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的保护和传承

合集下载

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作者:周伟良来源:《中州体育》2012年第12期【摘要】少林武术是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拳种门派,也是中华民族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

二十多年前,凭借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的文化认同,尤其通过影视媒体和武侠小说亦真亦幻的渲染,少林武术适时而兴,再次成为广大习武者心目中的“武中道场”。

但是,在“托名自炫”的利益驱动下,少林武术技艺不断流失、异化,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不断被淡忘、沉沦。

据于少林武术面临的异变与濒危,2006年少林武术以“少林功夫”之名申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五年过去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林武术无论其技艺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并未有所进展。

文章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中少林武术呈现出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希冀能对少林武术这宗传统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有所裨益,同时也对于其他传统拳种的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关键词】“非遗”保护;少林武术;若干问题1 引言少林武术(或曰少林拳、少林武功,近年来也有人称“少林功夫”)是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拳种门派,也是中华民族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

二十多年前,凭借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认同,尤其通过影视媒体和武侠小说亦真亦幻的渲染,少林武术适时而兴,再次成为广大习武者心目中的“武中道场”。

但是,少林武术的当代走俏是在自身传承沉寂多年、而竞技武术长期独领风骚以及市场经济打开了久壅闸门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在“托名自炫”的利益驱动下,少林武术的技艺不断流失、异化,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不断被淡忘、沉沦。

正是基于少林武术面临的异变与濒危,2006年少林寺方丈以他的慧心独识组织力量把少林武术以“少林功夫”之名申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六年过去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林武术无论其技艺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并未有所进展——少林武术的技艺依然在流失、湮灭——此已遭许多有识之士诟病!2011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把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列为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

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

7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12月第5卷第12期【武术文化研究】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丁(新乡学院体育系,洁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通过逻辑归纳与演绎,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保护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12—0023—031引言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弘扬武术精神,传承武术精髓,“反思武术发展,回归武术传统,振兴传统武术”,已成为时下武术发展的最强音。

因为,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文化命脉,是人类本身文化身份、密码的象征;而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文化记忆,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血脉。

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活态人文遗产”,绵延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民族的精神,承载着华夏人民的文化认同,保护少林武术文化遗产,既是少林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武术文化独特性和振兴传统武术的重要一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
o m e ft e s ce y. p nto h o it
K e r s i t n i l c l r l e i g ; h o i n f p o e t n y wo d :n a g be u t a h rt e S a l Ku g u; r t c i u a n o
t is s c s f le p re e i h n a g b e c hur lh rt g r t c in f r r fr nc . I a n ia e h t re uc e su x e inc n t e i t n i l u a e ia e p o e to o e e e e tw s i d c td t a
VO . 142 No. 4
AD 2 8 r. 00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视 野下 少 林功 夫 的 保护
王 龙 飞 虞 重 干2 ,
( . 南 大学 体 育 学院 , 南 开封 1河 河 4 50 ;. 海 体 育 学 院 , 海 7 0 12 上 上 203 ) 04 8
摘 要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视 野 , 少 林 功 夫 为 研 究 对 象 , 鉴 国 内 外 在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方 面 的 从 以 借
1 少 林 功 夫 概 述
步 的重要 因素 。在 文 化 的发 展 中 , 需 要 文化 的交 流 既
与融 合 , 也需 要文 化 的独立 和 自我 完善 , 而后者 是前者
的基础 。任 何 一 个 民 族 或 国 家 的传 统 文化 都 是 重 要
传统 武术是我 国 民族 传 统 体 育 的精 华 , 是传 统 文 化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中蕴 含着 极 其 丰富 的 中 国古 代 其 思想 , 视为 中国 的“ 被 国粹 ” 。少 林 功夫 是 中国武 术 文 化杰 出的代表 , 中 国武术 文 化 的象 征 。少林 寺 创 立 是 于北魏孝 文 帝 太 和 1 9年 ( 元 4 5年 ) 至 今 已 历 经 公 9 ,

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保护武术文化遗产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之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武术的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大批有价值的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伴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谢世,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不断湮没;许多珍贵的实物和资料也在不断流失。

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留住武术文化之根,让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保护武术文化遗产。

