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方法基础知识(一)
spc统计方法的基础知识
![spc统计方法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30f45719e8b8f67d1cb977.png)
37
一、控 制 图 概 念
1、定义: 是指用于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所使用的带有控制界限的图。它是判断和预 报生产过程中质量状况是否发生异常波动的 一种有效方法。
38
2、控制图依据的原理:
3σ原理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生产过程比较稳定,取 1000个产品测定其质量特性值。
图1
21
画直方图
x
x
x
Xx
Xx
xx
xx
X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 xx xx x
X xx xx x
x xx xx x
X x xx xx x xx
X x xx xx x xx
X x x xx xx x xx
图2
10
3、确定组数(k):
将收集的数据的分布 范围 (R)划分为若干个(k)区 间(组)。
组数的确定要适当,组数太少 会因代表性差引起较大计算误差; 组数太多会影响数据分组规律的 明显性,且计算工作量加大。通 常确定的组数要使
每组平均至少包括4~5 个数据。
可参考下表,这是一个经验数 值表。
11
直方图的作法
双峰型
25
4、孤 岛 型
形成的原因: 测量工具有误差; 原材料混杂或一时有变化; 加工工具突然磨损; 短时间内由不熟练工人替
班; 操作疏忽; 混入规范不同的产品等。
孤岛型
26
5、平 顶 型
往往是由于 生产过程中,某 种缓慢的倾向起 作用造成的。如 工具的磨损、或 操作者的疲劳等 系统性原因造成 的。
统计基础知识PPT
![统计基础知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8e0bbfe53a580216fcfed7.png)
随机原则: 完全排除主观因素,每个单位机会均等,抽中与否全凭偶然。
(三)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4.重点调查 它是对总体中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取得反映总体基本数据的调查方法。 重点单位:它是重点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小,他们的标志值之和占总体标志值总量的比重大
志名称,16岁、17岁、18岁、…,为数量标志的表现。 (二)统计指标 1.指标的概念 表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称为指标。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
例如,某班某期末学生40名,期末平均成绩80分,优秀率30%,及格率98%。它包括:时间限制、空 间范围、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具体数值六个要素。 三、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的涵义和特点
四、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研究着眼于总体的数量特征,所用的基本方法都与总体数量性有关,这些基本方法是:
(一)大量观察法 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并且无法重复实验,因为社会经济现象
本质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要研究这种关系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 ,而必须到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去做调查、观测,即采用大量观察的方法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 体进行调查、观测,来进行综合研究。
(三)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3.调查单位和调查表 调查提纲是指根据调查目的所列示出的调查项目,主要是标志、指标和指标体系。将调查项目按
一定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形成调查表。 4.调查时间与期限 调查时间是指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是指完成调查工作所需时间。 5.组织实施计划 指调查工作的行动部署与具体活动安排。主要包括领导机构建立、调查步骤、参调单位与人员、
统计技术培训
![统计技术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0ceeffe5a6c30c2258019ed2.png)
g.画累计频数(率)线:由左到右累加每个项目的量值(或频率), 画出累计频率曲线(帕累托曲线)
h.确定最关键的改进项目:一般可将累计频率达到80%左右时对应的 少数几个项目(最好1个,不超过3个)确定为最关键的改进项目。
2
2
1n
3.样本方差(s ):s =
---n-1
∑(
i=1
xi
-
ˉX )
2
精选ppt
13
______________
√ 4.样本标准偏差( s )S:=
1n
---n-1
∑(
i=1
xi
-
ˉX )
2
5.样本极差(R):R=xmax-xmin
精选ppt
14
三、公司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技术
➢ 调查表 ➢ 排列图 ➢ 因果图 ➢ 对策表
d.排列项目:按度量单位量值递减的顺序从左至右在横坐标上列出项目(一般 5-6项为宜),将量值最小的一个或几个项目列入“其他”项,放在最右端;
精选ppt
18
e.建立纵坐标:在横坐标的两端画两个纵坐标。左边的纵坐标按度 量单位标定,其高度等于所有项目的量值总和;右边的纵坐标与 左边的纵坐标等高,但从0至100%标定;
进行观察、测量、试验等加以确认。
精选ppt
24
原因类别
原因类别 第二层原因原因 第三层原因原因 第一层原因原因
结 果
原因类别
原因类别
精选ppt
25
4.例:某厂在提高电机一次装机合格率时对“噪声超标”进行原因分析 的初步结果:
人
装配经验不足 培训不足
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4de030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c.png)
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①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
②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③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
④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第一项法定任务)②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③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效力仅次于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①1983 年 12 月 8 日通过②1996 年 5 月 15 日修正③2009 年 6 月 27 日再次修订施行时间 2010 年 1 月 1 日(二)国务院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②《全国经济普查条例》③《全国农业普查条例》④《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⑤《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以下 3 类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①省、自治区、直辖市②省暨市和经济特区③国务院批准较大市以下 3 