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风》教学设计《风》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教学设计篇1一、说教材:本单元以了解“自然现象”为主题,《风》是第一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使学生了解自然,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首诗歌共有三节结构相似,主要借助外界事物的变化说明风的存在。
第一节:颤动的树叶告诉我们风来了。
第二节:泛波的河水告诉我们风在哪儿。
第三节:点头的鲜花告诉我们风的存在。
三节并列从各个角度形象地交待风的存在。
二、说教学目标:这首诗歌清新优美,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存在,在教学时,我注重在培养学生诵读上下功夫,所以第一个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第二个目标是:认识本课8个生字。
三、说教学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合作、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达到自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动手扇一扇,从日常生活中感受风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并解题。
2、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我出生字,并记住生字。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节。
(3)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细读课文:(1)自读喜欢的小节,说说读懂了什么?(2)师生评价,以指导学生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对风的喜爱之情。
(4)请学生表演读,进一步体会诗的内容,感受风的存在。
4、扩展延伸:(1)虽然我匀看不见风,但我们却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谁能说说你还能从哪些新高方面感觉到风?模仿课文说一说。
(2)用画笔来描绘树叶颤动、河水泛波、花儿点头。
《风》教学设计篇2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如下任务: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旧北京春风的狂暴。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及作者,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风》教学教案范文
《风》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风》。
(2)理解诗歌《风》的内容,体会诗人对风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想象、描绘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风》。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风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诗歌《风》的文本。
(2)与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或白板。
(2)朗读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风的场景,引起学生对风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他们对风的感受和想象。
2. 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风》,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对风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3. 分析与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等方面。
(2)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风的诗歌,表达自己对风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情况。
3. 学生创作关于风的诗歌的能力和创意表现。
六、教学反馈与调整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提高朗读和创作能力。
3. 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如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或者其他关于风的文学作品,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风》语文教案
《风》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风》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诗意,并体会风的美好和力量。
3.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 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对风的描述和赞美。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风》,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图片或演示课件展示一幅描绘风的画作,引发学生的注意。
2. 提问:你们对风有什么了解?风有什么特点?二、引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风》这首诗的作者——郭沫若,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诗歌《风》,让学生倾听诗歌的声音和节奏。
三、分析诗歌(2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风》的全文,并解释每个词汇的含义和诗句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和语言特点,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表达方式。
3. 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意象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回答。
四、感悟诗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风的感受和理解,展开诗意的探讨。
2. 学生互相交流观点,互相启发,深入探讨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诠释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六、小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再次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阅读并背诵《风》这首诗,写下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鉴赏和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风》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之美。
古诗《风》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风》教案一、教学背景《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古诗,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题。
通过教授这首古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对于自然的敏感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作者李峤以及其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风》的表达意义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复印李峤的《风》;2. 准备课堂练习和讨论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风》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李峤的简介来引起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感受诗意(10分钟)教师朗读《风》,带领学生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风景以及诗人对风的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风》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例如,诗中所描绘的秋风庄严激荡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诗中的意象、比喻以及字句间的音律效果。
4. 诗歌创作(1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类似于《风》的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他们对风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诗意。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彼此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互相进行评价和讨论。
鼓励学生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创作,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6. 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风》的课堂练习,如填空、选择题或简答题,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风》的最后感受和收获。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其他的古代诗歌,以拓宽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兴趣。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以及课堂练习的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本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改进和调整。
通过对古诗《风》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古代文学的美,也能够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敏感和赏析能力。
《风》优秀教案(精选11篇)
《风》优秀教案《风》优秀教案(精选11篇)《风》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风来时万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激趣,谈话引入。
1、孩子们,今天天气不错,咱们来猜个谜语吧!(出示: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点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
)(生猜)2、你们真棒,一下就能猜出这谜底是“风”,板书:风3、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都是从哪些地方看见过风呀?(孩子们自己说)4、是呀,我们生活中,风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爷爷的《风》,去看看风到底在哪里?(补全课题:14、风)生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生轻声跟读。
