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面”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传统上,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然而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隐喻这一普通的修辞格便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这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
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初认识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参照已知事物的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像那些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关系“上下”、“前后”、“里外”等就是在最初人与周围坏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凭借人类特有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形成的。
这些空间结构靠人体的动觉经验赋予意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非常清晰和具体,对人类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影射力极强。
隐喻就是把这些具体清晰的结构凭借想象力从其空间始原域投射到非空间的目标域,籍以理解和描写各种无形的抽象的非空间结构和概念,比如说时间。
Gluckberg、Keysar & McGlone 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
”①然而国内对认知隐喻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国内学者蓝纯认为该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首先是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或相对性。
本文正是利用国外理论结合有关语言材料分析了汉语空间概念再到时间概念中的“前”、“后”认知及其特点,并以此来验证隐喻认知从具体到抽彖、从空间到时间这一普遍的思维方式。
1.空间前后的认知空间与人类的感觉系统直接相联,人类的感觉器官如视觉、触觉等能够直接感知空间。
在人与空间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人体感觉系统所经验的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人类空间观念的最初起源。
国外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的空间知觉先于时间知觉,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能力之一。
为了生存需要,人类不得不四处移动,正是这种向四周的移动,提供了空间方位感,形成了空间的表征。
隐喻的认知因素及隐喻本质——基于隐喻研究史的考察
u n s e p a r a b l e f r o m r h e t o r i c . Th i s pa p e r b r e a ks t h r o u g h t h e s t o p pa g e b e t we e n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me t a p h o r s t u d y a n d
t h e p r e s e n t c o g ni t i v e p a r a d i g m, g i v e s i t s c o mme n t s o n t h e me r i t s a n d d e me r i t s o f v a r i o u s t h e o r i e s o f me t a p h o r a n d t h e n t r i e s t o d e l i n e a t e t h e e s s e n s e o f me t a p h o r .
关 键词 : 隐喻 研究史 ; 认 知 因素 ;隐喻 的本质
Ab s t r a c t : Me t a p h o r h a s b e e n a s s u me d t o f a l l i n t he s c o p e o f r he t o r i c , u n c o n c e r n e d wi t h c o g n i t i o n . Th i s p a p e r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王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头”作为人类身体一个重要而显著的部分,是人类赖以实现隐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域。
二、“头”类词语的隐喻分析《说文解字·頁部》:“頭,首也,从頁豆声。
关于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的探究
文化长廊关于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的探究张硕勤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发展与变化始源于人们的认知思维,在汉语言的学习研究中,有必要研究何为隐喻意义,以及汉语的字面意义。
本文阐述了隐喻理论的内涵,探究隐喻理论与汉语隐喻的发展历程,利用了理论与实践线结合的方法,对重要的理论进行深刻的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隐喻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隐喻;汉语隐喻;隐喻理论作者简介:张硕勤(1989-),女,湖南衡阳人,助教,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182-02引言:隐喻在学术界被定义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定义、实质以及形成原因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如今,经典的隐喻理论已经开始演变为多学科的跨维度研究,将其作为一种汉语言现象来解释,隐喻的理解离不来特定语言环境认知。
