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教法是教师在掌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的。教法可比喻成在教师和学生间传授教材内容的桥梁,教法对课堂教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再好的教材,再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教法与驾驭,没有好的学法去配合,教学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精心选用相应的教学法。如果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来选择教法,必然背离教材的编写意图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下面我就以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浅谈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学问、学问,要会学,更要学会问。学生提问,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及学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产生激励碰撞后产生的,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番思考,而学生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未知的领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至关重要。学生提问的数量及提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成败。

一、高中生提问的现状

1、据有关资料及日常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经

常产生质疑和爱提问的情况占的比例很小,而没有疑问和从不主动提问的主动提问的却占大多数,学生质疑和提问的基础较差。

2、学生从小学开始,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想过或听说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教师提出问题,除非碰到不会做的习题才胆战心惊地去问教师。而教师呢,只注意启发学生答问能力,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同样,家长也只关心在学校里,老师有没有提问自己的孩子,而很少关心孩子今天有没有问题问老师。由于缺乏培养,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问。

3、像我们学校,每个班的人数达到50人左右,最少的也有六十几人,教师为了管理好学生,万不得已只能采取一些高压措施,学生怕老师几乎认为是教育的成功。学生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回答;怕所提的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太浅薄;怕提出的问题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嘲笑;怕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学生根本就不敢问。

4、课堂上,无论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的快慢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总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老师是教案的忠实奴仆,从来就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很少有学生提问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即使学生发现问题也不能马上提出来,想等下课问老师,一则受时间限制,二则要进老师的办公室,太困难了。学生根本

就没机会问,长此以往,也就没有问题了。

(1)、知识储备和认知迁移能力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就越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如果学生的储备知识不够,看不到问题,即使到遇到问题也识别不出来。

充足的知识储备是提出问题的原料,当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后,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转移,在这时,他们才能顺利地发现问题。作为教师,要在促使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上下功夫,在从“分析”到“综合”,从“归纳”到“演绎”的思维的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概括化程度,使他们能巧妙地组织已有知识和信息,迅速提出问题,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剔除无关知识和信息,使问题逐渐明朗化。

(2)、必要的魄力与胆量

提出问题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如任务繁重、他人讥笑、消极悲观的情绪、胆怯懒惰的性格、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如果没有必要的魄力与胆量,学生就会遇难而退,不敢问。而学生的魄力与胆量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机、兴趣和坚强的意志的基础之上的。

动机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是激励人去达到活动目标的主观原因,问题的提出一般都受好奇心的驱动,好奇心会时时让学生感到一些问题在向他挑战,学生才会对各种新观念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从而促使他

孜孜不倦地提出问题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而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发挥潜质的诱因,兴趣能促使人对某种事物总是给予优先的注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伴随着一种快乐和期待感,是提出问题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学生乐而为之,欲罢不能。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是完成提出问题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

(3)、良好的环境

学生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笼罩在过分重视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氛围之中,就会使学生只能在已有社会规范内追求学业成功,而不敢对失败可能性较大的未知事物冒险。标新立异者被视为异端,好提问题者被视为“多事”,在社会生活压力下学生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去遵从大众,迎合别人。

家庭环境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管教方式和家庭气氛是影响儿童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如果家庭教育过分严格,家长过分要求儿童服从,儿童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差,如果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家长注意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情况就会好得多。而现在有很多家庭在孩子提出第一个问题时非常高兴,在三岁四岁时提出问题觉得可爱,进入小学提出问题还能够接受,进入初中后再提出与课堂知识无关的问题时不是冷淡就是干脆批评,更不用说积极引导。学校环境由

学生集体和教师共同组成,它是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良好的班集体能使班级成员在提出问题时相互启发,互相承认彼此的价值,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而不健康的班集体则会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认为是好出风头,故意刁难等。教师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善于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质量。民主型教师、思维型教师和创造型教师往往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消除心理顾虑,让学生敢问

早在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的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上还不成熟,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于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关注,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学生们提的问题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问的萌芽、思维的火花。我们讲鼓励提问,关键在于呵护提问的火花,

尊重每一个提问。这就是说,只有赞赏每一个提问,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恰当地评价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的鼓励提问,养成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问的好习惯,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培养探究兴趣,让学生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而利用学生所收寻到的学习资源创设质疑情景,无疑是一种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的有效方法。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插图、日常生活、各种俗语、实验现象以及自身体验等各种途径问题。如在讲“自尊自信”

