文部分包括了地球物理学的概念、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定义以及其应用领域的详细介绍。
地球物理学的概念部分将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对浅地表地球物理的介绍铺垫。
浅地表地球物理的定义部分将对浅地表地球物理进行具体的定义和解释,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02 地球物理场

重力异常
由于实际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非常不均匀,因而实
际观测重力值与理论上的正常重力值总是存在着偏差,
这种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影响之后,仅仅是由于地下物 质密度分布不匀而引起的重力的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剩余密度与剩余质量
研究对象的密度与围岩密度之差称为剩余密度; 剩余密度与研究对象体积之积即为剩余质量M 据万有引力定律,存在比正常质量分布有多余(M >0) 或不足(M <0)的质量时,引力大小将会发生变化,进 而使重力值改变。
异大,可达上千倍;
应用: 重力固体潮是理论地球物理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与弹性等 方面的重要手段; 利用不同地球重力场模型的位系数,可计算出全球范围的重 力异常、大地水准面高程异常以及重力垂直梯度异常等,为研 究全球的板块构造、地幔内物质的密度差异、地幔流分布等提 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
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略讲
重力位
重力场为矢量场,根据场论,从场力作功的角度可引入一 个标量“位’’函数来方便地描述重力场,称为重力位, 它沿某个方向求偏导数恰好等于重力在该方向的分力。或 者说,重力可以用重力位 W(x,y,z) 的梯度表示。相应有引 力位和离心力位。 即 W(x,y,z) =V(x,y,z) +U(x,y,z) P=gradW=W 由场论知识,在地球外部,引力位V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但惯性离心力位不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在物体内部,引力位满足泊松方程:
略讲
重力位W具有以下性质:
在地球外部 在地球内部
重力等位面
垂直重力的方向l求偏导数时 积分后得到 对于确定的C值,上式代表了空间的一个曲面,该面上重 力位处处相等,故叫作重力等位面。 该面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测量学上又称作水准面,因为 此时水不会流动而静止下来-静止的水面(无水头压差)。 因积分常数C有无数多个,故重力等位面也有无数多个。
地球物理数据

地球物理数据地球物理数据是指通过对地球内部和表层物质进行测量、观测和解释,获取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地球物理数据可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理数据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测量地震波、磁场、重力场、电性质、热流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地球物理数据及其应用。
1.地震波数据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由震源产生的机械波传播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波动。
地震波具有绕射、反射、透过等现象,可以被用于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特性。
地震波数据包括地震波速度、振幅、频率等,通常通过地震勘探、地震探测仪器等手段进行获取。
地震波数据在地质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对地震波进行反演和解释,可以确定地下岩石层的厚度、性质和深度等信息,帮助地质勘探人员进行矿产勘探、石油勘探等任务。
2.重力场数据重力场是指地球受万有引力作用形成的场,具有密集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重力场强度不同,因此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下岩层的变化。
重力场数据可通过重力测量仪器等手段获得,包括重力场强度和重力梯度等。
重力场数据可以被应用于测量地下岩石层的密度和变化,帮助勘探人员进行找矿和石油勘探。
地球磁场是指地球内部电流与固有磁矩所产生的磁场。
地球磁场的强度及方向会随时间、位置而变化。
测量磁场变化的数据可通过磁力计、磁场探测仪等手段获取,包括磁场强度和磁场梯度等参数。
磁场数据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探和石油勘探。
例如,在找矿任务中,常常观测地表磁场数据,通过比较磁场异常的分布和地质结构图之间的关系,来寻找隐藏的矿藏。
4.电性质数据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电性和介电常数,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场或电磁辐射来反映地下物质的电性质。
电性质数据可以通过电场测量仪、电磁辐射探测仪等手段获得,包括电场、磁场、电导率等参数。
电性质数据可以被应用于测量地下岩石层的孔隙度、水含量、矿物颗粒尺度和成分等,有助于勘探人员进行矿物勘探、水资源评估等任务。
地球动力形状因子

地球动力形状因子地球动力形状因子是指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形状略微偏离完全的球形,这种偏离程度就是地球动力形状因子。
地球动力形状因子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转、引力场和地球形变等方面,还对地球的大气、海洋和生物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动力形状因子的数值约为0.0033,这意味着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大约多出21公里左右。
这种偏离虽然看似微小,但却对地球的自转速度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是由地球的惯性力和引力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而地球动力形状因子的存在会导致地球的惯性力和引力力不完全平衡,从而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这种影响被称为“极移现象”,即地球的极点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除了对地球的自转速度产生影响外,地球动力形状因子还对地球的引力场产生着影响。
由于地球的形状不完全球形,地球的引力场也不是完全对称的。
这种不对称性会导致地球的引力场在不同位置产生微小的变化,从而影响着地球上的物体运动。
例如,地球动力形状因子会导致地球上的海洋水位在不同位置产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海洋潮汐”。
除了对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产生影响外,地球动力形状因子还对地球的形变产生着影响。
由于地球的形状不完全球形,地球的形变也不是完全对称的。
