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课件,推荐文档
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从一个集合(称为定义域)到另一个集合(称为值域)的映射,每个定义域中的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2. 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f(x) = y,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3. 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等。
- 单调性: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单调递增或递减。
- 奇偶性:函数可能是奇函数(f(-x) = -f(x))或偶函数(f(-x) = f(x))。
- 周期性:函数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对于所有x都有f(x + T) = f(x),则称函数具有周期T。
- 有界性:函数的值在某个范围内,即存在上界和下界。
二、基本初等函数1. 幂函数:形如y = x^n的函数,其中n是实数。
2. 指数函数:形如y = a^x的函数,其中a > 0且a ≠ 1。
3. 对数函数:形如y = log_a(x)的函数,其中a > 0且a ≠ 1。
4.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 正弦函数:y = sin(x)- 余弦函数:y = cos(x)- 正切函数:y = tan(x)三、函数的图像与变换1. 函数图像的绘制:通过坐标系中的点来表示函数的图像。
2. 函数的平移:包括水平平移(左加右减)和垂直平移(上加下减)。
3. 函数的伸缩:包括水平伸缩(y = af(x))和垂直伸缩(y =f(bx))。
4. 函数的对称性:函数图像关于x轴、y轴或原点的对称性。
四、函数的应用1. 实际问题的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关系式进行求解。
2. 最值问题:求解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 函数的复合:两个或多个函数的组合,如(f ∘ g)(x) = f(g(x))。
五、极限与连续性1. 极限的概念:描述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行为。
2. 极限的性质:包括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等。
3. 连续函数:在定义域内任意一点都连续的函数。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函数与导数
- 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 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2.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数列的求和公式
-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
3. 三角函数与图形
- 弧度制和角度制的转换
- 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和反三角函数
4. 数与式
- 数与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 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5. 平面向量
- 向量的概念和性质
- 向量的表示和运算
-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 三角形中的向量运算
6. 空间几何
- 点、线、面和体的性质
- 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应用
-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方程
7. 概率与统计
- 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概念
- 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量的计算
这些是必修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你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word完整版)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文档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三视图: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画三视图的原那么: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 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积与体积〔一〕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积1棱柱、棱锥的外表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2 圆柱的外表积rl 2r 2S23圆锥的外表积Srlr 24 圆台的外表积Sr l r 2 RlR 25球的外表积S 4R 2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1柱体的体积 V S 底 h2锥体的体积V 1S 底 h3 3台体的体积V1S 上S 下 S 下)h 〔S 上34球体的体积V4R33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D C〔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A B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符号表示为A∈LAB∈L=>Lαα·A∈αLB∈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B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α·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表面积和体积1.柱体(h S V 底柱=)(1)棱柱:(2)圆柱:),(2为圆柱高为底面圆的半径侧h r rh S π= 2.锥体(h S V 底锥31=)(1)棱锥: (2)圆锥:),()2(21为母线长为底面圆的半径侧l r l r S π= 3.台体()h S S S S V 下下上上台++=31(1)棱台: (2)圆台),,()(,,为台体高径分别为上,下两圆的半侧h r r h r r S +=π注:柱体,锥体及台体求表面积时,是由哪几个面组成的,再求其和。
4.球,,343R V π=2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投影:(1)中心投影(2)平行投影 三视图:正视图(前到后),侧视图(左到右),俯视图(上到下)直观图:斜二测画法(所在的平面与垂直轴成轴与,,,y x ,45y ,,z x ,横坐标竖坐标长度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长的一半。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D Cα(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 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梳理
