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诗经》中东西南北的人文意蕴

《诗经》中东西南北的人文意蕴

HB
草虫》 中的女子 “ 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 “ 陟彼南 , 山, 言采其薇” , 登山实为眺望在外的丈夫, 期盼他 早日归来。朱熹 《 诗集传 》 云: “ 诸侯大 夫行 役在 外, 其 妻 独 居,感 时 物 之 变,而 思 其 君 子 如 [! ] ( "#) 此。 ” 而 《小雅 杕杜》 里 “ 陟彼北山, 言采其 杞” 则是为了说明征夫思念家人, 王事没完没了, 担 忧家中的父母没有依靠。 《 小雅 北山》 也有 “陟 彼北山, 言采其杞” 的 诗句, 发出了 “ 王事 靡盬, 忧 我父母” 的慨叹。 这样通过方位来展示离家在外且思乡之情溢 于言表的诗句还有很多。 《 召南 殷其雷》 里的女 子借南山周 遭的 雷声 发出了 “ 振 振君子, 归 哉归 哉” 的急切呼喊。朱熹 《 诗集传》 云: “ 南国被文王 之化, 妇 人以 其君 子从 役在 外而 思 念之, 故 作此 诗。 ” 《 秦风 晨风》 里首章 “鴥彼晨风, 郁彼 北林。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 就是以疾飞之晨风起 兴, 来道明妇人思念君子之意的。 我们不难发现, 《 诗经》 中东西、 南北这两对方 位与征伐行役有了意义上的关联, 并触发了 “ 女子 思夫男子思乡” 这一文学主题, 思妇征人的忧伤虽 历经岁月重重风霜而一再被传唱。不管是东西还 是南北, 与故土或者说与其居住地的空间距离造就 了文学史中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投射着华夏民族 浓烈情感的话题。这种对于人生状态的关注和描 写正体现了 《诗经》 的现实主义精神。
! ! 翻开中国文学的长卷, 《诗经》 尤其引人注目, 它以其高度的文学成 就奠定了我 国诗国的 地位。 我们的先人在上下四方的求索中, “ 情动于中, 形于 言” , 把他们的喜怒哀乐、 歌颂嘲讽、 征程羁旅、 情爱 乡愁、 政治感慨、 忧患意识等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 下来, 这便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 《诗经》 中的 很多 篇章 都能 找到方 位词 的踪 迹, 前人对此有诸多分析, 但他们多是从文化内涵

浅析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

浅析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

浅析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作者:王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方位词“东、西、南、北”与四季、情感、生死阴阳、尊卑座次等关系,进一步分挖掘出其中一系列地理、政治经济等原因,说明汉字与文化同生共存、休戚相关的交织相融关系。

关键词:东;西;南;北;文化;尊卑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03-01人类是通过自身与空间的关系来认识世界的,通过认知体验,从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中逐步形成对“东、西、南、北”方位的认识,并通过地理环境等产生联想,加之传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使其在头脑中形成了对方位的固定认识,即从具体的生活体验中抽象出了方位词的抽象概念。

反映在语言中就折射出尊卑好恶等情感色彩。

对于汉民族而言,方位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是保留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一、方位词与四季、情感班固《汉书·律历志》:“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南,任也,于时为夏;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

”东:东代表春季,新生。

“东,动也。

从日在木中。

”“木”,指搏木。

《说文》释为:“ 搏,搏桑(扶桑) ,神土,日所出也。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被想象成了一只凌空飞行的乌鸟,住在叫“扶桑”的大树上。

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称“东祀”,太阳神又称“东君”,日还被称为“东乌”。

“东”代表新生,同时,春季在中国古人眼中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年的开始,东风拂面之时便是春季到来之时,故常以“东”代春,司春之神称为“东君”。

西:西代表秋季,悲凉。

“西,鸟在巢上。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说文》中解释“西”为日落的方向。

《论衡·四讳》:“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

西益宅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相惧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

”由于人们赋予了西方这个地理位置“凶杀、不祥”的含义,所以古人认为,西方是死亡之所。

《诗经》中的“东”、“南”、“北”方位词文化

《诗经》中的“东”、“南”、“北”方位词文化

a d¨ o t ¨பைடு நூலகம் h o ko d s n N rh n T eB o fO e
CHENG e W i
( o eeo Lbrl r ,hni om nvrt, i 7 0 6 , hn ) C l g f iea At S ax r a U i sy X 10 2 C ia l s N l ei
语 , 考。 待
( ) 门 三 东
篇 中 ,东 ” “ 字一 共 出现 了 6 4次 , 大致 如此 。《 经 》 诗 中的“ ” 东 大致 可 以分 成 以下 几类 :
( ) 一 东面
我徂 东山 , 幅不 归。我 来 自东, 幅 零雨其 濠 。我
东 日归, 心 西悲 。( 豳风 ・东山》 我 《 )
程 维
(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要 :诗 经》 《 中有许 多方位词 , 包含 着先民的集体 心理 。在先 民思 维 中, “东” 与太 阳、 动态、 爱情 等联 系在 一起 ;
“ 则与长养、 南” 男性 、 尊贵等联 系在一起 ; 北” “ 则与阴冷、 、 水 忧伤等联 系在一起。
也而阳是动态的象征周易中代表全阳的乾卦陈风东门之扮的文言说天行健乾是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还有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出其东门和爻全阳的卦而它正象征着蓬勃的动态由此可见陈风东门之杨等
2 0年 8 01 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nl f i doA r ut a U i r t Sc l c ne ora o n a gi l rl n esy( oi i c ) Q g c u v i aSe
狐裘 蒙 戎 , 车 不 东。 叔 兮 伯 兮 , 所 与 同。 匪 靡 ( 邶 风 ・ 丘》 《 旄 )

