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

——《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断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师: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于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对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气。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气质理想有关,也和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第二部分: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再看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

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先自由朗读一遍。

(生自由诵读)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你看,他对自己陋室的评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众笑,生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生: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的,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的生活吗?

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矛盾的!(众笑)。

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选择,你看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

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来往频繁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我们背诵的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他可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气息了。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方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子云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