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参考文献

1. [日]藤木英雄:《刑法上的学派对立:旧派和新派、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法学译丛,1980年第1期。

2. 王世洲:《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的双重结构和功能》,法学家,1997年第3期。

3.储怀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4.夏勇:“犯罪本质特征新论”,《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5.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6.刘艳红:“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证”,《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7.谢望原、柳忠卫:“犯罪成立视野中的违法性认识”,《》,2003年第3期。

8.周光权:“行为评价机制和犯罪成立”,《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9.杨兴培:《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政法论坛,1999年第1、2期。

10.陈兴良:“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3期。

11.冯亚东、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论”《》,。

12.阮齐林:“应然犯罪之构成与法定犯罪之构成——兼论犯罪构成理论风格的多元发展”,《》2003年第1期。

13.陈兴良:“犯罪构成:法与理之间的对应与紧张关系”,《》,2003年第3期。

14.夏勇:“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视角疏议”,《》2003年第2期。

15.倪培兴:“犯罪客体论”,《刑事法评论》2001年第8期。

16.马克昌:“刑法中行为论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17.叶俊南:《犯罪结果概念研究》,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

18.苏俊雄:《从刑法因果关系学说到新客观归责理论之巡右》,法学家,1997年第3期。

19.梁根林:“责任主义刑法视野中的持有型犯罪”,《》2003年第4期。

20.梁根林:“持有型犯罪的刑事政策分析”,《》。

21.储怀植、汪永乐:“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22.马克昌:“责任能力比较研究”,《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23.刘仁文:“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1期。

24.陈兴良:《故意责任论》,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25.陈立:《略论我国刑法的目的犯》,法学杂志,1989年第1期。

26.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27.刘明祥:《论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的区别》,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

28.张庆方:《论违法性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烟台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29.李邦友:《论单位犯罪的定义》,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30.贾宇:“犯罪故意类型新论”,《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31.赵秉志、刘志伟:“犯罪过失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法学家》2000年第5期。32.顾肖荣:《过失犯罪理论的比较研究》,法学研究,1988年第5期。

33.杨忠民:《对正当防卫限度若干问题的新思考》,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4.刘明祥:《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相区别的几个特殊问题》,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35.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36.高铭暄:“正当防卫问题研究”,《刑法论丛》2002年第6期。

37.胡家贵、陈瑞兰:《关于犯罪形态的几个问题》,政法论坛,1997年第6期。

38.陈兴良:“未完成罪研究”,《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39.马克昌:“未遂犯比较研究”,《珞珈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

40.马克昌、罗平:《论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要件》,政法论坛,1985年第4期。

41.陈兴良:“共同犯罪论”,《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42.张明楷:“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43.王作富、庄劲:“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2003年第11期。

44.董邦俊:“刑法中的主犯研究”,《》2003年第5期。

45.张明楷:“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46.齐文远、刘代华:《论原因上自由行为》,法学家,1998年第4期。

47.谢望原:《刑罚价值关系论》,法学家,1998年第3期。

48.王世洲:“现代刑罚目的理论与中国的选择”,《》2003年第3期。

49.邱兴隆:“穿行于报应和功利之间:刑罚‘一体论’的结构”,《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50.宁汉林、魏克家:“刑罚的由来及其理论基础”,《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51.赵秉志、陈志军:“刑罚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52.陈兴良:“刑罚目的新论”,《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3.邱兴隆:“死刑的德行”,《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54.赵秉志、郭理蓉:“死刑存废的政策分析与我国的选择”,《》。

55.赵秉志、陈志军:“短期自由刑改革方式比较研究”,《》,。

56.白建军:“犯罪轻重的量化分析”,《》,。

57.储槐植:“再说刑事一体化”,《》。

58.白建军:“法条与法理的实证分析:以刑法分则为例”,《法学家》2001年第3期。

59.刘艳红:“论罪名确定的理论基础”,《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

60.周光权:“论法定刑幅度的配置”,《刑法论丛》2000年第4期。

61.周光权:《法定弄配置的例题性探讨》,法律科学,1998年第4期。

62.赵秉志:“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辩”,《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63.张明楷:《刑法第140条“销售金额”的展开》,清华法律评论,1999年第1辑。

64.梁华仁、张先中:《略论合同诈骗罪的几问题》,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

65.陈立:《西方证券犯罪立法与实务及其借鉴意义》,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3、4期。

66.钊作俊:《洗钱犯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法律科学,1997年第5期。

67.田宏杰:“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

68.陈立:《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法学杂志,1995年第2期。

69.张明楷:“故意伤害罪探疑”,《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