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宋明新儒家”概念的流变及其反思
4、思想意义和价值
4、思想意义和价值
“宋明新儒家”概念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推动了儒家 思想的复兴和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此外,“宋明新儒家”概 念还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提供了有 益的思考路径。
4、思想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4、思想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其意义和价值仍然 不可低估。首先,“宋明新儒家”的概念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 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其次,“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此外,“宋明新儒家” 的概念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反思文明概念的本质和意义。尽管我们生活在一 个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中,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和分歧。因此,我们需 要更加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地区,努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平等与繁荣。
对文明概念的反思
此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平衡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尽管文明 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引发新的冲突和分歧。因此, 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来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2、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它所强 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此外,“宋明新儒家”概念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 平衡的维护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宋明新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处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宋明儒家“生”之伦理的言说特色
论宋明儒家“生”之伦理的言说特色摘要:较之其他儒家,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作了高度思辩的理论发微,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生”之伦理思想。
他们通过对性与天道问题的周延论证,清晰而透彻地说明了“生”之本源依据;通过“为天地立心”,特别彰显了人道之“生”的意义;通过“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表达了“生生之境”的终极伦理追求。
其“生”之思想的根本在于从深层次上确证人的伦理性存在的意义,提升整体人类的伦理境界。
关键词:宋明儒家;生;伦理;言说特色儒家伦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关于“生”的伦理。
儒家视”生”为天地之德、道之本体,围绕着“生”,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生”之伦理思想。
这一思想先是在《易经》中得到初步的理论说明,后又经原始儒家和汉儒的大力拓展,最终在宋明儒家那里形成“万物一体”的恢弘气象。
相较于前儒,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的阐发独到而深刻,立足本源论证而又融摄现实的道德诉求,着眼人伦日用又不乏高远的境界追求。
一、性与天道:对“生”之本源的理论发微天人关系是儒家构造其学说义理的基本方式。
历代儒家言“生”,也都遵循着这一基本方式。
天人关系,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从儒家“生”的思想角度而言,它要回答的主要是“生”的根据问题。
相较于前儒,宋明儒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确立了一种本体论的进路和取向,从而在超越义上更清晰地说明了天人共“生”的本源依据。
宋明儒者言“生”,尤为注重对宇宙本原和万物生化问题的探讨,并把它们与形而上、形而下的理论联系起来。
他们一方面承接孔孟之意,强调“天”对人之“生”的意义和“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从本体之理和自我之心的相互关系角度来讲“生”的道理。
因此宋明儒者论“生”,一方面表现为现实的天道和人事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精神上的天、性、心、理之间的决定和体认的关系。
这与前儒论“生”是有显著不同的。
在天道与人道之间探讨“生”的意义,这是儒家“生”之伦理的一贯特征。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本文导读: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推荐下载】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键入文字]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 良知/ 灵知/ 虚灵/ 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 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
1。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到了宋明时代,儒家知识分子面对着儒门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佛道两教兼容并包的思想的冲击,“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二是其理论受到了佛教的批判和奚落,“云虚无混沌一气等。
名为元始。
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
已超外典深深之说”,批判其天命观的粗糙。
之后,儒家学者开始了奋勇的反抗。
儒家学者对外采取了攻乎异端的方式,指的是抨击导致儒学中衰的外部根源,包括排佛道、斥时文两个手段。
斥佛道,也就是对佛道两家进行批评,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采取简答粗暴的方式,中期受孟子“辟异端”方法的启示,采取“修其本以胜之”的原则,晚期则主要从理论高度进行辩驳。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退之《原道》辟佛老,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于是儒者咸宗其语,及欧阳公作《本论》,谓‘莫若修其本以胜之’,又何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哉?’此语一出, 而《原道》之语几废。
”由此可见,欧阳修“修其本以胜”佛老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学人辟佛方法的转变。
斥时文,则是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反对当时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化骈为散,回到“六经”的朴实文风中,并提倡文以载道,于是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
儒家学者对内则采取了拨乱反正,即从儒学内部进行调整,包括对传统经学内容和研究方式的调整,以及儒学理论上的整合创新。
前者涉及从“五经”系统转向“四书”系统,以及从训诂之学转向义理之学;后者则指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对儒学进行了哲学论证。
这两个方面其实指向一件事,即对先秦儒学思孟一系的重新发掘,有学者将这个发掘的过程称之为“孟子升格运动”。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人们需要从儒学内部寻找一种思想资源和方法,于是人们在先秦留下的资料中发现了孟子。
