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教材分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3、4章教材分析

第3节 硫的转化
(一)本节教材主线
以不同价态硫的转化为线索,以硫在自 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和硫在 生产、生活中的转化为素材,探究硫及其化 合物的知识。
教材主线
自然 物质 硫的转化 社会
自然界中的转化
火山喷发
实验室中的转化
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展示含 硫元素 的物质
硫单质 的性质
不同价态(0、+4、 +6)硫元素的转化
3、关于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 物质,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在教学中不宜扩展。
4、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硝酸盐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讲一点与 学生贴近的相关内容。如:食物中的硝酸盐是无毒的,但是在一些细 菌的作用下,会被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导致食物中毒。生活中要 特别注意不要吃腐烂的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含较多量的亚硝酸盐。
3.对学生进行过程方法的指导:从具体的物质上升到相同价态的一类物质(二氧化硫和亚 硫酸钠);如何判断实验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转化?等等 4.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只要知道含硫元素的产物即可。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教材虽然从三个方面介绍硫元素的转化,但
是每个转化中都有一个重点,教学中要抓住核心。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章。本章充分体现高观 点大视野和多角度的特色,以研究物质性质的 方法和程序为指导,探讨碳及其化合物、氮及 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以及溴、 碘、镁等元素的知识,运用具有STS教育价值 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反映化学与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的密切联系。
铵盐:NH4Cl, NH4NO3, (NH4)2SO4,
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教材分析

究物质的。
”
教法分析
讨论交流法 本节教学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 的魅力,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整理对化 学科学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带领他们一步 步走进化学科学
教法分析
多媒体演示法 本节内容向学生介绍 20 世纪化学的发展 特征和 21 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学生通过观 看多媒体可以更形象的了解这些知识。
难点
对物质的量及其单 位——摩尔的理解
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 主构建知识框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引入这些物理量的必要性,通过生活实例,类 比学过的物理量,正确理解抽象概念。
学法分析
“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清晰地问题 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彼此之间交流讨 论,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历程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 了解金属钠和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溶液的物质的
量浓度等有关化学计量的知识
本章教学目标
过 程 与 方 法
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
究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了解研究
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学习 和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
鲁科版高中化学 必修一第一章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为进一步提高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与化学相关 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 为他们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和相关学科课程提 供必要基础。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科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鲁科版必修化学1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配制步骤
计算 称量 溶解 转移 洗涤 定容 摇匀
溶液浓度表示
溶液配制完毕后必须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在试剂瓶上贴上标签(如何表示该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表示
溶液配制完毕后必须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在试剂瓶上贴上标签
1mol/L NaCl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单位体积的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
此处不涉及
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看法
教材特点 不足或偏见
( 1 )认为其在必修化学教材中具有重 ( 1 )本节教材内容容量 要的意义和地位,是新课程中实现 大,在计划的学时内 过程方法目标的重要载体;( 2)本 无法完成教学;( 2 ) 节教材内容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 钠和氯气的知识学习 生深远的影响,它将让学生学会怎 不系统;( 3 )无法体 样学习化学;(3 )本节教材中的栏 会教材编写的明线和 目设臵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了方 暗线的意图;( 4 )氯 便,每一个栏目都给教师展示了教 气有毒,不能让学生 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可行方式;( 4 ) 进行动手的实验活动 本节教材实现了化学知识和过程方 探究;( 5 )“身边的 法内容的融合统一,充分开发和挖 化学”栏目内容很好, 掘了钠与氯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但教学中不好把握深 的多重教学功能;( 5)教材设计很 广度;( 6 )习题中出 有新意,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化学 现过氧化钠,而正文 实验进行学习,印象深刻。 中没有。
与现行课程相比,有什么变化? 按照什么样的体系结构将这些元素 化合物的内容组织起来?
显著变化பைடு நூலகம்
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 不再“跑族”;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 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鲁科版教材分析 化学一

鲁科版《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教材分析【摘要】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是化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
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特点,并基于模拟教学实践的过程收获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材分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化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而且教材通常采用单一文字描述、以终态知识形式呈现,加之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往往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
1.1 教材编写:活动——概念建构鲁科教材在组织“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内容时,教材的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呈现“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计算表达式等内容,而是在简单引言之后,立即呈现如下“活动·探究”栏目:[1]图1 “活动·探究“栏目该栏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另一方面是结合溶液配制过程,讨论该溶液的组成。
虽然栏目提出了配制溶液的任务,但并没有像过去教材那样呈现所需的实验仪器、采用怎样的操作、按照怎样的流程去配制等内容,而是强调学生自行去探究、去设计、去解决相关问题。
考虑到高一学生不具备对容量瓶及其使用、溶液配制原则综合性要求等内容的认识,教材通过“方法导引”栏目,提供必要的、与溶液配制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等的支持。
分析该教材编排,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1)以问题为中心。
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围绕“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并表示其组成”这一问题来展开,并以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终结;(2)强调以探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
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配制实验的操作以及讨论溶液组成的表示等学习活动之中,强调学生自行参与、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凸显探究学习的思想;(3)以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教材通过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强调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思维,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讨论,最终实现对“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实现对这一概念的意义建构;(4)强调学习过程应该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并重。
解读《鲁科版化学必修一新教材》