保护武术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遗产的大规模保护,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此次论争使武术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赢得了体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后的挖掘整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基本摸清了武术的家底,抢救、保护了一批武术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千年伊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浪潮中,少林功夫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前,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和邢台梅花拳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一种身体文化。

人不仅是武术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而且是武术文化的拥有者、享有者。

因而,在保护武术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武术文化的核心载体——人,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武术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武术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拳种的传承人密切相联的。

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武术文化遗产便不复存在。

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曾对一些老拳师拍摄了录像和照片。

目前,又一批的拳种传人年事已高,若不及时将他们掌握的技法与技能及时地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将造成武术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是一名才华出众的民间音乐家,但仅抢救录下了6首曲子,他便与世长辞,令人惋惜。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

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

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

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它武术区别所在。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

佛教徒非常重视愿力信仰对于修道过程的保障作用。

愿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

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经历了观世音菩萨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紧那罗王信仰三个阶段,是少林功夫信仰的主要形态。

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神;少林寺有紧那罗王神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

六世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教法,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

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

禅宗教派的产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对死亡悲苦之面貌,变为对人间生之欢乐的肯定。

禅宗,凝结着由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感悟。

唐、宋以来,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信仰内容和品质亦发生了变化,“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

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

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

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

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

少林功夫表现出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

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宗教徒的生活准则。

近十年传统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以进入国家级“

近十年传统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以进入国家级“
有起码理论 回应 ,但恰恰在这一点上表现 出了超然物外的 “ 禅
定” 功夫 。
另一武 当武术也 同样如此。 上世纪前半 叶, 是 武当武术大放
功法等丰 富内容 ; 相 比之下 , 回族重 刀只是一种器械 活动 , 尽 管 也有一些演练套路 , 但 与前面几项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另外 , 回族重刀的项 目属性也值得考虑。 据介绍 , 回族重刀主要是表现
见的。
不甚 了了 , 以致有学者提 出 : 1 9 2 8年 , 少林 寺因参 与直系军阀与 冯 玉祥部 的战争 , 而被付之一炬 , “ 之后从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社 会动荡 , 到5 0年代 以后对传统文化 的破 坏 , 少林寺 内的武脉 已经断 了” ,申报 为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 少林 功夫” 与 历 史 上真正具有“ 非遗 ” 价值 的少林武术 , 完全风 马牛不相及 。 情
是否也可照此办理? 1 . 2 历 史传 承 不 清
该说, 由政府主导 的“ 非遗 ” 保护 , 对传统武术发展所起到 的积极 意义 , 是不言而喻 的, 其成果也是值得肯定 的。 但是 , 其 中暴 露出 来 的问题 , 同样亟待引起注意 。 否则 , 国家 “ 为了保 护和弘扬 中华
近十年来 , 我 国各地方兴未艾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为 传统武术 的绵延 提供 了一个 时代契机 。 据统计 , 自2 0 0 6年至今 , 在 国家正式颁 布的三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传统武术 已近三十项 , 进入各级地方“ 非 遗” 名录的 , 其数量就更多 了。应
关键 词 : 近 十年 传 统武 术 “ 非遗” 保 护 工作 国 家级 “ 非遗 ” 名 录
中图分类 号 : G 8 5

河南少林寺佛教功夫与武术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少林寺佛教功夫与武术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少林寺佛教功夫与武术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的武术界,河南省的少林寺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方。

作为佛教与武术交融的圣地,少林寺被誉为佛教功夫与武术文化的发源地。

本文将探讨少林寺在佛教功夫和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影响方面的重要性。

一、佛教功夫的发源地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的象征之一,自然也与佛教功夫密切相关。

据传,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寺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修行者。

在修行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寺庙和修行者的安全,少林寺的僧人发展了一套独特的格斗技巧,即成为了佛教功夫的源头。

少林寺的佛教功夫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的统一。

修行者通过打坐、悟道等修炼方法,提高了内心的修养和智慧,同时通过拳法、腿法等实践活动,锻炼了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也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基础。

二、武术文化的发源地少林寺的佛教功夫逐渐演化为武术文化,这是由于寺庙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历史原因所致。

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佛教寺庙,少林寺周围的山脉和宏伟的建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修行场所。

寺庙内的僧人们根据观察动物和自然界的原理,创造出一系列的拳法、腿法等格斗技巧。

这些技巧强调力量的运用、技巧的精妙以及对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寺的武术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并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和传承。