从“南”字的语源解析《诗经》中“南山”

从“南”字的语源解析《诗经》中“南山”

从“南”字的语源解析《诗经》中“南山”“南”与“妊”“男”同一语源,皆有“妊养”之义,作为方位词的“南”是个假借。

在诗词中经常遇到的“南山”意象,一般也并非实指,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这由南的语源义所决定的。

标签:南;语源;南山对《诗经》中的“南山”的解释,现在很多人都承认它的文化意蕴,但谈的并未令人信服。

本文试从“南”字的语源探讨“南山”的文化意蕴。

一、从“南”字语源说起甲骨文“南”字作:,《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南字下部像倒置之瓦器,上部像悬挂瓦器之绳索,唐兰以为古代瓦制之乐器(《殷墟字记》)可从,借为南方之称,卜辞或用作祭祀之乳幼牲畜名。

”王显春在《汉字的起源》解释南字:“甲骨文的南从火,,表声表意,,指向,上古有上南下北之说,火为火热之方,合素造出一个形声字南。

”《广韵·覃韵》:“南,火方。

”似乎合理。

以上都是从甲骨文“南”字形去解释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似乎第二种解释更合乎道理。

叶正渤在《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引《博物志》“南方太阳”,然后解释道:“所谓太阳,指太阳运行到正中午时,位置正在南方,此时太阳光的强度和温度达到最大的程度,故称太阳(这个“太阳”是个词组,即大阳的意思)”把甲骨文“南”字认为(瓦制)之乐器,我们是不赞同的。

我们探讨字源义,不仅利用形,还要利用音,形音义的结合才是完整的汉字体系。

下面我们从语音上进一步考察“南”字的语源,也许它更能很好的解释“南山”的文化义。

《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巿,丵声。

”《说文》把“南”和“任”作同一语源,是正确的,但解释的似乎不太让人明白,所以《段注》补充道:“有枝任者,谓夏时草木畅茂丁壮,有所枝格任载也。

”段注把“任”当作“任载”义,似乎不太确切。

《上古音手册》:南,上古属侵部泥母,任,上古属侵部日母(同妊)。

所以“南”与“任”属准双声,叠韵。

而且它们在意义上也有联系,这可从文献中找到答案。

《尚书大传》卷一:“名曰南阳”郑玄注:“南,任也”,任即妊的古字。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二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开题报告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篇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包括了300余
首民歌、宴乐歌和祭祀歌。

其中,“二南”是《诗经》中的两篇篇章,它们分别是《南山》和《南有嘉鱼之乡》。

这两首诗歌中的“南”,往往被认为是指今天的南方
地区,但在周代,它们传达了更深层次的礼乐文化。

在周代,南方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它是与中原地区相隔较远的地方。


天子为了维持统治,需要与南方地区的贵族、祭司、商人等建立联系,以达到“合而
治之”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礼乐就成为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南方贵族的
交流,周天子可以了解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与民情,进而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二南”中提到了南方地区的一些特产和现象,如嘉鱼、蒲、苕等,这些都是周代人
对南方地区的了解和认知。

在周代的礼乐中,南方的乐器和舞蹈也被广泛收纳,并发
展出了独特的南方乐舞。

这一点可以从《周礼》中的“乐仪”一章得到证实。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现象在“二南”中得到体现。

例如,其中提到了“禹挚”和“、皋陶”,这些都是在传说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同时,“二南”也
描绘了周代社会的一些细节和人物,如诗中称“君子好逑”,这反映出周代社会家族
和婚姻制度的特点。

总之,“二南”中呈现的南方地区的文化和风情,不仅仅是当时人们需要了解和了解的,这些文化在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与南方地区的交流,
周天子可以通过西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结合,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不断扩大自己
的影响力。

方位词“东西南北”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方位词“东西南北”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位词“东西南北”折射出的⽂化内涵2019-10-22内容摘要:“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四个⽅位词。

在汉语中,“东西南北”在实际运⽤过程中不仅表⽰⽅位,同时附带了汉民族⽂化的特⾊。

四个⽅位词所承载的⽂化内涵⼜各有不同,这跟中国的传统⽂化有很⼤关系。

关键词:⽅位词东西南北⽂化关于“东”字的解释,《说⽂》: “东,动也,从⽊”。

朱俊声在《通训定声》中说“: 东⽅⽊也。

按⽇所出也,从⽇在⽊中”。

对于造字时代的汉⼈⽽⾔,在天则以⽇为参照,在地则以⽊为参照,故⽽东“从⽇在⽊中”。

与“东”相对的是“西”,《说⽂》:“西,鸟在巢上,象形。

⽇在西⽅⽽鸟栖,古⽂因以为东西之西。

”这就是说,“西”本是栖息之初⽂,⽇落西⼭⽽鸟栖于巢,故栖息之“西”引申出西⽅之义。

“南”,《说⽂》:“⽊⾄南⽅⽽有枝任也”。

朱骏声说:“草⽊⾄夏任⼤也,夏主南⽅⽕,故以为南北之南。

”“北”,《说⽂》解释为“北,乖也,以⼆⼈相背。

”段⽟裁注为“此于其形得其义”,朱骏声释为“⼈坐⽴多⾯明背暗,故以北为南北之北”。

《汉书·律历志》“北⽅,伏⽅也,阳⽓在下,万物伏藏”。

由此可知,北的⽅位词义的获得,是与南相对⽽⾔的。

就⽇光⽽⾔,南为明,北为暗。

就⽊⽽⾔,南为枝任,北为伏藏。

汉语中的四⽅是根据太阳来确定。

⽇出之向为“东”,⽇落之向为“西”,阳光正射之向为“南”,背阳之向为“北”。

根据太阳确定四⽅,“东”和“南”是给⼈们送来光明和温暖的⽅位,有光明、温暖、新⽣的特点,因此,⼈们对东⽅、南⽅怀有敬意;“西”和“北”是给⼈们带来⿊暗和寒冷的地⽅,有阴暗、寒冷、死亡的特点。