新儒学结合了宋明理学和道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后来演变为心学和理学,分别以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陈立胜(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内容摘要: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
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
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
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良知”/“灵知”/“虚灵”/“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
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七窍;心窍;身体;宋明儒学;虚无主义一以“窍”指涉身体的外部器官,在先秦早已流行。
《庄子》中就有“人皆有七窍”(《应帝王》)、“百骸九窍六脏”(《齐物论》)、“九窍”(《达生》、《知北游》)等说法。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⒈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2.修养诊: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1.心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明理学的特点和思想渊源,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焦点。
一、特点:宋明理学是在唐朝末年至南宋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程颐、程灏为代表的程门(即程朱理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朱门(即朱子理学)为主要流派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圣人为本”、“性即道”: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圣人为本”、“性即道”的思想,认为“道”既可称为“理”,又可称为“圣”,圣人所知道的“道”,即为一切客观存在的真实本体,而“圣人为本”,则是因为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对于人类道德、宇宙本原的理解,都是通过参照圣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的。
2. 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宋明理学强调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以通达真理,来拓宽人类知识的视野。
其中“致良知”是意识的行为,认为通过情感的感受、意志的决定和知识的探求,使之引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走向正确的方向;“格物致知”则是对经验和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和已知事物的理性分析,来得到哲学知识。
3. “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宋明理学对于“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前者指出了事物的“形”和“质”,即形态和物质的差异,后者则关注到了“存在”和“本体”,即实体和其本质的关系。
这样便能够深入探求万物形式背后的真实本质,直接指向了自然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和本原。
4. “阳明心学”的出现:宋明时期,出现了一派“阳明心学”思想,它推行的是唯心主义和意识的优先地位,认为只有内心生命体验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将人的精神和自我的发展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最终的目的。
二、思想渊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不仅仅是从内部发展而来,还包括了外来哲学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文化的影响:宋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岳麓版】高考一轮: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含答案)
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在宋元时期不断提高。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 方哲学,其推崇孔孟之道。因此,孟子及其学说的地位在宋元 时期得到极大提升,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3
6.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知”“知 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 种主张( ) 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 C.推动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
2.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 “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 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 支离、烦琐,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8
(二)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1.“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 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 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2.“致良知”。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 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 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的本性。 3.“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 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1
5.“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 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 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 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宋明理学
天理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 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 孔颜之乐 仁 仁者就是“ ”。
天理的实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理学的成熟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朱熹
朱熹的主张和成就:
①理先于气,理是宇宙的本原
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不可取的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
理学 派别 程朱 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主要观点
不同点
评价宋明理学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
《周易》 《太极图》 结合______解释________,建构了包括万 衍生规律 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_________,把人 “理”生万物 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_________ 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是理学 的开创者。 1.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 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 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