这种不对称性会导致地球在不同位置产生微小的形变,从而影响着地球上的地质活动。
例如,地球动力形状因子会导致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产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板块运动”。
地球动力形状因子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转、引力场和地球形变等方面,还对地球的大气、海洋和生物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地球动力形状因子的影响看似微小,但却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西地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

辽西地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摘要]本文对辽西地区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对该区重磁异常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已知矿产地,主要阐述辽西地区铁矿资源富存规律,并对今后在辽西地区寻找铁矿及找矿远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辽西地区重磁异常特征铁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22-0248-03引言辽西地区成矿、赋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齐全。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53种,占辽宁省发现矿产110种的48.18%。
其优势矿产为铁、金、锰、等矿储量居全省首位。
金、铁矿床(点)多、分布广、大小并存,不仅有规模较大储量亿吨的宝国老大型铁矿还有储量丰富的柏杖子、二道沟大中型金矿,笔者对以往的地质资料、重磁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该区找矿方向,不足之处请批评、指导。
1、区域地质概况区域上属华北地台北缘,主要由内蒙地轴(ⅱ级)东段建平台拱(ⅲ级)和燕山台褶带(ⅱ级)东北部辽西台陷(ⅲ级)与山海关台拱(ⅲ级)等构造单元构成。
仅西北角的黑水—马厂一带属槽区,即属于内蒙兴安岭褶皱系(ⅰ级)的内蒙优地槽褶皱带(ⅱ级)。
建平台拱,属老基底隆起区。
主要由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和上壳岩构成。
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建造,经区域高温度变质作用,形成麻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及磁铁石类岩;混合岩化作用形成部分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其成矿作用主要为铁、金等矿产。
因此,该岩系为辽西地区铁金矿产重要赋矿层位。
2、地球物理场特征这里只叙述重力场和磁场两种地球物理场。
从重磁参数统计表中看出: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岩,具有较强磁性,平均磁化率为10004一般可形成明显正值背景磁场,部分较强磁性者,可引起500nt以上的磁异常,局部含磁铁的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可引起1000nt的局部异常。
磁铁石英岩(鞍山式铁矿),磁性最强,其磁化率达50000~120000×10-64πsi以上,平均值为85000×10-64πsi;是引起强磁异常的主要原因(表1)。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是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参数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理特征,为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包括重力测量、磁力测量、地电测量和地震测量。
首先是重力测量方法。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通过测量重力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和重力场变化。
传统的重力测量方法是使用重力仪器测量重力加速度,然后计算得到重力场的数值。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新型的重力测量方法,如超导重力仪、微重力测量仪等,能够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效率。
接下来是磁力测量方法。
地球具有磁场,磁力测量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的磁性特征。
常见的磁力测量方法包括磁力测量仪、磁力航空测量仪等。
磁力测量可以用于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价等领域,对于磁性物质的探测有很高的效果。
地电测量方法是测量地球内部电性特征的一种方法。
地球内部存在电性不均匀分布的介质和电流,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位差,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电导率和极化特征。
地电测量广泛应用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矿床研究等领域。
地电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电阻率测量、自然电场测量等,其中电阻率测量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最后是地震测量方法。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地震测量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地震测量方法包括地震仪测量、地震点源定位和地震波形分析等。
地震测量是地球物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灾害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如热流测量、地磁测量、地形测量等,这些方法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的应用。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结合多种测量手段和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地球物理参数。
总结起来,地球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在测绘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重力、磁力、电阻率和地震等测量方法,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理特征,为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沉积型铝土矿的地球物理勘探特征及勘探模型分析

