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出彩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幽默:让作文语言趣中生理

彩点释义:

什么是幽默的语言?所谓幽默的语言指的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有趣;二是意味深长。即我们的作文语言既要有趣,又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一味地有趣而毫无味道,这样的语言不是幽默,而是诙谐或者滑稽,对于高考作文的语言来说,幽默是一种境界,一种作文等级的较高境界。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让我们来看两段语言材料:

彩点例举:

说话 贾平凹

我出门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人一稠,只有安静地听,能笑的也笑,能恼的也恼,或者不动声色。口舌的功能失去了重要的一面,吸烟就特别多。更好吃辣子,吃醋。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最早是我补过一次金牙的时候,再是我恋爱的时候,再是我有些名声,常常被人邀请的时候。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在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后来想,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而我的家乡话外人听不懂,常要一边说一边用笔写些字眼,说话的思维便要隔断,越发说话没了激情,也没了情趣,于是就干脆不说了。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偏偏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未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了。

有一个夏天,北京的作家叫莫言的去新疆,突然给我发了电报,让我去西安火车站接他,那时我还未见过莫言,就在一个纸牌上写了“莫言”二字在车站转来特去等他,一个上午我没有说一句语,好多人直瞅着我也不说话。那日莫言因故未能到西安,直到快下午了,我迫不得已问一个人“××”次列车到站了没有,那人先把我手中的纸牌翻个过儿,说:“现在我可以对你说话了,我不知道。”我才猛然醒悟到纸牌上写着“莫言”二字。这两个字真好,可惜让别人用了笔名。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

不会说普通话,有口难言,我就不去见领导,见女人,见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发呆。但我会骂人,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我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

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

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的女儿在她的卧房里也写了这八个字的座右钻,但她写成:“心系一处,守口如平。”平是我的乳名,她说她也要守口如爸爸。

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流言对我而来时,我只能沉默。

幽默的作文语言摘录

1.老师的问题仿佛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红烧狮子头,同学们举起叉子一样的手臂抢着要吃。

2.如果我喜欢做这道题,我就会用150%的精力对付它:可惜我只有1%的精力,所以我不想做这道题。

3.下课的铃声悠悠地勾走了我的心,座位上只留下一个壳。

4.我急得汗水直流,如果每一滴汗水都是一颗金豆子,那幺我肯定比李嘉诚还有钱。

5.我课后讲话像机关枪,上课像熬夜的大灰狼:我踢起足球来像巴乔,可是我的成绩像茄子打了霜。

6.面前是一锅沸腾的题海,油烟四起,我们在这个油锅中拼命挣扎,忍受着煎熬。

7.终于下雨了,等我跑到家时,浑身是水,只好“啊嚏、啊嚏”地表示感谢。

彩点分析:

上面两则材料,一则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一则是从学生作文里挑出来的幽默的句子,从这些材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作文幽默语言的基本元素: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2楼

1.夸张或夸张与比喻相间而用。夸张是让事物的特点更明显,而比喻则是使深奥的事情简单化、通俗化,两者合用,能够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比如:“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在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面前是一锅沸腾的题海,油烟四起,我们在这个油锅中拼命挣扎,忍受着煎熬”等等。夸张和比喻中包含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独特情感。

2.婉曲。即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含蓄地换一种说法,同时让换说的语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从而构成幽默。比如:“我定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一个小小的曲解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写出了作者不会说普通话的尴尬和自我安慰的心理。“终于下雨了,等我跑到家时,浑身是水,只好‘啊嚏、啊嚏’地表示感谢”,把感冒的表现用来表示对雨的盼

望和对雨水到来的喜悦,不能不让人忍俊不禁。

3.虚实转换。即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实化,把实实在在的事物虚化。比如“下课的铃声悠悠地勾走了我的心,座位上只留下一个壳”,把“心”实化,把“铃声”拟人化,在幽默中写出作者对下课的渴望。

4.多义误解。即由语言本身的多义性而形成的错误理解,而这种错误理解的确有令人捧腹的效果。比如,在贾平凹的《说话》里,“莫言”的幽默不就是这样造成的吗?

