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异化现象的日益明显。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对自己消费行为的认同不足、价值体系偏离以及对消费过程和结果的怀疑和不满,其成因及表现包罗万象。
一、成因1. 社会经济因素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导致了城市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分化。
工薪阶层与白领精英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少人因此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焦虑和不满,消费异化因此产生。
2. 文化心理因素传统的价值观、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对于现代消费者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传统价值观念浓厚的国家,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感到自我认同不足。
3. 媒体广告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广告对消费者的渗透程度更深。
媒体广告通过各种渠道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制,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品牌的过度追求和不切实际的欲望。
这种对营销行为过度投入的消费理念也加剧了消费者的消费异化现象。
二、表现1. 肤浅消费肤浅消费是一种表面化的消费行为,即消费者只在于购买产品或服务,却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价格的合理性。
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还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消费狂热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消费者对商品的狂热程度明显增加。
不少人会在购物时产生过多的购物欲望,过度消费并非为了满足需求或享受生活,而只是为了追逐虚无的快乐。
3. 蜂群效应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被社交网络对商品的推荐所影响,产生蜂群效应。
消费者往往会为了跟上潮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进行消费行为,而非基于自身的需求和理性。
4. 低质低价态度在消费异化现象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标准越来越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却越来越高。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不仅影响了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关系,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当今社会消费异化的表现及改善措施
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心满足, 忽视精神生活和内心需求,导 致心理失衡。
消费异化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 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个人 身心健康。
文化传承和价值观扭曲风险
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传统文化价值 观念,导致文化传承断层。
物质享受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 一标准,忽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
养。
消费异化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
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消费异化提供了 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
之提高。
社会文化的变迁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思想 基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审美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 化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为消费异化提供了 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商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断推出新的 消费产品和服务,诱导消费者进行更多
加强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 质产品和服务。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推广绿色产品和服务 ,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习惯。
媒体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
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理性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行为和消费目的偏离了正常轨道,失去了其本真意义,被外部因 素所控制和影响。
消费异化表现为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病态消费等,这些消费行为不再是为了满 足实际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虚荣、刺激和快感。
消费异化的内涵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异化,这些方面 的异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消费异化的整体现象。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现象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指的是农村人民在互相交往中,趋向于追求虚荣和面子而忽略实际生活需要,消费习惯变得浮夸和奢侈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理压力。
在城市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民长期以来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落差,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为了提高农村形象和社会地位,农民常常通过浪费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能力。
文化传统的影响。
农村地区一直有着注重人情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重视面子和礼仪。
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推动了一些农民消费观念的异化,他们认为消费越高档越好,消费的准则取决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这样就刺激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互联网和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得农村居民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社会潮流。
通过互联网和媒体,他们容易受到媒体和商业广告的引导和诱惑,追逐所谓的时尚和高端消费品,导致消费异化。
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治理建议。
加强教育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观念,引导他们理性消费,平衡实际需求和虚荣心理。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农民对外部认可的强烈需求。
加强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民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加强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打击不合理和虚假宣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互联网和媒体的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媒体的优势,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教育和信息传播,引导农民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解决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加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和加强互联网和媒体的引导作用,才能够逐步改变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状,推动农村消费的健康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费异化的现象,表现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单一、固化,消费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消费产品的质量、品牌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等。
本文将从消费异化的成因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成因1. 快速城市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
这不仅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某种程度的异化。
城市之所以加速了消费的增长,是因为城市中的消费资源、人口密度、交通和通信等因素都相对较高。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快速城市化-快速消费”的模式,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产品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产品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2. 社会群体的文化标准化在中国,社会群体的文化标准化程度较高,常常出现大众消费品的口味很相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消费品的推广很容易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进而影响消费群体的消费决策,使得社会群体的购买和消费习惯变得越来越单一和固化。
3. 营销手段的单一化消费者对营销手段的熟悉和单一化程度越高,也就越容易受到市场的操纵和引导,进而产生消费异化的现象。
