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教材分析2012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3班梁迅起222012318011005一、课标分析及不同版本教材的呈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体现的是新课标地理三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

1,课程标准与分析:●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标分析: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该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区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状况进行分析了解(这些角度包括自然环境、流域状况、农业、自然资源、经济状况等),从而使学生具有区域分析能力,并了解如何根据区域地理条件解决区域资源利用、发展的能力。

对该部分,新课标中推荐采用联系学生实际,分析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课标要求在本节课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内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并要求在此基础上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并具备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分析能力。

2,不同版本教材的呈现:版本(新课标)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单元安排与课程题目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课程结构1、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②市场广阔(思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活动)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活动)(阅读—污染严重的莱茵河)(资料导入)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不同的对策,不同的结果)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二、鲁尔区的衰退考)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阅读—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2、能源基地建设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活动)3、能源的综合利用(思考)(阅读—万家寨引水工程)(活动)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阅读—山西安太堡煤矿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三、鲁尔区的新发展(阅读—鲁尔区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活动—鲁尔区工业布局的调整)(活动)①环境恶化②传统产业的衰落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活动—东三省工业城市)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①改造传统工业②发展新兴产业(读图—鲁尔区工业的变化)③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读图—鲁尔区产业人数的变化)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案例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①组织实施战略性转移②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③城市经济重新焕发生机二、不同版本对课标的结构编排区别1,分析的实例不同,课文编排顺序不同,材料引用不同除人教版采用山西的煤炭资源开发为例,其他各版均采用以德国鲁尔区为分析对象。

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章节 必修三第一章复习课 授课人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例,理解“3S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复习目标展示】 【导入】(形成本章复习的总体思路)以江西省春夏连旱引起的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的新闻事件导入。

(通过这则新闻事件和学生的回答,串联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知识框架并板书,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复习思路形成初步印象)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展示重点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构建----长江三角洲](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重点内容是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提供知识框架时就只出示前半部分,即“自然特征”,后半部分“区域发展”让学生自行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作答的小组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加分量化,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引导和小结,最后展示出较规范和全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思维框架。

[思维构建----松嫩平原](分----以松嫩平原为例)在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即松嫩平学生阅读这则新闻,提取新闻中的地理环境要素,得出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

(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本章体系自主完善”部分,如下图,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一、1.长江三角洲学生根据提示,自主补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知识框架(课下完成)。

课上小组内展开讨论,以某位同学的知识框架为模板进行充实完善,小组派代表展示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本环节体现在学案上如下图所示。

2.松嫩平原原。

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各种形式供学生参考。

[方法总结](总)有了以上具体案例后跟学生一起进行方法总结,达到思维构建的目的。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说课稿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说课稿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种地理信息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教材通过实例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能够对地理信息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这一较新的领域可能较为陌生。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学习兴趣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对其可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但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工作原理和特点。

2、学生能够列举三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农业生产、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预习梳理】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和。
(2)有明确的。
(3)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区域
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A.干湿地区B.中国三大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B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本教案是针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研究效果。

以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课程概述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的所有章节,共计XX个课时。

每个课时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价指标。

教学目标本教案根据新课标要求,明确了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应用能力,并发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教学重点教案中详细列出了每个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主要涉及重要概念、关键内容、核心技能等方面,以确保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提升。

教学过程教案中详细描述了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包括引入活动、教学展开、知识讲解、示例分析、练演练等环节。

教学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教学环境,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和研究效果的实现。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本教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教学素材、案例分析等。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指标为了科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本教案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通过评价指标,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和能力。

总结本教案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的一份全面而实用的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内容经过认真策划和精心安排,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效果和能力。

希望教师能根据教案的指导,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创学方式,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地理的奥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第 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重点: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间差异形成的 原因。以利于制订出适合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可选出两个区域让学生自己 对比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对比区域差异的一 般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起辅助、较正作用。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角色扮 演、模拟旅行等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
2.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 标 要 求 教 材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 第三单元第一 与发展问题 节黄土高原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 第四单元第一 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节以长江流域 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为例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 第四单元第二 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 节 以东北地 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为例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 第三单元第二 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节德国鲁尔区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 第四单元第三 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节珠江三角洲
“大庆”主题活动 1、让学生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说明大庆的区 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2、让学生阅读插图,说明每幅图的主题 (1)“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说明大庆在全国油 田中的地位,佐证区域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2)大庆市及市区各产业占GDP比重,表明产业结构 不合理,过于单一。这也是区域发展需要转型的一个 理由 (3)通过阅读大庆市部分街道图(奋勇村、登峰村、 图强村、拥军村),间接了解大庆建设初期的艰辛及 我国工人阶级不怕困难的精神面貌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区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区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对区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