高中数学 必修2 第六章平面向量设为所在平面上一点,角所对边长分别为,则(1)为的外心. (2)为的重心.(3)为的垂心. (4)为的内心.【6.1】平面向量的概念1、向量的定义及表示(向量无特定的位置,因此向量可以作任意的平移) (1)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2)表示:①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它包含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②向量的表示:2、向量的有关概念:相等向量是平行(共线)向量,但平行(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 向量名称 定义零向量 长度为0的向量,记作0 单位向量 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平行向量 (共线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向量a ,b 平行,记作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向量a ,b 相等,记作a =b【6.2】平面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法(1)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 (2)运算法则: 向量求和的法则 图示几何意义三角形法则使用三角形法则时要注意“首尾相接”的条件,而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法则应用的前提是共起点已知非零向量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AB ⃗⃗⃗⃗⃗ =a ,BC ⃗⃗⃗⃗⃗ =b ,则向量AC ⃗⃗⃗⃗⃗ 叫做a 与b 的和,记作a +b ,即a +b =AB ⃗⃗⃗⃗⃗ +BC⃗⃗⃗⃗⃗ =AC⃗⃗⃗⃗⃗ 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同一点O 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a ,b ,以OA ,OB 为邻边作▱OACB ,则以O 为起点的向量OC ⃗⃗⃗⃗⃗ (OC 是▱OACB 的对角线)就是向量a 与b 的和(3)规定:对于零向量与任意向量a ,规定a +0=0+a =a .(4)位移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的物理模型;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加法平行四边形ABC ∆,,A B C ,,a b c O ABC ∆222OA OB OC ⇔==O ABC ∆0OA OB OC ⇔++=O ABC ∆OA OB OB OC OC OA ⇔⋅=⋅=⋅O ABC ∆0aOA bOB cOC ⇔++=法则的物理模型.(5)一般地我们有|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方向相同时等号成立. (6)向量加法的运算律与实数加法的运算律相同 2、向量的减法(1)相反向量(利用相反向量的定义,-AB ⃗⃗⃗⃗⃗ =BA ⃗⃗⃗⃗⃗ 就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定义:我们规定,与向量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相反向量性质:①对于相反向量有:a +(-a )=0;②若a ,b 互为相反向量,则a =-b ,a +b =0;③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2)向量减法运算(向量的减法是向量加法的一种逆运算) 定义: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a -b =a +(-b ),减去一个向量就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几何意义:a -b 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3、向量的数乘运算(实数与向量可以进行数乘运算,但不能进行加减运算)(1)定义:规定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 ,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①|λa |=|λ||a |;②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 ③由①可知,当λ=0时,λa =0;由①②知,(-1)a =-a .(2)运算律:设λ,μ为任意实数,则有:①λ(μa )=(λμ)a ;②(λ+μ)a =λa +μa ;③λ(a +b )=λa +λb ;特别地,有(-λ)a =-(λa )=λ(-a );λ(a -b )=λa -λb .(3)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结果仍是向 量.对于任意向量a ,b ,以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 a ±μ2b )=λμ1 a ±λμ2 b .(4)共线向量定理:向量a (a ≠0)与b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b =λa .也就是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向量可以由位于这条直线上的一个非零向量表示. 4、向量的数量积(1)向量的夹角:两向量的夹角与两直线的夹角的范围不同,向量夹角范围是[0,π],而两直线夹角的范围为[0,π2](2)向量的夹角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O 是平面上的任意一点,作向量OA ⃗⃗⃗⃗⃗ =a ,OB ⃗⃗⃗⃗⃗ =b ,则∠a O b =θ(0≤θ≤π)叫做向量a 与b 的夹角. 当θ=0时,a 与b 同向;当θ=π时,a 与b 反向. 如果a 与b 的夹角是π2,我们说a 与b 垂直,记作a ⊥b .(3)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它的值可正可负可为0 (4)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它们的夹角为θ,我们把数量|a ||b |cosθ叫做向量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 ·b ,即a ·b =|a ||b |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5)投影:如图,设a ,b 是两个非零向量,AB ⃗⃗⃗⃗⃗ =a ,CD ⃗⃗⃗⃗⃗ =b ,我们考虑如下变换:过AB ⃗⃗⃗⃗⃗ 的起点a 和终点b ,分别作CD ⃗⃗⃗⃗⃗ 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 1,B 1得到A 1B 1⃗⃗⃗⃗⃗⃗⃗⃗⃗ ,我们称上述变换为向量a 向向量b 投影,A 1B 1⃗⃗⃗⃗⃗⃗⃗⃗⃗ 叫做向量a 在向量b 上的投影向量.(6)向量数量积的性质设a ,b 是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是θ,e 是与b 方向相同的单位向量,则①a ·e =e ·a =|a |cosθ②a ⊥b ⇔a ·b =0③当a 与b 同向时,a ·b =|a ||b |;当a 与b 反向时,a ·b =-|a ||b |,特别地,a ·a =|a |2或|a |=√a ·a .在求解向量的模时一般转化为模的平方,但不要忘记开方④|a ·b |≤|a |·|b |.(7)运算律:①a ·b =b ·a ;②(a +b )·c =a ·c +b ·c (8)运算性质:类比多项式的乘法公式【6.