汉语的传统⽅位观念中, “东”、“南”、“西”、“北”除了表⽰定四⽅或⽅位空间外,还与尊卑、五⾏、⽣死、坐礼等有关。

⼀.“东、西、南、北”与尊卑古⼈的⼼⽬中万物都是有神的,与风⾬冷暖、春夏秋冬有关系的四⽅⾃然也有神主宰。

古⼈将司春之神称为“东后”、“东君”、“东皇”、“东帝”,是因为春从东来,春由东⽣。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释疑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释疑

68美学2020/11西周时期,人们智力浑朴初开,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宗教支配下的原始表象,但又有所超越,表现为逐渐脱离高度抽象的形式,向具体而观念的方向转变。

《诗经》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各类植物物象和动物物象,这些物象作为观念载体,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原始情感。

“南山”作为先民在物我同构观念下的一种生命和价值符号,具有丰富的指代含义。

下面笔者将从“南山”之含义、“南山”之指称、“南山”之意象三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

一、“南山”之含义汉字博大精深,探究汉字应当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入手[1],“南”的字形可以上溯到甲骨文。

“南”字,在甲骨文中作,《说文》:“南,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王显春《汉字的起源》释“南”字为甲骨文的南从火,上半部表声表意,下半部分表示指向,“上古有上南下北之说,火为火热之方,合素造出一个形声字,南。

”由此可见,“南”表示方位无疑义。

从字音方面来讲,《说文》:“从,(任)声。

”许慎并没有注意到“南”字的甲骨文形状,只是凭借篆书的字形推本求源,以为从“木”,且把“南”和“任”作为同一语源。

从字义方面来讲,除了指示方位,“南”在诗乐舞合一的西周时期也指称歌谣,如《小雅·鼓钟》“以雅以南”。

《毛传》云:“南,南夷之乐曰南。

”《礼记》“胥鼓南”,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镈之类之乐器……钟镈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

”由上述显例可知,“南”既可以表示方位,又可指称一种形似钟镈之类的乐器,也可指广泛意义上的歌谣。

“山”,在上古先民的感知世界里是“土”的变体[2],是“土之聚也”。

就像感知土地是生命的依托和栖居地一样,先民们把“山”当作生命的繁衍和依托之所,赋予“山”以强烈的生命意识。

《说文》:“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象形。

”《释名·释山》:“山,产也,产生物也。

”《国语·周语下》:“其山土之聚也。

《诗经》二南辨析

《诗经》二南辨析

在《诗经》三百篇中,《周南》、《召南》列居十五《国风》之首。

关于这种编排体例以及二者的命名及区别,历来颇有争议,且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南”的理解各有不同,使之成为《诗经》学史上一件公案。

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

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解中时代仅次于《毛传》、《郑笺》和孔氏《正义》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聚讼纷争的基本问题都作有深入地思考和辨析,特别是于《周南》、《召南》的理解,有别于前贤时儒,故笔者试作下文探讨苏氏之解。

苏氏《诗集传》以论述《周南》发端,而亦连带述及《召南》,训释《召南》诸诗时,则不再专论《召南》。

苏氏曰:文王之风谓之《周南》、《召南》,何也?文王之法周也,所以为其国者属之周公,所以交于诸侯者属之召公。

诗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言其治外也。

故凡诗言周之内治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其言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

其风皆出于文王,而有内外之异。

内得之深,外得之浅。

故《召南》之诗不如《周南》之深。

[2]苏辙首先就《周南》和《召南》的区别作了论述。

关于二者的区别,《诗序》曾以“王者之风”和“诸侯之风”,郑玄以“得圣人之化者”和“得贤人之化者”来分别“二南”[3],并且认为这都和周公、召公德行之优劣有关。

苏辙却不同于《诗序》和郑玄的看法,他认为《周南》和《召南》的分别是在文王治理周朝时,以周公主内,召公主外。

并据《大雅·召旻》所论为证,“由内而及外者,谓之周公之诗”,“诸侯被周之泽而渐于善者,谓之召公之诗”,因内外不同而有风化的深浅之异。

且认为《周南》和《召南》都是文王之风,二南之诗均是百姓沾润文王的教化而作的,他们的区别只是周、召二公的职事不同,与其孰圣孰贤无关[4]。

诗经学·二南

诗经学·二南

诗经学·二南诗经学·二南旧说以为十五《国风》中,《周南》、《召南》的名称源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

但何以这两部分称“南”而不称“风”,说解各不相同。

《毛诗序》持“南化”说,认为“《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这是说周王朝的教化自北向南普及,所以称“南”。

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持“南国”说,谓“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认为是文王周公时制礼作乐而采自南方诸侯的乐歌。

故朱熹亦云:“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

……周公……制礼作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

”“盖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见《诗集传》)历代信从此说者甚多,至清代亦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南”本国家之名,南国即二南之国;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南者,周以南之地也”。

