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理论与小说》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理论与小说》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心理分析 影响 弱势群体 张爱玲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 建构 底层 布莱德利庄园 左翼文学 小说话 小说理论 小说创作 客体 地理学 善书 台湾文学 古文家 古今关系 叙事伦理 叙事 历史真实性 创作视角 农村题材 信息检索 作家 伦理乌托邦 众声喧哗 代表作家 亚马逊丛林 互文性 书信体 主体 中西关系 中国西部电影 中国电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史 中国大陆 中国农民 《最漫长的旅程》 《尤金尼亚蝴蝶》 "新中国" "再生空间"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明清小说 时空性 时代演进 日常生活 新质 新写实小说 新世纪 文学艺术形式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 文化意味 改订 指称 才子佳人小说 情节叙述 情节 性别研究 心性论 影片 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坛 康拉德 底层 帝国主义 市场经济 小说类型学 小说类型 小说理论 小说史 小说创作 对位阅读 审美乌托邦 宗教 嬗变 姚雪垠 大宅门 城市边缘 回忆录 商贾小说 商界小说 商人形象 商人 商业电影 唐传奇 哥特式小说 品评人物法 后殖民理论 同性恋欲望 史通 可通约性 叙事模式 叙事学
科研热词 现代性 小说 陈忠实 重释 贾平凹 语料库 语义接受度 诗学 认识观 西部女性 虚构 茅盾 英国性 艺术效果 艺术手法 自然语言 美德伦理 经济视域 细节艺术 纯粹意向性客体 第四 第五代导演 神话结构 神农架 知识分子 白鹿原 电影创作 生命权 现实观 清末新小说 民生 民族国家 桐城派 林纾 晚清文学 时空审美 旧派小说家 新派文学家 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 文本 文学真实性 文化身份 文化立场 文化大革命 整体观 拜厄特 拉康 意境说 意向活动 想象 思想观念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

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

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

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

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

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

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

这两种三分法都是以“泛性论”为基础,把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作者:何翠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作家纷纷担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纷纷将目光转向历史,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借鉴的东西,试图照亮国家民族前进的道路,于是掀起了一股“利用历史,借古讽今”的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挣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始纯文学的道路,试图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就是施蛰存。

正如海明威所言,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施蛰存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李欧梵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目标瞄向了全然陌生的人类内心世界,将人物的潜意识作为描写对象,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自己的写作方式,兼收并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从1929年起,施蛰存先后创作出《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黄心大师》等历史小说,这些小说,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创作特征,那就是将日本“私小说”、显尼志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纳入其叙事过程中,本文就尝试着对其探讨。

一欲望叙事欲望叙事就是以对人的欲望的表现为基本线索或叙述核心的叙事。

在这种叙事中,作家最先注意的是叙事动力的寻求与表现。

施蛰存的几篇历史小说,无一例外都是跟着欲望这一线索在走。

也就是说叙事动力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欲”。

情欲本是人的一种正常欲求,一种起源于自然本性的生命冲动,它不仅仅是肉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和心理的需要。

它常常与社会理性、道德和宗教相冲突。

在小说集《将军的头》的序言里面,施蛰存说道:《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了。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此,通过
病者的自由联想就可以挖掘岀深
埋在病者心理最底层的动机或欲
望,就是所谓潜意识的欲望”。
施蛰存的《春阳》以婵阿姨为主人
公,对这一理论的应用便具体表
现为她在长久压抑的环境里,潜
意识中萌生的对性的渴望。
首先。整部篇小说是以婵
阿姨的意识流动来建构的,她的
整个心理独白处处彰显着她的欲
年轻人底狂流中,一样轻快地走
……走”。这时“本我”彻底觉醒,

j
婵阿姨
心中 了一种对于自己的
心理。“为什么不到上海来玩一玩
呢? ”、“何必如此刻苦呢? ”「本
我”驱使着
自,从往常压
抑的生活中解脱,她不想吃面了,
她想舒舒服服吃一顿饭。她最终
了冠生园这家餐厅,旁座的
小家庭(丈夫、妻子和孩子)的美
好更是刺激着脱离“超我
婚期前就已经死掉了的丈夫的牌
位结婚,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己
那份舍弃幸福得来的财产。以往
婵阿姨从银行取完息金便会坐黄
包车赶到车站,在待车室里默默

的那
j对


的一
有关
心。而今天,这春日的太阳光,使
来自
的婵阿姨凭空多了 多
兴致,在上海的南京路上,一路
走,一路看。她“看看绸纟
样的
品,丝
j和

吗? ”,她内心是想买的,可是日常
到 年轻的银行行员身
的。那行员使她难忘,她觉得他是
一直凝视着她,甚至“当她在他身
边挨过的时候,他的下颌曾经碰
着了她的发
此,她还疑
心她的
碰着他的
的 此 的婵阿姨
里的性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作者:杨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0期[摘要] 历史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小说不能完全离开历史随意地创作。