武术家和修行者通过与其他寺庙和门派的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武术技巧。

少林寺的武术文化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崇拜,成为了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三、对世界的影响少林寺的佛教功夫和武术文化不仅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武术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而作为武术发源地的少林寺,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年,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到少林寺学习武术技巧,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少林寺也通过举办演出和推广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少林寺的僧人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技巧,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和喝彩。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位于河南省的少林寺。

少林寺作为佛教圣地,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功夫文化深受世人瞩目。

少林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禅宗佛教寺庙之一,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佛教与武术的精髓,创立了独特的少林功夫。

少林寺内有“铜人”、“观音菩萨”等铜像,以及历代少林高僧的塑像,这些都是少林寺功夫文化的见证。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少林寺的武术练习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强调精神意志的培养。

练习少林功夫的弟子们,不仅要锻炼肌肉和身体的协调性,还要修炼意志力和心性的坚韧。

少林寺的武术表演和比赛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武术爱好者。

在少林寺内举办的武术比赛中,不仅有少林寺弟子间的切磋和比拼,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大师和高手的角逐。

少林寺的武术表演更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这些表演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带给观众们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动。

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修炼。

少林寺弟子们在修习功夫的过程中,实现了身心的和谐统一。

他们的修行不仅要求外在的力量和技巧,更注重对自我的探索和心灵的净化。

少林寺弟子们讲究内外兼修,注重精神的修炼和修行。

他们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佛教的教义指导自己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往少林寺,亲身体验少林功夫的魅力。

在少林寺,游客们可以参观寺内的历史文物和佛教圣地,也可以观赏到少林弟子们的表演。

有些人甚至选择在寺内进行一段时间的住宿修行,感受到少林精神的真谛。

少林寺的功夫文化走出国门,获得了世界的喝彩。

不仅中国人民为少林寺的成就感到自豪,外国友人们也对这一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都梦想有一天能够踏上少林的圣地,亲身感受到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

少林寺的功夫文化传承了中国武术的优秀传统,也凝聚了佛教的智慧和人性的温暖。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武术的历史知识点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武术的历史知识点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武术的历史知识点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漫长的传承与发展历程。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武术的历史知识点,以及对其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

一、中国古代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活动。

最早的武术形式较为原始,主要以实用性为目的,用于保护生命和打击敌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开始融入到礼仪、宗教以及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武术流派中国古代武术流派繁多,数量庞大。

其中,一些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术在武术领域享有盛名。

比如太极拳,以其柔和的动作和内功训练而闻名于世;少林功夫,以其迅猛、刚猛的攻击方式而闻名于世。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法,代表了不同的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

三、中国古代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武术的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历史上,一些武术大师通过口授和示范将武术技艺传承给后人。

如少林寺的僧侣们世代相传,保护和发扬少林功夫。

如今,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古代武术的保护力度,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比赛,推广中华武术的技艺和文化。

四、对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历史和社会背景。

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使得武术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次是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个人修养和内功培养也是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因素。

五、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华武术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与交流。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不仅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自我防身技能,更是为了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

一些国际比赛和演出也为中华武术的推广做出了贡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结语:中国古代武术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一,既是中国人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寺 制度

少林寺 制度

少林寺制度
少林寺制度主要包括传统禅宗寺庙的戒律和规定以及武术训练的规定。

1. 寺庙戒律:作为一座宗教寺庙,少林寺遵循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十戒、二十三戒等。

尊重寺庙戒律,修持慈悲、宽容、忍耐的精神,以及规范日常生活行为是僧人和寺庙成员的基本要求。

2. 武术训练: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武术底蕴而闻名,武术训练是寺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术训练中,学员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包括服从教练指挥、每天进行规定的武术练习、研习武术理论、保护寺庙的荣誉等。

3. 师徒制度:少林寺重视师徒传承,将武术和宗教的传统知识由师傅传授给徒弟。

学员在进入寺庙后会被分配给一位师傅,师傅负责指导和培养徒弟的武术技巧和修行。

师徒关系密切,师傅也负责徒弟的日常生活和修行指导。

4. 社区参与:少林寺强调社区参与和服务的价值观。

寺庙成员被鼓励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和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5. 信仰宗教要求:作为一座佛教寺庙,少林寺的成员要遵守佛教的教义和信仰要求,包括持重、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慈悲、善良、谦逊等品质。

