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所有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性之一是能够繁衍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这

种亲代与子代之间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这种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形状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遗传使生物体的特征得以延续,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变异则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生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遗传学的诞生:拉马克的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细胞遗

传学时期: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法则。生物和微生物遗传学时期: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分子遗传学时期:核酸的分子结构。

第二章

1.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

2. 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聚、精巧包装而形成的,具有固定的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区域,即通常称为的动粒的部分。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呈长方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他是识别某一特定染色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染色体的次缢痕一般具有组成核仁物质的特殊功能,在细胞分裂时他紧密联系着一个球形的核仁,因而称为核仁组织区。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他是一条完整染色体所不能缺少的。端粒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使染色质中的DNA、RNA和蛋白质组成一种致密的结构。核小体之间的联结是以组蛋白H1和DNA结合而成,可能还有非组蛋白。

3.染色体数目:果蝇8条、水稻24条、玉米20条、甘蓝18条

4.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分四个阶段:G1期,指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S期,DNA复制时期;G2期,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M期又称D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5.有丝分裂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细胞核染色质开始浓缩,经过螺旋、折叠和包装等过程,逐渐变粗变短。此时期核仁消失,核膜崩解,动粒在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形成。核膜完全消失时,中期开始了。染色体排列在两个纺锤体极中间平面上,染色体轴与纺锤丝轴垂直,染色体所在的平面称为赤道板。在后期,与姐妹染色单体相连的着丝粒分离,产生两个子染色体。随着动粒微管的缩短,子染色体被拉向细胞的两极。到了末期,子染色体向两极的迁移完成,染色体开始螺旋,恢复间期伸展的状态。围绕每一组染色体形成新的核膜,纺锤体消失,核仁重新形成。此时核分裂完成,每个细胞有两个细胞核。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一个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各具与亲代细胞数目和形态上完全形同的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

6.减数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成熟期进行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每个子细胞核中只有单倍数的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形式。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分为细线期、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开始联会)、粗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交换)、双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端的交叉向两端移动的现象称交叉端化)、浓缩器。中期,后期,末期。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与有丝分裂的情况一样。中期着丝粒彼此分开,每条染色单体随机地分别走向两极。末期。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1、只有一细胞周期,却有两次连续核分裂,染色体及DNA只复制一次,细胞分裂却有两次。2.减数并不是随机的,实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这使有性生殖的生物保持种族遗传物质恒定性的机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基因的准确分离,为非同源染色体随机重组提供了条件。3.粗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可能发生对等片段交换。由于交换的发生,导致遗传物质的非随机重组,增加了遗传物质的变异性。

第三章

1.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DNA是自身复制的模板,DNA通过转录作用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最后RNA通过翻译作用将遗传信息表达成蛋白质。

2.中心法则的修正与发展:1、RNA的复制2、RNA反向合成DNA 3、RNA的自催化剪接(大肠杆菌的核糖核酸酶的催化活性取决于RNA而不是蛋白质)4、DNA水平的基因重排5、RNA 编辑(mRAN因核苷酸的插入、缺失或置换而改变DNA模板的遗传信息)6、基因中内含子的切除和外显子的连接7、普里昂的感染与繁殖问题(它既能作为蛋白质病源感染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也能在被感染体内扩增繁殖。朊粒作为一种能够自我繁殖的病原体,对中心法则提出了新的挑战)

3.在现代遗传学分析中,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一个编码的座位,是一个携带从上一代到下一代遗传信息的物质单位和功能单位。按照遗传术语讲,一个基因是合成一条有功能的多肽或RNA分子所必需的完整DNA序列。一个结构基因包括启动子、RNA编码区和终止区。在真核生物的RNA编码区中一般还存在内含子和外显子的结构。

第四章

1.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子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地进入不同配子。

2.自由组合定律:支配两对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保持其独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开,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3.表现度: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称为表现度。

4.成对的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无不混淆,保持其独立性,当它形成配子时相互分离,从合子到配子,基因由双变单,这种现象称为分离。

5.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6.孟德尔定律的扩展1、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完全显性、并显性、致死基因、复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基因互作、互补基因、抑制基因、上位基因、叠加效应。

7.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8.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即外显率为100%。

9.即使个体具有特种某特定的基因,不表现特定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外显。

第五章

1.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其特定的位置,称为基因座。

2.他将这种处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较多地联系在一起的现象称为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第二种方式测交,后代出现的数目不等的4种类型,其中亲本的类型远远多于新类型。摩尔根称这种方式为不完全连锁。新类型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重新组合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重组。

3.连锁定律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联合在一起伴同遗传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体或重组子的产生是由于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局部交换。

4.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顺序的过程。

5.染色体图又称连锁图或遗传图。依据测交实验结果,测得某特定基因间的重组率,或采用其他的方法确定连锁基因在染色体的相对位置而绘制的一种简单性示意图。

6.图距两个连锁基因在染色体图上相对距离的数量单位称为图距。

7.三点测交的步骤:1、归类,确定亲本、双交换和单交换。2、确定正确的顺序,根据双交换和亲本型确定基因正确排列次序。3、重组值的计算与图距的确定。4、绘染色体图。

8.一次单交换可能影响他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换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干涉或染色体干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