然而,同是历史小说却可以有不同的样式,这关键要看小说家从什么角度切入历史。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历史小说的范例。

[关键词] 历史小说不同样式范例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创作,施蛰存的《将军底头》和冯至的《伍子胥》是很值得一提的。

初读起来,你似乎会有一种读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感觉。

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发现,二者完全不同。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核心在于解构历史、颠覆历史以至于重建历史。

它推崇的是克罗齐的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认为一切对历史的阐释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所以,作家完全可以用任意的方式去解释历史。

历史本体失去了意义,客观与规律不再被作家看中,而相对主义和偶然性成了无限夸大的真相。

的确,历史是已发生过的事情,就连历史家在纪录它的时候都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对于小说家则更不必说了,其主观创造的自由度更大。

然而,不少新历史主义小说似乎发展到了极端,任意调制歪曲历史,创作的动机或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媚俗,历史成了调侃式的戏语。

相比之下,施蛰存与冯至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显然更具有大胆创新而又不失本体意义的价值,他们留下了历史小说的不同样式,因此,在历史小说的发展进程中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下面我想就这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进行个案分析并比较它们的异同,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接近于历史小说的本来面貌,也因此对什么是历史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集《将军底头》包括《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四个短篇。

每篇都有冲突并都是在心理冲突中推演情节,因此读起来情节变化远不如心理感受来得强烈。

作者在自序里讲到:“《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李桂奎;黄霖【摘要】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

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

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

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Study of style of Chinese fiction is included in“fictional studies”frequently in the past, which focus on the appellation of“fiction”and its types. Recently, due to the upsurge of stylistics,“stylistics of fiction”become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and undergoes a breakthrough of scale and lev⁃el of study, leading toa“spectrum”. Among them, Interpretation of Glossary of Style and Method in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by TAN Fan investigates style, method and glossary of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and summarizes stylistic spectrum of Chinese fiction, which reaches an academic level. Along with that, we should develop academic tradition such as“knowing thenature”and“knowing the perspec⁃tiv e”so as to sort out the vein andmain thread in the complicated stylistic spectrum of traditional fiction, and have an“interdisciplinary”exploration and cultural ques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logic connection among each stylistic term. The focus on investigation into narrative term and term about person will lead to a fruitful summary of“spectrum”of stylistics of fic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study of the spectrum.【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小说文体;谱系梳理;谭帆;学理性【作者】李桂奎;黄霖【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自20世纪80年代初郭绍虞发表《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一文、褚斌杰出版《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专著之后,文体研究不断升温。

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

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
它们 都是现 代文学上一种新 型 的历史 小说 , 也都是 对 同一 历 就 不如施蛰存 大 , 但在心理分析历史小说 的创作 上 , 着后 却有 史经典一 水浒故 事的 现代改 写 。另外 , 种历史小 说 自鲁 者所不能及 的深度和高 度。因为 “ 蛰存 在 理论上借 鉴 了弗 这 施
迅先生的《 故事新编》 开始, 就以写作手法新颖, 注重心理分析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但在描写上仍然停留在写实的层次, 真
这两位作家的这两篇主题相似但风格不 同的作品进行对读。 物的本来面 目, 以文献为根据, 认真地将原有记载加以启迪参 其次, 关于这 种小说 类型 。王 富仁 先生和韩 国学者 柳凤 证, 使作者服从历史。……某圣哲说: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 ‘ 九将现代文 学史 上 的历 史小说 分 为 农 民起义 题材 的历 史小 问题不是在于把 已知 的硬嵌进 去 , 是在 于把未知 的抽取 出 而

【 收稿 日期]06 7 8 20 —0 一l
[ 作者简介] 郝若萍 ( 7 一)女 , 1 7 , 河南许 昌人 , 门大学 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9 厦
9 0
维普资讯 http:/பைடு நூலகம்
来’ 。我对于历史小说 的写法 , 取路于后 者为多。他又说 :我 品中的性别 主题 , ” “ 这的确 是个大胆 的尝试 , 实上 , 年来 而事 近 急于要查 究我们 的祖先到底过着怎样 的生活?即这个号 称数 对施蛰存 的研究表 明, 的这些尝试也确实是很 有价值 的。 他
千年文明的东方古 国里 的人 们 , 到底在 这漫 长的月 中做些 什
再看小说《 文身》 它所记述的故事主要发生 在两个 晚上 , ,
么?事实上“ ” 人性 , 它是 历史 的真实 。・ 没有被弯 曲的 , 主题就是水浒女英雄“ 丈青” …“ 被 一 扈三娘 文身。故事情节并不复 拘挛的人性 , 它才是历史的真实 。L ” 3 J 杂, 可是作者设计的结构 很巧妙 。故 事发展 的前后两个 时 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周年而作今年12月3日是施存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施蛰存在诞辰98年的候匆匆的离我们而去。