沉积型铝土矿的地球物理勘探特征及勘探模型分析一、引言沉积型铝土矿是一种重要的铝矿石资源,其含铝量较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沉积型铝土矿勘探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主要探讨沉积型铝土矿的地球物理勘探特征及勘探模型分析。
二、地球物理勘探特征1. 电性特征沉积型铝土矿通常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小的电导率,这是由于铝土矿中夹杂的粘土、矽质含量高和水分较少所导致的。
电性特征对于电法、磁法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密度特征沉积型铝土矿的密度通常较低,这是由于其主要成分为含铝质岩石和粉状或凝聚态的铝土矿石所导致的。
密度特征对应力重力法等勘探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磁性特征沉积型铝土矿中的含铁矿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磁性,这可能对地磁法等磁法勘探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当含铁矿物的含量较高时,磁性特征更加明显。
4. 声波特征沉积型铝土矿通常具有较好的声波传播性能,这可能对地震勘探等声波勘探方法产生影响。
声波特征主要受矿石的结构和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勘探模型分析1. 电法勘探模型电法勘探是常用于沉积型铝土矿勘探的方法之一。
根据沉积型铝土矿的电性特征,在电法勘探中,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电极布置和测量参数,来实现对铝土矿的探测。
2. 重力法勘探模型重力法勘探是根据沉积型铝土矿的密度特征进行勘探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表或近地表的重力场数据,结合沉积型铝土矿的密度特征,可以进行重力异常分析,找出潜在的铝土矿石区域。
3. 磁法勘探模型磁法勘探是利用沉积型铝土矿中的含铁矿物的磁性特征进行勘探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表或近地表的磁场数据,对磁性异常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铝土矿石区域。
4. 声波勘探模型声波勘探是利用沉积型铝土矿的声波特征进行勘探的方法。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反射信号,可以根据反射波形和时间延迟等参数,分析潜在的铝土矿石区域。
四、结论沉积型铝土矿的地球物理勘探特征及勘探模型分析对于铝土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球的组成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地球的组成:1.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态结构的最外层,它是人类生活的地方。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约为30-40千米,在海洋上平均约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少量的石英、长石、片状硅酸盐岩石以及较少的铝、氧、铁、钙、镁、钠、钾等矿物质组成。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850千米。
地幔由矿物质岩石组成,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和橄榄石辉石岩石。
地幔的温度较高,密度较大,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物质来源。
3. 外核:外核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厚度约为227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硅、氧、硫等元素。
外核是地球内部构造中流动性最强的层次,铁和镍的相变使得外核呈现出液态状态。
4. 内核:内核是地球内部的核心部分,厚度约为1216千米。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硅、氧、硫等元素。
内核是地球内部构造中密度最大的部分,根据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内核应该是处于固态状态。
地球的组成及其特点:1.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近的行星,是距离太阳最适宜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与其他行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大气中包含丰富的氧气、水等对生命有益的元素,以及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和重力条件。
2.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是在距离太阳约4.56亿年前形成的,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凝聚、分化和地壳运动等阶段。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炽热熔融,构成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不同的地球结构和地质特征。
3. 地球的地质特征:地球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地球物理特性、地震地质、地球构造物质等,这些特征是地球内部组成的表现,也是地球物理研究和地质勘探的关键参数。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91秒;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在太阳周围的运动,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两种运动使得地球形成了白昼和黑夜、四季变化以及昼夜温差等气候现象。
津巴布韦德特地区某铜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

SerialNo.614June2020现 代 矿 业MODERNMINING总第614期2020年6月第6期 江伟华(1985—),男,工程师,硕士,100831北京市海淀区。
津巴布韦德特地区某铜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江伟华1 卿 芸2 阎 浩2(1.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摘 要 对津巴布韦德特地区某铜矿床开展了1∶10000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对矿区岩(矿)石的极化率和电阻率分别进行了测定和解译。