最后,探讨了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知识体系完整,案例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区域发展的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此外,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3)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地理工具,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全球视野。

(2)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_地理必修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

高中地理_地理必修3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 区域发展
第六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七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 第八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
第三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第九单元 能源基地建设 第四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第十单元 交通运输的建设
原教材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案例偏重国土整治。 新教材以中国和世界为研究对象,案例从生态 — 资源 — 经济,丰富多样;区域从区内-区际
4)、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 结论 5)、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 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
2)、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 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 4)、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 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 1)、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 漠化?有哪些表现? 2)、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 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 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 3)、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 案例。
本教材与7—9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均以区域地理为主, 7—9年级地理课程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区 域差异,接触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本教材则从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去认识 区域发展的基本问题,关注人地关系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策略。
4、与原选修2对比
原教材中关于区域内容 第五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 开发
(2)、材料可以替换(适当运用当地材料) (3)、“思考”“活动”题等可以重新设计
三、教学建议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区域差异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如综合分析、空间 思维等,解决地理问题。
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创新性观点和解 决方案。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人地关系观念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祖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培养。
全球意识
学生能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树立全球意 识。
教材特点与亮点
01
02
03
04
系统性
教材内容系统完整,各章节之 间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
时代性
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地理 学科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色

实用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可读性
文字流畅,图表丰富,版式活 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
读习惯。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教材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部分章节内容过于深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这可能与教材编写 过程中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有关。
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尽管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但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 兴趣。这可能是因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
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回顾相关知识,引导 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3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处理建议
从地球自传的客观存在,分析地球自传的特征— 方向、大小、周期,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向、时间界定等;地球 自转、公转→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热量等气候特征的区域差 异→四季、五带形成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编写思路
按照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将地 球划分为内三圈—地壳、地幔与地核;按 照地球物质的属性差异,将地球划分为外 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④树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道经》)以及“顺天时,量地 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 获”(贾思勰《齐民要术》)的观念,顺应 自然规律,把事情做得更好。并学会进行地 理观测、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 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四节是进一步认识了解地理环境的基础。
虽然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 授的时候不应该忽略,教师可以与初中的 知识、日常的常识、以及后面的教材内容 适度的进行联系和呼应,一方面可以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教学 进行铺垫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编写思路
教材内容按“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 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循序组织。由远及近, 从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介绍地球所处的宇 宙环境;从地球的运动特征、物理特征以及地球 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一节主要要引起学生对地球所在的宇宙 空间的关注,特别是关注日常接触比较多 的宇宙空间的天体、天象等;
第二节则侧重于强调太阳本身对地球的影 响。由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来说是 自古就存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 易被忽略,因此教材以非常简明的语言突 出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主要的能源,以及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这样两 项基本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是针对高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地理课程。

该教材主要涵盖中国的地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点中国位于东亚的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辽阔的海岸线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主要有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丘陵山地等。

二、中国的气候和水文地理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显著。

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西南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中国水资源丰富,有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型河流,以及洞庭湖、大连湾、南海等大型湖泊和海湾。

三、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环境众多,包括高山、河流、湖泊、胡杨林、珊瑚礁等。

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有房屋倒塌、土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此外,中国还受到台风、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是资源大国,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其中,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金属矿产包括铁、铜、锌等;非金属矿产包括磷矿、盐类等。

中国还存在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五、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是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人口密度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人口密度大。

城市化是中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农民工问题等。

六、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主要由资源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政策等因素造成。

七、中国的交通运输与通信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快速,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