5.拗转。“拗转”指的是从说话者的话里你得出的结论与说话者最终的表达意图完全相反,因为出乎意料而造成幽默。比如,当你听到朋友说“我的电脑水平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低”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朋友的电脑水平还可以,其实朋友的结论是“我的电脑水平比你想象的还要低”,听到这一结论,你能不为之喷饭吗?这便是拗转的功效。

除了上面的几点,幽默的元素还有许多,而这几点是最基本的,我们要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幽默起来。关键还在于平时写作时有意识地进行尝试,尝试多了,我们自然就能灵活运用了。

当然,尽管语言的幽默能让我们开怀,但幽默不是我们写作的目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我们的观点,像贾平凹的《说话》,就是借助于幽默语言表达他的人生哲学:“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流言对我而来时,我只能沉默。”这样,我们在笑口常开之时,也能够得到人生的启迪,而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请你试写:

请按照所提供的场景、心理等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

1.看书时非常疲倦;

2.在公交车上,手拉横杠站着时的形态;

3.看见个人手提很重的物品;

4.想象今天的人如果学古代隐士隐居的结果;

5.渴极了的人终于得到一瓶矿泉水时喝水的情形。

二 典雅:让作文语言更具文化韵味

彩点释义:

什么是典雅的语言?“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语言要求我们的作文语言要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体现出较为深厚的学养。

同学们在作文时,常常感到自己的语言比较枯燥,显得味同嚼蜡.其原因在于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语言典雅起来呢?

我们先来看两篇文章:

彩点例举:

例文l:

关雎 王开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

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摇。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唯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4楼

彩点技巧:

上面两篇文章一是名家名作,一是中学生作文。散文作家王开林的散文《关雎》发表后深受散文爱好者的喜爱,其原因在于它典雅的语言和文中散发出的对古代生活的向往。而第二篇是一篇中学生习作,虽不及第一篇灵动传神,但也因语言的典雅而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两篇文章语言出彩的技巧。

1.直接引用,巧妙化用。王开林的散文语言少直接引用,多巧妙化用。比如,“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化用了《诗经?关雎》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教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而第二篇则更多直接引用。无论哪一种,都使得文章充盈古之朴味。

2.采用古代散文的常用句式。两位作者都喜欢采用古代散文的常用句式,比如对偶句,“她给我的霖露,使我挨过了三千年的大旱春秋;她给我的灯烛,使人逾越了三千年的黑暗津渡”“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对偶句的使用使语言变得整齐典雅,音韵和谐,有节奏感。又如排比句。“它的羽翼能飞渡一切时空,它的视野能超越所有疆界”“风雨的一生, 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排比句的使用使语言显得很有气势。

3.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在王开林的文章里,有许多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像“心旌”“曳荡”“霖露”“寂寥”“津渡”“惊鸿一瞥”等,这些文言词语的运用让整篇文章充满典稚之气。

运用示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尝试着运用典雅的语言来写文章――

作文题目:“寻”

一、写作准备:

1.看到题目之后,尽力在大脑中搜罗与题目有关的文化素材。思考有哪些有关“寻”的诗句名言,有哪些写过“寻”的作家?

2.再想想,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做一个序列吗?

3.时间顺序出来后,思考能根据各个不同的“寻”,得出一个相同的主旨吗?

二、语言运用:

1.选取其中概括性强的句子作为“题记”或者作为第一部分的引言,这样可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2.按照时

间顺序,用有关“寻”的诗句作为每一节的开头(至少三节),接着抒发你对该种“寻”的评价,可以考虑对偶句、排比句及散句的灵活使用,或使用一些具有古朴之味而且在现代仍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3.文章的结尾,用压缩性的排比来抒情总结。一定要表达出你对“寻”的见解,对“寻”的态度。

三、相关材料:

屈原的“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求楚国的未来之路:

李清照的“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个人生活的出路:

辛弃疾的“寻”:“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找寻志同道合的人。

主旨: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追求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所处时代和生活遭际,今天的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该寻找什么样的人生之路?