总之,少林寺制度注重纪律和修行,旨在培养学员的道德品质、功夫技艺和佛教修行基础,以传承少林寺的传统和精神。

少林武术文化空间的现代保护

少林武术文化空间的现代保护
至 接 触 到少 林 武 术 。 2 . 2 少 林 武校 的发 展
“ 文化空 间” , “ 是 指某个集 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
的地点 ,或确定在某 一周期举办与武术文化有关 的活动 的一段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 规划重点课题 。 作者简介 : 蒋培锋 ( 1 9 8 0 ~) , 男, 硕士。研 究方向 : 武术文化研 究。
手 工艺 和文 化 场 所 。 ”
的积极 因素。首先 , 登封地理环境优雅 , 气候宜人 , 山川 I 秀丽 , 景 色壮观 ,是修炼禅文化 的最佳境地 ,适宜少林文化的生存 和保
护; 其次 , 登封 的现代化建设为少林武术的开发提供 了快捷 的绿
色通道 ; 第三 , 少林拳 的保护 和开发与旅游结合 得较为 紧密 , 而
少林拳是 由人来延承的一 种活态文化 , 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
3 9
它的变化之一是其传承方式 的现代性 ,即由以原师徒式为主 向 师生 式为主的传承方式转变 。据调 查 , 上世 纪 8 0年代初 , 电影

是 口头传统 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媒介的语
言; 二是表演艺术 ; 三是社会 实践 、 仪式 、 节庆活动 ; 四是有关 自 然界 和宇宙 的知识和实践 ; 五是传统手工艺 。该公约关于“ 非物 质 文化遗产 ”的定义概括 了以上五个方面 : “ 非物质文化遗 产指 被 各社 区 、 群体 , 有 时为个人 ,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 成部分 的各 种 社会 实践、 观念表述、 表现形式 、 知识 、 技能及 相关 的工具 、 实物 、
旅 游 的 载体 — — 登封 优 越 的地 理 环 境 和 自然 景 观 ,促 使 了少 林

少林武术传承问题与策略探索

少林武术传承问题与策略探索

少林武术传承问题与策略探索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2摘要少林武术受西方体育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冲击,正处于价值转变的适应期,事业转型的摸索期,少林武术应积极进行整理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创新,使少林武术在新时期继续显示其价值功用和彰显少林武术文化魅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文化差异传承发展策略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灿烂历史进程,是一个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圣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经济社会及其全球化趋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1] 。

”少林武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现状思考(一)内在革新少林武术的发展需要内在革新,革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少林武术的资料整理,一是少林武术的现代适应力。

国家体委在1979年1月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30多年来,少林武术的资料整理工作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规范化、系统化还不够。

目前,少林武术与现代社会要素的结合力度、广度、深度均不够,致使少林武术的现代适应力不强。

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少林武术势必要与新的社会要素结合,产生新的价值。

在历史进程中,少林武术不断的与军事、教育、医学、旅游、影视等相结合,衍生出不同的少林武术价值,方使少林武术保持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二)文化冲击少林武术兴盛于农耕经济时代且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求善的伦理型武术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重视个性、竞争,是科学型文化。

奥运文化引领国际竞技体育,取得了国际体育主导地位,在韩日等国国术进入奥运之时,我国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武术仍旧徘徊于门外。

(三)事业转型有学者认为武术应单纯作为文化事业,加以保护,不求发展,这必然造成武术跟不上时代的危险;另一种观点认为将武术单纯作为经济事业,放进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这将造成武术变质的危险。

少林武术发展简考(二)

少林武术发展简考(二)

少林武术发展简考(二)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特点。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少林武术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和风格。

本文将从少林武术的历史、发展、传承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少林武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少林武术起源于中国的少林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僧侣们为了保护寺庙和自身的安全,开始学习武术以应对外敌和非法侵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武术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传承。

少林武术的发展与佛教教义和禅宗思想密切相关,注重内外兼修,倡导心身合一的境界。

少林武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期是少林寺创立之初,主要以棍棒、刀剑等近战武器为主。