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 学,被称为泰山先生。
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 生”。
誓 者 , 天
必 殛 之 。
”
事 之 人 。
子 孙 有 渝
此
“
不 杀 士 大 夫 及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王阳明对孟子的良 知作了本体方面的发挥,认为良知是是非之心, 好恶之心;良知人人都有,人人皆可为圣人。它 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中,是心的本体,人们无需 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
(五)研究宋明理学的现代价值
第一,可以帮助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演变与融合过程。
第二,研究理学可以帮助和训练思维方式。
(二)周敦颐的“濂学” 为理学奠基
周敦颐,字茅叔,今湖 南人,因家乡有濂溪, 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 被称为濂溪先生,其所 创学说称为“濂学”。 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 开创人,主要著作有 《太极图说》、《通书》 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理学与心学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形成的理学体系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四书集注集注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对后世影响的比较
理学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明清 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理学强调的社 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也影响了后世的文 化和社会发展。
VS
心学
心学的影响主要在思想领域,尤其是对明 代的王阳明等思想家。心学的思想也影响 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成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宋明时期新儒学的现代价 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心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01
02
03
朱熹的理学派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 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墨客。
陆九渊的心学派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 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 内心自省和自我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派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心学 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强调 实践和行知合一。
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ABCD
对中国文化、教育、政治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为 后世文化交流和思想创新 提供了基础。
04
心学的发展与影响
心学的起源和形成
心学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 等人开创。
心学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 推广,王阳明等人成为心学的集大成 者。
心学在南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朱 熹、陆九渊等人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
存天理、去人欲。
陆王心学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 表,强调心即理、知行
合一。
永嘉学派
以叶适为代表,主张功 利主义、强调事功和实
用。
永康学派
以陈亮为代表,主张经 世致用、提倡事功。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强化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流价 值观。
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 发展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春秋
战国
孔子 创立
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
魏晋
隋唐
秦朝
遭到 打击
汉初
复 苏
宋明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
明清
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
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国势力日 ▲加强君权 益膨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
应该让
他教弟子爬
弟子们闭目
到书架上翻
静坐,泰山
查飞机种类
崩于前而目
朱熹 性能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必修三复习第二讲儒家思想演变:宋明理学、明清儒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 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 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 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 以辅人君之治。”
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削减君主权力。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 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 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 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二、背 景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1、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北宋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儒学、佛教、道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2、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 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道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佛、道开始挑 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朱熹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义、礼、智、信皆仁” 道德修养论集中反映在“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 二程
陆九渊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教图 》-虎溪三笑
儒道佛融合 趋势
项目 代表
程朱理学 二程 朱熹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南宋 明 心即理 心外无物, 万物于心 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 主观唯心
宋明儒学