2、生自读,对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3、生再读,勾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借助自制卡片,玩找字游戏。
(如:问:用用用,你在哪里?答:用用用,我在这里。
)5、检查生字学习。
A、将生字板书黑板,让生上来问,其余生作答。
B、让全班生找字卡,师说问句,生答,并读。
C、开火车读生字。
D、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将生字送进课文,再次读文,边读边思考:风都到过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生自读。
3、交流:风到过“树叶、林木、河水”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理解:颤动)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4、讨论:为什么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时我们知道风在哪了?5、交流6、指导生读。
四、课堂小结。
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风使周围事物发生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
第二课时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
2、为生字找朋友组词。
3、在上节课,咱们知道了风在树叶、在林木、在河水,还有哪些呢,让我们从生活中来看看吧!二、画风延伸,背诵全文。
古诗教学设计 《 风》
风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一类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朗读中感悟风来了时周围的情况。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56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听得见,看不着,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同学们,它是什么?生:风(如果猜不出来可适当提示,是大自然的事物)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留意过大自然中的风吗?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它(播放风声)师:唐朝诗人李峤写了首关于“风”的诗。
板书课题:风。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2页。
二、疏通生字1、学生自读,不熟悉的生字画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学们想读好这首古诗,首先得过生字这一关。
能:néng鼻音能够、能力浪:làng 边音波浪万:wàn 前鼻音千万斜:xié意为“不正”歪斜老师带读,学生齐读巩固二、朗读诗文,读中感悟诗意1、学完生字,相信大家能更准确地朗读这首诗了,小声地读一遍。
2、刚刚大家字是读对了,可是有些同学节奏不对,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感强。
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这首诗的节奏画出来了,在画双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听老师朗读一遍。
3、把握节奏跟老师读一遍,老师读一句大家读一句。
4、没有老师的带领再读一遍。
5、同学们读得真好,要是这么悦耳的读书声配上音乐肯定更好听,试试吧!三、这首诗诗题为《风》,但诗文中却找不到一个“风”字。
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1、“解落三秋叶”师:重点理解“三秋”,一年12个月,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就是三个月,农历一二三月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
三秋指秋季三个月,也就是整个秋天。
“解落”在这里相当于“吹落”,联系课题,是谁吹落了秋天的树叶?(风)师:归纳句意:风吹落了秋天的树叶。
《风》第一课时教学计划示例
《风》第一课时教学计划示例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风》,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风是什么吗?风有什么特点?2.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3)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风的哪些特点?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风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4.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2)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字形。
(3)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感悟作者情感(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风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6.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1)教师出示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风的特点。
(3)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风,你会去哪里?你会做些什么?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8.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3)观察大自然中的风,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观察和想象等环节,让学生对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风的轻柔和温暖,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描绘的情感。
古诗《风》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古诗《风》教学设计【优秀8篇】古诗《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
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课后作业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古诗《风》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8个生字。
3、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的天气怎样?那么你就拿起书本扇一扇,体会有风,你看见风了吗?叶圣陶爷爷是怎么看到风的呢?板书:风2、解题:什么是风?(由于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2、认生字卡片,并在课文里圈出来,再读一读。
3、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节。
三、细读课文:1、导学第一节:(1)自读第一节(注意:把词连起来读一读)(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来了,并把它圈住)(3)做一做树叶颤动的`动作。
(4)指导朗读:自读、赛读、跟读、自读、指名读2、合作学习第二节(1)自读第二节(注意重音、停顿)(2)同桌互读第二节(3)读了这一节你怎么知道风来了?(圈出表示风来了的词)(4)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组读、带动作读3、自学第三节(方法同第一、二节)四、总结全文本文通过3个事例告诉我们风的存在,其实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风。
不信请看。
五、扩展延伸:活动一(1)吹泡泡(2)生续写诗活动二(1)摆动红旗(2)续写诗活动三:想想自己在哪看见过风?并续写一首诗。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古诗《风》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风》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首诗是二年级的课外古诗。
诗题为《风》,唐代著名诗人李峤写的。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诗文中无一“风”字,但诗句却句句写“风”,而且生动、夸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识字4个,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儿童学习古诗,很容易背诵,但不容易记住字词,更不容易理解古诗意境,应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是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出书风娃娃的图片)它是谁?生:风娃娃。
2、谁知道风娃娃会做哪些事?生自由说。
3、风娃娃的本领可不止这些呢!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吹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
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
(出示古诗)(板书课题、朝代、诗人)请大家大声地读两遍。
生读题。
请自己读一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宝宝,可以先写下来,请教同学或者华老师。
二、读通诗文,认识字词1、你们有那些字不认识,举手告诉老师。
生汇报,师板书。
2、有不懂得就提出来,真是个好学的孩子,老师也有几个不认识的字需要请教大家,(出示生字:解、斜、竿、能)3、谁来帮帮忙。
生1拼读,师板书拼音。
4、读的真好,请你当小老师。
生1带读。
我问一起来感谢这位小老师。
这些字都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生字。
5、拼音宝宝不见了,你还会读吗?请2个学生认读。
古诗《风》教案
古诗《风》教案教案标题:《风》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风》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能够朗读古诗《风》并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风》的词句,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自然风的声音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引导问题:请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歌表达对风的感受?阅读与理解:1. 教师朗读古诗《风》,让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风》,并思考以下问题:- 古诗《风》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的风有哪些特点和表现形式?- 诗中的风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分析与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风》中的词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通过分析古诗中的词句,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创作与表达:1. 学生根据对古诗《风》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2. 学生进行朗诵和分享,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总结与延伸: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风》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古诗,拓展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方式:1. 学生的朗诵表达和创作诗歌的质量。