这一课时,我向学生讲了一位很优秀的初中生上高中后不正常表现及产生这种表现的原因,使学生产生疑惑,让学生分析这位学生有“平民”感是,有一种什么心态?说出当这位学生回答问题受嘲笑后,产生了什么心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在学生回答并得出这位学生是自卑心理的结论后,又让学生讨论怎样改变她的自卑心理?在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理解了自卑的表现及危害,又知道了克服自卑的方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举多得,自然对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3、教会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即: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异常中发现问题;改变命题提问;假定条件,探求结果;通过归类找出规律;通过对比找出异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讲“锻炼心理品质”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问: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不是天生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良好心理品质需要锻炼培养的教学内容。讲“善于调节情绪”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情绪会对人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引入教学内容。讲“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问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教训揭示了什么道理?通过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入教学内容。讲“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问: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再进行讲授。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书》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3.杨淑萍.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4.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7-110

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反思,我的理解就是:回过头来分析自己言行的对错以及做事的成败得失。通俗地说,反思就是在思想上照镜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与做事,即古人所说的“鉴”。众所周知,照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美和丑,高和矮,胖和瘦,还有洁净和肮脏等等。同样道理,反思也有与之相同的功能。古语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说的就是反思的作用吧。普通人反思自己,可以促进个体事业的发展;领导者反思自己,则可以促进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然反思蕴涵着这么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还是让我们从刚才的那句古语谈起。 首先,我们要“以铜为鉴”去“正衣冠”。“以铜为鉴”就是要自己观照自己,“正衣冠”就是要纠正自己灵魂的“衣冠”——言行,也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静”。而要“静”,就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没有鸢飞唳天之心,没有经纶世务的虚荣。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心如止水,体察暗流涌动而辨别方向;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如清风浮云,拥抱自然山水而看清前途;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洞明世事万物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否则,利欲熏心,幻想一夜暴富平步青云,狂狂然如饿狼癫犬,森森然如地府幽冥,就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其良知已泯,哪里还会扪心自问?所以,“静”是反思的第一要著。 第二,我们要“以古为鉴”去探究成败的原因。所为“古”,过去是也。相对而言,一切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过去。比如我现在所说的东西,一说出来就意味着成为过去。所谓话一说出便难以收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写出的书,以及人类社会的大小事件,大千世界,哪一样东西既已存在,就是过去,都可作“古”。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学习研究,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大凡“古”的,都是知识,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我们掌握的知识多了,就可以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审时度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静”是反思的主观意识基础,那么“知识”就是反思的客观物质基础。没有知识,反思便成了没有子弹的大炮,打不响的。社会上,有人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知识而直至押赴刑场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找不出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屡战屡败。没有知识的人仿如蛮牛,蛮牛又怎会知道对错呢?知识面越广,反思的面就越广,知识越多,反思得就越深。 第三,我们要“以人为鉴”而“明得失”。人,最难认识的莫过于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难能可贵啊。怎样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作比较。“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与别人一比,便知自己是优是劣了。比较得越多,对自己的认识就越丰满。所以,我们应该多见多闻。从事本专业的,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人。身居高位的,要多接触劳动百姓。不要自以为是,要虚怀若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不是什么都去学,好人接触坏人,清官接触贪官,目的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好地认识自己,求取进步而已。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语文的,可以去听数学课,音乐课,英语课,体育课……揣摩别人的成败得失,引以为戒。横向比较,是自我反思的最有效方法。 反思,是一种智慧,一门学问。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反思的历史,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反思之中自我完善的一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反思的真正要义。让我们解放思想,继往开来,去创造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吧!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们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参加了工作,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 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效果教好。一、指导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下面介绍几种自学方法: 1.多读 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反复琢磨、体会。叶圣陶曾说:“老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 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我每教一课时,都要向学生提出:一篇课文要读四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 的字、词、句,掌握课文的大意。第二遍是“研读”,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 章主题。第三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第四遍是“熟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自 己的读写实践。 2.多思 “思”与“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 道出了“思”的重要。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更要重视他们 的求异思维训练。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会对同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多种可能性上去思考,养 成“多思”的好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议论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多思考,求创新。平时大 家都认为“近墨者黑”,我则引导他们异向思维,结果不少学生写出了“近墨者未必黑”的佳作;大家都认为“关公面前耍大刀”是贬义,有的学生则认为“只有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才能发现 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能促进自己的进步”,多“思”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多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提出问题 常常会使人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疑问。学生的知识和 能力从提问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问答方式调动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譬如:学生问,教师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自己问, 自己答。在一问一答中,训练学生善于思维、敏于思维的能力。 4.多归纳 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头脑,由自己概括出重要的原则,揭示出科学的 规律,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自学方法。在课内或课外可以让学生做一番归纳和整理。归纳的内容:听、说、读、写。归纳的方法:因人设题,发挥特长。比如:让文言文学得好的学生, 将语文课本中经常用的词的古今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仔细归纳,举出例句; 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整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让一 些学生整理难认易错的字词,而让另外的一些学生整理多音多义字词。然后教师全面精心设