显然“南国”说比“南化”说更为合理,所以认同的人很多。

古代还有一种解释是认为“南”指南方民族的音乐歌曲。

《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毛传谓“南夷之乐曰南”。

《礼记·乐记》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文王世子》中“胥鼓南”,郑玄注也说“南,南夷之乐也”。

《吕氏春秋·音初篇》更明载大禹治水巡省南土时,涂山氏女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故宋代王质《诗总闻》说:“南,乐歌名也。

”近代学者一般较多同意此说。

从“乐歌说”更进一步,有的学者提出“南”本来是一种乐器。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南》中认为,甲骨文中的“南”字,实为“钟铸之象形,更变而为铃”。

“可知卜辞之‘八南九南’或‘一羊一南’,实即八铃九铃或一羊一铃。

《小雅》之‘以雅以南’,《文王世子》之‘胥鼓南’,实即‘以雅以铃’、‘胥鼓铃’ 也”。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诗经》中的“南山”意象本文从《诗经》中“南山”意象涵盖的文化意蕴入手,从关涉男女情事,祝寿祈福,人生之失、社会之忧,“南山”之静美四个方面出发,力图较为具体地呈现“南山”意象,分析中也简要指出了后世“南山”诗的发展。

“南山”一词在古诗文中较常见,它的理性意义指“山”。

《汉语大词典》中“南山”词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如“夫南山,天下之阻也。

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

”(《汉书・东方朔传》)其二,指祁连山。

如“(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汉书・西域传》)其三,指南屏山(今杭州西湖南岸)。

其四,指荆南山,亦名君山、铜官山(今江苏省宜兴县南)。

其五,泛指南面的山。

另有指《诗经》诗篇名及佛学用语。

《诗经》中有十首诗出现南山,即“召南”中的《草虫》《殷其雷》,《齐风・南山》《曹风・候人》,“小雅”中的《天保》《南山有台》《斯干》《节南山》《蓼莪》《信南山》。

其中,《草虫》指周南山,《齐风・南山》中“南山”是齐国山名。

《候人》里“南山”指曹南山。

《小雅・斯干》及《小雅・信南山》中“南山”指终南山。

对于《诗经》中上述十首诗中“南山”意象涵盖的文化意蕴,虽有几篇文章论及,却是不够深入细致。

认真品读十首诗,笔者试将其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关涉男女情事这方面的诗在《诗经》中有三首涉及。

具体而言,有对男女纯洁真挚爱情的抒写,有对所贬之情事的隐写,各有各的风采。

(一)真挚爱情《召南・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气蕨”,《诗集传》言:“赋也。

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程俊英认为此诗是女子“思念行役的丈夫”[1]。

女子登南山采野菜,凝神远望中得见女子相思之深重,绵长深切相思里自有一份南山赋予的蕴藉。

与《草虫》不同,《召南・殷其雷》的格调较明快,以响在南山不同方位的雷声起兴,女子虽思夫情切,但却赞美丈夫是个振奋有为的人,所谓“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女子是个明情理而有个性之人。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论《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摘要:与《诗经》中的其他风诗相比,“二南”诗歌具有特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二南”虽属于地域性诗歌,其地位远远高出十五国风中的其他诸侯国的诗歌,流传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受众更多;“二南”中的一些乐歌广泛地运用于射礼、饮酒礼、燕礼等各个方面,还作为周代的房中乐而存在,具有雅诗地位;“二南”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它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与周公和召公的巨大影响有关;它具有雅诗地位,是因为它们最早就是以雅乐而出现的,后代编诗者将它们放入风诗之中,从而降低了它们原有的地位;“二南”被孔子所重视是由于诗歌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出孔子对恢复周礼的渴望。

关键词:周南;召南;房中乐;雅乐;周礼《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后人合称之为“二南”,共收录诗歌25首。

它们被编在今本《诗经》“十五国风”的最前面。

在先秦时期,它们作为房中乐而存在,在很多重大礼仪场合中作为雅乐演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流行十分广泛,并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这种特殊的待遇,“二南”倍受历代研究者关注。

那么“二南”的性质是什么?与其他风诗有什么样的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南”的广泛传播《诗经》所收诗歌包括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

为了制作礼乐的需要,这些诗歌是分批进入周人的礼乐文化系统之中的,其文本结集也非一次完成。

在春秋时期,《诗经》已经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其乐歌用于各种仪式上的演奏,其歌词内容也在朝、会、聘、问或其他外交场合中被大量赋颂、征引,以诗达意、言志。

因此,在春秋时期,对《诗经》的熟悉程度、理解的深浅、运用合理与否,有时甚至成为评价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才能和品行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一些诗歌可能编入《诗经》较晚或影响很小等原因,很少被引用,有些诗歌甚至从来没有出现在先秦时期除《诗经》以外的文献之中。

《诗经》二《南》中反映出的先秦时期汉水流域文化特征

《诗经》二《南》中反映出的先秦时期汉水流域文化特征

2020年12月第33卷第6期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Dec.,2020Vol.33No.6《诗经》二《南》中反映出的先秦时期汉水流域文化特征汪雪莲(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诗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中十五国风中的《周南》与《召南》产生于汉水流域,反映了先秦时期汉水流域质朴劲勇的行为风尚、自由内敛的婚恋观念、尚鬼信巫的风俗礼仪。

关键词:诗经;二《南》;汉水;文化特点中图分类号:G127;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20)06-0040-03一定的地域会产生一定的文化,生活在那里的人会创作出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