类的人民政府:①省、自治区、直辖市②省暨市和经济特区③国务院批准较大市④国务院各部门①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②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不仅要真实、及时、全面,而且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②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③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一) 统计调查对像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二) 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像的负担(三) 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像有权拒绝履行(指拒绝权)①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②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段③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2023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2023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eafa02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c.png)
2023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摘要:一、统计学简介1.统计学的定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二、统计法基础知识1.统计法的定义2.统计法的作用3.统计法的法律体系三、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统计数据的来源2.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3.统计数据的整理四、统计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2.推断性统计分析3.统计模型五、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经济领域的应用2.社会领域的应用3.医学领域的应用正文:一、统计学简介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以及展示数据的方法论学科。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数据、概率、抽样、假设检验等。
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教育学等。
二、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统计法的主要作用是规范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制定政策、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统计法的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等。
三、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调查收集的数据,包括抽样调查、全面调查等;二是来源于行政记录、企业记录等现有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统计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汇总等。
四、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是用来概括和描述数据特征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推断性统计分析是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如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
统计模型是用数学方法描述和预测数据变化规律的方法,如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
五、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在经济学领域,统计学被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情况等。
在社会学领域,统计学被用于研究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社会福利等。
在医学领域,统计学被用于临床试验、疾病发病率、药物疗效分析等。
第一章 统计学基础知识-1
![第一章 统计学基础知识-1](https://img.taocdn.com/s3/m/82b30104bed5b9f3f90f1cab.png)
直 图 方
30 25 20 15 10 5 0 120% 100% 80% 60% 40% 20% 0%
频 率 累 % 积
频率
5.55 7.05 8.55 10.05 11.55 13.05 14.55 16.05 17.55 其 他
蔗 含 % 糖 量
第三节 统计特征数
反映数据资料的集中性趋势或分散程度的一些特 征数字,统称为统计特征数。 平均数,方差。 征数字,统称为统计特征数。如,平均数,方差 。 平均数: 一、集中性趋势的度量--平均数: 集中性趋势的度量 平均数 描述数据资料的集中性趋势, 描述数据资料的集中性趋势 , 反映资料的一般水 平及中心位置, 平及中心位置,并可作为资料的代表跟其它资料 比较。 比较。
(2)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由很多不可避免且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由很多不可避免且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 分析测试中: 分析测试中: 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性、仪器、环境、 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性 、仪器、 环境、操作等各个 方面的偶然变化。 方面的偶然变化。 生物试验中: 生物试验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 供试材料的不均一性如种子质量、 供试材料的不均一性如种子质量、秧苗素质不可能完 全一致; 全一致; 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也可能随时 光照、温度、 随地发生的变化; 随地发生的变化; 农时操作的不一致性; 农时操作的不一致性; 其它不可预测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 其它不可预测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
编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1.8 14.1 12.8 14.6 14.9 10.1 11.6 11.0 15.1 13.4 1 13.1 11.9 15.3 10.4 15.0 12.4 12.2 13.0 14.9 10.6 2 9.2 16.7 12.6 13.4 12.1 10.8 7.5 9.2 12.6 6.5 3 8.7 7.4 16.1 14.6 12.6 11.3 13.4 7.0 14.1 11.0 4 12.9 10.0 17.2 10.5 13.0 6.3 14.7 13.2 11.4 11.9 5 13.7 4.4 13.5 8.6 14.1 15.7 14.2 9.0 9.4 11.8 6 9.6 13.2 11.9 15.2 14.4 14.3 14.0 14.0 12.4 12.6 7 13.7 13.8 16.7 11.1 13.1 15.0 15.1 13.2 15.0 9.5 8 8.5 9.1 9.6 14.5 13.3 12.5 6.5 15.0 9.4 12.2 9 15.7 11.9 15.1 12.1 15.0 11.8 8.7 13.8 12.9 8.2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ee655febed5b9f3f80f1cff.png)