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

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 刘治芹数学是一个人学习其他学科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基础。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我现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的、尽力做到的事情。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现在一步一步的按新课程标准在改变。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

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活运用多媒体,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二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 三是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四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档

2020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文档 Document Writing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关注特殊学生,努力创设交往情境,激发交往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归属需要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归属焦虑”,致使个体情绪焦躁、低落,不愿与他人交往。具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如果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同、集体的采纳,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归属需要,改善交往状况。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初二转到我班的,转学的原因据说是与原班级的同学无法相处,导致不愿走进学校学习。转到我班的第一天,她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表情。转眼间,一星期过去了,她的这种状况丝毫没有改观,我担心又会出现不愿上学的现象。经过与班长的协商,由她负责“主动出击”,努力接近该同学。活泼能干的班长尝试了她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新同学在课间时常会关注教室后面

的黑板报。当新一期进入准备阶段,我就请宣传委员征求新同学的意见。出人意料的是,新同学对出很感兴趣,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最终应邀加入了出的行列。这一期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就是从这一期开始,新同学不再闷不做声,在课间也能听到她的朗朗笑声,她也主动协助宣传委员制作。作为班主任,我们很有必要为这些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交往情境,鼓励他们去交朋友,使他们拥有一批热情活泼的伙伴,并在这些伙伴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活动,融入集体生活。 二、教育学生正确解决矛盾,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成人感带给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思维的不全面性又造成观念上的极端与行为上的“我行我素”。加之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表现出“我为中心”以及“年少轻狂”,甚至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层出不穷。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果同伴之间不能相互包容,那么交往的关系将会中断。一旦学生间产生矛盾,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需要沟通,学生的交往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高。 1.角色互换。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坚持己见,互不相让。班主任不妨利用角色互换的原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角色换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交往语言、交往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 2.共同协商。意见不一才会产生矛盾,有时并不能明确区分

提高沟通能力的计划01

提高沟通能力的计划01 提高沟通能力的计划01 (1)开列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清单 这一步非常简单。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在哪些情境中与人沟通,比如学校、家庭、工作单位、聚会以及日常的各种与人打交道的情境。再想一想,你都需要与哪些人沟通,比如朋友、父母、同学、配偶、亲戚、领导、邻居、陌生人等等。开列清单的目的是使自己清楚自己的沟通范围和对象,以便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2)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在这一步里,问自己如下问题: 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愉快? 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有心理压力? 最愿意与谁保持沟通? 最不喜欢与谁沟通? 是否经常与多数人保持愉快的沟通? 是否常感到自己的意思没有说清楚? 是否常误解别人,事后才发觉自己错了? 是否与朋友保持经常性联系? 是否经常懒得给人写信或打电话? ……

客观、认真地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了解自己在哪些情境中、与哪些人的沟通状况较为理想,在哪些情境中、与哪些人的沟通需要着力改善。 (3) 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在这一步中,主要问自己如下三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自己是主动与别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 ?在与别人沟通时,自己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信息是否充分? 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主动沟通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沟通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谈话对象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沟通时的言语、动作等信息如果不充分,则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信息过多,出现冗余,也会引起信息接受方的不舒服。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你一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那么一对不起就足以表达你的歉意,如果你还继续说:"我实在不是有意的,别人挤了我一下,我又不知怎的就站不稳了……"这样罗嗦反倒令人反感。因此,信息充分而又无冗余是最佳的沟通方式。 (4) 制订、执行沟通计划 通过前几个步骤,你一定能够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确定在哪些方面重点改进。比如,沟通范围狭窄,则需要扩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1283976.html,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者:余海舰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0期 摘; 要:初中数学是中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积累阶段,因此必须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包括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逻辑等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是近几年初中数学教学备受关注的要点,反思能力纳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之中意味着初中数学跨入素质教育又一进步举措,本文将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育重点关注方向,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只注重教材文本内容,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初中数学课程缺乏活力,在此教学方案下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缺乏数学人才的培养。反思能力指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主动、自觉、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潜力,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落实数学素质教育,培养数学人才。 一、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布置反思作业 反思行为本质是一种思维的运动属于意识活动范畴,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更适用于以引导的方式进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以教材内容为根本,教师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只要完成教材知识点教授,通过习题不断练习使学生考出理想成绩即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方法不免存在一些缺点,即以知识点为主,忽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追求学生培养终身数学学习能力,仅限于应试升学考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行为,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指教师能够使得学生自己动用学习的知识以及积累的学习经验自己动脑、动手探求真理的能力。这一点区别于学生复制教师传授的解决问题方法,在于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先行一步,教师负责指导纠正;其次,“发现问题”,指学生具有探索精神,需要 教师发挥启发作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树立数学思维;最后,“提出问题”,指学生不在处于被动地位,以主导者的身份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生机,表现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反思作业加强反思能力培养,例如错题集、反思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从错误经验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总结,纠正问题实现有效教學。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策略的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思品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歇马九年制学校初中政史组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教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