正如《艺术论》的作者蒲力汉诺夫所言:“在原始种族中,劳动的种类各样,根据不同劳动的独特动作而创作出的歌也各不相同⑴。

”《诗经》也不例外。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思想内容探查汉水流域的文化特点。

一、二《南》的产生范围与汉水流域范围界定《诗经》中的“风”是十五个不同地域的诗歌集合。

对于如何理解《周南》、《召南》中“周”和“召”的含义,学界普遍认为二者是按周朝统治的地域划分的采诗地名。

如《诗经通论》所言:“周、召皆雍周岐山下地名,武王得天下以后,封旦与爽为采邑,故谓之周公、召公,这是诗歌收集地的名字,不是周公和召公的意思。

”⑵关于周南与召南的具体方位,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里曾有说明:“《周南》和《召南》的作品共二十五篇,描写的有南方的事物,所以是南方的诗。

”⑵《周南•汉广》中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明确且反复提到了江、汉。

《周南•汝坟》中的“遵彼汝坟”意为“顺着汝水的堤岸行走”,而汝水是汉江水系的一部分。

所以,“二《南》中之地名,有河、汝、江、汉,南不逾江,北不逾河,西不涉岐周任何地名,当是黄河南,长江北,今河南中部至湖北中部一带严“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龟山以北汇入长江,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

诗经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诗经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诗经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诗的鼻祖"。

作为最早的汉语文学遗存,它不仅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创作,更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当时各个地域的特色和包含其中的丰富文化底蕴。

北方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北方在《诗经》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尤以东北地区为主要背景。

这一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之外,气候寒冷而干燥。

《诗经》中不少记载了北方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勤劳耕作、居住爱国团结等精神风貌,例如《常棣之战》描写了边防将士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同时,《诗经》也反映了北方地区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在许多篇章中出现了关于大漠、草原和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这些描写不仅深藏浩然之气,也反映了北方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和敬畏之情。

南方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南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诗经》中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南方地区多山丘陵,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方人民对山川田园、江河湖泊的深深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诗经》还记录了南方地区丰富多样的农耕乐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

例如《周颂·清人》一篇歌颂了南方农民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并以其活力四溢的旋律和舞蹈步伐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原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中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凝聚了《诗经》中一部分篇章所呈现出来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这一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之中,气候宜人,水文资源丰富。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地区的礼制文化得到了高度呈现。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人们对礼仪与规范的追求。

例如《鲁颂·閟宫》一篇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约束和尊重,在表达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展现了礼乐之邦的美好愿景。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描写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等因素,呈现出各种各样且多元化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诗经里面的“南”是什么意思

诗经里面的“南”是什么意思

诗经里面的“南”是什么意思?/s/blog_4988e435010004p4.html甘棠社员:伯昏子《詩經國風》有二南,周南召南也。

何名之南?鄭玄《周南召南譜》云:“又命文王典治南國江漢汝旁之諸侯。

” 又云:“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於已所職之國。

”又云:“其得聖人之化者謂之周南,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於南國也。

”其意蓋謂文王之化行於南國,故謂之南。

又以二南皆文王之詩,分繫於周召舊封之地,故謂之《周南》《召南》。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申其義云:“不直稱周召而連言南者,欲見行化之地,其作詩之處。

如不言南無以見斯義也。

且直言周召,嫌主美二公。

此實文王之詩而繫之二公,故周召二國並皆云南,見所化之處,明其與諸國有異。

”清馬瑞辰《周南召南考》以南為商世諸侯之國名,其引據多為漢儒舊說,如《水經江水注》引《韓詩序》、《呂氏春秋音初篇》高誘注,俱佐證不足。

南國史實,典籍曠如。

觀諸舊史,周初勢力,難及江漢,漢儒所謂化行南國之論,殊不可信。

《史記周本紀》謂“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

”《帝王世紀》直云:“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

”《詩經》亦記征伐荊楚之事,《魯頌閟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爲仇,”“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皆江漢荊蠻諸國未服周室之證。

若以爲二南即《逸周書史記解》之“南氏”,亦誤。

其明言南氏為臣,與國無涉,安可繫於京畿諸侯?竊以爲馬說可疑。

《小雅鼓鐘》:“以雅以南。

”毛《傳》云:“南夷之樂曰任。

”南,即任也。

《說文》云:“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南之聲旁與壬同,故南、任通。

《漢書律厤志》云:“大陽者,南方。

南,任也。

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

”南從巿,《說文》云:“巿,艸木盛,巿巿然。

”巿,今作沛。

竊以爲二南之南,當為樂名。

周召繫之,蓋取持養任載之義。

《文選注》六引《韓詩傳》曰:“王者舞六代之樂,舞四夷之樂,大德廣之所及。

《诗经》“二南”之“南”

《诗经》“二南”之“南”

《诗经》“二南”之“南”《诗经》三百零五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

与其它国风相比二南篇什虽不多,但其诗歌中的巫傩色彩却独具特色。

一、“南”为何难证“南”字本身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人们对“南”有诸多的解释。

“南”为何难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角度的片面性。

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性,这是形成南化说与南面说的原因。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评判标准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代有君主坐北朝南的传统,意思是南面而称王,尊者之意。

陆德明《音义》曰:《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于汉属扶风美阳县;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

面对南方的蛮族,周王朝理所当然的将自己视为正统,而南蛮是受教化的对象,所以把二“南”看做是对南方蛮族的教化成果便也可以理解了。

研究角度的片面性。

从考据学上而言,南乐说、诗体说、乐器说是有据可证的。

这种学术研究方法从汉代至清代,已经延续了两千年。

王国维先生根据甲骨文的释读成果,提出了古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所谓“二重证据法”是指,除了纸质文献之外,还有地下文献的考证。

