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教学课时: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齐读导读,从中你能提取哪些信息?……我们将要学的“月亮上的足迹”,就是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的:1.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简化较为复杂的过程,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涉及练习一)2.体会本文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的方法。
(难点,涉及练二)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能写关于“月”的想象作文(难点,涉及练习三)三、检查预习1.征程 zhēngchãng: 征途.2.健步 jiànbù:脚步轻快而有力.3.椭圆 tuǒyuán: 一种规则的卵形线;特指平面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一常数的所有点的轨迹.4.铁锹 tiěqiāo:一种扁平长方形半圆尖头的适于用脚踩入地中翻土的构形工具.5. 测定 câdìng: 测量确定.6. 溅落 jiànluò: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落到指定的海域. 7.畅谈chàngtán:尽情的谈。
8.里程碑lǐchãngbēi: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作为标志的大事。
9.昂首挺立ángshǒu tǐnglì: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10.一叶孤舟yī yâgūzhōu:一条孤零的小船。
11.遥遥在望: yáoyáozàiwàng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补:12.观测guāncâ: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13.指令zhǐlìng∶指导;号令。
旧时公文的一种,是上级对下级呈请的批示。
告诉计算机从事某一特殊运算的代码。
14.合算hãsuàn: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脚印》教育方针:常识与技术:1、练习学生快速阅览,挑选信息的才能,并精确全面地归纳课文内容关键。
2、学习本文按时刻次序,清楚明白地叙说工作产生进程的写作办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常识。
进程与办法:1、培育言语表达才能,培育幻想才能,培育探求不知道国际的爱好。
2、丰厚常识,进步阅览才能和收集信息才能。
情感、情绪与价值观:让学生感触科学技术的魅力,从课文延伸到祖国的航天成果,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育关键:归纳登月各阶段内容关键,了解人类榜首次登上月球的巨大豪举。
教育难点:快速阅览,在规则时刻内读完全文,并能精确全面地归纳课文关键。
了解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教育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进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同学们,“月亮”,一个奥妙而又夸姣的名词。
古往今来,那一轮明月引起了多少人的遥想!关于它,其他不说,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永存的诗歌,同学们必定知道不少吧!是啊,这个美丽的星球,没有一天不在吸引着咱们去探求它的奥妙。
在月亮上留下人类的脚印,是多少代人的愿望啊。
教师出示:月亮上的脚印这个标题,放在一百多年前来看,咱们都会觉着是一篇科幻著作,但是今日,咱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梦,总算成为了实际。
1969年7月21日,人类的脚印榜首次踏上了月球。
这是人类一起的自豪!二、速读文本,全体感知同学们速读课文,全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考虑如下问题:1、字音海域(yù)可望而不可即(jí)椭(tuǒ)圆铁锹(qiāo)2、解说下列词语:(1)畅谈:纵情地谈。
(2)里程碑:比方在前史开展进程中能够作为标志的大事。
(3)俯首耸立:仰着头垂直地立着。
(4)遥遥在望:描述远远地能够看到。
(5)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挨近。
即:接近、触摸。
3、感知内容,本文首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言语归纳。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进程。
4、文章记叙的是人类榜首次登上月球的这件事,那它是按什么次序来记叙的?时刻次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概括文章内容和赏析词句是两个必考点,赋分较多,审题无障碍,作答时有难度,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和答题要求的语言风格作答。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个高频考点,但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写作方法这个考点还未出现。
猜想未来中考的出题方向依然会沿袭这几年的出题思路,重视这三个中考考点的考查。
3、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4、学情分析很久以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今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篇科普文章非常好奇,有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个一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课堂归纳: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无比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当堂训练:一: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二: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24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仰头望月,我们会想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李白;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会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天空中的月亮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一、检查预习
注音
遐.()想摄.()像二、问题导学。
快速阅读课文
本文所叙之事是
登月的全过程
①升空准备(
②飞向月球(
③登月成功(
④返回地球(三、当堂达标
从登月准备、
按事情发展的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驾驶着题目为《我驾飞船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
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本文记叙的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
阅读它,可以激发读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兴趣。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1.划分意义段,概括大意第一部分(一二段):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三至十五):登月的具体经过。
第三部分(十六至十八):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
2.梳理登月过程:(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2)进入指令舱;(3)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自动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4)第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工作;(5)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进人登月轨道;(6)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晚饭、睡觉;(7)按计划登月,飞船减速、停火;(8)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和飞船脱离,在绕月轨道上飞行;(9)登月舱降落,胜利着陆;(10)登月舱打开舱门,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12)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13)竖起一块纪念碑;(14)安装电视摄像机(15)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1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1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18)插上美国国旗;(19)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20)停止作业,返回登月舱,吃中饭,睡觉;(21)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3)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
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本文记叙的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
阅读它,可以激发读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兴趣。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1.划分意义段,概括大意第一部分(一二段):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三至十五):登月的具体经过。
第三部分(十六至十八):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
2.梳理登月过程:(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2)进入指令舱;(3)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自动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4)第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工作;(5)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进人登月轨道;(6)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晚饭、睡觉;(7)按计划登月,飞船减速、停火;(8)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和飞船脱离,在绕月轨道上飞行;(9)登月舱降落,胜利着陆;(10)登月舱打开舱门,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12)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13)竖起一块纪念碑;(14)安装电视摄像机(15)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1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1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18)插上美国国旗;(19)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20)停止作业,返回登月舱,吃中饭,睡觉;(21)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3)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人教版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生字词卡片3.相关图片、视频4.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展示月亮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了解和向往。
2.揭示课题《月亮上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向往月亮?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三)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训练1.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
2.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月亮及宇宙知识。
六、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思考深度和创新思维。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意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月亮上的足迹》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宇宙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人类在月亮上留下了什么足迹吗?这次探索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展示一些关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宇宙探索的魅力。
简短介绍人类登月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学生需要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6.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学生需要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对人类文明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探索等。
7.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心。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情境模拟: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宇航员的访谈视频和模拟登月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真实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互动式学习: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表现得更加积极。