因此,有必要对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做出探讨。
一、隐喻理论的内涵概述传统的隐喻被看做是一种修辞现象,是指用一个词语表达另一个词语的意思,两个词语之间呈现出一种对比关系,亚里斯多德认为隐喻尚处于词汇层面上的表达,并且大多停留在名词与动词上。
比如,句子Here stands my ship,意为“我的船在这里停靠”,其中stand可以作为隐喻解释,意为“停留,站立,表示船舶停靠”,此种词义转移引用了隐喻的方式。
在后来的认知科学领域下,莱考夫和约翰逊创新了隐喻理论,试图从意象图式方面来解释隐喻,将隐喻推向科学认知的领域。
在当下创新的理论中,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看成了隐喻概念。
意象图式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解释了隐喻的相关问题,可以用来表示实数之间的集合关系。
对于隐喻理论的内涵概述,中外学者对其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倾向于将修辞学理论转换为不同学科的跨纬度探究,改变了传统隐喻词汇层面的局限性。
即将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解释载体,令隐喻摆脱了“偏离现象”和“寄生现象”。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汉语是一门富含隐喻的语言,隐喻是指用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中“打破沙锅”是实义词语,而“问到底”则是一个隐喻。
在汉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下面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构成机制隐喻由两个成分构成,即隐喻源和隐喻目标。
隐喻源通常是一个比喻领域或主题,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使得人们能够将其与隐喻目标(通常是现实中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中,“打破沙锅”就是隐喻源,它比喻了一种强烈的、不留余地的解决方式;而“问到底”则是隐喻目标,它表达了这种解决方式的结果。
二、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选择性注意读者在阅读中会对注意的信息进行选择,隐喻源往往是需要主动选择的信息。
例如,当读者阅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如果没有将“打破沙锅”作为比喻源来注意,就无法理解隐喻。
2. 配置性加工读者需要将隐喻源和隐喻目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新意的表达。
这个过程又被称为“隐喻转喻机制”。
例如,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隐喻中,读者需要将“打破沙锅”与“问到底”连接起来,进而把“问到底”解释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隐喻的影响因素隐喻理解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读者的认知水平、阅读背景、语言能力等。
尤其是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读者,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一个专业领域的语言时,由于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特定的隐喻,其理解效果可能会优于普通读者。
四、对隐喻理解的启示隐喻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映射,任何一个阅读者对于同一句话的隐喻理解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理解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语言表达者需要在使用隐喻时,要考虑受众的差异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对隐喻源的选择性关注,以更好地完成隐喻的认知加工。
隐喻的认知研究
学 术 论 坛24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 传统的隐喻研究西方自古有研究隐喻的传统,分别是从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这三个层面进行。
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根据一种类比和相似的原则,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
后来和亚里士多德持同一观点的学者丰富了对隐喻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替换论”。
他们都以相似为重点,认为隐喻是对词语的修饰。
比如老年之于生命,相当于黄昏之于白日,因此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将黄昏称为老年或将老年称为黄昏。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隐喻,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对隐喻持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哲学探讨的是真理问题,而隐喻是花言巧语,与哲学大相径庭。