服从泊松分布。
二、质量波动
•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或 引起产品质量波动的因素)
• 质量波动的种类
1.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引起产品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六个方面(5 M1E ): ➢ 人(操作者) :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文化素
养、熟练程度、身体素质等 ; ➢ 机器(机器):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维护保养状
35
( a ) 0.95查表得 a 1.64
35
35
即a 57
常用的正态分布数值
• P(-3σ<x<3σ)=0.9973; • P(-2σ<x<2σ)=0.9545; • P(-1σ<x<1σ)=0.6826; • P(-6σ<x<6σ)=0.002ppm;
99.73% 95.45%
68.26%
• 一页中印刷错误数;一天内的急诊病人数; 一小时内接电话的次数;单位产品上缺陷数 的个数;单位时间内交通事故个数;等等。
泊松分布概率分布的图形
当λ 充分大时,泊松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3.正态分布
• 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
f(x)
1
e
1(x)2
2 ,
x
2
其中µ ,σ(σ >0)为常数,则称X服从参 数为µ ,σ的正态分布,记为x ~ N(µ, σ2)。
质量管理学
1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
一、统计数据分类 二、质量波动 三、三种重要的概率分布
一、统计数据分类
1.计量值数据 2.计数值数据
1.计量值数据
• 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可以用测量工具具 体测量出小数点以下数值的这类数据。如:长度、 容积、质量、化学成分、温度、产量、职工工资 总额等;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8547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3.png)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内容;推论统计则是从部分观测数据推断出整体数据的性质。
1.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部个体或观察值的集合,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个体或观察值。
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总体的推断。
2.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特征值,如总体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是样本的特征值,如样本均值、标准差等。
通过对统计量的研究,可以对参数进行估计。
3.变量与数据类型变量是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征,它可以是定量型变量(如身高、体重)或定性型变量(如性别、学历);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进行数值比较的数据,定性数据是以性质或类别来表示的数据。
4.测量尺度测量尺度包括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名义尺度是用于分类的尺度,没有顺序或大小关系;顺序尺度是用于分类,但有顺序关系;间距尺度是用于度量距离和大小关系,但没有绝对零点;比例尺度是度量距离和大小关系,并且有绝对零点。
对于不同的测量尺度,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统计学中的基础知识,它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内容。
1.中心趋势中心趋势是指数据集中的位置,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均值是所有数据值的平均数,中位数是数据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离散程度离散程度反映了数据集合的分散程度,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方差是各数据值与均值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3.分布形态分布形态是指数据分布的形状,包括对称分布、偏态分布和峰态分布等。
对称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呈现出对称形状,偏态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不是对称的,峰态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的尖度情况。
统计基础知识第1章试题和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第1章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672dc787c24028905fc3e5.png)
统计基础第一章概述一、名词解释⒈大量观察法⒉统计指标⒊标志表现⒋离散变量⒌统计机构二.填空题(0.5×40=20分)⒈统计具有、和等职能.其中是其基本职能。
⒉统计一词包括、和三种涵义;其中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⒊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可概括为、、等。
其中基本特征.⒋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和等阶段。
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和。
其中后者又可分为、和。
⒍统计总体是由的许多个体单位所构成的整体,它具有、、等特征.⒎统计标志值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和;按其变异情况不同可分为和 .⒏变量按期取其是否连续可分为和。
⒐统计机构是从事、、、、等活动的组织。
我国《统计法》规定设立的统计机构分为、、三种。
⒑.《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年制定,于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于年制定,于年修改.三。
单项选择题(1×8=8分)⒈数理学派的代表人是( )①康令②阿亨华尔③配第④凯特勒⒉在统计学发展过程中,被称为统计学创始人的是()①康令②阿亨华尔③配第④凯特勒⒊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在要求总体个单位在某方面具有( )①综合性②同质性③变异性④大量性⒋在调查某城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时,总体是()①该市全部农民工②该市每个农民工家庭③该市全部农民工家庭④该市农民工家庭户数⒌在调查某校0605班48名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情况时,总体单位是()①该班48名学生②该班每一名学生③该班48名学生的学习成绩④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⒍某公司员工王海燕的月工资额为2580元,则“工资"是( )①标志②品质标志③数量标志④数量指标⒎在进行工业普查时,若以一个工业企业为调查单位,那么所有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①品质标志②数量标志③指标④数量指标⑤质量标志⒏随机抽样某公司六名员工进行调查,获取其月工资额的数据分别为1730、2750、2280、2186、1190、1550元。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485662ccbff121dc368330.png)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类。