中国的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包括电信、广播电视、手机通信等。

八、中国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高中地理课程,该课程结合了总况、空间、物质和经济四个方面的内容,用不同的课程来探究地球的物质及空间状态,如地貌、气候、环境和文化等,以及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活动如食物、水、能源、建筑、交通等等,以便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特点,探究构成地球环境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课程中以总况为第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等概念的认知,以及地球的圆形,地心纬度和经度的概念讲解,以及地球的表面状态,环境结构,洋流及海气等。

第二章内容是地貌,主要内容包括地形、特征、地貌的构成及其运动,以及地貌的地貌学概念和地貌景观的分类。

第三章为气候,主要内容有气象要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气候分类及其特征,气候变化和出现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是环境,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空间结构和关联,以及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第五章是文化,主要内容有历史文化和地理文化及其关系,文化地图及其特点,以及文化地图制图法等。

第六章是社会经济地理,主要内容为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及其联系,以及人口分布格局和变化特点等。

这门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及其特点,探究构成地球环境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的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还应紧紧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结合实际,通过把学生和真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认识和掌握地理空间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地理启示和发展潜力。

本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课程内容中涉及到丰富的内容,课程同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教学方法则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让学生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受到渗透和营养;评价方法方面,本课程采取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自己的表现,通过考核、测验等,不断总结和完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及必修三教材分析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 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 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修课程——地理 1
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 利用土地
陡坡开荒 过度放牧 乱伐树林 开矿、修路、工程建设
水土流失危害: 对土壤、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湖泊的影响
1.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
11山东26题(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 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 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利用不同 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降雨量 (mm)
33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径流量 (L)
111
泥沙量 (kg)
0.1
坡耕地
径流量 (L) 155
泥沙量 (kg)
41.3
荒草地
径流量 (L) 153
泥沙量 (kg)
4.7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 (L)
15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地球表面空间单位。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类型:均质区、功能区、行政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2、地理环境对农业潜力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遥感(RS)1、工作原理: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进行感知。

2、应用范围:资源普查、环境与灾害监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工作原理: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导航定位。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功能:导航、定位。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工作原理:专门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功能:查询、修改、补充、完善。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类型:水蚀、风蚀、冻融、海蚀等。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概述1、主要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大风日数增加),地表疏松;人为因素——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矿区不注意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等。

2、次生沙漠的形成: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或绿洲外围,因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而成为沙源,加上大风日数多而集中,促使沙漠扩张。

3、沙漠化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草场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出现沙丘成移动状态,最终造成农业减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产生荒漠化问题,同时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3是中国高中高年级学生的地理学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础地理学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从而为其今后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该课程在学习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世界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的分布、全球气候、全球生态系统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地理的发展、特点以及分布,包括地质及地貌、水文、大气、生物、人口、城市、经济等;第三部分涉及世界地理规律性,包括宏观空间变化、经济空间格局和社会空间结构。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发展全球性的观念,从而增强对世界地理形势及其变化的认识;第二,学习者可以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气候、植物资源、种群分布等情况,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特色则是通过大量的图片、表格和文字描述,来展示世界地理的发展以及其各地的特点和分布。

另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以上是《教材解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概述,该课程设计到位、紧凑而全面,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增强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和了解。