最早由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是隐喻研究向语言学方向转变的一个开端,提出话语成分在具体的陈述中互相激活和渗透,即“要旨”和“载体”互相影响对方,形成一种张力,继而形成隐喻现象。
“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1]。
”此后的本旺尼斯特、乌尔曼等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中,并且意识到了两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存在于人的认知中。
2 隐喻的认知观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以一种认知的方式重新研究。
人们意识到,当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造就了人类的隐喻语言。
其中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研究隐喻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
第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传统的隐喻观忽略这一点正是因为隐喻已经深入到人类的认知里,人类对此习以为常,是无意识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比如传统隐喻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谚语,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金钱的隐喻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认知中。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论汉语“女人”的隐喻认知系统
论汉语“女人”的隐喻认知系统隐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既是语言层面的,也是思维层面的。
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固有特性,它通过对始源域知识结构的运用使目标域得以彰显。
本文拟通过分析汉语语料中有关“女人”的众多隐喻现象,将“女人”隐喻分为“女人是动物”“女人是花”“女人是水”“女人是水果”“女人是作品”和“女人是衣服”六种,进而揭示汉语中存在的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
标签:女人隐喻认知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意识的物质载体,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Lakoff与Johnson(1980)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
隐喻概念系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固有特性,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事物,更是一种思维层面的事物。
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结合使隐喻成为人类重要的认知现象之一,它是人类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文拟通过对汉语语料中大量“女人”隐喻现象的分析,进而揭示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汉语的隐喻认知系统以及汉民族复杂而丰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二、汉语“女人”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分析本文“女人”指称所有的女性,并不单指成年女性。
自古以来,汉民族对女人的隐喻比比皆是,如“残花败柳、野草闲花”等。
丰富的女人隐喻语料为我们研究汉民族的隐喻认知系统以及证实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其认知立足点是人类的基本经验。
施喻者出于表达自己个体诸如思想、观点、判断和情感的需要,能从自身所特有的视角观察世界、透视世界并表征世界,形诸于语言,从而形成隐喻(王文斌,2007:95)。
(一)女人是动物汉语中常常把女人隐喻为动物,诸如“女人是老虎、蛇蝎女人、狐狸精、河东狮”等。
例如:(1)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2)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3.3动植物隐喻 3.3.1动物隐喻 (1)动作类隐喻:“蛇行”、“狼嚎”、“蝶泳”、“蛙泳”、
“蚕食”、“鲸吞”、“鹤立”、“鼠窜”、“牛饮”、 “狐疑”、“鱼跃”、“虎视”、“蜂起”、“蜂拥”、 “蜗居”、 “蝉联”、“鸟瞰”
(2)状貌类隐喻:“驼背”、“猫步”、“蛾眉”、“蛇纹”、 “虎背熊腰”、“鼠目寸光”
子的手指部分)、“手心”(手掌之中央部分)、“脚心”(脚底 之中央部分)、“眉心”(眉毛之中间部分)、“心眼”、“心 头”、“额头”、“鼻头”、“肩头”、“脚趾头”、“眉头”、 “心口”、“手背”
(三)其它次要的人体隐喻 人体属性隐喻:“长足” 人体动作隐喻:“肩负”、“吻合”、“嚼舌头”(指“闲聊”) 服饰隐喻:“墙裙”、“树冠”
词/组合隐喻词:“根源”/ “高贵” (二)半隐喻词:隐喻充当一个词的部分词素,如“树冠”、“蛇
形” 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个隐喻词,后者是个隐喻词素
3. 隐喻词义的形成
3.1空间隐喻
3.1.1一般空间隐喻
(1)实体之间的投射
1)建筑物投射到人体器官上:“心房”、“心室”、“心窝”、 “心扉”
知机制如何作用于词汇语义的形成。
2. 认知隐喻与隐喻构词