市场营销中的众多技巧和手段,如限时折扣、促销活动等,不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也往往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二、表现1. 消费方式单一随着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
除了大量的网络购物,消费者很少到实体店铺购买商品。
这种消费方式的单一使得消费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导致消费行为的异化。
当代中国的消费者往往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很少考虑到消费品对生活的影响。
消费者对物质消费的盲目追求,导致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望程度越来越高,而忽略了文化、精神生活的本质需求。
这样的消费模式影响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得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对社会的关注度减少。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在现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学生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同伴压力、媒体宣传等,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消费行为逐渐变得特殊化和异化化。
本报告将就学生消费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学生消费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消费中的家庭背景因素。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希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一切,无论是教育还是消费品。
由此,学生消费呈现出一种奢侈化的趋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高档品牌产品、高端娱乐等。
然而,学生消费异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校园内的消费差距加剧,一些学生面临负担过重的压力。
其次,同伴压力也是学生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龄人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往往成为彼此之间互相比较、竞争的标志。
学生群体格局的形成使得一些学生为了迎合同伴,不得不进行高消费行为。
即使是在物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选择通过贷款、兼职等方式筹集资金。
这种情况下,学生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满足自身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同和排他性。
另外,媒体宣传的影响也是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商品的广告宣传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
学生作为广告宣传的主要目标受众之一,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商品信息冲击。
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往往让他们对于品牌产品产生盲目崇拜,视其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社会认同的强烈需求导致学生不断地进行高消费行为,形成了学生消费异化现象。
鉴于学生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消费。
其次,学校应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于消费的理性认识。
比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学生消费教育讲座,增强学生对于消费的辨别能力。
此外,媒体和广告商也需要对于学生群体在广告宣传中的特殊性进行深思和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负面消费行为的警示和引导。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因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使消费变得冷漠、无感情和功利化的现象。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消费异化产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高品质的消费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消费选择的匮乏和低质量的消费服务。
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差异化,进而产生了消费异化。
市场竞争的加剧加速了消费异化的发生。
随着市场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广告、促销、营销活动等手段使消费者面临过多的信息和选择,也使他们更加理性和功利地购买商品。
消费者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往往无法真正了解和信任商品,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便利,从而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
消费文化的转变也是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节约和廉价消费,但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念逐渐盛行,消费者更加追求名牌、奢侈品和体验式消费。
这种转变使消费过程变得功利化和功利化,也是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冷漠是消费异化的一种主要表现。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和服务的冷漠态度使他们对商品的关注度降低,很难真正对商品产生情感和兴趣。
这种冷漠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机械化和功利化。
功利主义消费是消费异化的另一种表现。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关注价格和实用性,往往忽视了商品的价值和质量。
他们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便利,而非真正的品质和体验。
消费选择的困难是消费异化的一种表现。
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面临的商品选择越来越多,这使他们在购买商品时面临困扰和焦虑。
他们很难在众多选择中做出理性和明智的决策,从而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一些消费者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产生了消费异化现象。
消费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实际价值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消费行为呈现出不理性、盲从、虚荣等特征。
本文将从消费主体、社会环境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一、成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一些消费者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感时会过度追求奢侈品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功能和性价比。
社会的资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支持,一些媒体广告、社交网络和偶像明星的宣传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引导作用,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产生盲目追从、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2.家庭教育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过度溺爱和物质满足的现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功利性比较严重。
过度的物质满足导致了孩子缺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财富的珍惜,使得他们在成长后更容易陷入消费异化的困境中。
3.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竞争激烈和商家营销手段的不断升级也成为导致消费异化的重要因素。
一些商家为了促销自己的产品,在广告宣传上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多少有些被蒙蔽的感觉,不敢轻易相信商品质量和品牌口碑,从而导致了购物时的迷茫和犹豫。
二、表现1.商品功利性突出当代中国一些消费者在进行商品选择时更注重商品的名气和品牌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功能和性价比,这种功利性的消费导致了消费者购买了一些实际并不符合自身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商品,注重形式而非内容。
这种情况在一些奢侈品领域更为明显。
2.盲目追求时尚和潮流在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消费者追求时尚和潮流已经不再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个性彰显,而是为了社交认同感和外界评价。
异化消费的概念
异化消费的概念异化消费是指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消费行为的过程中,遭受到不自主的、被动的和被控制的力量,导致其个体性的丧失和异化现象的发生。
这种消费方式被视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扭曲和权力关系的表现。
首先,异化消费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息息相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过程的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失去对所创造物的控制和支配权。
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消费领域,个体在消费过程中也逐渐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支配权,被市场和商业规则所束缚。
个体在购买商品时只能按照市场上的价格和规定来选择,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从而导致了个体的异化现象。