请你试写:

以“瞬间与永恒”为话题,用典雅的语言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三 朴实:让作文语言朴素实在

彩点释义:

“朴实”是指作文语言的朴素与实在.现在中学生作文普遍追求文字的优美。文辞的华丽,这种追求,我认为对提高语言表现力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必须避免一种倾向。那就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和朴而不实都是不可取的,文章重在内容充实,只要内容充实,无论是语言华美还是朴素,都是好文章。

朴实是语言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中学生作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有人崇尚华丽,有人崇尚朴实,但作为一种写作境界来说,朴实无华而又有一定功力,是远远胜过语言浮华而内容乏味的作文的。浮华的作文,我们可以看出技巧在其中起作用,朴实无华的作文则完全看不出它在使用什么技巧,而是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在自由奔泻涌动。巴金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我们阅读巴金的散文,他年轻时写的散文,语言比较华丽,到了晚年的《随想录》,语言就非常朴实,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而就是这样朴实的语言,较之前期的散文,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朴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作文语言成熟的标志。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5楼

彩点例举:

孝心无价 毕淑敏

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 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

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间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价。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从吵架开始 一考生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观我中华俗文化,吵架堪为一大亮色。当然,并非夷人生来不吵架,本人曾有幸在欧罗巴短暂旅行,眼见多起夷人纠纷,但我中华之吵无论是频率还是方式均有国粹之特色。

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当然这理得向着自己,至于死理活理,正理歪理,一边儿先站着。于是坐出租要吵架,二楼拔了一楼一颗大蒜头也要吵,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一架,还要吵。吵就吵吧,还得带上两个帮腔的,于是一个电话,好,二姥爷受委屈了,我们晚辈能闲着吗?同去,同去。所以我们常看见一种群吵,一个人惹事,全家老小,三姑六婆一齐上阵,一起闹啊!结果,本来就背理,不分清红皂白一闹,更没话说,怎么办?丢人。

我曾问过一位帮架的大妈,“您为什么帮您侄子吵架?”大妈很气愤:“我侄子我能不帮吗?他骂我祖宗,我

能装没听见吗?”“那您知不知道本来就是您侄子的错,要是外人您还帮吗?”大妈不语。嗬!其实人说吵架一团气,全凭意气,不假。如此不分正误,是全凭意气。难道我们大伙真的就好坏不明吗?不可能。您又不傻,可为什么一时心急,上了“贼船”?为什么?因为那个吵架一方是你的至亲好友,感情深你对他有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而这正是一个陷阱,埋藏了是非正误,削弱了你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你想想,如果上文那个人不是大妈的侄子,大妈恐怕就要想了,这到底是谁错谁对,自然不会去乱吵。

光吵架这样吗?不。生活也一样,每一个人在做事时,都容易让主观左右自己,用自己的感情喜好迷了自己的眼睛,昏头昏脑犯了大错。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萨达姆就是典型。当然,人是感情动物,做事意气很正常,遇上熟人乃至亲朋,印象分就上去了。但是,别忘了印象的背后还有基础分、客观分。一个社会,需要感情做它的润滑剂。但社会的存在有它的人间正道,有它的黑白天理。个人的感情在规律的面前,在正误的认识面前,过于主动过于激化,只会与正确背道而驰,只会蒙住你的双眼,因为感情代替不了认识,我们是理性的。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6楼

从吵架开始,让感情不再拦住你正确的认识,给世界多一点公平。

解析: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一是简洁生动。如说到吵架的原委,作者这样描述:“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当然,这理得向着自己,至于死理活理,正理歪理,一边儿先站着。”如描述“群吵”,作者这样形容:“一个人惹事,全家老小,三姑六婆一齐上阵,一起闹啊!结果,本来就背理,不分青红皂白一闹,更没话说,忘么办?丢人。”这些鲜活的群众口语读来真有一种清新之感。二是诙谐风趣。如点评中国人的吵架,作者用一句“但我中华之吵无论是频率还是方式均有国粹之特色”来加以概括。如说到瞎帮腔时,作者这样说:“难道我们大伙真的就好坏不明吗?不可能,您又不傻。可为什么?一时性急,上了‘贼船’。”说到滥用感情,作者这样说:“遇上熟人乃至亲朋,印象分就上去了,但是,别忘了印象的背后还有基础分、客观分。”这些幽默诙谐之语,妙趣横生,也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彩点技巧:

两篇作品一为名家所作,一是考生所写。两篇作品都没有引经据典,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理趣盎然。毕淑敏的文字哲理味很浓,该文的语言特点是用语规范,且准确、连贯、得体,每一句话仿佛都说到我们心坎上。而那位考

生的作文语言更是朴素得近乎口语。可以这样说,两篇文章都朴素,而且都很实在,那么他们运用了哪些技巧呢?