张横渠,名张载,横渠是 他的号,1020-1077年。 著有《正蒙》一书,最著 名的主张是“气论”,并 把气论运用于人性论。先 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 和“气质之性”。他说: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 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正蒙· 诚明篇》)
程颢,字伯淳,生于公元 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 年),死于公元1085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河 南伊川人。他作过几任地 方官吏,后到中央政府供 职,任监察御史里行,曾 经表示赞成王安石变法, 但不久即提出反对意见, 成为反对新法的主要人物 之一。后人称为程明道。
“韩氏论学虽疏,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 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 也。” (钱宾四)
从北宋知识分子所遇之变局来看,宋明儒学产生 于唐末安史之乱以后。 历史上,安史之乱以后,紧接着就是五代之乱。 这一段时间,战祸连连,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历 史进入了一段极度黑暗的时期。北宋的儒学大师 们有鉴于此,所以在北宋建立以后,立即发起和 推动政治改革和文化革新等运动。他们的目的就 是要拨乱反正,重建一个政治秩序,实现天下统 一与安宁。
程颐,字正叔,生于公 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 二年),死于公元1107 年(宋徽宗大观元年), 程颢之弟。他曾任国子 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 职,在政治上也反对王 安石的新法。后人称为 程伊川。
二系说
进入北宋到公元十一世纪下半叶,新的儒家分成 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 颢、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他们被称为“二程”。 这真是一种历史的可喜巧合。弟弟程颐(公元 1033-1108年)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朱熹(公 元1130-1200年)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 或“理学”。哥哥程颢(公元1032-1085年)创 立了另一个学派,由陆象山(公元1139-1193年) 和王守仁(号阳明,公元1472-1528年)完成, 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答案
简答1.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什么?(1)以人为核心,重视道德的认知与实践。
既注重人形而上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也重视形而下的物质生命的改善。
(2)重视权威的言论,强调概念的综合与溯源式的探讨。
2.简述先秦儒家的特点儒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发扬光大。
孔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坏乐崩之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志,以“礼”为教,以“仁”为宗,立“内圣外王”之教。
孟子承袭孔子的“仁”说,以“仁义”为本,倡心性之学,主“内圣”之道,肯定之人为人就应是为道德人;荀子承袭孔子的“礼”教,以“礼义”为本,倡礼义之学,主“外王”之道,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人世道德化。
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
3.简述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本,兼融阴阳、墨、道、法、名等百家学说与神仙方术,以治《春秋公羊传》,而成为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
武帝时,被推荐为贤良,参与对策,上《天人三策》,主张君权神授,倡导天人感应思想,并藉神意而使三纲五常神圣化、绝对化,促成先秦儒学的宗教化。
董仲舒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任用儒生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遂使儒学跃居为汉代的官学,而终致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
4.简述佛教密宗教义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
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
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
两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
佛与众生体性相同。
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5.简述新儒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新儒学的理论来源,儒家方面是汉学以前的原始儒家经典,主要是《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四书的地位南宋以后反在五经之上;佛;教方面则以华严宗和禅宗的理事、心性思想为主;道教方面则主要:是无极太极和阴阳气化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统儒学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一、一元性的道德本体论—
先秦时期,由于人们思想中神的权威逐渐下降 ,传统儒学开始融入了对人的主体性思考 ,人性及 超越性的道德意识有被当做本体的倾向 。在 《论语 》 中, 孔子 “仁 ” 的思想即是对主体道德重要性 的表述。此后,孟子认为 “天” 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人只要反求诸己, 就可以认识天, : “天 这是儒学 “天人合一” 的一元性道德本体论的开端。传统儒家经典 《中庸》 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宋明儒学家依据传统儒学一元的思维模式认为 “天道 ” 与 “人性 ” 可以获得统一, 因而提出 “性即理 ” 、 “心即理 ” 等哲学命题。 关于 “天道 ” 与 “性命 ” 的关系问题, 后世理学家以道德本体 ) , 或强调 “自明诚 ” 为中心,以 《中庸 》 的思维模式展开辩论, 或强调 “自诚明” ( “尊德性 ” ( “道问学” ) 。但无论哪种学派都认为 “天命” 是道德性的本体; 不仅圣人的 “率性” 依据天道,凡 :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 人修道也有着天道的依据。张载说
: 《二程遗书》 卷 6 ,载 《二程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31 页。 程颢、程颐 》 ,《大正藏》 册 48 ,第 483b 页。 ② 《华严发菩提心章 : 《朱子语类》 卷 75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979 页。 ③ 黎靖德编 : 《陆九渊集》 卷 34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423 页。 ④ 陆九渊 ① ⑤ ⑥ : 《中国佛教与宋明理学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18 页。 参见陈运宁 : 《王阳明全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6 页。 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
通过借鉴华严宗理事关系说的论证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体与万物的圆融无碍。 《华严发菩提心章 》 说: ② 朱熹以此为思维方式, 提出 “太极如一木生 “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 ”
③, 说明性、 理、 事圆融相即。 陆王心 上,分为枝干,理事无碍,一理能摄万事, 万事都包含一理 ” 学在本体论上与佛教禅宗理论的渊源非常明显 。 陆九渊提出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 无 ④,固然是受孟子的影响 , 更无疑是禅宗 “心是道, 心是理 ” 命题的翻版。 ⑤ 王阳明深化陆 非此理” ,并发挥禅宗 “万法从自性生 ” 的思想, 在论 九渊的思想,提出心即本体,所谓 “心即性,性即理”
① ② ③