留下整一年的时间给我们思考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正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世纪的历,施蛰存不仅是中国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见证人,而且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变的实践者和创造,他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和对现代文学的推崇,创造了一支中国的现派文学,使中国现文学走出了现实主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现主义、浪漫主义、现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施蛰存长六十年、近一千万字的外文学翻译,不仅仅使他自己的创有了广泛的借鉴和参照,更重的是,使整个中国现文学有了借鉴和参照对世界文学进入中国、中国文走向世界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下了汗马功劳。

施蛰主编的《现代》杂志,也因为它的收并蓄和开放现代成为中国现代杂志之。

一施存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贡,是创造并培植了一个中国的代派。

这一方面指他在创作上“辟蹊径”的运用了心理分创作方法,一方面则是通过主编的杂志培植了国的现代派文学。

施蛰存在1933年5总结他近十年的创作程时写道:“我想写点更好的作品出来我想在创作上独自去一条新的路径。

”(注施蛰存《我的创作活之历程》,《灯下》,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在左翼文学风起云涌的1930年代,施蛰存“在创作上独自去一条新的路径”的想法和创作实算是一个异端,施蛰存的可之处,是他的求新求异、不随大流性格特征,和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独辟蹊径的执着精神施蛰存对文学的追求,注重术的探索,重视文体尝试,他说:“倒也不为一种主义,不过一个小说家不能用适当的技巧来现他的题材,这就是屈辱他的题材。

”(注:施蛰存《一人书》,《施蛰存七十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他不同意把文学当政治宣传的工具,他认为“把学作为一种政治宣的工具,也是不免把文学当作一专门学问了。

有这倾向的文学家往往把自认为是一种超乎文学家以上人物。

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

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

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杨迎平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代表作家。

并没有参加左联,但施蛰存从一开始就有着左翼倾向,并与鲁迅、冯雪峰多次合作与交往,特别是当“普罗文学运动的巨潮震撼了中国文坛”①的时候,施蛰存在受了左翼作家的批评之后转变了。

当然,这个转变是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左翼潮流的影响,使他不得不转变,内因是他对革命的同情。

他所标举的立场是,在“政治上左翼,文艺上自由主义”。

②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施蛰存在编辑杂志和翻译作品时就有着明显的左翼倾向,而且这种左翼倾向逐渐成为他的自觉行为。

一施蛰存初步文坛的左翼倾向“五卅”运动后,全国人民革命运动迅速推向高潮。

1925年7月,在共产党支持下,国民党左派在广州正式成立国民政府。

1926年10月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

当时的革命形势鼓舞着青年人,由戴望舒联系,与施蛰存、杜衡这“文坛三剑客”一起加入了共青团。

此时,他们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非常兴奋。

他们常到白莱尼蒙马浪路一幢里弄民房中去开会,并接受散发传单的任务。

在辣斐德路(复兴中路)、马斯南路(思南路)、吕班路(重庆南路)一带,他们三人在晚上八九点钟一起去散步,一个人走在前,留神前面有没有巡捕走来,一个人走在后面,提防后面有人跟踪,走在中间的便从口袋里抽出预先折小的传单,塞入每家大门口上的信箱里,或门缝里。

有时到小店里去买一盒火柴,一包纸烟,也随手塞一张传单在柜台底下。

施蛰存他们因此而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施蛰存于1926年除夕回松江,打算在家过了新年,再回上海。

谁知时局急转直下,沪杭铁路交通中断。

待到铁路交通恢复,施蛰存来到上海,才知道戴望舒和杜衡曾被逮捕,在嵩山路巡捕房关了两天,几乎引渡到龙华,被军阀枪毙。

如果当时施蛰存没回松江,也不能幸免。

他们三人于是离开上海,施蛰存回到松江,在松江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

在松江,施蛰存认识了同事洪野,洪野本来是一个象征派画家,后来变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