一、让朴素的语言语含真理:我们经常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语言是否华丽,朴素的语言如果能让人觉得在理,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像《孝心无价》,作者朴素的语言里处处蕴含着让我们警醒的哲理:“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这些难道不是最朴素的真理吗?而在《从吵架开始》里,作者在近乎口语的朴素语言里,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但社会的存在有它的人间正道,有它的黑白天理。“从吵架开始,让感情不再拦住你正确的认识,给世界多一点儿公平。”你看这些语言都很平常,但是都能发人深省。让人过目难忘。

二、让朴素的语言含真情:朴实重在“实”,这“实”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在朴素的语言里饱含作者的真情。两篇作品含情的朴素语言很多。因为含情,所以他们的语言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一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读到这样的句子,你能不动容吗?你能不为之扼腕吗?

三、让人物说真实的话:上面说的是作者的评论语言,这一点说的是作者文中人物的语言,我们常常在作文里拔高人物,因此,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生活环境等的差异,一概让他们说假大空的套话,以为这样才能显示人物的境界。其实,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其身份、地位等特点.他们的语言必须是独特的,是他们独有的。比如:“我侄子我能不帮吗?”这就是大妈的语言,城市里没什么文化的中老年妇女的真实的语言,这语言符合她的身份,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让再大的“虚”都变成最小的真“实”:我们说理,常犯的一个毛病是空洞,空洞的原因在于不会把虚理化实。比如孝心,这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毕淑敏就把它实化了:“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实化后的“孝心”可感了,因为每一个点都是生活的细节,这种细节会让我们在阅读时深深地感动。《从吵架开始》的作者为了说明“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的分论点,他没有先从理论上阐述,而是从小事说起:“于是坐出租要吵架,二楼揪了一楼的一颗大蒜头也要吵,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一架,还要吵。吵就吵吧,还得带上两个帮腔的,于是一个电话,好,二姥

爷受委屈了,我们晚辈能闲着吗?同去,同去。”你看,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这样的场景真实吗?这样的语言生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作者运用的是最朴实的语言。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7楼

请你试写:

题目:俗话说得好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语言朴实,不少于800字。

提示:1.你要证明的是“俗话”说得好,那么首先你必须选择俗话,不是古代诗词名句,不是名人名言。2.你要证明的是“说得好”,那么你选择的俗话必须是正面的,而且要对这句俗话进行正面肯定。

四 辩证:让作文语言圆润熨帖

彩点释义:

什么是“辩证”的语言?辩证的语言就是比较全面、不偏执的语言。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由于思想的不成熟,考虑问题往往执于一端。表现在语言上就显得不辩证,不全面,因此说理不够透彻.常常让人找到不足,而这些不足在高考的时候就成了阅卷老师扣分的依据。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充满辩证的光芒。

彩点例举: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惟独不是他自己。如

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耶稣是基督教徒公认的救世主,可是连他也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张扬与内敛 福建考生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8楼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入指明方向。

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视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

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内敛,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是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张扬,是欢快时的大声歌唱,是悲伤时的放肆呼喊,是欢聚时的载歌载舞,是离别时追着火车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内敛和张扬来表达我们的爱,一滴水也足以让大海翻滚,一枯草也会让青山黯然。别忘了张扬,也别忘了内敛。

彩点技巧:

上面两篇文章,一篇是作家的作品.一篇是高考考生的作文,两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说话不偏,说理不拗。仔细品味.便发现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辩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1.假设与婉转:如:“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凛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你看,这样的语言读者就比较容易接受。这里强调的是婉转,而不是硬转。一个“不过”使得语气比较委婉而不生硬,你想想,如果换成“但是”,效果会怎么样?