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定理中要特别注意向量e 1与向量e 2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条件: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结论: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 e 1+λ2 e 2 基底:不共线的向量e 1,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1)基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与x 轴、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分别为i ,j ,取{i ,j }作为基底.(2)坐标:对于平面内的一个向量a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有且仅有一对实数x ,y ,使得a =x i +y j ,则有序数对(x ,y )叫做向量a 的坐标. (3)坐标表示:a =(x ,y ).(4)特殊向量的坐标:i =(1,0),j =(0,1),0=(0,0). (5)平面向量的加减法坐标运算(可类比实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记忆) 设向量a =(x 1,y 1),b =(x 2,y 2),λ∈R ,则有下表:设向量a =(x ,y ),则有λa =(λx ,λy ),这就是说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7)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0.向量a ,b (b≠0)共线的充要条件是x 1 y 2-x 2 y 1=0.(8)中点坐标公式:若P 1,P 2的坐标分别是(x 1,y 1),(x 2,y 2),线段P 1P 2的中点P 的坐标为(x ,y ),则x =x 1+x 22y =y 1+y 22.此公式为线段P 1 P 2的中点坐标公式.(9)两向量的数量积与两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向量a =(x 1,y 1),b =(x 2,y 2),a 与b 的夹角为θ. 数量积: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的乘积的和,即:a ·b =x 1 x 2+y 1 y 2 向量垂直:a ⊥b ⇔x 1 x 2+y 1 y 2=0(10)与向量的模、夹角相关的三个重要公式 ①向量的模:设a =(x ,y ),则|a |=√x 2+y 2.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 (x 1,y 1),B (x 2,y 2),则|AB ⃗⃗⃗⃗⃗ |=√(x 1-x 2)2+(y 1-y 2)2.③向量的夹角公式:设两非零向量a =(x 1,y 1),b =(x 2,y 2),a 与b 的夹角为θ,则θ=a ·b |a||b|=x 1x 2+y 1y 2√x 12+y 12√x 22+y 22【6.4】平面向量的应用1、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1)向量与力: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们可以有共同的起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起点.而力是既有大小和方向,又有作用点的量.用向量知识解决力的问题时,往往把向量平移到同一作用点上.(2)向量与速度、加速度、位移: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实质上就是向量的加、减运算.用向量解决速度、加速度、位移等问题,用的知识主要是向量的线性运算,有时也借助于坐标来运算.(3)向量与功、动量:力所做的功是力在物体前进方向上的分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它的实质是力和位移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即W =F ·s =|F ||s |cosθ(θ为F 和s 的夹角).动量m ν实际上是数乘向量. 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1)余弦定理的表示及其推论(SAS 、SSS 、SSA )文字语言: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符号语言:;;.在△ABC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推论:222cos 2b c a bc+-A =(2)解三角形: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3)正弦定理的表示(AAS 、SSA )文字语言: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该比值为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符号语言: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2sin sin sin a b cR C===A B (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4)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变形形式是在三角形中实现边角互化的重要公式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外接圆半径为R ,正弦定理有如下变形: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②sin 2a R A =,sin 2bR B =,sin 2c C R=;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5)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 (6)相关术语①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c a ca B =+-2222cos c a b ab C =+-角,如图所示.②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1所示).③方位角的其他表示——方向角正南方向:指从原点O出发的经过目标的射线与正南的方向线重合,即目标在正南的方向线上.依此可类推正北方向、正东方向和正西方向.东南方向:指经过目标的射线是正东和正南的夹角平分线(如图2所示).(7)解三角形应用题解题思路:基本步骤: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①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②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③求解: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④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第七章复数【7.1】复数的概念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1)复数的定义:形如a +bi (a ,b ∈R )的数叫做复数,其中i 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构成的集合C ={a +bi |a ,b ∈R }叫做复数集.(2)复数通常用字母z 表示,代数形式为z =a +bi (a ,b ∈R ),其中a 与b 分别叫做复数z 的实部与虚部.