施蛰存小说的叙述魅力

施蛰存小说的叙述魅力

( 南京化 工职业技 术 学院 江 苏 南京
20 4 ) 1 0 8
摘 要 : 上世 纪 3 代 施 蛰 存 以其 独具 慧 眼 的艺 术 触 感 , 掘 了具 有现 代 主义 色 彩 的 “ 感 觉 派 ” O年 开 新 小说 创 作 领地 并 声 名 陡起 , 并在 此后 的创 作 中用 超 前 而敏 锐 的笔 触 进 行 了丰 富 的 艺术 探 索 。 解放 后 , 蛰存 终 止 了文学 创 施 作 而 转 向其 他 领 域 , 作 品一度 远 离 文学 史 。 海 内 外学 术 界 仍 誉之 为“ 其 但 中国 现代 小说 的先 驱 者 ” 新感 觉 、“
有生理上的波动 , 但那是 日本的。真正独具特色的文学元素并不 件联结起来 , 使之能最好地达到预定效果。《 一桶 白葡萄酒》 堪称 多。作为从二 、 三十年代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 中走出来 的知识分 是“ 效果 ” 论实施 的经典 , 或者是一个关于小说创作的寓言, 一个
子, 施蛰存接触了许多新 的文学观念与方法 , 其小说令人耳 目一 方法论意义上的游戏 :我 ”叙事者) “ ( 是这一游戏法则的制 订者 , 他 新; 同时他又是一个有极深 中国古代文化造 诣的学者 , 古典文学 预设好 了一个圈子,然后把不明就里 的读者请 了进来参与游戏。
个故事秘密 的符码 , 法师每 日 便是 必诵的那句谚语 。 当谚语 中的 在踏上去长安的路上 ,心里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苦楚——与表妹 如同天女的妻子死 “ 在故事的结尾神奇地转化为“ 时 , 他” 她” 作者 已经成功地打开 了 的孽缘。在鸠摩罗什为此心存忏悔的行途 中,
他认为, 他的功德快要完满 了, 一切 的人世间的牵 故事黑箱。小说成功之处在于作者 的技术处理 , 即魔幻般把读者 在路上。于是 , 磨难和诱惑 , 全都勘破。在 到达秦国后 的一次讲经会上 , 终于 的阅读兴趣移置到了破译法师偈语的快乐之中。在“ 到“ 的 引 、 他” 她” 还是招致 了佛 巧妙置换 中, 小说出现了 自我谚覆 。宏智法师的古德道行也随之 重犯色戒 。尽管 他以解脱 的诳语蒙哄 了他的信徒 , 在他火葬之后 , 尸体 和凡人一样枯朽了, 舌头替了含利 消解为一段无可饶 恕的忏悔 。著名作家爱伦 ・ 坡有篇小说 , 名为 法的惩戒: 子。 大智 的鸠摩罗什, 在作者的“ 诡计” 之中一步步走下了神坛。 通 《 一桶白葡萄酒》 。开头是这么写的:福图纳托无数次地伤害了我 , “ 我一直竭力忍耐, 但是如果他胆敢污辱我, 我发誓要报仇。” 可在 过行为预设 , ② 作者对历史的人 与事作出了解 构性 的诠释。在对人 获取对人的“ 本我” 认识上的现代感知 。 下文中, 我” “ 不仅对复仇一事只字未提 , 而且在狂欢节的一个 傍 的潜在心理的层层剥离 中, “ 在文本中只充 当了 晚, 友好地邀请福 图纳托去 喝酒。一桶 白葡萄酒在“ ” 我 家的地窖 从小说的构成与阅读 的效果来看 ,心理分析”

施蛰存《石秀之恋》的“生死二元本能”透析

施蛰存《石秀之恋》的“生死二元本能”透析

致 , 奇 就 奇 在 , 者 在 施 翁 留 但 作 白 处 自由 发 挥 ,从 石 秀 的 心 理 流
反而是体 验到满 足的喜悦 ,以一 种 血 淋 淋 的 方 式 ,求 得 了 义 气 与
情欲的两全。 二 . 弗洛 伊 德 生 死 本 能 观 点 对 的 解 读
变 着 手 ,愣 是 把 一 出 流 于 俗 套 的 好 汉 杀 淫妇 的活 剧 ,敷 衍 成 对 变 态 性 心 理 的 现 代 观 照 。笔 者 在 本 文 中尝 试 用 弗 洛 依 德 后 期 精 神 分
他 两条路都 踩 了踩偏 偏又谁 都不 选 ,硬 是 凭 空 生 发 出 第 三 条 路
来 — — 他 撺 掇 着 兄 弟 杀 掉 了 爱 恋 的 对 象 , 该 凄 惶 的 时候 不 凄 惶 , 在
பைடு நூலகம்
意 味深长之 处 , 可与鲁迅 的《 故事 新 编 》 媲 美 。小 说 的情 节 主线 与 相 《 浒 传》 “ 秀捉奸 ” 节 大体 水 中 石 一
阵 爽 快 …… 随 后 看 杨 雄 把 潘 巧 云 的 四 肢 , 两 个 乳 房 都 割 了下 来 , 和 看 着 这 些 泛 着 最 后 的 桃 红 色 的 肢 体 ,石 秀 又 觉 得 一 阵 满 足 的愉 快 了 。真 是 个 奇 观 啊 !分 析 下 来 , 每 个 肢 体 都 是 极 美 丽 的 。 如 果 这
节级在杀 了夫人 的随身 丫鬟 迎儿 后 , 娘 子 赤 身 绑 在 树 上 , 刀 一 把 一
刀剜 了个 干净 。 故事写得血腥 , 可作 者 并 无 意 渲 染 残 酷 。 出发 点 还 是 在 于 用 暴 力 的 情 节 , 画 复 杂 的人 物 , 出 刻 凸 微 妙 的 心 理 。作 为 主 人 公 的 石 秀 , 已 经 因 其 敏 感 尖 刻 的 虐 待 狂 形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作者生平简介: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