: 《庄子集释》 ,上海: 上海书店,1987 年影印本,第 116 页。 郭庆藩 : 《朱子语类》 卷 75 ,北京: 中华书局,1994 年,第 1983 页。 黎靖德编 :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79 页。 朱熹
222
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12 期·博士论坛
③ 朱熹通过确 :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 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 与天理结合,他说 立理与天道、人性的一致性,强化了自然人性实现名教之理的可能性 。但是,朱熹将理性绝对化的倾
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道德在人心中的僵化 。 作为朱熹学说的反动, 陆王心学把外在天理内化于人 ,把与理合一的心之本性作为本体。 这一思想转向包含 心,以心体取代了性体,通过标揭 “心即理” 着魏晋玄学一贯持有的对人类精神境界追求 ,在哲学上进一步强化了本体论向内追求的趋势 。
—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特征及意义 结语: 返本开新—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将 “理” 或 “心” 的内涵重归于传统儒家的道德意识, 这不是对传统儒学本 体论伦理道德原则的简单复原,而是在对佛、道思想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对传统儒学本体论的思想内 容与思维方式进行的深刻改造和发展 。 就大端而言,传统儒学确立了 “天人合一 ” 的道德本体论的方向, 但未能进行细致地诠释; 魏 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宇宙本体论的探讨 ,唤起了主体精神的自觉性,追求着人的性情与社会道 德的一致性。在传统儒学和魏晋玄学的影响下 ,中国哲学本体论日益向内向性的道德化方向发展 ,但 一直在道德心性与宇宙本体、本体与现象的沟通上缺乏有效论证 。隋唐佛学将心性与本体相结合,在 理论上完成了心性本体论的探讨 ,但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传统儒学的方向 。宋明时期儒、释、道学术 会通盛行一时,宋明新儒学继承传统儒学 “天人合一 ” 的思维模式, 最终建立了以传统道德思想为 内涵的心性本体论,实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由玄学 、佛学义理向儒学思想的转换。 同时, 宋明新儒 、 学超越魏晋玄学体用会通模式, 通过借鉴佛教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强化本体与精神的结合, 将 “理 ” “心” 等范畴提升到包括宇宙本原、人性根本、万物法则的本体论高度。 这种扩展, 一方面将道德伦 理为主的政治哲学向外延伸,直至宇宙本体的生成变化; 另一方面则向内深入,将本体直达生命个体 的本性与本心,使外在道德规范直接成为人的自觉认识和行动 。由此,宋明新儒学极力从天理与人心 相通的角度对原始儒学的薄弱之处进行了创造性诠释 ,同时也解决了魏晋玄学无法将道家之体与儒家 之用合一的问题,这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 责任编辑: 王艳丽
① 同样 ” , 《易传 》 通过对宇宙普遍规律与现实社会秩序即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人合 道与人道一致性的推演,试图以 “阴阳” 之道为基础建立包罗宇宙人生一切方面的世界观 ②, 也为后来宋明新儒学 一” 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儒学经典成为 “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 本体论的建立提供了儒学方面的思想资源 。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221
— —魏晋玄学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二、内向性的宇宙本体论—
魏晋玄学家吸收、改造老庄思想,通过哲学上本体论的 “有无 ” 之辩为政治上讨论的 “自然与 名教” 的关系服务,以求为名教的存在及价值提供思想依据。 王弼认为 “自然之性 ” 是本体 “无 ” , 是自然的必然表现。 王弼强调主体性情对于名教的支配作用, 在人性论层面的彰显,名教是 “末 ” 这是对道德规范背后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唤和张扬 。但王弼在贯通 “有无” 关系时过多地突出了 “无 ” 作为本体的逻辑规定性,因此造成了无与有在本末、体用上的区分和对立; 这也使与 “有” “无 ” 相 对应的名教与自然未达到根本上的一致。 此后, 阮籍、 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的思想和裴頠重名 教而轻自然的思想便是王弼本体论体系矛盾的外在化表现 。郭象注意到这方面的理论不足,开始加强 “有无” 联系的论证,努力使名教与自然达到统一。 郭象在其 “独化 ” 论中认为自然之 “无 ” 与名 教之 “有” 都是事物 自 然 如 此 的 性 分, 都 具 有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所 以 必 须 使 “神 器 独 化 于 玄 冥 之 ①,使个人从内心冥证事物 “ 境” 独化” 的本性。玄学从王弼发展到郭象, 虽然一直在试图沟通有无 以建立人性与礼教和谐共存的社会 ,但最后却归结到在主体精神世界中去实现这样的理想 ,这使得中 国本体论必然会向内向的心性本体论方向发展 。 此后, 宋明新儒学延续着魏晋玄学 “自然与名教 ” 关系的思考,继续以 “性与天道” 的关系为主题展开探讨。 宋明新儒家也通过哲学上本体与现象关系的阐述寻求政治上内圣之道与名教的一致性 。宋代学者 朱熹便以此作为其理学的内在理路 ,在确立宇宙本体为 “理 ” 后提出人性通达形而上之 “理 ” 的途 : “未有事物之时,此理已具。少间应处,只是此理 。 ” “事物虽大, 皆形而下者。 径与方法。朱熹说 ② 朱熹认为理为万物本体 ,有理则有其事对应 ; 而未有事时, 即具体事物尚 ” 理虽小,皆形而上者。 、 “有生于无 ” 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但朱熹 未显现时,其理仍在。这种宇宙观与王弼 “以无为本” 特别强调以儒家道德原则为理本体的内涵 ,这就翻转了王弼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的体用关系,明 确了 “理” ( 名教) 的正面价值及其本体地位。朱熹的理本论虽然与玄学的价值取向不同 , 但却并没 有改变玄学本体论对内向性精神境界的追求 。 朱熹在赋予 “天理 ” 本体性质的同时特别注重将人性
。 他说 :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 述心与万物关系时,提出 “心外无物 ” ⑥ 心、 性、 理、 万物圆融无碍, 相即 ” 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 相用,了无差别。由此可见,宋明新儒家在吸收佛教心性本体论的过程中 ,将人性本原与宇宙本体相 ” 、 “道 ” 等同的本体地位, 并借助佛学即体即用的思辨 结合,使心、性范畴上升到与传统哲学 “天 方式,最终圆满地建立了本体与现象之间融通无碍的心性哲学体系 。
即体即用的体用观,这主要得益于对隋唐佛教各派别思维方式的吸收。 传统儒学 “天人合一 ” 论的 ” ,“人道” 由 “天道” 派生; 而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 立足点是 “道之大原出于天
①, 使人之本 “性 ” 本体论即体即用的思维方式, 从天人相即的角度说明 “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 ” 等同于本体性质的理或道。 此后, 朱熹在坚持二程 “性即理 ” 的基础上提出 “理一分殊 ” 的思想,
③ 在张载看来 ” , “天人 ” 本来合一, 人们可以通过对个体的道德修养获得对 “天 得天而未始遗人。 ④ 理” 的证悟。陆王心学也沿此思维路径展开论说 ,陆九渊提出的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
显然是对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 一语的诠释。 宋明儒学家把天理看做道德性的本体, 认为天理与人 性合二为一,这正是在传统儒学一元性思维方式下进行思考而获得的理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9SJB720012 ) 。 作者简介: 吴丹,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① ② ③ ④ :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7 页。 朱熹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13 页。 李泽厚 : 《张载集》 ,北京: 中华书局,1978 年,第 31 页。 张载 : 《陆九渊集》 卷 36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483 页。 陆九渊著、钟哲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