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合集下载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2‐1‐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之导论1 从广义建筑学起步吴良镛 2013-09-171.1 个人的学术生涯——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文革结束后,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2 建筑学必然要向科学发展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会议,我进行了题为《住房·环境·城乡规划》的学术报告,确定了后期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三十年后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向年有很前城乡环境保护科研与业务工作结构示意图1.3 从建筑到聚落——“聚居论”的突破中文“建筑”一词源自日语的翻译,在很长时期中,中国社会所认为的“建筑”等同于“房子”。

对建筑学要义的探索从未停顿。

1947年,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来,在建筑系的开学典礼上对第二班学生的讲演,提出两点:——“住者有其房” ,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者有其房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的住宅——“体形环境论”(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以物质空间环境为主体,从家居至整个城市及若干城市间的联系,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舞台”,将建筑的概念从房子走向环境· 中国古代聚落的社区认识昔日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

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之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聚相谋,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

——《文献通考·职役考》· 中国古代聚落的等级体系即牧于邑,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2 国家和区域
综合研究区域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居环 境等,力图找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3 城市 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4 社区(邻里) 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间层。
5 建筑 为“遮风雨”而建造的庇护所。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我们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 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 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五大层次:
——全球 ——国家和区域 ——城市 ——社区(邻里) ——建筑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1 全球
研究人居环境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 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重大问题上。如考虑 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过城市
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三者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及共同研究如科学地进
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02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02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5、建筑 、
(三)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1、生态观 2、经济观 3、科技观 4、社会观 5、文化观
1、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正视生态的困境,
——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 ——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 以生态发展为基础 文化的整体协调。 文化的整体协调。 ——加强区域 城乡发展的整体协调, 加强区域、 ——加强区域、城乡发展的整体协调,维持区域范 围内的生态完整性。 围内的生态完整性。 ——促进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促进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促进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的空间 体系。 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与管理机制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与管理机制,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与管理机制, 加强当地人民的参与。 加强当地人民的参与。 ——提倡生态建筑 提倡生态建筑, ——提倡生态建筑,尽量减少建筑活动对自然界产 生的不良影响。 生的不良影响。
1、全球 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 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别要把 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的重大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 上,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的道路。
2、国家与区域 荷兰国家规划政策: 荷兰国家规划政策: ——综合性 综合性; ——综合性; ——重视自然方面 重视自然方面; ——重视自然方面; ——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 如社会、经济; 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 ——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经济; ——强烈的生态感 强烈的生态感; ——强烈的生态感; ——团体和个体的倾向性 团体和个体的倾向性; ——团体和个体的倾向性; ——保护绿地和划分城市土地 保护绿地和划分城市土地; ——保护绿地和划分城市土地; 。。。。。。
2、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决策科学化,做好任务研究和策划。 ——决策科学化,做好任务研究和策划。 决策科学化 ——要确立建设的时空经济观 要确立建设的时空经济观。 ——要确立建设的时空经济观。 ——要节约各种资பைடு நூலகம் 减少浪费。 要节约各种资源, ——要节约各种资源,减少浪费。

(环境管理)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环境管理)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 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而不象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 社会学那样, 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人居环境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吴良镛是主要倡导和理论发起人,在1993年提出发展“人居环境学”;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人居环境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可以分为“五大系统”。

在规模层次上可以分为五大层次。

(参看下图: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综合性;集约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居环境科学是:(大)科学+(大)艺术;
•人居环境科学以建筑·地景·规划为核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以上内容参考《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ppt课件

人居环境ppt课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要点一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生 态平衡。
要点二
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05
人居环境改善的实践案 例
绿色建筑案例
总结词
绿色建筑在人居环境改善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详细描述
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交通和公 共设施配置,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如公园、图书馆、体育 馆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参与
社区文化建设
培育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人居环境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它经历了从原始的穴居、村落到现代的都市的发展历程 。
详细描述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人居环境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和发展。未来,人居环境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智能化等方面, 以满足人们更高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03
人居环境的质量指标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指数(AQI)
用于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包括PM2.5 、PM10、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 水平。
健康影响
改善措施
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废气治理、 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等。
空气质量差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心 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水质
01
02
03

