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放与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的放与收
纵观当今原生的语文课堂,最常见教学课型通常有有两大类:其一、传统式课型。

其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教学信息密集,教学环节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

其二,开放式课型。

其特点是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

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

这两类课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前者因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课堂严谨整饬、目标明确,便于落实双基和调控课堂节奏;缺点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课容易上得“死板”。

后者因个性潜能和创造精神能得以充分盎然;但若处理不好也易流于随意、盲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笔者以为,巧妙地处理课堂“放”与“收”的关系,把握好“放”与“收”的尺度,可以使这两种课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具体来说,传统式课型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互动性。

教师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教材,要多一些“放”,即从课堂知识的一点向课外拓展迁移,将课外知识灵动地穿插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

比如教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课。

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讲清文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对于考试肯定大有裨益,但如果这样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就会被扼杀殆尽了。

如果教师能够将文章的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之下,将春秋五霸的征伐概况(《重耳之亡》《崤之战》)的有关情节适时地补充进来,自会激起学主动探究的兴趣。

对于开放式课型,应该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度地“收”,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布局的巧妙安排和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得到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以学生自教为主的“小先生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以及自编自演的课本剧表演课,教师尽可以大胆地“放”,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努力创新,只要参与者能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而在“质疑探究课”中,教师则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这时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讨论者中的一员;既可以作总结性发言,也可以只发表一已之见。

经过实践,笔者学生这种探究课“放”与“收”的比例控制在7∶3左右为宜,即以“放”为主,适当收拢。

在“放”与“收”的过程中,把握住相应的时机也至关重要。

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笔者认为遇到如下三种情况时要“放”:第一,课堂气氛压抑时要“放”,困为“放”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教授重点难点时要“放”,因为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思考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第三,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争议时要“放”,因为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新颖的教学内容来促发。

与此相应,遇到如下三种情况时要“收”:第一,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收”,困为教师的精要总结
可以使学生很快回到解决问题的实质上来;第二,讲到一般内容时要“收”,因为一堂课就如同一篇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重点才能够突出;第三,学生争论无果时要“收”,因为许多开放性题目其思维的覆盖面通常较广,而一党课的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绝对地做到追本探源、穷根究底是不现实的。

笔者在教学《陈情表》时,就很好地运用了“放”与“收”的技巧。

首先讲清李密写作此表的背景: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如召,除了因为要孝顺祖母之外,还有对事奉晋武帝的顾忌甚或是对前朝的忠心。

那么,他此番该如何表白?他的表白最终能否打动武帝呢?让学生带着这一悬念来学习课文,他们很快便消除了与李密的时代隔阂,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再适时回扣李密的复杂心理,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也能够感受到本文辞令艺术的高妙。

所以,当课文刚一讲完,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问:皇帝最终答应李密的请求了吗?教师这时再不失时机的补充介绍“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以及李密在祖母死后出仕的事,学生对课文便有了完整的印象。

最终,这堂课的教学既有所拓展,又不蔓不枝,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对文言文教学的四点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要想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这一精神,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点。

一、抓好诵读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诵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有梯度地进行。

第一,通过诵读,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

第二,通过诵读,正确断句,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并体味文句意蕴。

第三,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

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文章内容与主旨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

诵读的形式多种,但必须坚持三主三铺,即以课堂诵读为主,集体诵读为辅;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诵读为辅。

不论采用哪种
形式的诵读,教师都必须予以得当的指导。

二、突出精讲
在文言文教学中,精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种是精讲句式、词语。

教师讲清讲透、学生学好学实典型句式、重点字词非常重要。

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掌握字词与句式两个基本点上。

精讲就是讲清常用的典型句式特点,讲透字词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及用法。

在一篇文言文中,可分类罗列出典型句式和重点字词并详细讲解其特点用法。

对特殊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应予以分解比较;对古今异义的词义的变迁及异同。

只有讲清讲透这两个基本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是精讲重点内容或核心语句。

要讲清讲准,讲细讲透核心段落或精彩语句,就应突出学生难懂或容易误解的问题,紧密联系上下文,在课文特定的语境中,开启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所创设的情感氛围或审美意境中,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真切地感悟作者的感情起伏。

这样通过自我主动、师生互动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提升学生整体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重视归纳
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总结十分重要。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语,在分析中比较中找出规律,
做到以一举三,触类旁通。

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分类比较的过程,也是巩固深化的过程,它可使看似杂乱繁多的句式、字词通过归类变得浅显明了,易于掌握。

对典型句式而言,归纳是比较中的重组,可以使典型句式进一步通俗化、简单化、规律化;对重点字词而言,归纳是比较中的分类,可以使词类活用和词类的义项变迁进一步明确化、细致化、系统化,从而便于学生牢固记忆。

四、注意积累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

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文言文行文简洁、遣词造句考究、意境优美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深远。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课堂以外,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精炼短小的经典文言文,并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文言文教法略探
一、激情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文言文教学中导语的精心设计尤为重要。

言简意赅、意蕴丰厚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二、讲述故事,增添情趣
讲述故事,就是要以事明理,在讲述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来吸引学生。

如教学《兰亭集序》时,顺势讲出“入木三分”成语典故的由来,谈及王羲之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貌,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读这篇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精彩华章。

三、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转换语言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艰深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口语,充分地表达出作品的感情意义。

完全潜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可以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本意义。

四、诗联渲染,创设情境
诗联渲染即在讲述中引入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辟的短诗和对联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

如教学《鸿门宴》时,对项羽的把握,可借助三首诗: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之余,又不失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
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势难回)。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和环境的认识。

五、巧用成语,一石二鸟
巧用成语是指根据课文内容,用熟知的成语概括人物或由文中的实词引出一些相关的成语。

在讲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当学生们感叹邹忌和齐威王是贤君良臣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成语概括邹忌、齐威王,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说邹忌: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娴于辞令、大智大勇、有勇有谋;道齐威王:闻过败改、从善如流、广开言路、兴利除弊。

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既增强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又帮助学生巧记了成语。

六、调动学生,锦上添花
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要带领学生熟知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课外的一些相关内容。

在学习完《鸿门宴》后,我给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是结合史料自编自演话剧《鸿门宴》。

让我惊喜的是,在学生表演的话剧中,不仅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等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活动,而且还增加了“垓下典”“乌江兵败”等情节,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