抽样误差主要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非抽样误差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论上可以消除)5、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及时性,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6、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
度值。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以及其他分位数主要适合于作为顺序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均值是就数值型数据计算的,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缺点是易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均值主要适合于作为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
关系: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众数、中位数和均值必定相等,即Mo=Me=xbar;如果数据是左偏分布,说明数据存在极小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xbar<Me<Mo;如果数据是右偏公布,说明数据存在极大值,必然拉动均值向极大值一方靠,则Mo<Me<xbar(图)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统计学基础知识
![统计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ef463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c.png)
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 律性数量特征。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 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1318.92 912
s2
9 49.851
9 1
(三)标准差
(x )2
x
2
( x)2
N
N
N
S
(x x)2
x2
( x)2
n
n 1
n 1
925.24 912
s1
9 0.641 0.80 9 1
1318.92 912
s2
9 49.851 7.06 9 1
(四)变异系数
CV S 100% x
一、离散型变量的次数分布
例.现以某小麦品种的每穗小穗数为例,随机采取100个麦穗,计数每穗小穗数,
未加整理的资料列成表 。
100个麦穗的每穗小穗数
18
15
17
19
16
15
20
18
19
17
17
18
17
16
18
20
19
17
16
18
17
16
17
19
18
18
17
17
17
18
18
15
16
18
18
18
17
20
19
四、误差和错误
误差: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
偶然误差: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无法预
统计基础知识1-7章
![统计基础知识1-7章](https://img.taocdn.com/s3/m/3f28743aa32d7375a4178013.png)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产生与发展:二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联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总体分有限总体(可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和无限总体(只能非全面调查)。
总体和个体的关系随研究而转换。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总量概念)样本单位是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个量概念)样本单位的数目称为样本量样本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三、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工业统计调查中,所有工业企业是总体,工业企业总数,职工总数是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例:工业总产值2009年某地区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
按性质分: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
性别、工种、民族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
年龄、工资(不同的数量标志值就是变量值)指标与标志的关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特征。
QC统计方法
![QC统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81856548d7c1c708a145ed.png)
A
A1
A2
A3
A1-1 A1-2 A1-3
A2-1 A2-2
应用亲和图步骤
1、确定小组的讨论主题。小组成员不要多于10人; 2、制作语言资料卡片。用卡片尽量记录客观采集到的意见观 点和想法。 3、汇总、整理卡片; A、把卡片集中起来随机的放在一起;B、把有关联的卡片归 在一组;C、找出一张能代表该组的主卡片;D、把主卡片放 在最上面。 4、按类将卡片中的信息加以登记、记录、汇总。 5、画出亲和图。 6、写出书面的报告。根据图写出分析报告,指明结论。
2、召开诸葛亮会。与会者应用“头脑风暴法” 就分析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找“因素” 手段。
3、边记录、边绘制、反复修改关联图。
4、用箭头表示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的关 系;箭头指向是:原因到结果。
关联图步骤
5、找出重要因素(简称要因)“要因”应 出自末端因素。末端因素的识别标志是只 出不进。“要因”应该用符号加以标识。
统计方法的基础知识
1、统计方法定义:所谓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 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 作出一定的结论的方法。
2、统计方法分为两类:
A、描述性统计方法:就是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 和描述的方法。
B、推断性统计方法:就是对在统计数据描述的 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所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对其所反映 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作出推断性结论的方法。
30 TL 25 频 数 20 15
10
5
T M
TU n=100
X=26.6
S=9.0
0.5
5.5
0
10.5 15.5 20.5 25.5
30.5 35.5 40.5
成品重量直方图
45.5 5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正态分布参数
平均值 μ
如果你是某学校高一的班主任,当每次考试 成绩公布前,你第一想知道的结果是什么?