人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

人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域旳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 问题进行研究旳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旳形 成与发展有关,是多学科旳结合,它旳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 境。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涉及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旳 全部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旳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 旳相互关系, 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种整体, 从政治、社 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 全方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 研究, 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 社会学那样, 只是涉及 人类聚居旳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正像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讲:“城市提供众多机遇旳同步,也是人们 遭受痛苦旳地方,伴随贫民地域与广大舒适安全旳富裕地域共同存在,我 们经常看到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旳巨大差距,世界领导人在同意签订千年 发展目旳时做出承诺,致力于2023年前至少改善1亿贫民窟人口旳生活, 实现这个目旳将意味着应世界上严峻旳社会、经济与环境旳挑战。”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旳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旳高下,在空间上,人居环境 又能够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人居环境不但指一栋住宅、一座城市或一种乡村旳形体,还指人类活动过 程,涉及工作、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而进行旳建 设工程。人居环境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旳容器是以自然为依托旳,以自然界 旳材料来建造,以自然界旳能源维持运作,其形态随自然界不同影响原因旳变 化而变化,人居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建设旳产物,人类希望经过它来满 足自己旳需求,实现本身旳理想。
2)国家和区域。中国版图广阔,各地旳详细条件都不同,所以人居环境 发展也有着明显旳不平衡性,人居环境研究中旳区域视野就更显主要。
3)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城市这一层涉及旳问题诸多,也最 为集中,我们必须抓住整体性,主要应注意下列几种方面:土地利用 与生态环境旳保护;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各类建筑群旳组 织,尤其要把住房放在首位,要营造一种舒适、宜人旳环境。

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1 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 战略——生态观 生态观 推动更为广泛的生态教育,提高对问题的危机意识,在规划中 增加生态问题研究的分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规划质 量。 要求做到: 要求做到: ——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整体协调 ——加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 性 ——促进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的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与管理机制 ——提倡生态建筑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根据人类聚居的人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中,“环境”是平台,“居”是 行为,“人”是主体。因此,人居环境研究是 通过“人”和“居”去研究“环境”,或通过 “人”和“环境”去研究“居”。 可以看到,“环境”和“居”是落脚点,“人” 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经济观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的经济活动。 要求做到: 要求做到: ——决策科学化,按客观规律办事 ——确定建设经济时空观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人居环境的五种主要基本要素

人居环境的五种主要基本要素

人居环境的五种主要基本要素
现代人类聚居学的创始人道萨迪亚斯认为,人居环境应该有五种主要的基本要素构成。

自然:即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它包括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形、资源等,它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基础。

通过对自然要素的研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人类:这里主要指人类个体本身。

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的需求等,人居环境应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社会: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研究的目的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建筑:它主要包括住宅和其他各类人工设施。

支持网络:指所有的人工或自然联系系统,它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供水、排水、发电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社会服务体系。

自然和人类是人居环境基础,建筑和支撑系统是人类创造与建设的结果,五种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


构成人居环境的各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人的不同需求是影响人居环境构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注重人的不同需求。

自然要素发展变化较慢,而社会要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在相同的自然要素下不同的社会要素构成了不同的人居环境。

知识链接
(1)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的要素组成;
(3)人类活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PPT精选文档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PPT精选文档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 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人居环境不仅指一栋住宅、一座城市或一个乡村的形体,还指人类活动过 程,包括工作、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而进行的建 设工程。人居环境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容器是以自然为依托的,以自然界 的材料来建造,以自然界的能源维持运作,其形态随自然界不同影响因素的变 化而变化,人居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建设的产物,人类希望通过它来满 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理想。
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1
目录
一、人居环境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居环境的特性 三、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演变分析
2
人居环境的内涵
人居是指发生有组织人类活动的地方,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一 般是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观存在的总和。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 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 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4、多样适应性: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 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5
5、人文品质: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 切感、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并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趣味。
6、科学性:功能合理,设计逻辑性完整,材料要持久性、历史性、 安全性,因地制宜,应时而建。
8
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 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自然系统。自然系统侧重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 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2)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 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四个部分的学科。

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

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科学为跨学科领域专业,既包含像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的自然科学,也含有像资源管理和保护,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