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种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提高质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质量不滑坡的重要保证。而不论课外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课内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及其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一些课堂教学已经向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改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亟待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小组选择了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意义的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探索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 (2)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创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改革当前初中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此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生理特点 初一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开始阶段,这是个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外形的变化:(1)身高 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身高的迅速增长,每年至少要长高6-8厘米,家长不经意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是常事;但男女身高变化是有差异的,一般女生的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所以初一新生中女生往往身高高于男生。(2)体重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体重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平均每年增长4.4-5.5公斤,初中三年以后,男女生的体重已接近成人。(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发育的外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状态,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娃娃胡,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使得男女初中生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明显。 2.内脏机能 (1)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很不平衡,骨骼的增长比肌肉快,四肢的增长又比躯干快,因此少年的体形很像窄肩、扁胸、长腿的“豆芽菜”。(2)心脏的发育跟不上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所以青少年容易发生头晕、疲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3)大脑的发育在量上没有显著的增长,因为儿童在10岁以前脑重量已有成人的95%,但在质的方面则有较大进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日益明显。(同时存在片面性、固执性)(小学高年级开始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注意: ①对于身体上的这些急剧变化我们应密切的关注,及时的加以说明、解释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和负担。 ②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身体发展,但强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害到骨骼的发育。③及时补充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糖类(豆制品、鸡蛋、牛奶、核桃仁花生、芝麻、水果)保证身体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空腹不喝牛奶无法吸收,饭前吃水果,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 ④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强,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家长现在可能都有感觉,小孩以前在小学成绩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只有七八十分了,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要知道以前只有两门(科目少),今天没听懂明天老师还会讲,初中不同科目多,难度加大,天天都有新的内容,所以,要改变学习方法,不能还象小学那样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一味的死记硬背。例如:英语单词的记忆,天天都有,量很大,不是孩子不记,记了背了一下就忘了,总是没有成功的体会,慢慢的就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兴趣,就可能放弃了,但是如果用音标,掌握规律,又轻松又有效果)从生理条件上讲,他们完全有这个基础和能力,关键就是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

项目四 培养沟通能力

项目四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 了解沟通能力的含义及其构成; 学会用知识武装沟通; 培养良好的情商和沟通态度; 培养高尚品德,提升沟通中的人格魅力; 初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进行模拟训练。 教学重点 用知识武装沟通;培养良好的情商和沟通态度;培养高尚品德,提升沟通中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进行模拟训练。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模块一德育先行 沟通能力的概念 一般说来,沟通能力是指沟通主体与他人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外在技巧包含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内在动因是指沟通者的思想水平、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此,它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一种能力。 在具体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中,人们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应当如何培养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内外兼修”原则,主要措施包扩德育先行、知识武装、情商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品德的重要作用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对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重要作 二、沟通中受欢迎的品质