研究表明:矿区岩(矿)石类型较简单,电阻率差异不大;极化率差异主要由地表硅化破碎带中含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的斜长角闪岩引起,相对低电阻率由含矿硅化破碎带引起,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 铜矿床 地球物理特征 找矿方向DOI:10.3969/j.issn.1674 6082.2020.06.010GeophysicalCharacteristicsandProspectingDirectionofaCopperDepositinDete,ZimbabweJiangWeihua1 QingYun2 YanHao2(1.ChinaNon MetallicMineralsIndustryAssociation;2.InstituteofMineralResourcesResearch,ChinaMetallurgicalGeologyBureau)Abstract 1∶10000galvanicsweepmeasurementwasonacopperdepositinDeteAreaofZimbabweiscarriedout.Thepolarizabilityandresistivityofrock(ore)intheminingareaweremeasuredandinterpretedrespectively.Theresultsshowthatthetypesofrocks(minerals)intheminingareaarerelativelysimple,andthedifferenceinelectricityrentrateisnotlarge.Thedifferenceinpolarizabilityismainlycausedbytheplagioclaseofmalachite,pyritemineralization,andchalcopyriteinthesurfacesilicifiedfracturezone,andtherelativelylowresistivityiscausedbythemineralizedsilicifiedfracturezone,andtheseareconsideredgoodprospectingdirections.Keywords Copperdeposit,Geophysicalcharacteristics,Prospectingdirection 津巴布韦德特地区某铜矿床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津巴布韦克拉通西北缘前寒武系马冈迪(Magondi)造山带上[1 2],是津巴布韦西北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岩石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Malaputese组、Inyantue组、Tshontanda组及Kamativi组[2]。
砂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各种砂粒胶结而成。
其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密度:砂岩的密度一般在2.0-2.6克/立方厘米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其矿物成分和含水率。
磁性:砂岩的磁性取决于其中的铁磁性矿物含量,例如磁铁矿、赤铁矿等。
一般来说,含铁量较高的砂岩具有较强的磁性。
电性:砂岩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取决于其矿物成分和孔隙度。
一般来说,砂岩的电阻率较低,介电常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弹性:砂岩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取决于其矿物成分和结构,但总体来说,砂岩的弹性模量较低,泊松比较小。
放射性:部分砂岩中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这些地球物理特征是砂岩的重要性质,对于地质勘探、油气开发和矿产资源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与尺寸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包括地球的几何形状、尺寸参数以及测量方法,以加深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一、地球的几何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但并非完全规则的球体。
在赤道附近,地球略微扁平,两极则稍微偏尖。
这种形状被称为椭球体,它是一个由椭圆绕着其中两个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
二、地球的尺寸参数1. 地球的赤道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指的是从地球中心到地球赤道的距离。
根据国际地球参量系统(WGS84)的定义,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37公里。
这个数值是根据对地球形状的观测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
2. 地球的极半径地球的极半径指的是从地球中心到地球极点的距离。
同样使用WGS84的定义,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6.752公里。
和赤道半径相比,极半径要略小一些,这也是地球扁平的原因之一。
3. 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地球的体积指的是地球所包含的空间的大小。
根据WGS84的定义,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10^12立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指的是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根据WGS84,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072,000平方公里。
三、地球的测量方法1. 天文测量法天文测量法是利用天文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来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例如,通过观测地球上不同地点的星体位置和天文现象,借助三角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可以计算出地球各个参数的数值,比如赤道半径、极半径等。
2. 大地测量法大地测量法是通过在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和观测,利用测量仪器和技术来获取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参数。
例如,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来测量地球上各个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参数。
3. 卫星测量法卫星测量法利用人造卫星的测量数据来估算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通过卫星搭载的雷达测高仪、重力测量仪等设备,可以对地球的表面进行高精度的测量,从而获取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参数。
区域地球物理场

κ ( 4 π * 1 0 -6 )
变化范围
微弱
J r( 1 0 3 A /m )
变化范围
微弱
D ( 1 0 3 k g /m 3 )
变化范围
1 .2 -2 .0 2 .0 -3 .1 2 .3 -2 .6 2 .3 -2 .7 2 .3 -2 .7 2 .3 8 -2 .7 3 2 .6 6 -2 .8 6 2 .5 0 -2 .8 6 2 .2 1 -2 .8 4 2 .4 0 -2 .7 1 2 .5 5 -2 .8 5 2 .5 -3 .3 2 .6 -3 .1 2 .5 1 -3 .0 0 2 .6 -3 .3 2 .5 2 -3 .0 7 2 .5 -2 .8 2 .5 3 -2 .7 0 2 .5 0 -2 .7 4 2 .4 5 -2.7 2 .5 1 -2 .6 9 2 .4 -3 .0 2 .2 -3 .1 2 .4 -2 .7 2 .4 -3 .1 2 .3 -3 .0