后来,少林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以拳脚为主的武术系统,包括形意拳、洪拳、南拳、北拳等。

这些拳法注重姿势、力量和技巧的协调运用,强调快速准确的攻击和防守。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少林武术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和健身方式。

尤其是少林功夫的表演,被广泛运用在电影、电视和舞台剧等艺术形式中,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少林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来实现。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少林武术一直由寺庙内的武僧进行传承,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严格的训练和修行,培养下一代的武术继承人。

少林武术也逐渐向社会开放,普及到广大的民众中,成为一种具有自我保护和身体健康功能的练习方式。

少林武术对中国文化和国民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象征。

少林武术的精神内涵包括强身健体、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意志力和塑造人格等方面,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少林看家拳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少林看家拳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少林看家拳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作者:张加林刘定一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河南省登封市特色拳种少林看家拳的起源、特点及传承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和对策,同时也为少林看家拳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建议,希望这些见解和建议可以有利于少林看家拳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少林看家拳在维护地域特色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少林看家拳起源传承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48—03前言“少林看家拳,宋代福居传;一门一道关,关关有武汉;任你武技绝,难过十三关。

”这是少林看家拳起源的一个侧面写照。

有言道:“天下功夫出少林”,但亦有“少林功夫源天下”。

可见是民间的武术充实了少林,反过来民间的武术又靠少林扬名天下,二者相辅相成。

少林看家拳就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少林拳种之一,其自宋代福居禅师编纂以来,已历经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在鲁南和苏北一带流传较广。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的消亡。

少林看家拳作为鲁南苏北一带地域特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研究少林看家拳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既有利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利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 少林看家拳的起源及特点1.1 少林看家拳的起源少林看家拳,是早期嵩山少林寺院内主要的古老传统拳种之一。

它的原型同其他拳种一样,是被官府通缉追捕入寺落发为僧的武士侠客从民间带进少林寺的。

然后,又经过众多武僧汇集其它地方拳种并加以锤炼而丰富起来。

到了宋代,福居禅师为防止有些寺僧学艺不精,出寺后有辱少林声誉,便召集寺内武僧高手研究提炼了少林看家拳原型中的精华招式,传授给26名武僧,设其关卡,每关有两名武僧把守。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二、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武术作为一种传统体育和战斗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武术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从古代兵法到现代武术表演,武术文化一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1.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武术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对话。

2.增强民族凝聚力武术是中国人民的民族体育,保护武术文化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武术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保护武术文化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如何保护武术文化1.加强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侵权和盗版行为。

2.传承和培训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机构和学校,传承和培训武术传统技艺,培养新一代武术传人。

3.引导社会关注组织各类武术活动和比赛,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结语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传承少林功夫的历史意义

传承少林功夫的历史意义

传承少林功夫的历史意义《传承少林功夫的历史意义》篇一嘿,你知道少林功夫不?那可老厉害了,就像武林秘籍里的绝世武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呢。

我记得小时候看武侠片,那些少林和尚一出场,那架势,就跟天兵天将下凡似的。

他们拳脚生风,感觉周围的空气都被打得“嗷嗷”叫。

当时我就想,这少林功夫咋这么酷呢。

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少林功夫背后有着超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少林功夫就像是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想当年,少林寺那可是个神秘又厉害的地方,好多武林高手都往那儿跑。

少林功夫在古代就像是保护神一样。

你想啊,那时候社会可不太平,强盗、战乱啥的到处都是。

少林寺的武僧们靠着这身功夫,保卫着寺庙的安全,就像一群忠诚的卫士。

也许他们在月光下练功,一招一式都透着坚韧,那画面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而且,少林功夫可不仅仅是用来打架的。

它里面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就像一个文化的宝藏,有佛教的哲理在里头。

练武的时候讲究的那些品德,像什么谦逊啊、忍耐啊,都跟佛教的思想息息相关。

这就好比少林功夫是一个大包裹,里面装着的不仅仅是拳脚功夫,还有文化的珠宝。

现在呢,传承少林功夫就更有意义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碰撞。

少林功夫就像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走向世界了。

我听说国外好多人都对少林功夫着迷呢。

他们看到少林武僧表演的时候,眼睛都瞪大了,就像看到了外星来客一样。

这时候,少林功夫就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官。

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知道中国不仅有长城、故宫,还有这么厉害的功夫。

可是啊,传承少林功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现在的年轻人,好多都被那些电子游戏啊、流行文化啊吸引住了。