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

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

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20世纪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主要著述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编译作品《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後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他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其中大部分小说都是用怀旧情绪来表达男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出版后获得好评。

浅析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浅析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浅析施蛰存的《梅雨之夕》现代人的白日梦梦——浅析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引进中国的文学创作后,作为其推崇者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施蛰存在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上也是有着一定的成就。

而其孤寂内倾和耽于妄想的性格也使他特别适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 发掘人的隐在寂寞和内心荒凉,深入人的潜意识, 描写性欲压抑, 探索人性奥秘, 使他不得不成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第一人。

《梅雨之夕》正是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分析创作的一篇心理小说, 并且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用语,如意识、无意识、梦、白日梦等词语。

小说讲述了在一个梅雨季节的某一个黄昏时分,一位已婚的青年男子送一位素昧平生的美丽妙龄少女一程的故事。

主人公“我”是一个对雨并不嫌弃甚至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的已婚男子。

在一个下着雨的黄昏时分, 主人公并不着急回家, 而是逗留很晚才回家。

在回家途中漫无目的走在路上, 在一个车站,碰到一个美丽少女, 接着他鬼使神差地跟在少女的后面, 一起躲到屋檐下避雨, 然而雨并不马上停止,他鼓起勇气提出送女子一程, 少女并未矜持地推辞。

在为少女撑伞的途中, 他思绪纷飞浮想联翩, 想到了初恋的女友和家中的妻子, 最后与少女分手作别, 回家仍怅然若失。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在简单的情节下,却蕴含着巨大的心理暗流。

作者娴熟的运用弗洛伊德的学说,将文章主人公抛进一个不露痕迹的白日梦中,虽然事件的存在是真实的,但作者却描写了主人公暴露出来的被压抑的欲望,同时让主人公的欲望在通过梦的稽查下支配着他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

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把本我愿望压抑了,它们并非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为象征的形式出现。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由“显梦”及“隐梦”组成的。

前者是梦的表面形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来表现隐梦。

《石秀》施蛰存读后感

《石秀》施蛰存读后感

《石秀》施蛰存读后感
《施蛰存精选集》精选点评:《鸠摩罗什》《石秀之恋》《塔的灵应》《在巴黎大戏院》这几篇很喜欢,左左右右摇摆不定细微的心理活动,写的真到位。

描写心理、欲望的挣扎,中国很少有超得过施蛰存的淡淡的情愫。

小说跟散文都挺好,写法跟文笔都好,但是我不懂短评里说的与鲁迅论战是什么意思蛮有趣的,也是新感觉派的作家。

和穆时英还不太一样,他很摩登,他有点新旧揉杂的感觉。

读他们丰盈了我对30年代文学的印象。

鸠摩罗什真心写得好文學原典導讀課閱讀書目之一。

《鳩摩羅什》,那樣的心理,那樣的愛欲。

施蜇存对于意识流的捕捉是一种在情怀中发觉微妙,《春阳》那种因舒缓而慵懒的闲散释然给了婵阿姨新生体验,《梅雨之夕》的无所适从而麻木迟滞的感觉紧融于梅雨不息的呆钝中,《上元夜》虽未表现出一种儿童的阈下经验,简单的爱意在小思绪中最动人。

石秀、花将军、鸠摩罗什等几个历史人物的消解性重释只能算是弗氏理论的基本应用,不过或多或少还能给人一种新的历史慰藉或亵渎之乐。

为了写作业读了一半儿喜欢春阳每次看施蛰存,除开《石秀》,都不想去谈“心理分析”“精神分析”之流。

他笔下的江南和上海离我太近了,吴侬软语,梅雨黑瓦,苏州河,小巷。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一):80.施蛰存精选集2016.06.13-09.09 80.《施蛰存精选集》——施蛰存包括《石秀之恋》、《鸠罗摩什》、《将军底头》等31篇小说编,各类杂记随笔等18篇散文编。

因为作品选以及教材上讲述的文风觉得相当喜欢,加上对其中一篇作品《石秀之恋》》的作业要求,所以把整本都借来想看一看。

是产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石秀之恋》的“生死二元本能”透析

《施蛰存《石秀之恋》的“生死二元本能”透析

张玮施蛰存《石秀之恋》的“生死二元本能”透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施蛰存经典小说《石秀之恋》进行剖析。

主人公石秀杀死一心爱慕的对象潘巧云,历来评论都认为是道义对情欲压制扭曲的结果,但本文却从精神分析视角,试图论证其根本原因是在于生死二重本能在其自身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施蛰存(1905-2003),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新感觉派的旗手,以其对复杂人物心理的洞察和扭曲性格的描述而享有令名。

小说《石秀之恋》是他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意味深长之处,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相媲美。

小说的情节主线与《水浒传》中“石秀捉奸”一节大体一致,但奇就奇在,作者在施翁留白处自由发挥,从石秀的心理流变着手,愣是把一出流于俗套的好汉杀淫妇的活剧,敷衍成对变态性心理的现代观照。