2.1认知隐喻 隐喻的两种理解: 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即修辞隐喻 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的隐喻,即认知隐喻 2.2隐喻构词 在汉语中,隐喻与构词的关系: (一)纯隐喻词:1)单隐喻词:“走狗”、“长足”;2)双隐喻
本研究的结论
(一)认知隐喻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空间、人体和动植物是人类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自然成为汉
语构词中的重要源域; (三)隐喻构词可以分为纯隐喻词和半隐喻词两种类型; (四)隐喻可以单独作用于词义的形成,也可以与转喻等其它认知
汉语感官隐喻的认知阐释
1引 言
隐 喻 不 仅是 一种 语 言修 辞 现 象 .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喻 的 更 隐
考 , 断 。 是 由于 有 的声 音 是被 动地 被 人接 受 , 以听觉 词 也 就 判 但 所
( )看 ( )是 “ 历 ”如 : 3“ 见 ” 经 , 我 没 见过 文革 。( 历 ) 经
b d , b t lo h v s meh n le whc i i a t mea h r oy u as a e o t i g e s , ih s n fc t p o . Mea h r i o n y a r eo ia h n me o t p o s n t o l h tr l p e o n n,b t as a f c u l a w y o o to g t.T i a e il su i s c g i v c a a t r t s n h u h s hs p p r man y t d e o n t e h r cei i a d i sc r lso h n s e s o d r m ec g i v es e t e ue f ie es n e w r s o t o n t e p rp ci . C f h i v
努 力 ”如 : .
关键词: 聪喻 ; 官隐喻 : 知 感 认
A b tac : Se s wods o o l e rs t e ln s f ou sr t ne r n t n y xp e s hef ei g o r
看 了 半天 也 不 知其 中的奥 秘 。 ( 为确 定 信 息 需要 作 出 一 番 心 理努力)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弟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幸分我一杯羹 。”“分一杯 奠 ”后世转义引申为分些利益 。“羹 ”比喻利益 。束脩 : 修 ,细长的干肉 。“束脩 ”,指十条干肉 ,本为诸侯大夫间 互赠的礼物 ,后专指入学酬金 。此外还有一些 ,因限于篇 幅 ,不一一列举 。
三 、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到非饮食 概念域的映射
隐喻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 [1 ] 。人类最先认识自己 周围立体的 、有形的 、具体的东西 。之后 ,当认知进入更 高阶段 ,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成了人们认识 、体验和描 述世界其他事物 ,尤其是无形的 、抽象的 、难以定义的事 物的基础 。由此 ,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 的概念 ,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 式和隐喻语言 。[3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认知中心 ,由近及 远 、由自我到非自我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具体到抽象 、由 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
(一 ) 以烹饪手法为源域的映射 : 烹饪过程是人生经 历
中国人的烹调技术 ,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达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 ,常见的烹饪手法有煎 、熬 、炒 、爆 、焖 、煮 、炸 等 ,可谓花样繁多 ,招式讲究 。根据一些烹饪手法词的特 点 ,人们创造出大量与人生有关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汉 语中经常被引申或借用 ,用来比喻万事万物 。
饮食涉及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 ,因此和饮食有关 的词语必然 会 成 为 人 们 表 达 对 周 围 世 界 认 识 的 手 段 之 一 ,并且这个生存的根本最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 神内涵 。汉语中有极其丰富的饮食词语 ,并且大多数都
存在着隐喻转义的情况 。但到目前为止 ,从所搜集到的 材料看 ,对汉语饮食隐喻的研究并不多见 。王冬梅《汉语 饮食词语的隐喻转义 》( 2003 )一文探讨了汉语饮食词语 中的隐喻转义现象 ,刘莼 、黄建滨《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 析 》(2005)一文分别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饮食词语进行 了分析和归纳 , D ilin L iu 在他的 M etaphor, Culture, And Worldview 一书中提出了 dom inant metaphor(主导隐喻 )这 一概念 ,并且将 eating metaphor作为汉语的 dom inant meta2 phor的一种而有所涉及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实际上 存在着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概念隐喻 ,即 : 吃饭是人生 ( Eating event is life. ) 。这个概念隐喻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 ,而是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 ,包含一系列的子概 念。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 词 : 隐喻 ; 念 隐喻 ; 构性 隐喻 ; 概 结 方位 性 隐喻 ; 本体 性 隐喻