环境科学包含了影响人类和其他有机体的周边环境的学科。

自然与人类资源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一方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正确或错误,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

此学科年代较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成为正式学科。

1962年,Rachael Carson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学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使环境类主题成为热点,就像196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拉海滩的井喷溢油事故,以及同年发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霍加河着火事件,都使公众对环境运动的关心度上升,从而开创了环境研究这一新学科领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200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良镛。

内容简介: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目录: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第3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第4章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第5章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第6章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和建议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附录。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在15各聚居单元中,除规模较小的几个单元外,其他各单 元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土地面积上。大致都呈 1:7 的 比例关系,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 “五个统筹”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 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2 人-- 居 --环境
人 :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
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所以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几方面作为最

人居环境参考书

人居环境参考书

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内容简介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本书借鉴流域生态治理等相关成果,从黄土沟壑隐含的传统聚落基因入手,着重揭示具有原型价值的陕北河谷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特征和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河谷城镇空间递阶扩张模式、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模式、小流域乡村空间模式以及传统窑洞改进模式等,力图对陕北以及其他流域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地域性城镇化途径探讨提出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周庆华,1959年出生于河北盐山。

1983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大学期间与同学共同参与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举办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得第三名,这是我国大学生首次在这一赛事中获奖;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建设部、陕西省优秀规划设计评优以及各类竞赛、投标等奖励二十余项,如《陕西省秦渡镇规划》、《宝鸡市总体城市设计》、《兰州黄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发表《预测长远,决策近期》、《人居环境的深层生态学思索》等文章二十余篇;主编出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品集》一部:主持或参与各类规划设计项目数十项。

目录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问题1.2 研究方法与框架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第2章陕北人居环境与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2.1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特征2.2 人居环境发展与生态变迁第3章陕北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历程与解析3.1 演化历程3.2 演化阶段3.3 演化分布3.4 演化方式3.5 演化特征3.6 演化结构第4章陕北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结构演化生态动因显示全部信息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问题第四纪广阔的黄土堆积,让鄂尔多斯高原最终被深厚的黄土覆盖,200多万年的风雨侵蚀,给这座高原留存下沟壑纵横的痕迹;第四纪人类时代的到来,让黄土高原成为哺育文明的摇篮,5000年上下黄帝及其子孙们的奋争,使这块土地遍布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遗迹。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第1 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理念,理解三位大师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以及道氏学说。

重点难点:道氏学说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

为此,吴良镛先生,写成“广义建筑学”,此后仍在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

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第1 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简要过程1.2 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霍华德盖迪思芒福德1.3 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道氏学说简介对道氏学说的评价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板书设计: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1)探索缘由与过程(2)基本框架构想研究(3)方法论(4)规划与设计论(5)教育——教学(6)在实践的道路上——实践教学、实践、研究(人居环境)第二部分“道薛迪亚斯聚学”介绍第1 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小结:“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一方面,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另一方面,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

基于此,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科学”。

作业:道氏的“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第1 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研读,加强理解。

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ppt课件

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ppt课件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1 自然系统
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 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借鉴道氏“人类聚居学”,用系统的观 念,从分解开始,对人居环境从内容上 划分为五大系统:
——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社会系统 ——居住系统 ——支撑系统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我们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 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 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五大层次:
——全球 ——国家和区域 ——城市 ——社区(邻里) ——建筑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3 城市 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4 社区(邻里) 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间层。
5 建筑 为“遮风雨”而建造的庇护所。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
强调“建筑——地景——城市规划”旳融合, 其目旳主要在于:
1.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建筑——城市— —自然”旳关系;
2.第二,以便将对良好旳人居环境旳追求落实 到物质旳建设上,以发明舒合适人旳居住环境 ;
3.正因为有关人居环境旳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旳 研究必须落实在物质建设及空间布局上,所以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 处于关键旳位置。
——北京菊儿胡同
4案例分析
亮点:
“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 旳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 在可连续发展旳基础上探求 城市旳更新和发展"新四合院" 体系;非生硬替代维护古城 整体风格与肌理。
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街道 、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 在宏观上旳表象;肌理图案 是由许多支路、小路和填其 间旳建筑物产生旳。
——城市: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 抓住整体性。
——小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 旳中间层。
——建筑:为“遮风雨”而建造旳庇 护所。
——五大原则
——生态观: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 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 范围内旳生态完整性,增进土地利用 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旳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旳规划机制与 管理机制;提倡生态建筑。
“整体环境”与“普遍联络”是人居环境 科学旳关键,它是开放动态和变化旳。
3人居环境科学旳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旳学科体系
小结: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 构成人 居环境科学旳大系统中旳“主导产业” ps:建筑——广义建筑学;地景——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旳认知规模、交
流距离和半