笔者在本文中尝试用弗洛依德后期精神分析理论中“生死二元本能”的观点,来透视《石秀之恋》中爱与死的诡异轮回及其意义。

一.情义两难下的奇特出路《石秀之恋》写了一种畸形的情爱纠葛。

主人公石秀是流落蓟州的乡民,靠卖柴为生。

因了偶然的机遇,认识了在当地政府部门任职的公务员杨雄。

二人结拜为异性兄弟,石秀也就搬进了杨节级的家里。

小说就由石秀在杨家辗转难眠的第一晚开始。

杨雄有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潘巧云,愣头青石秀一见动心,以后也就时时留意。

一开始,潘巧云对于他也是颇为中意,可耐不住石秀顶了结义兄弟的情谊优柔寡断,就自找了个和尚相好。

石秀获悉后,立马告知杨雄。

杨雄偏听偏信,反被娘子的枕头风吹动,倒打一耙,赶了石秀出门。

石秀英雄气盛,一怒之下,剐了奸夫,并带了其衣物交与杨雄,终于使其变了态度。

二人在翠屏山与巧云对质。

罪状一旦落实,惩罚接踵而至。

在石秀兴奋难耐的怂恿旁观下,恼羞成怒的杨节级在杀了夫人的随身丫鬟迎儿后,把娘子赤身绑在树上,一刀一刀剜了个干净。

故事写得血腥,可作者并无意渲染残酷。

出发点还是在于用暴力的情节,刻画复杂的人物,凸出微妙的心理。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

论施蛰存《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作者:杨筱朱丽林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春阳》是施蛰存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以主人公婵阿姨的意识流动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久被压抑的乡镇富婆的本能欲望的短暂显现。

本篇论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春阳》这部作品进行解析,以主人公婵阿姨为例,对其行为及其心理进行阐释,进而对这一形象形成的精神根源进行深度探讨。

关键词:《春阳》婵阿姨弗洛伊德19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门新兴学说,在中国,施蛰存可以说是是首先运用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

尽管他对自己新感觉派作家的称号有所怀疑,但是他却认为“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而已”,[1]其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特色可以说是十分明显了。

《春阳》是一场春光洋溢的缥缈的梦,是婵阿姨离开昆山来到上海,面对都市的繁华,街道上的娇艳女子和年轻的态度极好的银行行员,不禁萌生的久违的放纵自由的想法,以及压抑许久的性意识的重新显现。

施蛰存以意识流的方式记录了婵阿姨在一天时间里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她的身世和潜意识的描写来揭示其精神根源。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婵阿姨的心理变化,以“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潜意识中萌生的性渴望”两部分为主体,对《春阳》的精神分析特色进行阐释。

一.被压抑的“本我”短暂觉醒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理性的结构。

它是由无意识的冲动形成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者。

它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快樂”,一味追求无条件的满足。

“自我”从“本我”发展而来,“自我”限制和驾驶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基础上实现“本我”的一部分要求。

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以一种道德感和“良心”的形式沉淀于人心,制约并净化“本我”的盲目冲动。

在二月半旬的这样一个好天气里,婵阿姨的“本我”逐渐苏醒。

施蛰存 “找寻” 心理下的 “善” 女人形象建构

施蛰存 “找寻” 心理下的 “善” 女人形象建构

一、“善”女人形象的塑造与建构施蛰存笔下的“善”女人主要为中国传统家庭女性,她们恪守道德准则,信奉礼法。

其中的“善”既有直观的纯真善意,也有解构背后的复杂内涵,但她们在本质上都是良善的日常女性。

“善”女人在扮演中国传统“贞妇”的同时,她们也存在复杂的内心状况(性匮乏、焦虑、压抑、渴求被爱),并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欲望与自囿冲突时的挣扎。

1.乡村旧梦中的理想型少女施蛰存怀着成年人的忆旧情绪,对乡镇旧梦中的初恋少女进行理想化的渲染,她们美丽善良、天真烂漫,并且对心仪的玩伴痴情相待。

《上元灯》中的“她”心灵手巧,所做的“玉楼春”花灯虽被表兄拿走,但又亲手做了一架更为精致的淡青纱灯,“四面都画着工笔的孩童迎灯戏,十分的古雅”。

《扇》中的金树珍娇俏迷人、善解人意。

当阿宁归还那柄被他窃走的精雅团扇时,她善意地将扇子赠送给对方,使他洗去盗窃的罪名。

《旧梦》中的儿时玩伴,也是微官的初恋对象——芷芳,纯真可爱,少时与她进行鬼屋探险的画面仿佛还浮现在眼前。

借心理分析手法讴歌初恋之情的《梅雨之夕》,在刻画男性回忆初恋情人的心理变化上十分成功。

“我”撑伞漫步在上海的雨夜街头,突然被眼前这位“容颜姣好、风仪温雅、肢体停匀”,在屋檐下躲雨的姑娘吸引住。

当后面共伞行走在雨中的时候,她“屡次旋转身去”躲避“侵袭前胸”的雨;对于“我”要送她回家的提议,她也只是先微笑着思考,然后礼貌道谢。

端庄典雅的姿态和内敛得体的言行,勾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初恋情愫。

然而,无论是浪漫怀旧的《上元灯》,还是如梦似幻的《梅雨之夕》,虽然回忆着青春年少的美好,但逝去的人和事只能永远尘封在记忆中的乡村里,当从重构的旧梦中苏醒时,更多的是物是人非后的怅惘。