2. 学生对古诗《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古诗《风》的课文材料。
2. 风的声音或相关图片。
3. 分组讨论和分享的活动指导。
教案扩展:1. 邀请学生学习其他古代诗歌,对比不同诗人对风的表达方式。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尝试写作符合特定格律的古体诗。
风古诗教学设计五篇
风古诗教学设计五篇风古诗教学设计五篇篇一:风古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古诗浅显易懂,学生重在感悟、积累。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记忆力极强,学习古诗时应在朗读上下工夫。
[目标预设]1、识字5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图、磁带、字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师生古诗诵对■开始上课: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生字。
3、同桌互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4、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
(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5、全班齐读。
三、感悟诗境,有感情读诗1、出示四幅图,指名上台把图与所对应的诗句用线连起来。
2、看图,放声读诗,想: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先自读自悟,再与小组同学交流)4、交流自渎情况,相机拓展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预设(1)能开二月花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能开二月花”,可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得很美。
师:这些花是谁吹开的?生:春风。
师:春风来了,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变化?(指名说)师:是啊,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景,带来了生机。
大家高兴吗?高兴时,脸上是怎样的?就带着这个表情读这一句。
(齐读,分男、女声读,再齐读)(2)过江千尺浪生:我喜欢阵首诗,因为“过江千尺浪”很雄伟。
师:你能说说风“过江千尺浪”的情景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图,描述“过江千尺浪”的情景)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情景。
请认真看图,侧耳倾听。
(播放风浪声)师:现在,你认为要用什么样的声调读这句诗?(学生各自试读。
再指名读,评议,然后再指名读。
最后齐读。
)(3)解落三秋叶生1:我喜欢“解落三秋叶”。
因为秋风一吹,叶子落下来,我们可以捡来做书签。
一年级上册语文《风》课文教案(通用10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风》课文教案(通用10篇)一年级上册语文《风》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
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系图片理解“铁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树儿见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
同学们,你们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没有)但是当风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能马上感觉到。
想和有趣的风交朋友吗?(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3、检查反馈。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动时那点河起波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生1摆动生2摇动是啊,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颤动,我们仿佛看到了翠绿的叶片在微风叶闪着亮光,你们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生带动作朗读)(男女生赛读)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试背)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小节就学完了,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小节的?(生试说)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风》教案
《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理解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中风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难点: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风,风的特征和作用等。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3.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思考问题。
4.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语言特点。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风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理解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教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古诗《风》教学设计
古诗《风》教学设计古诗《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教学突破组织学生在读中感悟,启发学生思维,并体会刮风时景物变化,结合诗的内容进行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幻灯机、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风的知识、古诗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自学指导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
(板书课题)(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师:想读读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自己小声地读读吧。
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1)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
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李峤《风》教学设计
李峤《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全诗用简洁凝炼、通俗易懂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
诗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边模仿、边学习.[教学目标]1、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向幼儿渗透风的知识。
[教学准备]录像古典乐曲录音机磁带风车人手一个[教学过程]1、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
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看录像: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风)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幼儿感受风的顽皮、可爱)古代有一个叫李峤的诗人,写了一首风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2、看课件欣赏古诗第一遍。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示四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风娃娃了?教室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
江风卷起千尺浪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3、欣赏第二遍风儿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我来出你来做听音乐引导幼儿通过表演理解4句古诗4、学说古诗(1)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
(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2)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说一说5、听录音表演古诗: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说一遍。
6、用风可以-------说一句话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百花,掀起巨浪,吹斜大树、还可以干什么呢?用风可以-------说一句话教师小结: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儿真可爱。
风语文教学设计
风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风语文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通过反复诵读,背会《风》。
2、理解《风》的意思,体会《风》表达的辩证思想,理解作者表达的尊重、爱护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背会并理解《风》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诗中尊重、爱护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见过风吗?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美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来欣赏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意境隽永的古诗《风》。
(板书题目)二、以读代讲,诵读、理解。
1、出示古诗《风》。
2、学生齐读。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4、学生展示朗读,老师做出评价。
5、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诗句意思。
6、学生初步解释诗句意思。
7、师生共同理解诗意。
①解落三秋叶这里的“解”,表现了秋风的细心、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的柔情让人感动。