(3)复数相等:在复数集C ={a +bi |a ,b ∈R }中任取两个数a +bi ,c +di (a ,b ,c ,d ∈R ),我们规定:a +bi 与c +di 相等当且仅当a =c 且b =d . (4)复数的分类①对于复数a +bi (a ,b ∈R ),当且仅当b =0时,它是实数;当且仅当a =b =0时,它是实数0;当b ≠0时,叫做虚数;当a =0且b ≠0时,叫做纯虚数.这样,复数z =a +bi (a ,b ∈R )可以分类如下:复数{实数(b =0)虚数(b ≠0)(当a =0时为纯虚数),②集合表示:2、复数的几何意义(1)复平面(复平面中点的横坐标表示复数的实部,点的纵坐标表示复数的虚部)(2)复数的几何意义①复数z =a +bi (a ,b ∈R )一一对应↔ 复平面内的点z (a ,b ). ②复数z =a +bi (a ,b ∈R )一一对应↔ 平面向量OZ⃗⃗⃗⃗⃗ . (3)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4)复数的模①定义:向量OZ⃗⃗⃗⃗⃗ 的模叫做复数z =a +bi (a ,b ∈R )的模或绝对值. 12||d z z =-=111z x y i =+222z x y i =+②记法:复数z =a +bi 的模记为|z |或|a +bi |. ③公式:|z |=|a +bi |=√a 2+b 2(a ,b ∈R ).如果b =0,那么z =a +bi 是一个实数,它的模就等于|a |(a 的绝对值).(5)共轭复数:一般地,当两个复数的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虚部不等于0的两个共轭复数也叫做共轭虚数.复数z 的共轭复数用z̅表示,即如果z =a +bi ,那么z̅=a -bi .(6)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1]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1]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数学必修2是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中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之一。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必修2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帮助需要学习和复习这一阶段的学生。
一、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必修2的核心知识点之一,它是描述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规律性的重要工具。
主要知识点如下:1.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域3.函数的表示方法(显式、隐式、参数)4.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5.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6.函数的基本变换(平移、伸缩、反演)7.复合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8.反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9.函数的应用(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二、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空间几何和代数几何的交叉领域,对于高中数学必修2而言,主要围绕平面几何和二次曲线进行学习。
主要知识点如下:1.平面直角坐标系2.向量的概念和运算3.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坐标运算5.直线的方程和位置关系6.两直线的夹角和平行、垂直的判别法7.圆的方程和位置关系8.抛物线、双曲线和椭圆的基本性质三、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三角函数涉及到角度计算、图像特征、性质等多个方面。
主要知识点如下:1.角及其度量2.三角函数的定义、函数图像和性质3.同角三角函数的互相转化4.解三角形5.三角函数的应用(周期性、图像变换、求极值和最值等)四、数列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核心概念,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主要知识点如下:1.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3.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4.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5.数列极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数列的应用(包括求和、递推式等)五、概率统计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必修2的最后一个主要内容,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多个领域。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教学课件8.4.2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目标检测设计
2.如图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①BM与ED 平行;②CN与BE是异面直线;③DM与BN是异面直线.以 上几个结论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3.已知:α∥β,a⊂α.求证:a∥β.
再见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 位置关系
一、探究、归纳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中的基本要素有点、直线、平面, 它们之 间有些位置关系非常简单,比如点与直线之间有点 在直线上,点不在直线上;点与平面之间有点在面 内,点不在面内等.我们也知道在同一平面中,直线 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平行与相交两种位置关系.
二、探究、归纳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直线AB与平面ABBA,ABCD 有无数个交点,此时, 直线在平面内.
直线AB与平面ADDA,BCCB分别有唯一交点, 此时,直线与平面相交.
直线AB与平面 ABCD , CDDC 没有任何交点,此时, 直线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 面平行,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a b P
四、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应用 例2 如图,AB B,A,a ,Ba,
直线AB与α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正难则反 反证法 不异面则共面, AB在面内,矛盾.
五、反思总结,提炼收获
(1)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学 到这些知识的?
(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 有哪些位置关系?
三、探究归纳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ABCD与平面ABBA,BCCB,CDDC,DAAD 有无数个交点,此时平面与平面相交.
平面ABCD与平面ABCD 没有交点,此时平面与 平面平行.