2.设问与强调:比如:“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你看,作者先设问,然后通过对议论点的强调,最终得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辩证观点。

3.对举与周全:比如:“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年轻人和老年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前者

用“不是”“而是”对举,表达自己“成为你自己”的观点:后者用“年轻人和老年人”与“男子和女子”对举,表达人人都需要在该张扬的时候张扬,该内敛的时候内敛的辩证观点。这样的表述就显得比较周全。

4.转折与例证:比如:“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作者先说“张扬”的好处,然后来一个转折,接着举例论证,最后一句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是否比单纯地论证“张扬”的好处更全面呢?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9楼

5.语言的小技巧:在某一段文字里,如果你用一点儿语言的小技巧,比如,你试着用下面的词语组织一段话:“诚然(确实)……不过……虽说……但是……其实……总之……”,你会发现,你的观点辩证多了。

请你试写:

有这样一件事:大学毕业多年后,某个班的同学相约来到老师家,一阵寒暄之后,大家纷纷向老师走倒苦水。觉得工作压力大,对自己的生活太发牢骚。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他让大家自己取杯子冲咖啡,老师家的杯子各式各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杯子冲泡咖啡,冲完咖啡后,老师说:“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些外观精美的杯子被你们拿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起眼的杯子。人人都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但这正是生活中问题和压力的根源,你们真正要的是咖啡,不是咖啡杯。可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好看的杯子拿走,并且还看别人的杯子是否比自己的好看。”老师的一席话,让大家陷入了深思。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触?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特别要求:语言要具有辩证性。

五 复合修辞:让作文语言跌宕生姿

彩点释义:

所谓“复合修辞”,就是指在一段文字里复合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在《荷塘月色》里就有下列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它既是排比,又是比喻,这就是复合修辞。

彩点例举: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天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

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

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捡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洒,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致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甩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更,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天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10楼

学生优秀作文片段

片段一: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

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

片段二: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片段三:就像北京人吃臭豆腐,爱它的一天不吃就寝食难安,有了它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计厌它的恨不得百米开外捂住鼻子,绕道而行,并且皱鼻子瞪眼睛比看到恐怖分子还紧张,仿佛别人打开的不是四四方方的玻璃罐。而是携带炭疽病茵的邮政快件。

彩点技巧:

从大师的文章和优秀学生作文片段里,我们能够找到适合我们学习模仿的复合修辞。

1.对比与排比的组台:对比使对比双方的特点更加鲜明,排比使文章更具气势,两者组合气势磅礴,说理效果更加明显。比如:“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通过对比和排比的组合,作者把“文化小人”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2.排比与借代的组合:例如“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排比突出苏东坡才华的出众,而借代避免了文字的重复,使得行文和情感的抒发更加流畅。

3.对偶与比拟的组合:例如“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这是一句对偶句,其中第二句作者用了比拟手法,对偶句使文章语言节奏感增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比拟手法将“历史”巧妙地化虚为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

4.排比与比喻的组台:比喻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俗化,排比让语言更具气势,两者的组合使文章语言深入浅出,情感澎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读了这段文字后,不仅能够明白诚信的含义,而且能够被作者的语言所感染。这,便是两者组合的魅力。

5.设问与比喻的组合:设问引人思考。比喻作答让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比如:“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

6.夸张与比喻的组合:夸张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地揭示其本质,使读者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而比喻的作用是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如:“讨厌它的恨不得百米开外捂住鼻子,绕道而行,并且皱鼻子瞪眼睛比看到恐怖

分子还紧张,仿佛别人打开的不是网四方方的玻璃罐,而是携带炭疽病菌的邮政快件。”作者的这段文字,借助“恐怖分子”写某一事物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无疑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臭豆腐令人讨厌的程度,而“携带炭疽病菌的邮政快件”这个喻体让本体的特点更鲜明了。

请你试写:

周国平在随笔《记住回家的路》里说:“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你以“回家的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特别要求:至少使用两处复合修辞,并且使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六 机巧:让作文语言灵动生辉

彩点释义:

什么是“技巧”的语言?所谓机巧的语言指的是灵活巧妙且具有智慧的语言。作文语言要出彩,机巧的语言是颇具魅力的,它体现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修养,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学会这种语言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作文里,毫无疑问,它一定能给我们作文增光添彩。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11楼

彩点例举:

杂感 贾平凹

我做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会交际.能多认识上几个人就已经很不容易。却又常常把所认识的人看不清。我爷说,做人要善良,能宽容。我老记着这话,所以谁在诽谤我,我不回应,还想着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可以没有朋友却一定得找个敌人,魔是法之侣嘛。谁向我借钱,狮子大张口,明知道他借了就不会再还,便耍小聪明,不借他,偏送他三分之一或半数,过后又后悔了:我凭什么给他呀?便自己安慰自己,权当做好事了,做好事利于健康,要不,就是前世欠了人家的吧?谁在戏谑我,戏谑就戏谑吧,惹得大伙乐一乐也好。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啊,算我养活他了,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社会上有关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受到伤害,这不关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

我老婆骂我傻,说:“怎么着,活到半百了,该你吃的时候,碗被别人先端了;该你睡的时候,枕头被别人抽走了?”但我死不承认我是傻子,因为我爱

我的写作,生怕谁坏了我写作的环境,一心做自己的转化,想把虫子变成蝴蝶,想把种子变成树林。柳青当年为了成全他做事的环境,就曾说过他是挑着鸡蛋筐子过街,不怕他撞了别人,就怕别人撞了他。

柳青怕别人撞了他,到底别人还是撞了他,虽还留下了《创业史》,人却在悲苦中死了。古书上有一个故事,说一只兔子在前边跑,后面又有成百人追逐,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为百只,而是名分未定。想想我自己,也是在追免之列,没有跑得最快。跑得最快了后边的人就会停止,还会给你鼓掌,既然仍在队列之中,那就必然地允许被拉被扯被伸出的脚勾绊。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

一、有一位熟人,见我言必称老师,好话给我说过几箩筐,动不动还给我送吃货:在他挪了个地方后,突然开始攻击我。他是以“杀”我引人注意。或许他“杀”得太突然,虽一时博得“好汉”的名声,但不足几年。世人倒怀疑我在炒作,雇了他做托儿。可能是他也不适应了吧,据有人告诉我,他现在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二、有一位熟人,形状宽厚,我们曾经很友好,他甚至把我的照片放大挂在他的房子里。当时社会上到处有我的盗版书、假字假画,我也就信任了他,托他办理书画用的纸张、笔墨和书画袋。但我没有想到他也做我的假字画。他做假字画容易骗人,也最伤我心。我现在只好不用专用纸了,也换了专用袋,在字画上按起指印了。

三、有一位熟人,他贫困时我资助过他,他艰难时我力撑过他,处处为他执言仗义,但他稍一好过,则不容我之长,偏行事又面有君子态,能掩人耳目,让我有苦竟不能说。

唉,我现在才明白,活人真是难事。怎么办呢?既不可能当个大官,又不可能遁入寺院,更非身有大翮,还要活着,还想做自己的事,我思前想后,自闭桃源称太古那是不行的,只要心境浩渺无涯,人境再逼仄,还得在人境里走,那就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惊了吧。

换“汤”更耍换“药” 薛莹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枭向鸠抱怨说乡人们都讨厌它的叫声难听,因此它想要搬到东边去住,但是鸠劝枭说:你如果改变了叫声到哪儿都受欢迎;如果不改变,就是搬到东边去仍遭人厌恶。简言之,枭做的是一件“换汤不换药”的蠢事,没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所以只能是徒劳。

“药要换”。汤药因为“药”才千差万别,若只把汤换了,那得到的仍只会是原来的那剂,不会有丝毫的异质。这就好比人换了件衣裳,可其实人并没有变,不会因为变了服饰而改头换面,脱胎换骨。那我们要变的是什幺呢?是核心,是

本质。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抱怨说自己勤政爱民,河内遇水旱天灾就把河内的人迁到河东,再征收河东的粮食赈灾,但即使如此,人口也没有增加,国力也没有强盛。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梁惠王没有真正施以“仁政”,表面上的一些举措不会给国家带来福音,孟子是要把原采的那剂君道霸业的腐臭药剂换成爱民如子的“仁政”之药,使这剂汤药真正地发挥功效。再举个吃药片的例子:人们伤风发热却并不急着吃退热片,这是为何?因为人们要留待观察,找出真正的病因,防惠大疾这就叫“治标治本”,与“换汤换药”的哲理是相通的。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12楼

“汤也要换”。“换药”固然是最为重要的,但倘若不把“汤”换掉,那原来渗入汤的药加上新药,岂不成了一锅“大杂烩”?不过两者相比较。“换药”才是根本。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浮华心躁,又“杂”又“忙”,难免套出现一些“换汤不换药”的可笑之事:“甲A”成了“中超”,中国足球的颓势也不见逆转;“蓝领”们不满意收八,频繁跳槽,却没有看出这是“没有墨水”惹的祸……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静下心来,整个社会要静下心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根本,“换汤更要换药”!

