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与中国金融行业血脉相连的三十年信息化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

—与中国金融行业血脉相连的三十年信息化之路

王天義(Shally Wang)

有人说,IBM金融服务事业部是IBM的"黄埔军校",很多在金融行业打拼过的IBMer今天都已经成为IBM大中华区的高管。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義(Shally Wang)就是其中一位。她在IBM 25年的职业生涯中有一半时间是与中国的银行客户共同度过的。每当提及她曾服务过的客户,Shally都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和爱惜的眼神——这是很多IBM资深金融人谈及此类话题时所共有的眼神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Shally眼中的中国金融行业血脉相连的三十年信息化之路……

—编者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IBM在信息化方面的推动,这三十年,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成就不会如此辉煌。在我看来,IBM支持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历、IBM支持中国金融行业三十年的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应该是每一位IBM人了解公司的必修课。中国人民金融生活的每一次改变,从打算盘到电算化,从同一家银行的通存通兑到跨行提款,再发展到今天的网上银行业务等,每一次进步都有着IBM深深的足印。这不仅是我,也是很多IBM金融事业部的同事对IBM与金融行业之间血脉相联关系的理解。

1979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引进了第一台IBM3032大型计算机。这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的第一台计算机。

1980年代的中后期,IBM引进了在全球银行普遍应用的SAFE系统,使中国的银行开始正式脱离了手工作业。后来IBM把SAFE 所有软件代码共享,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银行IT技术人员。这对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开始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很多金融行业的人提起SAFE都非常有感触。

大家还记得1990年前后,人们开始可以同城通存通兑,就是因为在1980到1990年前后10年时间里,IBM在中心城市协助银行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第一次大联机”。到了1999年,人们可以跨行提款了,也是因为IBM在1991到1998年期间,帮助银行在全国布设了网络。当时我们还有网络部,后来出售给了思科。那时的扩张相当快,很多同事马不停蹄地跑到全国各地、甚至是非常偏远的山区去装机器。我听说去内蒙装机的同事还听到了狼嚎声。

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尽管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直接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前瞻性的指出了中国的银行进行数据大集中的必要性。在接下来10多年的时间里,IBM为中国的银行业实施了在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数据大集中。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担心,把这么多中心聚集在一起行不行,这个篮子是否结实?我们试图在全世界找一个标杆,来证实中国的金融企业进行大集中是可行的,可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处理过如此庞大的数据量。2002年左右,当时工行决定将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合并为一个,IBM全球

咨询服务部的一位老总就问我:“你晚上还睡得着觉么?”是啊,两大中心合并一旦发生问题,影响的将是中国一亿人口,甚至是整个中国的经济,我们身上的责任太大了。回想起这段经历,我对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依然记忆犹新。

而事实证明,我们建议的方向是正确的。2006年,历时八年的工商银行数据大集中终于宣告结束,将全国48多个数据中心整合为两个,后来又整合为一个。接下来,中国银行数据中心由20个集中为五个;中国建设银行数据中心由100个集中为两个;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由36个集中为一个;交通银行数据中心由80个集中为一个。这是在中国金融信息化历史上,也是世界金融信息化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今天的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在2007年年底我们的全球总裁Sam访华期间参观了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的数据中心,这是全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之后Sam在很多重要场合都反复提到此次访问农行上海数据中心给他带来的震撼。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农行肩负着服务八亿中国农民的重要使命,IBM会帮助农行更好地完成这个重要任务。