公共空间;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学科组织构建尚处于起 步阶段 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有 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 体系
主导专业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
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3章 人居环境科学 的方法论
如何对待复杂性
复杂性
“范式”探索
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与 现象,我们常把问题加 以简化,进行分析、求 解,这种简单原则本是 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或 过程,可以形成科学的 理论。但是,实际上未 必全然如此,甚至到了 谬误的地步。
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 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 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 ,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 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本书的重点章节为第2、3、4章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复杂性 “范式”探索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思
第3章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第4章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定义
人居环境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性
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p10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居住 交通 工作 游憩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3章 人居环境科学 的方法论

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一)

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一)

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必不可少的任务。

为统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标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标准明细表》。

一、框架结构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前言”、“一般规定”、“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住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自来水和生活污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垃圾处理设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保护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等7个章节。

其中,“前言”部分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框架的解读和说明。

“一般规定” 着重规范了标准适用范围、标准引用、标准术语和缩写、标准编制原则和内容等基础规定,为后续内容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规定了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实施标准。

这一部分共分为五个方面:自然环境质量、生活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卫生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五个方面,除了固有的如空气、水、土壤等日常环境指标评价外,还着重规范了农村生态修复等现代农业和环境治理实践背景下的指标要求。

“住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规范了农村住宅环境的包容度、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和节能性等方面的要求。

“自来水和生活污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农村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

其中,自来水方面要求水源量充足,区域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水处理、输配、水龙头和储水器等水利设施符合标准,水业服务符合消费者满意度的基本规定;生活污水方面,规定了排放标准,污水监测,污水处理、处理后的出水、处理设施与配套设施等质量要求。

“垃圾处理设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规定了垃圾处理设施的配套标准、处理效果、管理和运行等基本规定。

二、标准明细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明细表》列举了各项指标评价的基础标准、分类标准以及涵盖了各类农村人居环境指标要求。

标准明细表总共包括19个类别,分别是:卫生防疫、水、天气、土壤、空气、噪声、容积率(绿化率)、户型设计、阳台、户外平坦地、室内空间、建筑装修、垃圾收集、路灯、交通安全、节水节能、信访接待、落实乡镇环境保障、农村绿化。

人居环境研究与建设

人居环境研究与建设
的 聚居 环 境 。
关 键 词 : 筑 环 境 ; 源 与 资 源 ; 居 环 境 科 学 ; 态 策 略 建 能 人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U 8 T 9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0 3— 5 6 20 )4— 0 3— 2 10 00 (0 6 0 0 3 0
1 人 居 环 境 科 学 的 由来 及研 究 对 象
大 自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聚居 的某一 部分 或某个 侧 面 。它关 心 的不 仅是 如何
将 环境 学 与 环 境工 程 理 论 和 方 法 引人 人 类 聚 居 形
态, 还要 将人 与 自然 、 会 、 社 居住 、 撑 网络 等 五大 系 支 统 的各个 层 次 的相关 内容 引入 到规 划 中去 。学科研
究的 目的是 了解 、 掌握 人类 聚 居发生 的客 观规 律 , 以 更 好地 建设 符合人 类 理想 的 聚居环 境 。人 居环 境科 学 作为 涉 及人 居 环 境 有 关 的多 学 科 交 叉 的学 科 群 组, 因而很少 有学 科 如 同人 居 环 境科 学 那 样 直 接影 响 国计 民生 、 涉及 大 量 的资金 投入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4期 06
中州 煤炭
总第 12 4期
人 居 环 境 研 究 与 建 设
李 建
( 明 理 工 大 学 建 筑 工程 学 院 , 南 昆明 6 0 2 ) 昆 云 5 2 4
摘 要 : 过 对 人 居 环 境 科 学 的介 绍 , 人 们 了解 、 握 人 类 聚 居 发 生 的客 观 规 律 , 更好 地 建 设 符 合 人 类理 想 通 使 掌 以
() 7 由于不 同情 况 , 考 虑 上 述 研 究 结 论 尚不 当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5503课程名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涵义、基本框架及其研究方法论。