彩点技巧:

从上面两篇作品可以看出,无论是名家作品(《杂感》贾平凹),还是学生习作(《换“汤”更要换“药”》薛莹),要做到语言机巧,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即对世事、对生活、对人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有了这一点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1.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你看贾平凹的“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么,算我养活他了。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当社会上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伤害,这不关于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作者是愤怒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直说他的愤怒,而是来了个反话正说,某些人读到这段文字,一定会汗颜不已。作者的文字似乎在替他批评的对象开脱,可读者却从中读到了他的真实内心,这不是机巧的语言吗?

2.细节传神。在议论性文字里,一般很少用细节,但是贾平凹还是用了,而且用得极其妥帖。“在字画上按起指印了”一句看似轻描淡写,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他的愤怒,他的痛心,他因此对他人产生的不信任的感觉,都在这个细节里表露无遗了。

3.化用与匠心。《换“汤”更要换“药”》的作者化用了“换汤不换药”的俗语,巧妙地把其中

的“不”改化成“更要”,从而使题目既意趣盎然又更加切合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枭的做法,分别用“药要换”和“汤也要换”巧妙地构建全文的结构,让人感到作者化用的艺水匠心,灵活机智而又恰到好处。

4.收放自如与卒章显志。我们写文章,都希望自己的语言有深度,但是如果通篇都是哲理性语言,恐怕就会事与愿违了。两篇文章的作者很会运用语言,他们在全文大部分篇幅内铺写,贾平凹甚至还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某些人的卑劣,而《换“汤”更要换“药”》的作者也是用了很大的篇幅写既换药又换汤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结尾选择了“卒章显志”的结构技巧,而在“显志”的语言选择上,都采用了充满智慧的语言:“只要心境浩渺无疆,人境再逼仄,还得人境里走,那就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惊了吧。”“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静下心来,整个社会要静下心来,透过现象看木质,抓住问题的根本,‘换汤更要换药’!”这样的语言妙就妙在水到渠成而又韵味盎然。

请你试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其中要运用到机巧的语言。

张文瑞公宅旁有隙地,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足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连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连成六尺之巷。

七 恰当引用:让作文语言文气盎然

彩点释义:

引用能够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如何恰当引用呢?就是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合的文句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里有三个关键处:“合适的地方~适合的文句”和。“有效地表达”,如果将这三个关键处一一落实,那么我们就能做到恰当引用了。

彩点例举:

樱桃小记 忆明珠

什么水果最好吃?有人回答过,是荔枝。而我最爱吃的,是樱桃。

在我的老家,樱桃不稀罕。靠近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的岸边,一边有几个山头,全被樱挑林遮覆,更无别的杂树。樱桃熟时,周围村庄的孩子成群结队地上山吃樱桃。这是当时的习俗所允许的,护林人不加制止。孩子们那股高兴劲儿,如同孙猴子回到了花果山,爬上树,坐在树杈中间,拣最红最大的樱桃吃个够。我至今弄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会被宽容到这般程度。有种鸟叫腊嘴,专啄食成熟了的樱桃,孩子们一来,就吓得这些鸟雀惊飞四散。大概在护林人看来,与其让鸟雀将樱桃啄食殆尽,不如敞开向孩子们供应。但,只许吃,不许带。更

不准折损樱桃树。哪怕折断一根小枝,都会受到护林人极其严厉的训斥和警告。孩子们也明白“樱挑好吃树难栽”,大都能自觉遵守这些“君子协定”。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13楼