自从1997年我举家从台湾搬到中国,就一直服务于中国的金融行业。2008年,我牵头举办了“IBM服务中国金融三十年的庆典”,除了客户和媒体朋友,我也把很多曾经一起在金融行业里打拼IBM同事请了回来,他们当中有我曾经的领导和战友,比如说James Chin,Li Jiang, Chen Wen等等。在为中国金融客户打拼的日子里,我们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时刻。在庆典上,我心潮澎湃,回顾自己十年来服务中国金融客户的日子,很多事情记忆犹新——十年前,我刚到中国,签下了SI(前GBS)在中国具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建设银行核心银行系统项目,十年后,这个系统已经承载着建行发展和运营的全部职责;我和团队们为中国银行的业务应用及基础架构提供服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和IBM全球总裁彭明盛(Sam Palmisano)一起参观IBM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数据中心这个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当时兴奋和自豪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当年的压力转变成今天的成就,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然而如何帮助中国金融行业继续大步前行、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是今天我和我的团队想得更多的事情。有人说“IBM为金融而生”,也有人说“中国金融行业的血管里流淌着IBM蓝色的血液”,而在我看来,三十年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和中国金融行业共同成长之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任重而道远。

(2008年11月)

作者简介:王天義(Shally Wang)

王天義现任IBM大中华区副总裁、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在IBM任职25年,曾在服务、产品支持及业务等多个团队担任领导工作。她于1983年在台湾开始其IBM的职业生涯,服务于银行客户,并曾先后担任过全球服务部大中华区政府和公众事业及电信行业服务总监、台湾和大中华区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团队负责人等职位。2006至2008年, 她带领IBM团队服务中国农业银行。王女士拥有纽约州立大学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双硕士学位。

从IT供应商到创新伙伴

—成就客户、互信共赢,我们在行动!

李晓芒

2009年7月6日,是我在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FSS)工作满四周年的日子,这是我在IBM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我与IBM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一辈。80年代初,IBM为中国高校捐赠第一批主机,母亲作为北航计算机系的一名老师,在赴日本接受培训后为学校带回了第一批IBM主机。就这样,还在上中学的我和其他教师子弟就在北航的机房里完成了计算机的“启蒙教育”。IBM这三个蓝色字母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1993年,作为一名服务工程师,我如愿成为蓝色团队的一

员。之后,我做过服务,也先后在区域市场和政府与公共事业部(Public Sector)工作,2005年,我加入FSS,四年下来,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IBM“金融人”。

记得2005年刚来FSS时,其组织架构是两个客户群(Clusters)共四大银行客户,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属于一个客户群(Cluster),我是该客户群的总经理。随着IBM在银行业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两大银行客户由一个Cluster团队来服务的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2006年,原来的两大Clusters拆分为由工、农、中、建四大行组成的四个Clusters,而我则开始担任建设银行的客户总监。

刚到FSS的时候,压力挺大,因为当时我所负责的工行和建行团队是公司的Cluster 1,号称“IBM的王牌军”,地位十分重要,而我原来的工作经验与金融行业没有太多联系,对银行业务也不甚了解。现在看来,如果说之前在武汉分公司和Public Sector的历练,让我完成了从一名专业工程师向销售的转型,那么在FSS的经历,我感觉更像一次回归:从销售向专业领域的回归。不同的是,这次不仅要成为技术专家,更要成为行业和业务专家。

IBM在建行的角色是从IT供应商开始的。建行最早主要的IT供应商是惠普,直到我们从1997年开始为建行开发核心银行系统,之后又做了大数据中心的建设(Data Center Consolidation),2004、2005年开始,我们的服务逐渐涉及到建行的业务部门。尤其是过去三年,IBM为建行所做的咨询服务项目已越来越多,逐渐从当初单纯的IT供应商转变成为建行的合作伙伴和业务顾问。如今,IBM建行团队的经验时常被拿出来分享,这也成了我们建行团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其实回首我们在建行的业务和客户关系的发展,成就客户、互信共赢是不变的主旋律。

解决问题,建立信任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上任的时候,IBM在建行的业务正处于周期性的波谷,而当时建行内部也有一些人事变动。在银行业的IT销售与服务和许多其它行业不同,不是通过代理(BP),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团对直接与客户接触。为了减轻客户内部调整对双方合作带来的影响,我们加紧和建行高层的沟通,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