其次,异化消费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成为主导形式,个体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然而,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得个体在消费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商品生产和分配的控制权。
个体只能接受市场提供的商品,而无法参与到商品的制造过程中去。
同时,广告、媒体等营销手段的运用也使得个体在消费选择上受到了极度的限制和干扰,个体只能迎合市场的需求进行消费。
再者,异化消费与商业垄断的存在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商业垄断成为普遍现象,少数公司或个体垄断了市场上大部分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销售。
这种商业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在消费过程中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个体只能接受被垄断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同时,商业垄断也使得个体在消费过程中难以获得公平与合理的价格,因为垄断企业可以任意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进一步剥夺了个体的消费权益。
最后,异化消费对个体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首先,个体在异化消费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权,个体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进行选择,而只能迎合市场的规则和需求。
其次,个体在异化消费中难以满足自我价值和认同的需求,只能通过物质层面的消费来弥补内心的不满。
再次,异化消费还使得个体在消费过程中容易陷入虚荣和攀比的心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威廉·莱斯消费异化理论
02
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消费者的需求与满足
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的混淆
威廉·莱斯认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往往被混淆,真实的需求(基 本的生物和社会需求)被与虚假的需求(由市场和媒体制造的需求)混为一谈。 这种混淆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而忽视了真正的人类需求。
消费作为身份认同的手段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倾向使得消费 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心理需求。
威廉·莱斯消费异化理论
汇报人: 日期:
• 威廉·莱斯及其理论概述 • 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消费异化理论的现代社会应用 • 针对消费异化理论的对策与建议
01
威廉·莱斯及其理论概述
威廉·莱斯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早年经历
威廉·莱斯(William Leiss)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他的消 费异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早年,他对 社会现象和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的理 论奠定了基础。
过度消费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心理的作 用下,往往进行超出自身需求的消费 ,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攀比
在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容 易产生消费攀比心理,将消费水平作 为衡量自身价值和成功的标准。
对现代消费观念的批判与反思
批判过度消费
威廉·莱斯批判现代消费观念导致 的过度消费现象,认为这种消费 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导致
政策和社会的支持与推动
1 2
法律法规保障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打 击虚假广告、欺诈行为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
政策引导与激励
政府可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措施,鼓励绿色生 产、低碳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范文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消费的普及和深入,消费异化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1. 理论内涵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主要探讨了消费与人的异化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手段,而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地位。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们迷失在无休止的消费欲望中,丧失了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2. 产生背景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
然而,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张和消费的普及,人们逐渐被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三、消费异化思想的现代应用1. 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愈发严重。
人们追求名牌、奢侈品等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等问题。
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应用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消费异化的危害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解决消费异化的途径和方法,如倡导理性消费、推广绿色消费等,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代价值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指消费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目的本身,消费行为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分离,消费行为本身成为了人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源于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成为维持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则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
消费异化的起源消费异化的定义消费者往往盲目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消费行为的盲目性消费行为的过度性消费行为的虚幻性消费者往往过度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者往往追求虚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实现。
030201过度消费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费异化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消费异化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性发展,使人们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人性的扭曲02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与其自身需求相分离,变为异己的力量。
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对弗洛姆的影响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分析,认为消费异化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与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强调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重要作用。
释梦与治疗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通过释梦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他提出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是指在农村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原因,导致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传统农村生活和价值观念相背离的现象。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较低。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民在面临重大疾病、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较重。
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农民不得不参与到与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相违背的消费行为中。
二是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农村社会文化逐渐面临着冲击和改变。
一部分农村人口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消费,开始迈入到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传统农村社会中谦虚、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也在消退,一些农村青年开始追求享乐主义,导致人情消费异化的增加。
三是信息化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信息通信网络逐渐完善,农民对外界的信息获取途径也越来越多。
商业广告、电视综艺节目等大量传媒的涌入,为农村人民带来了各种新事物和新消费观念,进一步导致人情消费的异化。
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缓解农民在面临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负担,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人情消费。
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重视对农民的道德教育,提倡传统的农村美德和家庭伦理观念。