这种训诂考释的方法反映在《诗经》二“南”的释读上便产生了南乐说、诗体说、乐器说。

其中以南乐说和乐器说最为典型。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南》中提出:“本钟铸之象形,更变而为铃。

……据此可知,卜辞之‘八南九南’或‘一羊一南’,实即八铃九铃或一羊一铃。

”这种通过训诂考释而得的结论,确实为乐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但是南和钟到底有什么关系,郭沫若先生并没有作出详尽的解释。

面对以上问题,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阐释问题的原因呢?叶舒宪先生主张的“三重证据法”便可以让我们能更接近“南”的本来面目。

二、“南”之面目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借助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探索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周南的名词解释

周南的名词解释

周南的名词解释周南,又称《诗经》中的《周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共有十一篇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法宝。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经三百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最终形成了五十一篇诗歌,分为十四本。

其中,《周南》作为开篇之作,被赋予了极高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周南一词来自《诗经·小雅》中的《周南》,其中的周南是指周朝的南方,代表了古代诗人对周朝文化的赞美和歌颂。

虽然《周南》的作者早已无考,但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意境和情感却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周南》的主题围绕着生活、爱情和自然展开,诗中多以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为背景,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它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对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周南》中,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一段以薇草为主题的诗句,既描绘了采摘薇草的情景,又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时间的感慨。

通过赞美自然,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宇宙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周南》中的爱情诗歌则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古人对于爱情的热切渴望和深情厚意。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及《凤求凰》中的“娇兮若谷,美兮若英。

宜修短景,醉吟婴儿赤。

”等诗句,都表达了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向往和珍视。

这些诗歌以其深情、优美的笔触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除了自然景物和爱情,周南还通过描写颂德、劝谕等手法,传达了诗人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

例如,《卫风·车邻》中的“子之不淑,菑其行诈。

”以及《卫风·木瓜》中的“之子于归,宜受宜女。

”等诗句,都在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善恶的看法,并提出了对人们应有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总的来说,周南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古代生活、爱情和自然景物的诗集,更是文化传统中的一块瑰宝。

《诗经》中「南山」一词意象的复合与运用

《诗经》中「南山」一词意象的复合与运用

《詩經》中「南山」一詞意象的複合與運用劉益州0摘要「南山」一詞出現在《詩經》中出現的機率頻繁1,斐普賢說:「……同樣的句子在詩經各篇之間。

可以互相襲用。

所以三百篇在各篇之間,同樣出現很多相同的句子。

2」然而「南山」僅為一個二字組合成的詞,一個地名在《詩經》中如此運用頻繁必然有其文學表現及文化上普遍而關鍵的意義,本文欲透過《詩經》文本的檢視,發覺南山一詞在《詩經》語境的意義以及複合了其他意象後所產生的文學及文化上的效果。

本文首先確定「南山」的環境及「南山」對於先民的意義,進而探討「南山」於《詩經》文本中的原始意義,接著對於「南山」複合了幾種自然形象進行研究,冀希能夠系統歸納出「南山」一詞運用產生的幾種符號意義3,進而窺見「南山」一詞對於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詩經、南山、符號、意象0東華大學中文系1「南山」一詞出現於〈召南.草蟲〉、〈召南.殷其靁〉、〈齊風.南山〉、〈曹風.候人〉、〈小雅.天保〉、〈小雅.南山有臺〉、〈小雅.斯干〉、〈小雅.節南山〉、〈小雅.蓼莪〉、〈小雅.信南山〉共十首詩,十九次。

2見斐普賢著《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台北:三民,民77年1月)頁3。

3周慶華說:「語言符號是人長期『創造』累積的成果,它建構歷史事件、社會情境、文化規模(以上合稱為『客觀世界』),甚至主體我的內心世界(思緒意念)和私有空間(生活形態)等。

」因此本文欲歸納出「南山」一詞的幾種意義,必須透過其歷史背景、社會情境、文化與作者心境去探討。

一、前言「南山」一詞在《詩經》中出現次數頻繁,其所指者基本義為單純的「地名」,表示位於南方的山丘,然而「南山」至於《詩經》詩篇的結構中,複合地理、文化、植物、動物和天象等等意象產生符號不同的衍生意義,伍至學說:符號活動作為人的文化活動,可以說是一種人類運用其智慧與想像進行『意義』創造活動。

4這種在詩篇中經過智慧與想像將「南山」一詞與其他各種意象複合形成的符號除了有更為豐富的意義外,亦在詩篇結構上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即是先定義「南山」的基本地理意義,進而討論「南山」一詞複合其他意象所產生的各種衍生意義與詩篇的結構。

试论《诗经》“二南”之“南”

试论《诗经》“二南”之“南”

试论《诗经》“二南”之“南”作者:李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诗经》三百零五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

与其它国风相比二南篇什虽不多,但其诗歌中的巫傩色彩却独具特色。

笔者从古今通家对南的解释入手,试用三重证据法阐释南的面目——生殖崇拜。

关键词:诗经二南巫傩生殖崇拜作者简介:李慧,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7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唐文学。

一、“南”为何难证“南”字本身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人们对“南”有诸多的解释。

“南”为何难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角度的片面性。

评判标准的历史局限性,这是形成南化说与南面说的原因。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评判标准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代有君主坐北朝南的传统,意思是南面而称王,尊者之意。

陆德明《音义》曰:《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于汉属扶风美阳县;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