三、探究归纳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如何用图形和符号分别表示平面与平面相交, 平面与平面平行?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一、函数1. 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对于一个自变量的取值,对应一个确定的因变量的取值。
2. 函数的表示:常用的表示方式有函数图、方程和表格。
3. 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和偶函数、单调性、周期性等。
4. 已知函数的性质,求函数的图像。
二、三角函数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任意角弧度制、角度制的互相转化(3)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2.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变量替换法解三角方程,特解,解三角恒等式3. 同角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三、导数1. 导数的概念: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
2. 导数的计算:导数的定义式和常见函数的求导公式。
3. 导数的应用:切线与切线方程、函数在某点的近似计算、函数的递增和递减性、极值和拐点。
四、不定积分1. 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1)定积分的概念与几何意义(2)定积分的性质(3)积分中值定理2. 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2)基本积分法(3)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和技巧五、平面向量1. 平面向量及其基本运算:向量的定义、相等、相反、数量积与向量积、共线向量、平行四边形定理。
2. 向量的坐标表示法: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坐标表示。
3. 量积的几何意义及运用六、参数方程1. 参数方程的概念及性质2. 参数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3. 参数方程的作图及直线方程的参数方程化七、立体几何初步1. 空间直角坐标系2.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3. 空间中的直线及其方程;4. 空间中的平面及其方程。
八、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表示法、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2. 数列的性质与应用。
3. 数学归纳法与不等式证明。
九、概率初步1. 随机事件、概率(1)随机事件的概念(2)概率的概念及性质2. 事件与概率的关系(1)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及性质(2)概率的加法定理3. 分类计数与概率(1)排列与组合(2)概率的计算以上是高中数学必修2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空间几何体(一)棱柱棱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平面(底面)和多个侧面组成的几何体。
侧面是矩形,且侧棱相互平行且相等。
棱柱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以分为三棱柱、四棱柱等。
(二)棱锥棱锥是由一个底面和多个侧面组成的几何体,侧面是三角形,且交于一点(顶点)。
常见的棱锥有三棱锥、四棱锥等。
(三)棱台棱台是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四)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五)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六)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七)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二)圆柱的表面积S =2πr² +2πrl(其中 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三)圆锥的表面积S =πr² +πrl(四)圆台的表面积S =π(r'² + r²+ r'l + rl) (r'、r 分别为上、下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五)球的表面积S =4πR² (R 为球的半径)(六)柱体的体积V =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七)锥体的体积V = 1/3 Sh(八)台体的体积V = 1/3 h(S +√(SS')+ S')(S、S'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九)球的体积V =4/3 πR³三、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平面的基本性质1、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复和总结。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函数与导数
-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 函数的图像与奇偶性
-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第二章三角函数
-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三角恒等式的运用
第三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通项求和-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二次函数与其应用-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 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向量
- 向量的定义和运算
- 向量共线与共面的判定
- 向量的数量积和性质
- 向量的应用
第六章概率
-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随机事件与概率
- 条件概率和乘法定理
- 排列与组合的应用和概率计算
第七章统计与回归分析
-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
- 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的复有所帮助。
详细内容以教材为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PPT课件 图文
我们把一个半径为R的圆分成若干等分,然后如上图重新拼接起来,把一个圆近
似的看成是边长分别是
R和R的矩形 .
那么圆的面积就近似等于R2 .
球的体积
当所分份数不断增加时,精确程度就越来越高;当份数无穷大时,就 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
分割
求近似和
化为准确和
下面我们就运用上法述导方出球的体积公式
即先把半球分割成n部分,再求出每一部分的近似体积,并将这些近似值 相加,得出半球的近似体积,最后考虑n变为无穷大的情形,由半球的近似体
积推出准确体积.
球的体积 A
O
A
C2
O
B2
r1 R2 R,
r2
R2 (R)2 , n
r3
R2 (2R)2, n
A
球的体积
ri
O
R (i 1)
n
R
O
第i层“小圆片”下底面的半径:
ri
R 2[R(i1)2 ],i1,2 ,n . n
球的体积
ri
R 2[R(i1)2 ],i1,2, ,n n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三、主要知识点
1、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
补。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PPT
交集
补集
对于全集U和它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 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 合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U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所有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元 素所组成的集合,记作A∩B。
函数及其表示
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 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 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 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 直线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 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04
点、直线、平面之间 的位置关系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01
空间中两点确定一条直 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的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02
四个点不共面的条件: 任意三点不共线。
03
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个 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 行、相交或异面。
04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 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 行。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d = |Ax0 + By0 + C| / √(A^2 + B^2)。其中,(x0, y0) 为点的坐标,Ax + By + C = 0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该 公式用于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d = |C1 - C2| / √(A^2 + B^2)。其中,Ax + By + C1 = 0和Ax + By + C2 = 0为两条平行线的一般式方程。该公 式用于计算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高中必修2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2数学知识点总结第1章 空间几何体1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1 三视图: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2 圆柱的表面积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 ππ+=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5 球的表面积2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下下上上(4球体的体积 334R V π=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1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22r rl S ππ+=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数学必修二全套课件ppt课件ppt课件ppt