《上元灯》中的“我”虽然获得了定情纱灯,可望着身上的旧袍,想到“她”的婚事,怅然若失;《扇》中的树珍已经长大嫁人,那柄团扇也已然过时;《旧梦》中的芷芳成了育有两子的妇人,渐渐衰老;《梅雨之夕》中的初恋幻影最终消散,家中等待的仍是妻子。

从施蛰存的《石秀》看石秀的表与里

从施蛰存的《石秀》看石秀的表与里

作者: 杨迎平
作者机构: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南京211171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09-111页
主题词: 施蛰存;石秀;性变态;表与里
摘要:施蛰存在20世纪30年代写了小说《石秀》,这篇小说其实是按照四百多年前施耐庵的《水浒》中的石秀改写的.施蛰存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剖析石秀的种种言行的深层心理动机,写了一个与《水浒》中的石秀有些不同的石秀,《水浒》中写的是石秀的"表",施蛰存写的是其"里".从而使石秀成为一个立体的、复杂的、合乎情理的,同时也是真实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2期Vol.37№.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2009年3月Mar.2009论施蛰存的小说理论与批评3黄静(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关键词:施蛰存;精神分析学说;“现代情绪”;自由主义;创新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心理分析小说的大师,施蛰存的小说理论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观及都市文学观。

此外,其小说理论标举自由与创新之旗帜,坚持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2435(2009)022*******On Shi Zhecun’s Theory of N ovels and His CriticismHUAN G Jing(S chool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W uhu A nhui 241003,China)K ey w ords:Shi Zhecun;Theory of Psychoanalysis;“modern emotion”;liberalism;innovationAbstract:As a great master of psychoanalytical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hi Zhe2 cun builds his critic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his own creation,whose core is psychoanalytical theory.His lit2 erary view is of modern metropolitan novels and historical novels.His novel theory has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ty and innovation,insisting on liberalist viewpoint of literature,some useful exploration on the liter2 ary forms of novels. 许道明指出“没有了精神分析小说,就没有了文学史上的施蛰存”,[1]强调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以说,精神分析学说构成了施蛰存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基石,形成了施蛰存将历史英雄人物还原为普通人的历史小说观及揭示现代人“现代情绪”的都市文学观。

而对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施蛰存始终反对政治过多干预文学,体现了一种自由主义文艺观。

此外,他一直强调文学创作要具有创新精神,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挖掘人物心理施蛰存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将其小说称为“心理小说”是不准确的,“心理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是不同的概念,“心理小说是老早就有的,十七、十八世纪就有的。

Psychoa2 nalysis(心理分析)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东西。

我的小说应该是心理分析小说。

因为里头讲的不是一般的心理,是一个人心理的复杂性,它有上意识、下意识,有潜在意识。

”[2]177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之上,而对施蛰存的创作产生直接影响的则是奥地利作家施尼志勒,正是从施尼志勒这里施蛰存开始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可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如果以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是露出海面之上的极小一部分,而潜意识则是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巨大部分。

作为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潜意识往往是人类行为背后的真正内驱力。

对此观点,施蛰存是认同的,“心理分析正是要说明,一个人是有多方面的。

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内心斗争中的一个意识胜利之后才表现出来的。

这个行为的背后,心里头是经过多次的意识斗争的,压下去的是潜在的意识,表现出来的是理知性的意识。

佛洛伊德讲的这个,我是相信的。

”[2]182心理分析小说就是“从对人深层内心的3收稿日期:2008209219作者简介:黄静(19742),女,安徽六安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分析来说明人的行为”,故而,“对人的行为的描写比较深刻。

”[2]175施蛰存的不少作品,将笔触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处,去捕捉和解读支配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层行为动机。

《梅雨之夕》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活动,小说以“思想的独白”的形式描述了“我”在梅雨之夕因见到一美丽少女在屋檐下避雨,便邀少女与自己共伞同行,在护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幻觉。

通过这种种幻觉揭示了“我”潜意识深处的心理,“我”对于妻子的不满与厌倦,故而当与一美丽女子同行时,“我”通过一系列的白日梦来使日常压抑的情欲获得短暂释放。

历史小说《石秀》取材于《水浒传》中潘巧云血染翠屏山一段,施蛰存深入石秀的内心世界,将石秀撺掇杨雄杀妻这一行为的动机归为潜意识深处由性压抑而导致的性变态心理,从而给予石秀这一“却在人情之外”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强调性本能的力量,即所谓泛性论,这一理论对施蛰存的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大多都是围绕于性心理的揭示,“因为性爱对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3]1204施蛰存认为自己的小说创作“包括两个循环出现的主题———性欲和志怪”。