面对南方的蛮族,周王朝理所当然的将自己视为正统,而南蛮是受教化的对象,所以把二“南”看做是对南方蛮族的教化成果便也可以理解了。

研究角度的片面性。

从考据学上而言,南乐说、诗体说、乐器说是有据可证的。

这种学术研究方法从汉代至清代,已经延续了两千年。

王国维先生根据甲骨文的释读成果,提出了古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所谓“二重证据法”是指,除了纸质文献之外,还有地下文献的考证。

这种训诂考释的方法反映在《诗经》二“南”的释读上便产生了南乐说、诗体说、乐器说。

其中以南乐说和乐器说最为典型。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南》中提出:“本钟铸之象形,更变而为铃。

……据此可知,卜辞之‘八南九南’或‘一羊一南’,实即八铃九铃或一羊一铃。

”这种通过训诂考释而得的结论,确实为乐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但是南和钟到底有什么关系,郭沫若先生并没有作出详尽的解释。

诗经中的“南”

诗经中的“南”

“南”的字源分析及其在《诗经》中的重要性在西周时期,属于雅乐文化旁支的是南方音乐文化。

我们称之为“南”。

这是指江、淮、汝及汉水流域的诸侯国领地。

从考古发现可知,淮汉等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无论在纹饰设计或技术上均与其他地区大为不同。

考古学家因而早在1930年代便确定了淮汉地区独特性。

《韩诗外传》认为“二南”的位置介乎南阳及南郡之间(即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

通过对“二南”内外的重新考察,我认为“南”诗从西周初期至春秋初期,均收集自周朝“汉阳诸姬”所控制的南方地区以及其他诸侯国。

二南诗的内容及语言特点亦反映出他们是源自南方的一重雅文化。

“南”字之源一、南:一种容器或一种乐器二、欲解决“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我认为当从字源学上入手。

根据其在甲金文中的字形,章炳麟(1868-1936)、郭沫若(1892-1978)都认为“南”字本是一种乐器的民称。

郭沫若更在其1931年版《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详述了他确定“南”为乐器的几个理由。

第一,《国语》中记载,周景王欲铸“无射”之钟,单穆公谏曰不可。

景王未从单穆公之谏,而径铸“大林”。

在这里所谓的“大林”显系指景王欲铸之“无射”,两词同义互训。

郭沫若进而指出“大林”者,“大钟”也。

“林”与“钟”亦同义。

又“林”与“南”于上古音通,音属侵部,故“南”即“林”,即钟也。

其二,除《国语》中之证据以外,郭又提出旁证。

他指出在甲骨文中,字十分常见,郭以为此即“南”之初形。

从字形上看,此字想一人以手持槌作敲击貌,其以一如“鼓”字,足证其左旁“南”为一击打乐器。

《诗经》中的“南”《诗大序》将《诗经》的诗歌分为四部分,即“风”、“小雅”、“大雅”、及“颂”,是为“四始”。

自汉代起,学者便逐渐接受这种分类。

“四始”之说该是源于毛亨的释义,而早在毛氏之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记吴季札适鲁观乐事,所见诗之次序与《毛诗》名目次序略同。

所异者为季札所观之《风》、《秦风》在今本毛诗《魏风》、《唐风》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王春艳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提要】本文就《诗经》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方位词“南”进行辨析,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南亩”“南山”进行具体分析,由此我们可知“南”这一方位词,有着温暖和煦、丰年祈福之愿,有着少妇思君、忧心忡忡之情。

随着对“南”与长养、情思、尊愿等方面的分析,可见方位词“南”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并影响深远。

通过对方位词“南”的探析,我们可以加深对《诗经》的认识,从而揭开遥远先秦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诗经方位词“南” 文化内涵《诗经》作为先秦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其所包含的先民思想、风俗习惯、地理方位等都是我们了解先秦人民生活风貌的重要载体。

关于《诗经》中方位词“南”,此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譬如张德鑫的《方位词的文化考察》,方经民的《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经过统计》,金安辉的《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更加具体、深刻地分析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

据统计,《诗经》中“南”出现了81次,那么《诗经》中的“南”是仅指方向的方位词呢,还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文化义,周一农的《词汇的文化蕴涵》中指出“文化义,指的是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反映一个名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隐含义”。

①因此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就是对这些文化因素的分析。

下面我们将对《诗经》中的方位词“南”进行逐步探讨,从而还其完整面貌。

一、“南”与长养万事万物皆有源头,那么方位词源于何处?先秦人民不像现代人一样可以用多种方式指认方向,他们最先感受到的是自身和空间的环境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四方就是根据太阳这一参照物来确定的。

即太阳升起处定为东方,落下处定为西方,直照处定为南方,背阳处定为北方。

这就是人们对方位最初的认识。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方位词,更加术语化,其实还是指东、西、南、北等。

经统计,我们发现《诗经》中“南”多有表示南方的意思,《说文解字》:“南,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即南方是夏天草木繁盛的象征。

《诗经》中《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周南·漢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这些例子不仅表明这些草木生长在南方,也进一步表明了南方的“樛木”“乔木”“蕨”是何其丰茂,这正如《白虎通·五行》中“南方主长养”的说法,又《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所以南方是温暖和煦的,也是植物生长的好地方,是生命的象征。

再者《诗经》中的“南亩”出现次数极多,如《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小雅·大田》《周颂·载芟》中都出现了“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这句话。

关于“南亩”的意义,在最初的注释中并没有明确解释,一般认为是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

