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消费异化”

摘要:造成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多元文化的冲击、物质财富的急速膨胀,还有媒体宣传的错误引导和个人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等。针对这些原因和现象,文章提出不仅需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丰富消费结构,更要倡导主流价值体系,促使每个人都树立起道德和自律的防线,整个社会都构筑起法制和监督的高墙,使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成为人们的常态认识。

关键词:消费异化;价值观;消费结构;消费理念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15-02

哲学界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先后经历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等几个重要阶段,不同阶段虽然对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成因等表述有所差异,但对消费异化的危害认识却莫衷一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形式深刻变化的时代,在此时点对消费异化进行简要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一、概念界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费异化”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消费异化”界定为在当代资本主义深灰,

消费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被异化和赋予了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

二、趋势和表现分析

从理论上讲,人类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改变自身,同时,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仅在距离上被隔绝,而且在关系上也被颠倒了,工人生产的商品并非自己所需,也并非自己所占有,他们需要为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而出卖劳动力,而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确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劳动者表达自我的意图(创造性和自主性等)和自由被极大地压制了。鉴于消费领域的无限制性,消费变成了人们逃避劳动痛苦和不幸的避难所,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消费异化现象也随之产生,并且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渗透的趋势。

(一)“生产-消费”链条式发展的纵向异化

巨大的需求促使很多物品成为消费对象,促使消费异化突显两个特征:第一,促进生产差异化,消解政治差异化。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服务,人们通过进行更强度异化劳动来获取,以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从而增加了产业化工人的数量和稳定性,为资本家推进异化劳动创造了优势条件。就本质而言,它与劳

动异化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共同体;就政治而言,它牵制了人类在政治领域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积极性,淡化斗争的意识和决心,增加了人类对制度合法性的认同,从而支持了现有国家关系的延续。第二,引发虚假需求的无限延伸。“虚假需求”是消费异化的对象和结果,在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为了防止产品“过剩”,保证资本保值增值,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功能突显出来。生产者一方面为获得利润不断生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销路不断创造需求,从而使需求不再真实。

(二)普通消费-奢侈消费过度式发展的横向异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理性消费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既满足了人民自身发展的生理需求,又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然而,为了满足更高的需求,诸多消费者产生了很多非理性消费异化行为。

非理性消费异化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消费到底、娱乐至上”的过度型消费,如过度娱乐、过度浪费、过度奢华等;二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失衡型消费,导致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和“有知识,没文化”现象的出现;三是“追求虚幻,丧失自我”的盲目型消费,例如大肆购买奢侈品,从各品牌所标榜的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等虚拟符号获取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盲目攀比,标榜个性”的炫耀型消费,满足个人的内心私欲,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或地位。

三、原因分析

造成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在于消费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提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推崇仁爱,在消费行为上多表现为“求同、从众,适应于环境,不过分突出自己”。虽然在古代也有“及时行乐”等享乐主义思想存在,但保守的消费理念一直占主体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拜物教、消费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涌入为人类接受享乐主义等提供了思想来源;财富迅速增加、商品种类爆炸式增多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满足消费欲望提供了物质空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产生变化。

宣传媒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推进消费异化的另外一个原因。现代媒介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切入点,利用现代媒体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在现实社会中制造出一个模拟世界,其中包括肥皂剧中间插播的广告、春节联欢晚会的植入广告、报刊杂志中的宣传夹页等。它们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消除,使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的快乐中接受新的消费方式,使“欧美风情”、“东亚风”在国内消费市场中频频出现,让运动、娱乐休闲等生活方式自然地渗透到中国消费者。

四、危害分析和对策

从现象和本质的角度看,异化的消费表面上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但就本质而言,跨越式、过量的物质和精神刺激只能降低人类对现实的需求,增加对虚无和幻觉的钟

爱,导致感觉不到满足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迷失自我。作为附属品的商品反而统治、控制了消费者的行为,将是社会的一大悲哀。

为此,消费者和职能机构要协调配合,从两个方面做好应对:第一,更新消费观念,崇尚主流消费观。一要提倡合理消费观,既不能过度节约以致吝啬,也不能过度奢靡以致浪费。通过塑造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明确的权利义务意识,推动人们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二要增强人们的消费自律,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又不损伤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消费潜能。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权责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为手段,增强消费者的自觉意识,塑造高尚的消费主体,奠定文明消费社会的基础。三要提倡主流价值,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以中华优良传统为载体,以现代模范典型为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保证社会消费的良性运转。

第二,加大监督力度,丰富消费形式。切实完善有关合理消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依托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讲座等媒介向人们大力推介政法法规和消费形式,以部门联动、政府社会联动的形式加强对消费异化的监督,对于过度异化的组织或个人给予严厉的处罚。另外,还要不断丰富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内容,确保人民在消费结构上有选择、在消费内容上有品味、在消费过程中有指导、在消费结果上有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