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测量气温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气温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测量气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与分布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气温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实验器材:温度计、气象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让学生对气温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板书设计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第一自然段。提问:什么是等温线?
【学生活动】回答:根据气温观测记录,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过渡】我们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世界或某个区域的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的气温分布规律。
2.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
【过渡】现在我们掌握了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能不能根据世界等温线图发现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全球气温分布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读教材图4.13,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用红色笔描画年平均气温20°C和﹣10°C等温线。观察这些等温线分别接近哪些重要的纬线。
(2)观察描画的等温线大致沿什么方向延伸。
3.同一纬度气温分布
【布置任务】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山顶和山麓景观的差异,并启发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景观图,比较山麓和山顶景观,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差异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
【小结】陆地上等温线受山地或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0.6°C /100 m,即气温具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内容要点说明
【气温的分布】
1.在“气温的分布”标题下,只讲述气温的水平变化,未讲述气温的垂直变化。垂直变化的原因分析,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讲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适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等温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不同季节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这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气温的测量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读数方法。

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年变化:介绍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即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原因。

让学生观察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图的阅读:讲解等温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温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气温变化情况。

气温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温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气温差异等。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2.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三、教材设计思路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

这一节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说一说:冬天早上起床的纠结;说说春夏秋冬四季穿衣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气温无论一天中,还是一年中都在发生着变化。

(转承)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教师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是如何观测的。

(请同学阅读54页材料)教师讲解: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反映大气的冷热状况的指标。

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教师提问:怎么求日平均气温?教师讲解:通常取该地一天当中的4时、8时、12时、16时四个点的平均气温就是日平均气温。

(转承)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

学生活动(一):气温的日变化特征。

方法指引:读图3.11及课本53页文字。

问题引领:1.一天中最高气温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2.一天中最低气温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3.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12点,而是午后2点。

4.什么叫气温日较差。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归纳)教师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3.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温的表示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温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气温和温带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通常表示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温带是一个气候区域,其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在0℃至20℃之间。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类定居点都处于温带区域中。

2. 气温的变化原因气温的变化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因素也不同。

3. 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经度:随着经度从东向西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在同一地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不同气候对气温的影响也不同。

4.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中国气温分布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东部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西部各地区气温较低•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较高•气温在北纬20度附近的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活动1.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观察气温的变化。

了解气温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及变化原因。

2. 观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图,了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讨论学生们就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悟。

五、作业布置布置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们到室外或室内测量不同位置的气温,并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价1.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气温及其计量单位、表示方法等;2.学生们能够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人教版)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人教版)

课题: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2.学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规律。

3.掌握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5.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能听到能看到或者听到气温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单位、识别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识别: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眼睛平视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到底怎么测量气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呢?2.气温的测量及单位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垂直平均范围就是离地面1.5米)。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为何温度计摆放有高度要求?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思考: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气温计算(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学生:8℃ 16℃ 12℃ 4℃(2)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学生:(8+16+12+4)÷4=10℃计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月变化:以一月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月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气温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b.收集并整理关于气温变化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c.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气温变化的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2.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纸质版或电子版,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作业反馈:
1.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给出针对性的反馈。
2.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气温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气温测量工具及方法:介绍气温测量工具——温度计,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气温数据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气温数据,掌握气温变化趋势,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7.气温变化的成因:深入解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理解气温变化的内在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2.综合思维: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含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含2课时)
表4.2 A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4.9
﹣2.5
5.1
12.5
19.6
24.8
27.2
25.5
21.2
13.6
6.2
﹣2.1
表4.3 B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6.1
4.3
5.6
10.5
15.1
18.9
22.5
25.2
23.2
新课学习
第一部分:初识气温
1.气温的概念
【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预报,知道了气温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教师展示今天的天气预报并提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学生活动】说出当天的气温。(甲同学说16°C,乙同学说11°C。)
【小结】甲乙两位同学表述不同,因为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它是时刻在变化的,甲说的16°C和乙说的11°C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一天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2023年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而且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另据新华社报道,气候科学家表示,在经历了一年破纪录的冰面流失之后,南极可能正从地球的“冰箱”变成地球的“暖气片”。
【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全球变暖的因素——气温,探究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具体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温变化的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调查活动,如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家乡的影响,如水资源、农业生产、旅游等。
-鼓励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推荐学生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讲座、竞赛和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阅读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够发现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教师:阅读教材第72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