Abs r t M ea h r s o o y fg r o p e h t ac : t p o i n t nl a iu e f s e c bu a s t lo
c g i v h n me o .T i a e n l z t p o r m h e- o n t e p e o n n h s p p r a a y e me a h r fo t e p r i s e t e o o n t e l g it s An n r d c t cu a tp o s p c i f g i v i u s c . d i t u e s u tr lmea h r , v c i n i o r oi na in l re tt a mea h r n o tl ia tp o n h n s ln o t o s a d no gc l mea h r i C ie e a — s
的 ,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的表 达 . 重 要 的 是 它 对 人 类 的 思 维 和 它 更 行 为 发 挥 着 决 定性 的影 响 , 隐 喻研 究从 字面 意 义 的研 究 转 向了 即
认 知 层 面更 深 层 次 的研 究 。
l ) 陶 醉在 甜 蜜 的 爱 中 。 3她
g a eb sdo a o n o no Ste r fc n e ta tp o. u g ae n L k f a dJ h sn’ h oyo o c pu lmea h r
Ke r s y wo d :me a h r c n e t a tp o ;tu t r l t p o ; tp o ; 0 c p u l me a h r sr c u a a h r me o in a in l t p o ; no gc 1 t p o r tt a a h r o tl ia a h r e o me me
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
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成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折射出纷繁的社会生活影像。
汉语成语中大量的空间隐喻,体现出空间概念与民族语言文化的完美融合,有着深刻的认知动因。
标签:成语空间隐喻认知隐喻是指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映射,前者称为始源域,后者称为目标域。
本文所要论述的空间隐喻,是指由“上下”“高低”“前后”“里(中\内)外”等空间概念构成的隐喻。
当这种空间隐喻被巧妙地用来构成成语时,所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地位、状态、等次、品质等方面就被赋予了空间性特征。
一、汉语成语空间隐喻的类型空间隐喻,是指以空间域为始源域来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
汉语的空间词汇系统,为空间隐喻的构建提供了语言素材,从而产生了大量由空间隐喻构成的成语。
(一)“上”“下”构成的隐喻空间概念的“上”“下”表示空间位置的高低,但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便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掺入了人们的价值判断。
“上”往往表示地位高、质地好、等次高、势头好等好的方面,“下”往往表示地位低、质地差、等次低、势头差等不好的方面。
例如:(1)上善若水: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龙驭上宾:皇帝之死的隐讳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3)上根大器:佛家语,指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4)俗下文字: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文章。
(5)目无下尘: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6)下愚不移: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
在前3个例句中,“上”指的是境界、地位、等次方面的优越;后3个例句中,“下”指的是质地、地位、等次方面的低劣。
类似的还有“巴高望上、上篇上论、后来居上、蒸蒸日上”以及“墙高基下、不愧下学、折节下士、世风日下”等。
(二)“高”“低”构成的隐喻空间概念中的“高”“低”是指由下到上的距离,亦指实际的高度。
但成语中的“高”“低”,多表示抽象层面上的“高度”,如:地位、等级、水平、情绪、状态等。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 二 )文 学作 品 中关 于 “ 忧 愁 ”的 隐喻 “ 忧 愁 ” 是 文 学作 品 ,尤 其 是 诗 歌 散 文 中经 常 抒 发 的
一
( 5)浮 云 游 子意 , 落 日故人 情 。 ( 唐・ 李白 送 友
人》 )
种 情 感 。例 如 :
( 6 )在 天愿作 比翼 鸟 ,在地愿 为连理枝 。 ( 唐 白居
着 思维的成熟和 多元化 ,人们对 隐喻在文学作 品中的应用
也游 刃 有 余 。例 如 :
( 1 )人 生譬朝露 ,居世 多 屯蹇。 ( 汉・ 秦嘉 留郡赠
妇诗三首 ( 其一 )) ( 2 )人 生天地 间,忽如 远行 客。 ( 汉・ 无名 氏 Ⅸ 古诗
十九首 ・ 青青陵上柏 )
喻的解读 建立在 已有的经验之 上,而每个 人的人 生经 历与 母 亲在 那 头 。长 大后 , 乡愁是 一 张窄 窄的船 票 ,我 在这 社会经验 都是有差 别的 。因此 ,看待 同一事物 的角度是有 头,新 娘在那 头。后 来啊 , 乡愁是一 方矮 矮的坟墓 ,我 在
差 异 的 , 隐喻 的解 读 也 是有 差 异 的 。
( 3)人生无根 蒂,飘如陌上 尘。 ( 晋・ 陶渊明 杂诗
十 九首 》 ( 其一 ) )
6 8 l ; 际生活当 中 我 们 往 往 借 助 t 始 源 域 ”来 理 解 描 述 目标
,
( 4)桃花潭水 深千尺 ,不及 汪伦 送我 情。 ( 唐・ 李白