1. 谦虚谨慎、以礼敬人 2. 与人为善、待人宽厚真诚 3. 言行一致、恪守诚信 4. 尊重自己和他人 三、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 1.注重实践,培养塑造 2.严于律己,加强修养 模块二知识武装 一、用理论武装沟通 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学问。因此,沟通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沟通技巧的训练。 二、用言词修饰沟通 1. 用简洁、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 要想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主体,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掌握有效发送信息的技巧,包括在正确的时间、地点、情境,对合适的对象,以对方愿意理解和能够理解的方式,将有效的信息准确地传送出去,且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意思明确、有条理,选择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适宜。 2. 用修辞手法形象的表达 三、让文化成为沟通的桥梁 沟通是双向的,必须包含表达和倾听两个方面,因而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还要掌握倾听的技巧。倾听是沟通的一半,是接受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比做出反应的过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帮助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使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欣赏,能真实地了解别人,增强沟通的效力。 倾听不仅要接收、理解对方的字、词、句的意思,还要理解对方的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等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倾听在沟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欣赏,能真实地了解对方、增加沟通的效力,但是由于后天的教育、知识水平的不同难免使沟通双方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为避免障碍的产生,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肥东三中龚世立3128137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次性的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发现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反思。而在具体学习中缺乏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探讨,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事倍功半”的结果。有鉴于此,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加以反思,从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技巧以及经验教训,逐渐养成监控自己学习活动的技能和习惯。 一、反思对数学学习的意义 什么是反思?世界著名数学大师荷兰的弗赖登塔尔教授曾精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就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应是立足于自我之处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是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与再审视,它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1.反思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由于反思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过程,因此它具有认知功能,如自己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在什么场合下运用,在某些情境下采用哪种方法更有效等。反思的认知功能决定了学习者可以在不同情境的学习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认知策略并能实现认知策略的迁移。 2.反思有利于领悟隐藏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和具体的表层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而且具有隐藏性,这就决定了要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必须靠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通过对具体方法的分析、提炼和概括而成。 3.反思有利于优化综合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优良思维品质的六大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 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 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 其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 浅的看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 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 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 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 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 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 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 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 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 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 而一味地说笑话,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 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 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 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 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 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 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 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 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 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 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 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

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特征的总和,也是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巧搭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能思考的、能活动的人,师生只有在和谐宽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情感氛围中,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自主学习”必须创造一种学生身心愉快、乐意学习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用“创设情境、设计悬念、聆听故事、拉家常”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先用“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引入:从前有个老汉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上给每只猴子吃四个桃子,一天工作结束后,再给每只猴子吃三个桃子。但时间一长,猴子不乐意了,他们认为自己辛苦了一天,晚上反而少吃了一个桃子。于是,它们就去和老汉谈判,要求老汉给它们增加桃子,否则就不卖力干活了。老汉答应了它们的

要求,告诉它们以后每天早上吃三个桃子,晚上吃四个桃子。猴子们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它们觉得以后晚上可以多吃一个桃子了。但老汉也在一边偷偷地笑,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导入新课生动、形象、自然,而且融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于一体,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二、创设机会自主学习 1.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方法千差万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尽量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有时学生的思维方法有点“笨”,只要是学生理解的方法,教师就不应该贴上“不好”的标签,至少比不理解的“好”方法有效,而不理解的“好”方法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2.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地以所谓的教师权威来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到很“顺”的方式来学习。如,在一些概念和公式的推导和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记忆,很快就背出来

培养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培养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语言最大的作用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应该是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让自己与别人的交流变得更轻松流畅。口语交际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措施 口语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学生首先就需要敢于表达自己,因为口语交际就是面对面的交流,如果学生不敢表达自己,那么怎么会实现自身的提高呢?其次,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英语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说特定的英语,让学生的交流变得更流畅。最后,当学生有着一定的表达欲望和英语基础知识能力之后,学生就需要学会“察言观色”,他们需要了解对话人的心理,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需要说

些什么,而对方需要听到什么。这三个方面就是学生提高自身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掌握的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 教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这里所谓的表达就是大胆地说,学生只有大胆地说了,他们才能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而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学生都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相对的,他们更喜欢做一个倾听者,他们喜欢听教师在讲台上讲,然后自己在座位上记录,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说错了,其他的学生就会看自己的笑话,这种消极的心理让学生越来越害怕表达自己。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笔者觉得鼓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鼓励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学生有了自信心他们就会敢于表达自己,从而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会引导学生进行表达,笔者对学生说:What are the hit films recently? Do you like these