人口普查华东,人均收入、男女平均身等一、正态分布参数平均值
总体平均值μ ( 样本平均值X)
1、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和程度 2、测量集中位置就是寻找数据一般的代表值和 中心值。 3、平均值是正态分布曲线的位置参数,它只 决定曲线出现频率最大数值,而不改变正态 曲线的形状。 4、平均值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二、波动的分类
产品质量波动分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类。 1、 正常波动: 随机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 特点:大量存在、影响很小、消除难度大、 经济代价高。 要求:一般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允许存在。 控制状态:仅有正常波动的生产过程,简称 为控制状态或稳定状态。
产品质量的波动
2、 异常波动:
由系统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 特点:不经常发生,一旦发生影响较大,容易 查明原因,容易预防和消除。 要求:由于对生产影响大,生产过程中不允许 存在。 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正常 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消除异常波动。
总体与样本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要对其进行分 析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子体。
样本中所含的样品数目、一般叫样本大小或样本容量、常用符号“n” 表示。例:从1000件产品中随机抽取20件、对它进行检测,这20件产品
组成一个样本即n=20、样本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样品组成的。
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品组成样本的活 动过程。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 机会被抽取出来组成样本的活动过程。
关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又称高斯曲线、钟型曲线。 正态分布受两个参数影响 μ(总体平均值)——集中位置 σ(总体标准偏差)——分散程度 通常用样本平均值:X 样本的标准偏差:S
μ X σ
S
备注:高斯德国数学家
正态分布特性
X
S
±σ ±2σ
区间内的概率 0.6826 0.9545 0.9973
±3σ
四、QC小组为什么要用统计方法
1、QC小组活动要求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没有对事实的 统计分析就不能提供活动的证据。 2、没有准确的统计分析有可能发生错误的判断,导致 下一步行动的决策错误。 3、没有数据分析就不能充分体现科学性。 4、不使用统计方法QC小组往往会走弯路,影响小组的 活动效率及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5、学会和使用统计方法将提高QC小组成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统计方法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正确、适宜地使用统 计技术也是对QC小组的基本要求。
二
正态分布参数
标准偏差
σ不同曲线的高度不同 σ决定曲线的形状
问题:σ是多少考 试分数较接近?
σ1=0.4 σ2=1.0 σ3=2.5
μ 相同 σ不同的正态分布曲线
三、正态分布主要特点:
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 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曲线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曲 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是否有零缺陷?)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 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靠近μ的偏差出现概 率较大,远离μ的偏差出现概率小,在远离一定 的范围以外的偏差,其出现的概率是很小的如: (在 ±3σ以外的偏差,出现概率不到0.3%)。 4、曲线与横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1; 5、对μ的正偏差和负偏差概率相等。
展示出统计数据的规律,这就是统计方法的描述性,例:计算一个班级的 数学平均成绩,最高最低分的差距,描述性统计方法常用曲线、表格、图 形反映统计数据和描述观测结果,使数据更容易理解,如排列图、直方图、 柱状图、折线图等。
(2)推断性:在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解释和作出推断性结论。
如老师由这个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去估计整个年级5个班的平均水平,这 种统计估计就属于推断性统计方法。推断性统计方法要通过详细样本来达 到了解、推断总体的目的。具有由局部推断整体的性质,如控制图、散布 图、假设检验、抽样检查等。
×
100%=1.2%
产品质量的波动(P119)
一、波动理论
过程中有许多导致波动的因素存在; 每种因素的发生是随机的且无法预测,但都影响着 过程的输出,即质量特性; 波动具有随机性也有规律性; 质量特性有波动是正常,无波动则属异常; 彻底消灭波动是不可能的,但减少波动是可能的; 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正常波动控 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消除异常波动。