砌
¨ 。
语 言本体研 究
的 喜 怒 哀 乐 所 能 涵 盖 的 ,这 就 需 要 借 助 其 他 事 物 来 满 足 我 们 充 分 表 达 情 感 的 需 求 。此 时 , 隐喻 在 表 示 情 感 时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利 器 。 以下 结合 隐 喻 分 析 汉 语 中 有 关 “ 忧 愁 ”情 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日期: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汉语言文学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l. 6 0O 0
国 语应研 言用究
( ) “ ” 的本义 一 面
二 、 “ ”及 “ ”字 类词 语 意 义的 归 类和 隐 喻 分析 面 面
“ ”的这 种空 间 意义 后来 被运 用 到几何 学领 域 , 面
用 于 描 述 抽 象 的 空 间 模 式 ,定 义 为 一 条 线 移 动 所 形 成 的 行
起来 的①。如L k f 所 述 :人类通 过 自我 或许多 他人 的身 aof
文 中 的词 例主 要选 自 《 代 汉语 词 典 》和 《 典 》 现 汉
体 经 验 ,判 断 上 下 、前 后 、 里 外 等 等 , 形 成 直 接 理 解 ;需 《 育 部 国语 辞 典 》 等 网 上 工 具 书及 北 京 大 学 现 代 汉 语 语 教 要 问 接 理 解 的场 合 ,又 通 过 人 脑 的 加 工 , 区 分 典 型 与 非 典 料 库 ,本 文 不 再 一 一注 明 。
一
早 期 人 类 的 一 种 典 型 思 维 特 点 是 把 人 自身 作 为 衡 量 周 围 事 物 的标 准 。 当认 知 进 入 更 高 级 阶 段 ,人 类 已经 熟 悉 的
、
隐喻 与 词 义 演 变
东西 ( 包括人 自身的身体和 器官 )就成 了人们认识 、体验
认 知 语 言 学 认 为 : 语 言 共 时现 象 不 是 同 时 产 生 的 , 而 和 描 述 其 它 事 物 , 尤 其 是无 形 的 、抽 象 的 、难 以 定 义 的 事 是历 时发 展 并共 存 于 同一 共 时平 面 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口许红菊
摘 要 :隐喻作 为人 类一种普遍 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 “ 面”的语 义系统 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通过分
析 “ 面” 的本 义在 隐喻 和转喻机制 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 、抽 象域 的投射 ,可以从共 时角度构拟 出 “ 面”的
语言 中的独立修 辞工具 ,它存 在于 日常 生活 的方方面 面 ,
不 仅 是语 言 现 象 ,还 是 一 种 认 知和 思维 方 式 。
的 基 础 ,通 常 是 人 们 所 熟 悉 的 、 有 形 的 、 具 体 的 东 西 ; 而 作 为 目标 域 的 一 方 往 往 是人 们 陌 生 的 、 抽 象 的 东 西 。 人 类
“ 于 词 义 的 演 变 , 已 很 难 从 历 史 上 找 到 明 确 的 证 关
物 的 基 础 。这 符 合 人 类 以 自我 为 中心 , 由近 及 远 、 由 自我
到 非 自我 、 由 实 体 到 非 实 体 、 由具 体 到抽 象 、 由简 单 到 复
据 ,但 有 一 点 可 以 肯 定 , 即 词 义 的 历 史 演 变 的 结 果 使 多个 杂 的 认 知规 律 。用 图 示 ( en , 19 )可 以表 示 为 : H ie 9 1 义 项 共 存 于 一 个 共 时平 面 上 ,构 成 词 语 在 这 一 共 时 平 面 上
本 文 拟 通 过 考 察 隐 喻 机 制 在 汉 语 “ ” 的 语 义 系 统 中 及其 器 官 即 是赖 以实 现 隐 喻 化 的最 基 本 的 、重 要 的源 域 。 面 所 起 的 作 用 ,验 证 隐 喻 作 为 一 种 认 知 和 思 维 方 式 在 语 言 发 展 尤 其 是语 义 发 展 过程 中 的普 遍 性 。
的 经 验 的认 知 活 动 。 ( a o f J h s n 1 8 ) 隐 喻 的 形 Lk f&o no , 90
1 8 年 , 认 知 语 言 学 家 L k f 在 他 的 《 们 赖 以生 存 成 , 即 隐喻 化 , 是 两 个 概 念 域 或 认 知 域 之 间 的 结 构 映 射 , 90 ao f 我 的 隐 喻 》 一 文 中 指 出 : 隐 喻 并 不 是 脱 离 明喻 而 存 在 于 文 学 即 从 源 域 向 目标 域 的 投 射 。 作 为 始 源 域 的 事 物 是 隐 喻 认 知
语 义演 变路 径 。
关键词:面 隐喻
转喻
词 义演变
中 国 传 统 的 语 言 学 一 直 将 隐 喻 归 于 修 辞 学 的 范 畴 ,根 型 , 基 本 层 次 与 上 位 层 次 和 下 位 层 次 , 对 事 物 进 行 范 畴 据 传 统 修 辞 学 的观 点 ,使 用 隐 喻 是 为 了 寻 求 语 言 表 达 的 生 化 ,表 现 为 语 义 。
动性 ,为 了达 到这 目的,需要新奇 的语言 ,而 新奇的语
隐 喻 的 实 质 就 是 通 过 另 一 类 事 物 来 理 解 和 经 历 某 一 类
言 自然 会 偏 离 正 常 的 语 言 。所 以 , 隐 喻 以往 常 常 被 看 作 是 事 物 ,它 是 人类 用 某 一 领 域 的经 验 来 说 明 或 理 解 另 一 领 域 对 正 常 语 言的 背 离 和 违背 。
● ●
人 一物 一过程 一空 间 一时 间 一性 质
的语 义 范 畴 。 ” ( 艳 芳 、 周 红 ,2 0 )一 个 词 语 不 同 的 赵 07
“ ” ,作 为 人 类 身体 的 一 个 重 要 而 显 著 的部 分 , 是 面
义 项 构 成 这 一 词 语 的语 义 范 畴 。这 些 义 项 有 中 心 词 义 和 非 人 类 赖 以实现 隐喻 化 的一 个 非 常 重要 的源 域 , 各种 语言 中的 中心 词 义 之 分 ,它 们 之 间 又 有 一 定 的 联 系 。 根 据 认 知 语 言 隐喻是非常丰富的。 “ 面”的各个义项之 间的关系也基本上 学 的 观 点 ,它 们 之 间 的 这 种 联 系 就 是 通 过 隐 喻 机 制 而 建 立 可 以按 照 这个 规 律构 拟 而来 。下面 对 它们 一 一做 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