解读《鲁科版化学必修一新教材》作者:李娜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9期摘要:课本之于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每次的课程改革的成效都必然会最直观地体现在每册课本当中的。
主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前沿性、系统性、指导意义、重视能力培养五个方面,对新版的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一进行了深度解读,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前沿性;系统性课本之于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每次的课程改革[1]的成效都必然会最直观地体现在每册课本当中的。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化学教师,在仔细地研读新版的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一后,结合教材中的新内容和自身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新课标形式下教学工作中的几大重要创新点。
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自身价值的理念。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安全问题更是实验的基础和前提,本书中提及的第一个实验就是关于活泼金属钠的性质[2],相比之下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旁边增加了带有相应警示标志的安全提示,这一小小框图的加入,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本次实验中提高安全意识,更多的是让这些意识和素养融入人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保证提前消除或降低这种潜在的危险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很多具有一定化学知识的人,却不一定具有很好的化学素养,通过新教材中增加的这些简单的安全提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前沿性。
现代化学已经是具有多个分支的学科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和对于医药、环境、生命、国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都决定了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教材中加入了关于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的内容。
正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化学的全面认知必然要在高中阶段开始。
不再拘泥于多年前的研究发现,同时也重视最新的科研进展。
前沿内容可以带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化学,更具体地体会化学的各个分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些参考。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解读必修1第3章全章概览

II 本章教材编写思路
无机物内容的组织编排
Na、Cl
必修1 第1章
元
素
化
Fe、S、N及其化合
必修1 第3章
合
物
物
简单
复杂
孤立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系统
必修2 第1章
引导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并补充具 体、感性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初、高中衔接的作用
初步学习应用价-类二维元素观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
学习如何探究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
自主运用氧化还原和类别通性等概念原理,研究物 质性质和物质转化,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元素观发展到“位、构、性” 系统认识水平,巧妙 设置“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体会如何认识“陌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一、亚铁盐和铁盐
第1节 铁的多样性 二、铁、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
3 全章概览
教材解读思路
课标 教材
教学 评价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素养发展目标
本章教材编写思路
核心活动解读
教学及评价建议
I 与本章相关的课标要求
本章对应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 2 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与“主题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和“主题5 化学与社会发展系
一、自然界中的硫
第2节 硫的转化
二、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 的转化
三、酸雨及其防治
一、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第3节 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物质的性质及物质之间的 转化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微项目 论证重污染 活动1 科学认识社会性科学议题,寻找 天气“汽车限行” 利与弊 的 合 理 性 ——探 讨 活动2 学习科学论证,论证利与弊
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全部教案

第2章第2节电解质一.教材分析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鉴定,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的重、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中酸、碱、盐概念及复分解反应反应完成的条件。
2、预习第2节电解质。
重点联系P 38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与思考。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解读必修1第3章第1节