注重培养农民对现代社会的正确消费观念,引导他们理性消费,避免消费的盲目性。
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在农村地区建设信息化网络,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让农民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提升他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避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还应加强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预防农村消费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当代中国的消费异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时,产生一种与自己真实需求或者价值观相矛盾的消费行为,导致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脱节和异化现象。
消费异化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成因和表现也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进行浅析。
一、经济方面的成因1. 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然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消费者在面临商品时的选择困难,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追求表面的炫耀而无法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从而导致消费异化。
2. 商品信息不对称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信息传递相对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广告宣传和媒体报道来了解商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商品的表面价值和功效,而忽略了商品的真实品质和实际效果。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被误导,产生一种与自己真实需求不符的消费行为,进而发生消费异化现象。
1. 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的时代,人们对消费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和生活态度。
消费文化的影响使得很多人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商品的外在价值和形式,而忽视了商品的内在品质和实际效果。
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时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出现了消费异化的现象。
2. 社会比较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比较心理,追求高档次、高品质的商品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比较心理使得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面子和炫耀,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价值,造成了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脱节和异化。
1. 社会竞争压力当代中国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消费异化书籍
消费异化书籍
消费异化是指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和购买变
成了一种狂热的行为,并且商品逐渐成为人们社交和身份认同的标志。
消费异化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Jean Baudrillard提出,他认为
消费已经超出了满足基本需求的范畴,成为一种对幸福和满足感的追求。
在消费异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购买商品,更多的是购买一种
虚构的幸福感和社会地位。
各种广告和营销手段致力于让消费者相信
只有购买特定商品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幸福感。
消费异化通过创造一种
虚假的关联,使人们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购买商品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并获得更多快乐和满足感。
然而,消费异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人们逐渐忽略了真正重
要的事物,不再注重人际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责任,而将全部精
力都放在购买和拥有商品上。
这种消费导向的社会造成了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为了摆脱消费异化的困扰,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消
费观念。
我们应该从物质追求转向重视精神上的满足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不仅仅是
为了追求利润而推出无谓的商品。
总之,消费异化是一种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
需要加强对消费异化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
通过改变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我们才能摆脱消费异化的困扰,实现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是一种对当代社会消费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主要聚焦于社会消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消费过程中的异化。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消费行为是异化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而消费成为了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消费不再是人们真正的需求和享受,而是被商品价值和资本逐渐殖民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异化过程,即消费异化、物质异化和环境异化。
消费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成为了劳动过程的延伸。
在消费过程中,个体被要求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消费活动成为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变成了被资本驱动的劳动,个体被迫通过消费来劳动、生产和创造价值。
物质异化是指消费过程中,个体对于物质的关系变得异化和被剥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个体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由于商品生产的重心是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使得个体对于物质的关系逐渐变得遥远和陌生。
环境异化是指消费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侵害。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企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
消费过程中,个体选择的商品和服务对于环境的影响变得忽视和无视,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提出对于当代社会消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对于个体和自然环境的异化和剥夺,对于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消费者个体自身的主观选择和自主性的忽略,以及对于非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问题的不足。
在应用和研究该理论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着一些消费异化现象,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本文将从消费异化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以及如何进行消费观教育,以期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一、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现象1. 盲目跟风消费2. 浪费性消费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多为家庭给予的零花钱和勤工俭学所得,相对于社会上其他群体,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弱,但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也倾向于进行浪费性消费。
购买不必要的商品或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导致金钱的浪费。
3. 过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普遍存在“眼大肚子小”的问题,即口袋里的钱有限,但却总想花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他们往往会采取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等方式进行过度消费,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后出现财务压力。
以上这些消费异化现象,给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带来了不良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消费观教育来引导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消费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了解消费所承载的经济、文化以及道德的内涵,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盲目跟风、浪费性消费和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2. 培养独立的消费能力通过消费观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消费能力,掌握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技能,学会理性消费,正确处理家庭和个人的消费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消费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 促进健康的经济理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通过消费观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经济理念,提高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金钱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独立人格,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为未来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当代中国消费异化是指消费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削弱,被资本主义逐利经济所异化的现象。