②能开二月花“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春风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世间万物,我们看到了冰雪融化,看到了花红柳绿,看到了莺歌燕舞……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③“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的力量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此处,风的强悍、强劲、强势,同之前风的温情、柔情、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
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三、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感受到过风?四、课堂小结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
《风》语文教案
《风》语文教案教材分析:《风》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
学生配风声练读。
齐读。
师: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春天,它为大地披上绿装;夏天,它给我们送来阵阵凉爽;秋天,它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片片雪花。
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自己先读一读,别忘了刚才你读诗的语气。
指名读,配课件演示、音乐。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
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目的,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效果。
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录像、声音中感受风,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词语(诗句)积累师:秋风不仅把树叶从树上吹落了下来,还把一些美丽的叶子吹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快到桌子下面找一找,那儿有一片什么叶子。
生找树叶卡片。
师:自己认一认上面的字,再读一读,然后把它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师:谁愿意把你那片树叶上的内容读给同学们听听?在班级内交流卡片上的内容。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可是与风有关的词语、诗句还很多,把这些词语、诗句以树叶卡片的形式藏在书桌下面,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他们不但能记住自己得到的卡片上的内容,还能在交流中学会其他的词语或诗句,帮助他们积累。
)五、学生自评师: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生1:我满意。
因为我以前上课总搞小动作,今天我没有。
生2:以前我说话声音太小,今天声音很响亮,所以我满意。
评课:这节《风》能够按照课改要求,有创新,在设计上比较有新意,在新理念方面落实得比较好。
一、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北师大教材的特点,教师有很明显的引导,能看出专业方面的引领,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听的很认真,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做认真的引导、改正。
二、媒体课件的使用起到了效果。
课件的制作有实效性,没有成为花架子,使用的也很好,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氛围轻松、生动、民主。
《风》公开课教案
《风》公开课教案《风》公开课教案《风》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读诗文,识认4个生字。
2.读懂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风使周围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风》一课是第11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由唐朝李峤写的古诗。
诗题为《风》,诗文中无一“风”字,但诗句却句句写“风”。
假如在教学中,采用“三了解” 的学习过程,即:了解字词――了解句子――了解诗文。
那么,“了解字词”将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因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割裂开来,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没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很难入情、入境地主动去了解句子,更难准确掌握句中之重点字词。
又因为构建开放性课堂意味着教育必需回归生活世界,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鉴于此,我设计了在课堂上采用“三读”的学习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即读文识字,能较为顺畅地将文读下来;读懂,即在读文的过程中,感知诗文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文蕴含的感情,并以此推断诗文中的重点句、词、字的意思;读好,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教与学的动力。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儿童学习古诗,很容易背诵,但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理解意境,应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能力。
〖公开课教案1.读通诗文,认识字词。
①教师:同学们,你留意过大自然中“风”给你的感受吗?(放“轻柔和煦和猛烈刺骨之风声”的`录音,协助学生尽快回忆“风”曾经给他的感受。
)②听到了风声,能不能说一说“风”?学生A:当风吹过时,我感觉冷。
学生B:当风吹过时,我感觉凉爽。
学生C:风吹来了,大树狠劲摇晃起来。
……[评点:通过录音唤起学生对生活中“风”的记忆,为学生口头描述风提供素材。
]③教师:唐朝诗人李峤写了一首关于“风”的诗,诗题为《风》,但诗文中却无一个“风”字。
风优秀教案
风优秀教案前言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依据。
一份优秀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风》。
教案概述《风》是一篇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
这篇教案适用于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课文导入、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赏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环节。
课文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风相关的词语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风筝”、“风车”、“风景”等。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联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风的印象和感受。
课文分析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文理解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例如“诗人为什么用‘风’来比喻‘君子’?”、“诗人通过‘风’来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课文赏析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课文,并对课文进行赏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形式等方面进行赏析,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课堂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解释词语等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
课后作业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课文读后感、背诵课文等。
教案评价这份教案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赏析课文。
教案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课文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案中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一份优秀的教案不仅要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还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赏析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重教案的设计和完善,让教案成为教学的有力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峤《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全诗用简洁凝炼、通俗易懂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
诗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边模仿、边学习.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向幼儿渗透风的知识。
[教学准备]
录像古典乐曲录音机磁带风车人手一个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
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看录像:
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风)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幼儿感受风的顽皮、可爱)
古代有一个叫李峤的诗人,写了一首风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看课件欣赏古诗第一遍。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示四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风娃娃了?教室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
江风卷起千尺浪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
3、欣赏第二遍
风儿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我来出你来做
听音乐引导幼儿通过表演理解4句古诗
4、学说古诗
(1)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
(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
(2)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说一说
5、听录音表演古诗: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说一遍。
6、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百花,掀起巨浪,吹斜大树、还可以干什么呢?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教师小结: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
风可以------,风儿真可爱。
你看我们小朋友也会作诗了。
7、延伸活动:玩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