与单纯表示方向不同,谷口义介先生认为“南亩是家族共同体用所拥有的供神用的年糕来获得的祭田”,佐族靖彦先生认为“南亩不是向阳的良田,而是与春天举行农耕仪礼有关的场所”,②《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

由此可见“南亩”不是单纯强调在向阳一面的土地上从事农业劳作,而作为祭祀场所的“南”则是更加强调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先秦人民的生活不仅仅是简单耕作,他们意识形态中宗教祭祀文化也是其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先秦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南”可以看出他们的农耕及采摘生活,并且可以认识到先民们通过方位词“南”不自觉地进行自身思想价值体系的建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南”不仅是南方、南面的意思,而是随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了特殊的含义。

二、“南”与情思《诗经》中男女情事多与“南”有关。

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认为《曹风·候人》讲了“一个少女派人去迎接她私恋的人,没有迎着”③的故事。

闻一多说:“《候人》末章四句全是用典,用一个古代神话的典故来咏那曹女”,④这个典故即高唐神女的传说,亦即涂山氏与大禹的传说。

可见南山之所以会与男女情事有关,即由此而来。

譬如《诗经》中《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诗正义》:“木所以庇荫,本有可息之道,今南方有乔木,以上竦之故,不可就而止息,以兴女以定情,本有可求之时,今汉上有游女,以贞洁之故,不可犯礼而求”,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诗中写他喜欢一位漂亮的女孩,却始终追求无果,所以他只能把这种情思转而为歌,抒发心中所想。

其二,《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毛诗正义》:“序云‘大夫妻能以礼自防’,在羔羊之致前,则朝廷之妻大夫,不越境迎女,妇人自所见,明在周也,故云‘周南山’”。

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

可见此处“南山”承载的不仅是蕨菜,而且是妻子对丈夫深深地思念。

其三,《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毛诗序》曰:“《殷其雷》,劝以义也。

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

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诗中通过对南山之雷的呼喊,表达出妻子对夫君归来的期盼。

因此这里的方位词“南”所表达的情思,是那么温暖和煦,是那么情意绵绵。

“南”不仅完成了它们作为方位词所指方向的基本任务,而且直指心灵,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南山”是相思之地,即欢悦、愁苦、温暖都可以通过这一方位词进行感知。

三、“南”与尊愿其实“南”在诗中除了表方位,还为诗起兴,从而传达作者所愿。

其中一部分表明了南与尊的关系。

其一如《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其中《传》:“兴也。

南山,齐南山也。

崔崔,高大也。

国君尊严,如南山崔崔然”。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疏:“南山属齐风。

故传云齐南山也。

齐南山即孟子之牛山。

”即南山在此诗中不仅表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且喻国君尊严。

这里只是起兴,来引出下文,从而兴中兼比地表现出对襄公的讽刺。

其二如《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在《毛诗正义》:“节然高峻者,彼南山也。

山既高峻,维石岩岩然,故四方皆远望而见之。

以兴赫赫然显盛者,彼太师之尹氏也”。

又《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毛诗正义》:“言南山所以得高峻者,以南山之上有台,北山之上有莱,以有草木而自覆盖,故能成其高大。

以喻人君所以能令天下太平,以人君所任之官有德,所治之职有能,以有贤臣,各治其事,故能致太平”。

由此可知,南山象征着身份显盛、尊贵,而方位词“南”由此也有了尊贵的意思。

再者“南”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譬如《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用南山比喻王业日渐兴隆,如南山之松柏生生不息,可见“南山”有着崇高和尊敬之意,并与福寿联系起来。

再者如《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是一首为统治者颂德祝寿的诗。

《小雅·信南山》“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也是通过南山起兴来祭祀天地,祝愿祈福。

因此方位词“南”又多了层含义,即或是表达身份尊贵,或是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祝愿。

不可否认,这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面南为尊”“寿比南山”。

此外这对后来的文学建构也有深远影响,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南山”意蕴深远。

综上所述,笔者对《诗经》中方位词“南”的认识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由此可更深刻地了解先秦人民的生活风貌、风土人情、思想观念。

所以“南”象征着生命的激情,象征着和煦的暖风,象征着永恒的思念,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而方位词“南”内涵的逐渐丰富,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动写照。

《诗经》中的方位词值得我们去认识、深思、探析,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揭开遥远先秦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风貌。

注释①周一农2005《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三联书店。

②中国诗经学会2004《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北京:学苑出版社。

③闻一多1982《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三联书店。

④闻一多1982《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三联书店。

参考文献朱熹1958《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作云1966《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司马迁1975《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孔颖达1980《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

李山1997《诗经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

季羡林200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培元、廖群2003《中国文学精神》(先秦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夏传才、董治安2003《诗经要籍提要》,北京:学苑出版社社。

何丹、方柯2003《汉语文化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陈戍国2004《诗经校注》,长沙:岳麓书社。

叶舒宪2004《詩经的文化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诗经学会2004《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北京:学苑出版社。

张建军2004《诗经与周文化考论》,山东:齐鲁书社。

周一农2005《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刘毓庆、李蹊译注2011《诗经》,北京:中华书局。

张德鑫1996《方位词的文化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段学俭1999《诗经中“南山意象的文化意蕴”》,《辽宁师大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方经民1999《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金安辉2003《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程华明2006《“东、南、西、北”论》,《现代语文》第5期。

晏资坤2009《诗经与陶渊明诗中“南山”意象之考证》,《文化研究》第3期。

胡晓霞2011《浅析诗经中的“南山”意象》,《青年作家》第1期。

(通信地址:030006 山西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