消费异化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变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商业化营销的影响等因素。
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消费行为的单一化、消费者的被动化以及消费价值的扭曲等方面。
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有助于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消费异化的成因之一是社会结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镇化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兴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社会团结的削弱,个体化和碎片化的消费观念愈发盛行,消费行为的多样性随之减少,消费品的同质性增加,整个社会呈现出了较为单一化的消费趋势。
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是导致消费异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人情味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和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的消费行为更多地受到了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名牌、奢侈品和高消费方式,而忽视了传统的艺术和人文内涵。
文化的异化使得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变得单一,对于消费产品只看重品牌和价格,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内在品质和文化价值。
商业化营销的影响也是导致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营销手段不断创新,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向消费者灌输商品信息,塑造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这些营销手段往往创造虚假的需求,制造消费者的购买冲动,使消费者陷入一种被动的消费状态。
商业化营销还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奢侈品包装,使得商品的价值得到夸大,导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实际需求产生了扭曲,形成了“买名牌不买物质”的现象。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消费行为的单一化、消费者的被动化以及消费价值的扭曲等方面。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摘要】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消费过度带来的压力、物质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社交媒体和网络影响、消费品牌导向的消费心态等。
消费异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表现在精神层面,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失衡,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观念,提倡节俭理性消费,培养内在的生活满足感以及建立更加平衡的社会价值观。
只有如此,才能遏制消费异化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消费异化、当代中国、消费过度、物质主义、社交媒体、网络影响、消费心态、精神层面、个人影响、社会影响、应对对策。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背景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将消费作为满足需求和追求快乐的手段。
这导致了消费行为过度、盲目和不可持续的现象日益普遍。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受到各种消费观念和信息的影响。
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人们不断接收到大量的广告和宣传,加剧了物质追求和消费欲望。
消费品牌导向的消费心态也是导致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盲目追逐名牌商品和奢侈品,将自我价值和幸福感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造成了消费行为的功利化和虚无化。
这种消费心态在当代社会越发普遍,使人们渐渐远离真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
1.2 消费异化的定义消费异化指的是个人在过度追求消费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和真实人生体验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异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问题。
消费异化使个体越来越依赖外部物质享受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导致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愈加不可满足,进而形成一种消费恶性循环。
消费异化不仅仅是指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更是指在这种过度追求中,个体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自我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也日益繁荣。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异化的现象。
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行为、观念与社会实际和个人需求的脱节,表现为消费追求名牌、盲目攀比、追求炫耀和虚荣心等。
那么,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浅析。
一、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一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却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也希望能够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
于是,一些人为了追求虚荣和名利,而进行过度消费,导致消费异化现象的出现。
2. 社会竞争压力大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往往会选择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这种心态导致了一些人盲目攀比、追求炫耀,让消费异化现象更加突出。
3. 媒体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广告、明星炒作、网络信息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媒体宣传的过度消费观念,使一些人过分崇尚名牌、追求虚荣,导致消费异化现象的加剧。
二、表现分析1. 盲目攀比现代社会,一些人出于攀比心理,追求高档品牌、奢侈品,甚至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一味追求所谓的面子工程,导致自己举步维艰。
国内外名车名表、名包名鞋等高档商品成了攀比的首选,让人们忽略了真正的物质需求,而只是追求物质的外在表现。
2. 过度消费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进行过度消费。
随着社会的物质丰富和市场的丰富,有些人在追逐消费的往往陷入到过度消费的泥沼中,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经济困境。
3. 过分崇尚名牌一些人对名牌的崇拜程度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追求名牌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不管是名牌包包、名牌服装还是名牌鞋子,都成为了一些人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工具。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研究报告概述消费异化批判理论是由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的,它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异化与商品交换的批判基础上发展的。
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成为一种劳动形式,与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异化一样,消费过程也是利益被剥夺的表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和分析。
消费异化和消费主体消费异化理论认为,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种虚构的、基于物品金融化的社会实践。
消费被用作商品的一种附加价值,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管理化的活动,这使得消费越来越脱离了消费主体自己的需求和选择能力,成为了规则、标准、习惯的被动执行者。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以西蒙·弗雷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消费政治学的概念。
她认为,消费政治学主要涉及到消费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和一种民主性行为的理解,强调了消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消费文化和文化异化在消费文化和文化异化方面,阿道弗·路易斯·剑桥尔(AdolfoSánchez Vázquez)认为,消费文化是一个社会学事实,是一种社会实践。