感谢倾听! 敬请指正!
• 承载学生必做实验:铁及其 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方法、实验能力 融合发展
研究无机物的主要思路方法
第1节 铁的多样性
重要栏目解读
实施建议
◎开展分组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预 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总结提升完整 实验探究过程 ◎避免笼统研究亚铁盐或铁盐的性质,引导学 生研究具体物质,如硫酸亚铁和氯化铁的性质 ◎控制实验探究的开放度,先由教师引领学生 研究氯化铁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路 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研究硫酸亚铁的性质
• 是对前面学习的整理 提升
• 明确两类转化及其实 现的思路方法
知识结构化 功能化
第1节 铁的多样性
对实验任务的解读
如何检测?
• 能否用NaOH溶液检验? • 补铁剂中存在较多抗氧
化物质;KSCN具有还 原性,能够被氧化 • 酸性环境的重要性 • H2O2 与 Fe2+ 反 应 较 复 杂,易出现异常现象, 在这里最好不选用 H2O2
一、亚铁盐和铁盐的性质 二、其他含铁物质的性质 三、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铁的多样性
含有铁元 素的物质 及其应用
活动探究:亚铁 盐和铁盐的性质
典型含铁物质;初 步建立含铁元素物 质与应用的联系
交流研讨:铁单质、铁的氧化 物、氢氧化物的性质;分析解 释相关的实验或者应用
交流研讨:构建铁及其化合 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活动探究:补铁剂中铁元素 价态的检验
第1节 铁的多样性
重要栏目解读
• 自然界中的存在—实验室中的试 剂—生产生活的应用
• 聚焦铁元素,初识典型的含铁物 质,建立以铁元素为核心的物质 家族
• 初步建立含铁物质与应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和学生对本节教材设计的看法和反馈
教材特点 (1)一种全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 方式,既根据物质类别的通性研究硫单 质和二氧化硫的性质,又在不同价态硫 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认识硫单质、二 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丰富了学生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视野和角度; (2)依据教材的三个节下标题内容可 开展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教学(演示讲授 、实验探究、角色扮演或课内外相结合 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新课程倡导 的基于探究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不足或偏见 (1)教材中硫及其化 合物的知识内容减少 了,知识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 (2)活动探究中涉及 到SO2,SO2有毒学生不 能进行+4价的硫向其 他价态的硫转化的实 验探究 (3)硫酸的工业制法 在传统课程中是重要 内容,教学中不知怎 样处理其教学要求;
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一章) 方法平台
理论平台
元 素 及 其 化 合 物 知 识
钠 分散编排 氯 铁
碳 氮 硫(第三章) 集中编排 硅
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 两个角度认识元素及其 化合物性质(第二章)
铝 硅(第四章) 铜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 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 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 发展趋势; ■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 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 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 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 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 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 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等基本实验技能; ■ 初步认识实验条件控制在化学学习和科 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 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 根据实验实施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 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 电解质
第三节 氧化剂和还原 剂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酸、碱、盐 从电离角度 电解质
实验
Na与 氧气的 反应
比较
分类
氯气 性质 的预 测
氯气 性质 的探 究
Na与 铁性质 的比较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方法的学习在于体验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对“研究物质性质 的方法和程序”进 行考察;
关于过氧化钠的主 要性质是要求的 原则上要求学生亲 自实践
本节教材主线
认识物质、认识化学反应
宏观量
《化学1》(必修) 教材分析
更多资源
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 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 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 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 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 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 的重要作用; ■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 化学研究的作用。 ■ 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 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元素
碳的多样性 碳
物质
碳单质、一氧化 碳、二氧化碳、 碳酸钠、碳酸氢 钠、碳酸氢钙 氮气、氨气、一 氧化氮、二氧化 氮、铵盐、硝酸 硫单质、二氧化 硫、硫酸 金属镁、溴单质、 碘单质
氮的循环 自然界中 的元素 硫的转化
氮
硫 镁
海水中的化学 元素
溴
碘
教材主线
P62 活动探究
P64 活动探究
P65 交流研讨
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 的方法和程序
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 物理量——物质的量
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了解钠、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 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研究对象、基 性质、 变化、制备和应 本特征和探索空间 用的自然科学
认 识 化 学 科 学
自然界中的转化
火山喷发
实验室中的转化
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展示含 硫元素 的物质
硫单质 的性质
不同价态(0、+4、 +6)硫元素的转化
酸雨
硫酸工 业生产
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把 握硫及其化合物的最核心的 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建议
保持活动的开放性, 但注意引导 课内外相结合
注意课内外相结合,课前布置 预习探究、课上实验、总结
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对现象进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行解释,但不要求书写复杂的
知识点
单质、氧化物、酸、碱、 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离子方程式 双线桥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掌握
要求
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判断 不要求
会写强电解质间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原则上不要求 了解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 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 的检验方法。
■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 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H+
分析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情况
书写离子方程式
Ba2+ + SO42- + 2OH- + 2H+ == BaSO4↓ + 2H2O
本节教材主线
认识化学反 应的新视角 氧化还原反应
P46 交流研讨 P47 活动探究
P51 活动探究
认识物质分 类的新视角
氧化剂、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 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P49 交流研讨
按照什么样的体系结构将这些元 素化合物的内容组织起来?
概念理论:
物质的量 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质 电离
怎样编排这些概念理论知识? 这些概念理论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过程方法
■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 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 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 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 实证研究方法。
■
■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 等实验技能。
■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 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 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 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Fe2+的检验
了解
本章不同于传统的概念理论章,它在第1章介 绍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为第3章 和第4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构建平台,而且与 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如具体的单质、氧化物、 酸、碱、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铁及其化合物的 知识密切结合,克服了过去概念学习抽象枯燥的 状况,使有关概念的学习更加生动具体,便于理 解。 即使这样,对本章所学习的概念,不能要求 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完全掌握,而应分散在以 后各章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否则会形成学生的学 习障碍。
P42 交流研讨
P43 迁移应用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设计意图: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反应的实质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关注两种不同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OHBa2+ OHH+
2H2O
SO42BaSO4↓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1、 利 用 分 类 的 方 法 , 对 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设 计实验方案。 2、碳酸氢钠能够与碱的反 应,学生无法进行预测,只 要求根据实验事实,得出性 质。
3、由于酸式盐在必修化学 中,只有这里涉及到,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中 通过“知识点击”体现。
重要的活动栏目
要求学生会“看图 说话”; 本教学内容提前布 置学生课前完成
教材主线
自然
氮在自 然界中 的循环
展示含氮 元素的物质
物质
社会
人类对自 然界氮循 环的影响
闪 电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氮气
氨、铵盐
硝酸
酸雨、 光化学烟雾、 富营养化 交流研讨
观察思考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用好资料性栏目
教材主线
自然 物质 硫的转化 社会
质量 体积 浓度
微观量 物质的量
微粒个数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摩尔质量、气 体摩尔体积与相关量的关系 栏目实施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三、物 质的量 浓度
学习一定体积溶液的配制 通过讨论引出物质的量浓度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反应
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趋势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关注化学,逐步实现兴 趣、乐趣、志趣的转化 引导学生从“化学与生活”的角度关注化 学
教材主线
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搭建方法平台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观察
Na的 物理性 质及与 水的反 应
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