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手语新闻现状与对策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聋人生活在无声世界之中,只有通过“看”来了解社会,电视新闻看起来十分不便,难以满足他们认知、了解和融入社会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孙淑君提出“电视新闻应配备手语翻译和字幕,满足聋人从电视新闻中获取信息的需要。”
电视手语新闻,是聋人了解、感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听人学习手语、了解聋人的一个重要窗口,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文明进步,有助于聋人和听人实现信息交流无障碍。近年来,很多省、市电视台陆续开播手语新闻节目,除了聘请特校老师和聋人做手语主持人外,部分省级电视台引进了“中国电视数字手语系统”软件,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了手语新闻节目的制作。可是,电视手语新闻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聋人说:我们一般不看,不喜欢。特校工作者说:怪不好意思的,我们不太能够看懂。听人说:看起来很漂亮,电视手语新闻翻译员都要达到什么水平啊?笔者作为一名手语工作者,也深觉电视手语新闻看起来很吃力,每次看的时候,都要为主持人的手语找“注释”,有时甚至难以体会到电视手语新闻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电视手语新闻应有的作用,笔者对电视手语新闻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聋人和手语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现状
当前,各台电视手语新闻一直在致力探索手语主持人的最佳合适人选,开始是由聋校听人教师担任,然后尝试由聋人担任,后来又是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制作。但是,不管怎么改变都没有突出电视手语新闻的核心问题———手语主持人的主体地位、聋人手语的表意特点和手语这门语言的特殊性,手语主持人一般都是配合讲解新闻内容的汉语解说员,机械式地运用文法手语同步翻译新闻内容,这必然导致电视手语新闻形式化、抽象化、鸡肋化。
1.没有突出手语主持人的主体地位电视手语新闻形式化
电视手语新闻,是聋人了解、感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一般由一名手语主持人和一名新闻解说员共同主持。手语主持人使用手语播报,以让聋人看清楚为前提,不快不慢,速度适中,同时根据新闻内容,有一定的节奏变化,具有一定的主体地位。新闻解说员使用口语播报,平均每分钟
300字左右的播音语速最容易被受众接受,其口播语速比手播语速快,应该配合手语主持人作出适当调整。但是,各台讲解新闻内容的汉语解说员并没有突出手语主持人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手语语速的适中性,仍然保持着新闻口语的一贯语速。手语主持人也没有感受到自身主持的主体地位,没有重视作为观众的聋人的主体地位,而是为了配合汉语解说的速度,被动式地快速挥动双手打出手语,进而超过手语表达速度的极限,影响手语表达效果,导致观众视觉疲劳、无心收看,从而使电视手语新闻流于形式化。
2.没有突出聋人手语的表意特点电视手语新闻抽象化聋人手语以手形、手的位置、手的运动方向、手的朝向以及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表达其语意,有自己的语法体系。在无声的世界里,聋人手语一直被聋人推崇为自己的第一语言,是聋人身份的象征。聋人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大多使用聋人手语。一位心理学家说:接纳一个人,首先是要尊重和接纳这个人的语言和文化。然而,当前电视手语新闻中的手语主持人,不管是听人主持人,还是聋人主持人,他们基本都是使用文法手语的表现形式,按照汉语语法顺序打手语,这种手语在语言的实质上属于汉语,不具备聋人手语的表意特点。对于聋人来说,他们需要一种平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关怀,一种看电视手语新闻时思维处于碰撞的状态。手语主持人使用文法手语,使他们面临着将两种语言进行即时转换的困惑,导致观众觉得转换困难、较难看懂,从而使电视手语新闻趋于抽象化。
3.没有突出手语语言的文化差异电视手语新闻鸡肋化聋人手语是一种独立的视觉语言,把思想物化于动作、表情之中,产生于聋人群体,使用于聋人群体,随着聋人群
电视手语新闻现状与对策探究
季筱桅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38)
[摘
要]电视手语新闻,是聋人了解、感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引导社会关注无障碍
沟通、关爱听障人群,建立社会新环境具有积极作用。笔者对电视手语新闻形式化、抽象化、鸡肋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析提高电视手语新闻收视率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电视手语新闻;手语主持人;聋人手语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119—02
[收稿日期]2012—09—08
[作者简介]季筱桅(1980—),女,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手语翻译。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
N o.5,2012(总第77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7
119——
体的发展而发展。电视手语新闻旨向聋人介绍身边发生的事,手语主持人应该充分考虑到聋人手语的独特文化特点,使用手势时结合其他态势语言表达起到补充与调节作用,尽量使手语表现和新闻内容相一致,以增加视觉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丰富性。现实中,一些手语主持人往往忽略了手语是空间变化的语言,没有突出视觉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主次分明的特点,把新闻内容打得平平淡淡,与新闻解说员的抑扬顿挫相比,显得枯燥乏味。有的动作幅度过小,使得一些手势的小变化难以看得清楚;有的面部表情过严,使得一些手势动作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的节奏感过弱,使得一些手势表达难以感受到语意的停顿,导致观众看起来模糊混淆、难以理解,从而使电视手语新闻显得鸡肋化。
三、建议
电视手语新闻对于引导社会关注无障碍沟通、关爱听障人群,建立社会新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电视制作主体意识浓重,灌输意识太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对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了解不够,影响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丰富聋人的文化生活,把聋人置身到社会的大家庭里,让聋人和听人观众更好地理解、接受、被吸引呢?笔者试从观众的角度进行探索。
1.突出手语主持人的主体地位提高电视手语新闻的选择率
从电视观众在选择接受电视新闻有主动权的角度上看,观众心理具有随意性。“随意”即“任凭自己的意识”。主要指电视观众对电视这种媒介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主要是由电视新闻信息的特点所决定的。电视新闻信息主要的功能是向观众传递社会最新发生的事实。看哪个频道,主要取决于观众对电视新闻形式的接受与认可程度,那么,怎样让观众选择收看电视手语新闻呢?