如何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 自己的沟通能力的方法(1)开列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清单 这一步非常简单。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在哪些情境中与人沟通,比如学校、家庭、工作单位、聚会以及日常的各种与人打交道的情境。再想一想,你都需要与哪些人沟通,比如朋友、父母、同学、 配偶、亲戚、领导、邻居、陌生人等等。开列清单的目的是使自己 清楚自己的沟通范围和对象,以便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自己的沟通能力的方法(2)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在这一步里,问自己如下问题: 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愉快?·对哪些情境的沟通感到有心理压力?·最愿意与谁保持沟通?·最不喜欢与谁沟通?·是否经常与多数 人保持愉快的沟通?·是否常感到自己的意思没有说清楚?·是否常 误解别人,事后才发觉自己错了?·是否与朋友保持经常性联 系?·是否经常懒得给人写信或打电话? 客观、认真地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了解自己在哪些情境中、与哪些人的沟通状况较为理想,在哪些情境中、与哪些人的沟通需要 着力改善。 自己的沟通能力的方法(3)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在这一步中,主要问自己如下三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自己是主动与别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在与别人沟 通时,自己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信息是否充分?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 主动沟通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 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沟通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能够较好地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谈话对 象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沟通时的言语、动作等信息如果不充分,则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 果信息过多,出现冗余,也会引起信息接受方的不舒服。最常见的 例子就是,你一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那么一"对不起"就足以表达 你的歉意,如果你还继续说:"我实在不是有意的,别人挤了我一下,我又不知怎的就站不稳了……"这样罗嗦反倒令人反感。因此,信息 充分而又无冗余是最佳的沟通方式。 自己的沟通能力的方法(4)制订、执行沟通计划 通过前几个步骤,你一定能够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确定在哪些方面重点改进。比如,沟通范围狭窄,则需要扩大沟 通范围;忽略了与友人的联系,则需写信、打电话;沟通主动性不够,则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等等。把这些制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沟通 计划,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体现有具体的生活小事中。比如,觉得自己的沟通范围狭窄,主动性不够,你可以规定自己每周 与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打招呼,具体如问路,说说天气等。不必害羞,没有人会取笑你的主动,相反,对方可能还会在欣赏你的勇气呢!在 制订和执行计划时,要注意小步子的原则,即不要对自己提出太高 的要求,以免实现不了,反而挫伤自己的积极性。小要求实现并巩 固之后,再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己的沟通能力的方法(5)对计划进行监督 这一步至关重要。一旦监督不力,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最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比如用日记、图表记载自己的发展状况,并评 价与分析自己的感受。当你完成了某一个计划,如跟一直不敢说话 的异性打了招呼,你可以奖励自己一顿美餐,或是看场电影轻松轻松。这样有助于巩固阶段性成果。如果没有完成计划,就要采取一 些惩罚措施,比如做俯卧撑或是做一些懒得做的体力活。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18-12-19T16:54:36.37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0期作者:周文斌[导读] 不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根据相关学科的教学特征,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反思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个人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也是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着重培养的。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鞋塘初级中学周文斌 摘要:不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根据相关学科的教学特征,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反思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个人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也是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着重培养的。其中反思能力不仅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某一知识的反复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反思的方式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具体题目的作答过程中,对于自己出现错误的方面,能够通过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类似题目时,能够进行适当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题目作答准确率。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反思能力的具备可以为其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 通过反思来进行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反思能力的体现之一,针对这一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来对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培养。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之前,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相关章节的知识涉及哪些方面,适当的预习可以起到良好的打基础作用。针对学生反思能力的体现与培养,如果教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那么在正式听讲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以及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表现,并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自己预习过程中的不足,这就是学生反思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仅仅进行形式性的预习,对教材内容进行大体浏览,而不对具体、细小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挖掘。在课堂听讲过程中,教师涉及到的深入讲解,学生也会因为是第一次听讲而出现认识不深刻的问题。而且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没有机会进行适当的反思,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高其课堂预习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启发学生思考 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也是学生思考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侧面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虽然不同的思考过程考察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思考能力,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只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相应的学习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其各方面的思考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数学知识,通过提问互动、游戏教学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初步形成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其反思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在“轴对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对该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轴对称图形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除了直接向学生提问,教师也可以画出某一图形,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通过这种形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反思,可以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的反思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也可以对学生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总结 在对细节化的数学知识教学完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总结也是提高其反思能力的方法之一。由于在课后总结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整个章节的全部数学知识,对各个细微的数学知识及其联系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一定的思考,从而联想起其在之前具体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所讲过的注意事项,这也是学生反思的体现之一。由于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是通过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出来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总结,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逐步养成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习惯,其反思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促进其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轴对称”这一章内容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启发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树形图的形式把各个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在进行具体图形绘制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其之前的学习经验,比如在对对称图形的判定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在之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反思与总结,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认识。 结语:针对学生反思能力表现的两个方面,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着重培养,提升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具体题目的作答准确率。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使其在课堂听讲过程中能够通过适当的反思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就是其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考方式,提高其反思能力。由于反思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1]徐黎英.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J]. 考试与评价, 2016(6). [2]马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5):157-1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