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到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境的相生相融与制约关系,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认识与知识基础。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one of the major courses for students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asons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we can expound the meaning, 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t. Space from region to city to residence, tim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hinking method from the “Ekistics” of C.A.Doxiadi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 culture of Feng Shui, systematic learning the symbiosis and constraints relationship and initially establish a knowledge bas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过城 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三者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及共同研究如科学地进 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 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以及共同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 保护与重建等等。 但是在不同情况下,也各有侧重点和扩展方向, 即在尺度上方法上专业内容上技术方面各有不同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 “五个统筹”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 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根据人类聚居的人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总之,强调“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 其目的主要在于:
第一,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建筑——城市— —自然”的关系; 第二,以便将对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追求落实到物质 的建设上,以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第三,正由于有关人居环境的各个学科各个方面的 研究必须落实在物质建设及空间布局上,因此,“建 筑——地景——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处于核心的位置。

借鉴道氏“人类聚居学”,用系统的观念,从分 解开始,对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 ——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社会系统 ——居住系统 ——支撑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1 自然系统 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 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建筑:只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 社区设施 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 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5 支撑系统
支撑网络: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 于聚落并将聚落连为整体,如道路供水系统通讯设 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 务设施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 质环境规划等。

2 人类系统 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人类系统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有关机 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3 社会系统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 社会关系 人口趋势 文化特 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4 居住系统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 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所以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几方面作为最 基本的前提: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 的中介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 ——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 生影响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2 人-- 居 --环境 人 :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居 : 一种涵盖广泛的人的行为,因而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环境 :“市围绕某种物体,并对这个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 的外界事物” 狭义:地理环境(物质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s) 广义:地理环境 人文环境与心理环境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的经济活动。 要求做到: ——决策科学化,按客观规律办事 ——确定建设经济时空观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3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科技观 新技术对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城市发展产生全面 影响 要求做到: ——保持生活方式多样化 ——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同时融汇多层次技术

从学科组织上看,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 统,它是由多个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目前,其构建尚 处于起步阶段。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 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 来说,则可作如下考虑: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1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 构成人 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产业” 建筑——广义建筑学 地景——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2.1 2.2 2.3 2.4 2.5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建设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小结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1 全球
研究人居环境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 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重大问题上。如考虑 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国家和区域 综合研究区域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居环 境等,力图找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在15各聚居单元中,除规模较小的几个单元外,其他各单 元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土地面积上。大致都呈 1:7 的 比例关系,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道氏还将15个单元化分为三大层次:

——从个人到邻里为第一层次,是小规模的人类聚居 ——从城镇到大城市为第二层次,是中等规模的人类聚居 ——后五个单元为第三层次,是大规模的人类聚居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为此,我们这样定义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 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连贯一切 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 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结合,他的研究对象 是人居环境。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从字面上说,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 Sciences,用复数形式,体现了人居环境科学是 涉及人居环境有关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组群 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区分开来,是基于中 国的实际情况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中,“环境”是平台,“居”是 行为,“人”是主体。因此,人居环境研究是 通过“人”和“居”去研究“环境”,或通过 “人”和“环境”去研究“居”。

可以看到,“环境”和“居”是落脚点,“人” 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1 可持续发展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为 主题的会议。 1987年,《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报告,“可持续发展” 被明确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目标。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5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文化观 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时,强调文化的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我们应当: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独创性 ——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相结合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以上五点,生态观 经济观 科技观 社会观 文化观 亦即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当然,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五项原则之间 也是如此,他们相互关联牵制,人居环境建设 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 地点 条件,统筹兼顾五 项原则,求得暂时的统一,不断加以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