标准偏差
总体标准偏差σ(样本标准偏差S)
1、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离散程度的各测度值就是对数据分散程度
所作的描述。
3、反映一组数据各变量值远离其中心值的程
度,因此也称为离中趋势
二、正态分布参数
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是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参数,它 决定了曲线的高、矮、胖、瘦。 当σ较小时,数据较多集中于平均值附近, 曲线形状就较高和瘦; 当σ较大时,数据集中程度就差,曲线就矮 和胖。
计点数据:
指按缺陷点(项)计数的数据,不合格数、如疵点数、砂眼数、 气泡数、产品缺陷数等。
注意:
当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时,判断它是计量数据还是计数数据,取决于给出 数据的计算公式的分子,当分子是计量数据时、则求得的百分率数为计量数据, 当分子是计数数据时,即使得到百分率不是整数、也属计数数据。 12台 1000台 生产的1000台电动机中有12台不合格。 从1.2%看虽有小数点以下数值,计算 公式分子12台是计数数据,1.2%应为 计数数据。
二、统计方法的性质:
描述性、推断性、风险性。
(1)描述性: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展示统计数据的规律,就是统计方法的描述性 (2)推断性:统计方法通过详细研究样本,达到 了解、推断总体的目的,具有由局部推断整体的 性质。 (3)风险性:部分推断全体,结论不可能全正确, 可能有错误,有错误就要承担风险。正确运用统 计方法,把风险降至最低。
例:100件从1至100编号,抽签或查随机数值表,确定那件产品入选,如 5号、15、25、操作简便、不易出差错。易出现大的偏差,织布机恰好50米出现 一段疵布
3、分层抽样法(类型抽样法)
甲、乙、丙三个工人同一台设备加工零件,放在三个地方,抽15个零件 组成样本,随机在三个地方抽5个组成样本,代表性好、误差小。抽样手续繁杂。
一、正态分布参数
平均值
μ不同,最大值的位置不同 μ是正态分布的中心
三次考试的 平均成绩
μ1 60 μ 70 μ2 80
σ 相同 μ不同的正态分布曲线
二、正态分布参数
标准偏差
σ
如果你想过河,有人只告诉你河的平均深度 是 1.5 米,你是否还想知道它的变化范围。
标准偏差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二、正态分布参数
统计特征数
( P125 )
统计特征数是对样本来说的。 常用的统计特征数可分为两类:
三、统计方法的用途
1、提供特征数据;(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偏差、 方差、极差等) 2、比较差异;(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平对比) 3、分析影响因素;(因果图、系统图、分层法等) 4、分析相关关系;确定关系的性质和程度(散布图) 5、确定试验方案;(抽样检验、单因素检验、正交 试验、可靠性试验等) 6、发现问题,分析动态变化情况(排列图、直方图、 控制图、散布图等) 7、描述质量形成过程(流程图、控制图等)
(P116)
统计:收集和整理国情、资料的一种活动。
◆ 统计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
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目的: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
方法:全数检验或随机抽取。
工具:“老七种工具”、“新七种工具” 等。
一、什么是统计方法(P116)
统计方法分类:一般分为描述性和推断性两类。 (1)描述性: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4、整群抽样法(集团抽样)
将总体分成许多群,如每隔10小时抽30分钟的产量组成样本。实施方便 抽样误差大。用于工序控制。
随机抽样方法
某零件20箱,每箱50个,共1000个、要抽取100个进行测 试研究,怎样用上述4种方法
1、20箱倒在一起混合,从1至1000编号,查随 机数表或抽签,抽出毫无规律的100个样本,简单 随机抽样。 2、20箱混合,1至1000编号,查随机数表或抽 签决定起始号,如6号,依次为16、26、916、100 个样本,系统抽样。 3、20箱中每箱随机抽取5个,100个样本,分层 抽样。 4、20箱随机抽出2箱,进行检验,整群抽样。
2、计数数据 凡是不能连续取值的或用测量工具也得不 到小数点以下的数据,而只能自然数的数 据称为计数数据。 计数数据分为: 计件数据 服从于二项分布 计点数据 服从于泊松分布
1 2 3 4
5
只能测得0或1、2、3、…等自然数,不 合格品数、缺陷数,只能测得1件、2件
统计数据及分类
计件数据:
按件计数的数据,如不合格品数、不合格品率、彩色电视机数等。
三、引起波动的因素
引起产品质量波动六个方面,“5M1E”因素:
人员(Man)操作者的意识、技术、素养及熟练程度等;
机器(Machine)设备、工夹具精度、维护与保养等; 材料(Material)化学成份、物理性能及外观质量等; 方法(Method)加工工艺、操作规程的作业程度; 测量(Measure)测量设备、试验手段和测试方法等; 环境(Enviroment)工作场地的温、湿度,照明噪声等; 飞机晚点:空中管制、调配、天气变化、机械故障 正常波动—随机原因—随机特点—普遍存在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P124)
判断 随机抽取 总体 样本 测量 数据
总体可以是一批产品,进行质量判断,确定 是否合格(有限总体)。可以是一个过程对 工序进行分析控制(无限总体)。
用样本推断总体
总体
样 本
样本统计量 如:样本均值 方差、标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