消费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物质世界的表现,而是一种对西方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消费文化方面,格林伯格则提出了“物品梦”(dream of goods)的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较好地阐述了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具有的产生美学的属性。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曼德尔则认为,文化工业的生产过程曾经为文化的异化奠定了基础。
商品和商品文化商品和商品文化是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的关键概念之一,这指的是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马克斯·胡门和费德里科·詹姆斯·卡兰塞(Federico Jameson)对该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消费异化”
摘要:造成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多元文化的冲击、物质财富的急速膨胀,还有媒体宣传的错误引导和个人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等。
针对这些原因和现象,文章提出不仅需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丰富消费结构,更要倡导主流价值体系,促使每个人都树立起道德和自律的防线,整个社会都构筑起法制和监督的高墙,使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成为人们的常态认识。
关键词:消费异化;价值观;消费结构;消费理念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15-02
哲学界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先后经历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等几个重要阶段,不同阶段虽然对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成因等表述有所差异,但对消费异化的危害认识却莫衷一是。
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形式深刻变化的时代,在此时点对消费异化进行简要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一、概念界定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费异化”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消费异化”界定为在当代资本主义深灰,
消费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被异化和赋予了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
二、趋势和表现分析
从理论上讲,人类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改变自身,同时,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需要。
然而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仅在距离上被隔绝,而且在关系上也被颠倒了,工人生产的商品并非自己所需,也并非自己所占有,他们需要为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而出卖劳动力,而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确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劳动者表达自我的意图(创造性和自主性等)和自由被极大地压制了。
鉴于消费领域的无限制性,消费变成了人们逃避劳动痛苦和不幸的避难所,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消费成了一种病态行为,消费异化现象也随之产生,并且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渗透的趋势。
(一)“生产-消费”链条式发展的纵向异化
巨大的需求促使很多物品成为消费对象,促使消费异化突显两个特征:第一,促进生产差异化,消解政治差异化。
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服务,人们通过进行更强度异化劳动来获取,以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从而增加了产业化工人的数量和稳定性,为资本家推进异化劳动创造了优势条件。
就本质而言,它与劳
动异化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共同体;就政治而言,它牵制了人类在政治领域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积极性,淡化斗争的意识和决心,增加了人类对制度合法性的认同,从而支持了现有国家关系的延续。
第二,引发虚假需求的无限延伸。
“虚假需求”是消费异化的对象和结果,在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为了防止产品“过剩”,保证资本保值增值,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功能突显出来。
生产者一方面为获得利润不断生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销路不断创造需求,从而使需求不再真实。
(二)普通消费-奢侈消费过度式发展的横向异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理性消费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既满足了人民自身发展的生理需求,又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为了满足更高的需求,诸多消费者产生了很多非理性消费异化行为。
非理性消费异化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消费到底、娱乐至上”的过度型消费,如过度娱乐、过度浪费、过度奢华等;二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失衡型消费,导致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和“有知识,没文化”现象的出现;三是“追求虚幻,丧失自我”的盲目型消费,例如大肆购买奢侈品,从各品牌所标榜的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等虚拟符号获取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盲目攀比,标榜个性”的炫耀型消费,满足个人的内心私欲,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或地位。
三、原因分析
造成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在于消费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提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推崇仁爱,在消费行为上多表现为“求同、从众,适应于环境,不过分突出自己”。
虽然在古代也有“及时行乐”等享乐主义思想存在,但保守的消费理念一直占主体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拜物教、消费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涌入为人类接受享乐主义等提供了思想来源;财富迅速增加、商品种类爆炸式增多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为满足消费欲望提供了物质空间。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产生变化。
宣传媒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推进消费异化的另外一个原因。
现代媒介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切入点,利用现代媒体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在现实社会中制造出一个模拟世界,其中包括肥皂剧中间插播的广告、春节联欢晚会的植入广告、报刊杂志中的宣传夹页等。
它们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消除,使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的快乐中接受新的消费方式,使“欧美风情”、“东亚风”在国内消费市场中频频出现,让运动、娱乐休闲等生活方式自然地渗透到中国消费者。
四、危害分析和对策
从现象和本质的角度看,异化的消费表面上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但就本质而言,跨越式、过量的物质和精神刺激只能降低人类对现实的需求,增加对虚无和幻觉的钟
爱,导致感觉不到满足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迷失自我。
作为附属品的商品反而统治、控制了消费者的行为,将是社会的一大悲哀。
为此,消费者和职能机构要协调配合,从两个方面做好应对:第一,更新消费观念,崇尚主流消费观。
一要提倡合理消费观,既不能过度节约以致吝啬,也不能过度奢靡以致浪费。
通过塑造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明确的权利义务意识,推动人们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二要增强人们的消费自律,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又不损伤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消费潜能。
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权责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为手段,增强消费者的自觉意识,塑造高尚的消费主体,奠定文明消费社会的基础。
三要提倡主流价值,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以中华优良传统为载体,以现代模范典型为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保证社会消费的良性运转。
第二,加大监督力度,丰富消费形式。
切实完善有关合理消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依托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讲座等媒介向人们大力推介政法法规和消费形式,以部门联动、政府社会联动的形式加强对消费异化的监督,对于过度异化的组织或个人给予严厉的处罚。
另外,还要不断丰富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内容,确保人民在消费结构上有选择、在消费内容上有品味、在消费过程中有指导、在消费结果上有赞赏。
参考文献
[1] 包庆德.评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j].马
克思主义研究,2012,(4).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年.
[3] 骆沙舟.“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
[4] 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1984,(1).
[5]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东阳(1986-),男,供职于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