可能觉得练武又苦又累,还不如在空调屋里打游戏舒服呢。

我有时候也在想,这少林功夫会不会有一天就没人学了呢?那可太可惜了。

要是真那样,就像把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给丢进了黑暗的角落。

所以啊,我们得重视少林功夫的传承。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这门厉害的功夫继续存在下去,更是为了把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智慧还有精神传承下去。

河南少林寺功夫的发源地

河南少林寺功夫的发源地

河南少林寺功夫的发源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功夫,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武术智慧。

其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被誉为武术世界的瑰宝,其功夫更是享誉全球。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河南少林寺功夫的发源地。

一、少林寺的历史渊源少林寺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

其创立者为印度僧人达摩,他将禅宗与武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

少林寺自创立以来,培养出了许多武艺高强的僧侣,也逐渐成为了武术名门。

二、少林寺与功夫的关系少林寺功夫以拳法、腿法为主,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心如止水、动如脱兔”。

它融合了拳术、剑术、棍术、梅花桩等多种技巧,注重实战,并注重对武德的培养。

少林功夫对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华武术的瑰宝”。

三、少林寺功夫的特点1. 厚重而刚健的风格少林功夫注重力量与灵活性的结合,追求力量的最大发挥。

在拳法中,强调用力猛烈、精确无误,并配合利用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使拳法更加有力。

2. 精妙的身法与腿法少林寺功夫以独特的身法与腿法闻名,其身法灵活多变,快速转移、连贯流畅。

特别是腿法,无论是直踹、侧踢还是飞踢,都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风采。

3. 独特的武器操练少林寺功夫中的武器操练是其中一大特点,包括棍法、剑法、刀法等。

操练这些武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而且提高了对自身和武器的掌控能力。

四、少林寺功夫的弘扬与传承少林寺功夫的弘扬与传承始终是少林寺的重要任务。

少林寺将功夫传承给僧侣,通过严格的练习和教学,让他们掌握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武术遗产。

此外,少林寺还通过举办各类武术交流、表演活动,向世界展示河南少林寺功夫的卓越魅力。

五、少林寺功夫在世界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少林寺功夫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全球。

很多人为了学习少林功夫慕名去寺庙学艺,许多武术爱好者甚至专程前往少林禅寺朝圣,学习武术与参悟佛法。

数百年来,少林寺功夫通过口耳相传、书籍、电影等形式传遍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在景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不足之处

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在景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不足之处

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在景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不足之处少林寺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被誉为“东方的宝岛”。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景区发展中,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内容。

作为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少林寺拥有众多的武功秘籍和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技艺。

这些技艺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武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学习,还成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此外,少林寺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拥有独特的佛教寺庙建筑和文化艺术品。

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了景区的内涵,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文化价值。

其次,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为景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因此少林寺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

这不仅带动了周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同时,少林寺也大力推广商业文化,开设旅游纪念品店、武术表演等商业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消费,为景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在景区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使得景区的传统文化味道有所削减。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增加收入,少林寺推出了太多商业化的活动和产品,有些属于浮华的形式。

这种商业化的倾向容易侵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性,甚至误导了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其次,少林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亟待加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寺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观光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少林寺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衰退。

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存在一些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遭遇瓶颈。

因此,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如加强文物修复、举办传统文化培训班等。

少林武学:千年传承与现代演绎

少林武学:千年传承与现代演绎

少林武学:千年传承与现代演绎《少林武学:千年传承与现代演绎》在中华武术的璀璨星河中,少林武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屹立于世界武术之林。

从古代的实战技艺到现代的体育健身,少林功夫不断演变,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少林武学的历史传承、现代价值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新演绎。

一、千年传承:少林武学的起源与发展少林武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由少林寺的僧侣们为自卫和强身健体而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武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拳法、腿法、器械、内功等。

历代少林武僧在实战中不断提炼和完善,使得少林武学成为中华武术的瑰宝。

二、现代演绎:少林武学在当代的传播与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少林武学不再局限于寺庙的高墙之内。