3)早元古代吕梁期侵入岩 在鲁西隆起及沂沭断裂带上分布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岩基。鲁中地区、肥城 -沂源、四海山重力低为该期侵入岩的反映。主要分布的岩带及岩体有: 在鲁西地区为泰山-徂徕山-蒙山,鲁山-金星头-马牧池,风仙山, 尼山,峄山,沂山,汞丹山,它们同属傲徕山超单元;在鲁东地区为龙 口-张舍-景芝基性岩带,其岩性为角闪辉长岩、斜长角闪岩、辉石角 闪岩、变橄榄岩等,属莱州超单元。它们在磁场上一般表现为正磁异常。 4)中元古代四埠期侵入岩 为一套高角闪岩相的侵入岩,主要有:海阳超单元的斜长角闪岩、辉石闪长 岩等,分布在烟台-回里一带;胶南-荣成榴辉岩带。上述岩体在磁场 上表征为强的正磁异常,且多伴有负磁异常。 5)元古代晋宁期侵入岩 主要分布在胶北隆起及胶南隆起上。其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 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分属大时家超单元、威海超单 元、玲珑超单元及垛固山超单元等。该时期岩体规模较大,在区域重磁 场上一般表征为低缓磁场、低负重力场的特征。
地球正常重力场和正常地磁场的国际标准和表现形式

地球正常重力场和正常地磁场是地球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对地球的环境和大气有着重要影响。
国际标准对地球正常重力场和正常地磁场有着明确的界定和表现形式,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和解释。
一、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国际标准和表现形式1.1 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定义地球正常重力场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点处,由于地球自身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的重力场。
它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直接影响着地表物体的重量和形态。
1.2 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国际标准国际上对地球正常重力场有严格的标准,根据国际标准组织的相关规定,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国际标准是以国际地球引力标准模型(International Gravity Standardization Network,IGSN)为基础建立的,IGSN通过对地球重力场进行系统观测和精密测量,得出了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基准数值和模型。
1.3 地球正常重力场的表现形式地球正常重力场的表现形式包括重力场的大小、方向和变化规律。
在地球表面,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大小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以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来表示;重力场的方向指向地球的质心,是垂直于椭球面的;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形态、大气厚度、海洋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正常地磁场的国际标准和表现形式2.1 正常地磁场的定义正常地磁场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点处,由于地球内部磁场的作用而产生的地磁场。
地磁场是地球表面地磁测量的重要对象,也是导航定位、地震预警等应用领域的基础。
2.2 正常地磁场的国际标准国际上对正常地磁场也有明确的标准,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相关规定,正常地磁场的国际标准是以国际地球磁场标准模型(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IGRF)为基础建立的,IGRF通过对地球地磁场进行系统观测和精密测量,得出了正常地磁场的基准数值和模型。
2.3 正常地磁场的表现形式正常地磁场的表现形式包括地磁场的强度、磁倾角和磁偏角等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玛照射量率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施工钻孔伽玛测井资料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2结果反映出工作区中主要的各岩层伽玛照射量率具有以下特点:
(1)工作区内次花岗斑岩、次花岗斑岩破碎带和凝灰岩中伽玛照射量率平均值较高,说明这三种岩层是本区放射性元素的主要聚集层。
其中次花岗斑岩和破碎带是最主要的放射性元素聚集层。
二号工地放射性元素主要聚集岩层中伽
玛照射量率远远大于中心工地,说明二号工地岩层放射性元素富集程度较中心工地强。
(2)区内次花岗斑岩、破碎带和凝灰质砂岩层位中伽玛照射量率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在岩层中放射性元素分布不均一,只是在岩层较为有利的地段易富集成矿。
(3)在二号工地凝灰质砂岩的伽玛照射量率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这因为在统计时,将凝灰质砾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统归为一类,放射性元素在不同的岩性中富集程度不同而造成的。
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工作区及邻近地区岩石磁性特征:通过对岩石磁性参数的测定(见表3)得知,在本区内中性和酸性岩石均属于非磁性或弱磁性,基性岩石的磁性较强,特别是在该区成矿主岩次花岗斑岩是非-微磁性。
只有相邻的岩性变化较大时,磁性参数才有显著差别。
岩石磁性是按磁化率变化分的,兹将分级数值列下,备参考:
<5nT 非磁性
5~10nT 微磁性
10~100nT 弱磁性
100~500 nT 磁性
>500 nT 强磁性
工作区岩石电性特征:根据工作区测井和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统计的各岩石电性特征值见表4,从表中可知:
(1)各岩性之间的视电阻率值有较大的差别,具有明显的分辨性。
中心工地次花岗斑岩及破碎带的视电阻率值明显低于二号工地值,说明中心中心工地次花岗斑岩岩性较破碎或次花岗斑岩中含水性较强,在破碎带中岩屑磨圆度较好或含水性较强。
这需在以后做进一步的工作,找出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2)主含矿岩层次花岗斑岩在区内视电阻率变化比较均一;破碎带视电阻率变化较大。
(3)破碎带中视电阻率值较低,是区内一个明显的低阻带,可作为该区的一个标志层。
表5中心工地主要岩石电性参数统计表
综上所述,在本区内较为有效的普通物探方法是电法测量,在半覆盖地区或者少许覆盖地区,用电法测量可以较准确地追索出覆盖下的地质界线;由于次花岗斑岩与围岩的磁参数相差很少,用磁法不能解决次花岗斑岩下界面起伏问题。
而且次花岗斑岩是非磁性岩石,只有构造变动较剧烈的情况下,才能有点残余磁化外,其它不论内部相或边缘相的磁性均无变化,所以用磁法也是不可能解决岩体分带问题。
但它可以辅助电法确定区内的断层及破碎带的展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