- 1 -。

高中地理必修三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内容分析
地理3(必修)教材与教法分析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地理3(必修)教材分析
• • • 2.1框架结构分析 2.2课程内容分析 2.3课程地位分析
• 3、地理3(必修)教法分析 • 4、结语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 ,地理教材先 后经历了三次大纪 目的:在系统学习本教材的同时,使广大 师生充分认识到本册教材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区 域经济发 展 第五章 区 际联系与 区际协调 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 ·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 东北地区为例 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策措施。 为例
资源的跨区调配──以我 ·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调配对区域 国西气东输为例 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二、地理3(必修)教材分析
2.1框架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以区域科学为理论 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由 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 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 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 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 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 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与高中地理必修1、2关系
“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 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 “地理1”和“地理2”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 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 “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 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 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 致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应强调本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 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大家好
22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鲁尔区例
(典型资源型工业区)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 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结构:
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
生说说自己的观点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
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爱护环境、不乱丢乱抛、不
用一次性筷子、不践踏草坪大等家好)
20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 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 的措施。
大家好
21
教学过程:
由陕北民歌导入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接着分析
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自然、人为),继而探究这种 地貌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分析中应突出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
本质人为因素。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对于水土流失的 治理,除教材中所列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 术措施外,还应加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云南-----却是----种植区之一大(家好前后矛盾)
15
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生于古西腊时代。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 动的影响作用。束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河伯取亲”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的畏惧与无奈。 图腾则是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物崇拜的体现。 人类中心论
“人定胜天论”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国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地伙伴论 行为:休鱼、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畜量、保 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部分教学的目标应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的:提醒人们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应关注当前区域发
展所处的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以某一自然资源、便利交通、优势人文资源,
形成引力因素,吸引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
城镇。人地关系协调。
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得复杂,物质、能量的
均质人文区:人口密度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以区域内在联系或相关性为依据划分)。由区域中
心和辐射范围组成,如经济区、贸易区
中国地理下册所涉区域
功能区: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均质区:黄土高原 长江沿江地带
省级行政区: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好
大家好
14
第二单元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材结构: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人类中心论 三、人地伙伴论 历史背景、核心思想、思想局限及其影响 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说明思想演变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思想的利、弊。
情境问题:根据其生长习性(多余)
在地球上分布的最北界在北纬18°左右。我国
田中的地位,佐证区域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2)大庆市及市区各产业占GDP比重,表明产业结构
不合理,过于单一。这也是区域发展需要转型的一个
理由
(3)通过阅读大庆市部分街道图(奋勇村、登峰村、
图强村、拥军村),间接了解大庆建设初期的艰辛及
我国工人阶级不怕困难的精大家神好 面貌
13
关于对大庆“二次创业”你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大家好
第二单元第二节 可持 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 之路 通过一、二、三节的学 习得以实现
5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含义
教材结构:
一、区域含义
二、区域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
难点:区域类型(均质区----以区域内部物质内容为指标划分、
均质自然区: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角色扮 演、模拟旅行等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
大家好
9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农 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方式-----耕地类型、主要 农作物、复种指数,聚落形态、地域文化等)都有很大影响。
通过对比区域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重点: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间差异形成的 原因。以利于制订出适合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可选出两个区域让学生自己 对比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对比区域差异的一 般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起辅助、较正作用。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再生阶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发展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建议: 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资源型工业区或学生所在地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大家好
1
一、教材结构与课标比较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


教材
了解区域的含义
认识区域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
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 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类活动 式的影响
教材结构:
危害------成因------(自然、人为)------治理措施 教学建议: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
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
大家好
4
课标:地理2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标内容
教材内容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单元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 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 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 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 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据此,我们在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时,应综合考虑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不 能顾此失彼。
说明:本节节后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或告诉学生完成该
活动的一些途径。
大家好
10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
的。因可持续发展制订一些规章、制度,可能会损害 少数人短期的、眼前的利益,但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必 须自觉地服从主流价值取向。
大家好
19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结构: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稳定战略 教学建议: 教材在介绍每种战略时,先简单叙述面临
的问题,然后讲述采取的战略,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实 例、数据,分析说明。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编写者给 教师留有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结合材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例如替代品、资源利用率。
节珠江三角洲3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标内容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 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 导航中的应用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 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内容 必修一第四单元 活动 必修二第四单元 活动 必修二第二单元 活动 必修三第三单元 活动
1、海南岛按地形可划分成哪几种自然区域? 这些区域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2、据此谈谈对区域的认识(有一定的面积、 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区位特征、区域内 部相关要素的相似性等)。 3、以海南岛的山区为例, 说明区域的特征(整 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大家好
8
第 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本节教材将匹兹堡的发展,以“知识窗”形式, 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中应充分 运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归纳各阶段的特点。
大家好
12
“大庆”主题活动 1、让学生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说明大庆的区 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2、让学生阅读插图,说明每幅图的主题
(1)“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说明大庆在全国油
公平性原则
1974年 1991年 1995年
“只有一个地球”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共同性原则
大家好
18
教学建议: 应尽可能结合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如发菜。 贯彻新课标精神,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
学中可结合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件,如在我国是 否应鼓劢家庭购买小汽车?让学生分别扮演生产商、 政府官员、车主、行人、环境学者等不同角色,进行 讨论,形成班级主流意见。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 同岗位的人对于同一环境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是不同
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