通过书籍、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少林武学得以广泛传播。

现代武术爱好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少林功夫,体验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少林武学也被纳入体育教育体系,成为青少年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

三、文化交融:少林武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少林武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已经跨越国界。

在国际武术交流和比赛中,少林武学频频亮相,赢得了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的赞誉。

少林武僧的海外表演和教学,更是将少林武学的精神和技艺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四、创新融合:少林武学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在现代社会,少林武学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这与现代人追求健康、和谐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

少林武学中的一些功法和理念,如易筋经、八段锦等,已经被融入到现代健身和养生文化中,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结语少林武学,这一千年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它不仅是中华武术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让我们在传承和发扬少林武学的同时,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让这一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少林功夫:动静合一的中国国粹

少林功夫:动静合一的中国国粹

后,单手开砖碎石完全不在话下。

所以人们常说:“不下苦力,难学功夫。

”少林文化禅武合一少林功夫依托的是深厚的少林文化,各种武术奇招只是少林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史料记载,少林功夫最原始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和护卫寺院。

隋唐时期,少林武僧开始下山参战。

明朝嘉靖年间,小山禅师带领僧兵与倭寇作战,少林功夫威名远扬。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少林功夫备受冷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其文化价值才得到深度挖掘。

少林文化包括禅学、武学等多方面内容。

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

禅是指禅修,修炼智慧。

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

禅修时静若处子,习武时动若脱兔。

禅修的静与武学的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禅武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每个练习者的终极梦想。

禅与武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脉络,其发生发展各有各的路径和过程,但由于少林寺这个特殊的禅武文化并存的载体,使禅与武出现了合流,出现了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达到了“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中国武术文化杰出的代表,七十二绝技令人痴迷多少年来,少林功夫自带神秘,让人如痴如醉。

说它神秘是因为荧幕、舞台、小说中展现的少林功夫超乎想象。

铁头功、铁砂掌等绝技威力惊人,吸引了很多人习学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起源于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万山之祖嵩山,历经一千多年风霜,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每年有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游览。

在少林寺景区,游客可以看到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少林拳、少林棍等绝技常常技惊四座。

据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有七百零八套,既有拳术和器械套路,又有七十二绝技、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套路,尤以七十二绝技闻名遐迩。

七十二绝技是少林寺千年来积累总结出来的武术绝技。

固在乎强健体魄、坚筋肉、却内邪、御凌侮,然而非空言所能致效者,必须认真从事练习,不荒不怠,而后能成。

练软硬内外功夫有三要:一要深沉镇重,二要确实精当,三要节欲爱名。

练功有五忌: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少林功夫的保护和传承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少林功夫为研究对象,对少林功夫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少林功夫保护文化民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51-01
少林功夫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被视为中国的“国粹”。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社会在急剧变迁,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文化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少林功夫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少林功夫的发展规律及风格进行探析,继而针对少林功夫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此研究成果对今后少林功夫保护与传承起到些许增砖添瓦的作用。

1 少林功夫保护和传承的状况
1.1 少林功夫学校的增多
少林寺周边地区武校林立,1998年达到高峰,一度有200家武校。

可说是“十步一馆、五步一校”。

武术馆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少林功夫的形象。

出于利益驱使,这些武校往往打着少林功夫的旗号进行市场宣传。

但他们的教学内容却与少林功夫的体系差别甚大,往往运用很多与现代商业、与体育竞赛接轨的内容,而
将复杂而宝贵无法用评分来衡量的传统文化部分抛弃。

旅游业的兴盛对少林功夫的生态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现代人热衷于“少林功夫”动作套路的技术表现,由此导致其内在品质的边缘化,人们认识的少林功夫趋于意识,经常被简化为方便易学的“少林拳”,其文化内涵逐渐缺失,真正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之处越来越少为人知。

少林功夫的良性生态空间受到影响。

1.2外来体育文化对少林功夫的影响
当前”文化生态”的剧烈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这一表现为一些原生的中国故有文化和次生外来文化相融合,其变化量之大、速度之快使人膛目结舌,眼花缭乱。

以西方为首的跆拳道、空手道,近些年在我国大行其道,“把中国武术踢出市场”的呼声此起彼伏,即使刚刚进入中国市场、起步最晚的瑜伽,也迅速表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使中国传统武术显得无奈和迷茫。