电视手语新闻出于聋人的需求和社会对聋人的关注应运而生。节目制作者要怀有满足聋人需求的观念,改变由一名新闻解说员和一名手语主持人同步主持的形式,弃用以新闻解说员为主、主持人为辅的主持方式,采用以手语主持人为中心的新模式,并根据聋人观众的观赏方式和需要,弃用电视画面中的小镜头,扩大手语主持人的画面镜头,最好和气象节目主播上镜一样,同时听取聋人的呼声,在屏幕下方配上滚动字幕辅助手语表达。聋人观众能更好地感受社会的关怀,轻松看懂身边相关新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听人观众也能更好地感受手语的表现力,了解新闻的同时轻松学习一些常用的聋人手语,这样,满足观众,无形中提高电视手语新闻的选择率。
2.突出聋人手语的表意特点提高电视手语新闻的关注率
从电视观众通过媒介沟通间接地认识感性世界的角度上看,观众心理具有交融性。感性世界即物质世界,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到的外部世界;媒介世界是由“大众传播媒体形成的精神世界,是利用大众传媒对感性世界的模写和抽象”。电视观众心理处于感性世界和电视媒介世界的双重影响中。看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观众运用来自感性世界的认知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感知和理解程度。那么,如何让观众关注收看电视手语新闻呢?
电视新闻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但是聋人无法只通过“看”了解社会。电视手语新闻制作者要怀有为聋人服务的思想,转变使用与声音同属汉语范畴的文法手语的方式,以他们的母语——
—聋人手语为传播符号,引导他们通过“看”融入社会。聋人手语和文法手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手语主持人,除了掌握推广的《中国手语》打法和了解当地主流的地方打法,还要深入聋人群体中观察、感悟聋人手语交流的表现力。比如:大润发的手语,文法手语是用组合式,首先双手侧立,掌心相对,向两边挥动表示“大”;然后一手打“R”的手指指式;最后双手五指撮合,指尖相对,同时向前张开五指,表示“发”。地方手语是一手伸出拇、食、中指,模拟大润发的标志。手语主持人使用的聋人手语具有了表意特点,增强了聋人的认同感和交融感,聋人运用已有感性世界认知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新闻内容。由于聋人群体意识比较强,他们对电视手语新闻的评价、态度、情感等往往会影响群体里的其他聋人和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从而提高电视手语新闻的关注率。
3.突出手语语言的文化特点提高电视手语新闻的收视率
从电视观众对节目自下而上借助于反馈机制直接或间接施以影响的角度上看,观众心理具有互动性。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节目对观众的影响是电视手语新闻最主要的一种功能,且大多是潜移默化的。观众对节目的反应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认知、情绪或态度方面,比如对不爱看的电视换频道、发牢骚。在众多节目中首选手语新闻主要取决于能否激发观众观看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让观众锁定收看电视手语新闻呢?
电视手语新闻是一项专为听障人士开设的无障碍服务。节目制作者要了解手语独特的文化特点,认识到手语是一种空间变化的丰富的视觉语言。作为手语主持人,除了关注新闻输出的形式,还要关注观众接受的质量,洞察观众心理的互动性。比如:在电视手语新闻正式录播前,精心熟悉文稿后提前两天打给资深聋人看,并请其结合自身理解手语新闻的程度从聋人文化和自然手语特点的角度提出建议。这样,手语主持人接触聋人并深入聋人群体“做中学”,不仅会扎实提高自身的手语基本功,为聋人朋友通过电视手语新闻获取信息带来很大的便利;更重要地是,通过录播前频繁地与聋人互动,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悟到手语语言的文化特点,提高自身的手语表现力,让更多的聋人能够真正看得懂新闻,真正实现信息交流无障碍。当然,如果手语主持人手播新闻时与资深聋人现场互动,比如嘉宾形式、对话形式等等,聋人会从语言、情感、认知、形式等方面给予多重肯定,从而激发聋人观看的内驱力,提高电视手语新闻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孟繁玲.聋人与社会〔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04).
〔2〕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09).
〔3〕李尚生.从文化的视角探讨聋人语言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01).
〔4〕于松梅,张宁生.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09).
〔5〕陆尧.以“受众本位”理念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品质〔J〕.今传媒,2009,(06).
〔6〕李田,刘立成.电视新闻的三大误区〔J〕.新闻前哨,2005,(10).
〔7〕魏伟.电视手语新闻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有线电视,2011,(05).
〔8〕刘燕华.电视手语节目制作小议〔J〕.中国残疾人,2001,(03).
〔9〕顾威.聋人希望“看”懂手语新闻〔N〕.工人日报,2010-03-22.
〔责任编辑:冯延臣〕
120——