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波伏娃《第二性》

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一种特殊的女性状态",在四卷本回忆录中"暴露给世人"。她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调坦诚率真地剖析自己。尽管《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而诸如"性贪婪"、"性冷淡"、"淫妇"、"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恋者"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一、开卷留意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点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雄辩地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第四,作者说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有“共谋”的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唯有此,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展望前景,笔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男性需放手,女人要给力”!

二、关于“他者”

在《第二性》的引言中,她先为自己锻造出进行这种文化分析的工具--她启用"他者"

这个概念做为女性境况的一个基本描述。这本书的第一位中文译者陶铁柱先生充分意识到这个名词的重要性,专门为这个词的翻译作了下列注释:"'他者','the other' 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这个术语不但是理解本书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存在主义的关键。波伏娃阐明了女性做为"他者"身份。女性有史以来一直处于附属于男性状态,她们的'他者'地位看起来更绝对,看起来是自然现象,无更变的可能。女性没有过去,没有历史、没有自己的宗教。无产阶级可以提议消灭统治阶级,但是女性不可能梦想男性的灭绝。当男人把女人置于'他者'的地位,他可以期望她表现出死心塌地的'合作'。女性不能担当'主体',因为她常常缺乏资源,她感到束缚的必要性,她甚至对这样的角色感到满意。女性的基本特质是:她在由两个相依为命的成分铸成的总体中充当那'另外的"“缘起”。在第二章「历史」中,波伏娃进一步将女性"异化"的起始追溯到人类集体意识蒙昧的早期。"他者"与"意识"如同分币的正反两面,而在最初的耕种者的意识里,自然与母体,因两者无限神秘的生育能力,和而为一。女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外在位置,即使在后来产生了以人为形象的上帝之后,也没有改变:。" 在游牧人群中,生育几乎是一些意外事件,土地的富饶还不为人知晓。最初的耕种者惊叹犁耙翻开的土地与母性身体多产的奥妙;他知道自己与牲畜、庄稼一样曾被生育,希望自己的部落生养更多的人,让部落绵延不断,同时保持土地的肥沃。最初的耕种者还在技术与神秘之间迟疑着。他或多或少地知道交配的功用以及他开发土地时所采用的技术的威力,但他仍然感到子嗣与作物同是神的礼物,女性身体似乎包藏着神秘的生命源泉。他无法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不想到'他者';他用双重的眼光看世界。一开始这种双重性不见得以性别为区分,但随着初始农业社会女性角色的扩大,女性一度代表了'他者'的全部。在苏萨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形是大女神:伟大的母亲身着长袍,头发高高地盘起,在可里特岛挖掘出的许多塑像中,她被冠以高塔;有时她浑圆壮硕,弯着腰,有时修长挺直,手臂压在鼓胀的胸部下方。她是天堂的女王,鸽子是她的象征物,有时她又是地狱的主宰,蛇从那里爬出;她在高山、海洋、江河中显现,四处点化生命;如果她杀生,她也能起死回生。易变,奢侈,残酷,她统领爱琴海域,亚细亚,叙力亚和安纳托利亚等西亚地域的史前文明。女性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只是一个神话。从女性被指认为'他者'之时起,性别上的相互性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大地、母亲、女神--在'人'眼里,她从来就不是'人'的同类。她的威力在'人'的领域之外被确立,因而她也就在人境之外。所谓社会从来只由男性组成。'公共或社会的权威从来属于男性',Levi-Strauss 在他的原始社会之研究的末尾这样宣称。" 波伏娃的文化批判示范运用"他者"之刀,波伏娃将女性意识从"人"的阳伞下剔除出来。在《第二性》的第三章「神话」中,她率先使用了这种"外部"的眼光,孜孜不倦地将以往的文化产物,从夏娃、圣母,永恒女性,到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一一加以分析,审慎地给它们贴上"男性制造"的标签。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在多数情况下被他们嘲笑的女性气质。美丽意味着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青春进行徒劳的注定要失败的斗争,温柔意味着她要压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贤淑意味着她要无怨无求的承担家务与生育的一切义务。他把她变成花里胡哨的小丑,懒惰的寄生虫,没有思想的笨蛋。而这一切是他造成的,他鼓励她成为的。在男人的世界中,他却在背后嘲笑这些女人,他所塑造的懒惰、懦弱、虚荣的特性又成了攻击的对象。因为男人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玩具、伴侣,她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惊恐的看到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她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她,排挤她,打压她,迫使她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万年角色上去。

三、关于性别

女人是什么?生物学上把她定义为“雌性”。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