面对着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大的文化冲击,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致梳理与创新。

1.3政府对少林功夫的保护
非物质文明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河南省省政府与登封市等地方政府对少林功夫文化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视,将少林功夫文化列入了政府文化产业的重点工程。

同时2006年登封专门编制《武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向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积极申报中国武术文化之乡,为地方武术馆校等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和宽
松环境。

近年来,河南省和郑州市等政府部门先后策划组织了7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并从2004年开始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少林功夫文化知名品牌。

政府组织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久远,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是巨大的,少林功夫的有效传播主要取决于政府行为。

进入新时代,历史赋予少林功夫新的含义。

1.4 少林寺自我的保护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

武术是艺术,更是文化。

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整体的、全面的。

1988年初,在少林寺的寺院内首次对外表演少林功夫,第二年又成立了少林武僧团,开始了国内外各种规模,各种层次的演出活动,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是品牌推广的先锋。

这种近距离的与观众交流的形式,使少林功夫的传播更加生动,更加可信、可亲、可感,因而出现了少林功夫武僧演出团演到哪儿,“功夫热”“热”到哪儿的现象。

可以看出“少林功夫”正致力于追求演出市场产业化的规模效应,规模无疑使少林功夫品牌传播力度更为强劲。

2 少林功夫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2.1以法律手段保护少林功夫
人类文化遗产:有形的,保护的是文物;无形的,则保护的是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少林寺永信法师展示了《关于中国嵩山少林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把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嵩山少林寺,即少林寺的常驻院、塔林和初祖庵三位一体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

少林寺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禅宗、武术所反映出来的中华优秀文化整体申报,不但有利于保护,而且对于弘扬中华文化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保护少林寺的文化遗产不单是少林寺的职责,必须付诸法律程序,唤醒人们来共同保护,把少林寺的产权用现在的“法”保护起来,通过法律途径建立规范的体制。

2.2大力宣传少林功夫文化
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保护意识。

在宣传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通过举办各种民间少林功夫展演或开展少林功夫比赛等形式以展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在河南省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培养懂外语、交际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高素质少林功夫传播人才。

2.3发掘和整理少林功夫文化资源
少林功夫历经千年发展,虽有秘籍问世,但主要是靠师傅传授,代代继承而流传下来,现在少林寺内和社会民间的老拳师,大都身怀绝技,有的已经收徒传授,有的不曾或不完全传授,这些拳师一般年事已高,一旦驾鹤西去,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书籍,可以说是抢救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财
富。

3 结论
3.1对少林功夫的保护首先应正确认识少林功夫的内涵
少林功夫首先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技术。

“天下数第一,是禅不是拳”,少林功夫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表现形式,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文化内涵,即“禅武合一”。

应进行少林功夫的资料搜集、整理,包括对民间少林功夫和少林寺现存资料的搜集、整理。

在搜集的基础上应对资料进行系列分类,再按照分类的情况召集少林寺各地弟子中有一定武术修为的人,分别成立研习小组,把搜集到的民间功夫对照寺内现有的少林功夫,进行辨真去伪或纠正传承过程中的一些偏差,然后再将正宗少林武术形成文字、画成图谱、拍成照片,选其精华编辑成书,让其完整地流传下去。

3.2对于少林功夫的保护和传承关键在于维护其生存土壤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及时创建于适合现代社会人需要的少林功夫,既能满足健身养身的功效,又不缺失少林功夫的风格特色,观赏性和时效性并存的少林功夫,充分发挥少林功夫文化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益。

如健身娱乐功能、文化功能、技击、教育、经济、政治等功能。

因此,少林功夫在保护的基础上,应与社会相适应,谋求发展。

3.3加快少林功夫市场的开发与利用
建立合理的市场运作模式,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针对少林功夫进行宣传,扩大少林功夫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时有关少林功夫管理部门也应重视传统和现代少林功夫的研究和
创新,抓好科研能力,为少林功夫的发展和市场运作保驾护航。

3.4科学地把握少林功夫发展规律
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少林功夫文化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少林功夫,对少林功夫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胜,张华.“少林功夫”的现代功能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4):20-21.
[2]万瑜,蔡宝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战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74(5):44-47.
[3]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85-93.
作者简介:蔡圆圆(1983-),女,山东禹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