离开老家,我也就跟樱桃告别了。所经过的一些地方,好像都不产樱桃,要不然就是错过了它上市的季节。以后,来到我现在居住的这座小城,一住二十年,未见过一颗樱桃。而我总忘不掉它,因为那儿时的甜蜜啊!近读《郑板桥集》,发现在他的《真州杂诗》中写过:“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才知道我们这地方,在郑板桥那个时代,也产樱桃。有本书记载说:“樱桃熟时,红色者。谓之隶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贵。又有正黄色者,谓之蜡樱;小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过去,这里的樱桃既很有名气,猜想它该是“味最珍贵”的紫樱吧。吃果,要有种树人,而做个种树人,似乎需要有点政治家的远见和耐心。不等种子落下地,就巴望它立时变成聚宝盆的急性子,种不得树,总要等上几年。或许由于当年的有耐心的种树该写下下这两句诗,徒增我对小城名产绝灭的惋惜;且无端勾起我对故土樱桃的眷恋,而又不能如儿时那样,重咀嚼到它的甜蜜。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在芭蕉早已绿满纱窗了,樱桃,樱桃,你在哪里?

(摘自《小天地庐杂俎》)

寻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陆晟旻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人生在世。莫不为自己寻觅一个精神家园、一方理想之土,然而,当这个理想乐土寻而难得,甚至寻而不得之际,我们,叉将何以面对?

东晋乱世,多事之秋,一代大贤士陶渊明选择了隐居避世,躲避了俗世的尘嚣和烦扰,选脱了红尘的争斗与炎凉,在酒里、菊前、诗中去寻觅他的理想之国、精神之国,去寻觅他的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去寻觅他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去寻觅他的桃花源。然而,他固可以清高地不为五斗米折腰,固可以闲适地种豆南山,固可以恬淡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细归,固可以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固可以用他手中的笔忽逢桃花林,在这字间寻觅他的精神乐土,但是,他何曾为黎民百姓争得一粒米、一斗粮?何曾让劳苦大众少一分苛捐,减一厘杂税?何曾让帝王将相面前多一份谏书,添一语直言?他寻到的精神家园、理想之土只给当时一个孤傲的背影。给后世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诚然,陶渊明有或这或那的局限性,但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世,是烽火连天还是国富民丰,我们需要的都不是“独善其身”之人,而是

“兼济天下”之人。

满清王朝风雨飘摇,西方列强横行神州,同样是乱世,同样是生死关头,却出现了一位铁骨英雄――谭嗣同。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天下、为天下人寻一条光明大道,寻一个理想之国;慷慨就义、从容赴死,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为世人、为后辈留一种精神,树一座丰碑。他本可以安分守己,老实做一个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明哲保身;他本可以保住性命,太太平平离开中国,渡往日本,安然无事。但他偏偏为了民族自强,国家振兴而奔走操劳,呕心沥血,偏偏为了变法成功而甘心赴义,呼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壮,喊出了“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情。他寻了,觅了,尽管他没有找到中华民族的自强、复兴之路,但他的精神万世长存!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寻觅;从过去到现在。中华儿女也一直在寻觅。此刻,在中国共产竞的领导下我们终于寻觅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彩点技巧:

上面两篇文章。一篇是著名散文家忆明珠的散文,一篇是中学生作文,他们在文章里都引用了不少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引用,我们发现,要做到“恰当引用”,还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

1.直引。即直接引用原文,不做任何增删变更。如,“近读《部板桥集》,发现在他的《真州杂诗》中写过:‘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有本书记载说:‘樱桃熟时,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贵。又有正黄色者,请之蜡樱;小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这就是直接引用。直引的好处在于增强文掌构真实性和说服、论证效果。

? 2008-4-4 23:59

? 回复?
? 若水之限
?
14楼

2.化引。即对引用的原句原文作一些字词方面的变让,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表达服务。像“樱桃好吃树难栽”,则属于化引,作者化用了人们熟知的一首歌的歌词“小曲好唱口难开”,保留了“……好……难……”的基本结构,填充进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写出了樱桃树生长的不易。

3.暗引。所谓暗引,就是指作者在引用他人诗文时,既不是一字不漏地引用原句,也不是对个别原句作字词方面的变化,而是抽取原文中的重要部分,加上自己的语言组合成一个新句。如:“他固可以清高地不为五斗米折腰,固可以闲适地种豆南山,固可以恬淡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固可以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固可以用他手中的笔忽逢桃花林,在这字间寻觅他的精神乐土”,你说,这段文字作者引用了吗?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