[4]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也不论是男性的意识活动,还是善女人的隐秘心理,这其中都是以人所普遍具有的性欲为基本出发点的。

《将军底头》中四篇作品,“每一篇的题材都是由生命中的两种背驰的力的冲突来构成的,而这两种力的一种又始终不变地是色欲。

”[5]而对性心理的揭示,施蛰存又偏重于表现一种性压抑、性变态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常态的性的满足的缺乏可以引起神经病,实际上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仍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

”[6]244《在巴黎大戏院》描写了“我”与一年轻女子在大戏院看电影,一方面渴望与该女子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已婚的身份又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于是最终“我”通过吸吮女伴手帕上的痰这一变态行为而获得满足。

《石秀》同样展现了石秀由性压抑到性变态的心理流程,最初这种性欲冲动受到理智与道德感的有力约束,而当石秀发现了潘巧云与和尚的奸情后,嫉妒与愤恨使得这种压抑以虐杀的方式发泄出来,并在潘巧云鲜血淋淋的“桃红色的肢体”中获得了一种变态的满足。

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是精神分析学说又一基本命题,弗洛伊德虽提出泛性论,强调性本能对人的支配作用,但他并不否认理智和意识的存在。

“精神分析从未忘记非性的本能的存在,精神分析本身就建立于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严格区别之上”。

[6]280而人类进入文明世间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性爱要通过对文明的破坏来获得满足,文明则需要通过对性爱的抑制来维持完满。

施蛰存是认同这样的观点的,故而其小说中的人物受社会、道德、文化等的制约多处于一种性压抑状态,很少有冲动的行为,如《梅雨之夕》、《在巴黎大戏院》中主人公都是将性冲动以幻想的方式加以释放。

此外,《善女人行品》中施蛰存将日常生活琐事与女性性心理分析相结合,表现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春阳》中抱着牌位成亲的婵阿姨,被温暖的春阳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欲望,反抗的心“骤然在她脑海中灼热起来”,然而一遇现实因素———对财富的依恋、道德的压力、族人的舆论等,白日梦立即破灭,本能欲望最终敌不过金钱与旧道德的力量。

在这些作品中,性心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道德等因素相结合,揭示了文明对于性爱的束缚及生命的压抑。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虽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但并不是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图解;虽然吸收了西方一些新兴的创作手法,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根据中国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有所选择与变化,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非常重视作品的民族化问题,“如果在创作中单纯追求某些外来的形式,这是没出息的,要使作品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的是认真吸取这种‘进口货’中的精华,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随后才能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中,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

”[7]678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正是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施蛰存笔下人物的意识流动、自由联想虽也跳跃,但基本还是有着较为明晰的线索,遵循时空变化发展的正常秩序,理性色彩相对较强。

其小说即便是完全描写病态心理的《魔道》、《夜叉》等,读来也是清晰晓畅的,不似西方现代派小说那般的飘忽晦涩。

对于弗洛伊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泛性论,施蛰存也认识到它的偏颇,取其合理的因素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从而使其作品既有创87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7卷新精神又有民族特色。

二、将历史英雄人物还原为普通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主要有小说集《将军底头》以及《李师师》、《黄心大师》等。

鲁迅认为历史小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忠实地接近历史,还原历史;另一种则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8]342以现代精神去观照古人古事。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无疑是后一种写法,如其所言:“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写小说,从来没有人在小说里寻求信史的”。

[7]231因而其历史小说极少“历史”的价值,更多的是“小说”的意义。

其实大多数历史小说都是从“现在”出发去理解历史的,或借古人抒发自我情感,或以古事讽喻今事。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却跳出这两种路数,在创作上独自走一条新的路径,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解剖历史人物,将历史英雄人物还原为有着正常欲望的普通人,从而消解他们头上的神圣光环。

在小说集《将军底头》中,施蛰存选取的都是历史典籍或是文学作品中记载的英雄人物或传奇人物。

如鸠摩罗什,据梁朝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中记载,他是后秦的一位大佛学家,一生翻译经书三百多卷,是一位对中国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贡献的高僧。

不过到了施蛰存笔下,这样一位德行很高的僧人,却无法做到“五蕴皆空、一尘不染”,和凡俗人一样,也有着七情六欲。

尽管鸠摩罗什在宗教与爱欲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但最终还是一次次屈服于本能欲望,过着一种白天讲道而夜宿宫女的生活。

此外,《将军底头》、《石秀》、《黄心大师》采取的也是同样的消解策略。

施蛰存在谈到后期创作的《黄心大师》时曾说:“黄心大师在传说者的嘴里是神性的,在我笔下是人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