01
02
03
直观图的画法
通过斜二测画法、中心投 影等方式绘制空间几何体 的直观图。
直观图的特点
直观图应能真实反映空间 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同 时要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易于理解和认识。
直观图的应用
直观图在工程、建筑、机 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 不可少的工具。
02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 系
平行关系
总结词
描述点、直线或平面在空间中的平行状态。
详细描述
平行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点、直线或平面在空间中保持相同的距离,并且方向 一致,不交叉、不重叠。平行关系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对于理解空间 结构和解决几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垂直关系
总结词
描述点、直线或平面在空间中的垂直状态。
详细描述
垂直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点、直线或平面在空间中互相垂直,即一个方向的法向 量与另一个方向的法向量垂直。垂直关系在几何学中具有特殊意义,许多几何定 理和性质都与垂直关系有关。
总结词
理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详细描述
斜率等于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即k=tan(θ),其中θ为直 线的倾斜角。当θ=π/4时,k=1;当θ=π/2时,k不存在 ;当θ=3π/4时,k=-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总结词
掌握点斜式方程的推导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直线上的一点(x0,y0)和斜率k,可以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y0=k(x-x0)。该方程表示通过 点(x0,y0)且斜率为k的所有直线。
抛物线的性质
抛物线具有对称性,即关 于其对称轴对称。此外, 抛物线还有准线,即其上 的点都与准线平行。
抛物线的焦点
抛物线的焦点位于其对称 轴上,且到抛物线上任意 一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准 线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ED C B A ABCDE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E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 —A'B'C'D'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2.三视图正视图:从前往后侧视图:从左往右俯视图:从上往下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为斜高,l 为母线)'hch S =直棱柱侧面积rh S π2=圆柱侧'21ch S =正棱锥侧面积rl S π=圆锥侧面积')(2121h c c S +=正棱台侧面积lR r S π)(+=圆台侧面积()l r r S +=π2圆柱表()l r r S +=π圆锥表()22R Rl rl r S +++=π圆台表(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V Sh=柱2V Sh r hπ==圆柱13V Sh=锥hr V 231π=圆锥'1()3V S S h=++台'2211()()33V S S h r rR R h π=++=++圆台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 S =球343Rπ球面24Rπ·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即直线在平面内,或者平面经过直线)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A l B l A B l ααα∈∈∈∈⇒⊂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2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 ,记作α∩β=a 。
符号语言:,P A B A B l P l ∈⇒=∈ 作用: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公共点的个数相交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共面直线平行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公共点的个数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直线在平面外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①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②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 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④ 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a 、b 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分别引直线a ’∥a ,b ’∥b ,则把直线a ’和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和b 所成的角。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说明:(1)判定空间直线是异面直线方法:①根据异面直线的定义;②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2)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定义中,空间一点O 是任取的,而和点O 的位置无关。
②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A 、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 、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 、利用三角形来求角(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 α a ∩α=A a ∥α⊂(8)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α∩β=b空间中的平行问题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直线与平面平行,记作α//l l αl α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的两个平面叫做平行平面。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baα////a b a a b ααα⊄⎫⎪⊂⇒⎬⎪⎭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线线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①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②如果两个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在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βα//且α⊂a β//a ⇒(面面平行→线面平行)(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aβαβαβα//⇒⎩⎨⎧⊥⊥l l b a b a a ////⇒⎪⎩⎪⎨⎧=⊂βαβα//////,a b a b P a b ββαβα⎧⎪⎪⇒⎨=⎪⎪⊂⎩ γαγββα//////⇒⎩⎨⎧b a b a ////⇒⎪⎩⎪⎨⎧==βγαγβα (面面平行→线线平行)(3)如果两个平行平面中有一个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另一个平面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空间角问题(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0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 ,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 ,b 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b a '',成的角。
④范围:0,2π⎡⎤⎢⎥⎣⎦(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0。
90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④范围:0,2π⎡⎤⎢⎥⎣⎦(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④求二面角的方法βαβα⊥⇒⊥l l 且//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0,π空间中的垂直问题(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线线垂直定义: 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该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该平面叫做这条直线的垂面线面垂直的性质:;b a b a ⊥⇒⎩⎨⎧⊂⊥α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αα⊥⇒⎪⎪⎩⎪⎪⎨⎧⊂=⊥⊥a c b O c b c a b a , 注意点: 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推论: 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这个平面Error!⇒b ⊥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1)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a a b b αα⊥⎫⇒⎬⊥⎭(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