3.跨学科整合:我将语文和科学知识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知识,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月亮上的足迹》《月亮上的足迹》是人教课标版教材第五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知识有关,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本课所讲的内容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过程,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到2003年我国将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再到今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每一次的发射都激发着每位中国人的爱国之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习这节课,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在条理,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初一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缺点是思考不够深入。
针对这个特点,上课多加方法上的引导。
另外,现在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普遍较强。
针对这个特点,课前可以布置,查阅人类探索宇宙足迹的资料。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赏析生动的语言。
一课时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速读法。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达到知识互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
4.拓展延伸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第一课时一、导入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材说明: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
便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
而本文完整、清楚、生动地叙事,也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能力。
在师生探究问题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阶段,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而本课是一篇真实记录人类登月的文章。
展现的是航天领域里的科学知识,所以对青少年学生很具有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因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而本文的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加强体会、学习,并要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质量。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登月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列举数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语言技巧,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教法设计:根据本课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先描述月亮给人的美好感觉,引发学生回忆古诗词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
之后教师出示人类登月图片和短片,激发学生对“登月”知识的兴趣,从而很好地进入课堂情境。
2.快速默读法依据课程标准对默读和阅读要求,训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体会文章内容。
3.讨论点拨法从初一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有利于采用点拨法,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分享合作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从课文延伸到祖国的航天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理解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同学们,“月亮”,一个神秘而又美好的名词。
古往今来,那一轮明月引起了多少人的遐想!关于它,别的不说,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同学们肯定知道不少吧!是啊,这个美丽的星球,没有一天不在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它的奥秘。
在月亮上留下人类的足迹,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啊。
教师出示:月亮上的足迹这个题目,放在一百多年前来看,我们都会觉着是一篇科幻作品,可是今天,我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梦,终于成为了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
这是人类共同的骄傲!二、速读文本,整体感知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1、字音海域(yù)可望而不可即(jí)椭(tuǒ)圆铁锹(qiāo)2、解释下列词语:(1)畅谈:尽情地谈。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4)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5)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3、感知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4、文章记叙的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这件事,那它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时间顺序。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踪迹》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理解、累积“观察、畅聊、里程碑、抬头矗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认识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粗心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准时间次序,清楚理解地表达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训练学生迅速阅读,并正确全面归纳课文内容重点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研究的精神,领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愉悦之情。
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的精神。
二、教课重点梳理登月事件的全过程,用精练的语句归纳登月的四个阶段。
三、教课难点理解人类初次登上月球的伟粗心义,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
四、教课方法1.迅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清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得清楚理解、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迅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粗心,再用简短的语言梳理归纳内容重点。
2.延长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想,就对于报导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岸月球》进行对照阅读,充分有关细节,培育研究太空的兴趣。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望太空的的资料)(教师简要讲解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那么,你们想认识人类初次成功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同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踪迹》。
(二)迅速阅读,圈点勾勒重点词语学生迅速阅读课文,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
阅读中,勾勒出以下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观察:察看并丈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 )谈:尽兴地谈。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作为标记的大事。
抬头矗立:仰着头笔挺地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能够看到。
(3)可望而不行即():只好够看见而不可以够凑近。
即,凑近、接触。
【教课方案企图:累积重点字词的字音与词义,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次序写的?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时、地、人、事)。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
2.2课文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1.2学生分享对月亮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月亮上的足迹?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深入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3.拓展延伸3.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2学生交流分享,表达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
4.课堂练习4.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1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要求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2、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用案人自主创新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等,你能说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吗?例如: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二、检查预习1、听写下列字词:指令合算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2、解释下列词语: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明确: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明确: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明确: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8、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
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9、作业: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第二课时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
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
)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五、畅所欲言拓展延伸1、现时篇①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四十多年的事了。
如今,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又有哪些新成果呢?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吧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2、想象篇①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④“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该怎么做合适?⑤月球上有什么?第一个生物是什么?什么样子?⑥飞船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⑦在多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⑧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3、写作篇(任选其一)①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
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②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
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③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
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你去想办法证实一下自己的观点并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④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
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六、总结语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
随着我国神州八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