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问答法授课有利于学生快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为“°C”。

教师: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了解气温的观测工具和地点。

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箱内,距离地面约1.5米。

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教师:观察教材第72页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计算日平均气温。

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

学生:2时约为4°C,8时约为8°C,14时约为16°C,20时约为12°C。

日平均气温=(4+8+16+12)÷4=10°C。

计算日平均气温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属于跨学科实践。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

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

(4)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

【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

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

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并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可能知道气温有高有低,但未必能够说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数据,如气温变化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气温变化对农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冬季的雪景、夏季的炎炎烈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为什么会变化吗?它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图和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阐述气温变化的原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生活实例,如农业、旅游业等,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的纬度、海陆和地形分布规律,以及了解世界气温的最高和最低记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

2.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

3.气温的地形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气温分布图、气温变化因素图等。

2.案例:世界各地气温变化实例。

3.小组合作材料:气温调查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气温最高的和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吗?”2.呈现(15分钟)呈现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张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哪些规律?”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案例和调查表,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提问:“你们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的变化?”4.巩固(10分钟)通过课件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

提问:“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气温变化的呢?”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气温分布图,并写一篇短文,描述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8.板书(5分钟)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纬度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地形分布: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以上教案根据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编写,供您参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气温这一重要地理概念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常用表示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3.图表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导入和分析;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准备与气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方法2 设问质疑:大家喜欢旅游吗?夏季你们最愿意到哪里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为什么喜欢到海边等地去旅游呢?为什么登山时,会感到山麓和山顶的气温不一样呢?学完这节课,你就有答案了。

板书二、气温的分布
[讲授新课]
1.电脑展示课本P55图3.16(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2.引导学生复习,每个问题让1名学生回答,大家评判补充,然后鼠标点击正确答案,共同复述。

继而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
示出来。

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
水平分布呢?
3.鼠标点击,图中数值加上“℃”,变成气温分布图,以及设计的问题(或用
投影另外展示)。

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

(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4.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1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逐题讲述,大家逐题评判补充,教师逐题点击正确答案。

使学生掌握阅读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世
界气温的分布。

5.电脑展示课本P53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分析:
(1)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应用启发式,教师一边提出问题,让1名学生上讲台一边指图说明,大家一边观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
教师请大家找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教师这说明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南、北回归线之间。

教师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学生热带。

教师请大家再找出-1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南极圈、北极圈。

教师这说明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教师南极圈以南是什么带?北极圈以北是什么带?
学生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

教师请大家再找出20℃、10℃、0℃等温线,观察这3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北半球自南向北(从赤道向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南半球自北向南(从赤道向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

教师那么,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如下图),请大家判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哪半球?判断根据是什么?
学生甲地位于北半球,因为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气温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教师回答的很好,运用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所在区域的半球位置。

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那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展示“太阳光照分布图”,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分析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则气温不同。

即:
太阳高度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气温高纬度地区小少低
低纬度地区大多高
板书 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教师进一步指出: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不同纬度的地区,气温有所不同。

那么,同一纬度带内的气温是否就完全一样呢?比如:在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的气温一样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个实例:小时候玩过沙子和水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你会有什么感觉。

夏季中午的时候,同时受太阳照射了一上午后,有一盆水和一堆沙,你用手
分别去试试,感觉一样吗?(沙热,水温)等到晚上以后,还是这一盆水和一堆沙,你再去试试,结果会怎么样?(沙已凉,水还是温的)
请大家根据在同一地点、同样阳光照射条件下的沙和水,在中午沙的温度比水高,而到晚上水的温度比沙高的变化,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
(沙)和海洋(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10.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各组并选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教师进行评价归纳,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11.受海陆影响,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那么,处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上气温是否就一样呢?
投影展示“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两地同在30°N以南)。

观察思考:
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
(1)两地海拔相差多少米?(2839米)
(2)两地的气温约相差多少度?(16℃)
(3)根据两地的高度差和温度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多 少度?(16℃÷100
2839≈0.6℃) 教师进而说明气温的空间分布,不仅有水平分布,还有垂直变化,并要求学生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因此,各地的气温差异还要受到地形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高——气温低 板书 3.同一地点 地形因素
海拔低——气温高
13.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P 56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请大家帮助这位同学(指图)来计算一下,山顶的气温应该是多少呢?看谁算的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的结果和思路。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